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台宗會義卷二之一
關燈
小
中
大
古吳後學蕅益智旭述
△釋方便品竟。
次釋譬喻品。
譬喻品第三。
釋此亦二:先總,次别。
總釋者,譬是比況,喻是曉訓,托此比彼,寄淺訓深。
前長文偈頌,廣明五佛權實,上根利智,圓聞獲悟,中下之流,抱迷未遣,大悲不已,巧智無邊,更複以類比況,開曉令悟,故言譬喻。
别釋者,因緣約教,本迹觀心。
因緣者,以世間父子,譬出世師弟,因于曾有,聞未曾有,踴躍歡喜,世界益也。
又以世資具,譬出世資具,使蒙佛音教,不失大乘,汝等所行,是菩薩道,為人益也。
又以世滅,比出世滅,拔其苦難,令免燒煮,我已得漏盡,聞亦除憂惱,對治益也。
又以世不生不滅,比出世不生不滅,乘是寶乘,直至道場,安住實智中,我定當作佛,第一義益也。
佛以一音,說于譬喻,巧令中下,得四悉益,故言譬喻品。
約教者,佛意本贊佛乘,為物不堪,尋念先佛,大悲方便,趣于鹿苑,稱歎三車,二乘以下中自濟,恩不及人,菩薩駕牛,運他出火,故名摩诃薩,此三藏教中譬喻也。
又三人同畏燒煮,聲聞如獐,直去不回,緣覺如鹿母,并馳并顧,菩薩如大象,身捍刀箭,全群而出,此通教中譬喻也。
又二乘發心近,緣理淺,智慧弱,但斷通惑,不能盡邊到底,非波羅蜜。
菩薩發心久遠,理深智強,能斷别惑,窮源盡性。
故大品雲:二乘如螢火,菩薩如日光。
此别教中譬喻也。
又始見我身,聞我所說,即皆信受,入如來慧。
如斯之人,易可化度,不令如來生于疲苦。
如華嚴中,即事而真,不須譬喻。
(華嚴經中非無譬喻,但彼入道,不正由茲。
)為未入者,四十餘年,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
今日靈山,決定說大乘,普令一切開示悟入佛之智慧,不令一人獨得滅度。
如今如始,如始如今,無二無異。
上根利智,聞即能解,不令如來生于疲苦,亦不須譬喻。
隻為中下踟蹰岐道,故須今日大車譬喻而得利益。
是名圓教中譬喻也。
本迹者,迹中既有四教譬喻,以迹例本,本初成道,亦應用諸譬喻成熟衆生。
又為蓮故華等,以譬為本。
施迹等,具如玄文。
觀心者,空如白牛,假如具度,中如車體。
(品題應在諸天說偈之後,火宅譬喻之前。
出經者調卷,故置此耳。
)初法說周中,有五段文。
上來初正法說, △竟二、身子領解二:初、經家叙,二、身子自陳。
今初。
爾時,舍利弗踴躍歡喜,即起合掌,瞻仰尊顔。
踴躍歡喜,叙其内解;合掌瞻仰,叙其外儀也。
信解在心名歡喜,喜動于形名踴躍。
從妙人,聞妙法,得妙解,内外和合,緻此歡喜,即世界釋也。
又改小學大,棄貧事草庵,受富豪家業,今日乃知真是佛子,是故歡喜,此為人釋也。
又憂悔雙遣,疑難并除,内外妨障,廓然大朗,故曰我已得漏盡,聞亦除憂惱,此對治釋歡喜也。
又佛子所應得者,皆已得之,安住實智中,我定當作佛,是故歡喜,此第一義釋也。
約教者,歡喜喜于入位,而阿羅漢出三界樊籠,破四住子果,對害不戚,逢利不欣,今言歡喜,決非世間喜也。
若苦忍明發,若盡無生智,先已得之,今不應重喜。
若三人同以無言說道,體析雖異,譬空一緻,一緻之喜,久已得之,亦不重喜。
若二空觀為方便道,假觀蕩二乘之隘陋,空觀蕩凡夫之喧湫,過二邊惡得大歡喜,證道同圓即發心住,亦得名歡喜住。
又初行名歡喜行,初地亦名為歡喜地,身子既是上根利智,或是超入之歡喜,縱不超入亦必是歡喜住也。
本迹者,身子久已成佛号金龍陀,迹輔釋迦為智慧弟子,始從外道拔邪歸正,示乳味歡喜利益凡夫,次示酪味歡喜利益賢聖,次示三酥歡喜利益菩薩,今示醍醐歡喜利益學佛道者,如此等歡喜皆迹所為耳。
