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台宗會義卷二之二
關燈
小
中
大
常臭,魑魅所著,貧窮下賤,為人所使,多病痟瘦,無所依怙,雖親附人,人不在意,若有所得,尋複忘失,若修醫道,順方治病,更增他疾,或複緻死,若自有病,無人救療,設服良藥,而複增劇,若他反逆,抄劫竊盜,如是等罪,橫罹其殃,如斯罪人,永不見佛,衆聖之王,說法教化,如斯罪人,常生難處,狂聾心亂,永不聞法,于無數劫,如恒河沙,生辄聾啞,諸根不具,常處地獄,如遊園觀,在餘惡道,如己舍宅,駝驢豬狗,是其行處,謗斯經故,獲罪如是,若得為人,聾盲喑啞,貧窮諸衰,以自莊嚴,水腫幹痟,疥癞癰疽,如是等病,以為衣服,身常臭處,垢穢不淨,深着我見,增益瞋恚,淫欲熾盛,不擇禽獸,謗斯經故,獲罪如是,告舍利弗,謗斯經者,若說其罪,窮劫不盡,以是因緣,我故語汝,無智人中,莫說此經。
此具明謗經所招惡報,誡令勿妄宣傳也。
問,謗經生罪,則經非罪緣乎。
答,佛之說經,唯為生福。
迷者不信,自獲罪殃。
如四大本為養育人物,愚者犯之,自取損害耳。
今佛諄諄告谕,既令弘法觀機,兼使彼知避苦,可謂徹底大悲矣。
初約大悲門莫為惡說竟。
△二、約大慈門應為善人說,又二:初、明五雙善人之相可為宣說;二、總結可說。
今初。
若有利根,智慧明了,多聞強識,求佛道者,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若人曾見,億百千佛,植諸善本,深心堅固,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利根強識是現在,見佛植善是過去,此過現一雙也。
若人精進,常修慈心,不惜身命,乃可為說。
若人恭敬,無有異心,離諸凡愚,獨處山澤,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修慈是愍下,恭敬是尊上。
又精進修慈,不滞涅槃,離諸凡愚,不滞生死,此福慧一雙也。
又舍利弗,若見有人,舍惡知識,親近善友,如是之人,乃可為說,若見佛子,持戒清潔,如淨明珠,求大乘經,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舍惡親善是外求,名愧;持戒如珠是内護,名慚。
此慚、愧一雙也。
若人無瞋,質直柔軟,常愍一切,恭敬諸佛,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複有佛子,于大衆中,以清淨心,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說法無礙,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質直敬佛是自行,譬喻說法是化他,此自他一雙也。
若有比丘,為一切智,四方求法,合掌頂受,但樂受持,大乘經典,乃至不受,餘經一偈,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如人至心,求佛舍利,如是求經,得已頂受,其人不複,志求餘經,亦未曾念,外道典籍,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四方求法,是請益之始;頂受專修,是歸憑之終。
此始終一雙也。
問:華嚴雲:受一非餘,是名魔業。
今何得雲乃至不受餘經一偈耶?答:若滞随情之說,則受一者必至非餘,故名魔業。
若秉開顯之談,則一外無餘,便能以一貫餘,故為法器也。
初明五雙善人相竟。
