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台宗會義卷四之二
關燈
小
中
大
古吳後學蕅益智旭述
見寶塔品第十一
塔,具雲塔婆,或雲偷婆,新雲窣堵波。
此翻方墳,亦翻靈廟,亦翻高顯,亦翻浮圖。
有舍利者名塔,無舍利者名支提舍利。
複論全碎,如釋迦碎身為八斛舍利,阿育王後造八萬四千寶塔以供養之,遍布天下名山。
今多寶佛全身舍利不散,故唯一塔。
又按律中,四處起塔,謂佛生處、得道處、轉法輪處、入涅槃處。
今法華實相,諸佛三身皆從此生。
諸佛于此而坐道場,諸佛于此而轉法輪,諸佛于此而般涅槃。
隻此法華,即是三世佛之四塔。
先佛已居,今佛并坐,當佛亦然。
此塔出來,明顯此事,四衆皆睹,故言見寶塔品。
(世界)璎珞經雲:供養一佛舍利,起塔滿四天下,不如供養如來生身,由色身有舍利故。
又起塔滿大千,供養色身,不如供養法身,由法身有色身故。
當知見色不及聞經,以由聞經有法身故。
經有偏圓,即法身全碎,功德不等。
今經純诠圓理,是全法身故。
持經功深,弘宣力大,多寶佛塔,從地湧出。
證明此事,四衆皆睹,故言見寶塔品。
(為人)三周說法已竟,從地湧出,出大音聲,再歎善哉。
印成實說,即是證前。
為開塔故,須集分身。
既開塔已,入塔并坐,大聲普告,召本弟子。
由疑地湧,方明壽量,展轉為由,即是請後。
正為證前請後,從地湧出,四衆皆睹,故言見寶塔品。
(對治)多寶示滅,全身舍利,俨然不散。
又聞其言,則是滅而不滅,可表法身。
釋尊入塔,二身相稱,如智稱境,可表報身。
分身雲集,可表應身。
三佛三身,而不一異,令四衆睹,故言見寶塔品。
(第一義)塔出有兩意:一、發音聲以證前。
三周說法,流通功德,皆是真實不同,兼但對帶之談,即約教義。
二、因開塔以起後。
聲徹下方,召本弟子,乃明長壽頓破寂場近成之疑,即本迹義。
又久遠之塔,從地湧出,開自在神通之力,顯過去世益物也。
發大音聲,開師子奮迅之力,顯現在十方,開權顯實也。
有大誓願,未來諸佛,若說此經,我之寶塔,皆到其所,為作證明,開大勢威猛之力,顯未來常住不滅也。
觀心釋者,依經修觀,與法身相應,境智必會,如塔來證經。
境智既會,則大報圓滿,如釋迦與多寶同坐一座。
大報圓故,則随機出應,如分身皆集。
由多寶出故,三佛得顯。
由持經故,即具三身。
普賢觀雲:佛三種身,從方等生。
即此義也。
△迹門流通中,第二、見寶塔品,為二:初、長文,二、偈頌。
初中三:初、明多寶湧現,二、明分身遠集,三、明釋迦唱募。
初又六:初、現塔之相,二、諸天供養,三、多寶稱歎,四、時衆驚疑,五、大樂說問,六、如來答。
今初。
爾時,佛前有七寶塔,高五百由旬,縱廣二百五十由旬,從地湧出,住在空中,種種寶物而莊校之。
五千欄楯,龛室千萬,無數幢幡以為嚴飾,垂寶璎珞,寶鈴萬億而懸其上。
四面皆出多摩羅?栴檀之香,充遍世界。
其諸幡蓋,以金、銀、琉璃、砗磲、碼瑙、真珠、玫瑰七寶合成,高至四天王宮。
七寶,表性德七覺七聖法财也。
塔,表實相之境,法身所依處也。
(四教各論七覺七财,今唯在圓因位,亦有七覺七财。
今約極果七覺七财,皆是修得。
今明全性起修,全修顯性,故是無作性德。
)高五百由旬者,是二萬裡,豎表因中萬行,果中萬德也。
縱廣二百五十由旬者,是一萬裡,橫表萬善莊嚴也。
地,表無明心地。
空,表第一義空。
以無所破,破無明地。
以無所住,住第一義空。
故言從地湧出,住在空中,此亦證前起後。
七方便人,藏理未開,無明所隐,如塔在地。
今聞三周開顯,開佛知見,顯出法身,如塔湧空,此即證前。
