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台宗會義卷三之二

關燈
所應得者,皆已得之也。

    問:凡五處開三顯一,為有何異?答:通論無異,别論有差。

    方便品約教開三顯一,文雲: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衆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也。

    火宅約行門三顯一,車是運義,運則譬行,文雲:各乘大車,遊于四方,嬉戲快樂也。

    信解約人開三顯一,結會作人,即長者子,文雲:我等昔來,真是佛子也。

    藥草約差别,無差别明權實,不的去取,但衆生不知,佛令其知。

    若知七種差别,即知權;同依一理無差别,即知實。

    差而無差,無差而差,令知此意耳,終不說言無一有一。

    此約自行權實二智,随自意語,故佛能知,而衆生不知也。

    亦是通前通後,知不知明權實也。

    今化城正約理開三顯一,寶所化城,是大小兩理,破除二乘權理,顯如來真實一理也。

    下文五百領解,舉衣珠為譬,亦是約理也。

    此随文相,一往而說,仍一一文,并具四一,并是如來能知,衆生不知,知即開佛知見矣。

    初立譬竟。

     △二、法合二:初、正合,二、舉譬帖合。

    初中二:初、合導師譬,二、合将導譬。

     今初。

     諸比丘,如來亦複如是,今為汝等作大導師,知諸生死煩惱惡道險難長遠,應去應度。

     如來,合導師也。

    汝等,合多衆也。

    生死,合果險難。

    煩惱,合因險難也。

    長遠,合五百由旬也。

    應去應度,合善知通塞之相,亦合欲至寶處也。

     △二、合将導譬 若衆生但聞一佛乘者,則不欲見佛,不欲親近,便作是念:佛道長遠,久受勤苦乃可得成。

    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以方便力而于中道為止息故說二涅槃。

    若衆生住于二地,如來爾時即便為說:汝等所作未辦,汝所住地近于佛慧。

    當觀察籌量所得涅槃非真實也,但是如來方便之力,于一佛乘分别說三。

     若衆生三字,合所将人衆譬也。

    但聞一佛乘至乃可得成,合中路懈退譬也。

    佛知是心至說二涅槃,合化作一城譬也。

    已出同居,未到實報,兩楹之間名為中道,有餘、無餘名二涅槃,亦是聲聞、緣覺二人所證,名二涅槃也。

    若衆生住于二地以下,合滅化引至寶所譬也。

    初正合竟。

     △二、舉譬帖合 如彼導師為止息故化作大城,既知息已而告之言:寶處在近,此城非實,我化作耳。

     化作大城,帖合施三;寶處在近,帖合顯一。

    初廣述竟。

     △二、重頌二:初、頌結緣之由,二、頌正結緣。

    初中二:初、頌遠由,二、頌近由。

    初又二:初、頌大通智勝成佛,二、頌十方梵王請法。

     今初。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大通智勝佛,十劫坐道場,佛法不現前,不得成佛道。

    諸天神龍王,阿修羅等衆,常雨于天華,以供養彼佛。

    諸天擊天鼓,并作衆伎樂,香風吹萎華,更雨新好者。

    過十小劫已,乃得成佛道,諸天及世人,心皆懷踴躍。

    彼佛十六子,皆與其眷屬,千萬億圍繞,俱行至佛所,頭面禮佛足,而請轉法輪:聖師子法雨,充我及一切, 初三偈頌第二成道前事,次一偈頌第三正明成道,後二偈頌第五請轉法輪,兼第四眷屬供養,略不頌第一佛壽長遠也。

     △二、頌十方梵王請法二:初、頌威光照動,二、頌梵王來請。

     今初。

     世尊甚難值,久遠時一現,為覺悟群生,震動于一切。

     △二頌梵王來請 東方諸世界,五百萬億國,梵宮殿光曜,昔所未曾有。

    諸梵見此相,尋來至佛所,散華以供養,并奉上宮殿,請佛轉法輪,以偈而贊歎:佛知時未至,受請默然坐。

    三方及四維,上下亦複爾,散華奉宮殿,請佛轉法輪。

    世尊甚難值,願以本慈悲,廣開甘露門,轉無上法輪。

     前三偈頌東方,後二偈總頌九方也。

    初頌遠由竟。

     △二、頌近由二:初、頌轉半字法輪,二、頌轉廢半明滿法輪。

     今初。

     無量慧世尊,受彼衆人請,為宣種種法,四谛十二緣。

    無明至老死,皆從生緣有,如是衆過患,汝等應當知。

    宣暢是法時,六百萬億垓,得盡諸苦際,皆成阿羅漢。

    第二說法時,千萬恒沙衆,于諸法不受,亦得阿羅漢。

    從是後得道,其數無有量,萬億劫算數,不能得其邊。

     初半偈頌受請,次偈半頌正轉,後三偈頌聞法得道。

    言無明至老死,皆從生緣有者,謂此有故彼有,即指無明為行之生緣,行為識之生緣,乃至生為老死之生緣也。

    知其過患,則當用觀智力,滅彼無明,此滅故彼滅矣。

     △二、頌轉廢半明滿法輪 時十六王子,出家作沙彌,皆共請彼佛,演說大乘法:我等及營從,皆當成佛道,願得如世尊,慧眼第一淨。

    佛知童子心,宿世之所行,以無量因緣,種種諸譬喻,說六波羅蜜,及諸神通事,分别真實法,菩薩所行道,說是法華經,如恒河沙偈。

    彼佛說經已,靜室入禅定,一心一處坐,八萬四千劫, 初二句頌第一諸子出家;次六句頌第二請法,略不頌第三所将亦出家,但以營從二字該之;佛知下二偈,頌第四受請中二萬劫先說方等般若;次二句頌受請正說法華,略不頌第五有解不解及第六時節;後一偈頌第七說已入定也。

