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台宗會義卷三之二
關燈
小
中
大
古吳後學蕅益智旭述
△釋授記品竟。
次釋化城喻品。
化城喻品第七。
化者,神力所為也。
以神力故,無而倏有,名之為化。
防非禦敵,稱之為城。
譬二乘涅槃(城),權智所為也(化)。
以權智力,無而說有,用教為化。
防思禦見,名為涅槃。
蘇息引入(三藏蘇息二酥,引法華入),實未究竟(化),而言滅度(城)。
權假施設,故言化城。
喻如前釋,此因緣釋也。
(若從機說,無而倏見,見已生喜,即世界益。
得入蘇息,即為人益。
防非禦敵,即對治益。
而言滅度,第一義益。
若從應說,權立此城,即世界化。
為生小善,即為人化。
且除見思,即對治化。
終引入大,即第一義化。
)約教者,三藏于涅槃生安隐想,生滅度想。
通教二乘與三藏同,菩薩不爾。
釋論雲:如父過險,一腳入城,一腳門外憶其子故。
從城入險,誓扶餘習入生死,而不以空為證也。
别教不道城,如化用城防險,從城門徑過,将城作方便,斷見思惑,不道此為極也。
圓教知無賊病,亦不須城,故言化城。
今是圓教意,故題為化城喻品。
(圓教言化者,在昔斥奪,但雲不堪,亦未曾雲涅槃是化。
故至今教,勤執開權,方雲是化。
乃至顯實,化乃成真,即寶處故。
故知藏、通謂極非化,别教非極非化,圓教非極是化。
亦可是極是化,亦可是極非化。
與藏通教,言同意别。
言今是圓教意者,亦從破計,故且雲化。
若開顯已,無非真實。
)本迹者,若從機說,應雲本住三德之城,迹入化城。
若從應說,則迹示說化也。
觀心者,觀因緣生法即空,是入化城。
因緣即假,是出化城。
因緣即中,是歸寶處。
又觀空即中,則了化非化,即權而實。
又化城寶所,通論六即。
心性本空,無不空時,理即化城也。
心性本中,無不中時,理即寶所也。
聞此理性,能生信解,為名字化城寶所。
圓伏五住,為觀行化城寶所。
乃至究竟,例此可知。
問:此品說因緣事,下根得悟,應名宿世品?答:品初廣說因緣,末則結譬化城。
若從初,應稱宿世。
經家從末,故言化城。
又上根疑薄,但取道樹,三七思惟,以明機緣。
中根疑厚,加以譬喻,探取二萬億佛所教無上道,以明機緣。
下根疑更厚,故明宿世久遠機緣。
若從久遠之始,則名宿世。
若從中間,則言化城。
若從究竟,則言寶所。
經家處中标品,收得初後。
從此義便,故言化城喻品。
(正法華名往古品,所以有此問答。
)問:化城是權,寶所是實,何意棄實從權?答:由知城是化,則知寶所是實,故标化不失實也。
△三、因緣說周二:初、正說因緣,二、授下根記。
其領解述成二意,文或前後不定,又領解或默念發言不同,文少不足分品,故皆入授記段中。
初、正說因緣二:初、先明知見久遠,二、正明宿世因緣。
初中二:初、長文,二、重頌。
長文為三:初、出所見事,二、舉譬明久遠,三、結見昔如今。
今初。
佛告諸比丘:乃往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爾時有佛,名大通智勝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國名好城,劫名大相。
諸比丘,彼佛滅度已來甚大久遠。
△二、舉譬明久遠 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種,假使有人磨以為墨,過于東方千國土,乃下一點大如微塵,又過千國土複下一點,如是展轉盡地種墨。
于汝等意雲何?是諸國土,若算師、若算師弟子,能得邊際知其數不?不也,世尊。
諸比丘,是人所經國土,若點不點盡抹為塵,一塵一劫彼佛滅度已來,複過是數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
△三、結見昔如今 我以如來,知見力故,觀彼久遠,猶若今日。
此顯如來三達遠明,所引往事,分明不虛,然後說宿緣也。
