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台宗會義卷二之一
關燈
小
中
大
化。
△二、誡門拟宜不得 我當為說怖畏之事,此舍已燒,宜時疾出,無令為火之所燒害。
作是念已,如所思惟具告諸子:汝等速出。
父雖憐愍善言誘谕,而諸子等樂着嬉戲不肯信受,不驚不畏了無出心,亦複不知何者是火,何者為舍,雲何為失,但東西走戲視父而已。
對治之相,如大品中說。
四念處是摩诃衍,以不可得故,異于小乘也。
既着戲處,故說怖事,令得免離。
言五陰舍已,被五濁火燒,宜急舍離;若久住着,必斷善根,故言無令為火之所燒害。
此拟宜也。
父雖憐愍下,是明無機。
不驚不畏,如上釋。
不識八苦、五濁能燒善根,如不知火;不識陰、界、入法是諸苦器,如不知舍;不知喪失法身之由,如不知者何為失;背明向暗,生死往還,如東西馳走;複起見愛,如戲也。
不從大教,故言視父而已。
誡又無機,義含息化。
初舍幾譬竟。
△二、用車譬。
譬上念同諸佛,用三乘稱宜,可得為四:初、拟宜一車譬,二、知子先心所好譬,三、歎三車希有譬,四、适子所願譬。
初拟宜三車譬,譬上尋念過去佛,亦作三乘化也。
爾時,長者即作是念:此舍已為大火所燒,我及諸子若不時出,必為所焚。
我今當設方便,令諸子等得免斯害。
大乘化功為父命,衆生大善為子命,大善若盡,即子命斷,子命斷,則化功亦廢,即父命斷,故雲若不時出,必為所焚也。
上文能于所燒之門安隐得出,今何以雲若不時出,必為所焚?前得出者,即是法身出,今言若不時出,即是應身同疾。
若衆生有善,則與應身同出,若衆生善斷,不與應身時出,即是俱為所焚。
蓋欲以應身拟宜,令其時出也。
我今當設方便,即是拟欲施權。
△二、知子先心所好譬,譬上作是思惟時,十方佛皆現等。
父知諸子先心各有所好,種種珍玩奇異之物,情必樂着。
昔曾習小,是其先心;性欲不同,是各有所好。
又衆生昔曾習大,大習未濃,是為大弱;欣慕涅槃,是為小強。
如身子六心中退,知本習大,名知先心;知其退慕涅槃,名知各有所好。
△三歎三車希有譬譬上思惟是事已,即趣波羅柰等。
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難得,汝若不取,後必憂悔。
如此種種羊車、鹿車、牛車,今在門外,可以遊戲。
汝等于此火宅,宜速出來,随汝所欲,皆當與汝。
汝等所可下,以譬勸轉。
如此種種下,以譬示轉。
随汝所欲,皆當與汝,以譬證轉。
或問:車三、使二、城一,城有車無,俱譬方便,何以不同?答:凡立譬者,各從一義,不可執一而疑異途,故一、二、三但是離合,為對三周信解等異,是故别耳。
皆譬方便,其義不殊。
車則通舉方便故三,使則從難别對故二,城是二三之處故一,當知城亦從人故二,故雲息處說二,車亦從難。
但二使亦義兼菩薩,此三俱有人、理、教、行。
城若說化故亦無,車依造作故還有,使約權同故亦有,權乃非實故亦無。
權實相對,俱通四句:從權化故俱有,從實義故俱無,俱通權實故有無,同約一理故雙廢。
△四、适子所願譬。
譬上受行悟入,是名轉法輪等。
爾時,諸子聞父所說珍玩之物,适其願故,心各勇銳,互相推排,競共馳走,争出火宅。
