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台宗會義卷三之二
關燈
小
中
大
,為衆生有三根故,為生聞思修三慧故,為生見修無學三道故。
十二行者,一約教,二約行。
約教者,即示勸證是也(三四十二)。
約行者,三轉皆生眼智明覺,謂苦法忍為眼,苦法智為智,苦類忍為明,苦類智為覺。
餘三谛亦爾,故成十六心。
三根人各得十六心,故成四十八行。
且約一谛,名十二行也。
十二谛是教法輪,十二行是行法輪。
教十二為能轉,行十二為所轉。
教輪則能轉,唯是一權智,所轉有十二教也。
若行法輪,能轉之教有十二,所轉之行亦十二。
或通三人,或約一人。
今就見谛道,三乘利根,聞示轉,即各生眼智明覺。
三人合舉,故言十二行也。
輪者,轉也。
将佛心中所悟法門,度入彼心,故言輪也。
又輪者,摧碾也。
衆生聞教起行,摧破諸惑,故名輪也。
沙門不聞,尚不能知,何況能轉。
支佛雖悟,口不能說。
婆羅門雖聞其名,不解其理。
天魔梵等亦爾,故雲所不能轉也。
然此四谛,義通大小,及以偏圓。
所謂生滅無生,無量無作。
随智所解,各各不同,略如玄義中明。
華嚴經有四聖谛品,文殊承佛力所宣,豈可判作。
但聲聞法 △二、明十二因緣 及廣說十二因緣法: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
及廣說者,十二因緣還是别相,說于四谛故也。
無明、行、愛、取、有五支,還是集谛。
其養七支,還是苦谛。
無明滅則行滅,乃至老死滅,還是滅谛。
觀因緣智,即是道谛。
故雲及廣說也。
此十二法,亦通大小偏圓,所謂思議生滅、思議不生滅、不思議生滅、不思議不生滅,略如玄義中明。
華嚴經六地菩薩十種觀察十二因緣,成就般若無分别智,豈可判作但辟支法?今且依唯識,稍示思議生滅之相。
一、無明者,謂發業無明,即是異熟果。
愚不可善惡定有果報及真實義,愚不了三界是苦空故,能發正招生死之業。
雖瞋慢等皆能發業,無明是主,故偏說之。
二、行者,即彼無明所發善惡不動三種有漏之業,能感将來真異熟果。
此二共名能引支也。
二、識者,由無明行為能引故,所引将來總報種子。
四、名色者,由有總報識種子故,即具将來初受生時歌邏羅等種子。
受、想、行、識,四陰為名,色陰為色。
五、六入者,既有識名色種,即具将來六處種子,謂眼、耳、鼻、舌、身、意。
六、觸者,既有識名色六入種,即具将來六根觸境之時觸心所種。
七受者,既有識名色六入觸種,即具将來領納違順等境三受心所種子。
此五皆名為所引支。
以無明不發,引業則已,既發引業,法爾即引此五種子,不失不壞,故名為所引支也。
八愛者,謂由無明與行,既引将來識等五種得成就已,複由迷事無明,不了境虛,妄于所受而生貪愛,雖于逆境亦起瞋等,而愛習如水,最能潤生,故偏說之。
九取者,謂由愛故,種種追求所愛境界,深生染着。
十有者,謂由愛取所起業力,數數滋潤識等五支之種子故,種子被潤而生有芽,定感将來異熟果報。
此三共名能生支也。
十一生者,謂後有之芽,既已成就,舍此生已,即受彼生。
十二老死者,謂既生已,漸漸衰變,名之為老,終歸無常,名之為死。
此二皆名所生支也。
前十是因,同約現在,後二是果,别約未來。
由前世十支,感得今世生死,由今世十支,複感後世生死,三世因果,輪回不絕,故名十二因緣生相,即苦集二谛,而廣說之者也。
若厭老死,知老死由生故有,次即厭生,知生由有,知有由取,知取由愛,愛由于受,受由于觸,觸由六入,六入由于名色,名色由識,識由于行,行由無明,無明止是妄想颠倒故有,更無所由,正念觀察,不愚于異熟果,深信為惡得殃,為善得樂,不愚于真實義,深信三界内是苦,出三界是樂,是名觀因緣智,以是智故,無明則滅,無明滅則行滅,乃至老死憂悲苦惱皆滅,故名十二因緣滅相,即道滅二谛,而廣說之者也。
