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台宗會義卷四之二
關燈
小
中
大
下皆有寶師子座高五由旬,種種諸寶以為莊校。
亦無大海、江河及目真鄰陀山、摩诃目真鄰陀山、鐵圍山、大鐵圍山、須彌山等諸山王,通為一佛國土。
寶地平正,寶交露幔遍覆其上,懸諸幡蓋,燒大寶香,諸天寶華遍布其地。
△三更變八方各二百萬億那由他 釋迦牟尼佛為諸佛當來坐故,複于八方各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皆令清淨,無有地獄、餓鬼、畜生及阿修羅,又移諸天人置于他土。
所化之國亦以琉璃為地,寶樹莊嚴,樹高五百由旬,枝葉華果次第莊嚴。
樹下皆有寶師子座,高五由旬,亦以大寶而校飾之。
亦無大海、江河及目真鄰陀山、摩诃目真鄰陀山、鐵圍山、大鐵圍山、須彌山等諸山王,通為一佛國土。
寶地平正,寶交露幔遍覆其上,懸諸幡蓋,燒大寶香,諸天寶華遍布其地。
爾時,東方釋迦牟尼佛所分之身,百千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國土中諸佛,各各說法來集于此。
如是次第十方諸佛,皆悉來集坐于八方。
爾時,一一方四百萬億那由他國土,諸佛如來遍滿其中。
三變土淨,正由三昧。
三昧有三,初變娑婆,是背舍力,能變穢為淨。
次變八方,各二百萬億那由他,是勝處力,轉變自在。
三變八方,更各二百萬億那由他,是十一切處力,廣普無礙。
又初一變,表淨除見思。
第二變,表淨除塵沙。
第三變,表淨除無明也。
問,華嚴經中,十方同名諸佛菩薩來證,所說法門,但雲充滿十方,不雲變穢為淨。
正顯淨穢平等,淨穢無性。
又顯自他不隔,大小無礙也。
今變穢為淨,則淨穢未忘。
移諸天人,則自他相隔。
欲容分身而更變土,則大小宛存。
得無不及華嚴耶。
答,諸經所用神通,不論多少廣狹,貴在被機顯理。
華嚴獨被大機,直顯圓理。
故神力境界,雖多且廣,未是難事。
今經開小成大,即偏明圓。
如破勁敵,故為希有。
況淨穢設實有性,何能變穢為淨。
自他設果有隔,何能安然被移。
大小設果有礙,何能通為一土。
當知融絕淨穢彼此大小之事,而顯理者,猶是事理無礙門也。
不壞淨穢彼此大小之事,而即顯無淨無穢,無彼無此,無大無小之理。
雖顯無淨無穢,無彼無此,無大無小之理,而淨穢彼此大小之事,仍曆然者,正是事事無礙門也。
是故若約平等大慧,則華嚴,方等,般若,法華,不應妄計優劣。
若約開權顯實,開迹顯本,則法華獨擅其功。
善讀經者,貴達體宗用相,不當徒以事迹而妄較評,緻于如來所說大法,一贊一毀,如贊帝釋而毀憍屍迦也。
問,三變土淨,應是首楞嚴三昧力,何以仍用小乘事禅。
答,小乘背舍,僅變小千,勝處僅變中千,十一切處,僅變大千。
今開權顯實,即小事禅,是首楞嚴,故名雖附小,力用則大也。
問,若爾,則随一三昧,便能三變,何必定用三三昧耶。
答,亦正不壞諸法假名故也。
問,若小乘三種三昧,不能遍破三惑,若佛果三種三昧,不應次第破惑。
答,既首楞嚴即理之事,自能一一圓破三惑,今約三昧,正論功用,複約所表,故雲破惑,功用在佛,所表在機,機雖三根,已破三惑,後來仍當更破故也。
六,嚴淨國界竟。
△七、與欲開塔,又五:初、諸佛問訊說欲,二、釋迦開塔,三、四衆皆同見聞,四、二佛分座而坐,五、四衆請加處空。
今初。