當知十世古今,的确始終,不離當念。
離此當念,心性之外,别無去來實法可得。
由無明故,妄計遷滅。
于遷滅中,有憶有忘。
就彼所憶,有遠有近。
然所憶若遠若近之事,并是現前一念所變相分,非于心外别有他物也。
且如吾人,追憶十年二十年事,亦複宛在目前。
便可例知,心性本來豎徹三世,三世不出現前一念,但由無明,不能遠見。
佛既無明斷盡,心性洞朗,故豎極三際之始終,橫極法界之邊際,炳然知見,何足緻疑。
長文竟。
△二、重頌三:初、頌所見事,二、頌舉譬明久遠,三、頌見昔如今。
今初。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念過去世,無量無邊劫,有佛兩足尊,名大通智勝。
△二頌舉譬明久遠 如人以力磨,三千大千土,盡此諸地種,皆悉以為墨。
過于千國土,乃下一塵點,如是展轉點,盡此諸塵墨。
如是諸國土,點與不點等,複盡抹為塵,一塵為一劫。
此諸微塵數,其劫複過是,彼佛滅度來,如是無量劫。
△三頌見昔如今 如來無礙智,知彼佛滅度,及聲聞菩薩,如見今滅度。
諸比丘當知,佛智淨微妙,無漏無所礙,通達無量劫。
即空故淨,即假故微,即中故妙。
又三智一心故淨,一心三智故微,非一非三而三而一故妙。
體圓滿故無漏,用通達周遍故無所礙。
初先明知見久遠竟。
△二、正明宿世因緣二:初、廣述,二、重頌。
初中二:初、結緣之由,二、正結緣。
初又二:初、遠由,二、近由。
初又二:初、明大通智勝成佛,二、明十方梵王請法。
初又五:初、佛壽長遠,二、成道前事,三、正明成道,四、明成道後眷屬供養,五、請轉法輪。
今初。
佛告諸比丘:大通智勝佛壽五百四十萬億那由他劫。
△二成道前事 其佛本坐道場破魔軍已,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諸佛法不現在前。
如是一小劫乃至十小劫,結加趺坐身心不動,而諸佛法猶不現前。
諸佛道同,為緣事異。
釋迦苦行六年,彌勒即日得道,彼佛十劫猶不現前。
非根有利鈍,道有難易也。
但緣宜賒促,應示長短耳。
一切八相垂迹之處,皆先破魔。
準說法華,亦應先漸。
複雲破魔,似同穢土。
若準壽長,複非穢土。
故知同居淨穢,其相蓋多。
成道等事,不必全同此土。
三藏 爾時(佛未坐道場前),忉利諸天先為彼佛,于菩提樹下敷師子座,高一由旬(鹹作是念):佛于此坐,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逮佛)。
适坐此座時,諸梵天王雨衆天華,面百由旬,香風時來,吹去萎華,更雨新者。
如是不絕,滿十小劫,供養于佛,乃至滅度,常雨此華。
四王諸天為供養佛,常擊天鼓,其餘諸天作天伎樂。
滿十小劫,至于滅度,亦複如是。
△二、正明成道 諸比丘,大通智勝佛過十小劫,諸佛之法乃現在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四、明成道後眷屬供養 其佛未出家時有十六子,其第一者名曰智積。
諸子各有種種珍異玩好之具,聞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舍所珍往詣佛所,諸母涕泣而随送之。
其祖轉輪聖王,與一百大臣及餘百千萬億人民,皆共圍繞随至道場,鹹欲親近大通智勝如來,供養恭敬,尊重贊歎;到已,頭面禮足,繞佛畢已,一心合掌,瞻仰世尊,以偈頌曰: 大威德世尊,為度衆生故,于無量億歲,爾乃得成佛。
諸願已具足,善哉吉無上!世尊甚希有,一坐十小劫,身體及手足,靜然安不動,其心常憺怕,未曾有散亂,究竟永寂滅,安住無漏法。
今者見世尊,安隐成佛道,我等得善利,稱慶大歡喜。
衆生常苦惱,盲瞑無導師,不識苦盡道,不知求解脫,長夜增惡趣,減損諸天衆,從冥入于冥,永不聞佛名。
今佛得最上,安隐無漏道,我等及天人,為得最大利,是故鹹稽首,歸命無上尊。
十六、王子,若約表法,即自行化他八正道也。
