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台宗會義卷四之一
關燈
小
中
大
顯本。
頓漸諸經,皆未融會,故名為秘。
此經具說昔所秘法,即是開秘密藏,亦即是秘密藏。
如此秘藏,昔為一類根熟衆生,雖有密說,而四十餘年,未曾彰灼顯說也。
猶多怨嫉者,如五千退席。
佛世尚爾,何況未來,理在難化也。
△二、約人歎 藥王當知,如來滅後,其能書持、讀誦、供養、為他人說者,如來則為以衣覆之,又為他方現在諸佛之所護念。
是人有大信力及志願力、諸善根力,當知是人與如來共宿,則為如來手摩其頭。
此法在人,則人尊貴。
如來衣覆者,即是修學大忍為衣也。
諸佛護念者,實相為佛,實智為子,尊崇實相,發生實智,即為諸佛所護念也。
圓教四不壞信為大信力,圓四弘誓為志願力,圓妙大智為善根力。
信則信理,理即法身;志願是立行,行即解脫;善根根固難動,即是般若。
當知三力即三德秘藏,初心栖此,與佛不殊,故名與如來共宿。
又信力修畢竟空如來智,如來栖畢竟空舍,此人亦學畢竟空,故與如來共宿。
以志願力、善根力,自行權實而為機感,機感名頭,如來以化他權實二智之手,開發此人自行權實之頭,感應道交,故言摩頭,摩頭即授記也。
△三、約處歎 藥王,在在處處,若說、若讀、若誦、若書、若經卷,所住處皆應起七寶塔,極令高廣嚴飾,不須複安舍利。
所以者何?此中已有如來全身。
此塔應以一切華香、璎珞、缯蓋、幢幡、技樂、歌頌,供養恭敬,尊重贊歎。
若有人得見此塔禮拜供養,當知是等皆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法在處,即處尊貴。
夫佛生處,得道處,轉法輪處,入涅槃處,皆應起塔。
此經是法身生處,得道之場,法輪正體,大涅槃窟,故應起塔供養也。
不須複安舍利者,釋論雲:碎骨是生身舍利,經卷是法身舍利也。
已有如來全身者,生身舍利,有碎有全。
碎如釋迦,全如多寶。
法身舍利,亦有碎全。
諸方便教為碎,法華一實為全也。
(四教五時委簡,或純碎無全,或全碎相半,唯法華為純全。
) △四、約因歎 藥王!多有人在家、出家行菩薩道,若不能得見聞、讀誦、書持、供養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未善行菩薩道。
若有得聞是經典者,乃能善行菩薩之道。
餘經帶方便因,名為拙度。
此經正顯圓因,聞解圓因,方名巧度。
巧度為善行也。
(大論通以衍門為巧,今經别以一實為巧。
) △五、約果歎,又五:初、明近果,二、立譬,三、法合,四、釋近,五、揀非。
今初。
其有衆生求佛道者,若見若聞是法華經,聞已信解受持者,當知是人得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耨菩提有二義:一者初心菩提,即圓初住;二者後心菩提,即妙覺極果。
今言近者,正近初住菩提也。
前約因歎,修通别因,即是未善,去圓果遠;若修圓因,即是善行,去圓果近。
今以圓如實智為因,還以為果。
道前真如,雖有三因,同名正因(理即);道中真如,亦有三因,同名緣因(名字即、觀行即、相似即),亦名了因(分證即);道後真如,亦隻三法,轉名圓果(究竟即)。
故普賢觀雲:大乘因者,諸法實相是;大乘果者,亦諸法實相是。
釋論雲:初觀實相名因,觀竟名果。
就理而論,真如實相,不當因果,亦非前後。
今約修行,則有前後,及以因果也。
△二、立譬 藥王,譬如有人渴乏須水,于彼高原穿鑿求之,猶見幹土知水尚遠,施功不已轉見濕土遂漸至泥,其心決定知水必近。
釋此為二:一、約觀門,二、約教門。
觀門者,衆生之心,具諸煩惱名高原,修習觀智名穿掘,方證理味,如得清水。
約通觀,則幹慧地如幹土,性地為濕土,泥見谛為得清水。
約别觀,則從假入空,但見于空,不見不空,斷四住惑,如掘幹土,去水尚遠。
從空入假,先知非假,今知非空,因是二觀,得入中道,能伏無明,轉見濕土,去水則近。
若圓觀中道,非空非假,而照空假,四住已盡,無明已伏,已得中道相似圓解,故雲如漸至泥。
若入初住,發真中解,即破無明,如泥澄清,得見中道,如得清水。