料簡十二支義,更有多門,非此所急,故不備錄。
分段生死既爾,變易生死,亦有緣生緣滅之相,分段十二,即思議生滅也。
若達即空,即思議不生滅也。
變易十二,即不思議生滅也。
若達即中,即不思議不生滅也。
又複若悟不思議不生滅者,則分段十二,亦即不思議不生滅也。
故曰惑即般若,業即解脫,苦即法身,當處清淨,當處自在,當處究竟,一清淨一切清淨,一自在一切自在,一究竟一切究竟,二正轉竟, △三、聞法得道 佛于天人大衆之中說是法時,六百萬億那由他人,以不受一切法故,而于諸漏心得解脫,皆得深妙禅定、三明、六通,具八解脫。
第二、第三、第四說法時,千萬億恒河沙那由他等衆生,亦以不受一切法故,而于諸漏心得解脫。
從是已後,諸聲聞衆無量無邊不可稱數。
不受一切法者,即不受四見,證初果也。
于諸漏心得解脫者,即脫盡見思諸縛,證無學也。
深妙禅定者,觀練熏修諸禅,即俱解脫也。
問,四谛十二因緣,既通四教,亦有證大者不。
答,例如釋迦初說三歸五戒,尚有八萬諸天,悟無生忍,佛佛道同,彼安得無。
今文意在略叙結緣之由,何暇廣述往古秘密不定等益。
初轉半字法輪竟。
△二、轉廢半明滿法輪七:初、諸子出家,二、請法,三、所将亦出家,四、佛受請,五、時衆有解不解,六、時節,七、說已入定。
今初。
爾時,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而為沙彌,諸根通利,智慧明了,已曾供養百千萬億諸佛,淨修梵行,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諸根通利,即六根清淨也。
又六根互用曰通,證佛境界曰利。
智慧明了,即開示悟入也。
(初約相似位釋,次約分證位釋。
) △二請法 俱白佛言:世尊,是諸無量千萬億大德聲聞皆已成就。
世尊,亦當為我等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我等聞已皆共修學。
世尊,我等志願如來知見,深心所念,佛自證知。
彼佛初說圓頓諸子大乘功德悉已具足,愍諸方便,重請佛開權顯實也。
聲聞皆已成就者,明其障除機動,是故為請。
我等志願如來知見者,此法華經但明佛之知見,唯志于此,即正請滿字廢半之文也。
△三、所将亦出家 爾時,轉輪聖王所将衆中八萬億人,見十六王子出家,亦求出家,王即聽許。
△四、佛受請 爾時,彼佛受沙彌請過二萬劫已,乃于四衆之中說是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說是經已,十六沙彌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皆共受持,諷誦通利。
過二萬劫者,上施三既久,不容中間無事。
望下頌意,二萬劫中必說方等般若。
頌雲:說六波羅蜜,及諸神通事。
般若是行,神通是事,諸方等經多明不可思議事行也。
頌中又雲分别真實法,即是大品明實相般若意也。
△五、時衆有解不解 說是經時,十六菩薩、沙彌皆悉信受,聲聞衆中亦有信解,其餘衆生千萬億種皆生疑惑。
信受則能弘通,信解則能入實。
疑惑不解,千萬億衆,即與十六子結法華緣者也。
問,自佛受請以來,已過二萬劫矣。
何故十六王子,猶不進具,而稱沙彌。
既是沙彌,雲何複稱菩薩。
答,十六子本是菩薩,急于學大乘,故無暇進具,始終現童子身也。
沙彌得受菩薩大戒,自是諸佛常規,何足緻疑。
雖受大戒,位仍沙彌,未嘗僭越比丘,以亂住持僧寶之體。
例如文殊大聖,一切行坐,皆讓摩诃迦葉。
經有明文,人自不察耳。
問,千萬億衆,既不能解,何不令如五千退席,何不移置他方佛土,乃令生疑惑耶。
答,生疑亦得作結緣衆,故不遣也。
