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台宗會義卷四之一

關燈
歡喜。

     初半偈頌合诃責,次半偈頌合示珠,後一偈頌合勸貿。

    初授千二百記竟。

     △釋五百弟子受記品竟。

    次釋授學無學人記品。

     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研真斷惑,慕求勝見,名之為學,即三果四向真無漏慧也。

    真窮惑盡,勝見已極,無所複學,名為無學,即阿羅漢果也。

    (學無學别即世界,研真即為人,斷惑即對治,真窮惑盡即第一義。

    )約教者,析法研真名學,惑盡真窮名無學,三藏意也。

    體法研真名學,無真無惑名無學,通意也。

    自淺之深名學,通别惑盡,權實理窮名無學,别意也。

    研如來藏,有學無學,法性實相,非學非無學,而學而無學,圓意也。

    是二千人,或是學,或是無學,同是一流,一時受記,同一名号,故别為一品也。

    本迹者,阿難迹為學人,羅睺羅迹為無學,而本地不可思議。

    以例餘二千人,亦應各有本迹。

    觀心者,名字乃至分證四位名為學,究竟一位名無學,理即一位非學非無學。

    又六即通皆非學非無學,分證已去,而學而無學。

    又可理即學無學,乃至究竟學無學。

     △授下根記中二、授二千人記二:初、請記,二、授記。

    初中二:初二人請,次二千人請。

    初又二:初、默念請,二、發言請。

     今初。

     爾時,阿難、羅睺羅而作是念:我等每自思惟,設得授記,不亦快乎? △二、發言請,又二:初、引例,二、引望。

     今初。

     即從座起到于佛前,頭面禮足俱白佛言:世尊,我等于此亦應有分,唯有如來我等所歸。

     △二引望 又我等為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見知識,阿難常為侍者護持法藏,羅睺羅是佛之子。

    若佛見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者,我願既滿,衆望亦足。

     準前列衆,二人皆在多知識中,今與學、無學二千人同受記者,為引實故,四悉檀故。

    初二人請竟。

     △次二千人請 爾時,學無學聲聞弟子二千人皆從座起,偏袒右肩到于佛前,一心合掌瞻仰世尊,如阿難、羅睺羅所願,住立一面。

     但有引例一意,而無引望,故但默念,請不發言也。

    初請記竟。

     △二、授記二:初、記二人,次、記二千人。

    初中二:初、記阿難,二、記羅睺羅。

    初又五:初、長文,二、重頌,三、新發意者生疑,四、如來釋疑,五、阿難述歎。

     今初。

     爾時佛告阿難:汝于來世當得作佛,号山海慧自在通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初明得果)。

    當供養六十二億諸佛,護持法藏,然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二明行因)。

    教化二十千萬億恒河沙諸菩薩等,令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三明說法度人)。

    國名常立勝幡,其土清淨,琉璃為地,劫名妙音遍滿(四明國劫名字)。

    其佛壽命無量千萬億阿僧祇劫,若人于千萬億無量阿僧祇劫中,算數校計不能得知(五明佛壽)。

    正法住世倍于壽命,像法住世複倍正法(六明法住)。

    阿難!是山海慧自在通王佛,為十方無量千萬億恒河沙等諸佛如來,所共贊歎稱其功德(七明諸佛稱贊)。

     △二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今僧中說,阿難持法者,當供養諸佛,然後成正覺。

    号曰山海慧,自在通王佛,其國土清淨,名常立勝幡。

    教化諸菩薩,其數如恒沙,佛有大威德,名聞滿十方。

    壽命無有量,以愍衆生故,正法住倍壽,像法複倍是。

    如恒河沙等,無數諸衆生,于此佛法中,種佛道因緣。

     △三、新發意者生疑 爾時,會中新發意菩薩八千人,鹹作是念:我等尚不聞諸大菩薩得如是記,有何因緣而諸聲聞得如是決? △四、如來釋疑 爾時,世尊知諸菩薩心之所念,而告之曰:諸善男子,我與阿難等,于空王佛所,同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阿難常樂多聞,我常勤精進,是故我已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而阿難護持我法,亦護将來諸佛法藏,教化成就諸菩薩衆。

    其本願如是,故護斯記。

     △五、阿難述歎 阿難面于佛前,自聞授記及國土莊嚴,所願具足,心大歡喜,得未曾有。

    即時憶念過去無量千萬億諸佛法藏,通達無礙,如今所聞,亦識本願。

    爾時,阿難而說偈言: 世尊甚希有,令我念過去,無量諸佛法,如今日所聞。

    我今無複疑,安住于佛道,方便為侍者,護持諸佛法。

     初記阿難竟。

     △二、記羅睺羅二:初、長文,二、重頌。

     今初。

     爾時,佛告羅睺羅:汝于來世當得作佛,号蹈七寶華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當供養十世界微塵等數諸佛如來,常為諸佛而作長子,猶如今也。

    是蹈七寶華佛,國土莊嚴、壽命劫數、所化弟子、正法、像法,亦如山海慧自在通王如來無異,亦為此佛而作長子。

    過是已後,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二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為太子時,羅睺為長子,我今成佛道,受法為法子。

