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台宗會義卷一之四
關燈
小
中
大
古吳後學蕅益智旭述
初正法說,長文中,初、許,二、受旨竟。
△三、正說為二:初、四佛章,廣上諸佛權實。
二、釋迦章,廣上釋迦權實。
上句逗少,是文略。
總雲諸佛,是人略。
但開三顯一,是義略。
此中章句多,是文廣。
明五佛,是人廣。
明六番,是義廣。
六番者:一、歎法希有,二、說無虛妄,三、開方便,四、示真實,五、舉五濁釋權,六、揀僞敦信。
歎法,令生尊重。
說無虛妄,止其诽謗。
開方便,使莫執小。
示真實,使其悟大。
舉五濁,示必施三。
揀僞,要必真實。
于五佛章中,一一應備六義。
而前後互出不具足者,蓋如來巧說,使略而無缺,詣而不煩文耳。
又六義前後亦複無在。
(生起宛然,大體随時。
以此六義,共成開顯大旨。
如三世佛,但各二章,豈非極略?而開顯無缺,令權詣實。
略卻四章,令文不繁。
詣者,至也。
前後無在者,六章之要,莫若開顯前後互無。
在餘四章,但義存六,共成一意,不必次第也。
)初、四佛章為二:初、總明諸佛,二、列三世佛。
初中但四:初、歎法希有,二、說無虛妄,三、開方便,四、示真實。
缺二義者,指後文也。
今初。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昙缽華時一現耳! 此中法、譬雙歎。
諸佛若出五濁,必先開三,如今世尊四十餘年始顯真實,久久稀疏,故言時乃說之。
久不說者,為人不堪故,時未至故,五千未遣故。
今人已堪,時已至,五千已去,決定說大乘,故言時乃說之。
優昙華,此雲靈瑞,三千年一現。
又現則金輪王出,表三乘調熟已後,方說妙法,授法王記。
又隔跨酪及二酥三味,乃說醍醐也。
觀心釋者,即中妙觀,通一切法至實相,名為靈。
靈即靈通。
有此觀故,必獲佛記,名為瑞。
由有此觀,方得佛果,名為華。
△二說無虛妄 舍利弗,汝等當信佛之所說,言不虛妄。
此理至深,與昔權理異;此言至妙,與昔權言反;此行至普,與昔權行乖;此人至勝,勝于昔劣。
還指客行四種之粗,而今皆妙。
恐物疑謗,故先勸信,令信無虛妄人,說無虛妄法也。
△三、開方便三:初、開,二、釋,三、結。
今初。
舍利弗,諸佛随宜說法,意趣難解。
随三種機宜,巧說方便,而佛意在實,人莫能解也。
△二釋 所以者何?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演說諸法。
舉今佛之權能,釋諸佛之方便,巧慧同故,借此釋彼。
當知諸佛開權,亦如我也。
△三結 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之。
此結成開權之意趣難解也。
蓋禀教者,罔不謂三,唯有諸佛,乃知一耳。
此文兩向,若作示真實者,即屬後文初标勝人法也。
無分别法,唯佛能知,佛以無分别智,解知無分别法,故是顯實。
△四、示真實五:初、标勝人法,二、标出世意,三、重示,四、正釋,五、總結。
初文如前。
二、标出世意。
所以者何?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
釋此為兩:初總,次分字。
初總者,承上文言,何故是法非思量分别所解,唯有諸佛乃能知耶?良以諸佛覺如實之相,乘此實道,出應于世,隻令衆生得此實相,更無他事。
實相無相,微妙第一,故非思量分别所能解也。
次分字釋者,一則一實相也,非三非五,非七非九,故言一也(三即三乘,五加人天,七加通二乘,九加通别菩薩)。
其性廣博,博三五七九等,故名為大。
諸佛出世之儀式,故名為事。
衆生有此機感,故名為因。
如來乘機而應,故名為緣。
是為出世之本意,而先開三者為一弄引耳。
如人欲取,先當與之,雖說種種道,其實為一乘也。
△三重示 舍利弗,雲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 将欲解釋,更重徴起,以為言端。
又此大事,佛所尊重。