故法華論雲:佛性水,當知次第也。
教門者,土譬經教,水譬中道。
教诠中道,如土含水;三藏未诠中道,猶如幹土;方等、般若帶方便說中道,猶如濕土;法華正直顯露說中道,猶如泥。
因法華教,然聞、思、修即悟中道,真見佛性,所發真慧,不複依文,如獲清水,無複土相。
故華嚴雲: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成就慧身,不由他悟也。
△三法合 菩薩亦複如是,若未聞、未解、未能修習是法華經,當知是人去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尚遠;若得聞、解、思惟、修習,必知得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于法華中獲聞思惟,即是圓家三慧,方能近果,非幹濕等教中三慧也。
△四、釋近 所以者何?一切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屬此經,此經開方便門,示真實相。
是法華經藏,深固幽遠,無人能到,今佛教化成就菩薩而為開示。
一切菩薩指諸權因,阿耨菩提指諸權果,權因權果皆攝屬于此經,如幹濕等土悉依于水也。
開方便門示真實相者,昔所不說,今皆說之。
昔說二觀為方便門,今皆開之,即是真實,甯複是門?昔說小乘方便及小乘果,小乘果尚非實相,況小方便而常是門?今皆開之,即是實相。
汝等所行是菩薩道,決了聲聞法,是諸經之王,乃至治世語言、資生業等,昔何嘗說是方便?今皆開之,即是實相,不相違背。
鹹令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一色一香無非佛法,若門若非門,悉皆開之,示真實相,顯佛性水。
若不開者,則深固幽遠,無人能到,而今開之,即得見水,無幹土也。
△五揀非 藥王,若有菩薩,聞是法華經驚疑怖畏,當知是為新發意菩薩。
若聲聞人,聞是經驚疑怖畏,當知是為增上慢者。
新發意菩薩、增上慢聲聞,既于此經驚疑怖畏,悉是幹土,尚非濕土,況能見水耶?初歎經法竟。
△二、示方軌二:初、正明方法,二、明五利益。
初中三:初、标章,二、解釋,三、勸修。
今初。
藥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來滅後,欲為四衆說是法華經者,雲何應說?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來室,着如來衣,坐如來座,爾乃應為四衆廣說斯經。
△二解釋 如來室者,一切衆生中大慈悲心是。
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
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
大慈悲室者,若就同體,即法身也;若被衆生,即解脫也;能令衆生會于同體,即般若也。
柔忍衣者,若就所覆,即法身也;若就能覆嚴身,即般若也;若就和光利物,即解脫也。
法空座者,若就能坐,即般若也;若就所坐,即法身也;身座冥稱,即解脫也。
又大慈安樂,即資成軌;柔和伏瞋斷惑,即觀照軌;坐座,即真性軌。
安樂行中,還廣此三法也。
上雲以佛莊嚴,又雲以衣覆之,即此衣也;上雲如來肩所荷擔,又雲手摩其頭,即此座也;上雲與如來共宿,即此室也。
△三勸修 安住是中,然後以不懈怠心,為諸菩薩及四衆,廣說是法華經。
既勸安住三法,仍勸不懈怠心,然後廣說,故知此勖觀行初心人耳。
至相似位,任運妙音,遍滿三千,不待勸也。
初正明方法竟。
△二、明五利益 藥王!我于餘國,遣化人為其集聽法衆(一遣化人),亦遣化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聽其說法。
是諸化人,聞法信受,随順不逆(二遣化四衆)。
若說法者在空閑處,我時廣遣天、龍、鬼、神、乾闼婆、阿修羅等,聽其說法(三遣八部)。
我雖在異國,時時令說法者得見我身(四見佛身)。
若于此經忘失句讀,我還為說,令得具足(五與總持)。
