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台宗會義卷四之二
關燈
小
中
大
現也。
△九、智積身子默然信受 智積菩薩,及舍利弗,一切衆會,默然信受。
提婆達多品竟 持品第十三。
二萬菩薩奉命弘經,故名持品;重勸八十萬億那由他弘經,故名勸持品。
△此迹門流通第四品也。
文分為二:初、明受持,二、明勸持。
初中三:初、二萬菩薩奉命此土持經,二、聲聞發誓他國流通,三、諸尼請記。
今初。
爾時,藥王菩薩摩诃薩,及大樂說菩薩摩诃薩,與二萬菩薩眷屬俱,皆于佛前作是誓言:惟願世尊,不以為慮。
我等于佛滅後,當奉持讀誦說此經典。
後惡世衆生,善根轉少,多增上慢,貪利供養,增不善根,遠離解脫;雖難可教化,我等當起大忍力,讀誦此經,持說書寫,種種供養,不惜身命。
△二、聲聞發誓他國流通 爾時,衆中五百阿羅漢得受記者,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自誓願,于異國土廣說此經。
複有學、無學八千人得受記者,從座而起,合掌向佛,作是誓言:世尊,我等亦當于他國土廣說此經。
所以者何?是娑婆國中人多弊惡,懷增上慢,功德淺薄,瞋濁谄曲,心不實故。
問:此諸聲聞已成大士,何故不能此土弘經?答:為引初心始行菩薩,未能惡世苦行通經,複欲開于安樂行品也。
△三、諸尼請記四:初、記大愛道及六千尼,二、記耶輸陀羅,三、諸尼領解,四、諸尼發願。
今初。
爾時,佛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與學、無學比丘尼六千人俱,從座而起,一心合掌,瞻仰尊顔,目不暫舍。
于時,世尊告憍昙彌:何故憂色而視如來?汝心将無謂我不說汝名,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耶?憍昙彌,我先總說一切聲聞皆已授記。
今汝欲知記者,将來之世,當于六萬八千億諸佛法中為大法師,及六千學、無學比丘尼俱為法師。
汝如是漸漸具菩薩道,當得作佛,号一切衆生喜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憍昙彌,是一切衆生喜見佛及六千菩薩,轉次授記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憍昙彌,亦雲喬答摩,即瞿昙也,梵音輕重耳。
此翻地最勝,乃是刹利尊姓,故以呼之。
△二、記耶輸陀羅 爾時,羅睺羅母耶輸陀羅比丘尼作是念:世尊于授記中獨不說我名?佛告耶輸陀羅:汝于來世百千萬億諸佛法中修菩薩行,為大法師,漸具佛道,于善國中當得作佛,号具足千萬光相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佛壽無量阿僧祇劫。
△三、諸尼領解 爾時,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及耶輸陀羅比丘尼并其眷屬,皆大歡喜得未曾有,即于佛前而說偈言: 世尊導師,安隐天人,我等聞記,心安具足。
△四、諸尼發願 諸比丘尼說是偈已,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能于他方國廣宣此經。
謙讓此土,意與上聲聞同。
又或尼及聲聞,皆是他方,緣熟故也。
初明受持竟。
△二、明勸持二:初、長文,二、偈頌。
初中四:初、佛眼視,二、菩薩請敕,三、念佛默然,四、順佛意發誓。
今初。