△二、總結可說 告舍利弗:我說是相,求佛道者窮劫不盡,如是等人則能信解,汝當為說妙法華經。
善信甚多,略舉十相,以示流通方法耳。
第二、譬說周中,初正譬,開三顯一竟。
△上來釋譬喻品竟。
次釋信解品。
信解品第四。
夫根有利鈍,惑有厚薄,說有法譬,悟有前後。
文雲:世尊往昔說法既久,我時在座,身體疲懈,但念空、無相、無作,于菩薩法不生一念好樂之心。
初聞略說,動執生疑;廣聞五佛,蒙籠未曉。
今聞譬喻,歡喜踴躍,信發解生,疑去理明。
歡喜是世界,信生是為人;疑去是對治,理明是第一義。
圓融四悉,一時俱得,故名為信解品。
又凡禀小大教,革凡成聖,各有次位。
小乘從聞生解,苦忍明發,信則稱行;曆法觀察,苦忍明發,法則稱行。
若信行轉入修道,則名信解;若法行轉入修道,則名見得。
準小望大,亦應如此。
今中根人聞說譬喻,初破疑惑,入大乘見道,故名為信;進入大乘修道,故名為解。
文雲:無上寶聚不求自得,我等今日真是聲聞。
以佛道聲令一切聞,聞圓教,入圓位,故名為信解品。
本迹者,四大弟子久入大乘,成就佛法,迹引中根,示初信解,故名為信解品。
觀心者,了達心外無法,名信;于現前一念介爾心中見一切法,名解;從名字信解乃至究竟信解, △二、譬說周中,第二、明中根領解。
近領火宅,遠領方便也。
文為二:初、經家叙喜,二、白佛自陳。
今初。
爾時,慧命須菩提、摩诃迦栴延、摩诃迦葉、摩诃目犍連,從佛所聞未曾有法,世尊授舍利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發希有心,歡喜踴躍,即從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着地,一心合掌,曲躬恭敬,瞻仰尊顔。
初文先叙内心,即從座起下,次叙外儀也。
善吉獨稱慧命,三人稱摩诃者,通論皆大皆慧,别論善吉解空,空慧為命,此約行也。
(因緣)諸慧人中,佛慧第一,佛于般若,命其轉教,慧人所命,故雲慧命。
(約教)三弟子被命少摩诃,如前釋。
此中亦具三業領解,發希有心,心領解也。
即從座起,身領解也。
而白佛言,口領解也。
從佛所聞未曾有法,即近指火宅譬喻,遠指廣略法說。
又聞世尊授身子記,同行相例,知必有分,所以發希有心,歡喜踴躍也。
外儀如文。
若約表法,則從座起者,舍小乘空證也。
整衣服者,即聲聞智斷,為菩薩法忍也。
偏袒右肩者,右表于權,昔未開權,如右肩被覆,今已開權,故偏袒也。
右膝着地者,地表一實,知權即一實也。
合掌表權實不二,不二即是非權非實之一心也。
躬非直非曲,而能直能曲,直表實,曲表權,今曲躬恭敬,瞻仰尊顔,表以我之權,趣佛之實也。
△二、白佛自陳二:初、長文重頌正陳得解,次、十三偈歎佛恩深。
初中二:初、長文,二、重頌。
初中二:初、就法略領解,二、約譬廣領解。
初又二:初、正法說,二、略舉譬。
初又二:初、明昔禀三故不求,二、明今會一故自得。
初又二:初、标,二、釋。
今初。
而白佛言:我等居僧之首,年并朽邁,自謂已得涅槃,無所堪任,不複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一、居僧首故不求。
法臘既高,晚學以我為軌,倘忽改途易轍,棄小求大,恐為後人所嫌,自固護彼,所以不求。
然執小臘則大法全阙,不棄小由未識開三,自固則小執未移,護彼乃迷于大軌,此一失也。
二、年朽邁故不求。
若作菩薩,當任大道,廣度衆生,今既老朽,無所堪任,所以不求。
然一生斷證,是以自鄙年高,敗種未袪,是以妄見不任,此二失也。
三、得涅槃故不求。
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已入無為正位,不堪複發大心,所以不求。