前偈本略,今譬事廣,廣明修因至果之相。
言适其願者,機教相稱,即聞慧也。
(四念處)勇銳者,即是思慧,思心動慮,正勤方便也。
(四正勤)互相推排者,推四真理,排伏見惑,曆觀上下八谛三十二行,名為互相。
此入修慧,屬暖頂位也。
競者,争取勝理,是忍法位,縮觀趣苦法忍也。
共者,是世第一位,同觀苦谛,下四随一行,與苦法忍不别也。
馳走者,入見道位,一十六心,速疾見理,譬上便有涅槃音,見道則分得涅槃也。
争出者,思惟道也,争出三界,成無學果,斷思惑盡,方出火宅,即譬上偈,及以阿羅漢法僧差别名也。
觀心釋者,中道正觀,直觀實相,心法相稱,名适其願。
境無邊故,觀亦無邊,名勇。
境研心利,名銳。
心境相研,名互相推排。
心王心數,緣境速疾,名競共馳走。
遍曆一切陰界入等,無非實相,名出火宅。
(約教則有四教修因至果之相,今且在藏。
約觀亦有四教差别,今唯在圓。
)二舍幾用車譬竟。
△三、等賜大車譬。
譬上顯實,為四:初、父見諸子免難歡喜譬;二、諸子索車譬;三、等賜諸子大車譬;四、諸子得車歡喜譬。
前偈本中,先機發,後佛喜。
今先佛喜,後索車。
文有先後,義無先後也。
初,父見諸子免難歡喜,譬上今我喜無畏。
是時,長者見諸子等安隐得出,皆于四衢道中露地而坐,無複障礙,其心泰然,歡喜踴躍。
四衢道,譬四谛。
觀露地,譬三界。
思盡坐者,譬住果不進也。
子果縛盡故,無複障礙;生安隐想故,其心泰然。
子既免難,父則歡喜。
△二、諸子索車譬。
譬上大乘機發,鹹以恭敬心,皆來至佛所也。
時,諸子等各白父言:父先所許玩好之具,羊車、鹿車、牛車,願時賜與。
三車,以譬三乘果位。
為求三乘果,所以出三界。
既出三界已,實無三乘果證可得。
而又方等彈诃,般若淘汰。
今經彰言方便非實,所以殷勤三請,名為索車。
指昔所許三權,正是請今一實,故名大乘機發也。
須知在方等時,屢被挫折,不知所雲,便有機索。
至般若時,轉教付财,但自未知得與不得,便有情索。
今法華會發言三請,更加口索也。
△三、等賜諸子大車譬。
譬上正明顯實,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也。
又為三:初、标章,二、釋車等,三、釋心等。
今初。
舍利弗,爾時長者各賜諸子等一大車。
各賜諸子者,以子等故,心必等也。
譬一切衆生,皆有佛性。
佛性既同,等是佛子,佛心無偏也。
等一大車者,以法等故,無非佛法。
譬一切法,皆摩诃衍也。
但點所習,無非妙乘。
隻由性同,賜義則等。
謂各随本習,四谛因緣,六度四等,乃至色心逆順,依正行理,因果自他,解惑大小,福慧無量諸法,各于舊習,開示真實。
舊習不同,故言各皆摩诃衍。
一攝一切,遍具遍入,故言大車。
△二、釋車等又二:初、正明車體;二、釋有車之由。
今初。
其車高廣,衆寶莊校,周匝欄楯,四面懸鈴。
又于其上張設幰蓋,亦以珍奇雜寶而嚴飾之。
寶繩交絡,垂諸華纓,重敷婉筵,安置丹枕。
駕以白牛,膚色充潔,形體姝好,有大筋力,行步平正,其疾如風。
又多仆從而侍衛之。
假名車,有高廣相,譬如來知見深遠,橫周法界邊際,豎徹三谛源底也。
(法界三谛,并非橫豎,雖無橫豎,法界從遍。
