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台宗會義卷二之一

關燈
二障(證),行無上謂聖行梵行(天行是所證,病嬰是果用,故但舉二也。

    後六句皆是因)。

    又身無上名大丈夫,受持無上名大慈悲,具足無上名到彼岸,智無上名一切智,不思議無上名阿羅诃,解脫無上名大涅槃,行無上名三藐三佛陀(此七皆從果立,即以六因從果立稱)。

    今經明圓通無上道也。

    長夜者,昔雖大化,未破無明,惑暗心中,随佛受學也。

    方便引導生我法中者,一是昔以大化,今生大解;二是權以小引,令證小果。

     △二中忘取小述其感傷疑悔之由 舍利弗,我昔教汝志願佛道,汝今悉忘,而便自謂已得滅度。

     △三還為說大述其今日得解不虛 我今還欲令汝憶念本願所行道故,為諸聲聞說是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三、如來述成竟 △四、與授記二:初、長文,二、偈頌。

    夫既得大解,自知作佛,何須俟記?記有四意:一、昔未記二乘,故今須記;二、鈍根未悟,以記勉勵之;三、令聞者結緣;四、滿其本願也。

    長文為十:初、時節至十、法住久近。

     今初。

     舍利弗,汝于未來世,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劫, 問:身子上根,初周得悟,即已開佛知見;發圓初住,便可立地成佛,同彼龍女。

    何今授記,尚須過爾許劫耶?答:應佛成處,須有機緣。

    此諸聲聞,昔來未曾攝取淨佛國土,今蒙記後,與物結緣。

    物機不同,緻劫多少。

    龍女雖畜,以乘急故,先習方便。

    若據權迹,又當别論。

    為逗物宜,随機長短耳。

     △二因行 供養若幹千萬億佛,奉持正法,具足菩薩所行之道。

     一者、供佛,二者、持法,乃能具菩薩道,即是滿足福慧二種莊嚴也。

     △三得果 當得作佛,号曰華光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具記通别二号,通号已如前釋。

    别号為華光者,睹佛放光,說法華經,最先得記,故獲斯名也。

    又華者福德,光者智慧,華者緣因佛性,光者了因佛性。

    四教皆論福慧,皆論緣了,今唯在圓。

    又久證妙華光明三昧,迹示未來成佛。

    又觀心者,即空即中之假名華,即假即中之空名光,即空即假之中名為如來。

     △四國土 國名離垢,其土平正,清淨嚴飾,安隐豐樂,天人熾盛。

    琉璃為地,有八交道,黃金為繩以界其側,其傍各有七寶行樹,常有華果。

     先出土名,次明土相。

    無高下曰平,無偏邪曰正。

    安隐下,明土受用。

    琉璃下,重明勝相。

    皆是淨行所感,與諸衆生作增上緣。

     △五說法 華光如來亦以三乘教化衆生。

    舍利弗,彼佛出時雖非惡世,以本願故說三乘法。

     準同釋迦,故雲亦以。

    舍利弗下。

    釋疑也。

    疑曰:如上所明,佛出五濁,事不獲已,方便說三。

    今華光佛土清淨若此,胡亦以三乘化耶?釋曰:以本願故。

    本願者,據大悲空藏經雲:舍利弗曾于六十劫行菩薩道,因婆羅門乞眼退時,願成佛日開三乘法也。

    又極樂國土彌陀亦以三乘施化,良由悲願深重,攝取帶業往生之人,非藉三乘不能漸入。

    大約凡聖同居土中,不論是淨是穢,施三者多,純一者少也。

    又菩薩有二種:一、從始學大;二、習小入大。

    論利鈍則似從始,直學者利;論力用則是淘汰,漸入者強。

    所以香積菩薩更學雙流,當知直學少谙衆行。

    例如始從??畝具試衆職,曆階淺深,知物可否,然後登極,乃能垂衣裳而天下治也。

     △六劫名 其劫名大寶莊嚴。

    何故名曰大寶莊嚴?其國中以菩薩為大寶故。

     △七衆數 彼諸菩薩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非佛智力無能知者,若欲行時寶華承足。

    此諸菩薩非初發意,皆久植德本,于無量百千萬億佛所淨修梵行,恒為諸佛之所稱歎,常修佛慧,具大神通,善知一切諸法之門,質直無僞,志念堅固,如是菩薩充滿其國。

     △八壽量 舍利弗,華光佛壽十二小劫,除為王子未作佛時,其國人民壽八小劫。

     十二小劫,直論其時節耳。

    淨土無小三災,非謂刀兵、疾疫、饑馑,損傷民物,乃名為劫也。

    然論小劫時分長遠,正可約此土一增一減,以明其數。

    下皆準知。

     △九補處 華光如來過十二小劫,授堅滿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告諸比丘:是堅滿菩薩次當作佛,号曰華足安行多陀阿伽度阿羅诃三藐三佛陀,其佛國土亦複如是。