    初頌結緣之由竟。

     △二、頌正結緣二:初、頌法說,二、頌譬說。

    初中三:初、頌昔共結緣,二、頌中間更相值遇,三、頌今日還說法華。

     今初。

     是諸沙彌等,知佛禅未出,為無量億衆,說佛無上慧。

    各各坐法座,說是大乘經,于佛宴寂後,宣揚助法化。

    一一沙彌等,所度諸衆生,有六百萬億,恒河沙等衆。

     △二頌中間更相值遇 彼佛滅度後,是諸聞法者,在在諸佛土,常與師俱生。

     △三、頌今日還說法華二:初、頌結會古今;二、頌正明還說法華。

     今初。

     是十六沙彌,具足行佛道,今現在十方,各得成正覺。

    爾時聞法者,各在諸佛所,其有住聲聞,漸教以佛道。

    我在十六數,曾亦為汝說,是故以方便,引汝趣佛慧。

     初一偈頌結師之古今,次二偈但頌會現在弟子古今,略不頌未來弟子也。

     △二頌正明還說法華 以是本因緣,今說法華經,令汝入佛道,慎勿懷驚懼。

     但頌應時故說,略不頌釋,開三意,初頌法說竟。

     △二、頌譬說二:初、頌立譬,二、頌法合。

    初中二:初、頌導師譬,二、頌将導譬。

     今初。

     譬如險惡道,迥絕多毒獸,又複無水草,人所怖畏處。

    無數千萬衆,欲過此險道,其路甚曠遠,經五百由旬。

    時有一導師,強識有智慧,明了心決定,在險濟衆難。

     長文雲曠絕無人,今頌雲迥絕多毒獸。

    人譬菩提涅槃,獸譬煩惱生死。

    獸多且毒,正以小機見思惑重,五濁障深,不得行大直道也。

    水譬禅定,草譬智慧。

    強識二句,頌聰慧明達。

    在險一句,頌善知險道通塞之相。

    餘可知。

     △二、頌将導譬二:初、頌所将人衆中路懈退,二、頌滅化引至寶所。

    初中二:初、頌衆人退大,二、頌導師接小。

     今初。

     衆人皆疲倦,而白導師言:我等今頓乏,于此欲退還。

     △二、頌導師接小,又二:初、頌方便設化,二、頌歡喜前入。

     今初。

     導師作是念:此輩甚可愍,如何欲退還,而失大珍寶?尋時思方便,當設神通力,化作大城郭,莊嚴諸舍宅,周匝有園林,渠流及浴池,重門高樓閣,男女皆充滿。

    即作是化已,慰衆言勿懼:汝等入此城,各可随所樂。

     内曰城,外曰郭,譬有餘無餘二涅槃也。

    舍譬二乘生緣慈悲,宅譬二乘生空智境,園林譬二乘總持無漏法林,渠流譬九次第定,浴池譬八解脫,重門譬空無相無願三三昧門,亦譬二乘重空三昧,謂生空法空,乃至無願亦無願也。

    (與大乘二空不同。

    )高樓閣譬盡智無生智,迥出三界也。

    男譬智慧,女譬禅定。

    觀心釋者,智體周備如城,善法圓足如郭,畢竟空為舍宅,性具萬行為園林,九種大禅為渠流浴池,生法二空為重門,一心三智為高樓閣,直善能成自行,如男幹家,慈悲能外化他,如女外适。

    (觀心釋化,亦通四教,今須約圓。

    ) △二頌歡喜前入 諸人既入城,心皆大歡喜,皆生安隐想,自謂已得度。

     初頌所将人衆中路懈退竟。

     △二頌滅化引至寶所 導師知息已,集衆而告言:汝等當前進,此是化城耳。

    我見汝疲極,中路欲退還,故以方便力,權化作此城。

    汝今勤精進,當共至寶所, 初頌立譬竟。

     △二、頌法合二:初、頌正合,二、頌舉譬帖合。

    初中二:初、頌合導師,二、頌合将導。

     今初。

     我亦複如是,為一切導師, △二頌合将導 見諸求道者,中路而懈廢,不能度生死,煩惱諸險道,故以方便力,為息說涅槃,言汝等苦滅,所作皆已辦。

    既知到涅槃,皆得阿羅漢,爾乃集大衆,為說真實法。

    諸佛方便力,分别說三乘,唯有一佛乘,息處故說二。

    今為汝說實,汝所得非滅,為佛一切智,當發大精進。

    汝證一切智,十力等佛法,具三十二相,乃是真實滅。

     初一句頌合所将人衆,次三句頌合中路懈退,次一偈頌合方便設化,次四偈頌合滅化引至寶所也。

    三乘約能趣權行,二約所趣權理,即有餘無餘之二,亦聲聞緣覺果證之二也。

    一切智是般若,三十二相是法身,真實滅是解脫,三德不縱不橫,即是如來秘密之藏。

    又一切智即法性識,十力等即法性受想行,三十二相即法性色,獲得究竟常樂我淨,法性五陰,盡未來際,不生不滅,乃名為真實滅,豈同二乘妄計灰斷,仍受變易生死耶。

    初頌正合竟。

     △二頌舉譬帖合 諸佛之導師,為息說涅槃,既知是息已,引入于佛慧。

     初二句帖合施權,次二句帖合顯實也。

    三、因緣說周中,初正說因緣竟。

     妙法蓮華經台宗會義卷三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