如釋論中,明父王欲多聞太子名,數數說之,無有厭足也。
△四、正釋。
破古不錄。
夫既顯實,則無量法皆一也。
如玄義中十妙,則是十種一也。
若略和舊解,且作四一。
言無量一者,一色一香,無非中道,此義可知。
言十一者,帖文整足,雖不次第,十義無減。
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是顯理一。
唯有諸佛,乃能知之,是顯智一。
唯以一大事者,一即是理,大即是智,(智能照境,方達境大,故大名智。
)事即是行,(自行化他,俱名事故。
)理發智,智導行,逐此義便是顯行一。
知見者,智知于理,眼見谛法,谛理無為,則無分别,以無為法,而有差别。
約此知見,論開示悟入,以略拟廣,有四十位,是顯位一。
又取結句明一,一即法身,大即般若,事即解脫,為秘密藏,是顯三法一。
出現于世,顯感應一。
但教化菩薩,顯眷屬一。
諸有所作,顯神通一。
唯以佛之知見,示悟衆生,顯利益一。
但以一佛乘故,為衆生說法,顯說法一。
經文印義,信如符契。
今略和舊解,作四一者,數同義異。
舊雲果一,今言理一,依義依文。
依義者,若無理一,衆事颠倒,悉是魔說,非複佛經,故須理一。
依文者,文稱佛之知見,今取所知見,所見即谛,所知即境,境谛即實相理,故名理一。
舊雲因一,語單義别。
今雲行一,通收因果。
人一教一,名與舊同。
文即為四:初、明理一,二、明人一,三、明行一,四、明教一。
今初。
諸佛世尊欲令衆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于世;欲示衆生佛之知見故,出現于世;欲令衆生悟佛知見故,出現于世;欲令衆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于世。
舍利弗,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
釋此理一,複為四意:一約四位,二約四智,三約四門,四約觀心。
一約四位者,谛境不可知見,約于智眼,乃能知見。
二智四眼,不能知見,惟一切種智佛眼,則能知見。
經雲:為令衆生開佛知見,若偏語佛果,即失衆生,若偏語衆生,則非佛知見,故不可偏取。
前三教行人,雖是衆生,未得佛眼佛智,故不能知見實相。
圓教四位,亦是衆生,而分得佛眼佛智,則衆生義成,佛知見義亦成,故寄此四位,以釋理一。
如瑞相中,天雨四華,表萬善同歸,得入四位,乘四位華,以趣佛果,故約位顯理也。
開者,即圓十住,初破無明,開如來藏,見實相理。
何者?性德妙理,被通别兩惑之所染着,難可了知,初心雖能圓信(名字位)、圓受(五品位)、圓伏(十信位),而未能斷,不名為開。
内加觀行,外藉法雨,助破通别惑藏,顯出真修性知見,朗然開發,如日出暗滅,眼目有用,故名為開。
緣修破惑,故名使得清淨。
仁王經雲:入理般若名為住。
住于十住白華位也。
示者,惑障既除,知見體顯,體備萬德,法界衆德,顯示分明,故名為示,即是十行大白華位也。
悟者,障除體顯,法界行明,事理融通,更無二趣,如理智,如量智,理量不二,故名為悟,即十回向赤華位也。
入者,事理既融,自在無礙,任運流注,入于薩婆若海,如理如量,通達自在,如量知見,能持衆德,如理知見,能遮諸惑,即是十地大赤華位也。
然圓道妙位,一位之中,即具四十一地功德。
秪開即具示悟入等,更非異心。
但如理知見,無有分别淺深之相。
欲顯如量知見,故分别四位耳。
發心畢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先心難。
既雲難易,即知初心與畢竟心,應有明晦淺深之别。
猶如月體,初後俱圓,而有朔望之殊。
四位知見,皆明照實相,而說開示悟入之異也。
二約四智者。
(名出般若,彼通三教,今唯約圓。
)一道慧,見道實性,實性中得開佛知見也。
二道種慧,知十法界諸道種别解惑之相,一一皆示佛知見也。
三一切智,知一切法一相寂滅,寂滅即悟佛知見也。
四一切種智,知一切法一相寂滅相,種種行類相貌皆識,即入佛知見也。