修得法身,久已明着,如塔在空,無能開者,表本地久成,衆所不識。
若發迹顯本,了達無疑,此即起後也。
若塔從地出,表法身顯,與餘經亦同亦異。
菩薩顯法身則同,二乘顯法身則異。
若塔在空,開門見佛,表發迹顯本,與餘經永異。
若塔來證前,事已彰灼,蓋不須疑。
塔來起後,則密有其意,衆所未知也。
種種寶物者,表衆多定慧而莊校也。
欄楯,表總持。
龛室,表無量慈悲室,亦表無量空舍。
幢幡,表神通勝相。
垂諸璎珞,表四十地戒定慧陀羅尼功德,上嚴法身,下被衆生也。
寶鈴,表八音四辯。
四面出香,表無作四谛道風,吹四德香也。
七寶幡蓋,高至四天王宮,表神通慈力,皆是性德七覺七财所成,皆窮無作四谛之理也。
△二、諸天供養 三十三天雨天曼陀羅華供養寶塔,餘諸天、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千萬億衆,以一切華香、璎珞、幡蓋、技樂供養寶塔,恭敬、尊重、贊歎。
事解可知。
更約理者,三十三天即表住行向為三十,十地為一,等覺為一,妙覺為一,合為三十三,同依實相第一義境也。
雨天曼陀羅華者,初心亦具四十二地功德,後心亦爾,皆以四十地所有因華歸向法身也。
餘諸天龍下,即表内凡外凡等,亦依寶相向果行因也。
△三、多寶稱歎 爾時,寶塔中出大音聲歎言: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世尊,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薩法,佛所護念妙法華經為大衆說。
如是,如是,釋迦牟尼世尊,如所說者皆是真實。
善哉善哉,歎其契理契機也。
平等有二義,一法平等,即中道理。
二生平等,一切衆生同得佛慧。
大者,如前高廣義也。
如是如是者,一如法性實理之是,二如衆生根性之是,故皆是真實也。
此正證前開權顯實不虛。
△四時衆驚疑 爾時,四衆見大寶塔住在空中,又聞塔中所出音聲,皆得法喜,怪未曾有,從座而起,恭敬合掌,卻住一面。
皆得法喜,顯領證前,怪未曾有,起住一面,密助起後也。
△五、大樂說問 爾時,有菩薩摩诃薩名大樂說,知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心之所疑,而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有此寶塔從地湧出,又于其中發是音聲? 準下,答意,問亦有三:一、問何因有此塔,二、問何故塔從地出,三、問何故發是音聲也。
△六、如來答為三:初、超答何故湧出,二、追答何因有塔,三、答何故發是音聲。
今初。
爾時,佛告大樂說菩薩:此寶塔中有如來全身,乃往過去東方無量千萬億阿僧祇世界,國名寶淨,彼中有佛,号曰多寶。
其佛行菩薩道時,作大誓願:若我成佛滅度之後,于十方國土有說法華經處,我之塔廟為聽是經故,湧現其前,為作證明,贊言:善哉! 此明寶塔為證,法華所以從地湧出也。
問:前雲地湧,今曰東方,何耶?答:東是述其本緣,湧乃申其昔願,不相乖也。
若約表法,則東方為群方之首,所以表開,地湧所以表顯。
△二、追答何因有塔。
由彼佛命令造此塔也。
彼佛成道已,臨滅度時,于天人大衆中告諸比丘:我滅度後,欲供養我全身者,應起一大塔。
△三、答:何故發是音聲?由有神通本願故也。
其佛以神通願力,十方世界在在處處,若有說法華經者,彼之寶塔皆湧出其前,全身在于塔中,贊言:善哉!善哉!大樂說,今多寶如來塔,聞說法華經故,從地湧出,贊言:善哉!善哉! 釋論明多寶佛不得說法,而取滅度。
