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台宗會義卷四之一
關燈
小
中
大
初授滿慈子記竟
△二、授千二百人記三:初、念請,二、與記,三、領解。
今初。
爾時,千二百阿羅漢心自在者,作是念:我等歡喜得未曾有,若世尊各見授記如餘大弟子者,不亦快乎! △二、與記二:初、長文,二、偈頌。
初中三:初、總記千二百,二、别記憍陳如,三、别記五百。
今初。
佛知此等心之所念,告摩诃迦葉:是千二百阿羅漢,我今當現前次第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二、别記憍陳如 于此衆中,我大弟子憍陳如比丘,當供養六萬二千億佛,然後得成為佛,号曰普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陳如最初得度,為僧上座,故别授記。
△三别記五百 其五百阿羅漢,優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迦留陀夷、優陀夷、阿?樓陀、離婆多、劫賓那、薄拘羅、周陀、莎伽陀等,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盡同一号,名曰普明。
迦留陀夷,此雲黑光,佛成道後,父王遣令請佛,佛命出家者也。
據寶積經,則善來得道,以神通力,轉化父王。
據阿含毗尼,則是六群比丘之一,雖出家後,仍犯多過,年七十餘,方得調伏,證阿羅漢,勸化第一。
所化夫婦,俱見谛者,足一千家。
故知大小兩機,所見各别。
如此,何但佛之身密,不可思議,即諸大弟子身密,亦皆不可思議也。
優陀夷,亦雲優波離,亦雲邬波離,梵音輕重耳,持律第一。
周陀,此雲大路,證阿羅漢,能持三藏,作大法師,即是兄名。
莎伽陀,此雲小路,亦雲繼道,即是弟名。
其兄授以一句伽陀,一百日中,不能成誦,兄逐出房,佛親授以我拂塵,我除垢六字,猶複得前遺後,得後遺前,教以調息,方證聖果,具大神力,降毒火龍。
此四尊者,前列衆中,未有名字,故今釋出。
又列衆中,有憍梵波提,畢陵伽婆蹉,摩诃拘絺羅難陀,孫陀羅難陀,凡五人,不見别授。
或是梵文未來,或總攝在五百人,及千二百人中。
長文竟。
△二、偈頌二:初、頌記陳如,及五百二頌總授一切聲聞記。
今初。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憍陳如比丘,當見無量佛,過阿僧祇劫,乃成等正覺。
常放大光明,具足諸神通,名聞遍十方,一切之所敬,常說無上道,故号為普明。
其國土清淨,菩薩皆勇猛,鹹升妙樓閣,遊諸十方國,以無上供具,奉獻于諸佛。
作是供養已,心懷大歡喜,須臾還本國,有如是神力。
佛壽六萬劫,正法住倍壽,像法複倍是,法滅天人憂。
其五百比丘,次第當作佛,同号曰普明,轉次而授記:我滅度之後,某甲當作佛。
其所化世間,亦如我今日。
國土之嚴淨,及諸神通力,菩薩聲聞衆,正法及像法,壽命劫多少,皆如上所說。
長文略,偈頌廣。
先頌授陳如中,初二句明行因,次二偈明得果,次二偈半明國淨,次一句明佛壽,次二句明正像,次法滅天人憂句結上起下,次三偈半頌授五百記也。
△二頌總授一切聲聞記 迦葉汝已知,五百自在者,餘諸聲聞衆,亦當複如是。
其不在此會,汝當為宣說, 餘諸聲聞,指千二百人中已授五百,餘七百人并總指一切聲聞也。
其不在此會者,無論在與不在,得記是同也。
授千二百記中,二與記竟。
△三、領解二:初、長文,二、偈頌。
初中二:初、經家叙喜,二、自陳領解。
今初。
爾時,五百阿羅漢于佛前得受記已,歡喜踴躍,即從座起,到于佛前,頭面禮足,悔過自責。
歡喜踴躍,是慶今得解;悔過自責,是愧昔不解也。
△二、自陳領解二:初、法說,二、譬說。
今初。
