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台宗會義卷二之一
關燈
小
中
大
。
今此幼童皆是吾子,愛無偏黨。
我有如是七寶大車,其數無量,應當等心各各與之,不宜差别。
所以者何?以我此物周給一國猶尚不匮,何況諸子! 假使富而非子,或應有吝;假使是子而貧,或不能給。
今自行既滿,故财富無量;化緣已熟,故是子無偏。
言各各與之者,不移本習而示真實,如身子于智慧開佛知見,具一切佛法;目連于神通開佛知見,具一切佛法。
餘可例知。
又阿含、方等、般若等一切教,念處、正勤、根、力、覺、道等一切行,種種異名,皆開示實相,乃至曆一切法亦如是,故言其數無量也。
所以者何下,舉況釋成。
一國,譬寂光理性土也。
諸子,譬同居結緣人也。
初釋财多,尚周一國,況複諸子?譬大圓因,普該善惡,遍益法界,理亦不窮,況同居土結緣人耶?次釋子等,非子尚充,何況是子?譬佛無緣者尚度,況有緣耶?言非子者,且貶正因,不同緣了,故抑言非。
然而佛慈普蔭,畢竟無偏,況結緣子?故約無緣大慈,對本有理,則一切衆生無非佛子。
寄化儀說,且以宿世未結緣者而為非子,如來常給,子自不歸,大慈通覆,故雲周給。
人天善惡,體即法界,故父果車,即子理車,但開其情,假名等賜。
衆生無盡,車亦不窮,不窮故不匮,不匮故無偏,望迷為閉,悟本非開。
無緣尚度者,緣了之子,是先結緣者而熟脫之;正因之子,是未結緣者為其下種也。
番番種,番番熟,番番脫,盡未來際,無有已時,是名出世長者大慈悲父。
三等賜諸子大車譬竟。
△四、諸子得車歡喜譬。
譬上受行悟入,疑網皆已除等。
是時諸子,各乘大車,得未曾有,非本所望。
本求羊、鹿、水牛,期出分段,今得白牛,盡于變易,過本所望,豈不歡喜!三等賜大車譬竟。
△四、無虛妄譬。
譬上不虛令勿疑,法王秘要法也。
又三:初、問,二、答,三、述歎。
今初。
舍利弗,于汝意雲何?是長者等與諸子珍寶大車,甯有虛妄不? △二答 舍利弗言:不也,世尊。
是長者但令諸子得免火難,全其軀命,(則便)非為虛妄。
何以故?若全身命,便為已得玩好之具,況複方便于彼火宅而拔濟之? 世間玩好,孰有重于身命者?得全身命,便非虛妄,況費種種方便,乃得拔濟,豈可以虛妄責長者耶?意顯但令得全小乘五分法身,入空慧命,便為已得昔來玩好,況方便拔濟,乃令得大乘法身慧命耶?是為免難不虛,亦名以重奪輕不虛也。
世尊!若是長者乃至不與最小一車,猶不虛妄。
何以故?是長者先作是意:我以方便令子得出(所以假說三車)。
以是因緣,無虛妄也。
何況長者自知财富無量,欲饒益諸子,等與大車。
在長者,是不乖本心,故不虛;在諸子,是過本所望,故不虛也。
△三述歎 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如汝所言。
重言:善哉!述其二不虛也。
問:佛何不自說不虛?答:佛許三與一,自說為難;身子說不虛,取信為易也。
初立譬竟。
△二、法合二:初、合總譬,二、合别譬。
初中二:初、合長者等三譬,二、合三十子等三譬。
與前立譬,文不次第,義則無缺。
今初。
舍利弗!如來亦複如是,則為一切世間之父,于諸怖畏、衰惱、憂患、無明、闇蔽永盡無餘,而悉成就無量知見、力、無所畏,有大神力及智慧力,具足方便智慧波羅蜜,大慈大悲常無懈倦,恒求善事利益一切,而生三界朽故火宅。
如來,合長者譬。
利益一切,一切即合五百人譬,而生三界朽故。
火宅,合舍宅譬也。
則為一切世間之父,通指同居、方便、實報。
三土,合上國邑聚落。
于諸怖畏,乃至永盡無餘,顯佛斷德。
而悉成就無量知見,顯佛智德,合上其年衰邁之内德也。
力、無所畏,合上外德财富無量也。
有大神力者,深修禅定所得,合上多田。
及智慧力者,智必照境,如身托處,合上多宅。
具足方便,合上多諸仆從。
大慈大悲等,合上多諸人衆,乃至五百人,以慈悲故,所被則多也。
三界,即是其家廣大。
