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台宗會義卷三之一
關燈
小
中
大
、頌合能生、所生,三、頌複合能潤、所潤。
今初。
佛亦如是,出現于世,譬如大雲,普覆一切。
既出于世,為諸衆生,分别演說,諸法之實。
大聖世尊,于諸天人,一切衆中,而宣是言:我為如來,兩足之尊,出于世間,猶如大雲。
充潤一切,枯槁衆生,皆令離苦,得安隐樂。
世間之樂,及涅槃樂,諸天人衆,一心善聽,皆應到此,觐無上尊。
我為世尊,無能及者,安隐衆生,故現于世。
為大衆說,甘露淨法,其法一味,解脫涅槃。
以一妙音,演暢斯義,常為大乘,而作因緣。
既出于世等三偈,略頌十号。
充潤一切等六句,略頌四弘,不頌餘四法門也。
諸天人衆下四偈,頌勸聽受。
其法一味者,七種方便,無不皆歸一乘,差而無差也。
常為大乘而作因緣者,既作因緣,必用方便,即無差而差也。
△二頌合能生所生 我觀一切,普皆平等,無有彼此,愛憎之心。
我無貪着,亦無限礙,恒為一切,平等說法。
如為一人,衆多亦然,常演說法,曾無他事。
去來坐立,終不疲厭,充足世間,如雨普潤。
上文法合能生、所生,則雲無數千萬億種衆生來至佛所而聽法,今頌則明佛觀一切普皆平等也。
佛機為此,餘機為彼,佛平等說,不于佛機者愛,餘機者憎,譬如雨注不擇溪谷也。
佛事為自,魔事為他,應後為去,應初為來,入實為坐,出權為立,餘如文。
△三、頌複合能潤所潤二:初、頌合能潤;二、頌合所潤。
今初。
貴賤上下,持戒毀戒,威儀具足,及不具足,正見邪見,利根鈍根,等雨法雨,而無懈倦。
此頌如來于時,觀是衆生諸根利鈍,精進懈怠,随其所堪,而為說法也。
貴賤上下約位,持戒毀戒約行,利根鈍根約習,須約五乘七方便,展轉說之。
△二、頌合所潤,又二:初、頌歡喜善利現世安隐,合普洽譬;二、頌後生善處乃至漸得入道,合生長敷實譬。
今初。
一切衆生,聞我法者,随力所受,住于諸地。
或處人天,轉輪聖王,釋梵諸王,是小藥草。
知無漏法,能得涅槃,起六神通,及得三明。
獨處山林,常行禅定,得緣覺證,是中藥草。
求世尊處,我當作佛,行精進定,是上藥草。
又諸佛子,專心佛道,常行慈悲,自知作佛,決定無疑,是名小樹。
安住神通,轉不退輪,度無量億,百千衆生,如是菩薩,是名大樹。
佛平等說,如一味雨,随衆生性,所受不同,如彼草木,所禀各異。
佛以此喻,方便開示,種種言辭,演說一法,于佛智慧,如海一滴。
初一偈總明受潤,次七偈别明受潤,後三偈結明能潤不可思議也。
人天諸王,俱未斷惑,故合為小草。
二乘俱有斷證,故合為中草。
事六度菩薩,志求作佛,發心已勝二乘,故獨為上草。
通教菩薩,已斷通惑,誓扶餘習,而化衆生,故名小樹。
别教菩薩,自行化他,福慧高廣,故名大樹。
又可義約三教菩薩,各作小中大三樹。
六度約三僧祇,通教約七八九地,别教約三十心也。
于佛智慧,如海一滴者,能潤如海,所潤如一滴也。
一滴功德,已于無量億劫,說不能盡矣。
△二、頌後生善處乃至漸得入道合生長敷實譬 我雨法雨,充滿世間,一味之法,随力修行。
如彼叢林,藥草諸樹,随其大小,漸增茂好。
諸佛之法,常以一味,令諸世間,普得具足,漸次修行,皆得道果。
聲聞緣覺,處于山林,住最後身,聞法得果,是名藥草,各得增長。