若初心未淳,止可遣化人,未可遣化四衆八部。
若見天龍,倚此自高,妨損其道,故不可令見也。
若心無倚着,則堪見佛,兼得總持,證大利益,況複天龍等耶?二、歎經法及示方軌中,初長文竟。
△二、偈頌三:初、總勸,二、頌長文,三、結勸。
今初。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欲舍諸懈怠,應當聽此經。
此經難得聞,信受者亦難, △二、頌長文二:初、但頌約果歎,二、頌方軌。
初中二:初、頌立譬,二、頌法合。
略不頌近果,釋近及揀非也。
今初。
如人渴須水,穿鑿于高原。
猶見幹燥土,知去水尚遠。
漸見濕土泥,決定知近水。
△二頌法合 藥王汝當知,如是諸人等,不聞法華經,去佛智甚遠。
若聞是深經,決了聲聞法,是諸經之王,聞已谛思惟,當知此人等,近于佛智慧。
初但頌約果歎竟。
△二、頌方軌二:初、頌正明方法;二、頌明五利益。
今初。
若人說此經,應入如來室,著于如來衣,而坐如來座。
處衆無所畏,廣為分别說,大慈悲為室,柔和忍辱衣,諸法空為座,處此為說法。
若說此經時,有人惡口罵,加刀杖瓦石,念佛故應忍。
初偈半頌标章,次一偈頌解釋,後一偈頌勸修也。
△二頌明五利益 我千萬億土,現淨堅固身,于無量億劫,為衆生說法。
此總明如來以五事利益之意,正由應身遍滿十方,能為五事守護行人也。
若我滅度後,能說此經者,我遣化四衆,比丘比丘尼,及清淨士女,供養于法師。
此超頌第二遣四衆也。
引導諸衆生,集之令聽法。
若人欲加惡,刀杖及瓦石,則遣變化人,為之作衛護。
此追頌第一遣化人也。
若說法之人,獨在空閑處,寂寞無人聲,讀誦此經典,我爾時為現,清淨光明身。
若忘失章句,為說令通利, 此超頌第五與總持也。
若人具是德,或為四衆說,空處讀誦經,皆得見我身。
此頌第四令見佛也。
具是德,謂室、衣、座三德。
若人在空閑,我遣天龍王,夜叉鬼神等,為作聽法衆。
是人樂說法,分别無挂礙,諸佛護念故,能令大衆喜。
此追頌第三遣八部也。
二頌長文竟。
△三、結勸 若親近法師,速得菩薩道;随順是師學,得見恒沙佛。
法師品竟 妙法蓮華經台宗會義卷四之一
頓漸諸經,皆未融會,故名為秘。
此經具說昔所秘法,即是開秘密藏,亦即是秘密藏。
如此秘藏,昔為一類根熟衆生,雖有密說,而四十餘年,未曾彰灼顯說也。
猶多怨嫉者,如五千退席。
佛世尚爾,何況未來,理在難化也。
△二、約人歎 藥王當知,如來滅後,其能書持、讀誦、供養、為他人說者,如來則為以衣覆之,又為他方現在諸佛之所護念。
是人有大信力及志願力、諸善根力,當知是人與如來共宿,則為如來手摩其頭。
此法在人,則人尊貴。
如來衣覆者,即是修學大忍為衣也。
諸佛護念者,實相為佛,實智為子,尊崇實相,發生實智,即為諸佛所護念也。
圓教四不壞信為大信力,圓四弘誓為志願力,圓妙大智為善根力。
信則信理,理即法身;志願是立行,行即解脫;善根根固難動,即是般若。
當知三力即三德秘藏,初心栖此,與佛不殊,故名與如來共宿。
又信力修畢竟空如來智,如來栖畢竟空舍,此人亦學畢竟空,故與如來共宿。
以志願力、善根力,自行權實而為機感,機感名頭,如來以化他權實二智之手,開發此人自行權實之頭,感應道交,故言摩頭,摩頭即授記也。
△三、約處歎 藥王,在在處處,若說、若讀、若誦、若書、若經卷,所住處皆應起七寶塔,極令高廣嚴飾,不須複安舍利。
所以者何?此中已有如來全身。
此塔應以一切華香、璎珞、缯蓋、幢幡、技樂、歌頌,供養恭敬,尊重贊歎。
若有人得見此塔禮拜供養,當知是等皆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法在處,即處尊貴。
夫佛生處,得道處,轉法輪處,入涅槃處,皆應起塔。
此經是法身生處,得道之場,法輪正體,大涅槃窟,故應起塔供養也。
不須複安舍利者,釋論雲:碎骨是生身舍利,經卷是法身舍利也。
已有如來全身者,生身舍利,有碎有全。
碎如釋迦,全如多寶。
法身舍利,亦有碎全。
諸方便教為碎,法華一實為全也。
(四教五時委簡,或純碎無全,或全碎相半,唯法華為純全。
) △四、約因歎 藥王!多有人在家、出家行菩薩道,若不能得見聞、讀誦、書持、供養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未善行菩薩道。
