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台宗會義卷一之四
關燈
小
中
大
,而為衆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
是諸衆生從諸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無量無數方便等,是開權是法;皆為等,是顯實為一。
佛乘即教一,衆生即人一,能得種智即行一,種智所知即理一。
△二未來佛 舍利弗,未來諸佛當出于世,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衆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
是諸衆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三、現在佛 舍利弗,現在十方無量百千萬億佛土中諸佛世尊,多所饒益安樂衆生。
是諸佛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衆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
是諸衆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舍利弗,是諸佛但教化菩薩,欲以佛之知見示衆生故,欲以佛之知見悟衆生故,欲令衆生入佛之知見故。
現在佛正是化主,故先标出世之意,次明開權顯實,後結成開示悟入也。
少開句者,但是文略。
初四佛章竟。
△二、釋迦章。
廣上釋迦權實,于六義中無。
歎法希有,但有五文:初、開權;二、顯實;三、舉五濁釋方便;四、揀僞敦信一實;五、明無虛妄。
今初。
舍利弗,我今亦複如是,知諸衆生有種種欲,深心所著,随其本性,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力而為說法。
先三後一,如四佛不異,故言亦複如是。
種種欲等者,五乘根性欲也。
過去名根,以能生為義;現在名欲,以取境為義;未來名性,以不改為義。
深心所著者,宿習難轉,即是根也。
方便者,即是随宜所開三乘權法。
此中感應相對,衆生種種根性欲感也。
我佛知之,以方便力而為說法應也。
△二顯實 舍利弗,如此皆為得一佛乘、一切種智故。
△三、舉五濁釋方便三:初、标意,二、舉五濁,三、結釋。
今初。
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無二乘,何況有三? 将舉五濁,先标其意。
上已說諸佛開權顯實,未明隐實施權。
今明稱實而觀,則十方世界,無非法界真如妙理,尚無别教之二,何況有藏通别教之三。
别教名二乘者,中道迥出二邊,不即二邊,是中與邊為二,故名為第二乘也。
别教之二,已不可得,況有通及藏教與别,共成三種權耶。
特以出五濁世,不得不隐一實,施三權耳。
△二、舉五濁 舍利弗,諸佛出于五濁惡世,所謂劫濁、煩惱濁、衆生濁、見濁、命濁。
劫者,時也。
時無實法,依于色心分位假立。
今言濁者,謂四濁增盛,聚在此時,故下文雲劫濁亂時也。
煩惱濁者,通而言之,五住三惑,皆名煩惱。
今且以界内五鈍,使為煩惱濁,所謂貪、瞋、癡、慢、疑也。
衆生亦無别體,依于色心五陰,立此假名。
今言濁者,由見煩惱所感粗弊,色心果報醜劣,故名衆生濁也。
見濁者,通而言之,界内界外諸分别惑,皆名為見。
今且以界内五利,使為見濁,所謂身邊戒見邪也。
命根亦無實法,依于識種之上,一分連持,色心不斷,功能假立。
今言濁者,惡異熟業所感識種,能令色心住持短促,故名為命濁也。
若約因果相由,則以見煩惱為因,感于三界色心為果,依果立衆生名,依衆生一期生死,立命根名,依此四法皆濁,立劫濁名。