(智慧二字,俱通因果,及以總别。
今但雲道慧,故約因約總。
加一種字,故約因約别。
智上有一切二字,故約果約總。
又加一種字,故約果約别也。
)又道慧如理名開,道種慧如量名示。
一切智理量不二稱悟,一切種智理量雙照為入。
此亦約實理無淺深中,而淺深分别也。
(如彼俗境數量,如于實理契之。
理量相即,非因果總别而論。
因果總别,四名便故,初後理同。
)三約圓教四門,橫釋四句者。
空門一空一切空,即開佛知見。
有門一有一切有,即示佛知見。
亦空亦有門一切亦空亦有,即悟佛知見。
非空非有門一切非空非有,即入佛知見。
能通則四,所通則一。
開示悟入,是能通之門。
所知所見,乃所通之理也。
四約觀心釋者,觀于心性三谛之理,不可思議。
此觀明淨,名為開。
雖不可思議,而能分别空假中心,宛然無濫,名為示。
空假中心,即三而一,即一而三,名為悟。
空假中心,非空假中,而齊照空假中,名為入。
是為一心三觀,而分開示悟入之殊也。
所以四種釋者,見理由位,位立由智,智發由門,門通由觀。
觀故則門通,門通故智成,智成故位立,位立故見理,見理故名為理一也。
(雖雲理一,而門即教一,觀即行一,位即人一。
此乃教行人三,寄理以辨。
理既如是,餘三例然。
釋義之妙,無以加矣。
又前約位智,則初住方得名開,似乎凡夫絕分。
後約門約觀,則名字初心,造修有地。
況複衆生知見,本來即是佛知見體。
如冰體即水,但由惑障寒結,舉水成冰。
苟信圓門觀心即是,則有名字開示悟入,乃至究竟開示悟入。
豈得高推聖境,自鄙無分。
又豈得妄計初心即佛,以凡濫極哉。
此中約位非豎而論豎,約門非橫而論橫,約智非亦橫亦豎而論亦橫亦豎,約觀非非橫非豎而論非橫非豎,又複雙照橫豎。
)舍利弗下,即結成理一義。
昔方便教,亦得各論開示悟入,而非佛知見,故是權。
今明佛知見,故是實。
實即理一也。
△二明人一 佛告舍利弗: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
就昔方便,謂教化三乘,理實但化菩薩。
如彼窮子,自謂客作賤人,長者觀之,實是己子,即是人一。
△三明行一 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衆生。
三乘衆行,名之為諸,為圓故諸,即是一事。
此行何所至到?唯趣佛之知見,即是行一意也。
△四明教一 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衆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
圓頓之教,名一佛乘。
别教已去,皆名有餘之說,即不了義,非一佛乘。
無有餘乘者,無華嚴中所兼之别;無二者,無般若中所帶之二;無三者,無方等中所對之三也。
然上四文,各有二義:初文若取能知見,即人一為便;今取所知見,則理一為便。
次文若取教化,即教一為便;今取菩薩,則人一為便。
第三文諸有所作,若就教主為言,即教一為便;今就行人為語,則行一為便。
第四文若取乘運之義,即行一為便;今取為衆生說法,則教一為便。
不過逐便釋耳。
四、正釋竟。
△五、總結 舍利弗,一切十方諸佛法亦如是。
此句總結四一,文簡義長。
何以言之?序中因光橫見萬八千土,文殊引古豎明二萬諸佛,無不為實施權,開權顯實,皆與今佛出五濁世,其意是同,固不待言。
至于一切十方刹海無盡,世界淨穢差别無盡,諸佛出世,亦有純說大者,亦有純說小者。
純說大,則不必施三,固是四一。
純說小,則不得顯實,而久久之後,究竟亦無不還成四一者。
但非可以劫數久近計之,非可以等覺已下諸神通天眼測之耳。
下文開迹顯本。
如來三世化功若此,此而不信,安得名随喜哉?初總明諸佛竟。
△二、列三世佛為三:初、過去佛,二、未來佛,三、現在佛。
此中應具六義,但出二種:一、開方便,二、顯真實。
兩則指上,兩則指下。
(歎法希有,說無虛妄,指前總章。
舉五濁釋權,揀僞敦信,指後釋迦章。
) 初過去佛。