言橫則便三谛名異,言豎則便不二互顯,思之可見。
)衆寶莊校,譬萬行修飾也。
周匝欄楯,譬陀羅尼能持萬善,遮衆惡也。
四面懸鈴,譬四無礙辯,下化衆生也。
張設幰蓋,譬四無量心,不思議梵行也。
衆德之中,慈悲最高,普覆一切,亦以珍奇雜寶而嚴飾之,譬真實萬善,嚴此慈悲。
故大經雲,慈若具足十力無畏等,名如來慈也。
寶繩交絡,譬四弘誓願,堅固大慈心也。
垂諸華纓,譬四攝神通等,悅動衆生,亦譬七覺妙鬘也。
重敷婉筵,譬觀練熏修一切諸禅,重沓柔軟也。
安置丹枕者,丹即赤光,譬無分别法。
枕有内外,若車外枕,亦名為轸,随所到處,須此支昂,譬即動而靜,即靜而動。
若車内枕,休息身首,譬一行三昧,息一切行,身智首也。
駕以白牛者,譬無漏般若,能導谛緣度等一切萬行,到薩婆若。
白是色本,即與本淨無漏想應,體具萬德如膚充,煩惱不染如色潔。
又圓四念處為白牛。
四正勤,二世善滿如膚充,二世惡盡如色潔。
四如意足,稱行者心,如形體姝好。
筋,譬五根住立能生。
力,譬五力摧伏幹用。
行步平正,譬定慧均等。
又譬七覺調平。
其疾如風,譬八正道中行,速疾到薩婆若也。
仆從,譬方便波羅蜜,能屈曲随人,給侍使令。
魔外二乘,皆随方便智用。
故淨名雲:皆吾侍者。
又果地神通,運役随意,名為仆從。
觀心釋者,現前一念心性,豎無初後,橫絕邊涯,即空即假即中故高,具足百界千如故廣,性德過于恒河沙數,故名衆寶莊校。
心外無法,舉心則攝一切世出世法,故名周匝欄楯。
心能普應一切,演諸音教,故名四面懸鈴。
心為諸法中最,無法不覆,故名張設幰蓋。
心王作觀,則有諸善心所與之相應,故名亦以珍奇雜寶而嚴飾之。
善心心數互作,等無間緣,故名寶繩交絡。
善心心所出生無量智慧福德,故名垂諸華纓。
隻此一念心性,具足柔軟輕安之法,重重無盡,故名重敷婉筵。
觀此心性,即動即靜,能靜能動,動靜不二,故名安置丹枕。
心性之理,由妙觀顯,故名駕以白牛。
稱性妙觀,具諸功德,故名膚充。
不雜煩惱,故名色潔。
圓融自在,故名形體姝好。
圓觀最能生長善根,故有大筋。
圓觀最能摧伏界内界外一切愛見,故有大力。
圓觀即止即觀,定慧不二,故名行步平正。
圓觀稱性無作,任運入于無功用道,故名其疾如風。
圓觀普攝諸法,一切諸法皆任圓觀之所使令,故名又多仆從而侍衛之。
當知車體非高非廣,而論高廣,即正因理性也。
白牛,即了因慧性。
衆具,即緣因善性。
三法不縱橫,不并别,不可思議,名為佛乘。
一切衆生,但有性德佛乘。
聞此佛乘,能生信解,則為名字佛乘。
念念觀心,靡間靡雜,則為觀行佛乘。
粗垢先落,六根清淨,則為相似佛乘。
開示悟入,遊于四方,則為分證佛乘。
直至道場,衆行都息,則為究竟佛乘。
自行已滿,運他不休,窮未來時,利樂無盡,是為觀心大白牛車也。
又此一文,具足十乘觀法。
其車高廣,即不思議境,圓攝具度白牛而為其體。
張設幰蓋,即真正發菩提心。
以大慈故,遍與十界道滅之樂。
以大悲故,遍拔十界苦集之苦也。
安内丹枕,即巧安止觀,可坐可卧,善自調适也。
其疾如風,即遍破諸法,一心三觀,無惑不破也。
安外丹枕,即善識通塞,可行則行,可止則止也。
駕以白牛,即道品調适圓妙,三十七品如前說。