若有得聞是經典者,乃能善行菩薩之道。
餘經帶方便因,名為拙度。
此經正顯圓因,聞解圓因,方名巧度。
巧度為善行也。
(大論通以衍門為巧,今經别以一實為巧。
) △五、約果歎,又五:初、明近果,二、立譬,三、法合,四、釋近,五、揀非。
今初。
其有衆生求佛道者,若見若聞是法華經,聞已信解受持者,當知是人得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耨菩提有二義:一者初心菩提,即圓初住;二者後心菩提,即妙覺極果。
今言近者,正近初住菩提也。
前約因歎,修通别因,即是未善,去圓果遠;若修圓因,即是善行,去圓果近。
今以圓如實智為因,還以為果。
道前真如,雖有三因,同名正因(理即);道中真如,亦有三因,同名緣因(名字即、觀行即、相似即),亦名了因(分證即);道後真如,亦隻三法,轉名圓果(究竟即)。
故普賢觀雲:大乘因者,諸法實相是;大乘果者,亦諸法實相是。
釋論雲:初觀實相名因,觀竟名果。
就理而論,真如實相,不當因果,亦非前後。
今約修行,則有前後,及以因果也。
△二、立譬 藥王,譬如有人渴乏須水,于彼高原穿鑿求之,猶見幹土知水尚遠,施功不已轉見濕土遂漸至泥,其心決定知水必近。
釋此為二:一、約觀門,二、約教門。
觀門者,衆生之心,具諸煩惱名高原,修習觀智名穿掘,方證理味,如得清水。
約通觀,則幹慧地如幹土,性地為濕土,泥見谛為得清水。
約别觀,則從假入空,但見于空,不見不空,斷四住惑,如掘幹土,去水尚遠。
從空入假,先知非假,今知非空,因是二觀,得入中道,能伏無明,轉見濕土,去水則近。
若圓觀中道,非空非假,而照空假,四住已盡,無明已伏,已得中道相似圓解,故雲如漸至泥。
若入初住,發真中解,即破無明,如泥澄清,得見中道,如得清水。
故法華論雲:佛性水,當知次第也。
教門者,土譬經教,水譬中道。
教诠中道,如土含水;三藏未诠中道,猶如幹土;方等、般若帶方便說中道,猶如濕土;法華正直顯露說中道,猶如泥。
因法華教,然聞、思、修即悟中道,真見佛性,所發真慧,不複依文,如獲清水,無複土相。
故華嚴雲: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成就慧身,不由他悟也。
△三法合 菩薩亦複如是,若未聞、未解、未能修習是法華經,當知是人去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尚遠;若得聞、解、思惟、修習,必知得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于法華中獲聞思惟,即是圓家三慧,方能近果,非幹濕等教中三慧也。
△四、釋近 所以者何?一切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屬此經,此經開方便門,示真實相。
是法華經藏,深固幽遠,無人能到,今佛教化成就菩薩而為開示。
一切菩薩指諸權因,阿耨菩提指諸權果,權因權果皆攝屬于此經,如幹濕等土悉依于水也。
開方便門示真實相者,昔所不說,今皆說之。
昔說二觀為方便門,今皆開之,即是真實,甯複是門?昔說小乘方便及小乘果,小乘果尚非實相,況小方便而常是門?今皆開之,即是實相。
汝等所行是菩薩道,決了聲聞法,是諸經之王,乃至治世語言、資生業等,昔何嘗說是方便?今皆開之,即是實相,不相違背。
鹹令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一色一香無非佛法,若門若非門,悉皆開之,示真實相,顯佛性水。
若不開者,則深固幽遠,無人能到,而今開之,即得見水,無幹土也。
△五揀非 藥王,若有菩薩,聞是法華經驚疑怖畏,當知是為新發意菩薩。
若聲聞人,聞是經驚疑怖畏,當知是為增上慢者。
新發意菩薩、增上慢聲聞,既于此經驚疑怖畏,悉是幹土,尚非濕土,況能見水耶?初歎經法竟。
△二、示方軌二:初、正明方法,二、明五利益。
初中三:初、标章,二、解釋,三、勸修。