爾時世尊,視八十萬,億那由他,諸菩薩摩诃薩。
眼視默勸,而不告敕者。
上來雖不别命,而舉持經功德深厚,引證分明。
多寶分身,遠來勸發,此之殷勤,事義已足。
有欲應命,宜即發誓,不煩複言。
又為将護聲聞他方之願,故不稱揚也。
△二、菩薩請敕 是諸菩薩皆是阿惟越緻,轉不退法輪得諸陀羅尼,即從座起至于佛前,一心合掌而作是念:若世尊告敕我等持說此經者,當如佛教廣宣斯法。
△三、念佛默然 複作是念:佛今默然不見告敕,我當雲何? △四、順佛意發誓 時,諸菩薩敬順佛意,并欲自滿本願,便于佛前作師子吼,而發誓言:世尊,我等于如來滅後,周旋往反十方世界,能令衆生書寫此經,受持讀誦,解說其義,如法修行,正憶念,皆是佛之威力。
惟願世尊,在于他方遙見守護! 二、明勸持中,初長文竟。
△二、偈頌是孤起諸菩薩等請護弘經。
所以自述弘經方軌,蓋由佛于法師品中說方軌竟,寶塔募覓用方軌人,達多引往用方軌者。
釋迦即是禀法軌衆,故雲以身為床坐等。
今品即是惡世方軌,安樂行是始行方軌,故雲住忍辱地等。
如後廣明。
若不爾者,則弘經無軌,如赤身入陣,自損不虛。
被铠之言,不徒設也。
就文為四:初、明着衣弘經,二、明入室弘經,三、明坐座弘經,四、總結請知。
初中三:初、總論時節以明着衣,二、别明所忍之境,三、明着衣意。
今初。
即時,諸菩薩俱同發聲,而說偈言: 惟願不為慮,于佛滅度後,恐怖惡世中,我等當廣說。
△二、别明所忍之境三:初、通明邪人,即俗衆也;二、明道門增上慢者;三、明僭聖增上慢者。
于中,初猶可忍,第二過前,第三最甚,以後後者轉難識故。
今初。
有諸無智人,惡口罵詈等,及加刀杖者,我等皆當忍。
△二、明道門增上慢者 惡世中比丘,邪智心谄曲,未得謂為得,我慢心充滿。
△三、明僭聖增上慢者 或有阿練若,納衣在空閑,自謂行真道,(遂乃)輕賤(在)人間(弘法華)者。
(彼為)貪着利養故,(诳妄)與白衣說(相似)法,為世(間無知人之)所恭敬,(外現威儀,猶)如六通羅漢。
(然而)是人(雖居阿練若,實)懷惡心,常念世俗(名利之)事,(但是)假名阿練若(耳!彼偏)好出我等(弘通大乘人之)過,而作如是(謗)言:此諸比丘等,為貪利養故,說外道論議。
自作此經典,诳惑世間人,為求名聞故,分别于是經。
(彼等)常在大衆(之)中,欲毀我等(弘法華人)故,向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及餘比丘衆,诽謗說我惡,謂是邪見人,說外道論義。
阿練若,亦阿蘭若,亦阿蘭那,亦阿練兒,此翻無诤,亦翻無喧雜處。
凡居阿練若處,為調煩惱,今自舉蔑他,非無诤行,故雲假名阿練若也。
毗尼藏中,及大寶積經、寶梁聚會,并寶雲經、佛藏經等,一一廣明阿練若行。
若未相應,且宜尋師進道,何遽守愚自是?願諸行者,審自思之。
二、别明所忍之境竟。
△三、明着衣意 我等敬佛故,悉忍是諸惡。
(雖)為斯(人之)所輕言:汝等(自作此經,悉)皆是佛。
(然于)如此輕慢(之)言:皆當忍受之。
(又)濁劫惡世中,多有諸恐怖,惡鬼入其身,罵詈毀辱我。
我等敬信佛,當着忍辱铠,為說是經故,忍此諸難事。
我不愛身命,但惜無上道,我等于來世,護持佛所囑。
世尊自當知,濁惡世比丘,不知佛方便,随宜所說法,惡口而颦蹙,數數見擯出,遠離于塔寺。
如是等衆惡,念佛告敕故,皆當忍是事。
铠者,甲也。
忍辱铠者,以能忍辱,則雖入惡世,而不受傷。
猶入陣有甲,不被刀箭之所害也。
須知四教,皆各有忍辱铠。
如中阿含經:黑齒比丘訴佛雲:舍利弗罵我說我。
佛即喚舍利弗問之:汝實罵說黑齒比丘不?舍利弗言:心不定者,或說罵。