是時,諸佛各在寶樹下坐師子座,皆遣侍者問訊釋迦牟尼佛,各赍寶華滿掬而告之言:善男子,汝往詣者阇崛山釋迦牟尼佛所,如我辭曰:少病少惱,氣力安樂,及菩薩、聲聞衆悉安隐不?以此寶華散佛供養,而作是言:彼某甲佛與欲開此寶塔。
諸佛遣使亦複如是。
諸佛同與欲開塔,如僧中作法與欲意也。
大集明若幹佛與欲,大品亦明千佛同說般若,然皆不雲即是釋迦分身。
準今經者,應是分身,彼帶方便,故不顯說耳。
今經非但數多,亦直說是分身,鹹來與欲也。
△二、釋迦開塔 爾時,釋迦牟尼佛見所分身佛悉已來集,各各坐于師子之座,皆聞諸佛與欲同開寶塔,即從座起住虛空中,一切四衆起立合掌一心觀佛。
于是釋迦牟尼佛,以右指開七寶塔戶,出大音聲如卻關鑰開大城門。
以右指開,表用權也。
開塔表開權,見佛表顯實,即是證前又将開後,故以如卻關鑰表卻障,開大城門密表開迹也。
△三、四衆同皆見聞 即時,一切衆會皆見多寶如來,于寶塔中坐師子座,全身不散如入禅定。
又聞其言: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佛,快說是法華經,我為聽是經故而來至此。
爾時,四衆等見過去無量千萬億劫滅度佛說如是言,歎未曾有,以天寶華聚散多寶佛及釋牟尼佛上。
△四、二佛分座而坐 爾時,多寶佛于寶塔中,分半座與釋迦牟尼佛,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可就此座。
即時,釋迦牟尼佛入其塔中,坐其半座,結加趺坐。
△五、四衆請加處空 爾時,大衆見二如來,在七寶塔中師子座上結加趺坐,各作是念:佛坐高遠,惟願如來以神通力,令我等輩俱處虛空。
即時,釋迦牟尼佛以神通力,接諸大衆皆在虛空。
問:衆俱在空,分身何故猶處于地?答:時衆已聞迹門開權,初入常寂光土,故以空居表之。
分身示迹,各有所化之土,故居地以表之。
又釋迦不久顯本,亦先居空以表之。
各有其緻,不須疑也。
二、明分身遠集竟。
△三、明釋迦唱募 以大音聲普告四衆:誰能于此娑婆國土廣說妙法華經?今正是時。
如來不久當入涅槃,佛欲以此妙法華經付囑有在。
一、募誰能廣說,謂于此娑婆。
二、明付囑時至,謂當入涅槃。
三、明付囑有在。
此複二意:一者、近明有在,意指法師品初八萬大士,持品之初二萬菩薩,及世尊所視八十萬億那由他諸菩薩衆。
二者、遠明有在,意指地湧本弟子衆,令觸處流通,又發起壽量也。
初長文竟。
△二、偈頌三:初、頌多寶,二、頌分身,三、頌付囑。
今初。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聖主世尊,雖久滅度,在寶塔中,尚為法來,諸人雲何,不勤為法?此佛滅度,無央數劫,處處聽法,以難遇故。
彼佛本願,我滅度後,在在所往,常為聽法。
△二頌分身 又我分身,無量諸佛,如恒沙等,來欲聽法,及見滅度,多寶如來,各舍妙土,及弟子衆,天人龍神,諸供養事,令法久住,故來至此。
為坐諸佛,以神通力,移無量衆,令國清淨。
諸佛各各,詣寶樹下,如清淨池,蓮華莊嚴。
其寶樹下,諸師子座,佛坐其上,光明嚴飾。
如夜闇中,然大炬火,身出妙香,遍十方國。
衆生蒙熏,喜不自勝,譬如大風,吹小樹枝。
以是方便,令法久住。
上明分身遠集,共有七文,今頌甚略。
初三偈頌第二應集義,兼初請見多寶及三請集;次一偈頌淨國界;後四偈半頌諸佛同來。
△三、頌付囑二:初、舉三佛以勸流通,二、舉難持之法以勸流通。
初中三:初、募覓其人,二、正舉三佛以勸持經,三、釋勸意。
今初。