△二、合三十子等三譬 為度衆生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愚癡闇蔽、三毒之火,教化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為度衆生,指有緣多,合三十子譬也。
生老病死,乃至三毒之火,合火起譬也。
教化令得菩提,合唯有一門譬也。
初合總譬竟。
△二、合别譬四:初、合見火譬,二、合舍幾用車譬,三、合等賜大車譬,四、合無虛妄譬。
今初。
見諸衆生為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之所燒煮,亦以五欲财利故受種種苦,又以貪着追求故現受衆苦,後受地獄、畜生、餓鬼之苦。
若生天上及在人間,貧窮困苦、愛别離苦、冤憎會苦,如是等種種諸苦,衆生沒在其中歡喜遊戲,不覺不知,不驚不怖,亦不生厭,不求解脫,于此三界火宅東西馳走,雖遭大苦不以為患。
舍利弗,佛見此已便作是念:我為衆生之父,應拔其苦難,與無量無邊佛智慧樂令其遊戲。
此中見之一字,合上長者見也。
諸衆生乃至種種諸苦,合上大火從四面起,即是八苦之火從四倒起也。
衆生沒在其中乃至不以為患,超合上而諸子等乃至無求出意也。
不觀苦集故不生厭,不觀道滅故不求解脫。
舍利弗,佛見此已等,追合上即大驚怖等也。
拔苦難是大悲,與佛樂是大慈。
△二、合舍幾用車譬,又二:初、合舍幾,二、合用車。
初、合舍幾,但合勸門,不合誡門。
前法說中,亦但勸善,不明誡惡。
當知勸修為正,誡惡是傍。
又勸善即誡惡,誡惡即勸善。
今合勸善,即知合誡惡也。
文又為二:初、正合舍幾,二、提譬帖合。
今初。
舍利弗,如來複作是念:若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舍于方便,為諸衆生贊如來知見、力、無所畏者,衆生不能以是得度。
所以者何?是諸衆生未免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而為三界火宅所燒,何由能解佛之智慧? 若我但以等,合上拟宜。
所以者何下,合上不得也。
神力合身力,智慧力合手力,如來知見合衣,裓力合案,無所畏合幾,未免生老病死等合上諸子幼稚何由能解,佛之智慧合上唯有一門而複狹小。
△二提譬帖合 舍利弗,如彼長者,雖複身手有力而不用之,但以殷勤方便,勉濟諸子火宅之難,然後各與珍寶大車;如來亦複如是,雖有力、無所畏而不用之。
提譬具明寝大施權,後乃顯實帖合,且明無機寝大而施權顯實二意,自在下文,初合舍幾譬竟。
△二、合用車譬三:初、合拟宜三車并知子先心;二、合歎三車希有;三、合适子所願。
今初。
但以智慧方便,于三界火宅拔濟衆生,為說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
智慧方便,即合拟宜;為說三乘,即合知子先心所好也。
△二、合歎三車希有,又三:初、合示轉,二、合證轉,三、追合勸轉。
今初。
而作是言:汝等莫得樂住三界火宅(苦谛),勿貪粗弊色聲香味觸也。
若貪着生愛,則為所燒(集谛)。
汝速出三界,當得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道、滅二谛)。
合上三車,今在門外,汝等于此火宅,宜速出來。
△二、合證轉 我今為汝保任此事,終不虛也。
汝等但當勤修精進,如來以是方便誘進衆生。
合上,随汝所欲,皆當與汝。
△三、追合勸轉。
譬中先勸,故雲追合。
複作是言:汝等當知,此三乘法皆是聖所稱歎,自在、無系、無所依求。
乘是三乘,以無漏根、力、覺、道、禅定、解脫、三昧等而自娛樂,便得無量安隐快樂。
合上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難得也。
三乘皆是諸佛方便引物儀式,故是聖所稱歎。
得無生智為自在,得盡智為無系。
我生已盡,不受後有,名無所依。
所作已辦,梵行已立,名無所求。
根、力、覺、道等,通漏、無漏。
賢位三十七品屬有漏,學、無學位三十七品屬無漏。