若依諸經次第,則劫濁居初,見煩惱、衆生、命,如次列後。
今文不次,義亦無在。
問:此與大佛頂經所明五濁,為同為異?答:大佛頂經五濁,該于九界,惟佛為清。
此經所舉五濁,局在穢土減劫,不約淨土,不約增劫。
問:此經最妙,所舉五濁,何反淺耶?答:此明諸佛隐實施三,由于出五濁世,事不獲已,正顯善權方便,不可思議。
何得以大佛頂經,為并彼經,别為一類利根,直開圓解耳。
問:五濁若能障大,華嚴經中,未除濁而聞悟,何也?答:此應四句分别:一、大乘根利障重,以根利故,重障不能障此土,華嚴初聞大乘者是也;二、根利障輕,他方淨土,頓聞大乘者是也;三、根鈍障輕,他方淨土,先聞三乘,後悟一乘者是也;四、根鈍障重,此土聞漸除濁,方聞大乘者是也。
問:五濁亦障小否?答:就小亦應四句分别:一、小乘根利障輕,濁不能障,如舍利弗、大迦葉等;二、小乘根利障重,濁亦不能為障,如阿含經央掘魔羅;三、小乘根鈍障輕,濁亦不能為障,如般陀比丘;四、小乘根鈍障重,此則成障,佛世不聞小乘,不得度脫者是也。
問:自有不在華嚴,不在三藏,而得聞大聞小者,何也?答:此應約四教,總作四句,又約四教,各作四句。
總作四句者,根利障輕,随于何時,宜聞圓教;根利障重,随于何時,宜聞别教;根鈍障輕,随于何時,宜聞通教;根鈍障重,随于何時,宜聞藏教。
佛以口密而随應之,令其得益。
各作四句者,四教各有四門。
根利障輕者,聞非空非有門入也。
根利障重者,聞亦空亦有門入也。
根鈍障輕者,聞空門入也。
根鈍障重者,聞有門入也。
統而言之,不論有障無障,貴在有根有乘種耳。
障由破戒,種由熏習,根由宿習,有利有鈍,緻今值佛,悟有待時不待時也。
若宿無乘種,未植出世善根,縱令障輕,耽樂不悟,四句不收,四門不攝,可奈何哉。
問,五濁一往,何故障大而不障小。
(約初四句中之第四句問。
)答,衆生濁重,妄計五陰而為四德。
(障重也。
)若聞大乘常樂我淨,即執非為是。
(根鈍也。
)舊醫頑騃,不知乳之好惡,(不識藥也。
)不知病起根源,(不識病也。
)不知藥餌開遮,(不知授藥法也。
)無所知曉,故濁障大也。
文雲,若但贊佛乘,衆生沒在苦,即此義也。
若聞無常苦無我不淨,即厭生死,欣涅槃,破邪計執,故五濁不障小。
文雲,作是思惟時,十方佛皆現,梵音慰喻我,即此義也。
△三、結釋 如是,舍利弗,劫濁亂時,衆生垢重,悭貪嫉妒,成就諸不善根故,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說三。
初句即劫濁,次句即衆生濁,悭貪嫉妒即煩惱濁及見濁,成就諸不善根即命濁也。
設非曲垂方便,何以引出苦輪?三、舉五濁釋方便竟。
△四、揀僞敦信一實。
若佛弟子,自能信解。
若不信解,非真弟子,亦非羅漢敦逼時衆令信受也。
文二:初、揀真僞,二、開除釋疑。
初又二:初、若不聞不知,非真弟子;二、若聞不信受,是增上慢。
今初。
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謂阿羅漢、辟支佛者,不聞不知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羅漢,非辟支佛。
如世弟子,随順師法,繼道傳燈,今不聞不知,則無法可順。
何謂弟子?如來昔為治五濁故,方便施三,汝得聞得知,随順修習,名為弟子。
今五濁既除,為汝顯一,何意不聞不知?不聞即不聞教一,不知即不知行一,非弟子即非人一,總迷于理一也。
△二、若聞不信受是增上慢 又,舍利弗,是諸比丘、比丘尼,自謂已得阿羅漢,是最後身究竟涅槃,便不複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知此輩皆是增上慢人。
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實得阿羅漢,若不信此法,無有是處。