若諸菩薩,智慧堅固,了達三界,求最上乘,是名小樹,而得增長。
複有住禅,得神通力,聞諸法空,心大歡喜,放無數光,度諸衆生,是名大樹,而得增長。
初二偈總頌增長,次六偈半别頌增長也。
就别頌中,諸佛之法等六句,是明人天增長。
次聲聞下六句,是明二乘增長。
住最後身有二義:一者、二乘若不值佛,未必是最後身,由見佛故,成最後身,即是增長義也;二者、二乘已住有餘涅槃,名最後身,今得聞大乘法,得大乘果,乃是增長義也。
次若諸菩薩下六句,是明通教增長。
體法智利,故名堅固,斷三界惑,故名了達。
次複有住禅下二偈,是明别教增長。
禅及神通,是入假力,聞諸法空,心大歡喜,謂聞中道第一義空,能随順觀察也。
略不頌六度增長者,六度是權中之權,有教無人,又未斷惑,可攝入人天也。
初頌合無差而差竟。
△二頌合差而無差。
長文廣,今頌略也。
如是,迦葉,佛所說法,譬如大雲以一味雨潤于人華,各得成實。
迦葉當知,以諸因緣種種譬喻開示佛道,是我方便,諸佛亦然。
今為汝等說最實事,諸聲聞衆皆非滅度,汝等所行是菩薩道,漸漸修學悉當成佛。
前六句,舉譬帖合。
無差而差,差即無差。
一味雨,無差也。
潤于人華,指七善因華而差也。
各得成實,究竟同歸地之四微,差即無差也。
次三偈半,結成權實不二。
以諸因緣種種譬喻,即實而權也。
開示佛道,即權而實也。
今為汝等說最實事者,乃開顯之實。
不同華嚴方等般若中,對權之實,即教一也。
聲聞皆非滅度,即人一也。
汝等所行,是菩薩道,即行一也。
漸漸修學,悉當成佛,佛所知見,即理一也。
譬說周中第三,如來述成竟。
△釋藥草喻品竟。
次釋授記品。
授記品第六 梵音和伽羅,此雲授記,亦雲受記、受決、受莂。
授是與義,受是得義,記是記事,決是決定,莂是了莂。
諸經或破受記,如淨名雲:為從如生得受記?為從如滅得受記?如無生滅,則知無記。
思益雲:願不聞記名。
大品雲:受記是戲論。
今經雲何?答:若見有記記人,此見須破;若菩薩誓記,此記須與。
(此通途答。
)又世谛故記,第一義故無。
(四教并論二谛,何得以真難俗。
)又四悉适時故記,如下說。
(四教各論四悉。
)今經有五:若通途記,如法師品初;若别與記,如三周後;(一、通、别。
)若正因記,如常不輕;若緣因記,如法師品十種供養;若了因記,如授三根人。
正因記則廣,緣了記則狹。
(二、三因。
)或遲記,或速記。
(三、遲、速。
遲如聲聞,物如龍女。
)或佛記,如此文;或菩薩記,如常不輕。
雖無劫國之定,亦得是記。
(四、師、弟。
)複有懸記,如化城品未來弟子是。
(五、現、未。
)首楞嚴三昧經明四種記,今經具之。
未發心與記,如常不輕品發心、現前、無生、三周記是也。
四悉者,原夫諸佛本為大事因緣出世,令諸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今大事已顯,佛已說竟,衆生已入,暢佛本懷,衆生願滿,法應與記。
如父遇子,豈不付财?又行人無量世行願,願在今佛。
文雲:其本願如此,故獲斯記。
此兩緣是世界悉檀故記。
(初約機應相對,第二單約速機。
)又二乘聞經,改小入大,圓因已足,因必招果,故如來與記。
又時衆鹹知發願為生身、法身、内外眷屬,或願但生彼土,饒益衆生。
此兩是為人悉檀故記。
(一已生己善,二能生他善。
)又授二乘記,破欲退大入小菩薩。