然昔迷實義,徒計正位之功,由斯固情,不知所行是菩薩道,此三失也。
△二釋 世尊往昔說法既久,我時在座身體疲懈,但念空、無相、無作,于菩薩法遊戲神通,淨佛國土成就衆生,心不喜樂。
所以者何?世尊令我等出于三界得涅槃證。
又今我等年已朽邁,于佛教化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生一念好樂之心。
在座疲懈,即釋居僧首,故不求;次超釋得涅槃;後追釋年朽邁,并如文。
初明昔禀三,故不求竟。
△二、明今會一故自得 我等今于佛前,聞授聲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心甚歡喜,得未曾有。
不謂于今忽然得聞希有之法,深自慶幸,獲大善利。
由聞略廣法譬,重重開顯,而得信解。
獨舉授聲聞記者,授記必由開顯故也。
初正法說竟。
△二、略舉譬 無量珍寶,不求自得。
昔般若領教,謂為菩薩,豈圖于今全蒙等賜也。
初就法略領解竟。
△二、約譬廣領解二:初、立譬,二、法合。
初中二:初、咨發,二、正立譬。
今初。
世尊,我等今者樂說譬喻以明斯義。
猶如世禮,欲有所決,須先咨發也。
△二、正立譬四:初、父子相失譬,二、父子相見譬,三、追誘譬,四、領付家業譬。
初、父子相失譬,領上總譬及方便品中略頌也。
又為四:初、子背父去,二、父求子中止,三、子遇到父城,四、其父憂念。
初又二:初、背父而去,二、向本而還。
今初。
譬若有人,年既幼稚,舍父逃逝,久住他國,或十二十,至五十歲, 譬若有人者,二乘自譬也。
年幼稚者,譬善根微弱也。
父,譬如來。
應身,指二萬億佛所教無上道,已成父子。
應身息化之後,退大心故,名為舍父。
無明自覆,名逃。
趣向生死,名逝。
輪回三界五欲,名久住他國。
天道為或十,人道為二十,具曆五道,為至五十歲。
此領諸子先因遊戲,來入此宅之意也。
問:應身息化,衆生起惑,是父離子,非子舍父?答:由衆生不感,故應身去世,還成子舍父義。
又約觀心釋者,本覺名父,始覺種子名子,種子力微為幼稚,背于本覺而起無明為舍父,逃逝寂光理性為本國,五欲生死為他國,經曆五道為五十歲也。
△二、向本而還 年既長大,加複窮困,馳騁四方,以求衣食,漸漸遊行,遇向本國。
年既長大者,譬大乘善根,冥熏欲着也。
加複窮困者,譬退大既久,殘福漸盡,具受八苦,不得出要故窮,八苦所燒故困也。
馳騁四方者,遍曆身受心法,遍推有無,雙亦雙非也。
以求衣食者,于中求正道食,求助道衣也。
漸漸遊行,遇向本國者,不期而會,名之曰遇。
外道厭苦求理,雖複不當,亦得為可化之緣。
佛初出時,諸外道等,皆先得度,即此意也。
初子背父去,譬竟。
△二父求子中止 其父先來,求子不得,中止一城。
其家大富,财寶無量,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玻璃、珠等,其諸倉庫悉皆盈溢,多有僮仆、臣佐、吏民,象、馬、車乘、牛、羊無數,出入息利乃遍他國,商估賈客亦甚衆多。
退大以後,求機不會,故雲求子不得。
不為一子而廢家業,譬佛不以一處無機,而廢餘方施化,故雲中止。
一城謂方便土,在實報同居兩楹名中,約有餘涅槃名城,住此權理名止,即此權理便是實相,故名其家。
具足萬德,故為大富。
五度福德為财,般若智慧為寶,導一切法皆摩诃衍,故為無量。
金銀等七寶,即圓乘三十七道品,此領上長者大富義也。
倉庫盈溢者,盛米為倉,譬禅定能生百八三昧,盛物為庫,譬實相能發十八空智,自資為盈,外化為溢,此領上多有田宅義也。
僮仆譬方便波羅蜜,即領上及諸僮仆也。
又兩教二乘,通教菩薩,别三十心,悉如僮仆。