仆從侍衛,即對治助開,用前三教,種種方便,助顯第一義也。
既雲行步平正,必遊四方,而至道場,終不以凡濫聖,即是能知次位。
既雲有大筋力,必能安忍内外順逆諸障。
既雲其疾如風,必不染着似道法愛也。
上根但觀不思議境,于一法中,圓悟十法。
中根從二至六,随何法中,圓悟十法。
下根展轉具用十法,方得開悟。
一家教觀,莫此為要,思之修之。
又其車高廣,即如是體。
種種具度,即如是相。
白牛即如是性。
是為性德三法,生佛平等。
若研此三法,至五品十信,名如是力,如是作。
若至開示悟入,名如是因,如是緣。
若至妙覺極位,名如是果,如是報。
衆生性具三法,名之為本。
如來修得三法,名之為末。
性德修得,無二無别,名究竟等。
是則大白牛車,人人自有,何關佛賜。
然非佛說,則日用不知。
又非法華開顯,則謂獨一大乘,迥超九界。
誰知三乘權行,乃至世間依正色心,惑業苦等,一一無非摩诃衍哉。
△二、釋有車之由 所以者何?是大長者财富無量,種種諸藏悉皆充溢。
由财富藏溢,故能各賜諸子等一大車也。
财富無量,譬果地福慧圓滿。
種種諸藏,謂行藏、理藏。
一切法趣檀,是趣不過戒,忍等亦如是,是約行為如來藏也。
一切法趣色,是趣不過受、想、行、識,乃至界、入等亦如是,是約理明如來藏也。
自行此行理名充,化他名溢。
實智滿名充,權智用名溢。
入中道名充,雙照故名溢。
非但藏多,又皆充溢。
有何一法非摩诃衍?故大乘無量也。
(陰、界、入等,随拈一法,無非理藏。
達此理藏,故使諸度鹹成行藏。
不達理藏,諸行徒修。
)二、釋車等竟。
△三、釋心等 而作是念:我财物無極,不應以下劣小車與諸子等
△二、誡門拟宜不得 我當為說怖畏之事,此舍已燒,宜時疾出,無令為火之所燒害。
作是念已,如所思惟具告諸子:汝等速出。
父雖憐愍善言誘谕,而諸子等樂着嬉戲不肯信受,不驚不畏了無出心,亦複不知何者是火,何者為舍,雲何為失,但東西走戲視父而已。
對治之相,如大品中說。
四念處是摩诃衍,以不可得故,異于小乘也。
既着戲處,故說怖事,令得免離。
言五陰舍已,被五濁火燒,宜急舍離;若久住着,必斷善根,故言無令為火之所燒害。
此拟宜也。
父雖憐愍下,是明無機。
不驚不畏,如上釋。
不識八苦、五濁能燒善根,如不知火;不識陰、界、入法是諸苦器,如不知舍;不知喪失法身之由,如不知者何為失;背明向暗,生死往還,如東西馳走;複起見愛,如戲也。
不從大教,故言視父而已。
誡又無機,義含息化。
初舍幾譬竟。
△二、用車譬。
譬上念同諸佛,用三乘稱宜,可得為四:初、拟宜一車譬,二、知子先心所好譬,三、歎三車希有譬,四、适子所願譬。
初拟宜三車譬,譬上尋念過去佛,亦作三乘化也。
爾時,長者即作是念:此舍已為大火所燒,我及諸子若不時出,必為所焚。
我今當設方便,令諸子等得免斯害。
大乘化功為父命,衆生大善為子命,大善若盡,即子命斷,子命斷,則化功亦廢,即父命斷,故雲若不時出,必為所焚也。
上文能于所燒之門安隐得出,今何以雲若不時出,必為所焚?前得出者,即是法身出,今言若不時出,即是應身同疾。
若衆生有善,則與應身同出,若衆生善斷,不與應身時出,即是俱為所焚。
蓋欲以應身拟宜,令其時出也。
我今當設方便,即是拟欲施權。