若生謗堕苦,乃須遣耳。
即今佛說法華時,安保無生疑者。
△六時節 佛說是經,于八千劫,未曾休廢, 問:相傳釋迦說法華經,僅得八載,已自難信,謂開權顯實,開迹顯本,要言不煩故也。
彼佛于八千劫,未曾休廢,不知所說雲何?答:隻此開權顯實四字,假使恒河沙劫,說亦不盡,何況僅八千劫,僅八年耶?且如諸法實相數語,義理浩然,該徹百界千如,性修因果,橫豎三法,罄無不盡,便可窮未來際而演說之,何況開迹顯本,具明曠劫不思議事耶?又如地湧菩薩,以諸菩薩種種贊法,而贊于佛,便經五十小劫,諸佛出廣長舌,現神力時,便即滿百千歲,奈何以凡夫心,欲測如來無上甚深微妙法耶? △七、說已入定 說是經已,即入靜室,住于禅定,八萬四千劫。
此正是結緣之近由。
由佛入定,諸疑惑衆無處咨問,十六王子為不解者覆講說經也。
文中明入定處所即是靜室,正入定即是住于禅定,入定時節即是八萬四千劫。
然諸佛無不定心,甯有出入?隻因時衆機緣,在十六子結緣齊限,應爾許時耳。
初結緣之由竟。
△二、正結緣二:初、法說結緣,二、譬說結緣。
初中三:初、明昔共結緣,二、明中間更相值遇,三、明今日還說法華。
初中二:初、覆講利生,二、佛起稱歎。
今初。
是時,十六菩薩沙彌,知佛入室寂然禅定,各升法座,亦于八萬四千劫,為四部衆廣說分别妙法華經,一一皆度六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衆生,示教利喜,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沙彌升座,不惟十六菩薩為然,隻今毗尼藏中亦有明文,重在解而不在年也。
令發大菩提心,即名為度誓願。
當作佛已,過于世間,即是度七方便彼岸義也。
△二、佛起稱歎二:初、正稱歎,二、勸親信。
今初。
大通智勝佛過八萬四千劫已,從三昧起,往詣法座,安詳而坐,普告大衆:是十六菩薩沙彌甚為希有,諸根通利
十二行者,一約教,二約行。
約教者,即示勸證是也(三四十二)。
約行者,三轉皆生眼智明覺,謂苦法忍為眼,苦法智為智,苦類忍為明,苦類智為覺。
餘三谛亦爾,故成十六心。
三根人各得十六心,故成四十八行。
且約一谛,名十二行也。
十二谛是教法輪,十二行是行法輪。
教十二為能轉,行十二為所轉。
教輪則能轉,唯是一權智,所轉有十二教也。
若行法輪,能轉之教有十二,所轉之行亦十二。
或通三人,或約一人。
今就見谛道,三乘利根,聞示轉,即各生眼智明覺。
三人合舉,故言十二行也。
輪者,轉也。
将佛心中所悟法門,度入彼心,故言輪也。
又輪者,摧碾也。
衆生聞教起行,摧破諸惑,故名輪也。
沙門不聞,尚不能知,何況能轉。
支佛雖悟,口不能說。
婆羅門雖聞其名,不解其理。
天魔梵等亦爾,故雲所不能轉也。
然此四谛,義通大小,及以偏圓。
所謂生滅無生,無量無作。
随智所解,各各不同,略如玄義中明。
華嚴經有四聖谛品,文殊承佛力所宣,豈可判作。
但聲聞法 △二、明十二因緣 及廣說十二因緣法: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
及廣說者,十二因緣還是别相,說于四谛故也。
無明、行、愛、取、有五支,還是集谛。
其養七支,還是苦谛。
無明滅則行滅,乃至老死滅,還是滅谛。
觀因緣智,即是道谛。
故雲及廣說也。
此十二法,亦通大小偏圓,所謂思議生滅、思議不生滅、不思議生滅、不思議不生滅,略如玄義中明。
華嚴經六地菩薩十種觀察十二因緣,成就般若無分别智,豈可判作但辟支法?今且依唯識,稍示思議生滅之相。
一、無明者,謂發業無明,即是異熟果。
愚不可善惡定有果報及真實義,愚不了三界是苦空故,能發正招生死之業。
雖瞋慢等皆能發業,無明是主,故偏說之。