我心已定,雲何說罵?如折牛角,不觸娆人。
如殘童子,恥不惱彼。
我心如地水火風,淨與不淨,大小便利,涕唾受而不罵。
心如掃帚,淨不淨俱掃。
又如破器盛脂,置之日中,渧渧恒漏。
自觀九孔,常漏不淨。
雲何罵說于他?又如死蛇狗等,系淨童子頸,慚恥自愧,不罵說他。
佛問:如是惡人,汝雲同觀?舍利弗答言:人有五:一、身善,口意不善。
但念其善,不念不善。
如納衣比丘,見糞聚弊帛,左捉右舒,截棄不淨,而取于淨。
念用其身淨,以規我身。
棄其口意,以誡我口意。
二、口行淨,身意不淨。
亦念其口,棄其身意。
如熱渴者,值多草池,披草掬水,涼身止渴。
三、意淨,身口不淨。
亦念其意,不用其身口。
如行路熱渴,唯牛迹少水。
若用手掬,水則渾濁。
應兩膝跪,兩手憑地,口就吸之,以除熱渴。
四、三業皆不淨者。
雖無可用,當痛念之。
如路見病人,安置使穩。
念此不淨,使得值善知識,治其三業,勿令堕落三塗。
五、三業皆淨,常念是人,以自訓況,念齊願齊。
如清涼池,多諸華草,熱渴入中,以自蘇息。
常念境界,以去我惡。
此是三藏教中,用苦、無常、不淨、無我、空為铠也。
儒者雲: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内自省。
又雲: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亦此義也。
毗婆沙雲:念罵是一語,餘皆喚聲。
終日喚聲,于我何為?(阿拘盧奢,此言罵。
拘盧奢,此言喚聲。
我今不應念其阿字。
若有阿字,是名為罵。
若無阿字,即是喚聲。
)又此方是卑陋語,他方是稱贊語。
我若念此卑語,無處得樂。
(此例甚多,如屍羅、羼提,于此未為美辭,彼方乃是二波羅蜜。
又就此土,南北異稱,浙閩殊喚,于彼為贊,于此為毀,不可枚舉。
)又觀此字,罵若颠倒,此字即成贊。
(如見客去,若雲去早,即名為留。
若雲早去,即名發遣。
發遣是罵,留即是贊。
又如正食遇客,若雲來早,即是罵也。
若雲早來,即是贊也。
世人執覽,定有前後,共為贊罵。
妄情積聚,言聲性空。
)又罵是一界少分,一入少分,一陰少分,罵少不罵多。
(十八界中,是聲界少分。
十二入中,是聲入少分。
于五陰中,是色陰少分。
縱此少分是罵,其餘非罵。
)又誰成就罵?罵是我就,成就自彼,于我何為?(彼自攬聲以成名句,而謂是罵,如醜在彼面,于鏡何幹?)又罵是一字,一字不成罵,二字成罵,無有一時稱二字者。
若稱後字,前字已滅。
又能罵所罵,一時同一,刹那俱滅,于我何為?如是等,用析空為铠也。
又能罵所罵,皆同幻人。
罵字罵聲,皆同谷響。
谛觀實我實法,了不可得,雲何不忍?此即空為铠也。
又凡夫不了罵空,起諸憂惱,增長三毒,故有三塗法界。
或強制安忍,故有人天法界。
聖人了罵是空,自斷結使,故有二乘法界。
複于罵者,生大悲心,念拔其苦。
如子狂迷,而罵其母,母常憐念,冀子病愈,故有諸佛菩薩法界。
如此次第觀察,罵中出生十界,差别不同,用即假為铠也。
今經明念佛告敕,故皆當忍是事。
佛即佛寶,告敕即法寶,佛法不二即僧寶。
一體三寶,凡聖平等。
諸佛已悟,衆生尚迷,我為衆生,翻迷歸悟。
持說此經,了知我心,上等諸佛,下等衆生。
諸佛之悟,即我心悟。
衆生之迷,即我心迷。
如此之铠,即慈悲室,即法空座。
一铠一切铠,乃圓教铠也。
初明着衣弘經竟。
△二、明入室弘經 諸聚落城邑,其有求法者,我皆到其所,說佛所囑法。
△三、明坐座弘經 我是世尊使,處衆無所畏,我當善說法,願佛安隐住。
△四、總結請知 我于世尊前,諸來十方佛,發如是誓言,佛自知我心。
持品竟。