舍利弗,過去諸佛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
△三、正說為二:初、四佛章,廣上諸佛權實。
二、釋迦章,廣上釋迦權實。
上句逗少,是文略。
總雲諸佛,是人略。
但開三顯一,是義略。
此中章句多,是文廣。
明五佛,是人廣。
明六番,是義廣。
六番者:一、歎法希有,二、說無虛妄,三、開方便,四、示真實,五、舉五濁釋權,六、揀僞敦信。
歎法,令生尊重。
說無虛妄,止其诽謗。
開方便,使莫執小。
示真實,使其悟大。
舉五濁,示必施三。
揀僞,要必真實。
于五佛章中,一一應備六義。
而前後互出不具足者,蓋如來巧說,使略而無缺,詣而不煩文耳。
又六義前後亦複無在。
(生起宛然,大體随時。
以此六義,共成開顯大旨。
如三世佛,但各二章,豈非極略?而開顯無缺,令權詣實。
略卻四章,令文不繁。
詣者,至也。
前後無在者,六章之要,莫若開顯前後互無。
在餘四章,但義存六,共成一意,不必次第也。
)初、四佛章為二:初、總明諸佛,二、列三世佛。
初中但四:初、歎法希有,二、說無虛妄,三、開方便,四、示真實。
缺二義者,指後文也。
今初。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昙缽華時一現耳! 此中法、譬雙歎。
諸佛若出五濁,必先開三,如今世尊四十餘年始顯真實,久久稀疏,故言時乃說之。
久不說者,為人不堪故,時未至故,五千未遣故。
今人已堪,時已至,五千已去,決定說大乘,故言時乃說之。
優昙華,此雲靈瑞,三千年一現。
又現則金輪王出,表三乘調熟已後,方說妙法,授法王記。
又隔跨酪及二酥三味,乃說醍醐也。
觀心釋者,即中妙觀,通一切法至實相,名為靈。
靈即靈通。
有此觀故,必獲佛記,名為瑞。
由有此觀,方得佛果,名為華。
△二說無虛妄 舍利弗,汝等當信佛之所說,言不虛妄。
此理至深,與昔權理異;此言至妙,與昔權言反;此行至普,與昔權行乖;此人至勝,勝于昔劣。
還指客行四種之粗,而今皆妙。
恐物疑謗,故先勸信,令信無虛妄人,說無虛妄法也。
△三、開方便三:初、開,二、釋,三、結。
今初。
舍利弗,諸佛随宜說法,意趣難解。
随三種機宜,巧說方便,而佛意在實,人莫能解也。
△二釋 所以者何?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演說諸法。
舉今佛之權能,釋諸佛之方便,巧慧同故,借此釋彼。
當知諸佛開權,亦如我也。
△三結 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之。
此結成開權之意趣難解也。
蓋禀教者,罔不謂三,唯有諸佛,乃知一耳。
此文兩向,若作示真實者,即屬後文初标勝人法也。
無分别法,唯佛能知,佛以無分别智,解知無分别法,故是顯實。
△四、示真實五:初、标勝人法,二、标出世意,三、重示,四、正釋,五、總結。
初文如前。
二、标出世意。
所以者何?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
釋此為兩:初總,次分字。
初總者,承上文言,何故是法非思量分别所解,唯有諸佛乃能知耶?良以諸佛覺如實之相,乘此實道,出應于世,隻令衆生得此實相,更無他事。
實相無相,微妙第一,故非思量分别所能解也。
次分字釋者,一則一實相也,非三非五,非七非九,故言一也(三即三乘,五加人天,七加通二乘,九加通别菩薩)。
其性廣博,博三五七九等,故名為大。
諸佛出世之儀式,故名為事。
衆生有此機感,故名為因。
如來乘機而應,故名為緣。
是為出世之本意,而先開三者為一弄引耳。
如人欲取,先當與之,雖說種種道,其實為一乘也。
△三重示 舍利弗,雲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 将欲解釋,更重徴起,以為言端。
又此大事,佛所尊重。
如釋論中,明父王欲多聞太子名,數數說之,無有厭足也。
△四、正釋。
破古不錄。