佛設二乘,原為五濁障重,暫令息苦,故權說見思斷盡,名阿羅漢。
不受三界後有,名最後身。
出同居土,分段苦輪,名為涅槃。
然使實得阿羅漢道,證有餘脫,今聞此經,便應信受,進求無上菩提。
何以故?濁障既除,又得聞此大法,則當審自籌量,無明别惑尚在,何名羅漢?變易生死浩然,何名後身?化城未是寶所,何名究竟涅槃?故實得阿羅漢者,未有不信佛說此法者也。
倘自以為足,不複志求菩提,當知并未證阿羅漢,但是增上慢耳。
初揀真僞竟。
△二、開除釋疑,又二:初、開除,二、釋疑。
今初。
除佛滅度後,現前無佛。
所以者何?佛滅度後,如是等經受持、讀誦、解義者,是人難得。
恐有問曰:若爾,則一切羅漢,皆必志求無上菩提耶?故今開除之曰:除佛滅後,現前無佛,則彼禀權說證羅漢者,未必即能志求菩提。
又有問曰:佛雖滅度,此經住世,彼何不信?故今釋曰:所以者何?佛滅度後,經雖住世,而受持讀誦解義之人難得,不遇其人,則小果聖者,安能自決了哉? △二、釋疑 若遇餘佛,于此法中,便得決了。
恐有疑曰:若佛滅後,諸阿羅漢不遇此經,不遇受持讀誦解義之人,則當永入小涅槃耶?故今釋曰:是人雖作滅度之想,入于涅槃,而生方便。
有餘國中,仍得遇佛,為說此法,便得決了。
化城非實,還必志求無上菩提,斷無永入涅槃之理也。
故大智度論釋畢定品雲:羅漢身必應滅,住在何處,具足佛道?答:出三界外,有淨佛土,無煩惱名,于是國土佛所,聞法華經,具足佛道。
即引此經證雲:有羅漢若不聞法華,自謂得滅度,我于餘國為說是事,汝當作佛也。
又設于此土,得遇受持讀誦解義之人,亦得決了。
故南嶽師雲:餘佛者,四依也。
羅漢遇之,聞經決了。
又雲:羅漢修念佛定,見十方佛,為說此經,便得決了。
(若言念十方佛,則是已發大心。
若複唯念釋尊,乃因小感大,亦是機發使之然耳。
)四、揀僞敦信一實竟。
△五、明無虛妄 舍利弗,汝等當一心信解受持佛語。
諸佛如來言無虛妄,無有餘乘,唯一佛乘。
先勸信釋迦實說,次勸信諸佛誠言,後結成唯一佛乘,所以止疑謗也。
初正法說中,初長文竟。
△二、偈頌為二:初頌許答,二頌正說。
今初。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比丘比丘尼,有懷增上慢,優婆塞我慢,優婆夷不信。
如是四衆等,其數有五千,不自見其過,于戒有缺漏。
護惜其瑕疵,是小智已出,衆中之糟糠,佛威德故去。
斯人鮮福德,不堪受是法,此衆無枝葉,唯有諸貞實。
舍利弗善聽, 上慢、我慢、不信,四衆通有。
但出家二衆,多修道得禅,謬謂聖果,起增上慢;在俗矜高,多起我慢;女人智淺,多生不信。
不自見其過者,三失覆心,藏玼揚德,不能内省,是無慚人也;若自見過,即有羞僧也。
于戒有缺漏者,律儀有失名缺,定共、道共有失名漏。
乏定道故,内起惡覺,如玉含瑕;缺律儀故,外動身口,如玉露玼。
覆罪自安,不知發露,故名護惜。
小智者,不得學、無學智而有世間小智,妄計有漏以為無漏,小中之小,故言小智也。
未有無漏禅定滋潤,但有世間味禅,故如糟;未有出世理慧,但有文字薄解,封文失旨,故如糠。
又糟糠譬無大機,枝葉譬非好器,悉不任用,故須遣之。
四偈皆頌揀許,末一句頌誡許,略不頌順許也。
△二、頌正說二:初、頌四佛章,二、頌釋迦章。
初中四:初、頌諸佛,二、頌過去佛,三、頌未來佛,四、頌現在佛。
初頌諸佛,與長文共有三異:一、彼此互無。
長文有歎法而無五濁,今有五濁而無歎法。
二、前後間出。
長文先歎法,次明不虛,開權顯實;今先開權顯實,後明不虛。
三、開合不同。
長文勸信與不虛合說,今分勸信隔于不虛。
又長文以釋迦方便,釋成諸佛之權;今以釋迦顯一,釋成諸佛之實。
是四異也。
文為五:初、頌施權,二、頌顯實,三、頌勸信,四、舉五濁,五、頌不虛。
今初。
諸佛所得法,無量方便力,而為衆生說。
