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台宗會義卷二之一
關燈
小
中
大
土,聚落譬同居土。
從寂光本,垂三土迹,攝三土迹,歸寂光本,名行相稱,洋溢周遍也。
世間長者,須備十德。
一姓貴,或帝皇之裔,或貂插之家。
二位高,輔弼阿衡。
三大富,金谷豐饒。
四威猛,尊嚴隆重,不肅而成。
五智深,胸如武庫,權奇超拔。
六年耆,蒼蒼棱棱,物儀所伏。
七行淨,白圭無點。
八禮備,周旋中節。
九上歎,一人所敬。
十下歸,四海所宗。
具此十德,名大長者。
以譬如來出世,長者從三世真如實際中生,一姓貴也。
功成道着,十号無極,二位高也。
法财萬德,悉皆具滿,三大富也。
十力雄猛,降魔制外,四威猛也。
一心三智,無不通達,五智深也。
早成正覺,久遠若斯,六年耆也。
三業随智,運動無失,七行淨也。
具佛威儀,心如大海,八禮備也。
十方大覺,所共稱譬,九上歎也。
七種方便,而來依止,十下歸也。
(四教果佛,皆就當教,各論十德。
圓教初住,亦得分證圓家十德。
)觀心者,觀心之智,從實相出,生在佛家,種性真正,即姓貴也。
三惑不起,雖未發真,已是着如來衣,稱寂滅忍,即位高也。
三谛含藏,一切功德,即大富也。
正觀之慧,降伏愛見,即威猛也。
中道雙照,權實并明,即智深也。
久積善根,能修此觀,此觀出于七方便上,即年耆也。
此觀觀于心性,名為上定,能令三業無過,即行淨也。
曆緣對境,威儀無失,即禮備也。
能如此觀,是為深信解相。
諸佛皆歡喜,歎美持法者,即上歎也。
天龍四部,恭敬供養,即下歸也。
下文雲,佛子住此地,即是佛受用,是為觀心長者。
(此之十德,不出境智行三,雖未入位,如王子胎,故名觀行如來十德。
若對出世,還随其教,觀别果别,準教望觀,因果自分。
即以三觀,對于四教,具覽德相,以歎于觀。
使後學者,修因具足,以觀十德,成果十德。
以能一心,具照三法,即是觀心十德具足。
故引佛子等文,以為觀心之證。
又此十德,即十法成乘。
次第合之,甚有深緻。
何者?實相即是不思議境,緣理起誓,故名住忍。
由心安理,稱理含藏,除三谛惑,得破遍名。
中道雙照,無塞不通。
無作道品,過七方便,助使三業,于理無過,對境無失。
由依真位,信解既深,故能安忍,不生法愛。
方感下供三教十法,展轉釋出,令成今經觀心十法。
如此十觀,不但橫在觀行位中,初心至後,十觀具足。
故此十德,義複豎深,複與橫豎十乘泯合。
)明德業中,德有内外。
内則智略,外則赀财。
年高則博達古今,譬佛智德。
衰邁則根志純熟,譬佛斷德。
财富譬外德,無量總譬萬德也。
田能養命,别譬禅定資于般若。
宅可栖身,别譬實境為智所托。
(如十八空門等。
)若論福德,無行而不修。
若論智慧,無境而不照。
故雲多有田宅也。
僮仆者,給侍使人,譬方便知見,皆已具足。
和光六道,曲順群機,即實智之僮仆也。
△二、舍宅譬。
譬上安隐對不定隐,不安隐即是三界。
其家廣大。
衆生役役,皆宅三界,如來應化,統而家之,故言廣大。
△三一門譬譬上以種種法門宣示于佛道 唯有一門。
文雲:以佛教門,出三界苦,得涅槃證。
當知理為教所诠,今取诠理之教為門。
