妙法蓮華經台宗會義卷五之一

關燈
古吳後學蕅益智旭述 安樂行品第十四 釋。

    此為三:一依事釋,二附文釋,三法門釋。

    各有略廣。

    略明依事釋者,身無危險故安,心無憂惱故樂。

    身安心樂,故能進于弘經口業之行也。

    略明附文釋者,先附上品文,着如來衣則法身安,入如來室故解脫心樂,坐如來座故般若導行進。

    又附此品文,住忍辱地故身安,而不卒暴故心樂,觀諸法實相故行進也。

    略明法門釋者,安名不動,樂名無受,行名無行。

    不動者,六道生死、二乘涅槃所不能動。

    既不緣二邊,則法身無動搖。

    安住不動如須彌山,名為常住不動法門。

    上文雲:身體及手足,寂然安不動,其心常憺怕,未曾有散亂。

    即此義也。

    無受者,不受凡夫之五受,乃至圓教中五受生見,亦皆不受。

    (先約外道四句及以絕言,名為五受。

    次約藏通别各各四門及一絕言,亦各五受。

    後約圓教四門及一絕言,若未證實而生着見,亦名五受。

    體教入理,理無所受,方名不受。

    )有受則有苦,無受則無苦。

    無苦無樂,乃名大樂。

    無行者,若有所受即有所行,無受則無所行。

    不行凡夫行,不行賢聖行,故言無行。

    而行中道,是故名行也。

    次更廣事釋。

    夫安樂者即大涅槃,從果立名也。

    行者即涅槃道,從因得名也。

    若常見外道,行于苦行,則因果俱苦;若斷見外道,恣情取樂,則因樂果苦;若析法二乘,無常拙度,加功苦至,方入涅槃,則因苦果樂。

    今是如實巧度,故因果俱樂。

    大經雲:定苦行者,謂諸凡夫;苦樂行者,聲聞、緣覺;定樂行者,謂諸菩薩。

    今于菩薩中,應更分别:三藏菩薩,有教無人;通教三乘,因果俱偏;别教菩薩,因偏果圓;圓教菩薩,因果俱圓。

    今以俱樂俱圓之妙果妙因,稱為安樂行也。

    次更廣附文,釋安樂行,是涅槃道。

    涅槃有三義,謂三德秘藏。

    行有三義,謂止行、觀行、慈悲行。

    止行者,三時柔和,違從俱寂,即是體法身行,上文所謂如來衣也;觀行者,一實相慧,無分别光,即是體般若行,上文所謂如來座也;慈悲行者,四弘誓願,廣度一切,即是體解脫行,上文所謂如來室也。