南嶽師雲:彼佛告諸比丘,比丘即受化之人,何謂全不說法?當是但得施三,不得顯一,故雲不得說法耳。
以是義故,雖複滅度,在在處處有說法華,便皆随喜作證也。
問:十方世界,豈無他佛不得開顯?若不開顯,皆應發願,何獨多寶?若不發願,佛道不同;若發願者,皆合聽經。
又諸佛化,皆預照機,豈待成佛不得開顯,方始發願?答:同與不同,開與不開,有願無願,皆是随緣。
若宜有願,皆悉盡來,何慮不集?後方發願,亦是鑒機。
初明多寶湧現竟。
△二、明分身遠集七:初、大樂說請見多寶,二、明應集分身,三、大樂說請集,四、放光遠召,五、諸佛同來,六、嚴淨國界,七、與欲開塔。
今初。
是時,大樂說菩薩以如來神力故,白佛言:世尊,我等願欲見此佛身。
欲開塔須集佛,集佛即付囑,付囑即召下方,下方出即應開近顯遠,此是大事之由,故是如來神力令問也。
△二、明應集分身 佛告大樂說菩薩摩诃薩:是多寶佛有深重願:若我寶塔為聽法華經故,出于諸佛前時,其有欲以我身示四衆者,彼佛分身諸佛在于十方世界說法,盡還集一處,然後我身乃出現耳。
大樂說,我分身諸佛在于十方世界說法者,今應當集。
須集分身,乃可開塔,正密示本地功德也。
根深則枝茂,源遠則流長。
分身既爾,橫遍十方,本地甯不豎超塵劫? △三大樂說請集 大樂說白佛言:世尊,我等亦願欲見世尊分身諸佛禮拜供養。
△四、放光遠召 爾時,佛放白毫一光,即見東方五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國土諸佛。
彼諸國土皆以玻璃為地,寶樹、寶衣以為莊嚴,無數千萬億菩薩充滿其中,遍張寶幔,寶網覆上。
彼國諸佛以大妙音而說諸法,及見無量千萬億菩薩遍滿諸國為衆說法。
南西北方、四維、上、下,白毫相光所照之處,亦複如是。
分身諸佛,多是淨土。
惟此娑婆,乃是穢土。
佛能于此娑婆穢土說法華經,蓋是難中之難。
然因茲穢土,所以必須為實施權。
又因施權,所以必須開權顯實。
因此顯實,方得具明如來設化之妙。
原始要終,罄無不盡,可謂蓮出淤泥也。
又複應知,此土釋迦,則指諸佛為分身。
各土之佛,又指餘佛及釋迦為分身。
此土說法華經,諸佛既來,與欲開塔。
各土有說法華經處,諸佛及此土釋迦,亦必同往,與欲開塔。
是則淨穢交徹,彼此互融,賓主曆然,能所不二。
一乘實相之旨,法界無礙之宗,昭昭在視聽間矣。
△五、諸佛同來 爾時,十方諸佛各告衆菩薩言:善男子,我今應往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所,并供養多寶如來寶塔。
△六、嚴淨國界三:初、變娑婆。
二、變八方各二百萬億那由他。
三、更變八方各二百萬億那由他。
今初。
時,娑婆世界即變清淨,琉瑙為地,寶樹莊嚴,黃金為繩以界八道,無諸聚落、村營、城邑、大海、江河、山川、林薮,燒大寶香,曼陀羅華遍布其地,以寶網幔羅覆其上,懸諸寶鈴,唯留此會衆,移諸天人置于他土。
是時,諸佛各将一大菩薩以為侍者,至娑婆世界,各到寶樹下。
一一寶樹高五百由旬,枝葉華果次第莊嚴。
諸寶樹下皆有師子之座,高五由旬,亦以大寶而校飾之。
爾時,諸佛各于其座結加趺坐,如是展轉遍滿三千大千世界,而于釋迦牟尼佛一方所分之身猶故未盡。
△二變八方各二百萬億那由他 時,釋迦牟尼佛欲容受所分身諸佛故,八方各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皆令清淨,無有地獄、餓鬼、畜生及阿修羅,又移諸天人置于他土。