     志念堅固,善知一切法門,故名堅滿。

    若欲行時,寶華承足,故名華足。

    安行華光如來以三乘化,而其菩薩殊勝國土莊嚴若此。

    奈何世人藐斥三乘,徒跨一實,甯知權實不二之體?甯知開權顯實之宗? △十、法住久近 舍利弗,是華光佛滅度之後,正法住世三十二小劫,像法住世亦三十二小劫。

     初長文竟。

     △二、偈頌二:初、頌長文,二、結歎。

    初中八:初、超頌得果(至)八、頌法住久近。

    略不頌補處也。

     今初。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舍利弗來世,成佛普智尊,号名曰華光,當度無量衆。

     △二追頌行因 供養無數佛,具足菩薩行,十力等功德,證于無上道。

     △三頌時節并劫名 過無量劫已,劫名大寶嚴, △四頌國土 世界名離垢,清淨無瑕穢,以琉璃為地,金繩界其道。

    七寶雜色樹,常有華果實, △五頌衆數 彼國諸菩薩,志念常堅固,神通波羅蜜,皆已悉具足。

    于無數佛所,善學菩薩道, △六頌說法 如是等大士,華光佛所化, △七頌壽量 佛為王子時,棄國舍世榮,于最末後身,出家成佛道。

    華光佛住世,壽十二小劫;其國人民衆,壽命八小劫。

     △八、頌法住久近 佛滅度之後,正法住于世,三十二小劫,廣度諸衆生。

    正法滅盡已,像法三十二,舍利廣流布,天人普供養。

     正法住時,有教有行有果,與佛在世不異,故雲廣度衆生。

    像法轉時,有教有行,而果證則希,但以舍利普作佛事,故名像法也。

    初頌長文竟。

     △二、結歎 華光佛所為,其事皆如是。

    其兩足聖尊,最勝無倫匹,彼即是汝身,宜應自欣慶。

     四、與授記竟 △五、四衆歡喜二:初、長文,二、偈頌。

    初中三:初、經家叙衆喜,二、陳供養,三、正領解。

     今初。

     爾時,四部衆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大衆,見舍利弗于佛前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心大歡喜,踴躍無量。

     △二陳供養 各各脫身所著上衣以供養佛。

    釋提桓因、梵天王等與無數天子,亦以天妙衣、天曼陀羅華、摩诃曼陀羅華等供養于佛,所散天衣住虛空中而自回轉。

    諸天伎樂百千萬種,于虛空中一時俱作,雨衆天華。

     上衣即貴服,此中通語四衆八部。

    若就比丘、比丘尼言,則是僧伽梨大衣也。

    西國比丘受但三衣法者為多,三衣并不可舍,雲何脫以供佛?例如大品經中,三百比丘聞般若已,皆以僧伽梨而用供養。

    智度論釋,或雲亡相為法,或雲當日更得也。

    若約表法,則袈裟壞色,本是聲聞證真之道,今脫以供佛,表其舍小乘法執,趣無上菩提也。

    又天衣表寂滅法忍,天華表大乘妙慧,天樂表常樂解脫。

    住虛空中而自回轉者,表因果、依正、自他,悉依法性自然而轉。

     △三正領解 而作是言:佛昔于波羅柰初轉法輪,今乃複轉無上最大法輪。

     先領昔施權,次領今顯實也。

    純明圓理,故言無上,不同兼但對帶之有上也。

    絕待無外,故名最大,能開兼但對帶中之若大若小,俱成一大也。

    初長文竟。

     △二、偈頌二:初、頌開權顯一實,二、自述得解随喜回向。

     今初。

     爾時,諸天子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昔于波羅柰,轉四谛法輪,分别說諸法,五衆之生滅。