妙法蓮華經台宗會義卷四之二
△九、智積身子默然信受 智積菩薩,及舍利弗,一切衆會,默然信受。
提婆達多品竟 持品第十三。
二萬菩薩奉命弘經,故名持品;重勸八十萬億那由他弘經,故名勸持品。
△此迹門流通第四品也。
文分為二:初、明受持,二、明勸持。
初中三:初、二萬菩薩奉命此土持經,二、聲聞發誓他國流通,三、諸尼請記。
今初。
爾時,藥王菩薩摩诃薩,及大樂說菩薩摩诃薩,與二萬菩薩眷屬俱,皆于佛前作是誓言:惟願世尊,不以為慮。
我等于佛滅後,當奉持讀誦說此經典。
後惡世衆生,善根轉少,多增上慢,貪利供養,增不善根,遠離解脫;雖難可教化,我等當起大忍力,讀誦此經,持說書寫,種種供養,不惜身命。
△二、聲聞發誓他國流通 爾時,衆中五百阿羅漢得受記者,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自誓願,于異國土廣說此經。
複有學、無學八千人得受記者,從座而起,合掌向佛,作是誓言:世尊,我等亦當于他國土廣說此經。
所以者何?是娑婆國中人多弊惡,懷增上慢,功德淺薄,瞋濁谄曲,心不實故。
問:此諸聲聞已成大士,何故不能此土弘經?答:為引初心始行菩薩,未能惡世苦行通經,複欲開于安樂行品也。
△三、諸尼請記四:初、記大愛道及六千尼,二、記耶輸陀羅,三、諸尼領解,四、諸尼發願。
今初。
爾時,佛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與學、無學比丘尼六千人俱,從座而起,一心合掌,瞻仰尊顔,目不暫舍。
于時,世尊告憍昙彌:何故憂色而視如來?汝心将無謂我不說汝名,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耶?憍昙彌,我先總說一切聲聞皆已授記。
今汝欲知記者,将來之世,當于六萬八千億諸佛法中為大法師,及六千學、無學比丘尼俱為法師。
汝如是漸漸具菩薩道,當得作佛,号一切衆生喜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憍昙彌,是一切衆生喜見佛及六千菩薩,轉次授記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憍昙彌,亦雲喬答摩,即瞿昙也,梵音輕重耳。
此翻地最勝,乃是刹利尊姓,故以呼之。
△二、記耶輸陀羅 爾時,羅睺羅母耶輸陀羅比丘尼作是念:世尊于授記中獨不說我名?佛告耶輸陀羅:汝于來世百千萬億諸佛法中修菩薩行,為大法師,漸具佛道,于善國中當得作佛,号具足千萬光相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佛壽無量阿僧祇劫。
△三、諸尼領解 爾時,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及耶輸陀羅比丘尼并其眷屬,皆大歡喜得未曾有,即于佛前而說偈言: 世尊導師,安隐天人,我等聞記,心安具足。
△四、諸尼發願 諸比丘尼說是偈已,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能于他方國廣宣此經。
謙讓此土,意與上聲聞同。
又或尼及聲聞,皆是他方,緣熟故也。
初明受持竟。
△二、明勸持二:初、長文,二、偈頌。
初中四:初、佛眼視,二、菩薩請敕,三、念佛默然,四、順佛意發誓。
今初。
爾時世尊,視八十萬,億那由他,諸菩薩摩诃薩。
眼視默勸,而不告敕者。
上來雖不别命,而舉持經功德深厚,引證分明。
多寶分身,遠來勸發,此之殷勤,事義已足。