告諸大衆:我滅度後,誰能護持,讀說斯經?今于佛前,自說誓言: △二、正舉三佛以勸持經 其多寶佛,雖久滅度,以大誓願,而師子吼。
多寶如來,及與我身,所集化佛,當知此意。
諸佛子等,誰能護法?當發大願,令得久住。
△三、釋勸意 其有能護,此經法者,則為供養,我及多寶。
此多寶佛,處于寶塔,當遊十方,為是經故。
亦複供養,諸來化佛,莊嚴光飾,諸世界者。
若說此經,則為見我,多寶如來,及諸化佛。
能護持經,即為供養三佛;若說此經,即為具見三佛,所以釋勸意也。
初舉三佛以勸流通竟。
△二、舉難持之法以勸流通二:初、正舉勸,二、釋勸意。
初中三:初、誠勸,二、正舉難持以勸,三、釋難持意。
今初。
諸善男子,各谛思惟,此為難事,宜發大願。
△二、正舉難持以勸 諸餘經典,數如恒沙,雖說此等,未足為難。
若接須彌,擲置他方,無數佛土,亦未為難。
若以足指,動大千界,遠擲他國,亦未為難。
若立有頂,為衆演說,無量餘經,亦未為難。
若佛滅後,于惡世中,能說此經,是則為難。
假使有人,手把虛空,而以遊行,亦未為難。
于我滅後,若自書持,若使人書,是則為難。
若以大地,置足甲上,升于梵天,亦未為難。
佛滅度滅,于惡世中,暫讀此經,是則為難。
假使劫燒,擔負幹草,入中不燒,亦未為難。
我滅度後,若持此經,為一人說,是則為難。
若持八萬,四千法藏,十二部經,為人演說,令諸聽者,得六神通,雖能如是,亦未為難。
于我後後,聽受此經,問其義趣,是則為難。
若人說法,令千萬億,無量無數,恒沙衆生,得阿羅漢,具六神通,雖有是益,亦未為難。
于我滅後,若能奉持,如斯經典,是則為難。
八萬四千法藏,十二部經,俱通大小弘通。
前四味教,皆帶方便,故猶易;持說此經,純明一實,故倍難也。
△三、釋難持意 我為佛道,于無量土,從始至今,廣說諸經。
而于其中,此經第一,若有能持,則持佛身。
不但此土四十餘年未曾顯說,即無量土中,從始至今,所說雖多,亦未有如此經之深談佛意者。
此經體、宗、用三,衣、座、室三,即是佛之三身,能持即持佛身,此意豈易?初正舉勸竟。
△二、釋勸意三:初、重募持經之人;二、明能持、難持,則諸佛喜歎;三、明即成自行、化他勝行。
今初。
諸善男子,于我滅後,誰能受持讀誦此經?今于佛前自說誓言: △二、明能持難持則諸佛喜歎 此經難持,若暫持者,我則歡喜,諸佛亦然。
如是之人,諸佛所歎, △三、明即成自行化他勝行 是則勇猛,是則精進,是名持戒,行頭陀者,則為疾得,無上佛道。
能于來世,讀持此經,是真佛子,住淳善地。
此自行勝行也。
佛滅度後,能解其義。
是諸天人,世間之眼,于恐畏世,能須臾說。
一切天人,皆應供養, 此化他勝行也。
見寶塔品竟。
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提婆達多,亦言達兜,亦雲調達,此翻天熱。
以其應行三逆,所以生時人天心熱。
因此立名,即因緣釋也。
(問,惡人出世,何名感應。
答,令無量人,不敢造惡。
亦具四悉,見者喜己。
身不作,即世界。
不作生善,即為人。
不作惡,即對治。
無障果事,即第一義。
)約教者,前三教逆,隻是逆。
今即逆而順,是圓教意。
本迹者,本地清涼,衆生煩惱。
故菩薩示熱,同其病行,而度脫之。
大經雲,提婆達多,必不破僧。
報恩經雲,若有人言,提婆達多,實是惡人,入阿鼻獄者,無有是處。
大雲經雲,提婆達多,不可思議,所有行業,同于如來。
觀心者,究竟斷彼異相諸陰,和合積集,名為破僧。
究竟斷彼諸使習氣種子,名為害阿羅漢。