    總此三行,為涅槃道;總于三德,為行之境。

    境稱安樂,道稱為行。

    大論雲:菩薩從初發心,常觀涅槃,行道因時,用此三法,導三業為行。

    三業淨故,即是淨于六根;六根若淨,發相似解,而得入真果時,名為佛眼、耳等。

    因名止行,果名斷德;因名觀行,果名智德;因名慈悲行,果名恩德。

    又因名三業,果名三密;因時慈悲,導三業利他果時,名三輪不思議化。

    如此觀時,無複分别。

    一切諸法中,悉有安樂性。

    一切衆生,即大涅槃,不可複滅。

    行于非道,通達佛道,故名為安樂行也。

    此行與涅槃義合。

    彼經雲:複有一行,是如來行。

    如來是人,安樂是法。

    如來是安樂人,安樂是如來法。

    總而言之,其義不異,别亦不異。

    彼經明金銀寶樹,譬無漏寶林,與此經寂滅忍衣合。

    彼經明金沙大河,直入西海,譬一實慧,與此經法空座合。

    彼經明得道女人,則無谄曲,譬無緣大慈,與此經慈悲室合。

    彼經呼為無餘義,此經呼為無上道。

    又彼經所明,聖行即如來座,天行即如來衣,梵行、嬰兒行、病行即如來室也。

    問:大經明親附國王,持弓帶箭,摧伏惡人。

    此經遠離豪勢,謙下慈善,剛柔碩乖,雲何不異?答:大經偏論折伏,而住一子地,何曾無攝受?此經偏明攝受,而頭破七分,何嘗無折伏?各舉一端,理必具四。

    适時稱宜,即世界意;攝受,即為人意;折伏,即對治意;悟道,即第一義意也。

    次更廣法門釋,所謂不動門、不受門、不行門,具如玄文。

    十種三法,準例可知。

    若以此義為四悉者,三法異即世界,解脫即為人,般若即對治,法身第一義也。

    問:此安樂行,有何次第?答:法華圓行、一行、無量行、不可思議,何定前後?今一往随文說者,法師品略示弘經,則以益他為本,故先明入室。

    此品辨惡世弘經,安諸逼惱,故先明着衣,前後互現耳。

    若約行說者,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乖寂起相,則應先以般若蕩累,是坐如來座。

    諸法不生而般若生,同體慈悲愍衆,故行道次入如來室。

    既以慈悲化世,必涉違從,決須安忍次着如來衣。

    然說雖次第行,非次第行時,入空即具一切法,況慈忍耶?四安樂行者,一是止觀慈悲導身業,二是止觀慈悲導口業,三是止觀慈悲導意業,四是止觀慈悲導誓願也。

    身業有止故離身,粗業有觀故不得身。

    不得身業,不得能離,無所得故,不堕凡夫地。

    有慈悲故,勤修身業,廣利一切,不堕二乘地。

    有止行故,着如來衣。

    有觀行故,坐如來座。

    有慈悲故,入如來室。

    止行離過,即成斷德。

    觀行無著,即成智德。

    慈悲利他,即成恩德。

    恩德資成智德,智德能通達斷德,是名身業安樂行。

    餘口意誓願亦如是。

    此品來意者,若諸大菩薩受命弘經,深識權實,廣知漸頓,又達機緣,神力自在,非複濁世惱亂所能障阻,不俟更示方法。

    若初依始心,欲修圓行,入濁弘經,為濁所惱,自行不立,亦無化功,為是人故,須示安樂行也。

     △此是迹門流通第五品經。

    文分為二:初、問,二、答。

    初中二:初、歎前品深行菩薩能如法弘經,二、問始行菩薩雲何惡世弘經。

     今初。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摩诃薩白佛言:世尊,是諸菩薩甚為希有,敬順佛故發大誓願,于後惡世護持讀說是法華經。

     △二、問:始行菩薩雲何惡世弘經? 世尊,菩薩摩诃薩于後惡世,雲何能說是經? △二答為三:初、總标章,二、解釋修行方法,三、總明行成之相。

     今初。

     佛告文殊師利:若菩薩摩诃薩,于後惡世欲說是經,當安住四法。

     △二、解釋修行方法四:初、身安樂行;二、口安樂行;三、意安樂行;四、誓願安樂行。

    初中二:初、長文;二、偈頌。

    長文中二:初、标;二、釋。

     今初。

     一者、安住菩薩行處、親近處,能為衆生演說是經; 詣理略說名行處,即約正行;附事廣說名親近處,即約助行。

    然說有廣略,理無淺深也。

    具如下釋。

     △二、釋二:初、釋行處,二、釋親近處。

     今初。

     文殊師利,雲何名菩薩摩诃薩行處?若菩薩摩诃薩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卒暴,心亦不驚,又複于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亦不行不分别,是名菩薩摩诃薩行處。