觀心者,觀心即空假中,從名字歡喜乃至究竟歡喜也。
即起合掌者,表其解權,昔權實為二如掌不合,今解權即實如二掌合。
瞻仰尊顔者,表其解實,無餘思念唯緣佛境也。
歡喜踴躍是總明三業領解,歡喜即起合掌是身業,瞻仰尊顔是意業,下文而白佛言是口業,具明三業領解也。
△二、身子自陳二:初、長文,二、偈頌。
初中三:初、标,三、喜,二、釋,三、結。
今初。
而白佛言:今從世尊,聞此法音,心懷踴躍,得未曾有。
今從世尊标我身,親近佛身故名身喜;聞此法音依于佛口,聞而歡喜故名口喜;得未曾有是我意,能解佛意故名意喜。
△二、釋者提昔之失,顯今之得,又因昔感傷,成今歡喜也。
所以者何?我昔從佛聞如是法,見諸菩薩受記作佛,而我等不預斯事,甚自感傷,失于如來無量知見。
雖亦從佛聞如是法,而自身不預斯事,則身去佛遠,故無身喜,所謂雖近而遠者也。
又聞猶不聞,故無口喜。
甚自感傷,故無意喜。
見諸菩薩受記作佛者,正指方等,褒圓歎大,複由彈斥,所以感傷。
世尊,我常獨處山林樹下,若坐若行,每作是念:我等同入法性,雲何如來以小乘法而見濟度? 山林樹下,是思念之所。
若坐若行,是思念之儀。
言同入法性者,藏通皆以偏真名為法性。
然正聞三藏時,妄計大士實僅三祇,伏惑自欣,先證法姓,不應思念。
良由聞方等時,密得通益,聞說諸法實相,三人皆得。
既是同入真谛法性,雲何菩薩便得授記,我等終住小果,所以疑念不決。
殊不知依于大乘中道法性,方有受記成佛義也。
以小乘法而見濟度,此不聞大法,故無口喜。
妄計同入法性,不解權理,故無意喜。
獨處坐行,身遠于佛,故無身喜。
是我等咎,非世尊也。
所以者何?若我等待說所因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必以大乘而得度脫。
然我等不解方便随宜所說,初聞佛說,遇便信受,思惟取證。
初作念時,意謂如來有偏,故以小乘見度。
久久思之,引咎自歸,故言是我等咎,非世尊也。
所以者何下,釋成己咎。
蓋由般若轉教付财,密得别益,已知界外中道法性,乃是成就無上菩提之正因。
而我等根鈍,既不能受,拟待于高山先照之時,複以欲速見小,匇匇取證,又不知稍停待于方等、般若之教,所以引咎自歸。
然猶未知所證非為真滅,所行即菩薩道也。
不待說所因,即不解實;不解方便随宜所說,即不解權;無權實妙解,故無意喜;信受初說,故無口喜;思惟取證偏真涅槃,違遠如來常樂法身,故無身喜。
皆以昔失,釋成今得也。
二、釋竟。
△三、結,結成今日三喜也。
文二:初、結,二、成。
今初。
世尊,我從昔來終日竟夜每自克責,而今從佛聞所未聞未曾有法,斷諸疑悔,身意泰然,快得安隐。
牒前引咎自歸,名自克責,顯今歡喜遍于三業也。
從佛,是身近佛身,結身喜。
聞法,是金口圓音,結口喜。
快得安隐,是意同佛意,結意喜。
言聞所未聞者,高山先照,不預法席,所以未聞。
三藏權說,不诠中理,所以未聞。
方等彈诃,焦敗無分,所以未聞。
般若轉教,但為菩薩,所以未聞。
又三藏但聞偏真,通教但聞即真,别教但聞出于二邊,乃名中道,未聞方便,即是真實,所以名為未曾有法也。
雲何以小見度?是疑佛是我等,咎是自悔,今不複疑,亦不複悔,所以泰然安隐。
△二成 今日乃知真是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
真是佛子,身則近佛。
身喜義成,從佛口生;口喜義成,從法化生;意喜義成,得佛法分,謂分證三德秘藏也。
然身子初證阿羅漢時,亦雲為佛長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
由今望昔,昔但在權,故不名真,今日乃真,此約對待義也。