理既是一,教不容二,故且雲一也。
又有宅門、車門。
宅者,生死也。
門者,出生死之路也。
此方便教之诠也。
車者,大乘法也。
門者,圓教之诠也。
若宅門即車門,出火宅時,即應得于大車,何須待索?若宅門非車門,正索車時,隻是從火宅出,甯有别路?又複得宅門已,未得車門,住在何處?當知斥則車、宅永殊,開則二門不異。
宅與車一,二門何殊?是故三乘具有二義。
承教出宅,不見小車,中間已經二味調熟,乃從父索。
先所許車,既索須與。
開彼小門,無非大教。
門下小理,終無别途。
絕理無二,粗妙體一。
法住法位,世間相常。
三界尚如,何别之有?若不先異,何所論同?沒苦之人,于今鹹會。
△四、五百人譬。
譬上衆生,即五道也。
多諸人衆,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止住其中。
一百即天,二百即人,乃至五百即三惡趣。
不言修羅者,修羅或攝入鬼趣,或四趣所攝,如大佛頂經。
△五、火起譬。
譬上安隐法對不安隐法。
不安隐法,謂五濁也。
文又為二:初出所燒之宅相,譬六道果報;次明能燒之火,譬八苦五濁。
今初。
堂閣朽故,牆壁隤落,柱根腐敗,梁棟傾危。
堂譬欲界,閣譬色、無色界,朽譬三界弊惡無常,故譬三界非今所造,牆壁譬四大,隤落譬減損,柱根譬命,腐敗譬危殆不久,梁棟譬意識,傾危譬遷變不停。
無色雖無粗四大色,約定果色亦是牆壁。
三界皆以意識維持,但約三界正報因果釋之,便攝依報,不須依正合喻,依報止是第八識相分之少分耳。
又如成壞各二十中,已無有情,如何釋濁?燒義稍隔,故不用之。
又約觀解者,堂譬身之下分,閣譬頭等上分,牆壁譬皮肉,隤落譬老朽,柱根譬兩足,腐敗譬衰頹,梁棟譬脊骨,傾危譬大期也。
△次明能燒之火 周匝俱時,欻然火起,焚燒舍宅, 八苦遍在四大、四生,故言周匝。
并皆無常,故雲俱時。
欻然譬本無今有,本無此苦,無明故有。
五、火起譬竟。
△六、三十子譬。
譬上知衆生性欲,即指三乘行人。
長者諸子,若十二十,或至三十,在此宅中, 曾習佛法,天性相關。
目此已結,緣者為子。
若十是菩薩子,二十、三十是二乘子,此機俱得出宅。
若無此機,則是五百人也。
或者辟支出沒不同,或小乘攝,或中乘攝。
皆言十者,悉有十智之性故也(一、世智,二、他心智,三、苦智,四、集智,五、滅智,六、道智,七、法智,八、比智,九、盡智,十、無生智)。
初總譬竟。
△二、别譬四:初、長者見火譬,二、舍幾用車譬,三、等賜大車譬,四、無虛妄譬。
初、長者見火譬,譬上佛見五濁而起大悲心也。
長者見是大火從四面起,即大驚怖而作是念:我雖能于此所燒之門安隐得出,而諸子等于火宅内樂着嬉戲,不覺不知,不驚不怖,火來逼身,苦痛切己,心不厭患,無求出意。
此中其文有四,其意但三:一、長者見,标出能見,譬上我以佛眼觀見也;二、是大火從四面起,标出所見,譬上所見六道衆生也;三、即大驚怖,譬上為是衆生故而起大悲心也;四、而諸子等下,廣前第二所見之火,還是釋成驚怖義也。
身、受、心、法即宅之四面,從此四面起淨、樂、常、我四倒,則八苦皆集。
若知身不淨、苦、無常、無我,受等亦爾,則煩惱火滅,業、苦并熄。