世尊,我等常作是念,自謂已得究竟滅度,今乃知之如無智者。
所以者何?我等應得如來智慧,而便自以小智為足。
自謂已得究竟滅度,是悔責昔迷。
今乃知之如無智者,是慶今始悟。
方知從前小智竟同無智,亦自責根鈍不能早悟也。
所以者何下。
釋成無智之意。
今日乃知應得如來大智,而向日便以小智為足,封小失大,豈非竟同無智乎? △二、譬說二:初、立譬,二、法合。
初中二:初、醉酒譬,譬自謂滅度,小智為足;二、親友覺悟譬,譬今乃知之,應得如來智慧。
初又二:初、系珠譬,領上王子結緣;二、醉卧不覺譬,領上中間退大;二、起已遊行譬,領上接之以小。
今初。
世尊,譬如有人至親友家醉酒而卧,是時親友官事當行,以無價寶珠系其衣裡與之而去。
有人,即五百自譬也。
親友,譬昔日第十六王子也。
家,譬大乘教為家也。
醉酒而卧,譬無明從未醒也。
醉有二義:一、重醉都不覺知,譬一句一偈結緣未曾登品;二、輕醉微覺尋忘亦名不覺,譬薄有聞慧在五品初未入似位也。
官事當行,譬王子餘處機興逗緣往應也。
弘法化他非是私務,故雲官事。
無價寶珠,譬一乘實相真如智寶也。
系其衣裡者,衣譬彼時慚愧忍辱及信樂心,由聞法時微生信樂,得成了因智願種子也。
△二、醉卧不覺譬 其人醉卧,都不覺知。
此譬無明心重,尋複不憶領,中間懈退,不受大法。
△三、起已遊行譬 起已遊行到于他國,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艱難,若少有所得便以為足。
起已遊行,譬善根欲發,厭苦求樂也。
到于他國,譬無明覆解,不知還向大乘本國也。
衣食,譬正助二道也。
求索艱難,譬未入正法時,空無證獲也。
得少為足,譬秉權教修行,得小乘果,正領中間以小接也。
初醉酒譬竟。
△二、親友覺悟譬領。
上以是本因緣,今說法華經等,賜諸子白牛、大車也。
文亦為三:初、诃責,二、示珠,三、勸貿。
今初。
于後親友會遇見之,而作是言:咄哉丈夫!何為衣食乃至如是? 會遇見之,譬大乘機發也。
咄哉诃責,譬動執生疑也。
三周中皆有此意,法說中雲我令脫苦縛等,譬說中雲我先不言皆為三菩提耶,因緣中雲宿世因緣我今當說,皆诃責之辭也。
△二示珠 我昔欲令汝得安樂,五欲自恣,于某年日月,以無價寶珠系汝衣裡,今故現在。
而汝不知,勤苦憂惱,以求自活,甚為癡也。
安樂,譬無上大涅槃也。
五欲自恣,譬大乘稱性真實受用,如所雲實報勝妙五塵,能令迦葉起舞者是也。
某年日月,譬大通佛覆講法華時也。
今故現在,譬正顯實法,說中廣明五佛,譬說中等賜大車,因緣中還為說大,皆示珠之義也。
△三勸貿 汝今可以此寶貿易所須,常可如意,無所乏短。
珠雖價直無量,仍須貿易,方有濟用。
譬了因内解,雖複究竟,必以種易現。
以昔一解一切解,而貿一行一切行,珠體不竭,貿亦無窮,故須更聽更修,方顯寶之功用。
如華嚴中得摩尼珠,十種瑩治,方能雨寶;解行相稱,方堪佛記。
從是以後,則具有寂滅忍衣、首楞嚴食、自行化他無量衆寶,無功用位,彼此不窮,故雲常可如意,無所乏短也。
法說中身子得記,譬說中四人得記,因緣中千、二、二千得記,皆即勸貿之義。
初立譬竟。
△二、法合二:初、合醉酒;二、合覺悟。
初中三:初、合系珠;二、合醉卧不知;三、合起已遊行,得少為足。
今初。
佛亦如是,為菩薩時,教化我等,令發一切智心。
△二合醉卧不知 而尋廢忘,不知不覺。
△三合起已遊行得少為足 既得阿羅漢道,自謂滅度,資生艱難,得少為足。
由三界内資生艱難,故于小果自謂為足也。
然無大乘功德法财,則亦仍是資生艱難。
初合醉酒譬竟。
△二、合親友覺悟譬三:初、合诃責,二、合示珠,三、合勸貿。
今初。
一切智願猶在不失。
今者世尊覺悟我等,作如是言:諸比丘,汝等所得非究竟滅。
△二、合示珠 我久令汝等種佛善根,以方便故示涅槃相,而汝謂為實得滅度。