△二、知子先心所好譬,譬上作是思惟時,十方佛皆現等。
父知諸子先心各有所好,種種珍玩奇異之物,情必樂着。
昔曾習小,是其先心;性欲不同,是各有所好。
又衆生昔曾習大,大習未濃,是為大弱;欣慕涅槃,是為小強。
如身子六心中退,知本習大,名知先心;知其退慕涅槃,名知各有所好。
△三歎三車希有譬譬上思惟是事已,即趣波羅柰等。
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難得,汝若不取,後必憂悔。
如此種種羊車、鹿車、牛車,今在門外,可以遊戲。
汝等于此火宅,宜速出來,随汝所欲,皆當與汝。
汝等所可下,以譬勸轉。
如此種種下,以譬示轉。
随汝所欲,皆當與汝,以譬證轉。
或問:車三、使二、城一,城有車無,俱譬方便,何以不同?答:凡立譬者,各從一義,不可執一而疑異途,故一、二、三但是離合,為對三周信解等異,是故别耳。
皆譬方便,其義不殊。
車則通舉方便故三,使則從難别對故二,城是二三之處故一,當知城亦從人故二,故雲息處說二,車亦從難。
但二使亦義兼菩薩,此三俱有人、理、教、行。
城若說化故亦無,車依造作故還有,使約權同故亦有,權乃非實故亦無。
權實相對,俱通四句:從權化故俱有,從實義故俱無,俱通權實故有無,同約一理故雙廢。
△四、适子所願譬。
譬上受行悟入,是名轉法輪等。
爾時,諸子聞父所說珍玩之物,适其願故,心各勇銳,互相推排,競共馳走,争出火宅。
前偈本略,今譬事廣,廣明修因至果之相。
言适其願者,機教相稱,即聞慧也。
(四念處)勇銳者,即是思慧,思心動慮,正勤方便也。
(四正勤)互相推排者,推四真理,排伏見惑,曆觀上下八谛三十二行,名為互相。
此入修慧,屬暖頂位也。
競者,争取勝理,是忍法位,縮觀趣苦法忍也。
共者,是世第一位,同觀苦谛,下四随一行,與苦法忍不别也。
馳走者,入見道位,一十六心,速疾見理,譬上便有涅槃音,見道則分得涅槃也。
争出者,思惟道也,争出三界,成無學果,斷思惑盡,方出火宅,即譬上偈,及以阿羅漢法僧差别名也。
觀心釋者,中道正觀,直觀實相,心法相稱,名适其願。
境無邊故,觀亦無邊,名勇。
境研心利,名銳。
心境相研,名互相推排。
心王心數,緣境速疾,名競共馳走。
遍曆一切陰界入等,無非實相,名出火宅。
(約教則有四教修因至果之相,今且在藏。
約觀亦有四教差别,今唯在圓。
)二舍幾用車譬竟。
△三、等賜大車譬。
譬上顯實,為四:初、父見諸子免難歡喜譬;二、諸子索車譬;三、等賜諸子大車譬;四、諸子得車歡喜譬。
前偈本中,先機發,後佛喜。
今先佛喜,後索車。
文有先後,義無先後也。
初,父見諸子免難歡喜,譬上今我喜無畏。
是時,長者見諸子等安隐得出,皆于四衢道中露地而坐,無複障礙,其心泰然,歡喜踴躍。
四衢道,譬四谛。
觀露地,譬三界。
思盡坐者,譬住果不進也。
子果縛盡故,無複障礙;生安隐想故,其心泰然。
子既免難,父則歡喜。
△二、諸子索車譬。
譬上大乘機發,鹹以恭敬心,皆來至佛所也。
時,諸子等各白父言:父先所許玩好之具,羊車、鹿車、牛車,願時賜與。
三車,以譬三乘果位。
為求三乘果,所以出三界。
既出三界已,實無三乘果證可得。
而又方等彈诃,般若淘汰。