二、行者,即彼無明所發善惡不動三種有漏之業,能感将來真異熟果。
此二共名能引支也。
二、識者,由無明行為能引故,所引将來總報種子。
四、名色者,由有總報識種子故,即具将來初受生時歌邏羅等種子。
受、想、行、識,四陰為名,色陰為色。
五、六入者,既有識名色種,即具将來六處種子,謂眼、耳、鼻、舌、身、意。
六、觸者,既有識名色六入種,即具将來六根觸境之時觸心所種。
七受者,既有識名色六入觸種,即具将來領納違順等境三受心所種子。
此五皆名為所引支。
以無明不發,引業則已,既發引業,法爾即引此五種子,不失不壞,故名為所引支也。
八愛者,謂由無明與行,既引将來識等五種得成就已,複由迷事無明,不了境虛,妄于所受而生貪愛,雖于逆境亦起瞋等,而愛習如水,最能潤生,故偏說之。
九取者,謂由愛故,種種追求所愛境界,深生染着。
十有者,謂由愛取所起業力,數數滋潤識等五支之種子故,種子被潤而生有芽,定感将來異熟果報。
此三共名能生支也。
十一生者,謂後有之芽,既已成就,舍此生已,即受彼生。
十二老死者,謂既生已,漸漸衰變,名之為老,終歸無常,名之為死。
此二皆名所生支也。
前十是因,同約現在,後二是果,别約未來。
由前世十支,感得今世生死,由今世十支,複感後世生死,三世因果,輪回不絕,故名十二因緣生相,即苦集二谛,而廣說之者也。
若厭老死,知老死由生故有,次即厭生,知生由有,知有由取,知取由愛,愛由于受,受由于觸,觸由六入,六入由于名色,名色由識,識由于行,行由無明,無明止是妄想颠倒故有,更無所由,正念觀察,不愚于異熟果,深信為惡得殃,為善得樂,不愚于真實義,深信三界内是苦,出三界是樂,是名觀因緣智,以是智故,無明則滅,無明滅則行滅,乃至老死憂悲苦惱皆滅,故名十二因緣滅相,即道滅二谛,而廣說之者也。
料簡十二支義,更有多門,非此所急,故不備錄。
分段生死既爾,變易生死,亦有緣生緣滅之相,分段十二,即思議生滅也。
若達即空,即思議不生滅也。
變易十二,即不思議生滅也。
若達即中,即不思議不生滅也。
又複若悟不思議不生滅者,則分段十二,亦即不思議不生滅也。
故曰惑即般若,業即解脫,苦即法身,當處清淨,當處自在,當處究竟,一清淨一切清淨,一自在一切自在,一究竟一切究竟,二正轉竟, △三、聞法得道 佛于天人大衆之中說是法時,六百萬億那由他人,以不受一切法故,而于諸漏心得解脫,皆得深妙禅定、三明、六通,具八解脫。
第二、第三、第四說法時,千萬億恒河沙那由他等衆生,亦以不受一切法故,而于諸漏心得解脫。
從是已後,諸聲聞衆無量無邊不可稱數。
不受一切法者,即不受四見,證初果也。
于諸漏心得解脫者,即脫盡見思諸縛,證無學也。
深妙禅定者,觀練熏修諸禅,即俱解脫也。
問,四谛十二因緣,既通四教,亦有證大者不。
答,例如釋迦初說三歸五戒,尚有八萬諸天,悟無生忍,佛佛道同,彼安得無。
今文意在略叙結緣之由,何暇廣述往古秘密不定等益。
初轉半字法輪竟。
△二、轉廢半明滿法輪七:初、諸子出家,二、請法,三、所将亦出家,四、佛受請,五、時衆有解不解,六、時節,七、說已入定。
今初。
爾時,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而為沙彌,諸根通利,智慧明了,已曾供養百千萬億諸佛,淨修梵行,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諸根通利,即六根清淨也。
又六根互用曰通,證佛境界曰利。
智慧明了,即開示悟入也。
(初約相似位釋,次約分證位釋。
) △二請法 俱白佛言:世尊,是諸無量千萬億大德聲聞皆已成就。
世尊,亦當為我等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我等聞已皆共修學。