究竟斷彼七種識身,煩惱所知,種種染污,名為惡心,出佛身血。
亦無大海、江河及目真鄰陀山、摩诃目真鄰陀山、鐵圍山、大鐵圍山、須彌山等諸山王,通為一佛國土。
寶地平正,寶交露幔遍覆其上,懸諸幡蓋,燒大寶香,諸天寶華遍布其地。
△三更變八方各二百萬億那由他 釋迦牟尼佛為諸佛當來坐故,複于八方各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皆令清淨,無有地獄、餓鬼、畜生及阿修羅,又移諸天人置于他土。
所化之國亦以琉璃為地,寶樹莊嚴,樹高五百由旬,枝葉華果次第莊嚴。
樹下皆有寶師子座,高五由旬,亦以大寶而校飾之。
亦無大海、江河及目真鄰陀山、摩诃目真鄰陀山、鐵圍山、大鐵圍山、須彌山等諸山王,通為一佛國土。
寶地平正,寶交露幔遍覆其上,懸諸幡蓋,燒大寶香,諸天寶華遍布其地。
爾時,東方釋迦牟尼佛所分之身,百千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國土中諸佛,各各說法來集于此。
如是次第十方諸佛,皆悉來集坐于八方。
爾時,一一方四百萬億那由他國土,諸佛如來遍滿其中。
三變土淨,正由三昧。
三昧有三,初變娑婆,是背舍力,能變穢為淨。
次變八方,各二百萬億那由他,是勝處力,轉變自在。
三變八方,更各二百萬億那由他,是十一切處力,廣普無礙。
又初一變,表淨除見思。
第二變,表淨除塵沙。
第三變,表淨除無明也。
問,華嚴經中,十方同名諸佛菩薩來證,所說法門,但雲充滿十方,不雲變穢為淨。
正顯淨穢平等,淨穢無性。
又顯自他不隔,大小無礙也。
今變穢為淨,則淨穢未忘。
移諸天人,則自他相隔。
欲容分身而更變土,則大小宛存。
得無不及華嚴耶。
答,諸經所用神通,不論多少廣狹,貴在被機顯理。
華嚴獨被大機,直顯圓理。
故神力境界,雖多且廣,未是難事。
今經開小成大,即偏明圓。
如破勁敵,故為希有。
況淨穢設實有性,何能變穢為淨。
自他設果有隔,何能安然被移。
大小設果有礙,何能通為一土。
當知融絕淨穢彼此大小之事,而顯理者,猶是事理無礙門也。
不壞淨穢彼此大小之事,而即顯無淨無穢,無彼無此,無大無小之理。
雖顯無淨無穢,無彼無此,無大無小之理,而淨穢彼此大小之事,仍曆然者,正是事事無礙門也。
是故若約平等大慧,則華嚴,方等,般若,法華,不應妄計優劣。
若約開權顯實,開迹顯本,則法華獨擅其功。
善讀經者,貴達體宗用相,不當徒以事迹而妄較評,緻于如來所說大法,一贊一毀,如贊帝釋而毀憍屍迦也。
問,三變土淨,應是首楞嚴三昧力,何以仍用小乘事禅。
答,小乘背舍,僅變小千,勝處僅變中千,十一切處,僅變大千。
今開權顯實,即小事禅,是首楞嚴,故名雖附小,力用則大也。
問,若爾,則随一三昧,便能三變,何必定用三三昧耶。
答,亦正不壞諸法假名故也。
問,若小乘三種三昧,不能遍破三惑,若佛果三種三昧,不應次第破惑。
答,既首楞嚴即理之事,自能一一圓破三惑,今約三昧,正論功用,複約所表,故雲破惑,功用在佛,所表在機,機雖三根,已破三惑,後來仍當更破故也。
六,嚴淨國界竟。
△七、與欲開塔,又五:初、諸佛問訊說欲,二、釋迦開塔,三、四衆皆同見聞,四、二佛分座而坐,五、四衆請加處空。
今初。
是時,諸佛各在寶樹下坐師子座,皆遣侍者問訊釋迦牟尼佛,各赍寶華滿掬而告之言:善男子,汝往詣者阇崛山釋迦牟尼佛所,如我辭曰:少病少惱,氣力安樂,及菩薩、聲聞衆悉安隐不?以此寶華散佛供養,而作是言:彼某甲佛與欲開此寶塔。