又方等般若時,則謂菩薩乃名佛子,聲聞無佛法分,今日乃知元是真實佛子,此約開顯義也。
初長文竟。
△二、偈頌三:初、頌标,二、頌釋,三、頌結。
今初。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聞是法音,得所未曾有,心懷大歡喜,疑網皆已除。
我聞者,即是親從佛聞,雙标身、口也。
得未曾有,标意也。
餘可知。
△二、頌釋二:初、補頌不失,二、正頌昔失。
今初。
昔來蒙佛教,不失于大乘,佛音甚希有,能除衆生惱。
我已得漏盡,聞亦除憂惱, 不失大乘,釋身喜也。
佛音希有,釋口喜也。
漏盡除惱,釋意喜也。
昔元不失,由己迷故,妄謂失耳。
△二、正頌昔失 我處于山谷,或在林樹下,若坐若經行,常思惟是事。
嗚呼深自責,雲何而自欺!我等亦佛子,同入無漏法,不能于未來,演說無上道。
金色三十二,十力諸解脫,同共一法中,而不得此事。
八十種妙好,十八不共法,如是等功德,而我皆已失。
我獨經行時,見佛在大衆,名聞滿十方,廣饒益衆生。
自惟失此利,我為自欺诳。
此頌既聞方等彈斥,密得通益事也。
無漏法,即長文所稱法性,謂偏真涅槃,不漏落生死故。
我常于日夜,每思惟是事,欲以問世尊,為失為不失?我常見世尊,稱贊諸菩薩,以是于日夜,籌量如是事。
今聞佛音聲,随宜而說法,無漏難思議,令衆至道場。
此頌既聞般若轉教,密得别益事也。
日夜若作表法釋者,日即涅槃,夜即生死。
又凡夫生死,二乘涅槃,同名為夜。
中道法性,乃名為日。
無漏難思議者,中道法性不漏,落二邊故也。
我本着邪見,為諸梵志師,世尊知我心,拔邪說涅槃。
我悉除邪見,于空法得證,爾時心自謂,得至于滅度。
此頌初聞佛說,遇便信受,思惟取證也。
二頌釋竟。
△三、頌結二:初、頌結,二、頌成。
初又三:初、正頌結,二、追叙疑網,三、叙今領解。
今初。
而今乃自覺,非是實滅度。
若得作佛時,具相三十二,天人夜叉衆,龍神等恭敬,是時乃可謂,永盡滅無餘。
佛于大衆中,說我當作佛,聞如是法音,疑悔悉已除。
作佛具相,結身喜。
說我作佛,結口喜。
疑悔除,結意喜也。
自覺非實滅度者,但斷見思,出分段,尚有無明及變易故。
若得作佛,轉九界無常五蘊,獲證常樂五蘊,是時五住究盡,二死永亡,乃可謂真滅也。
具相三十二且舉法身妙色言之相,相無非相,海無非性,德圓顯故,名為具 △二、追叙疑悔 初聞佛所說,心中大驚疑:将非魔作佛,惱亂我心耶? 此明不惟方等時生疑,般若時生悔也。
于此經中,初聞略開三顯,一時尚自驚悔,所以三請不已。
△三、叙今領解 佛以種種緣,譬喻巧言說,其心安如海,我聞疑網斷。
佛說過去世,無量滅度佛,安住方便中,亦皆說是法。
現在未來佛,其數無有量,亦以諸方便,演說如是法。
如今者世尊,從生及出家,得道轉法輪,亦以方便說。
世尊說實道,波旬無此事,以是我定知,非是魔作佛。
我堕疑網故,謂是魔所為,聞佛柔軟音,深遠甚微妙。
演暢清淨法,我心大歡喜,疑悔永已盡,安住實智中。
此正具領五佛開顯之旨,以結三喜也。
初頌結竟。
△二頌成 我定當作佛,為天人所敬,轉無上法輪,教化諸菩薩。
但頌得佛法分一句,則三喜并成。
若欲分别者,天人所敬即身成,轉無上輪即口成,教化菩薩即意成也。
二、身子領解竟。
△三、如來述成三:初、昔曾教大,二、中忘取小,三、還為說大。
初昔曾教,大述其昔來蒙佛教之解不謬。
爾時,佛告舍利弗:吾今于天、人、沙門、婆羅門等大衆中說,我昔曾于二萬億佛所,為無上道故常教化汝,汝亦長夜随我受學,我以方便引導汝故生我法中。
無上道者,十住毗婆沙雲:身無上謂相好(初句是果),受持無上謂自利利他(身口意),具足無上謂命見戒(此二句即大乘六和),智慧無上謂四無礙,不思議無上謂六波羅蜜(此二句是福智),解脫無上能壞