夫既顯實,則無量法皆一也。
如玄義中十妙,則是十種一也。
若略和舊解,且作四一。
言無量一者,一色一香,無非中道,此義可知。
言十一者,帖文整足,雖不次第,十義無減。
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是顯理一。
唯有諸佛,乃能知之,是顯智一。
唯以一大事者,一即是理,大即是智,(智能照境,方達境大,故大名智。
)事即是行,(自行化他,俱名事故。
)理發智,智導行,逐此義便是顯行一。
知見者,智知于理,眼見谛法,谛理無為,則無分别,以無為法,而有差别。
約此知見,論開示悟入,以略拟廣,有四十位,是顯位一。
又取結句明一,一即法身,大即般若,事即解脫,為秘密藏,是顯三法一。
出現于世,顯感應一。
但教化菩薩,顯眷屬一。
諸有所作,顯神通一。
唯以佛之知見,示悟衆生,顯利益一。
但以一佛乘故,為衆生說法,顯說法一。
經文印義,信如符契。
今略和舊解,作四一者,數同義異。
舊雲果一,今言理一,依義依文。
依義者,若無理一,衆事颠倒,悉是魔說,非複佛經,故須理一。
依文者,文稱佛之知見,今取所知見,所見即谛,所知即境,境谛即實相理,故名理一。
舊雲因一,語單義别。
今雲行一,通收因果。
人一教一,名與舊同。
文即為四:初、明理一,二、明人一,三、明行一,四、明教一。
今初。
諸佛世尊欲令衆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于世;欲示衆生佛之知見故,出現于世;欲令衆生悟佛知見故,出現于世;欲令衆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于世。
舍利弗,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
釋此理一,複為四意:一約四位,二約四智,三約四門,四約觀心。
一約四位者,谛境不可知見,約于智眼,乃能知見。
二智四眼,不能知見,惟一切種智佛眼,則能知見。
經雲:為令衆生開佛知見,若偏語佛果,即失衆生,若偏語衆生,則非佛知見,故不可偏取。
前三教行人,雖是衆生,未得佛眼佛智,故不能知見實相。
圓教四位,亦是衆生,而分得佛眼佛智,則衆生義成,佛知見義亦成,故寄此四位,以釋理一。
如瑞相中,天雨四華,表萬善同歸,得入四位,乘四位華,以趣佛果,故約位顯理也。
開者,即圓十住,初破無明,開如來藏,見實相理。
何者?性德妙理,被通别兩惑之所染着,難可了知,初心雖能圓信(名字位)、圓受(五品位)、圓伏(十信位),而未能斷,不名為開。
内加觀行,外藉法雨,助破通别惑藏,顯出真修性知見,朗然開發,如日出暗滅,眼目有用,故名為開。
緣修破惑,故名使得清淨。
仁王經雲:入理般若名為住。
住于十住白華位也。
示者,惑障既除,知見體顯,體備萬德,法界衆德,顯示分明,故名為示,即是十行大白華位也。
悟者,障除體顯,法界行明,事理融通,更無二趣,如理智,如量智,理量不二,故名為悟,即十回向赤華位也。
入者,事理既融,自在無礙,任運流注,入于薩婆若海,如理如量,通達自在,如量知見,能持衆德,如理知見,能遮諸惑,即是十地大赤華位也。
然圓道妙位,一位之中,即具四十一地功德。
秪開即具示悟入等,更非異心。
但如理知見,無有分别淺深之相。
欲顯如量知見,故分别四位耳。
發心畢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先心難。
既雲難易,即知初心與畢竟心,應有明晦淺深之别。
猶如月體,初後俱圓,而有朔望之殊。
四位知見,皆明照實相,而說開示悟入之異也。
二約四智者。
(名出般若,彼通三教,今唯約圓。
)一道慧,見道實性,實性中得開佛知見也。
二道種慧,知十法界諸道種别解惑之相,一一皆示佛知見也。
三一切智,知一切法一相寂滅,寂滅即悟佛知見也。
四一切種智,知一切法一相寂滅相,種種行類相貌皆識,即入佛知見也。
(智慧二字,俱通因果,及以總别。
今但雲道慧,故約因約總。
加一種字,故約因約别。