即大驚怖者,念其退大善故驚,憂其将起重惡故怖。
驚即是慈,念其無樂;怖即是悲,憂其有苦。
我雖能 此所燒之門,安隐得出者,釋成驚怖之義。
雖是未盡之辭,明佛以智慧力,能尋正教,見所诠谛,不為五濁八苦所危故安,四倒暴風所不能動故隐,蕭然累外,故雲得出。
而衆生不爾,為火所燒,如來慈悲,猶為憂火所熾,故言雖也。
所燒之門者,門必有件有空,非件無以标門,非空無以通緻,件可灰燼,空不可燒。
以譬教有能诠所诠,若非诠辯,無以為教,若非所诠,何以得出?诠辯可是無常,所诠非複無常,得教所诠,故名安隐得出。
能诠磨滅,故言所燒之門。
不從所燒之門,何由安隐得出?藉于言教,契于所诠。
大經雲:因無常故,而果是常。
此之謂也。
若小乘無常教門,是從所燒門出。
若大乘常住教門,文字即解脫者,此教即理體,達燒即無燒,而安隐得出。
若就如來權智,即是從所燒門出。
若就實智,即是體于所燒,安隐得出。
故先作衣裓幾案出之,不得後以無常出之,即此意也。
樂着嬉戲者,着見名嬉,着愛名戲。
又耽湎四見名嬉,唐喪其功名戲,耽湎五塵名嬉,空無所獲名戲。
空生徒死而無厭離,如彼兒戲。
都不言有火,名不覺;不解火是熱法,名不知;既不知火熱,不慮傷身,名不驚;不畏斷命,名不怖。
以譬衆生全不覺五陰八苦,不知四倒三毒,既不識惑,雲何畏慮?惑侵法身,斷失慧命。
如是不覺苦,不知集,不驚傷道,不怖失滅。
以不聞四谛教,則無聞思二慧,名不覺;不得修慧,名不知;不得見解,名不驚;不得思惟解,名不怖。
見谛即驚悟,思惟即厭怖。
又不覺現在苦,不知未來苦,故下文雲:現受衆苦,後受地獄等苦也。
火來逼身者,五識身也。
五識通三受,三受即三苦,念念與三受相應,故雲苦痛切己。
心不厭患者,第六識也。
同時意識與五識俱,唯知分别三受,起貪恚癡,更立苦因,何能厭患求出?故雲無求出意也。
嬉戲,譬見濁、煩惱濁;不覺、不知、不驚、不怖,譬衆生濁;火來逼身,苦痛切已,譬命濁;心不厭患,無求出意,譬劫濁。
△二、舍幾用車譬,譬上施方便化,為二:初、舍幾譬,二、用車譬。
初、舍幾譬,譬上念用大乘拟不得也,又二:初、勸門拟宜不得,二、誡門拟宜不得。
上文不分勸、誡兩門,但總明三意:一、用大拟宜,二、衆生無機,三、念欲息化。
今兩門各明拟宜無機,而息化一意,但是暗含也。
初勸門拟宜不得。
舍利弗,是長者作是思惟:我身手有力,當以衣裓,若以幾案,從舍出之。
複更思惟:是舍惟有一門,而複狹小,諸子幼稚,未有所識,戀着戲處,或當堕落,為火所燒。
作是思惟,譬上三七思惟也。
身譬神通荷負,手譬智慧提拔。
依三昧斷德,則有神通;依智慧智德,則有說法。
智斷之力,能成法身。
此之智斷,還從勸誡兩門入。
勸即為人悉檀,誡即對治悉檀。
此二悉檀,為第一義悉檀而作方便。
如來初欲勸門拟宜,令衆善奉行,成就十力、四無所畏、一切種智,而衆生不堪。
次欲誡門拟宜,令諸惡莫作,證大涅槃,而亦不堪,無機息化。
故知念用大乘,隻是勸誡兩悉檀,神通、智慧耳。
定慧力莊嚴,以此度衆生,即其義也。
前歎長者,其年衰邁,即譬智斷,智斷即身手有力也。
衣裓是西國盛華之器,以譬如來知見。
幾譬四無所畏,案譬十力,蓋略中廣之異耳。