△三、合勸貿 世尊,我今乃知實是菩薩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以是因緣甚大歡喜得未曾有。
三、領解中,初長文竟。
△二、偈頌二:初、頌内心得解,二、頌自陳領解。
今初。
爾時,阿若憍陳如等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等聞無上,安隐授記聲,歡喜未曾有,禮無量智佛。
今于世尊前,自悔諸過咎, 初一偈頌歡喜得解,次半偈頌悔過自責也。
△二、頌自陳領解二:初、頌法說,二、頌譬說。
今初。
于無量佛寶,得少涅槃分。
如無智愚人,便自以為足, △二、頌譬說二:初、頌立譬,二、頌法合。
初中二:初、頌醉酒譬,二、頌親友覺悟譬。
今初。
譬如貧窮人,往至親友家,其家甚大富,具設諸肴膳。
以無價寶珠,系着内衣裡,默與而舍去,時卧不覺知。
是人既已起,遊行詣他國,求衣食自濟,資生甚艱難。
得少便為足,更不願好者,不覺内衣裡,有無價寶珠。
初七句頌系珠譬,第八一句頌醉卧不覺譬,後二偈頌起已遊行譬也。
凡夫未有修德,名貧窮人。
諸佛菩薩與諸衆生同一心性,名為親友。
具足權實種種功德,名為大富。
諸方便教,名為肴膳。
一乘圓頓教理,名為寶珠。
慚愧忍辱,名為外衣。
信樂之心,名為内衣。
初結緣時,具足二衣,退大堕惡,則無外衣。
若約現無信樂,乃似内衣亦無,而種子仍在,但是衣弊,非全無也。
餘如文。
△二頌親友覺悟譬 與珠之親友,後見此貧人,苦切責之己,示以所系珠。
貧人見此珠,其心大歡喜,富有諸财物,五欲而自恣。
初頌立譬竟。
△二、頌法合二:初、頌合醉酒;二、頌合覺悟。
今初。
我等亦如是,世尊于長夜,常愍見教化,令種無上願。
我等無智故,不覺亦不知,得少涅槃分,自足不求餘。
初一偈頌合系珠,次半偈頌合醉卧不知,後半偈頌合起已遊行,得少為足也。
△二頌合覺悟 今佛覺悟我,言非實滅度,得佛無上慧,爾乃為真滅。
我今從佛聞,授記莊嚴事,及轉次授決,身心遍
今初。
爾時,千二百阿羅漢心自在者,作是念:我等歡喜得未曾有,若世尊各見授記如餘大弟子者,不亦快乎! △二、與記二:初、長文,二、偈頌。
初中三:初、總記千二百,二、别記憍陳如,三、别記五百。
今初。
佛知此等心之所念,告摩诃迦葉:是千二百阿羅漢,我今當現前次第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二、别記憍陳如 于此衆中,我大弟子憍陳如比丘,當供養六萬二千億佛,然後得成為佛,号曰普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陳如最初得度,為僧上座,故别授記。
△三别記五百 其五百阿羅漢,優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迦留陀夷、優陀夷、阿?樓陀、離婆多、劫賓那、薄拘羅、周陀、莎伽陀等,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盡同一号,名曰普明。
迦留陀夷,此雲黑光,佛成道後,父王遣令請佛,佛命出家者也。
據寶積經,則善來得道,以神通力,轉化父王。
據阿含毗尼,則是六群比丘之一,雖出家後,仍犯多過,年七十餘,方得調伏,證阿羅漢,勸化第一。
所化夫婦,俱見谛者,足一千家。
故知大小兩機,所見各别。
如此,何但佛之身密,不可思議,即諸大弟子身密,亦皆不可思議也。
優陀夷,亦雲優波離,亦雲邬波離,梵音輕重耳,持律第一。
周陀,此雲大路,證阿羅漢,能持三藏,作大法師,即是兄名。
莎伽陀,此雲小路,亦雲繼道,即是弟名。
其兄授以一句伽陀,一百日中,不能成誦,兄逐出房,佛親授以我拂塵,我除垢六字,猶複得前遺後,得後遺前,教以調息,方證聖果,具大神力,降毒火龍。