次釋譬喻品。
譬喻品第三。
釋此亦二:先總,次别。
總釋者,譬是比況,喻是曉訓,托此比彼,寄淺訓深。
前長文偈頌,廣明五佛權實,上根利智,圓聞獲悟,中下之流,抱迷未遣,大悲不已,巧智無邊,更複以類比況,開曉令悟,故言譬喻。
别釋者,因緣約教,本迹觀心。
因緣者,以世間父子,譬出世師弟,因于曾有,聞未曾有,踴躍歡喜,世界益也。
又以世資具,譬出世資具,使蒙佛音教,不失大乘,汝等所行,是菩薩道,為人益也。
又以世滅,比出世滅,拔其苦難,令免燒煮,我已得漏盡,聞亦除憂惱,對治益也。
又以世不生不滅,比出世不生不滅,乘是寶乘,直至道場,安住實智中,我定當作佛,第一義益也。
佛以一音,說于譬喻,巧令中下,得四悉益,故言譬喻品。
約教者,佛意本贊佛乘,為物不堪,尋念先佛,大悲方便,趣于鹿苑,稱歎三車,二乘以下中自濟,恩不及人,菩薩駕牛,運他出火,故名摩诃薩,此三藏教中譬喻也。
又三人同畏燒煮,聲聞如獐,直去不回,緣覺如鹿母,并馳并顧,菩薩如大象,身捍刀箭,全群而出,此通教中譬喻也。
又二乘發心近,緣理淺,智慧弱,但斷通惑,不能盡邊到底,非波羅蜜。
菩薩發心久遠,理深智強,能斷别惑,窮源盡性。
故大品雲:二乘如螢火,菩薩如日光。
此别教中譬喻也。
又始見我身,聞我所說,即皆信受,入如來慧。
如斯之人,易可化度,不令如來生于疲苦。
如華嚴中,即事而真,不須譬喻。
(華嚴經中非無譬喻,但彼入道,不正由茲。
)為未入者,四十餘年,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
今日靈山,決定說大乘,普令一切開示悟入佛之智慧,不令一人獨得滅度。
如今如始,如始如今,無二無異。
上根利智,聞即能解,不令如來生于疲苦,亦不須譬喻。
隻為中下踟蹰岐道,故須今日大車譬喻而得利益。
是名圓教中譬喻也。
本迹者,迹中既有四教譬喻,以迹例本,本初成道,亦應用諸譬喻成熟衆生。
又為蓮故華等,以譬為本。
施迹等,具如玄文。
觀心者,空如白牛,假如具度,中如車體。
(品題應在諸天說偈之後,火宅譬喻之前。
出經者調卷,故置此耳。
)初法說周中,有五段文。
上來初正法說, △竟二、身子領解二:初、經家叙,二、身子自陳。
今初。
爾時,舍利弗踴躍歡喜,即起合掌,瞻仰尊顔。
踴躍歡喜,叙其内解;合掌瞻仰,叙其外儀也。
信解在心名歡喜,喜動于形名踴躍。
從妙人,聞妙法,得妙解,内外和合,緻此歡喜,即世界釋也。
又改小學大,棄貧事草庵,受富豪家業,今日乃知真是佛子,是故歡喜,此為人釋也。
又憂悔雙遣,疑難并除,内外妨障,廓然大朗,故曰我已得漏盡,聞亦除憂惱,此對治釋歡喜也。
又佛子所應得者,皆已得之,安住實智中,我定當作佛,是故歡喜,此第一義釋也。
約教者,歡喜喜于入位,而阿羅漢出三界樊籠,破四住子果,對害不戚,逢利不欣,今言歡喜,決非世間喜也。
若苦忍明發,若盡無生智,先已得之,今不應重喜。
若三人同以無言說道,體析雖異,譬空一緻,一緻之喜,久已得之,亦不重喜。
若二空觀為方便道,假觀蕩二乘之隘陋,空觀蕩凡夫之喧湫,過二邊惡得大歡喜,證道同圓即發心住,亦得名歡喜住。
又初行名歡喜行,初地亦名為歡喜地,身子既是上根利智,或是超入之歡喜,縱不超入亦必是歡喜住也。
本迹者,身子久已成佛号金龍陀,迹輔釋迦為智慧弟子,始從外道拔邪歸正,示乳味歡喜利益凡夫,次示酪味歡喜利益賢聖,次示三酥歡喜利益菩薩,今示醍醐歡喜利益學佛道者,如此等歡喜皆迹所為耳。
觀心者,觀心即空假中,從名字歡喜乃至究竟歡喜也。
即起合掌者,表其解權,昔權實為二如掌不合,今解權即實如二掌合。
瞻仰尊顔者,表其解實,無餘思念唯緣佛境也。