今經彰言方便非實,所以殷勤三請,名為索車。
指昔所許三權,正是請今一實,故名大乘機發也。
須知在方等時,屢被挫折,不知所雲,便有機索。
至般若時,轉教付财,但自未知得與不得,便有情索。
今法華會發言三請,更加口索也。
△三、等賜諸子大車譬。
譬上正明顯實,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也。
又為三:初、标章,二、釋車等,三、釋心等。
今初。
舍利弗,爾時長者各賜諸子等一大車。
各賜諸子者,以子等故,心必等也。
譬一切衆生,皆有佛性。
佛性既同,等是佛子,佛心無偏也。
等一大車者,以法等故,無非佛法。
譬一切法,皆摩诃衍也。
但點所習,無非妙乘。
隻由性同,賜義則等。
謂各随本習,四谛因緣,六度四等,乃至色心逆順,依正行理,因果自他,解惑大小,福慧無量諸法,各于舊習,開示真實。
舊習不同,故言各皆摩诃衍。
一攝一切,遍具遍入,故言大車。
△二、釋車等又二:初、正明車體;二、釋有車之由。
今初。
其車高廣,衆寶莊校,周匝欄楯,四面懸鈴。
又于其上張設幰蓋,亦以珍奇雜寶而嚴飾之。
寶繩交絡,垂諸華纓,重敷婉筵,安置丹枕。
駕以白牛,膚色充潔,形體姝好,有大筋力,行步平正,其疾如風。
又多仆從而侍衛之。
假名車,有高廣相,譬如來知見深遠,橫周法界邊際,豎徹三谛源底也。
(法界三谛,并非橫豎,雖無橫豎,法界從遍。
言橫則便三谛名異,言豎則便不二互顯,思之可見。
)衆寶莊校,譬萬行修飾也。
周匝欄楯,譬陀羅尼能持萬善,遮衆惡也。
四面懸鈴,譬四無礙辯,下化衆生也。
張設幰蓋,譬四無量心,不思議梵行也。
衆德之中,慈悲最高,普覆一切,亦以珍奇雜寶而嚴飾之,譬真實萬善,嚴此慈悲。
故大經雲,慈若具足十力無畏等,名如來慈也。
寶繩交絡,譬四弘誓願,堅固大慈心也。
垂諸華纓,譬四攝神通等,悅動衆生,亦譬七覺妙鬘也。
重敷婉筵,譬觀練熏修一切諸禅,重沓柔軟也。
安置丹枕者,丹即赤光,譬無分别法。
枕有内外,若車外枕,亦名為轸,随所到處,須此支昂,譬即動而靜,即靜而動。
若車内枕,休息身首,譬一行三昧,息一切行,身智首也。
駕以白牛者,譬無漏般若,能導谛緣度等一切萬行,到薩婆若。
白是色本,即與本淨無漏想應,體具萬德如膚充,煩惱不染如色潔。
又圓四念處為白牛。
四正勤,二世善滿如膚充,二世惡盡如色潔。
四如意足,稱行者心,如形體姝好。
筋,譬五根住立能生。
力,譬五力摧伏幹用。
行步平正,譬定慧均等。
又譬七覺調平。
其疾如風,譬八正道中行,速疾到薩婆若也。
仆從,譬方便波羅蜜,能屈曲随人,給侍使令。
魔外二乘,皆随方便智用。
故淨名雲:皆吾侍者。
又果地神通,運役随意,名為仆從。
觀心釋者,現前一念心性,豎無初後,橫絕邊涯,即空即假即中故高,具足百界千如故廣,性德過于恒河沙數,故名衆寶莊校。
心外無法,舉心則攝一切世出世法,故名周匝欄楯。
心能普應一切,演諸音教,故名四面懸鈴。
心為諸法中最,無法不覆,故名張設幰蓋。
心王作觀,則有諸善心所與之相應,故名亦以珍奇雜寶而嚴飾之。
善心心數互作,等無間緣,故名寶繩交絡。
善心心所出生無量智慧福德,故名垂諸華纓。