此四尊者,前列衆中,未有名字,故今釋出。
又列衆中,有憍梵波提,畢陵伽婆蹉,摩诃拘絺羅難陀,孫陀羅難陀,凡五人,不見别授。
或是梵文未來,或總攝在五百人,及千二百人中。
長文竟。
△二、偈頌二:初、頌記陳如,及五百二頌總授一切聲聞記。
今初。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憍陳如比丘,當見無量佛,過阿僧祇劫,乃成等正覺。
常放大光明,具足諸神通,名聞遍十方,一切之所敬,常說無上道,故号為普明。
其國土清淨,菩薩皆勇猛,鹹升妙樓閣,遊諸十方國,以無上供具,奉獻于諸佛。
作是供養已,心懷大歡喜,須臾還本國,有如是神力。
佛壽六萬劫,正法住倍壽,像法複倍是,法滅天人憂。
其五百比丘,次第當作佛,同号曰普明,轉次而授記:我滅度之後,某甲當作佛。
其所化世間,亦如我今日。
國土之嚴淨,及諸神通力,菩薩聲聞衆,正法及像法,壽命劫多少,皆如上所說。
長文略,偈頌廣。
先頌授陳如中,初二句明行因,次二偈明得果,次二偈半明國淨,次一句明佛壽,次二句明正像,次法滅天人憂句結上起下,次三偈半頌授五百記也。
△二頌總授一切聲聞記 迦葉汝已知,五百自在者,餘諸聲聞衆,亦當複如是。
其不在此會,汝當為宣說, 餘諸聲聞,指千二百人中已授五百,餘七百人并總指一切聲聞也。
其不在此會者,無論在與不在,得記是同也。
授千二百記中,二與記竟。
△三、領解二:初、長文,二、偈頌。
初中二:初、經家叙喜,二、自陳領解。
今初。
爾時,五百阿羅漢于佛前得受記已,歡喜踴躍,即從座起,到于佛前,頭面禮足,悔過自責。
歡喜踴躍,是慶今得解;悔過自責,是愧昔不解也。
△二、自陳領解二:初、法說,二、譬說。
今初。
世尊,我等常作是念,自謂已得究竟滅度,今乃知之如無智者。
所以者何?我等應得如來智慧,而便自以小智為足。
自謂已得究竟滅度,是悔責昔迷。
今乃知之如無智者,是慶今始悟。
方知從前小智竟同無智,亦自責根鈍不能早悟也。
所以者何下。
釋成無智之意。
今日乃知應得如來大智,而向日便以小智為足,封小失大,豈非竟同無智乎? △二、譬說二:初、立譬,二、法合。
初中二:初、醉酒譬,譬自謂滅度,小智為足;二、親友覺悟譬,譬今乃知之,應得如來智慧。
初又二:初、系珠譬,領上王子結緣;二、醉卧不覺譬,領上中間退大;二、起已遊行譬,領上接之以小。
今初。
世尊,譬如有人至親友家醉酒而卧,是時親友官事當行,以無價寶珠系其衣裡與之而去。
有人,即五百自譬也。
親友,譬昔日第十六王子也。
家,譬大乘教為家也。
醉酒而卧,譬無明從未醒也。
醉有二義:一、重醉都不覺知,譬一句一偈結緣未曾登品;二、輕醉微覺尋忘亦名不覺,譬薄有聞慧在五品初未入似位也。
官事當行,譬王子餘處機興逗緣往應也。
弘法化他非是私務,故雲官事。
無價寶珠,譬一乘實相真如智寶也。
系其衣裡者,衣譬彼時慚愧忍辱及信樂心,由聞法時微生信樂,得成了因智願種子也。
△二、醉卧不覺譬 其人醉卧,都不覺知。
此譬無明心重,尋複不憶領,中間懈退,不受大法。
△三、起已遊行譬 起已遊行到于他國,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艱難,若少有所得便以為足。
起已遊行,譬善根欲發,厭苦求樂也。
到于他國,譬無明覆解,不知還向大乘本國也。
衣食,譬正助二道也。
求索艱難,譬未入正法時,空無證獲也。
得少為足,譬秉權教修行,得小乘果,正領中間以小接也。
初醉酒譬竟。
△二、親友覺悟譬領。
上以是本因緣,今說法華經等,賜諸子白牛、大車也。
文亦為三:初、诃責,二、示珠,三、勸貿。
今初。
于後親友會遇見之,而作是言:咄哉丈夫!何為衣食乃至如是? 會遇見之,譬大乘機發也。
咄哉诃責,譬動執生疑也。
三周中皆有此意,法說中雲我令脫苦縛等,譬說中雲我先不言皆為三菩提耶,因緣中雲宿世因緣我今當說,皆诃責之辭也。