諸佛遣使亦複如是。
諸佛同與欲開塔,如僧中作法與欲意也。
大集明若幹佛與欲,大品亦明千佛同說般若,然皆不雲即是釋迦分身。
準今經者,應是分身,彼帶方便,故不顯說耳。
今經非但數多,亦直說是分身,鹹來與欲也。
△二、釋迦開塔 爾時,釋迦牟尼佛見所分身佛悉已來集,各各坐于師子之座,皆聞諸佛與欲同開寶塔,即從座起住虛空中,一切四衆起立合掌一心觀佛。
于是釋迦牟尼佛,以右指開七寶塔戶,出大音聲如卻關鑰開大城門。
以右指開,表用權也。
開塔表開權,見佛表顯實,即是證前又将開後,故以如卻關鑰表卻障,開大城門密表開迹也。
△三、四衆同皆見聞 即時,一切衆會皆見多寶如來,于寶塔中坐師子座,全身不散如入禅定。
又聞其言: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佛,快說是法華經,我為聽是經故而來至此。
爾時,四衆等見過去無量千萬億劫滅度佛說如是言,歎未曾有,以天寶華聚散多寶佛及釋牟尼佛上。
△四、二佛分座而坐 爾時,多寶佛于寶塔中,分半座與釋迦牟尼佛,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可就此座。
即時,釋迦牟尼佛入其塔中,坐其半座,結加趺坐。
△五、四衆請加處空 爾時,大衆見二如來,在七寶塔中師子座上結加趺坐,各作是念:佛坐高遠,惟願如來以神通力,令我等輩俱處虛空。
即時,釋迦牟尼佛以神通力,接諸大衆皆在虛空。
問:衆俱在空,分身何故猶處于地?答:時衆已聞迹門開權,初入常寂光土,故以空居表之。
分身示迹,各有所化之土,故居地以表之。
又釋迦不久顯本,亦先居空以表之。
各有其緻,不須疑也。
二、明分身遠集竟。
△三、明釋迦唱募 以大音聲普告四衆:誰能于此娑婆國土廣說妙法華經?今正是時。
如來不久當入涅槃,佛欲以此妙法華經付囑有在。
一、募誰能廣說,謂于此娑婆。
二、明付囑時至,謂當入涅槃。
三、明付囑有在。
此複二意:一者、近明有在,意指法師品初八萬大士,持品之初二萬菩薩,及世尊所視八十萬億那由他諸菩薩衆。
二者、遠明有在,意指地湧本弟子衆,令觸處流通,又發起壽量也。
初長文竟。
△二、偈頌三:初、頌多寶,二、頌分身,三、頌付囑。
今初。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聖主世尊,雖久滅度,在寶塔中,尚為法來,諸人雲何,不勤為法?此佛滅度,無央數劫,處處聽法,以難遇故。
彼佛本願,我滅度後,在在所往,常為聽法。
△二頌分身 又我分身,無量諸佛,如恒沙等,來欲聽法,及見滅度,多寶如來,各舍妙土,及弟子衆,天人龍神,諸供養事,令法久住,故來至此。
為坐諸佛,以神通力,移無量衆,令國清淨。
諸佛各各,詣寶樹下,如清淨池,蓮華莊嚴。
其寶樹下,諸師子座,佛坐其上,光明嚴飾。
如夜闇中,然大炬火,身出妙香,遍十方國。
衆生蒙熏,喜不自勝,譬如大風,吹小樹枝。
以是方便,令法久住。
上明分身遠集,共有七文,今頌甚略。
初三偈頌第二應集義,兼初請見多寶及三請集;次一偈頌淨國界;後四偈半頌諸佛同來。
△三、頌付囑二:初、舉三佛以勸流通,二、舉難持之法以勸流通。
初中三:初、募覓其人,二、正舉三佛以勸持經,三、釋勸意。
今初。
告諸大衆:我滅度後,誰能護持,讀說斯經?今于佛前,自說誓言: △二、正舉三佛以勸持經 其多寶佛,雖久滅度,以大誓願,而師子吼。
多寶如來,及與我身,所集化佛,當知此意。