    今複轉最妙,無上大法輪,是法甚深奧,少有能信者。

     五衆即五陰,陰是苦谛,由集故生,生必尋滅,生滅既滅,名為滅谛,能滅苦集,名為道谛,餘可知。

     △二、自述得解随喜回向 我等從昔來,數聞世尊說,未曾聞如是,深妙之上法,世尊說是法,我等皆随喜。

    大智舍利弗,今得受尊記,我等亦如是,必當得作佛。

    于一切世間,最尊無有上,佛道叵思議,方便随宜說。

    我所有福業,今世若過世,及見佛功德,盡回向佛道。

     初四句述解,次十句随喜,後四句回向也。

    我等亦如是者,如身子之領解,如身子之被述成,如身子之得記也。

    問:迦葉、善吉諸大聲聞尚未得解,四衆何人而先獲悟?答:四衆天人亦具三根,上同身子,中同四人,下同五百等也。

    又身子、迦葉等并是權行,中下未開,故迦葉、滿慈示同不解。

    淨名雲:衆生未愈,菩薩亦未愈(雲雲)。

    初法說周竟。

     △二、譬說周,為四:初、此品文正譬,開三顯一;二、信解品,明中根領解;三、藥草喻品,是如來述成;四、授記品,是與受決。

    初中二:初、請,二、答。

     今初。

     爾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今無複疑悔,親于佛前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是諸千二百心自在者,昔住學地,佛常教化言:我法能離生老病死,究竟涅槃。

    是學、無學人,亦各自以離我見及有無見等,謂得涅槃。

    而今于世尊前,聞所未聞,皆堕疑惑。

    善哉!世尊,願為四衆說其因緣,令離疑悔。

     此中,初自述無疑;次是諸下,是述同輩有惑;三、善哉下,是普為四衆請說。

    同輩是同行懷舊,故須為請;四衆是化境,新運大悲,故普為請也。

    聞所未聞者,指前法說,乃至述成授記,與昔所乘之教、所得之證不同也。

    因緣者,何故前說三,今說一?須申明其所以然也。

    問:凡夫亦有一聽便悟,今千二百人已聞,略廣開顯,及聞身子領述得記,龍鬼尚能引例随喜,何故猶迷?答:有二義:一者、久執;二者、入位。

    解即破執,執破入住,凡夫無此,或當易領。

     △二、答,為三:初、發起,二、正譬說,三、勸信流通。

     今初。

     爾時,佛告舍利弗:我先不言:諸佛世尊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說法,皆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是諸所說皆為化菩薩故。

    然,舍利弗,今當複以譬喻更明此義,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

     文中,先抑後引。

    我先不言下,指上明權。

    皆為阿耨句,指上顯實。

    皆為化菩薩者,若權若實,皆入佛道,無住涅槃。

    上已明言,雲何執教,迷闇不解?如此呵責,是抑令憤勇也。

    然舍利弗下,是引接安慰,令其速進。

    前斥既切,恐鄙怼自沉;今許以譬說,若能解者,猶稱智也。

     △二、正譬說二:初、長文,二、重頌。

    初中二:初、立譬,二、法合。

    然譬與合,互有廣略。

    若譬略合廣,先攝合文來對譬竟,至合更須委悉消之。

    若譬廣合略,世尊豈可徒施悠言?須委消譬,合但略對。

    初又二:初、總譬,二、别譬。

    初又六:初、長者譬,二、舍宅譬,三、一門譬,四、五百人譬,五、火起譬,六、三十子譬。

     初長者譬,譬我釋迦。

     舍利弗,若國邑聚落有大長者,其年衰邁,财富無量,多有田宅及諸僮仆。

     國邑聚落句,彰其名行。

    有大長者句,正标位号。

    其年衰邁等,明其德業也。

    名如賓,行如主,行有親疏(實行親,權行疏),名有遠近,故舉處所,以顯名行。

    封疆為國最遠,宰治為邑居中,聚落是鄰闾最近。

    長者名行,遍此三處,近不見其細陋,遠但挹其高風。

    口無擇言,身無擇行,意無擇法,名行相稱,真實大人。

    以譬如來三業,随智慧行,稱機施化,名稱普聞,德周法界。

    國譬實報土,邑譬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