△五、請轉法輪 爾時,十六王子偈贊佛已,勸請世尊轉于法輪,鹹作是言:世尊說法多所安隐,憐愍饒益諸天人民。
重說偈言: 世雄無等倫,百福自莊嚴,得無上智慧,願為世間說。
度脫于我等,及諸衆生類,為分别顯示,令得是智慧。
若我等得佛,衆生亦複然,世尊知衆生,深心之所念,亦知所行道,又知智慧力。
欲樂及修福,宿命所行業,世尊悉知已,當轉無上輪。
既雲令得是智慧,又雲若我等得佛,又結雲當轉無上輪,當知即是請滿字教,如今佛華嚴也。
初明大通智勝成佛竟。
△二、明十方梵王請法二:初、威光照動;二、梵王來請。
今初。
佛告諸比丘:大通智勝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十方各五百萬億諸佛世界六種震動。
其國中間幽冥之處,日月威光所不能照,而皆大明。
其中衆生各得相見,鹹作是言:此中雲何忽生衆生?又其國界諸天宮殿,乃至梵宮六種震動,大光普照遍滿世界,勝諸天光。
佛降神時,初生時,成道時,法爾世界震動,大光普照。
但有緣者遠,在他方亦覺;無緣者近,亦不知耳。
觀心釋忽生衆生者,心性本淨,陰入界覆之則暗。
若修觀慧,本性理顯。
又兩山是二谛,其間是中道。
日月光是二智,佛光是中道。
無分别智,光照本有,三谛洞明也。
△二、梵王來請五:初、東方,二、東南方,三、南方,四、總舉餘六方,五、上方。
初、東方六:初、睹瑞驚駭,二、互相問決,三、尋光見佛,四、三業供養,五、請轉法轉,六、如來默許。
今初。
爾時,東方五百萬億諸國土中,梵天宮殿光明照曜倍于常明。
諸梵天王各作是念:今者宮殿光明昔所未有,以何因緣而現此相? △二、互相問決 是時,諸梵天王即各相詣,共議此事。
時,彼衆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救一切,為諸梵衆而說偈言: 我等諸宮殿,光明昔未有,此是何因緣,宜各共求之?為大德天生,為佛出世間,而此大光明,遍照于十
次釋化城喻品。
化城喻品第七。
化者,神力所為也。
以神力故,無而倏有,名之為化。
防非禦敵,稱之為城。
譬二乘涅槃(城),權智所為也(化)。
以權智力,無而說有,用教為化。
防思禦見,名為涅槃。
蘇息引入(三藏蘇息二酥,引法華入),實未究竟(化),而言滅度(城)。
權假施設,故言化城。
喻如前釋,此因緣釋也。
(若從機說,無而倏見,見已生喜,即世界益。
得入蘇息,即為人益。
防非禦敵,即對治益。
而言滅度,第一義益。
若從應說,權立此城,即世界化。
為生小善,即為人化。
且除見思,即對治化。
終引入大,即第一義化。
)約教者,三藏于涅槃生安隐想,生滅度想。
通教二乘與三藏同,菩薩不爾。
釋論雲:如父過險,一腳入城,一腳門外憶其子故。
從城入險,誓扶餘習入生死,而不以空為證也。
别教不道城,如化用城防險,從城門徑過,将城作方便,斷見思惑,不道此為極也。
圓教知無賊病,亦不須城,故言化城。
今是圓教意,故題為化城喻品。
(圓教言化者,在昔斥奪,但雲不堪,亦未曾雲涅槃是化。
故至今教,勤執開權,方雲是化。
乃至顯實,化乃成真,即寶處故。
故知藏、通謂極非化,别教非極非化,圓教非極是化。
亦可是極是化,亦可是極非化。
與藏通教,言同意别。
言今是圓教意者,亦從破計,故且雲化。
若開顯已,無非真實。
)本迹者,若從機說,應雲本住三德之城,迹入化城。
若從應說,則迹示說化也。
觀心者,觀因緣生法即空,是入化城。
因緣即假,是出化城。
因緣即中,是歸寶處。
又觀空即中,則了化非化,即權而實。
又化城寶所,通論六即。
心性本空,無不空時,理即化城也。
心性本中,無不中時,理即寶所也。
聞此理性,能生信解,為名字化城寶所。
圓伏五住,為觀行化城寶所。
乃至究竟,例此可知。
問:此品說因緣事,下根得悟,應名宿世品?答:品初廣說因緣,末則結譬化城。
若從初,應稱宿世。
經家從末,故言化城。