略說名如來知見,知即一切種智,見即佛眼,名略義玄,譬如衣裓一足,而多含處。
中說名四無所畏,用對四谛,如幾于法小廣,于物小安隐。
廣說名十力,橫豎該括,如案多足,于法則廣,物則大安。
于三七日,思欲說此廣略佛法,是為勸門拟宜也。
複更思惟下,是明無機。
惟有一門,而複狹小者,門指大乘車門,釋此有别有通。
别者,分字别釋。
一謂一理一道清淨,門謂正教通于所通,小謂斷常七方便等,皆不能入。
若論教理寬博,則非狹小,衆生不能以此理教自通,欲談無機,故言狹小耳。
通者,理教行三,一一通明,一門狹小。
理者,理純無雜,故言一;即理能通,故言門;微妙難知,故言狹小。
教者,十方谛求,更無餘乘,唯一佛乘,故言一;此教能通,故言門。
此教微妙,凡夫不知出處,是不知權;不知入處,是不知實。
二乘因聞,少知出要,永不知入;菩薩雖自知出,亦不知入,奪七方便,皆不知出入。
故雲:若但贊佛乘,衆生沒在苦。
不能以教自通,将談無機,故言狹小。
行者,圓因自行,行大直道,無留難故,故名一善;行菩薩道,直至道場,故名門;妙行難行,方便無機,故言狹小耳。
諸子幼稚等者,雖于二萬佛所,教無上道,而大乘善根微弱,名為幼稚;若聞大乘,能生謗毀,名未有所識,此善弱也。
初退大時,深着見愛,受八苦時,深着依正,欲界着五塵,色界着味禅,無色界着定,故名戀着戲處,此惡強也。
堕落有二:一者幼稚,憶本戲處故堕落,譬着五欲,堕在三塗;二者無識,執物不堅故堕落,譬謗大乘,堕在三塗。
故曰:衆生諸根鈍,着樂癡所盲,雲何而可度?又雲:若但贊佛乘,破法不信故,墜于三惡道也。
勸既無機,義含息
從寂光本,垂三土迹,攝三土迹,歸寂光本,名行相稱,洋溢周遍也。
世間長者,須備十德。
一姓貴,或帝皇之裔,或貂插之家。
二位高,輔弼阿衡。
三大富,金谷豐饒。
四威猛,尊嚴隆重,不肅而成。
五智深,胸如武庫,權奇超拔。
六年耆,蒼蒼棱棱,物儀所伏。
七行淨,白圭無點。
八禮備,周旋中節。
九上歎,一人所敬。
十下歸,四海所宗。
具此十德,名大長者。
以譬如來出世,長者從三世真如實際中生,一姓貴也。
功成道着,十号無極,二位高也。
法财萬德,悉皆具滿,三大富也。
十力雄猛,降魔制外,四威猛也。
一心三智,無不通達,五智深也。
早成正覺,久遠若斯,六年耆也。
三業随智,運動無失,七行淨也。
具佛威儀,心如大海,八禮備也。
十方大覺,所共稱譬,九上歎也。
七種方便,而來依止,十下歸也。
(四教果佛,皆就當教,各論十德。
圓教初住,亦得分證圓家十德。
)觀心者,觀心之智,從實相出,生在佛家,種性真正,即姓貴也。
三惑不起,雖未發真,已是着如來衣,稱寂滅忍,即位高也。
三谛含藏,一切功德,即大富也。
正觀之慧,降伏愛見,即威猛也。
中道雙照,權實并明,即智深也。
久積善根,能修此觀,此觀出于七方便上,即年耆也。
此觀觀于心性,名為上定,能令三業無過,即行淨也。
曆緣對境,威儀無失,即禮備也。
能如此觀,是為深信解相。
諸佛皆歡喜,歎美持法者,即上歎也。
天龍四部,恭敬供養,即下歸也。
下文雲,佛子住此地,即是佛受用,是為觀心長者。
(此之十德,不出境智行三,雖未入位,如王子胎,故名觀行如來十德。