何者?若定有二乘,可退為小;今無二乘,何所可退?(一破欲退為小之惡。
)又破欲發二乘心者,彼證已舍,我何為取?(二破欲發小心之惡。
)又破未改小者,則便改小。
(三正破小惡。
)又将證小者,即不取證。
(四破将欲證小之惡。
)此四是對治悉檀故記。
又無生現前,必由實解,開佛知見不謬,故與受記。
又一切衆生,但正無緣;今小乘聞經信解,緣正具足,開佛知見,故與受記。
此兩是第一義悉檀故記。
此四記攝一切諸受記盡也。
中根人聞法、譬二周,開三顯一,具足領解。
如來述成,雖自知作佛,而時事未審。
若蒙佛誠言,授其當果,劫國決定,近遠了莂,則大歡喜。
今從佛授與得名,故言授記品。
又通論則記十界事,皆名授記,今但記作佛。
又四教佛皆有授記,今唯在圓。
又法身、應身二記,今且在應。
本迹則諸大弟子久已得記,今迹示初受,以引實行。
觀心者,能觀心性即空、假、中,即為諸佛授記,亦能授一切記,如常不輕。
△譬說周中第四,與受決,為二:初、正授中根記,二、許為下根宿世說。
初中二:初、授大迦葉記,二、授三人記。
初又二:初、長文,二、重頌。
長文為六:初、行因(至)六國淨。
今初。
爾時,世尊說是偈已,告諸大衆唱如是言:我此弟子摩诃迦葉,于未來世當得奉觐三百萬億諸佛世尊,供養恭敬,尊重贊歎,廣宣諸佛無量大法。
按世尊入滅,迦葉即白大衆,如來舍利,非我等事。
我等事者,宜應結集法藏,勿令正法速滅。
此廣宣大法之明證也。
傳佛心印,而為西土初祖,苦心若此。
又觐爾所諸佛,方示成佛。
今人甫得小小光影,便欲诃佛罵祖,哀哉哀哉! △二得果 于最後身得成為佛,名曰光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今初。
佛亦如是,出現于世,譬如大雲,普覆一切。
既出于世,為諸衆生,分别演說,諸法之實。
大聖世尊,于諸天人,一切衆中,而宣是言:我為如來,兩足之尊,出于世間,猶如大雲。
充潤一切,枯槁衆生,皆令離苦,得安隐樂。
世間之樂,及涅槃樂,諸天人衆,一心善聽,皆應到此,觐無上尊。
我為世尊,無能及者,安隐衆生,故現于世。
為大衆說,甘露淨法,其法一味,解脫涅槃。
以一妙音,演暢斯義,常為大乘,而作因緣。
既出于世等三偈,略頌十号。
充潤一切等六句,略頌四弘,不頌餘四法門也。
諸天人衆下四偈,頌勸聽受。
其法一味者,七種方便,無不皆歸一乘,差而無差也。
常為大乘而作因緣者,既作因緣,必用方便,即無差而差也。
△二頌合能生所生 我觀一切,普皆平等,無有彼此,愛憎之心。
我無貪着,亦無限礙,恒為一切,平等說法。
如為一人,衆多亦然,常演說法,曾無他事。
去來坐立,終不疲厭,充足世間,如雨普潤。
上文法合能生、所生,則雲無數千萬億種衆生來至佛所而聽法,今頌則明佛觀一切普皆平等也。
佛機為此,餘機為彼,佛平等說,不于佛機者愛,餘機者憎,譬如雨注不擇溪谷也。
佛事為自,魔事為他,應後為去,應初為來,入實為坐,出權為立,餘如文。
△三、頌複合能潤所潤二:初、頌合能潤;二、頌合所潤。
今初。
貴賤上下,持戒毀戒,威儀具足,及不具足,正見邪見,利根鈍根,等雨法雨,而無懈倦。
此頌如來于時,觀是衆生諸根利鈍,精進懈怠,随其所堪,而為說法也。
貴賤上下約位,持戒毀戒約行,利根鈍根約習,須約五乘七方便,展轉說之。