又上根疑薄,但取道樹,三七思惟,以明機緣。
中根疑厚,加以譬喻,探取二萬億佛所教無上道,以明機緣。
下根疑更厚,故明宿世久遠機緣。
若從久遠之始,則名宿世。
若從中間,則言化城。
若從究竟,則言寶所。
經家處中标品,收得初後。
從此義便,故言化城喻品。
(正法華名往古品,所以有此問答。
)問:化城是權,寶所是實,何意棄實從權?答:由知城是化,則知寶所是實,故标化不失實也。
△三、因緣說周二:初、正說因緣,二、授下根記。
其領解述成二意,文或前後不定,又領解或默念發言不同,文少不足分品,故皆入授記段中。
初、正說因緣二:初、先明知見久遠,二、正明宿世因緣。
初中二:初、長文,二、重頌。
長文為三:初、出所見事,二、舉譬明久遠,三、結見昔如今。
今初。
佛告諸比丘:乃往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爾時有佛,名大通智勝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國名好城,劫名大相。
諸比丘,彼佛滅度已來甚大久遠。
△二、舉譬明久遠 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種,假使有人磨以為墨,過于東方千國土,乃下一點大如微塵,又過千國土複下一點,如是展轉盡地種墨。
于汝等意雲何?是諸國土,若算師、若算師弟子,能得邊際知其數不?不也,世尊。
諸比丘,是人所經國土,若點不點盡抹為塵,一塵一劫彼佛滅度已來,複過是數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
△三、結見昔如今 我以如來,知見力故,觀彼久遠,猶若今日。
此顯如來三達遠明,所引往事,分明不虛,然後說宿緣也。
當知十世古今,的确始終,不離當念。
離此當念,心性之外,别無去來實法可得。
由無明故,妄計遷滅。
于遷滅中,有憶有忘。
就彼所憶,有遠有近。
然所憶若遠若近之事,并是現前一念所變相分,非于心外别有他物也。
且如吾人,追憶十年二十年事,亦複宛在目前。
便可例知,心性本來豎徹三世,三世不出現前一念,但由無明,不能遠見。
佛既無明斷盡,心性洞朗,故豎極三際之始終,橫極法界之邊際,炳然知見,何足緻疑。
長文竟。
△二、重頌三:初、頌所見事,二、頌舉譬明久遠,三、頌見昔如今。
今初。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念過去世,無量無邊劫,有佛兩足尊,名大通智勝。
△二頌舉譬明久遠 如人以力磨,三千大千土,盡此諸地種,皆悉以為墨。
過于千國土,乃下一塵點,如是展轉點,盡此諸塵墨。
如是諸國土,點與不點等,複盡抹為塵,一塵為一劫。
此諸微塵數,其劫複過是,彼佛滅度來,如是無量劫。
△三頌見昔如今 如來無礙智,知彼佛滅度,及聲聞菩薩,如見今滅度。
諸比丘當知,佛智淨微妙,無漏無所礙,通達無量劫。
即空故淨,即假故微,即中故妙。
又三智一心故淨,一心三智故微,非一非三而三而一故妙。
體圓滿故無漏,用通達周遍故無所礙。
初先明知見久遠竟。
△二、正明宿世因緣二:初、廣述,二、重頌。
初中二:初、結緣之由,二、正結緣。
初又二:初、遠由,二、近由。
初又二:初、明大通智勝成佛,二、明十方梵王請法。
初又五:初、佛壽長遠,二、成道前事,三、正明成道,四、明成道後眷屬供養,五、請轉法輪。
今初。
佛告諸比丘:大通智勝佛壽五百四十萬億那由他劫。
△二成道前事 其佛本坐道場破魔軍已,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諸佛法不現在前。
如是一小劫乃至十小劫,結加趺坐身心不動,而諸佛法猶不現前。
諸佛道同,為緣事異。
釋迦苦行六年,彌勒即日得道,彼佛十劫猶不現前。
非根有利鈍,道有難易也。
但緣宜賒促,應示長短耳。
一切八相垂迹之處,皆先破魔。
