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台宗會義卷三之一
關燈
小
中
大
△釋信解品竟。
次釋藥草喻品 藥草喻品第五 此中具山川雲雨,獨以藥草标名者,土地是能生,雲雨是能潤,草木是所生所潤。
所生所潤,通皆有用,(若從如來所述義邊,則盡大地,無不是藥。
)而藥草用強。
(若從迦葉等能領義邊,則正是中草。
)譬有漏諸善,悉能除惡,而無漏為最。
今無漏衆中,四大弟子,以譬領佛,譬深會聖心。
佛贊善哉,甚為希有。
述其得解,以喻其人,故稱藥草喻品。
(世界悉檀。
)夫藥草叢育日久,一蒙雲雨,扶蔬暐晔,芽莖豐蔚于外,力用充潤于内。
譬諸無漏,住最後身,有餘涅槃,更不願求佛道。
今得聞經,自乘佛乘,兼以運人,以佛道聲,令一切聞,内外自他,具勝力用,故稱藥草喻品。
(為人悉檀。
)夫藥草者,能治四大,補養五髒,還年駐色。
(世藥三品,下治四大,中益五髒,上可還年駐色,俱非藥王。
譬昔除四住病,養五分身,還真理年,駐變易色。
)今蒙雲雨,忽成藥王,餌之遍治衆病,變體成仙。
譬諸無漏聞經,破無明惑,開佛知見,我等今日,真是佛子,無上寶聚,不求自得,故稱藥草喻品。
(破惑合遍治譬,即對治悉檀。
開佛知見合成仙譬,即第一義悉檀。
)約教者,三草是藏教,小樹是通教,大樹是别教,地雨是圓教。
昔未開顯,則權實迥異。
今既開顯,則三草二木,同是一地所生,一雨所潤,根莖枝葉,四微何殊?應具曆五味,以顯獨妙。
本迹者,本住智地,曾施雲雨,迹為草木,引彼增長觀心,如玄文利益妙後說。
△譬說周四大段中,第三、如來述成,為二:初、略述成,二、廣述成。
初中二:初、雙述善哉,二、領所不及。
今初。
爾時,世尊告摩诃迦葉及諸大弟子:善哉!善哉!迦葉,善說如來真實功德,誠如所言。
迦葉居僧之首,故别告之。
信解具列四人,雖空生居首,然自陳之唱,屬在迦葉,故今别告。
又言及諸大弟子,信知得悟,不但四人也。
一善哉,述其法譬,兩處領實。
一善哉,述其法譬,兩處領權。
又華嚴之拟宜,領實也。
三藏之誘引,領權也。
方迥之體信,般若之轉教,俱領權實也。
法華之付财,開權即實也。
辭緻曲巧,故言善說。
皆是佛法,故言真實功德。
印定不謬,故雲誠如所言。
△二領所不及 如來複有無量無邊阿僧祇功德,汝等若于無量億劫說不能盡。
雲何不及?謂退進、橫豎、亦橫亦豎、非橫非豎,皆不及也。
所以者何?大雲普覆,遍荷清涼,大雨俱沾,無不蒙澤,鹹令世間皆得知見未曾有法。
那忽齊教止領二乘得益,不道人天小草,是為退所不及。
菩薩名上草,亦名小樹、大樹,敷榮郁茂,自他饒益,而複不領,是為進所不及。
又十法界,同成佛法界。
那忽止領二乘,餘八法界都不涉言,是為橫所不及。
又七方便,從淺至深,皆入真實。
那忽止領二乘,餘五方便都不在言,是為豎所不及。
又三世利益,遍于十方十界,未曾暫廢,都不涉言,是為亦橫亦豎,領所不及。
又山川溪谷等,總言一地,一地能生,未嘗揀擇。
草木種子,皆依于地,更無餘依。
一雲叆叇,無處不密。
一雨一味,不隔枯榮。
普潤既同,普得增長。
如來平等,不可思議。
實不先頓後漸,初三末一。
如龍興雲,普雨一切。
不從身心降,除熱得清涼。
是為五乘七方便,十方三世,平等廣大,甚深博遠,不可思議,無有差别。
是為非橫非豎,領所不及。
不及之言,非都頓奪。