若對出世,還随其教,觀别果别,準教望觀,因果自分。
即以三觀,對于四教,具覽德相,以歎于觀。
使後學者,修因具足,以觀十德,成果十德。
以能一心,具照三法,即是觀心十德具足。
故引佛子等文,以為觀心之證。
又此十德,即十法成乘。
次第合之,甚有深緻。
何者?實相即是不思議境,緣理起誓,故名住忍。
由心安理,稱理含藏,除三谛惑,得破遍名。
中道雙照,無塞不通。
無作道品,過七方便,助使三業,于理無過,對境無失。
由依真位,信解既深,故能安忍,不生法愛。
方感下供三教十法,展轉釋出,令成今經觀心十法。
如此十觀,不但橫在觀行位中,初心至後,十觀具足。
故此十德,義複豎深,複與橫豎十乘泯合。
)明德業中,德有内外。
内則智略,外則赀财。
年高則博達古今,譬佛智德。
衰邁則根志純熟,譬佛斷德。
财富譬外德,無量總譬萬德也。
田能養命,别譬禅定資于般若。
宅可栖身,别譬實境為智所托。
(如十八空門等。
)若論福德,無行而不修。
若論智慧,無境而不照。
故雲多有田宅也。
僮仆者,給侍使人,譬方便知見,皆已具足。
和光六道,曲順群機,即實智之僮仆也。
△二、舍宅譬。
譬上安隐對不定隐,不安隐即是三界。
其家廣大。
衆生役役,皆宅三界,如來應化,統而家之,故言廣大。
△三一門譬譬上以種種法門宣示于佛道 唯有一門。
文雲:以佛教門,出三界苦,得涅槃證。
當知理為教所诠,今取诠理之教為門。
理既是一,教不容二,故且雲一也。
又有宅門、車門。
宅者,生死也。
門者,出生死之路也。
此方便教之诠也。
車者,大乘法也。
門者,圓教之诠也。
若宅門即車門,出火宅時,即應得于大車,何須待索?若宅門非車門,正索車時,隻是從火宅出,甯有别路?又複得宅門已,未得車門,住在何處?當知斥則車、宅永殊,開則二門不異。
宅與車一,二門何殊?是故三乘具有二義。
承教出宅,不見小車,中間已經二味調熟,乃從父索。
先所許車,既索須與。
開彼小門,無非大教。
門下小理,終無别途。
絕理無二,粗妙體一。
法住法位,世間相常。
三界尚如,何别之有?若不先異,何所論同?沒苦之人,于今鹹會。
△四、五百人譬。
譬上衆生,即五道也。
多諸人衆,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止住其中。
一百即天,二百即人,乃至五百即三惡趣。
不言修羅者,修羅或攝入鬼趣,或四趣所攝,如大佛頂經。
△五、火起譬。
譬上安隐法對不安隐法。
不安隐法,謂五濁也。
文又為二:初出所燒之宅相,譬六道果報;次明能燒之火,譬八苦五濁。
今初。
堂閣朽故,牆壁隤落,柱根腐敗,梁棟傾危。
堂譬欲界,閣譬色、無色界,朽譬三界弊惡無常,故譬三界非今所造,牆壁譬四大,隤落譬減損,柱根譬命,腐敗譬危殆不久,梁棟譬意識,傾危譬遷變不停。
無色雖無粗四大色,約定果色亦是牆壁。
三界皆以意識維持,但約三界正報因果釋之,便攝依報,不須依正合喻,依報止是第八識相分之少分耳。
又如成壞各二十中,已無有情,如何釋濁?燒義稍隔,故不用之。
又約觀解者,堂譬身之下分,閣譬頭等上分,牆壁譬皮肉,隤落譬老朽,柱根譬兩足,腐敗譬衰頹,梁棟譬脊骨,傾危譬大期也。