隻此一念心性,具足柔軟輕安之法,重重無盡,故名重敷婉筵。
觀此心性,即動即靜,能靜能動,動靜不二,故名安置丹枕。
心性之理,由妙觀顯,故名駕以白牛。
稱性妙觀,具諸功德,故名膚充。
不雜煩惱,故名色潔。
圓融自在,故名形體姝好。
圓觀最能生長善根,故有大筋。
圓觀最能摧伏界内界外一切愛見,故有大力。
圓觀即止即觀,定慧不二,故名行步平正。
圓觀稱性無作,任運入于無功用道,故名其疾如風。
圓觀普攝諸法,一切諸法皆任圓觀之所使令,故名又多仆從而侍衛之。
當知車體非高非廣,而論高廣,即正因理性也。
白牛,即了因慧性。
衆具,即緣因善性。
三法不縱橫,不并别,不可思議,名為佛乘。
一切衆生,但有性德佛乘。
聞此佛乘,能生信解,則為名字佛乘。
念念觀心,靡間靡雜,則為觀行佛乘。
粗垢先落,六根清淨,則為相似佛乘。
開示悟入,遊于四方,則為分證佛乘。
直至道場,衆行都息,則為究竟佛乘。
自行已滿,運他不休,窮未來時,利樂無盡,是為觀心大白牛車也。
又此一文,具足十乘觀法。
其車高廣,即不思議境,圓攝具度白牛而為其體。
張設幰蓋,即真正發菩提心。
以大慈故,遍與十界道滅之樂。
以大悲故,遍拔十界苦集之苦也。
安内丹枕,即巧安止觀,可坐可卧,善自調适也。
其疾如風,即遍破諸法,一心三觀,無惑不破也。
安外丹枕,即善識通塞,可行則行,可止則止也。
駕以白牛,即道品調适圓妙,三十七品如前說。
仆從侍衛,即對治助開,用前三教,種種方便,助顯第一義也。
既雲行步平正,必遊四方,而至道場,終不以凡濫聖,即是能知次位。
既雲有大筋力,必能安忍内外順逆諸障。
既雲其疾如風,必不染着似道法愛也。
上根但觀不思議境,于一法中,圓悟十法。
中根從二至六,随何法中,圓悟十法。
下根展轉具用十法,方得開悟。
一家教觀,莫此為要,思之修之。
又其車高廣,即如是體。
種種具度,即如是相。
白牛即如是性。
是為性德三法,生佛平等。
若研此三法,至五品十信,名如是力,如是作。
若至開示悟入,名如是因,如是緣。
若至妙覺極位,名如是果,如是報。
衆生性具三法,名之為本。
如來修得三法,名之為末。
性德修得,無二無别,名究竟等。
是則大白牛車,人人自有,何關佛賜。
然非佛說,則日用不知。
又非法華開顯,則謂獨一大乘,迥超九界。
誰知三乘權行,乃至世間依正色心,惑業苦等,一一無非摩诃衍哉。
△二、釋有車之由 所以者何?是大長者财富無量,種種諸藏悉皆充溢。
由财富藏溢,故能各賜諸子等一大車也。
财富無量,譬果地福慧圓滿。
種種諸藏,謂行藏、理藏。
一切法趣檀,是趣不過戒,忍等亦如是,是約行為如來藏也。
一切法趣色,是趣不過受、想、行、識,乃至界、入等亦如是,是約理明如來藏也。
自行此行理名充,化他名溢。
實智滿名充,權智用名溢。
入中道名充,雙照故名溢。
非但藏多,又皆充溢。
有何一法非摩诃衍?故大乘無量也。
(陰、界、入等,随拈一法,無非理藏。
達此理藏,故使諸度鹹成行藏。
不達理藏,諸行徒修。
)二、釋車等竟。
△三、釋心等 而作是念:我财物無極,不應以下劣小車與諸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