特以初心望後心,未窮極地,故雲不盡耳。
(因緣)又既悟初阿,亦具後茶功德。
但齊教之領,未暇進領橫豎周遍耳。
(約教)又權行大士,宜應如此也。
(本迹)觀心者,退進橫豎。
亦橫亦豎,無差而差也。
非橫非豎,差即無差也。
觀心即空,則差即無差。
觀心即假,則無差即差。
觀心即中,則非差非無差,雙照差與無差。
(今人僅讀一本四教儀,辄執别五時而判教。
止是竊取迦葉領解餘涎,甯知如來三輪不思議化若此。
)初略述成竟。
△二、廣述成二:初、長文,二、重頌。
初中二:初、正明權實不可思議,二、結歎述成。
蓋既廣明三草二木差無差等,皆是迦葉領所不及,仍接引之,故結歎雲:汝等甚為希有,能知如來随宜說法,能信能受。
良以退進、橫豎等雖領不及,而舉其大意,不出權實故也。
初中三:初、法說,二、立譬,三、法合。
初又二:初、明權實教不可思議,二、明權實智不可思議。
今初。
迦葉當知,如來是諸法之王,若有所說皆不虛也。
于一切法以智方便而演說之,其所說法皆悉到于一切智地。
此正總示以領所不及也。
若據窮子之譬,則必先拟以大,後接以小,體信之後,方可領知,領知之後,方可付業,自是鈍根聲聞具曆五味受益之一途耳。
豈知如來是大法王,得大自在,一音演說,随類各解,三草二木,受益不虛。
以智方便而演說法,則何權不施,甯止施三?所說皆到一切智地,則何實不顯,甯止二乘?故不可思議也。
言一切智地者,究竟非二,故稱一;其性廣博,故稱切;寂而常照,故稱智;無住之本,立一切法,故稱地也。
△二、明權實智不可思議 如來觀知一切諸法之所歸趣,亦知一切衆生深心所行,通達無礙;又于諸法究盡明了,示諸衆生一切智慧。
此明權實諸教所以皆悉不虛不可思議者,正由如來權實之智不可思議故也。
觀知一切諸法之所歸趣者,契權實理也,識淺深藥也。
亦知一切衆生深心所行通達無礙者,契十界機也,識标本病也。
一切諸法各有遠趣近趣。
言近趣者,戒善等趣人天,念處道品等趣涅槃,三祇六度趣三藏佛果,體觀無生趣三乘共實相,次第三觀趣别教果頭妙覺。
言遠趣者,舉手低頭皆緣因善性,随聞一句皆了因慧性,無不究竟趣于圓極佛果。
夫一切諸法即十界法也,深心所行即十界機也。
今雲知所歸趣通達無礙,則差即無差,即權而實矣。
究盡明了是實相理也,一切智慧是圓極智也。
今雲又于諸法示諸衆生,則無差即差,即實而權矣。
無差而差,奚止能誘窮子?差而無差,奚止局于次第五味?故不可思議也。
初法說竟。
△二、立譬二:初、明無差而差,譬即實而權;二、明差而無差,譬即權而實。
初中二:初、約能生、所生,明無差而差;二、約能潤、所潤,明無差而差。
今初。
迦葉,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溪谷土地所生,卉木叢林及諸藥草,種類若幹名色各異。
三千大千山川、溪谷、土地,舉能生無差也;卉木、叢林、藥草,舉所生差别也。
三千大千譬衆生,世間衆生無别法,依于五陰和合而立其名;三千大千亦無别法,依于山川、溪谷、土地而立其名。
山譬色陰,顯而可見;川譬受陰,水流盈涸;溪譬想陰,屈曲晦明;谷譬行陰,幽隐難見;土地譬識陰,通為所依。
如此五陰,皆為一切習因習果所依,猶彼山川、溪谷、土地,皆為一切草木、種子、根莖、枝葉所依也。
卉者,草之總名;木者,樹之總名。
衆草為叢,衆樹為林,治病力用勝者,稱之為藥。
今雲藥草,且舉二乘無漏善也。