諸佛子等,誰能護法?當發大願,令得久住。
△三、釋勸意 其有能護,此經法者,則為供養,我及多寶。
此多寶佛,處于寶塔,當遊十方,為是經故。
亦複供養,諸來化佛,莊嚴光飾,諸世界者。
若說此經,則為見我,多寶如來,及諸化佛。
能護持經,即為供養三佛;若說此經,即為具見三佛,所以釋勸意也。
初舉三佛以勸流通竟。
△二、舉難持之法以勸流通二:初、正舉勸,二、釋勸意。
初中三:初、誠勸,二、正舉難持以勸,三、釋難持意。
今初。
諸善男子,各谛思惟,此為難事,宜發大願。
△二、正舉難持以勸 諸餘經典,數如恒沙,雖說此等,未足為難。
若接須彌,擲置他方,無數佛土,亦未為難。
若以足指,動大千界,遠擲他國,亦未為難。
若立有頂,為衆演說,無量餘經,亦未為難。
若佛滅後,于惡世中,能說此經,是則為難。
假使有人,手把虛空,而以遊行,亦未為難。
于我滅後,若自書持,若使人書,是則為難。
若以大地,置足甲上,升于梵天,亦未為難。
佛滅度滅,于惡世中,暫讀此經,是則為難。
假使劫燒,擔負幹草,入中不燒,亦未為難。
我滅度後,若持此經,為一人說,是則為難。
若持八萬,四千法藏,十二部經,為人演說,令諸聽者,得六神通,雖能如是,亦未為難。
于我後後,聽受此經,問其義趣,是則為難。
若人說法,令千萬億,無量無數,恒沙衆生,得阿羅漢,具六神通,雖有是益,亦未為難。
于我滅後,若能奉持,如斯經典,是則為難。
八萬四千法藏,十二部經,俱通大小弘通。
前四味教,皆帶方便,故猶易;持說此經,純明一實,故倍難也。
△三、釋難持意 我為佛道,于無量土,從始至今,廣說諸經。
而于其中,此經第一,若有能持,則持佛身。
不但此土四十餘年未曾顯說,即無量土中,從始至今,所說雖多,亦未有如此經之深談佛意者。
此經體、宗、用三,衣、座、室三,即是佛之三身,能持即持佛身,此意豈易?初正舉勸竟。
△二、釋勸意三:初、重募持經之人;二、明能持、難持,則諸佛喜歎;三、明即成自行、化他勝行。
今初。
諸善男子,于我滅後,誰能受持讀誦此經?今于佛前自說誓言: △二、明能持難持則諸佛喜歎 此經難持,若暫持者,我則歡喜,諸佛亦然。
如是之人,諸佛所歎, △三、明即成自行化他勝行 是則勇猛,是則精進,是名持戒,行頭陀者,則為疾得,無上佛道。
能于來世,讀持此經,是真佛子,住淳善地。
此自行勝行也。
佛滅度後,能解其義。
是諸天人,世間之眼,于恐畏世,能須臾說。
一切天人,皆應供養, 此化他勝行也。
見寶塔品竟。
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提婆達多,亦言達兜,亦雲調達,此翻天熱。
以其應行三逆,所以生時人天心熱。
因此立名,即因緣釋也。
(問,惡人出世,何名感應。
答,令無量人,不敢造惡。
亦具四悉,見者喜己。
身不作,即世界。
不作生善,即為人。
不作惡,即對治。
無障果事,即第一義。
)約教者,前三教逆,隻是逆。
今即逆而順,是圓教意。
本迹者,本地清涼,衆生煩惱。
故菩薩示熱,同其病行,而度脫之。
大經雲,提婆達多,必不破僧。
報恩經雲,若有人言,提婆達多,實是惡人,入阿鼻獄者,無有是處。
大雲經雲,提婆達多,不可思議,所有行業,同于如來。
觀心者,究竟斷彼異相諸陰,和合積集,名為破僧。
究竟斷彼諸使習氣種子,名為害阿羅漢。
究竟斷彼七種識身,煩惱所知,種種染污,名為惡心,出佛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