有欲應命,宜即發誓,不煩複言。
又為将護聲聞他方之願,故不稱揚也。
△二、菩薩請敕 是諸菩薩皆是阿惟越緻,轉不退法輪得諸陀羅尼,即從座起至于佛前,一心合掌而作是念:若世尊告敕我等持說此經者,當如佛教廣宣斯法。
△三、念佛默然 複作是念:佛今默然不見告敕,我當雲何? △四、順佛意發誓 時,諸菩薩敬順佛意,并欲自滿本願,便于佛前作師子吼,而發誓言:世尊,我等于如來滅後,周旋往反十方世界,能令衆生書寫此經,受持讀誦,解說其義,如法修行,正憶念,皆是佛之威力。
惟願世尊,在于他方遙見守護! 二、明勸持中,初長文竟。
△二、偈頌是孤起諸菩薩等請護弘經。
所以自述弘經方軌,蓋由佛于法師品中說方軌竟,寶塔募覓用方軌人,達多引往用方軌者。
釋迦即是禀法軌衆,故雲以身為床坐等。
今品即是惡世方軌,安樂行是始行方軌,故雲住忍辱地等。
如後廣明。
若不爾者,則弘經無軌,如赤身入陣,自損不虛。
被铠之言,不徒設也。
就文為四:初、明着衣弘經,二、明入室弘經,三、明坐座弘經,四、總結請知。
初中三:初、總論時節以明着衣,二、别明所忍之境,三、明着衣意。
今初。
即時,諸菩薩俱同發聲,而說偈言: 惟願不為慮,于佛滅度後,恐怖惡世中,我等當廣說。
△二、别明所忍之境三:初、通明邪人,即俗衆也;二、明道門增上慢者;三、明僭聖增上慢者。
于中,初猶可忍,第二過前,第三最甚,以後後者轉難識故。
今初。
有諸無智人,惡口罵詈等,及加刀杖者,我等皆當忍。
△二、明道門增上慢者 惡世中比丘,邪智心谄曲,未得謂為得,我慢心充滿。
△三、明僭聖增上慢者 或有阿練若,納衣在空閑,自謂行真道,(遂乃)輕賤(在)人間(弘法華)者。
(彼為)貪着利養故,(诳妄)與白衣說(相似)法,為世(間無知人之)所恭敬,(外現威儀,猶)如六通羅漢。
(然而)是人(雖居阿練若,實)懷惡心,常念世俗(名利之)事,(但是)假名阿練若(耳!彼偏)好出我等(弘通大乘人之)過,而作如是(謗)言:此諸比丘等,為貪利養故,說外道論議。
自作此經典,诳惑世間人,為求名聞故,分别于是經。
(彼等)常在大衆(之)中,欲毀我等(弘法華人)故,向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及餘比丘衆,诽謗說我惡,謂是邪見人,說外道論義。
阿練若,亦阿蘭若,亦阿蘭那,亦阿練兒,此翻無诤,亦翻無喧雜處。
凡居阿練若處,為調煩惱,今自舉蔑他,非無诤行,故雲假名阿練若也。
毗尼藏中,及大寶積經、寶梁聚會,并寶雲經、佛藏經等,一一廣明阿練若行。
若未相應,且宜尋師進道,何遽守愚自是?願諸行者,審自思之。
二、别明所忍之境竟。
△三、明着衣意 我等敬佛故,悉忍是諸惡。
(雖)為斯(人之)所輕言:汝等(自作此經,悉)皆是佛。
(然于)如此輕慢(之)言:皆當忍受之。
(又)濁劫惡世中,多有諸恐怖,惡鬼入其身,罵詈毀辱我。
我等敬信佛,當着忍辱铠,為說是經故,忍此諸難事。
我不愛身命,但惜無上道,我等于來世,護持佛所囑。
世尊自當知,濁惡世比丘,不知佛方便,随宜所說法,惡口而颦蹙,數數見擯出,遠離于塔寺。
如是等衆惡,念佛告敕故,皆當忍是事。
铠者,甲也。
忍辱铠者,以能忍辱,則雖入惡世,而不受傷。
猶入陣有甲,不被刀箭之所害也。
須知四教,皆各有忍辱铠。
如中阿含經:黑齒比丘訴佛雲:舍利弗罵我說我。
佛即喚舍利弗問之:汝實罵說黑齒比丘不?舍利弗言:心不定者,或說罵。
我心已定,雲何說罵?如折牛角,不觸娆人。
如殘童子,恥不惱彼。
我心如地水火風,淨與不淨,大小便利,涕唾受而不罵。
心如掃帚,淨不淨俱掃。