五乘七方便等,因果不同,故雲種類若幹,各有稱謂為名,各有體相為色。
以要言之,十界因果諸法,不離假名五陰;十萬八千有毒無毒藥品,不離大千土地。
又三千大千,可譬正因理性,通為一切所依;山川、溪谷、土地,可譬衆生果報五陰色心;卉木、叢林,可譬衆生十界習因。
此三法不相離,習因依報陰,報陰不出法性,如卉木依山川土地,山川土地依世界,此即性德三因。
法性即正因法身德,果報即緣因解脫德,習因即了因般若德。
若以正因望十界緣了,則無差而差,種類若幹,名色各異;若以緣了望理性正因,則差而無差,同歸一地。
如此權實之境,不可思議,頓扣于佛,那獨約二乘自類領耶? △二、約能潤所潤明無差而差 密雲彌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一時等澍其澤普洽,卉木叢林及諸藥草,小根、小莖、小枝、小葉,中根、中莖、中枝、中葉,大根、大莖、大枝、大葉,諸樹大小随上中下各有所受,一雲所雨稱其種性而得生長華果敷實。
密雲遍覆,等澍普洽,舉能潤無差也。
根莖枝葉,小中大等,各有所受,稱其種性,舉所潤差别也。
雲有形色,譬如來身密。
彌布遍覆,譬普現一切群生之前。
又大慈等蔭,即譬意密。
下文雲雷聲遠震,即譬口密也。
一時等澍,譬八音四辯宣注法雨。
其澤普洽,譬秘密不定二種化儀。
念念之中,十界各得權實諸益,非同迦葉所領次第五味,僅僅先拟後引,先施後廢而已。
根譬信,莖譬戒,枝譬定,葉譬慧,小譬人天信戒定慧,中譬二乘信戒定慧,大譬菩薩信戒定慧。
諸樹大小,即通别二種菩薩。
于中又各論上中下,舉凡萬有不同之機,鹹于一時各有所受,止一身雲一音演說,能使小不過分,大不減少,稱其習報
次釋藥草喻品 藥草喻品第五 此中具山川雲雨,獨以藥草标名者,土地是能生,雲雨是能潤,草木是所生所潤。
所生所潤,通皆有用,(若從如來所述義邊,則盡大地,無不是藥。
)而藥草用強。
(若從迦葉等能領義邊,則正是中草。
)譬有漏諸善,悉能除惡,而無漏為最。
今無漏衆中,四大弟子,以譬領佛,譬深會聖心。
佛贊善哉,甚為希有。
述其得解,以喻其人,故稱藥草喻品。
(世界悉檀。
)夫藥草叢育日久,一蒙雲雨,扶蔬暐晔,芽莖豐蔚于外,力用充潤于内。
譬諸無漏,住最後身,有餘涅槃,更不願求佛道。
今得聞經,自乘佛乘,兼以運人,以佛道聲,令一切聞,内外自他,具勝力用,故稱藥草喻品。
(為人悉檀。
)夫藥草者,能治四大,補養五髒,還年駐色。
(世藥三品,下治四大,中益五髒,上可還年駐色,俱非藥王。
譬昔除四住病,養五分身,還真理年,駐變易色。
)今蒙雲雨,忽成藥王,餌之遍治衆病,變體成仙。
譬諸無漏聞經,破無明惑,開佛知見,我等今日,真是佛子,無上寶聚,不求自得,故稱藥草喻品。
(破惑合遍治譬,即對治悉檀。
開佛知見合成仙譬,即第一義悉檀。
)約教者,三草是藏教,小樹是通教,大樹是别教,地雨是圓教。
昔未開顯,則權實迥異。
今既開顯,則三草二木,同是一地所生,一雨所潤,根莖枝葉,四微何殊?應具曆五味,以顯獨妙。
本迹者,本住智地,曾施雲雨,迹為草木,引彼增長觀心,如玄文利益妙後說。
△譬說周四大段中,第三、如來述成,為二:初、略述成,二、廣述成。
初中二:初、雙述善哉,二、領所不及。
今初。
爾時,世尊告摩诃迦葉及諸大弟子:善哉!善哉!迦葉,善說如來真實功德,誠如所言。