歡喜踴躍是總明三業領解,歡喜即起合掌是身業,瞻仰尊顔是意業,下文而白佛言是口業,具明三業領解也。
△二、身子自陳二:初、長文,二、偈頌。
初中三:初、标,三、喜,二、釋,三、結。
今初。
而白佛言:今從世尊,聞此法音,心懷踴躍,得未曾有。
今從世尊标我身,親近佛身故名身喜;聞此法音依于佛口,聞而歡喜故名口喜;得未曾有是我意,能解佛意故名意喜。
△二、釋者提昔之失,顯今之得,又因昔感傷,成今歡喜也。
所以者何?我昔從佛聞如是法,見諸菩薩受記作佛,而我等不預斯事,甚自感傷,失于如來無量知見。
雖亦從佛聞如是法,而自身不預斯事,則身去佛遠,故無身喜,所謂雖近而遠者也。
又聞猶不聞,故無口喜。
甚自感傷,故無意喜。
見諸菩薩受記作佛者,正指方等,褒圓歎大,複由彈斥,所以感傷。
世尊,我常獨處山林樹下,若坐若行,每作是念:我等同入法性,雲何如來以小乘法而見濟度? 山林樹下,是思念之所。
若坐若行,是思念之儀。
言同入法性者,藏通皆以偏真名為法性。
然正聞三藏時,妄計大士實僅三祇,伏惑自欣,先證法姓,不應思念。
良由聞方等時,密得通益,聞說諸法實相,三人皆得。
既是同入真谛法性,雲何菩薩便得授記,我等終住小果,所以疑念不決。
殊不知依于大乘中道法性,方有受記成佛義也。
以小乘法而見濟度,此不聞大法,故無口喜。
妄計同入法性,不解權理,故無意喜。
獨處坐行,身遠于佛,故無身喜。
是我等咎,非世尊也。
所以者何?若我等待說所因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必以大乘而得度脫。
然我等不解方便随宜所說,初聞佛說,遇便信受,思惟取證。
初作念時,意謂如來有偏,故以小乘見度。
久久思之,引咎自歸,故言是我等咎,非世尊也。
所以者何下,釋成己咎。
蓋由般若轉教付财,密得别益,已知界外中道法性,乃是成就無上菩提之正因。
而我等根鈍,既不能受,拟待于高山先照之時,複以欲速見小,匇匇取證,又不知稍停待于方等、般若之教,所以引咎自歸。
然猶未知所證非為真滅,所行即菩薩道也。
不待說所因,即不解實;不解方便随宜所說,即不解權;無權實妙解,故無意喜;信受初說,故無口喜;思惟取證偏真涅槃,違遠如來常樂法身,故無身喜。
皆以昔失,釋成今得也。
二、釋竟。
△三、結,結成今日三喜也。
文二:初、結,二、成。
今初。
世尊,我從昔來終日竟夜每自克責,而今從佛聞所未聞未曾有法,斷諸疑悔,身意泰然,快得安隐。
牒前引咎自歸,名自克責,顯今歡喜遍于三業也。
從佛,是身近佛身,結身喜。
聞法,是金口圓音,結口喜。
快得安隐,是意同佛意,結意喜。
言聞所未聞者,高山先照,不預法席,所以未聞。
三藏權說,不诠中理,所以未聞。
方等彈诃,焦敗無分,所以未聞。
般若轉教,但為菩薩,所以未聞。
又三藏但聞偏真,通教但聞即真,别教但聞出于二邊,乃名中道,未聞方便,即是真實,所以名為未曾有法也。
雲何以小見度?是疑佛是我等,咎是自悔,今不複疑,亦不複悔,所以泰然安隐。
△二成 今日乃知真是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
真是佛子,身則近佛。
身喜義成,從佛口生;口喜義成,從法化生;意喜義成,得佛法分,謂分證三德秘藏也。
然身子初證阿羅漢時,亦雲為佛長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
由今望昔,昔但在權,故不名真,今日乃真,此約對待義也。
又方等般若時,則謂菩薩乃名佛子,聲聞無佛法分,今日乃知元是真實佛子,此約開顯義也。
初長文竟。
△二、偈頌三:初、頌标,二、頌釋,三、頌結。