禅即四禅,定即無色。
四定亦通有漏、無漏,今指無漏。
解脫即八解脫,三昧即三三昧,此唯無漏。
等即等取。
觀練熏修諸禅無量安隐快樂,謂真空涅槃,永離災患也。
二、合歎三車希有竟。
△三合适子所願 舍利弗,若有衆生内有智性,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殷勤精進,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聲聞乘,如彼諸子為求羊車出于火宅。
若有衆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殷勤精進,求自然慧樂獨善寂,深知諸法因緣,是名辟支佛乘,如彼諸子為求鹿車出于火宅。
若有衆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畏,愍念安樂無量衆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
菩薩求此乘故,名為摩诃薩,如彼諸子為求牛車出于火宅。
内有智性者,宿習三乘樂,欲成三乘智性,故佛得施三乘教也。
聞法信受即聞慧,合上适其願故也。
殷勤即思慧,合上心各勇銳也。
精進即修慧,合上推排,排惡去故精,推理明故進也。
欲速出三界等,合上競共馳走,争出火宅也。
如羊不顧後群,名聲聞乘。
求自然慧者,十二因緣本自有之,非佛天人等所作。
又辟支多分是法行人,從他聞少,自推義多,故取譬于鹿,鹿不依人也。
求一切智,謂欲遍知一切世出世法,不同二乘唯求出世。
此智複名佛智,以非二乘所能得故。
又名為自然智,以超然自覺悟故。
又名為無師智,佛為天人大師,更無有為佛師者故。
且約三藏佛果,釋此四智。
當知四教四智,名同義實迥别,此不繁述。
菩薩望此修因,安忍運載,故取譬于牛也。
二、合舍幾用車譬竟。
△三、合等賜大車譬。
譬文有四:一、免難,二、索車,三、等賜,四、歡喜。
今但合免難,義兼索車;但合等賜,義兼歡喜。
文分為二:初、雙牒免難、等賜二譬,二、雙合。
今初。
舍利弗,如彼長者見諸子等,安隐得出火宅到無畏處,自惟财富無量,等以大車而賜諸子。
△二雙合 如來亦複如是,為一切衆生之父,若見無量億千衆生,以佛教門出三界苦怖畏險道,得涅槃樂。
此先合免難也。
以佛教門者,依教所诠真理,而起三乘聖行,故得出苦。
如來爾時便作是念:我有無量無邊智慧、力、無畏等諸佛法藏,是諸衆生皆是我子,等與大乘,不令有人獨得滅度,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
是諸衆生脫三界者,悉與諸佛禅定、解脫等娛樂之具,皆是一相一種聖所稱歎,能生淨妙第一之樂。
此次合等賜也。
我有無量乃至諸佛法藏,合上财富無量,諸藏充溢,即有車之由也。
是諸衆生皆是我子乃至娛樂之具,合上心等諸佛禅定解脫,并依中道實相,故與二乘禅定解脫不同也。
皆是一相乃至第一之樂,合上正明車體,譬文廣,今文略,但點三德以收衆義。
一相是實相,即法身德;一種是種智,即般若德;能生淨妙第一之樂,樂即無苦,是解脫德。
三德不可思議,名為高廣大車。
三合等賜大車譬竟。
△四、合無虛妄譬二:初、牒譬,二、正合。
今初。
舍利弗,如彼長者初以三車誘引諸子,然後但與大車,寶物莊嚴安隐第一,然彼長者無虛妄之咎。
△二正合 如來亦複如是,無有虛妄,初說三乘引導衆生,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脫之。
何以故?如來有無量智慧、力、無所畏諸法之藏,能與一切衆生大乘之法,但不盡能受。
舍利弗,以是因緣,當知諸佛方便力故,于一佛乘分别說三。
能與一切衆生大乘之法,猶所雲以我此物周給一國,猶尚不匮也。
不盡能受,故不得已為一施三。
三、由衆生非佛本意,今說大乘不乖本心,故不虛也。
前舍利弗問雲願為四衆說其因緣,今故答雲以是因緣分别說三。
二、正譬說中,初長文竟。