智上有一切二字,故約果約總。
又加一種字,故約果約别也。
)又道慧如理名開,道種慧如量名示。
一切智理量不二稱悟,一切種智理量雙照為入。
此亦約實理無淺深中,而淺深分别也。
(如彼俗境數量,如于實理契之。
理量相即,非因果總别而論。
因果總别,四名便故,初後理同。
)三約圓教四門,橫釋四句者。
空門一空一切空,即開佛知見。
有門一有一切有,即示佛知見。
亦空亦有門一切亦空亦有,即悟佛知見。
非空非有門一切非空非有,即入佛知見。
能通則四,所通則一。
開示悟入,是能通之門。
所知所見,乃所通之理也。
四約觀心釋者,觀于心性三谛之理,不可思議。
此觀明淨,名為開。
雖不可思議,而能分别空假中心,宛然無濫,名為示。
空假中心,即三而一,即一而三,名為悟。
空假中心,非空假中,而齊照空假中,名為入。
是為一心三觀,而分開示悟入之殊也。
所以四種釋者,見理由位,位立由智,智發由門,門通由觀。
觀故則門通,門通故智成,智成故位立,位立故見理,見理故名為理一也。
(雖雲理一,而門即教一,觀即行一,位即人一。
此乃教行人三,寄理以辨。
理既如是,餘三例然。
釋義之妙,無以加矣。
又前約位智,則初住方得名開,似乎凡夫絕分。
後約門約觀,則名字初心,造修有地。
況複衆生知見,本來即是佛知見體。
如冰體即水,但由惑障寒結,舉水成冰。
苟信圓門觀心即是,則有名字開示悟入,乃至究竟開示悟入。
豈得高推聖境,自鄙無分。
又豈得妄計初心即佛,以凡濫極哉。
此中約位非豎而論豎,約門非橫而論橫,約智非亦橫亦豎而論亦橫亦豎,約觀非非橫非豎而論非橫非豎,又複雙照橫豎。
)舍利弗下,即結成理一義。
昔方便教,亦得各論開示悟入,而非佛知見,故是權。
今明佛知見,故是實。
實即理一也。
△二明人一 佛告舍利弗: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
就昔方便,謂教化三乘,理實但化菩薩。
如彼窮子,自謂客作賤人,長者觀之,實是己子,即是人一。
△三明行一 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衆生。
三乘衆行,名之為諸,為圓故諸,即是一事。
此行何所至到?唯趣佛之知見,即是行一意也。
△四明教一 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衆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
圓頓之教,名一佛乘。
别教已去,皆名有餘之說,即不了義,非一佛乘。
無有餘乘者,無華嚴中所兼之别;無二者,無般若中所帶之二;無三者,無方等中所對之三也。
然上四文,各有二義:初文若取能知見,即人一為便;今取所知見,則理一為便。
次文若取教化,即教一為便;今取菩薩,則人一為便。
第三文諸有所作,若就教主為言,即教一為便;今就行人為語,則行一為便。
第四文若取乘運之義,即行一為便;今取為衆生說法,則教一為便。
不過逐便釋耳。
四、正釋竟。
△五、總結 舍利弗,一切十方諸佛法亦如是。
此句總結四一,文簡義長。
何以言之?序中因光橫見萬八千土,文殊引古豎明二萬諸佛,無不為實施權,開權顯實,皆與今佛出五濁世,其意是同,固不待言。
至于一切十方刹海無盡,世界淨穢差别無盡,諸佛出世,亦有純說大者,亦有純說小者。
純說大,則不必施三,固是四一。
純說小,則不得顯實,而久久之後,究竟亦無不還成四一者。
但非可以劫數久近計之,非可以等覺已下諸神通天眼測之耳。
下文開迹顯本。
如來三世化功若此,此而不信,安得名随喜哉?初總明諸佛竟。
△二、列三世佛為三:初、過去佛,二、未來佛,三、現在佛。
此中應具六義,但出二種:一、開方便,二、顯真實。
兩則指上,兩則指下。
(歎法希有,說無虛妄,指前總章。
舉五濁釋權,揀僞敦信,指後釋迦章。
) 初過去佛。
舍利弗,過去諸佛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