△二示珠 我昔欲令汝得安樂,五欲自恣,于某年日月,以無價寶珠系汝衣裡,今故現在。
而汝不知,勤苦憂惱,以求自活,甚為癡也。
安樂,譬無上大涅槃也。
五欲自恣,譬大乘稱性真實受用,如所雲實報勝妙五塵,能令迦葉起舞者是也。
某年日月,譬大通佛覆講法華時也。
今故現在,譬正顯實法,說中廣明五佛,譬說中等賜大車,因緣中還為說大,皆示珠之義也。
△三勸貿 汝今可以此寶貿易所須,常可如意,無所乏短。
珠雖價直無量,仍須貿易,方有濟用。
譬了因内解,雖複究竟,必以種易現。
以昔一解一切解,而貿一行一切行,珠體不竭,貿亦無窮,故須更聽更修,方顯寶之功用。
如華嚴中得摩尼珠,十種瑩治,方能雨寶;解行相稱,方堪佛記。
從是以後,則具有寂滅忍衣、首楞嚴食、自行化他無量衆寶,無功用位,彼此不窮,故雲常可如意,無所乏短也。
法說中身子得記,譬說中四人得記,因緣中千、二、二千得記,皆即勸貿之義。
初立譬竟。
△二、法合二:初、合醉酒;二、合覺悟。
初中三:初、合系珠;二、合醉卧不知;三、合起已遊行,得少為足。
今初。
佛亦如是,為菩薩時,教化我等,令發一切智心。
△二合醉卧不知 而尋廢忘,不知不覺。
△三合起已遊行得少為足 既得阿羅漢道,自謂滅度,資生艱難,得少為足。
由三界内資生艱難,故于小果自謂為足也。
然無大乘功德法财,則亦仍是資生艱難。
初合醉酒譬竟。
△二、合親友覺悟譬三:初、合诃責,二、合示珠,三、合勸貿。
今初。
一切智願猶在不失。
今者世尊覺悟我等,作如是言:諸比丘,汝等所得非究竟滅。
△二、合示珠 我久令汝等種佛善根,以方便故示涅槃相,而汝謂為實得滅度。
△三、合勸貿 世尊,我今乃知實是菩薩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以是因緣甚大歡喜得未曾有。
三、領解中,初長文竟。
△二、偈頌二:初、頌内心得解,二、頌自陳領解。
今初。
爾時,阿若憍陳如等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等聞無上,安隐授記聲,歡喜未曾有,禮無量智佛。
今于世尊前,自悔諸過咎, 初一偈頌歡喜得解,次半偈頌悔過自責也。
△二、頌自陳領解二:初、頌法說,二、頌譬說。
今初。
于無量佛寶,得少涅槃分。
如無智愚人,便自以為足, △二、頌譬說二:初、頌立譬,二、頌法合。
初中二:初、頌醉酒譬,二、頌親友覺悟譬。
今初。
譬如貧窮人,往至親友家,其家甚大富,具設諸肴膳。
以無價寶珠,系着内衣裡,默與而舍去,時卧不覺知。
是人既已起,遊行詣他國,求衣食自濟,資生甚艱難。
得少便為足,更不願好者,不覺内衣裡,有無價寶珠。
初七句頌系珠譬,第八一句頌醉卧不覺譬,後二偈頌起已遊行譬也。
凡夫未有修德,名貧窮人。
諸佛菩薩與諸衆生同一心性,名為親友。
具足權實種種功德,名為大富。
諸方便教,名為肴膳。
一乘圓頓教理,名為寶珠。
慚愧忍辱,名為外衣。
信樂之心,名為内衣。
初結緣時,具足二衣,退大堕惡,則無外衣。
若約現無信樂,乃似内衣亦無,而種子仍在,但是衣弊,非全無也。
餘如文。
△二頌親友覺悟譬 與珠之親友,後見此貧人,苦切責之己,示以所系珠。
貧人見此珠,其心大歡喜,富有諸财物,五欲而自恣。
初頌立譬竟。
△二、頌法合二:初、頌合醉酒;二、頌合覺悟。
今初。
我等亦如是,世尊于長夜,常愍見教化,令種無上願。
我等無智故,不覺亦不知,得少涅槃分,自足不求餘。
初一偈頌合系珠,次半偈頌合醉卧不知,後半偈頌合起已遊行,得少為足也。
△二頌合覺悟 今佛覺悟我,言非實滅度,得佛無上慧,爾乃為真滅。
我今從佛聞,授記莊嚴事,及轉次授決,身心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