所化之國亦以琉璃為地,寶樹莊嚴,樹高五百由旬,枝葉華果次第嚴飾,樹
此翻方墳,亦翻靈廟,亦翻高顯,亦翻浮圖。
有舍利者名塔,無舍利者名支提舍利。
複論全碎,如釋迦碎身為八斛舍利,阿育王後造八萬四千寶塔以供養之,遍布天下名山。
今多寶佛全身舍利不散,故唯一塔。
又按律中,四處起塔,謂佛生處、得道處、轉法輪處、入涅槃處。
今法華實相,諸佛三身皆從此生。
諸佛于此而坐道場,諸佛于此而轉法輪,諸佛于此而般涅槃。
隻此法華,即是三世佛之四塔。
先佛已居,今佛并坐,當佛亦然。
此塔出來,明顯此事,四衆皆睹,故言見寶塔品。
(世界)璎珞經雲:供養一佛舍利,起塔滿四天下,不如供養如來生身,由色身有舍利故。
又起塔滿大千,供養色身,不如供養法身,由法身有色身故。
當知見色不及聞經,以由聞經有法身故。
經有偏圓,即法身全碎,功德不等。
今經純诠圓理,是全法身故。
持經功深,弘宣力大,多寶佛塔,從地湧出。
證明此事,四衆皆睹,故言見寶塔品。
(為人)三周說法已竟,從地湧出,出大音聲,再歎善哉。
印成實說,即是證前。
為開塔故,須集分身。
既開塔已,入塔并坐,大聲普告,召本弟子。
由疑地湧,方明壽量,展轉為由,即是請後。
正為證前請後,從地湧出,四衆皆睹,故言見寶塔品。
(對治)多寶示滅,全身舍利,俨然不散。
又聞其言,則是滅而不滅,可表法身。
釋尊入塔,二身相稱,如智稱境,可表報身。
分身雲集,可表應身。
三佛三身,而不一異,令四衆睹,故言見寶塔品。
(第一義)塔出有兩意:一、發音聲以證前。
三周說法,流通功德,皆是真實不同,兼但對帶之談,即約教義。
二、因開塔以起後。
聲徹下方,召本弟子,乃明長壽頓破寂場近成之疑,即本迹義。
又久遠之塔,從地湧出,開自在神通之力,顯過去世益物也。
發大音聲,開師子奮迅之力,顯現在十方,開權顯實也。
有大誓願,未來諸佛,若說此經,我之寶塔,皆到其所,為作證明,開大勢威猛之力,顯未來常住不滅也。
觀心釋者,依經修觀,與法身相應,境智必會,如塔來證經。
境智既會,則大報圓滿,如釋迦與多寶同坐一座。
大報圓故,則随機出應,如分身皆集。
由多寶出故,三佛得顯。
由持經故,即具三身。
普賢觀雲:佛三種身,從方等生。
即此義也。
△迹門流通中,第二、見寶塔品,為二:初、長文,二、偈頌。
初中三:初、明多寶湧現,二、明分身遠集,三、明釋迦唱募。
初又六:初、現塔之相,二、諸天供養,三、多寶稱歎,四、時衆驚疑,五、大樂說問,六、如來答。
今初。
爾時,佛前有七寶塔,高五百由旬,縱廣二百五十由旬,從地湧出,住在空中,種種寶物而莊校之。
五千欄楯,龛室千萬,無數幢幡以為嚴飾,垂寶璎珞,寶鈴萬億而懸其上。
四面皆出多摩羅?栴檀之香,充遍世界。
其諸幡蓋,以金、銀、琉璃、砗磲、碼瑙、真珠、玫瑰七寶合成,高至四天王宮。
七寶,表性德七覺七聖法财也。
塔,表實相之境,法身所依處也。
(四教各論七覺七财,今唯在圓因位,亦有七覺七财。
今約極果七覺七财,皆是修得。
今明全性起修,全修顯性,故是無作性德。
)高五百由旬者,是二萬裡,豎表因中萬行,果中萬德也。
縱廣二百五十由旬者,是一萬裡,橫表萬善莊嚴也。
地,表無明心地。
空,表第一義空。
以無所破,破無明地。
以無所住,住第一義空。
故言從地湧出,住在空中,此亦證前起後。
七方便人,藏理未開,無明所隐,如塔在地。
今聞三周開顯,開佛知見,顯出法身,如塔湧空,此即證前。
修得法身,久已明着,如塔在空,無能開者,表本地久成,衆所不識。
若發迹顯本,了達無疑,此即起後也。
若塔從地出,表法身顯,與餘經亦同亦異。