△二、頌合所潤,又二:初、頌歡喜善利現世安隐,合普洽譬;二、頌後生善處乃至漸得入道,合生長敷實譬。
今初。
一切衆生,聞我法者,随力所受,住于諸地。
或處人天,轉輪聖王,釋梵諸王,是小藥草。
知無漏法,能得涅槃,起六神通,及得三明。
獨處山林,常行禅定,得緣覺證,是中藥草。
求世尊處,我當作佛,行精進定,是上藥草。
又諸佛子,專心佛道,常行慈悲,自知作佛,決定無疑,是名小樹。
安住神通,轉不退輪,度無量億,百千衆生,如是菩薩,是名大樹。
佛平等說,如一味雨,随衆生性,所受不同,如彼草木,所禀各異。
佛以此喻,方便開示,種種言辭,演說一法,于佛智慧,如海一滴。
初一偈總明受潤,次七偈别明受潤,後三偈結明能潤不可思議也。
人天諸王,俱未斷惑,故合為小草。
二乘俱有斷證,故合為中草。
事六度菩薩,志求作佛,發心已勝二乘,故獨為上草。
通教菩薩,已斷通惑,誓扶餘習,而化衆生,故名小樹。
别教菩薩,自行化他,福慧高廣,故名大樹。
又可義約三教菩薩,各作小中大三樹。
六度約三僧祇,通教約七八九地,别教約三十心也。
于佛智慧,如海一滴者,能潤如海,所潤如一滴也。
一滴功德,已于無量億劫,說不能盡矣。
△二、頌後生善處乃至漸得入道合生長敷實譬 我雨法雨,充滿世間,一味之法,随力修行。
如彼叢林,藥草諸樹,随其大小,漸增茂好。
諸佛之法,常以一味,令諸世間,普得具足,漸次修行,皆得道果。
聲聞緣覺,處于山林,住最後身,聞法得果,是名藥草,各得增長。
若諸菩薩,智慧堅固,了達三界,求最上乘,是名小樹,而得增長。
複有住禅,得神通力,聞諸法空,心大歡喜,放無數光,度諸衆生,是名大樹,而得增長。
初二偈總頌增長,次六偈半别頌增長也。
就别頌中,諸佛之法等六句,是明人天增長。
次聲聞下六句,是明二乘增長。
住最後身有二義:一者、二乘若不值佛,未必是最後身,由見佛故,成最後身,即是增長義也;二者、二乘已住有餘涅槃,名最後身,今得聞大乘法,得大乘果,乃是增長義也。
次若諸菩薩下六句,是明通教增長。
體法智利,故名堅固,斷三界惑,故名了達。
次複有住禅下二偈,是明别教增長。
禅及神通,是入假力,聞諸法空,心大歡喜,謂聞中道第一義空,能随順觀察也。
略不頌六度增長者,六度是權中之權,有教無人,又未斷惑,可攝入人天也。
初頌合無差而差竟。
△二頌合差而無差。
長文廣,今頌略也。
如是,迦葉,佛所說法,譬如大雲以一味雨潤于人華,各得成實。
迦葉當知,以諸因緣種種譬喻開示佛道,是我方便,諸佛亦然。
今為汝等說最實事,諸聲聞衆皆非滅度,汝等所行是菩薩道,漸漸修學悉當成佛。
前六句,舉譬帖合。
無差而差,差即無差。
一味雨,無差也。
潤于人華,指七善因華而差也。
各得成實,究竟同歸地之四微,差即無差也。
次三偈半,結成權實不二。
以諸因緣種種譬喻,即實而權也。
開示佛道,即權而實也。
今為汝等說最實事者,乃開顯之實。
不同華嚴方等般若中,對權之實,即教一也。
聲聞皆非滅度,即人一也。
汝等所行,是菩薩道,即行一也。
漸漸修學,悉當成佛,佛所知見,即理一也。
譬說周中第三,如來述成竟。
△釋藥草喻品竟。
次釋授記品。
授記品第六 梵音和伽羅,此雲授記,亦雲受記、受決、受莂。
授是與義,受是得義,記是記事,決是決定,莂是了莂。