     釋此為三:初約一法,謂一實谛。

    次約二法,謂生法二忍。

    三約三法,謂不思議三谛也。

    初一實谛者,為一切所歸,為一切作本,而遍無分别。

    為一切所歸,故雲住忍辱地。

    諸法歸之,故名為地。

    衆行休息,故名忍辱。

    此即行不行之行,如來衣也。

    (理雖無行,依理而行。

    行得理息,即名不行。

    行即不行,故雲行于不行之行。

    )為一切作本,故雲柔和善順等。

    衆行得理而成,譬如萬物得地而生。

    若得理本,在剛能柔,在逆能順,在暴能治,在驚能安。

    無量功德,從中道一實地生。

    地無所生,而生功德。

    此即不行行之行,如來室也。

    (依理不行,而行于行。

    )遍無分别,故雲又複于法等。

    謂了知行與不行,性相無二。

    見諸法實,名不分别。

    亦無不分别相可得,名為亦不行不分别。

    即是非行非不行之行,如來座也。

    (于法無所行,故雲非行。

    亦不行不分别,故雲非不行。

    )無三行而三行,故名為行。

    同一實谛,故名為處。

    初約一法釋行處竟。

    次生法二忍者,即生法二空也。

    此與二乘不同。

    二乘生空,但破界内我執。

    二乘法空,但破界内邪因緣無因緣法執。

    今明圓教二空,約十界假名即中道故,無複十界假名可得,故名生空;約十界實法即中道故,無複十界實法可得,故名法空。

    若更開者,即為四忍,謂伏忍、順忍、無生忍、寂滅忍也。

    或為五忍,則更加信忍;或為六忍,則更加和從忍;或對四十二地,則為四十二忍。

    一地即有四十二地功德,一忍甯無四十二忍法耶?今且約四忍消文,而與别教永異。

    别教伏、順二忍是生忍,位則淺;無生、寂滅二忍是法忍,位則深。

    圓教不爾,二忍、四忍,悉通初、後。

    何者?二空之理,即是中道。

    初修四忍,入于中道,見二空理;乃至後心,亦隻窮二空理。

    故大經雲:發心畢竟二不别。

    若約無淺深判四忍者,從初發心,圓伏五住至金剛頂,皆名伏忍;初、後悉不違實相故,皆名順忍;初、後悉不起二邊心故,皆名為無生忍;初、後悉休息衆行故,皆名為寂滅忍。

    (凡夫在迷理,即二空、四忍;聞經生解名字,二空、四忍;圓伏五住觀行,二空忍;六根清淨相似,二空、四忍;四十一位分證,二空、四忍;妙覺極果究竟,二空、四忍也。

    )經雲住忍辱地,即住二空、四忍地也。

    柔和即伏忍,善順等即順忍。

    聞生死苦,不匇卒畏懼。

    聞涅槃樂,不匇卒求證。

    聞佛常與無常,二乘作佛與不作佛,生死涅槃異與不異,佛道長短難易,非長非短,非難非易等,皆不驚怖,故名順忍。

    又複于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即無生忍。

    亦不行不分别,即寂滅忍。

    前二名生忍,後二名法忍。

    從始至終,以二空理忍諸法,是着如來衣。

    安住二空理,是坐如來座。

    愍諸衆生,是入如來室。

    二空四忍名為行,理即是處,故雲是菩薩行處也。

    次約二法釋行處竟。

    三約不思議三谛者,住忍辱地,總論三谛,如有地可據,方能忍辱也。

    柔和善順者,善順真谛,能忍界内界外虛妄見愛寒熱等也。

    而不卒暴,心亦不驚者,安于俗谛,忍衆根緣,稱适機宜,故不卒暴。

    體忍違從,故心不驚也。

    于法無所行等者,即安中谛,能忍二邊,故雲無所行。

    正住中道,故雲觀如實相。

    亦不得中實,故雲亦不行不分别。

    此則據三谛之地名為處,忍五住之辱名為行。

    行亦為三,謂止行,即行而不行,着如來衣。

    觀行,即非行非不行,坐如來座。

    慈悲行,即不行而行,入如來室。

    是謂約三法釋菩薩行處,明弘經方軌也。

     △二、釋親近處三:初、約遠論近,二、約近論近,三、約非遠非近論近(遠近二字,并去聲讀,是虛活字)。

    初、約遠論近,是附戒門以助止觀,成就慈悲,亦是廣上住忍辱地行不行也。

    文為十:初、遠豪勢,乃至十、遠畜養。

    于中,九是生死,第五二乘一種是涅槃,二俱遠離,乃名親近中道。

     初遠豪勢 雲何名菩薩摩诃薩親近處?菩薩摩诃薩不親近國王、王子、大臣、官長。

     恐始行人恃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