    于未來世中,見無量億佛,皆為其長子,一心求佛道。

    羅睺羅密行,唯我能知之,現為我長子,以示諸衆生。

    無量億千萬,功德不可數,安住于佛法,以求無上道。

     初記二人竟。

     △次記二千人三:初、長文,二、重頌,三、得記歡喜。

     今初。

     爾時,世尊見學、無學二千人,其意柔軟,寂然清淨,一心觀佛。

    佛告阿難:汝見是學、無學二千人不?唯然,已見。

    阿難,是諸人等,當供養五十世界微塵數諸佛如來,恭敬尊重,護持法藏。

    末後同時,于十方國各得成佛,皆同一号,名曰寶相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壽命一劫,國土莊嚴,聲聞、菩薩,正法、像法,皆悉同等。

     △二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二千聲聞,今于我前住,悉皆與授記,未來當成佛。

    所供養諸佛,如上說塵數,護持其法藏,後當成正覺。

    各于十方國,悉同一名号,俱時坐道場,以證無上慧。

    皆名為寶相,國土及弟子,正法與像法,悉等無有異。

    鹹以諸神通,度十方衆生,名聞普周遍,漸入于涅槃。

     △三得記歡喜 爾時,學、無學二千人,聞佛授記,歡喜踴躍,而說偈言:世尊慧燈明,我聞授記音,心歡喜充滿,如甘露見灌。

     二迹門正說竟 △釋授學無學人記品竟。

    次釋法師品。

     法師品第十 此品明五種法師:一、受持,二、讀,三、誦,四、解說,五、書寫。

    大論明六種法師:一、信力故受,二、念力故持,三、看文為讀,四、不忘為誦,五、宣傳為說,六、聖人經書難解,須解釋。

    今經合受持為一,合解說為一,足書寫為五。

    若别論,則四是自行,解說一種是化他。

    若通論,則自軌五法,名自行法師;教他五法,名化他法師。

    何以言之?法者,軌則也。

    師者,訓匠也。

    法雖可軌,體不自弘,通之在人。

    五種通經,皆得稱師。

    舉法成其自行,皆以妙法為師。

    師于妙法,自行成就,故名法師。

    又五種人,能以妙法訓匠于他,故舉法目師,名為法師。

    若自軌法,若法匠他,俱得稱法師品。

    此因緣釋也。

    (自行、化他不同,即世界。

    自行成就,即生善。

    化他除惡,即對治。

    自、他俱得名法師,即第一義。

    )約教者,四教各有能诠、所诠,俱名為法。

    各論自行、化他,俱得稱師。

    今唯在圓也。

    就圓教五種,若作減數說者,束五為四,即四安樂行,如後說。

    又束為三,即是三業:受持是意業,讀誦說是口業,書寫是身業;别論則口業是化他,身意是自行;通論則三業自軌,即自行法師,三業教诏,即化他法師,故言法師品。

    又是三門,行此五法,以自熏修,即福德門;弘宣五法,廣利益他,即化他門;自修益彼,皆順佛教,即報恩門;别論則自修報恩名自行,益彼即是化他;通論則自軌軌他,皆稱法師,故言法師品。

    又是三軌,讀誦書寫是外行,即如來衣;受持是内行,即如來座;解說益他,即如來室;别論則室是匠他,衣座自匠;通論則慈悲覆物,惠利歸己,名之如室,遮彼惡障己醜,名之為衣,安心于空,方能安他,安他安已,名之為座。

    此則自軌三法,亦名法師,化他三法,亦名法師,利物必以慈悲入室為首,涉有必以忍辱為基,濟他必以亡我為本,能行三法,大教宣通,堪為世間依止,故名法師品。

    又束為二,謂自行化他,此易可知。

    又束為一,謂如來行具一切行;通論則悲拔一切苦,謂四趣三界二乘菩薩等苦,慈與一切樂,謂人天涅槃常住等樂,柔和衣障一切醜,謂四住無知無明等,醜空座亡一切相,謂有相無相非有非無相;别論則慈悲生一切善,柔和遮一切惡,空座蕩一切相。

    又慈忍立一切福德,空座成一切智慧。

    智慧是目,福德是足。

    又慈悲勝一切聲聞、緣覺,柔和勝一切凡夫、外道,空座勝析體偏等菩薩。

    又慈悲破天魔,柔和破陰魔,空破煩惱魔、死魔。

    又慈忍故能問,空座故能答,具二莊嚴。

    又觀空故能問,慈忍故能答。

    又慈忍故能種、能立、能資,空慧故能耘、能破、能導。

    又慈悲故何所隔,柔和故何所礙,空座故何所诤。

    故經言:一切善法,慈為根本。

    忍辱第一道,無相最上。

    (無相即諸法空。

    )若論圓行,說不可盡,具如玄義。

    一心五行,攝一切行也。

    問:何故約三法明法師?答:若一往事論者,必須登堂、整服、坐座,乃可敷弘,故約三耳。

    若事理合論者,迷惑不出三種:一、約苦果起惑,須用慈悲與拔;二、約結業起惑,須用柔忍遠離;三、約谛理起惑,須用法空了達也。

    (初二屬事,後一屬理,事理并是所迷之境。

    )若單約理者,迷真故堕苦,須用慈悲門;迷俗故沉空受樂,須用和忍門;迷中故成智障,須用法空門也。

    本迹觀心可解。

     △迹門第三、流通段。

    凡五品經,非止蔭益當時,複欲津洽來世故也。

    一、法師品,二、寶塔品,皆明弘經功深福重,利益廣大。

    三、達多品,引往古弘經,彼我兼益,以證功德深重。

    四、持品,八萬大士忍力成者,此土弘經;新得記者,他土弘經。

    五、安樂行品,外凡初心,欣斯勝福,見聲聞畏憚,聞菩薩擯辱,顧己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