迦葉居僧之首,故别告之。
信解具列四人,雖空生居首,然自陳之唱,屬在迦葉,故今别告。
又言及諸大弟子,信知得悟,不但四人也。
一善哉,述其法譬,兩處領實。
一善哉,述其法譬,兩處領權。
又華嚴之拟宜,領實也。
三藏之誘引,領權也。
方迥之體信,般若之轉教,俱領權實也。
法華之付财,開權即實也。
辭緻曲巧,故言善說。
皆是佛法,故言真實功德。
印定不謬,故雲誠如所言。
△二領所不及 如來複有無量無邊阿僧祇功德,汝等若于無量億劫說不能盡。
雲何不及?謂退進、橫豎、亦橫亦豎、非橫非豎,皆不及也。
所以者何?大雲普覆,遍荷清涼,大雨俱沾,無不蒙澤,鹹令世間皆得知見未曾有法。
那忽齊教止領二乘得益,不道人天小草,是為退所不及。
菩薩名上草,亦名小樹、大樹,敷榮郁茂,自他饒益,而複不領,是為進所不及。
又十法界,同成佛法界。
那忽止領二乘,餘八法界都不涉言,是為橫所不及。
又七方便,從淺至深,皆入真實。
那忽止領二乘,餘五方便都不在言,是為豎所不及。
又三世利益,遍于十方十界,未曾暫廢,都不涉言,是為亦橫亦豎,領所不及。
又山川溪谷等,總言一地,一地能生,未嘗揀擇。
草木種子,皆依于地,更無餘依。
一雲叆叇,無處不密。
一雨一味,不隔枯榮。
普潤既同,普得增長。
如來平等,不可思議。
實不先頓後漸,初三末一。
如龍興雲,普雨一切。
不從身心降,除熱得清涼。
是為五乘七方便,十方三世,平等廣大,甚深博遠,不可思議,無有差别。
是為非橫非豎,領所不及。
不及之言,非都頓奪。
特以初心望後心,未窮極地,故雲不盡耳。
(因緣)又既悟初阿,亦具後茶功德。
但齊教之領,未暇進領橫豎周遍耳。
(約教)又權行大士,宜應如此也。
(本迹)觀心者,退進橫豎。
亦橫亦豎,無差而差也。
非橫非豎,差即無差也。
觀心即空,則差即無差。
觀心即假,則無差即差。
觀心即中,則非差非無差,雙照差與無差。
(今人僅讀一本四教儀,辄執别五時而判教。
止是竊取迦葉領解餘涎,甯知如來三輪不思議化若此。
)初略述成竟。
△二、廣述成二:初、長文,二、重頌。
初中二:初、正明權實不可思議,二、結歎述成。
蓋既廣明三草二木差無差等,皆是迦葉領所不及,仍接引之,故結歎雲:汝等甚為希有,能知如來随宜說法,能信能受。
良以退進、橫豎等雖領不及,而舉其大意,不出權實故也。
初中三:初、法說,二、立譬,三、法合。
初又二:初、明權實教不可思議,二、明權實智不可思議。
今初。
迦葉當知,如來是諸法之王,若有所說皆不虛也。
于一切法以智方便而演說之,其所說法皆悉到于一切智地。
此正總示以領所不及也。
若據窮子之譬,則必先拟以大,後接以小,體信之後,方可領知,領知之後,方可付業,自是鈍根聲聞具曆五味受益之一途耳。
豈知如來是大法王,得大自在,一音演說,随類各解,三草二木,受益不虛。
以智方便而演說法,則何權不施,甯止施三?所說皆到一切智地,則何實不顯,甯止二乘?故不可思議也。
言一切智地者,究竟非二,故稱一;其性廣博,故稱切;寂而常照,故稱智;無住之本,立一切法,故稱地也。
△二、明權實智不可思議 如來觀知一切諸法之所歸趣,亦知一切衆生深心所行,通達無礙;又于諸法究盡明了,示諸衆生一切智慧。
此明權實諸教所以皆悉不虛不可思議者,正由如來權實之智不可思議故也。
觀知一切諸法之所歸趣者,契權實理也,識淺深藥也。
亦知一切衆生深心所行通達無礙者,契十界機也,識标本病也。