妙法蓮華經台宗會義卷二之一
今此幼童皆是吾子,愛無偏黨。
我有如是七寶大車,其數無量,應當等心各各與之,不宜差别。
所以者何?以我此物周給一國猶尚不匮,何況諸子! 假使富而非子,或應有吝;假使是子而貧,或不能給。
今自行既滿,故财富無量;化緣已熟,故是子無偏。
言各各與之者,不移本習而示真實,如身子于智慧開佛知見,具一切佛法;目連于神通開佛知見,具一切佛法。
餘可例知。
又阿含、方等、般若等一切教,念處、正勤、根、力、覺、道等一切行,種種異名,皆開示實相,乃至曆一切法亦如是,故言其數無量也。
所以者何下,舉況釋成。
一國,譬寂光理性土也。
諸子,譬同居結緣人也。
初釋财多,尚周一國,況複諸子?譬大圓因,普該善惡,遍益法界,理亦不窮,況同居土結緣人耶?次釋子等,非子尚充,何況是子?譬佛無緣者尚度,況有緣耶?言非子者,且貶正因,不同緣了,故抑言非。
然而佛慈普蔭,畢竟無偏,況結緣子?故約無緣大慈,對本有理,則一切衆生無非佛子。
寄化儀說,且以宿世未結緣者而為非子,如來常給,子自不歸,大慈通覆,故雲周給。
人天善惡,體即法界,故父果車,即子理車,但開其情,假名等賜。
衆生無盡,車亦不窮,不窮故不匮,不匮故無偏,望迷為閉,悟本非開。
無緣尚度者,緣了之子,是先結緣者而熟脫之;正因之子,是未結緣者為其下種也。
番番種,番番熟,番番脫,盡未來際,無有已時,是名出世長者大慈悲父。
三等賜諸子大車譬竟。
△四、諸子得車歡喜譬。
譬上受行悟入,疑網皆已除等。
是時諸子,各乘大車,得未曾有,非本所望。
本求羊、鹿、水牛,期出分段,今得白牛,盡于變易,過本所望,豈不歡喜!三等賜大車譬竟。
△四、無虛妄譬。
譬上不虛令勿疑,法王秘要法也。
又三:初、問,二、答,三、述歎。
今初。
舍利弗,于汝意雲何?是長者等與諸子珍寶大車,甯有虛妄不? △二答 舍利弗言:不也,世尊。
是長者但令諸子得免火難,全其軀命,(則便)非為虛妄。
何以故?若全身命,便為已得玩好之具,況複方便于彼火宅而拔濟之? 世間玩好,孰有重于身命者?得全身命,便非虛妄,況費種種方便,乃得拔濟,豈可以虛妄責長者耶?意顯但令得全小乘五分法身,入空慧命,便為已得昔來玩好,況方便拔濟,乃令得大乘法身慧命耶?是為免難不虛,亦名以重奪輕不虛也。
世尊!若是長者乃至不與最小一車,猶不虛妄。
何以故?是長者先作是意:我以方便令子得出(所以假說三車)。
以是因緣,無虛妄也。
何況長者自知财富無量,欲饒益諸子,等與大車。
在長者,是不乖本心,故不虛;在諸子,是過本所望,故不虛也。
△三述歎 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如汝所言。
重言:善哉!述其二不虛也。
問:佛何不自說不虛?答:佛許三與一,自說為難;身子說不虛,取信為易也。
初立譬竟。
△二、法合二:初、合總譬,二、合别譬。
初中二:初、合長者等三譬,二、合三十子等三譬。
與前立譬,文不次第,義則無缺。
今初。
舍利弗!如來亦複如是,則為一切世間之父,于諸怖畏、衰惱、憂患、無明、闇蔽永盡無餘,而悉成就無量知見、力、無所畏,有大神力及智慧力,具足方便智慧波羅蜜,大慈大悲常無懈倦,恒求善事利益一切,而生三界朽故火宅。
如來,合長者譬。
利益一切,一切即合五百人譬,而生三界朽故。
火宅,合舍宅譬也。
則為一切世間之父,通指同居、方便、實報。
三土,合上國邑聚落。
于諸怖畏,乃至永盡無餘,顯佛斷德。
而悉成就無量知見,顯佛智德,合上其年衰邁之内德也。
力、無所畏,合上外德财富無量也。
有大神力者,深修禅定所得,合上多田。
及智慧力者,智必照境,如身托處,合上多宅。
具足方便,合上多諸仆從。
大慈大悲等,合上多諸人衆,乃至五百人,以慈悲故,所被則多也。
三界,即是其家廣大。
△二、合三十子等三譬 為度衆生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愚癡闇蔽、三毒之火,教化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為度衆生,指有緣多,合三十子譬也。