又如破器盛脂,置之日中,渧渧恒漏。
自觀九孔,常漏不淨。
雲何罵說于他?又如死蛇狗等,系淨童子頸,慚恥自愧,不罵說他。
佛問:如是惡人,汝雲同觀?舍利弗答言:人有五:一、身善,口意不善。
但念其善,不念不善。
如納衣比丘,見糞聚弊帛,左捉右舒,截棄不淨,而取于淨。
念用其身淨,以規我身。
棄其口意,以誡我口意。
二、口行淨,身意不淨。
亦念其口,棄其身意。
如熱渴者,值多草池,披草掬水,涼身止渴。
三、意淨,身口不淨。
亦念其意,不用其身口。
如行路熱渴,唯牛迹少水。
若用手掬,水則渾濁。
應兩膝跪,兩手憑地,口就吸之,以除熱渴。
四、三業皆不淨者。
雖無可用,當痛念之。
如路見病人,安置使穩。
念此不淨,使得值善知識,治其三業,勿令堕落三塗。
五、三業皆淨,常念是人,以自訓況,念齊願齊。
如清涼池,多諸華草,熱渴入中,以自蘇息。
常念境界,以去我惡。
此是三藏教中,用苦、無常、不淨、無我、空為铠也。
儒者雲: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内自省。
又雲: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亦此義也。
毗婆沙雲:念罵是一語,餘皆喚聲。
終日喚聲,于我何為?(阿拘盧奢,此言罵。
拘盧奢,此言喚聲。
我今不應念其阿字。
若有阿字,是名為罵。
若無阿字,即是喚聲。
)又此方是卑陋語,他方是稱贊語。
我若念此卑語,無處得樂。
(此例甚多,如屍羅、羼提,于此未為美辭,彼方乃是二波羅蜜。
又就此土,南北異稱,浙閩殊喚,于彼為贊,于此為毀,不可枚舉。
)又觀此字,罵若颠倒,此字即成贊。
(如見客去,若雲去早,即名為留。
若雲早去,即名發遣。
發遣是罵,留即是贊。
又如正食遇客,若雲來早,即是罵也。
若雲早來,即是贊也。
世人執覽,定有前後,共為贊罵。
妄情積聚,言聲性空。
)又罵是一界少分,一入少分,一陰少分,罵少不罵多。
(十八界中,是聲界少分。
十二入中,是聲入少分。
于五陰中,是色陰少分。
縱此少分是罵,其餘非罵。
)又誰成就罵?罵是我就,成就自彼,于我何為?(彼自攬聲以成名句,而謂是罵,如醜在彼面,于鏡何幹?)又罵是一字,一字不成罵,二字成罵,無有一時稱二字者。
若稱後字,前字已滅。
又能罵所罵,一時同一,刹那俱滅,于我何為?如是等,用析空為铠也。
又能罵所罵,皆同幻人。
罵字罵聲,皆同谷響。
谛觀實我實法,了不可得,雲何不忍?此即空為铠也。
又凡夫不了罵空,起諸憂惱,增長三毒,故有三塗法界。
或強制安忍,故有人天法界。
聖人了罵是空,自斷結使,故有二乘法界。
複于罵者,生大悲心,念拔其苦。
如子狂迷,而罵其母,母常憐念,冀子病愈,故有諸佛菩薩法界。
如此次第觀察,罵中出生十界,差别不同,用即假為铠也。
今經明念佛告敕,故皆當忍是事。
佛即佛寶,告敕即法寶,佛法不二即僧寶。
一體三寶,凡聖平等。
諸佛已悟,衆生尚迷,我為衆生,翻迷歸悟。
持說此經,了知我心,上等諸佛,下等衆生。
諸佛之悟,即我心悟。
衆生之迷,即我心迷。
如此之铠,即慈悲室,即法空座。
一铠一切铠,乃圓教铠也。
初明着衣弘經竟。
△二、明入室弘經 諸聚落城邑,其有求法者,我皆到其所,說佛所囑法。
△三、明坐座弘經 我是世尊使,處衆無所畏,我當善說法,願佛安隐住。
△四、總結請知 我于世尊前,諸來十方佛,發如是誓言,佛自知我心。
持品竟。
妙法蓮華經台宗會義卷四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