今初。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聞是法音,得所未曾有,心懷大歡喜,疑網皆已除。
我聞者,即是親從佛聞,雙标身、口也。
得未曾有,标意也。
餘可知。
△二、頌釋二:初、補頌不失,二、正頌昔失。
今初。
昔來蒙佛教,不失于大乘,佛音甚希有,能除衆生惱。
我已得漏盡,聞亦除憂惱, 不失大乘,釋身喜也。
佛音希有,釋口喜也。
漏盡除惱,釋意喜也。
昔元不失,由己迷故,妄謂失耳。
△二、正頌昔失 我處于山谷,或在林樹下,若坐若經行,常思惟是事。
嗚呼深自責,雲何而自欺!我等亦佛子,同入無漏法,不能于未來,演說無上道。
金色三十二,十力諸解脫,同共一法中,而不得此事。
八十種妙好,十八不共法,如是等功德,而我皆已失。
我獨經行時,見佛在大衆,名聞滿十方,廣饒益衆生。
自惟失此利,我為自欺诳。
此頌既聞方等彈斥,密得通益事也。
無漏法,即長文所稱法性,謂偏真涅槃,不漏落生死故。
我常于日夜,每思惟是事,欲以問世尊,為失為不失?我常見世尊,稱贊諸菩薩,以是于日夜,籌量如是事。
今聞佛音聲,随宜而說法,無漏難思議,令衆至道場。
此頌既聞般若轉教,密得别益事也。
日夜若作表法釋者,日即涅槃,夜即生死。
又凡夫生死,二乘涅槃,同名為夜。
中道法性,乃名為日。
無漏難思議者,中道法性不漏,落二邊故也。
我本着邪見,為諸梵志師,世尊知我心,拔邪說涅槃。
我悉除邪見,于空法得證,爾時心自謂,得至于滅度。
此頌初聞佛說,遇便信受,思惟取證也。
二頌釋竟。
△三、頌結二:初、頌結,二、頌成。
初又三:初、正頌結,二、追叙疑網,三、叙今領解。
今初。
而今乃自覺,非是實滅度。
若得作佛時,具相三十二,天人夜叉衆,龍神等恭敬,是時乃可謂,永盡滅無餘。
佛于大衆中,說我當作佛,聞如是法音,疑悔悉已除。
作佛具相,結身喜。
說我作佛,結口喜。
疑悔除,結意喜也。
自覺非實滅度者,但斷見思,出分段,尚有無明及變易故。
若得作佛,轉九界無常五蘊,獲證常樂五蘊,是時五住究盡,二死永亡,乃可謂真滅也。
具相三十二且舉法身妙色言之相,相無非相,海無非性,德圓顯故,名為具 △二、追叙疑悔 初聞佛所說,心中大驚疑:将非魔作佛,惱亂我心耶? 此明不惟方等時生疑,般若時生悔也。
于此經中,初聞略開三顯,一時尚自驚悔,所以三請不已。
△三、叙今領解 佛以種種緣,譬喻巧言說,其心安如海,我聞疑網斷。
佛說過去世,無量滅度佛,安住方便中,亦皆說是法。
現在未來佛,其數無有量,亦以諸方便,演說如是法。
如今者世尊,從生及出家,得道轉法輪,亦以方便說。
世尊說實道,波旬無此事,以是我定知,非是魔作佛。
我堕疑網故,謂是魔所為,聞佛柔軟音,深遠甚微妙。
演暢清淨法,我心大歡喜,疑悔永已盡,安住實智中。
此正具領五佛開顯之旨,以結三喜也。
初頌結竟。
△二頌成 我定當作佛,為天人所敬,轉無上法輪,教化諸菩薩。
但頌得佛法分一句,則三喜并成。
若欲分别者,天人所敬即身成,轉無上輪即口成,教化菩薩即意成也。
二、身子領解竟。
△三、如來述成三:初、昔曾教大,二、中忘取小,三、還為說大。
初昔曾教,大述其昔來蒙佛教之解不謬。
爾時,佛告舍利弗:吾今于天、人、沙門、婆羅門等大衆中說,我昔曾于二萬億佛所,為無上道故常教化汝,汝亦長夜随我受學,我以方便引導汝故生我法中。
無上道者,十住毗婆沙雲:身無上謂相好(初句是果),受持無上謂自利利他(身口意),具足無上謂命見戒(此二句即大乘六和),智慧無上謂四無礙,不思議無上謂六波羅蜜(此二句是福智),解脫無上能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