生老病死,乃至三毒之火,合火起譬也。
教化令得菩提,合唯有一門譬也。
初合總譬竟。
△二、合别譬四:初、合見火譬,二、合舍幾用車譬,三、合等賜大車譬,四、合無虛妄譬。
今初。
見諸衆生為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之所燒煮,亦以五欲财利故受種種苦,又以貪着追求故現受衆苦,後受地獄、畜生、餓鬼之苦。
若生天上及在人間,貧窮困苦、愛别離苦、冤憎會苦,如是等種種諸苦,衆生沒在其中歡喜遊戲,不覺不知,不驚不怖,亦不生厭,不求解脫,于此三界火宅東西馳走,雖遭大苦不以為患。
舍利弗,佛見此已便作是念:我為衆生之父,應拔其苦難,與無量無邊佛智慧樂令其遊戲。
此中見之一字,合上長者見也。
諸衆生乃至種種諸苦,合上大火從四面起,即是八苦之火從四倒起也。
衆生沒在其中乃至不以為患,超合上而諸子等乃至無求出意也。
不觀苦集故不生厭,不觀道滅故不求解脫。
舍利弗,佛見此已等,追合上即大驚怖等也。
拔苦難是大悲,與佛樂是大慈。
△二、合舍幾用車譬,又二:初、合舍幾,二、合用車。
初、合舍幾,但合勸門,不合誡門。
前法說中,亦但勸善,不明誡惡。
當知勸修為正,誡惡是傍。
又勸善即誡惡,誡惡即勸善。
今合勸善,即知合誡惡也。
文又為二:初、正合舍幾,二、提譬帖合。
今初。
舍利弗,如來複作是念:若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舍于方便,為諸衆生贊如來知見、力、無所畏者,衆生不能以是得度。
所以者何?是諸衆生未免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而為三界火宅所燒,何由能解佛之智慧? 若我但以等,合上拟宜。
所以者何下,合上不得也。
神力合身力,智慧力合手力,如來知見合衣,裓力合案,無所畏合幾,未免生老病死等合上諸子幼稚何由能解,佛之智慧合上唯有一門而複狹小。
△二提譬帖合 舍利弗,如彼長者,雖複身手有力而不用之,但以殷勤方便,勉濟諸子火宅之難,然後各與珍寶大車;如來亦複如是,雖有力、無所畏而不用之。
提譬具明寝大施權,後乃顯實帖合,且明無機寝大而施權顯實二意,自在下文,初合舍幾譬竟。
△二、合用車譬三:初、合拟宜三車并知子先心;二、合歎三車希有;三、合适子所願。
今初。
但以智慧方便,于三界火宅拔濟衆生,為說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
智慧方便,即合拟宜;為說三乘,即合知子先心所好也。
△二、合歎三車希有,又三:初、合示轉,二、合證轉,三、追合勸轉。
今初。
而作是言:汝等莫得樂住三界火宅(苦谛),勿貪粗弊色聲香味觸也。
若貪着生愛,則為所燒(集谛)。
汝速出三界,當得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道、滅二谛)。
合上三車,今在門外,汝等于此火宅,宜速出來。
△二、合證轉 我今為汝保任此事,終不虛也。
汝等但當勤修精進,如來以是方便誘進衆生。
合上,随汝所欲,皆當與汝。
△三、追合勸轉。
譬中先勸,故雲追合。
複作是言:汝等當知,此三乘法皆是聖所稱歎,自在、無系、無所依求。
乘是三乘,以無漏根、力、覺、道、禅定、解脫、三昧等而自娛樂,便得無量安隐快樂。
合上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難得也。
三乘皆是諸佛方便引物儀式,故是聖所稱歎。
得無生智為自在,得盡智為無系。
我生已盡,不受後有,名無所依。
所作已辦,梵行已立,名無所求。
根、力、覺、道等,通漏、無漏。
賢位三十七品屬有漏,學、無學位三十七品屬無漏。
禅即四禅,定即無色。
四定亦通有漏、無漏,今指無漏。
解脫即八解脫,三昧即三三昧,此唯無漏。
等即等取。