圓十地如臣,十向如佐,十行如吏,十住如民。
初入佛境界,率土皆王民。
十行修習諸法,種種驅馳,故如吏。
十回向事理稍深,職近王邊,故如佐。
十地輔佛行化,降魔制敵,故如臣。
象譬一心三觀,運圓教大乘。
馬譬次第三觀,運别教大乘。
牛譬即空析空二觀,運通教等大乘。
羊譬析法自行觀,運聲聞乘。
不言鹿者,特是文略。
又辟支值佛,入聲聞數故也。
無數者,權實諸法,皆名車乘。
權實觀智,名象馬牛羊。
非但教法甚多,觀智亦複無數也。
出入者,二而不二是入(入中),不二而二是出(出中)。
又不二而二是入(入空入有),二而不二是出(出于空有。
此二番互融,約三谛說)。
無量還一是入,一中無量是出(此一番約二谛說)。
化他用為出,自行用為入(此一番約自他說,隻是用前三谛二谛)。
出法益衆生為息,化功歸己為利。
遍于三土,為乃遍他國。
唯法性土,名己國耳。
行貨曰商,居貨曰賈。
譬諸菩薩,遍入三土,以求法利,故雲甚多。
或此土菩薩,往他方聽法。
或他方大士,來此士聞經。
又應化二身,譬如商賈,将實法遍入三土,化益衆生,而歸法身,故雲甚多。
如世間人,令他捉财興生,亦自興生也。
△三子遇到父城 時,貧窮子遊諸聚落,經曆國邑,遂到其父所止之城。
此譬退大已後,備遭諸苦,深起厭患,欲求出離。
以彼斷常邪慧,觀察五陰聚落、十八界國、十二入邑,處處求于正助衣食。
由此苦境為機,感佛大悲,有得涅槃之義,故雲遂到父所止城也。
△四、其父憂念 父每念子,與子離别五十餘年,而未曾向人說如此事,但自思惟,心懷悔恨。
自念老朽,多有财物,金銀珍寶,倉庫盈溢,無有子息,一旦終沒,财物散失,無所委付,是以殷勤每憶其子。
複作是念:我若得子委付财物,坦然快樂,無複憂慮。
父每念子下,正念失子之苦。
複作是念下,懸念得子為樂也。
如來自昔至今,恒思諸子大機,故言每念。
開鬼道,出修羅,故言五十餘年。
未曾說者,未曾向方便土中臣佐吏民,說有此子機緣。
(彼臣佐等,非全不知窮子機性,但約窮子說時未至,主伴相與覆實未宣,權從物機,故雲不說。
)又應世已來,自昔華嚴方等般若諸座,亦未曾彰灼向諸大士說此聲聞本是佛子也。
心懷悔恨者,悔昔不勤教诏,緻令無訓逃逝。
恨子不惟恩義,疏我親他。
以譬如來悔不殷勤令入内凡,遂使退失本解。
恨其不能精進
此具明謗經所招惡報,誡令勿妄宣傳也。
問,謗經生罪,則經非罪緣乎。
答,佛之說經,唯為生福。
迷者不信,自獲罪殃。
如四大本為養育人物,愚者犯之,自取損害耳。
今佛諄諄告谕,既令弘法觀機,兼使彼知避苦,可謂徹底大悲矣。
初約大悲門莫為惡說竟。
△二、約大慈門應為善人說,又二:初、明五雙善人之相可為宣說;二、總結可說。
今初。
若有利根,智慧明了,多聞強識,求佛道者,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若人曾見,億百千佛,植諸善本,深心堅固,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利根強識是現在,見佛植善是過去,此過現一雙也。
若人精進,常修慈心,不惜身命,乃可為說。
若人恭敬,無有異心,離諸凡愚,獨處山澤,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修慈是愍下,恭敬是尊上。
又精進修慈,不滞涅槃,離諸凡愚,不滞生死,此福慧一雙也。
又舍利弗,若見有人,舍惡知識,親近善友,如是之人,乃可為說,若見佛子,持戒清潔,如淨明珠,求大乘經,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舍惡親善是外求,名愧;持戒如珠是内護,名慚。
此慚、愧一雙也。