菩薩顯法身則同,二乘顯法身則異。
若塔在空,開門見佛,表發迹顯本,與餘經永異。
若塔來證前,事已彰灼,蓋不須疑。
塔來起後,則密有其意,衆所未知也。
種種寶物者,表衆多定慧而莊校也。
欄楯,表總持。
龛室,表無量慈悲室,亦表無量空舍。
幢幡,表神通勝相。
垂諸璎珞,表四十地戒定慧陀羅尼功德,上嚴法身,下被衆生也。
寶鈴,表八音四辯。
四面出香,表無作四谛道風,吹四德香也。
七寶幡蓋,高至四天王宮,表神通慈力,皆是性德七覺七财所成,皆窮無作四谛之理也。
△二、諸天供養 三十三天雨天曼陀羅華供養寶塔,餘諸天、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千萬億衆,以一切華香、璎珞、幡蓋、技樂供養寶塔,恭敬、尊重、贊歎。
事解可知。
更約理者,三十三天即表住行向為三十,十地為一,等覺為一,妙覺為一,合為三十三,同依實相第一義境也。
雨天曼陀羅華者,初心亦具四十二地功德,後心亦爾,皆以四十地所有因華歸向法身也。
餘諸天龍下,即表内凡外凡等,亦依寶相向果行因也。
△三、多寶稱歎 爾時,寶塔中出大音聲歎言: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世尊,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薩法,佛所護念妙法華經為大衆說。
如是,如是,釋迦牟尼世尊,如所說者皆是真實。
善哉善哉,歎其契理契機也。
平等有二義,一法平等,即中道理。
二生平等,一切衆生同得佛慧。
大者,如前高廣義也。
如是如是者,一如法性實理之是,二如衆生根性之是,故皆是真實也。
此正證前開權顯實不虛。
△四時衆驚疑 爾時,四衆見大寶塔住在空中,又聞塔中所出音聲,皆得法喜,怪未曾有,從座而起,恭敬合掌,卻住一面。
皆得法喜,顯領證前,怪未曾有,起住一面,密助起後也。
△五、大樂說問 爾時,有菩薩摩诃薩名大樂說,知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心之所疑,而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有此寶塔從地湧出,又于其中發是音聲? 準下,答意,問亦有三:一、問何因有此塔,二、問何故塔從地出,三、問何故發是音聲也。
△六、如來答為三:初、超答何故湧出,二、追答何因有塔,三、答何故發是音聲。
今初。
爾時,佛告大樂說菩薩:此寶塔中有如來全身,乃往過去東方無量千萬億阿僧祇世界,國名寶淨,彼中有佛,号曰多寶。
其佛行菩薩道時,作大誓願:若我成佛滅度之後,于十方國土有說法華經處,我之塔廟為聽是經故,湧現其前,為作證明,贊言:善哉! 此明寶塔為證,法華所以從地湧出也。
問:前雲地湧,今曰東方,何耶?答:東是述其本緣,湧乃申其昔願,不相乖也。
若約表法,則東方為群方之首,所以表開,地湧所以表顯。
△二、追答何因有塔。
由彼佛命令造此塔也。
彼佛成道已,臨滅度時,于天人大衆中告諸比丘:我滅度後,欲供養我全身者,應起一大塔。
△三、答:何故發是音聲?由有神通本願故也。
其佛以神通願力,十方世界在在處處,若有說法華經者,彼之寶塔皆湧出其前,全身在于塔中,贊言:善哉!善哉!大樂說,今多寶如來塔,聞說法華經故,從地湧出,贊言:善哉!善哉! 釋論明多寶佛不得說法,而取滅度。
南嶽師雲:彼佛告諸比丘,比丘即受化之人,何謂全不說法?當是但得施三,不得顯一,故雲不得說法耳。