觀練熏修諸禅無量安隐快樂,謂真空涅槃,永離災患也。
二、合歎三車希有竟。
△三合适子所願 舍利弗,若有衆生内有智性,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殷勤精進,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聲聞乘,如彼諸子為求羊車出于火宅。
若有衆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殷勤精進,求自然慧樂獨善寂,深知諸法因緣,是名辟支佛乘,如彼諸子為求鹿車出于火宅。
若有衆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畏,愍念安樂無量衆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
菩薩求此乘故,名為摩诃薩,如彼諸子為求牛車出于火宅。
内有智性者,宿習三乘樂,欲成三乘智性,故佛得施三乘教也。
聞法信受即聞慧,合上适其願故也。
殷勤即思慧,合上心各勇銳也。
精進即修慧,合上推排,排惡去故精,推理明故進也。
欲速出三界等,合上競共馳走,争出火宅也。
如羊不顧後群,名聲聞乘。
求自然慧者,十二因緣本自有之,非佛天人等所作。
又辟支多分是法行人,從他聞少,自推義多,故取譬于鹿,鹿不依人也。
求一切智,謂欲遍知一切世出世法,不同二乘唯求出世。
此智複名佛智,以非二乘所能得故。
又名為自然智,以超然自覺悟故。
又名為無師智,佛為天人大師,更無有為佛師者故。
且約三藏佛果,釋此四智。
當知四教四智,名同義實迥别,此不繁述。
菩薩望此修因,安忍運載,故取譬于牛也。
二、合舍幾用車譬竟。
△三、合等賜大車譬。
譬文有四:一、免難,二、索車,三、等賜,四、歡喜。
今但合免難,義兼索車;但合等賜,義兼歡喜。
文分為二:初、雙牒免難、等賜二譬,二、雙合。
今初。
舍利弗,如彼長者見諸子等,安隐得出火宅到無畏處,自惟财富無量,等以大車而賜諸子。
△二雙合 如來亦複如是,為一切衆生之父,若見無量億千衆生,以佛教門出三界苦怖畏險道,得涅槃樂。
此先合免難也。
以佛教門者,依教所诠真理,而起三乘聖行,故得出苦。
如來爾時便作是念:我有無量無邊智慧、力、無畏等諸佛法藏,是諸衆生皆是我子,等與大乘,不令有人獨得滅度,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
是諸衆生脫三界者,悉與諸佛禅定、解脫等娛樂之具,皆是一相一種聖所稱歎,能生淨妙第一之樂。
此次合等賜也。
我有無量乃至諸佛法藏,合上财富無量,諸藏充溢,即有車之由也。
是諸衆生皆是我子乃至娛樂之具,合上心等諸佛禅定解脫,并依中道實相,故與二乘禅定解脫不同也。
皆是一相乃至第一之樂,合上正明車體,譬文廣,今文略,但點三德以收衆義。
一相是實相,即法身德;一種是種智,即般若德;能生淨妙第一之樂,樂即無苦,是解脫德。
三德不可思議,名為高廣大車。
三合等賜大車譬竟。
△四、合無虛妄譬二:初、牒譬,二、正合。
今初。
舍利弗,如彼長者初以三車誘引諸子,然後但與大車,寶物莊嚴安隐第一,然彼長者無虛妄之咎。
△二正合 如來亦複如是,無有虛妄,初說三乘引導衆生,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脫之。
何以故?如來有無量智慧、力、無所畏諸法之藏,能與一切衆生大乘之法,但不盡能受。
舍利弗,以是因緣,當知諸佛方便力故,于一佛乘分别說三。
能與一切衆生大乘之法,猶所雲以我此物周給一國,猶尚不匮也。
不盡能受,故不得已為一施三。
三、由衆生非佛本意,今說大乘不乖本心,故不虛也。
前舍利弗問雲願為四衆說其因緣,今故答雲以是因緣分别說三。
二、正譬說中,初長文竟。
妙法蓮華經台宗會義卷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