若人無瞋,質直柔軟,常愍一切,恭敬諸佛,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複有佛子,于大衆中,以清淨心,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說法無礙,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質直敬佛是自行,譬喻說法是化他,此自他一雙也。
若有比丘,為一切智,四方求法,合掌頂受,但樂受持,大乘經典,乃至不受,餘經一偈,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如人至心,求佛舍利,如是求經,得已頂受,其人不複,志求餘經,亦未曾念,外道典籍,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四方求法,是請益之始;頂受專修,是歸憑之終。
此始終一雙也。
問:華嚴雲:受一非餘,是名魔業。
今何得雲乃至不受餘經一偈耶?答:若滞随情之說,則受一者必至非餘,故名魔業。
若秉開顯之談,則一外無餘,便能以一貫餘,故為法器也。
初明五雙善人相竟。
△二、總結可說 告舍利弗:我說是相,求佛道者窮劫不盡,如是等人則能信解,汝當為說妙法華經。
善信甚多,略舉十相,以示流通方法耳。
第二、譬說周中,初正譬,開三顯一竟。
△上來釋譬喻品竟。
次釋信解品。
信解品第四。
夫根有利鈍,惑有厚薄,說有法譬,悟有前後。
文雲:世尊往昔說法既久,我時在座,身體疲懈,但念空、無相、無作,于菩薩法不生一念好樂之心。
初聞略說,動執生疑;廣聞五佛,蒙籠未曉。
今聞譬喻,歡喜踴躍,信發解生,疑去理明。
歡喜是世界,信生是為人;疑去是對治,理明是第一義。
圓融四悉,一時俱得,故名為信解品。
又凡禀小大教,革凡成聖,各有次位。
小乘從聞生解,苦忍明發,信則稱行;曆法觀察,苦忍明發,法則稱行。
若信行轉入修道,則名信解;若法行轉入修道,則名見得。
準小望大,亦應如此。
今中根人聞說譬喻,初破疑惑,入大乘見道,故名為信;進入大乘修道,故名為解。
文雲:無上寶聚不求自得,我等今日真是聲聞。
以佛道聲令一切聞,聞圓教,入圓位,故名為信解品。
本迹者,四大弟子久入大乘,成就佛法,迹引中根,示初信解,故名為信解品。
觀心者,了達心外無法,名信;于現前一念介爾心中見一切法,名解;從名字信解乃至究竟信解, △二、譬說周中,第二、明中根領解。
近領火宅,遠領方便也。
文為二:初、經家叙喜,二、白佛自陳。
今初。
爾時,慧命須菩提、摩诃迦栴延、摩诃迦葉、摩诃目犍連,從佛所聞未曾有法,世尊授舍利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發希有心,歡喜踴躍,即從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着地,一心合掌,曲躬恭敬,瞻仰尊顔。
初文先叙内心,即從座起下,次叙外儀也。
善吉獨稱慧命,三人稱摩诃者,通論皆大皆慧,别論善吉解空,空慧為命,此約行也。
(因緣)諸慧人中,佛慧第一,佛于般若,命其轉教,慧人所命,故雲慧命。
(約教)三弟子被命少摩诃,如前釋。
此中亦具三業領解,發希有心,心領解也。
即從座起,身領解也。
而白佛言,口領解也。
從佛所聞未曾有法,即近指火宅譬喻,遠指廣略法說。
又聞世尊授身子記,同行相例,知必有分,所以發希有心,歡喜踴躍也。
外儀如文。
若約表法,則從座起者,舍小乘空證也。
整衣服者,即聲聞智斷,為菩薩法忍也。