準說法華,亦應先漸。
複雲破魔,似同穢土。
若準壽長,複非穢土。
故知同居淨穢,其相蓋多。
成道等事,不必全同此土。
三藏 爾時(佛未坐道場前),忉利諸天先為彼佛,于菩提樹下敷師子座,高一由旬(鹹作是念):佛于此坐,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逮佛)。
适坐此座時,諸梵天王雨衆天華,面百由旬,香風時來,吹去萎華,更雨新者。
如是不絕,滿十小劫,供養于佛,乃至滅度,常雨此華。
四王諸天為供養佛,常擊天鼓,其餘諸天作天伎樂。
滿十小劫,至于滅度,亦複如是。
△二、正明成道 諸比丘,大通智勝佛過十小劫,諸佛之法乃現在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四、明成道後眷屬供養 其佛未出家時有十六子,其第一者名曰智積。
諸子各有種種珍異玩好之具,聞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舍所珍往詣佛所,諸母涕泣而随送之。
其祖轉輪聖王,與一百大臣及餘百千萬億人民,皆共圍繞随至道場,鹹欲親近大通智勝如來,供養恭敬,尊重贊歎;到已,頭面禮足,繞佛畢已,一心合掌,瞻仰世尊,以偈頌曰: 大威德世尊,為度衆生故,于無量億歲,爾乃得成佛。
諸願已具足,善哉吉無上!世尊甚希有,一坐十小劫,身體及手足,靜然安不動,其心常憺怕,未曾有散亂,究竟永寂滅,安住無漏法。
今者見世尊,安隐成佛道,我等得善利,稱慶大歡喜。
衆生常苦惱,盲瞑無導師,不識苦盡道,不知求解脫,長夜增惡趣,減損諸天衆,從冥入于冥,永不聞佛名。
今佛得最上,安隐無漏道,我等及天人,為得最大利,是故鹹稽首,歸命無上尊。
十六、王子,若約表法,即自行化他八正道也。
△五、請轉法輪 爾時,十六王子偈贊佛已,勸請世尊轉于法輪,鹹作是言:世尊說法多所安隐,憐愍饒益諸天人民。
重說偈言: 世雄無等倫,百福自莊嚴,得無上智慧,願為世間說。
度脫于我等,及諸衆生類,為分别顯示,令得是智慧。
若我等得佛,衆生亦複然,世尊知衆生,深心之所念,亦知所行道,又知智慧力。
欲樂及修福,宿命所行業,世尊悉知已,當轉無上輪。
既雲令得是智慧,又雲若我等得佛,又結雲當轉無上輪,當知即是請滿字教,如今佛華嚴也。
初明大通智勝成佛竟。
△二、明十方梵王請法二:初、威光照動;二、梵王來請。
今初。
佛告諸比丘:大通智勝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十方各五百萬億諸佛世界六種震動。
其國中間幽冥之處,日月威光所不能照,而皆大明。
其中衆生各得相見,鹹作是言:此中雲何忽生衆生?又其國界諸天宮殿,乃至梵宮六種震動,大光普照遍滿世界,勝諸天光。
佛降神時,初生時,成道時,法爾世界震動,大光普照。
但有緣者遠,在他方亦覺;無緣者近,亦不知耳。
觀心釋忽生衆生者,心性本淨,陰入界覆之則暗。
若修觀慧,本性理顯。
又兩山是二谛,其間是中道。
日月光是二智,佛光是中道。
無分别智,光照本有,三谛洞明也。
△二、梵王來請五:初、東方,二、東南方,三、南方,四、總舉餘六方,五、上方。
初、東方六:初、睹瑞驚駭,二、互相問決,三、尋光見佛,四、三業供養,五、請轉法轉,六、如來默許。
今初。
爾時,東方五百萬億諸國土中,梵天宮殿光明照曜倍于常明。
諸梵天王各作是念:今者宮殿光明昔所未有,以何因緣而現此相? △二、互相問決 是時,諸梵天王即各相詣,共議此事。
時,彼衆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救一切,為諸梵衆而說偈言: 我等諸宮殿,光明昔未有,此是何因緣,宜各共求之?為大德天生,為佛出世間,而此大光明,遍照于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