今初。
藥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來滅後,欲為四衆說是法華經者,雲何應說?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來室,着如來衣,坐如來座,爾乃應為四衆廣說斯經。
△二解釋 如來室者,一切衆生中大慈悲心是。
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
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
大慈悲室者,若就同體,即法身也;若被衆生,即解脫也;能令衆生會于同體,即般若也。
柔忍衣者,若就所覆,即法身也;若就能覆嚴身,即般若也;若就和光利物,即解脫也。
法空座者,若就能坐,即般若也;若就所坐,即法身也;身座冥稱,即解脫也。
又大慈安樂,即資成軌;柔和伏瞋斷惑,即觀照軌;坐座,即真性軌。
安樂行中,還廣此三法也。
上雲以佛莊嚴,又雲以衣覆之,即此衣也;上雲如來肩所荷擔,又雲手摩其頭,即此座也;上雲與如來共宿,即此室也。
△三勸修 安住是中,然後以不懈怠心,為諸菩薩及四衆,廣說是法華經。
既勸安住三法,仍勸不懈怠心,然後廣說,故知此勖觀行初心人耳。
至相似位,任運妙音,遍滿三千,不待勸也。
初正明方法竟。
△二、明五利益 藥王!我于餘國,遣化人為其集聽法衆(一遣化人),亦遣化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聽其說法。
是諸化人,聞法信受,随順不逆(二遣化四衆)。
若說法者在空閑處,我時廣遣天、龍、鬼、神、乾闼婆、阿修羅等,聽其說法(三遣八部)。
我雖在異國,時時令說法者得見我身(四見佛身)。
若于此經忘失句讀,我還為說,令得具足(五與總持)。
若初心未淳,止可遣化人,未可遣化四衆八部。
若見天龍,倚此自高,妨損其道,故不可令見也。
若心無倚着,則堪見佛,兼得總持,證大利益,況複天龍等耶?二、歎經法及示方軌中,初長文竟。
△二、偈頌三:初、總勸,二、頌長文,三、結勸。
今初。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欲舍諸懈怠,應當聽此經。
此經難得聞,信受者亦難, △二、頌長文二:初、但頌約果歎,二、頌方軌。
初中二:初、頌立譬,二、頌法合。
略不頌近果,釋近及揀非也。
今初。
如人渴須水,穿鑿于高原。
猶見幹燥土,知去水尚遠。
漸見濕土泥,決定知近水。
△二頌法合 藥王汝當知,如是諸人等,不聞法華經,去佛智甚遠。
若聞是深經,決了聲聞法,是諸經之王,聞已谛思惟,當知此人等,近于佛智慧。
初但頌約果歎竟。
△二、頌方軌二:初、頌正明方法;二、頌明五利益。
今初。
若人說此經,應入如來室,著于如來衣,而坐如來座。
處衆無所畏,廣為分别說,大慈悲為室,柔和忍辱衣,諸法空為座,處此為說法。
若說此經時,有人惡口罵,加刀杖瓦石,念佛故應忍。
初偈半頌标章,次一偈頌解釋,後一偈頌勸修也。
△二頌明五利益 我千萬億土,現淨堅固身,于無量億劫,為衆生說法。
此總明如來以五事利益之意,正由應身遍滿十方,能為五事守護行人也。
若我滅度後,能說此經者,我遣化四衆,比丘比丘尼,及清淨士女,供養于法師。
此超頌第二遣四衆也。
引導諸衆生,集之令聽法。
若人欲加惡,刀杖及瓦石,則遣變化人,為之作衛護。
此追頌第一遣化人也。
若說法之人,獨在空閑處,寂寞無人聲,讀誦此經典,我爾時為現,清淨光明身。
若忘失章句,為說令通利, 此超頌第五與總持也。
若人具是德,或為四衆說,空處讀誦經,皆得見我身。
此頌第四令見佛也。
具是德,謂室、衣、座三德。
若人在空閑,我遣天龍王,夜叉鬼神等,為作聽法衆。
是人樂說法,分别無挂礙,諸佛護念故,能令大衆喜。
此追頌第三遣八部也。
二頌長文竟。
△三、結勸 若親近法師,速得菩薩道;随順是師學,得見恒沙佛。
法師品竟 妙法蓮華經台宗會義卷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