偏袒右肩者,右表于權,昔未開權,如右肩被覆,今已開權,故偏袒也。
右膝着地者,地表一實,知權即一實也。
合掌表權實不二,不二即是非權非實之一心也。
躬非直非曲,而能直能曲,直表實,曲表權,今曲躬恭敬,瞻仰尊顔,表以我之權,趣佛之實也。
△二、白佛自陳二:初、長文重頌正陳得解,次、十三偈歎佛恩深。
初中二:初、長文,二、重頌。
初中二:初、就法略領解,二、約譬廣領解。
初又二:初、正法說,二、略舉譬。
初又二:初、明昔禀三故不求,二、明今會一故自得。
初又二:初、标,二、釋。
今初。
而白佛言:我等居僧之首,年并朽邁,自謂已得涅槃,無所堪任,不複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一、居僧首故不求。
法臘既高,晚學以我為軌,倘忽改途易轍,棄小求大,恐為後人所嫌,自固護彼,所以不求。
然執小臘則大法全阙,不棄小由未識開三,自固則小執未移,護彼乃迷于大軌,此一失也。
二、年朽邁故不求。
若作菩薩,當任大道,廣度衆生,今既老朽,無所堪任,所以不求。
然一生斷證,是以自鄙年高,敗種未袪,是以妄見不任,此二失也。
三、得涅槃故不求。
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已入無為正位,不堪複發大心,所以不求。
然昔迷實義,徒計正位之功,由斯固情,不知所行是菩薩道,此三失也。
△二釋 世尊往昔說法既久,我時在座身體疲懈,但念空、無相、無作,于菩薩法遊戲神通,淨佛國土成就衆生,心不喜樂。
所以者何?世尊令我等出于三界得涅槃證。
又今我等年已朽邁,于佛教化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生一念好樂之心。
在座疲懈,即釋居僧首,故不求;次超釋得涅槃;後追釋年朽邁,并如文。
初明昔禀三,故不求竟。
△二、明今會一故自得 我等今于佛前,聞授聲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心甚歡喜,得未曾有。
不謂于今忽然得聞希有之法,深自慶幸,獲大善利。
由聞略廣法譬,重重開顯,而得信解。
獨舉授聲聞記者,授記必由開顯故也。
初正法說竟。
△二、略舉譬 無量珍寶,不求自得。
昔般若領教,謂為菩薩,豈圖于今全蒙等賜也。
初就法略領解竟。
△二、約譬廣領解二:初、立譬,二、法合。
初中二:初、咨發,二、正立譬。
今初。
世尊,我等今者樂說譬喻以明斯義。
猶如世禮,欲有所決,須先咨發也。
△二、正立譬四:初、父子相失譬,二、父子相見譬,三、追誘譬,四、領付家業譬。
初、父子相失譬,領上總譬及方便品中略頌也。
又為四:初、子背父去,二、父求子中止,三、子遇到父城,四、其父憂念。
初又二:初、背父而去,二、向本而還。
今初。
譬若有人,年既幼稚,舍父逃逝,久住他國,或十二十,至五十歲, 譬若有人者,二乘自譬也。
年幼稚者,譬善根微弱也。
父,譬如來。
應身,指二萬億佛所教無上道,已成父子。
應身息化之後,退大心故,名為舍父。
無明自覆,名逃。
趣向生死,名逝。
輪回三界五欲,名久住他國。
天道為或十,人道為二十,具曆五道,為至五十歲。
此領諸子先因遊戲,來入此宅之意也。
問:應身息化,衆生起惑,是父離子,非子舍父?答:由衆生不感,故應身去世,還成子舍父義。
又約觀心釋者,本覺名父,始覺種子名子,種子力微為幼稚,背于本覺而起無明為舍父,逃逝寂光理性為本國,五欲生死為他國,經曆五道為五十歲也。
△二、向本而還 年既長大,加複窮困,馳騁四方,以求衣食,漸漸遊行,遇向本國。
年既長大者,譬大乘善根,冥熏欲着也。
加複窮困者,譬退大既久,殘福漸盡,具受八苦,不得出要故窮,八苦所燒故困也。