△次明能燒之火 周匝俱時,欻然火起,焚燒舍宅, 八苦遍在四大、四生,故言周匝。
并皆無常,故雲俱時。
欻然譬本無今有,本無此苦,無明故有。
五、火起譬竟。
△六、三十子譬。
譬上知衆生性欲,即指三乘行人。
長者諸子,若十二十,或至三十,在此宅中, 曾習佛法,天性相關。
目此已結,緣者為子。
若十是菩薩子,二十、三十是二乘子,此機俱得出宅。
若無此機,則是五百人也。
或者辟支出沒不同,或小乘攝,或中乘攝。
皆言十者,悉有十智之性故也(一、世智,二、他心智,三、苦智,四、集智,五、滅智,六、道智,七、法智,八、比智,九、盡智,十、無生智)。
初總譬竟。
△二、别譬四:初、長者見火譬,二、舍幾用車譬,三、等賜大車譬,四、無虛妄譬。
初、長者見火譬,譬上佛見五濁而起大悲心也。
長者見是大火從四面起,即大驚怖而作是念:我雖能于此所燒之門安隐得出,而諸子等于火宅内樂着嬉戲,不覺不知,不驚不怖,火來逼身,苦痛切己,心不厭患,無求出意。
此中其文有四,其意但三:一、長者見,标出能見,譬上我以佛眼觀見也;二、是大火從四面起,标出所見,譬上所見六道衆生也;三、即大驚怖,譬上為是衆生故而起大悲心也;四、而諸子等下,廣前第二所見之火,還是釋成驚怖義也。
身、受、心、法即宅之四面,從此四面起淨、樂、常、我四倒,則八苦皆集。
若知身不淨、苦、無常、無我,受等亦爾,則煩惱火滅,業、苦并熄。
即大驚怖者,念其退大善故驚,憂其将起重惡故怖。
驚即是慈,念其無樂;怖即是悲,憂其有苦。
我雖能 此所燒之門,安隐得出者,釋成驚怖之義。
雖是未盡之辭,明佛以智慧力,能尋正教,見所诠谛,不為五濁八苦所危故安,四倒暴風所不能動故隐,蕭然累外,故雲得出。
而衆生不爾,為火所燒,如來慈悲,猶為憂火所熾,故言雖也。
所燒之門者,門必有件有空,非件無以标門,非空無以通緻,件可灰燼,空不可燒。
以譬教有能诠所诠,若非诠辯,無以為教,若非所诠,何以得出?诠辯可是無常,所诠非複無常,得教所诠,故名安隐得出。
能诠磨滅,故言所燒之門。
不從所燒之門,何由安隐得出?藉于言教,契于所诠。
大經雲:因無常故,而果是常。
此之謂也。
若小乘無常教門,是從所燒門出。
若大乘常住教門,文字即解脫者,此教即理體,達燒即無燒,而安隐得出。
若就如來權智,即是從所燒門出。
若就實智,即是體于所燒,安隐得出。
故先作衣裓幾案出之,不得後以無常出之,即此意也。
樂着嬉戲者,着見名嬉,着愛名戲。
又耽湎四見名嬉,唐喪其功名戲,耽湎五塵名嬉,空無所獲名戲。
空生徒死而無厭離,如彼兒戲。
都不言有火,名不覺;不解火是熱法,名不知;既不知火熱,不慮傷身,名不驚;不畏斷命,名不怖。
以譬衆生全不覺五陰八苦,不知四倒三毒,既不識惑,雲何畏慮?惑侵法身,斷失慧命。
如是不覺苦,不知集,不驚傷道,不怖失滅。
以不聞四谛教,則無聞思二慧,名不覺;不得修慧,名不知;不得見解,名不驚;不得思惟解,名不怖。
見谛即驚悟,思惟即厭怖。
又不覺現在苦,不知未來苦,故下文雲:現受衆苦,後受地獄等苦也。
火來逼身者,五識身也。
五識通三受,三受即三苦,念念與三受相應,故雲苦痛切己。
心不厭患者,第六識也。