世尊,我等志願如來知見,深心所念,佛自證知。
彼佛初說圓頓諸子大乘功德悉已具足,愍諸方便,重請佛開權顯實也。
聲聞皆已成就者,明其障除機動,是故為請。
我等志願如來知見者,此法華經但明佛之知見,唯志于此,即正請滿字廢半之文也。
△三、所将亦出家 爾時,轉輪聖王所将衆中八萬億人,見十六王子出家,亦求出家,王即聽許。
△四、佛受請 爾時,彼佛受沙彌請過二萬劫已,乃于四衆之中說是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說是經已,十六沙彌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皆共受持,諷誦通利。
過二萬劫者,上施三既久,不容中間無事。
望下頌意,二萬劫中必說方等般若。
頌雲:說六波羅蜜,及諸神通事。
般若是行,神通是事,諸方等經多明不可思議事行也。
頌中又雲分别真實法,即是大品明實相般若意也。
△五、時衆有解不解 說是經時,十六菩薩、沙彌皆悉信受,聲聞衆中亦有信解,其餘衆生千萬億種皆生疑惑。
信受則能弘通,信解則能入實。
疑惑不解,千萬億衆,即與十六子結法華緣者也。
問,自佛受請以來,已過二萬劫矣。
何故十六王子,猶不進具,而稱沙彌。
既是沙彌,雲何複稱菩薩。
答,十六子本是菩薩,急于學大乘,故無暇進具,始終現童子身也。
沙彌得受菩薩大戒,自是諸佛常規,何足緻疑。
雖受大戒,位仍沙彌,未嘗僭越比丘,以亂住持僧寶之體。
例如文殊大聖,一切行坐,皆讓摩诃迦葉。
經有明文,人自不察耳。
問,千萬億衆,既不能解,何不令如五千退席,何不移置他方佛土,乃令生疑惑耶。
答,生疑亦得作結緣衆,故不遣也。
若生謗堕苦,乃須遣耳。
即今佛說法華時,安保無生疑者。
△六時節 佛說是經,于八千劫,未曾休廢, 問:相傳釋迦說法華經,僅得八載,已自難信,謂開權顯實,開迹顯本,要言不煩故也。
彼佛于八千劫,未曾休廢,不知所說雲何?答:隻此開權顯實四字,假使恒河沙劫,說亦不盡,何況僅八千劫,僅八年耶?且如諸法實相數語,義理浩然,該徹百界千如,性修因果,橫豎三法,罄無不盡,便可窮未來際而演說之,何況開迹顯本,具明曠劫不思議事耶?又如地湧菩薩,以諸菩薩種種贊法,而贊于佛,便經五十小劫,諸佛出廣長舌,現神力時,便即滿百千歲,奈何以凡夫心,欲測如來無上甚深微妙法耶? △七、說已入定 說是經已,即入靜室,住于禅定,八萬四千劫。
此正是結緣之近由。
由佛入定,諸疑惑衆無處咨問,十六王子為不解者覆講說經也。
文中明入定處所即是靜室,正入定即是住于禅定,入定時節即是八萬四千劫。
然諸佛無不定心,甯有出入?隻因時衆機緣,在十六子結緣齊限,應爾許時耳。
初結緣之由竟。
△二、正結緣二:初、法說結緣,二、譬說結緣。
初中三:初、明昔共結緣,二、明中間更相值遇,三、明今日還說法華。
初中二:初、覆講利生,二、佛起稱歎。
今初。
是時,十六菩薩沙彌,知佛入室寂然禅定,各升法座,亦于八萬四千劫,為四部衆廣說分别妙法華經,一一皆度六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衆生,示教利喜,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沙彌升座,不惟十六菩薩為然,隻今毗尼藏中亦有明文,重在解而不在年也。
令發大菩提心,即名為度誓願。
當作佛已,過于世間,即是度七方便彼岸義也。
△二、佛起稱歎二:初、正稱歎,二、勸親信。
今初。
大通智勝佛過八萬四千劫已,從三昧起,往詣法座,安詳而坐,普告大衆:是十六菩薩沙彌甚為希有,諸根通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