一切諸法各有遠趣近趣。
言近趣者,戒善等趣人天,念處道品等趣涅槃,三祇六度趣三藏佛果,體觀無生趣三乘共實相,次第三觀趣别教果頭妙覺。
言遠趣者,舉手低頭皆緣因善性,随聞一句皆了因慧性,無不究竟趣于圓極佛果。
夫一切諸法即十界法也,深心所行即十界機也。
今雲知所歸趣通達無礙,則差即無差,即權而實矣。
究盡明了是實相理也,一切智慧是圓極智也。
今雲又于諸法示諸衆生,則無差即差,即實而權矣。
無差而差,奚止能誘窮子?差而無差,奚止局于次第五味?故不可思議也。
初法說竟。
△二、立譬二:初、明無差而差,譬即實而權;二、明差而無差,譬即權而實。
初中二:初、約能生、所生,明無差而差;二、約能潤、所潤,明無差而差。
今初。
迦葉,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溪谷土地所生,卉木叢林及諸藥草,種類若幹名色各異。
三千大千山川、溪谷、土地,舉能生無差也;卉木、叢林、藥草,舉所生差别也。
三千大千譬衆生,世間衆生無别法,依于五陰和合而立其名;三千大千亦無别法,依于山川、溪谷、土地而立其名。
山譬色陰,顯而可見;川譬受陰,水流盈涸;溪譬想陰,屈曲晦明;谷譬行陰,幽隐難見;土地譬識陰,通為所依。
如此五陰,皆為一切習因習果所依,猶彼山川、溪谷、土地,皆為一切草木、種子、根莖、枝葉所依也。
卉者,草之總名;木者,樹之總名。
衆草為叢,衆樹為林,治病力用勝者,稱之為藥。
今雲藥草,且舉二乘無漏善也。
五乘七方便等,因果不同,故雲種類若幹,各有稱謂為名,各有體相為色。
以要言之,十界因果諸法,不離假名五陰;十萬八千有毒無毒藥品,不離大千土地。
又三千大千,可譬正因理性,通為一切所依;山川、溪谷、土地,可譬衆生果報五陰色心;卉木、叢林,可譬衆生十界習因。
此三法不相離,習因依報陰,報陰不出法性,如卉木依山川土地,山川土地依世界,此即性德三因。
法性即正因法身德,果報即緣因解脫德,習因即了因般若德。
若以正因望十界緣了,則無差而差,種類若幹,名色各異;若以緣了望理性正因,則差而無差,同歸一地。
如此權實之境,不可思議,頓扣于佛,那獨約二乘自類領耶? △二、約能潤所潤明無差而差 密雲彌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一時等澍其澤普洽,卉木叢林及諸藥草,小根、小莖、小枝、小葉,中根、中莖、中枝、中葉,大根、大莖、大枝、大葉,諸樹大小随上中下各有所受,一雲所雨稱其種性而得生長華果敷實。
密雲遍覆,等澍普洽,舉能潤無差也。
根莖枝葉,小中大等,各有所受,稱其種性,舉所潤差别也。
雲有形色,譬如來身密。
彌布遍覆,譬普現一切群生之前。
又大慈等蔭,即譬意密。
下文雲雷聲遠震,即譬口密也。
一時等澍,譬八音四辯宣注法雨。
其澤普洽,譬秘密不定二種化儀。
念念之中,十界各得權實諸益,非同迦葉所領次第五味,僅僅先拟後引,先施後廢而已。
根譬信,莖譬戒,枝譬定,葉譬慧,小譬人天信戒定慧,中譬二乘信戒定慧,大譬菩薩信戒定慧。
諸樹大小,即通别二種菩薩。
于中又各論上中下,舉凡萬有不同之機,鹹于一時各有所受,止一身雲一音演說,能使小不過分,大不減少,稱其習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