馳騁四方者,遍曆身受心法,遍推有無,雙亦雙非也。
以求衣食者,于中求正道食,求助道衣也。
漸漸遊行,遇向本國者,不期而會,名之曰遇。
外道厭苦求理,雖複不當,亦得為可化之緣。
佛初出時,諸外道等,皆先得度,即此意也。
初子背父去,譬竟。
△二父求子中止 其父先來,求子不得,中止一城。
其家大富,财寶無量,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玻璃、珠等,其諸倉庫悉皆盈溢,多有僮仆、臣佐、吏民,象、馬、車乘、牛、羊無數,出入息利乃遍他國,商估賈客亦甚衆多。
退大以後,求機不會,故雲求子不得。
不為一子而廢家業,譬佛不以一處無機,而廢餘方施化,故雲中止。
一城謂方便土,在實報同居兩楹名中,約有餘涅槃名城,住此權理名止,即此權理便是實相,故名其家。
具足萬德,故為大富。
五度福德為财,般若智慧為寶,導一切法皆摩诃衍,故為無量。
金銀等七寶,即圓乘三十七道品,此領上長者大富義也。
倉庫盈溢者,盛米為倉,譬禅定能生百八三昧,盛物為庫,譬實相能發十八空智,自資為盈,外化為溢,此領上多有田宅義也。
僮仆譬方便波羅蜜,即領上及諸僮仆也。
又兩教二乘,通教菩薩,别三十心,悉如僮仆。
圓十地如臣,十向如佐,十行如吏,十住如民。
初入佛境界,率土皆王民。
十行修習諸法,種種驅馳,故如吏。
十回向事理稍深,職近王邊,故如佐。
十地輔佛行化,降魔制敵,故如臣。
象譬一心三觀,運圓教大乘。
馬譬次第三觀,運别教大乘。
牛譬即空析空二觀,運通教等大乘。
羊譬析法自行觀,運聲聞乘。
不言鹿者,特是文略。
又辟支值佛,入聲聞數故也。
無數者,權實諸法,皆名車乘。
權實觀智,名象馬牛羊。
非但教法甚多,觀智亦複無數也。
出入者,二而不二是入(入中),不二而二是出(出中)。
又不二而二是入(入空入有),二而不二是出(出于空有。
此二番互融,約三谛說)。
無量還一是入,一中無量是出(此一番約二谛說)。
化他用為出,自行用為入(此一番約自他說,隻是用前三谛二谛)。
出法益衆生為息,化功歸己為利。
遍于三土,為乃遍他國。
唯法性土,名己國耳。
行貨曰商,居貨曰賈。
譬諸菩薩,遍入三土,以求法利,故雲甚多。
或此土菩薩,往他方聽法。
或他方大士,來此士聞經。
又應化二身,譬如商賈,将實法遍入三土,化益衆生,而歸法身,故雲甚多。
如世間人,令他捉财興生,亦自興生也。
△三子遇到父城 時,貧窮子遊諸聚落,經曆國邑,遂到其父所止之城。
此譬退大已後,備遭諸苦,深起厭患,欲求出離。
以彼斷常邪慧,觀察五陰聚落、十八界國、十二入邑,處處求于正助衣食。
由此苦境為機,感佛大悲,有得涅槃之義,故雲遂到父所止城也。
△四、其父憂念 父每念子,與子離别五十餘年,而未曾向人說如此事,但自思惟,心懷悔恨。
自念老朽,多有财物,金銀珍寶,倉庫盈溢,無有子息,一旦終沒,财物散失,無所委付,是以殷勤每憶其子。
複作是念:我若得子委付财物,坦然快樂,無複憂慮。
父每念子下,正念失子之苦。
複作是念下,懸念得子為樂也。
如來自昔至今,恒思諸子大機,故言每念。
開鬼道,出修羅,故言五十餘年。
未曾說者,未曾向方便土中臣佐吏民,說有此子機緣。
(彼臣佐等,非全不知窮子機性,但約窮子說時未至,主伴相與覆實未宣,權從物機,故雲不說。
)又應世已來,自昔華嚴方等般若諸座,亦未曾彰灼向諸大士說此聲聞本是佛子也。
心懷悔恨者,悔昔不勤教诏,緻令無訓逃逝。
恨子不惟恩義,疏我親他。
以譬如來悔不殷勤令入内凡,遂使退失本解。
恨其不能精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