諸經或破受記,如淨名雲:為從如生得受記?為從如滅得受記?如無生滅,則知無記。
思益雲:願不聞記名。
大品雲:受記是戲論。
今經雲何?答:若見有記記人,此見須破;若菩薩誓記,此記須與。
(此通途答。
)又世谛故記,第一義故無。
(四教并論二谛,何得以真難俗。
)又四悉适時故記,如下說。
(四教各論四悉。
)今經有五:若通途記,如法師品初;若别與記,如三周後;(一、通、别。
)若正因記,如常不輕;若緣因記,如法師品十種供養;若了因記,如授三根人。
正因記則廣,緣了記則狹。
(二、三因。
)或遲記,或速記。
(三、遲、速。
遲如聲聞,物如龍女。
)或佛記,如此文;或菩薩記,如常不輕。
雖無劫國之定,亦得是記。
(四、師、弟。
)複有懸記,如化城品未來弟子是。
(五、現、未。
)首楞嚴三昧經明四種記,今經具之。
未發心與記,如常不輕品發心、現前、無生、三周記是也。
四悉者,原夫諸佛本為大事因緣出世,令諸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今大事已顯,佛已說竟,衆生已入,暢佛本懷,衆生願滿,法應與記。
如父遇子,豈不付财?又行人無量世行願,願在今佛。
文雲:其本願如此,故獲斯記。
此兩緣是世界悉檀故記。
(初約機應相對,第二單約速機。
)又二乘聞經,改小入大,圓因已足,因必招果,故如來與記。
又時衆鹹知發願為生身、法身、内外眷屬,或願但生彼土,饒益衆生。
此兩是為人悉檀故記。
(一已生己善,二能生他善。
)又授二乘記,破欲退大入小菩薩。
何者?若定有二乘,可退為小;今無二乘,何所可退?(一破欲退為小之惡。
)又破欲發二乘心者,彼證已舍,我何為取?(二破欲發小心之惡。
)又破未改小者,則便改小。
(三正破小惡。
)又将證小者,即不取證。
(四破将欲證小之惡。
)此四是對治悉檀故記。
又無生現前,必由實解,開佛知見不謬,故與受記。
又一切衆生,但正無緣;今小乘聞經信解,緣正具足,開佛知見,故與受記。
此兩是第一義悉檀故記。
此四記攝一切諸受記盡也。
中根人聞法、譬二周,開三顯一,具足領解。
如來述成,雖自知作佛,而時事未審。
若蒙佛誠言,授其當果,劫國決定,近遠了莂,則大歡喜。
今從佛授與得名,故言授記品。
又通論則記十界事,皆名授記,今但記作佛。
又四教佛皆有授記,今唯在圓。
又法身、應身二記,今且在應。
本迹則諸大弟子久已得記,今迹示初受,以引實行。
觀心者,能觀心性即空、假、中,即為諸佛授記,亦能授一切記,如常不輕。
△譬說周中第四,與受決,為二:初、正授中根記,二、許為下根宿世說。
初中二:初、授大迦葉記,二、授三人記。
初又二:初、長文,二、重頌。
長文為六:初、行因(至)六國淨。
今初。
爾時,世尊說是偈已,告諸大衆唱如是言:我此弟子摩诃迦葉,于未來世當得奉觐三百萬億諸佛世尊,供養恭敬,尊重贊歎,廣宣諸佛無量大法。
按世尊入滅,迦葉即白大衆,如來舍利,非我等事。
我等事者,宜應結集法藏,勿令正法速滅。
此廣宣大法之明證也。
傳佛心印,而為西土初祖,苦心若此。
又觐爾所諸佛,方示成佛。
今人甫得小小光影,便欲诃佛罵祖,哀哉哀哉! △二得果 于最後身得成為佛,名曰光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