以是義故,雖複滅度,在在處處有說法華,便皆随喜作證也。
問:十方世界,豈無他佛不得開顯?若不開顯,皆應發願,何獨多寶?若不發願,佛道不同;若發願者,皆合聽經。
又諸佛化,皆預照機,豈待成佛不得開顯,方始發願?答:同與不同,開與不開,有願無願,皆是随緣。
若宜有願,皆悉盡來,何慮不集?後方發願,亦是鑒機。
初明多寶湧現竟。
△二、明分身遠集七:初、大樂說請見多寶,二、明應集分身,三、大樂說請集,四、放光遠召,五、諸佛同來,六、嚴淨國界,七、與欲開塔。
今初。
是時,大樂說菩薩以如來神力故,白佛言:世尊,我等願欲見此佛身。
欲開塔須集佛,集佛即付囑,付囑即召下方,下方出即應開近顯遠,此是大事之由,故是如來神力令問也。
△二、明應集分身 佛告大樂說菩薩摩诃薩:是多寶佛有深重願:若我寶塔為聽法華經故,出于諸佛前時,其有欲以我身示四衆者,彼佛分身諸佛在于十方世界說法,盡還集一處,然後我身乃出現耳。
大樂說,我分身諸佛在于十方世界說法者,今應當集。
須集分身,乃可開塔,正密示本地功德也。
根深則枝茂,源遠則流長。
分身既爾,橫遍十方,本地甯不豎超塵劫? △三大樂說請集 大樂說白佛言:世尊,我等亦願欲見世尊分身諸佛禮拜供養。
△四、放光遠召 爾時,佛放白毫一光,即見東方五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國土諸佛。
彼諸國土皆以玻璃為地,寶樹、寶衣以為莊嚴,無數千萬億菩薩充滿其中,遍張寶幔,寶網覆上。
彼國諸佛以大妙音而說諸法,及見無量千萬億菩薩遍滿諸國為衆說法。
南西北方、四維、上、下,白毫相光所照之處,亦複如是。
分身諸佛,多是淨土。
惟此娑婆,乃是穢土。
佛能于此娑婆穢土說法華經,蓋是難中之難。
然因茲穢土,所以必須為實施權。
又因施權,所以必須開權顯實。
因此顯實,方得具明如來設化之妙。
原始要終,罄無不盡,可謂蓮出淤泥也。
又複應知,此土釋迦,則指諸佛為分身。
各土之佛,又指餘佛及釋迦為分身。
此土說法華經,諸佛既來,與欲開塔。
各土有說法華經處,諸佛及此土釋迦,亦必同往,與欲開塔。
是則淨穢交徹,彼此互融,賓主曆然,能所不二。
一乘實相之旨,法界無礙之宗,昭昭在視聽間矣。
△五、諸佛同來 爾時,十方諸佛各告衆菩薩言:善男子,我今應往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所,并供養多寶如來寶塔。
△六、嚴淨國界三:初、變娑婆。
二、變八方各二百萬億那由他。
三、更變八方各二百萬億那由他。
今初。
時,娑婆世界即變清淨,琉瑙為地,寶樹莊嚴,黃金為繩以界八道,無諸聚落、村營、城邑、大海、江河、山川、林薮,燒大寶香,曼陀羅華遍布其地,以寶網幔羅覆其上,懸諸寶鈴,唯留此會衆,移諸天人置于他土。
是時,諸佛各将一大菩薩以為侍者,至娑婆世界,各到寶樹下。
一一寶樹高五百由旬,枝葉華果次第莊嚴。
諸寶樹下皆有師子之座,高五由旬,亦以大寶而校飾之。
爾時,諸佛各于其座結加趺坐,如是展轉遍滿三千大千世界,而于釋迦牟尼佛一方所分之身猶故未盡。
△二變八方各二百萬億那由他 時,釋迦牟尼佛欲容受所分身諸佛故,八方各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皆令清淨,無有地獄、餓鬼、畜生及阿修羅,又移諸天人置于他土。
所化之國亦以琉璃為地,寶樹莊嚴,樹高五百由旬,枝葉華果次第嚴飾,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