同時意識與五識俱,唯知分别三受,起貪恚癡,更立苦因,何能厭患求出?故雲無求出意也。
嬉戲,譬見濁、煩惱濁;不覺、不知、不驚、不怖,譬衆生濁;火來逼身,苦痛切已,譬命濁;心不厭患,無求出意,譬劫濁。
△二、舍幾用車譬,譬上施方便化,為二:初、舍幾譬,二、用車譬。
初、舍幾譬,譬上念用大乘拟不得也,又二:初、勸門拟宜不得,二、誡門拟宜不得。
上文不分勸、誡兩門,但總明三意:一、用大拟宜,二、衆生無機,三、念欲息化。
今兩門各明拟宜無機,而息化一意,但是暗含也。
初勸門拟宜不得。
舍利弗,是長者作是思惟:我身手有力,當以衣裓,若以幾案,從舍出之。
複更思惟:是舍惟有一門,而複狹小,諸子幼稚,未有所識,戀着戲處,或當堕落,為火所燒。
作是思惟,譬上三七思惟也。
身譬神通荷負,手譬智慧提拔。
依三昧斷德,則有神通;依智慧智德,則有說法。
智斷之力,能成法身。
此之智斷,還從勸誡兩門入。
勸即為人悉檀,誡即對治悉檀。
此二悉檀,為第一義悉檀而作方便。
如來初欲勸門拟宜,令衆善奉行,成就十力、四無所畏、一切種智,而衆生不堪。
次欲誡門拟宜,令諸惡莫作,證大涅槃,而亦不堪,無機息化。
故知念用大乘,隻是勸誡兩悉檀,神通、智慧耳。
定慧力莊嚴,以此度衆生,即其義也。
前歎長者,其年衰邁,即譬智斷,智斷即身手有力也。
衣裓是西國盛華之器,以譬如來知見。
幾譬四無所畏,案譬十力,蓋略中廣之異耳。
略說名如來知見,知即一切種智,見即佛眼,名略義玄,譬如衣裓一足,而多含處。
中說名四無所畏,用對四谛,如幾于法小廣,于物小安隐。
廣說名十力,橫豎該括,如案多足,于法則廣,物則大安。
于三七日,思欲說此廣略佛法,是為勸門拟宜也。
複更思惟下,是明無機。
惟有一門,而複狹小者,門指大乘車門,釋此有别有通。
别者,分字别釋。
一謂一理一道清淨,門謂正教通于所通,小謂斷常七方便等,皆不能入。
若論教理寬博,則非狹小,衆生不能以此理教自通,欲談無機,故言狹小耳。
通者,理教行三,一一通明,一門狹小。
理者,理純無雜,故言一;即理能通,故言門;微妙難知,故言狹小。
教者,十方谛求,更無餘乘,唯一佛乘,故言一;此教能通,故言門。
此教微妙,凡夫不知出處,是不知權;不知入處,是不知實。
二乘因聞,少知出要,永不知入;菩薩雖自知出,亦不知入,奪七方便,皆不知出入。
故雲:若但贊佛乘,衆生沒在苦。
不能以教自通,将談無機,故言狹小。
行者,圓因自行,行大直道,無留難故,故名一善;行菩薩道,直至道場,故名門;妙行難行,方便無機,故言狹小耳。
諸子幼稚等者,雖于二萬佛所,教無上道,而大乘善根微弱,名為幼稚;若聞大乘,能生謗毀,名未有所識,此善弱也。
初退大時,深着見愛,受八苦時,深着依正,欲界着五塵,色界着味禅,無色界着定,故名戀着戲處,此惡強也。
堕落有二:一者幼稚,憶本戲處故堕落,譬着五欲,堕在三塗;二者無識,執物不堅故堕落,譬謗大乘,堕在三塗。
故曰:衆生諸根鈍,着樂癡所盲,雲何而可度?又雲:若但贊佛乘,破法不信故,墜于三惡道也。
勸既無機,義含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