衆生心所念,種種所行道,若幹諸欲性,先世善惡業。
佛悉知是已,以諸緣譬喻,言辭方便力,令一切歡喜。
或說修多羅,伽陀及本事,本生未曾有,亦說于因緣,譬喻并祇夜,優波提舍經。
鈍根樂小法,貪著于生死,于諸無量佛,不行深妙道,衆苦所惱亂,為是說涅槃。
諸佛所得法者,修道得于諸權法也。
良由自行因滿所感,後得無分别智,亦名為差别智,正當自行體内權也。
即此法體,亦不可說。
以方便故,為衆生說。
成化他權,照九界機,說七方便。
九是所被,教不出七,說七被九,漸令入實。
七九之中,随何等機,聞何等法,遇機便逗,初無
是諸衆生從諸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無量無數方便等,是開權是法;皆為等,是顯實為一。
佛乘即教一,衆生即人一,能得種智即行一,種智所知即理一。
△二未來佛 舍利弗,未來諸佛當出于世,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衆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
是諸衆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三、現在佛 舍利弗,現在十方無量百千萬億佛土中諸佛世尊,多所饒益安樂衆生。
是諸佛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衆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
是諸衆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舍利弗,是諸佛但教化菩薩,欲以佛之知見示衆生故,欲以佛之知見悟衆生故,欲令衆生入佛之知見故。
現在佛正是化主,故先标出世之意,次明開權顯實,後結成開示悟入也。
少開句者,但是文略。
初四佛章竟。
△二、釋迦章。
廣上釋迦權實,于六義中無。
歎法希有,但有五文:初、開權;二、顯實;三、舉五濁釋方便;四、揀僞敦信一實;五、明無虛妄。
今初。
舍利弗,我今亦複如是,知諸衆生有種種欲,深心所著,随其本性,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力而為說法。
先三後一,如四佛不異,故言亦複如是。
種種欲等者,五乘根性欲也。
過去名根,以能生為義;現在名欲,以取境為義;未來名性,以不改為義。
深心所著者,宿習難轉,即是根也。
方便者,即是随宜所開三乘權法。
此中感應相對,衆生種種根性欲感也。
我佛知之,以方便力而為說法應也。
△二顯實 舍利弗,如此皆為得一佛乘、一切種智故。
△三、舉五濁釋方便三:初、标意,二、舉五濁,三、結釋。
今初。
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無二乘,何況有三? 将舉五濁,先标其意。
上已說諸佛開權顯實,未明隐實施權。
今明稱實而觀,則十方世界,無非法界真如妙理,尚無别教之二,何況有藏通别教之三。
别教名二乘者,中道迥出二邊,不即二邊,是中與邊為二,故名為第二乘也。
别教之二,已不可得,況有通及藏教與别,共成三種權耶。
特以出五濁世,不得不隐一實,施三權耳。
△二、舉五濁 舍利弗,諸佛出于五濁惡世,所謂劫濁、煩惱濁、衆生濁、見濁、命濁。
劫者,時也。
時無實法,依于色心分位假立。
今言濁者,謂四濁增盛,聚在此時,故下文雲劫濁亂時也。
煩惱濁者,通而言之,五住三惑,皆名煩惱。
今且以界内五鈍,使為煩惱濁,所謂貪、瞋、癡、慢、疑也。
衆生亦無别體,依于色心五陰,立此假名。
今言濁者,由見煩惱所感粗弊,色心果報醜劣,故名衆生濁也。
見濁者,通而言之,界内界外諸分别惑,皆名為見。
今且以界内五利,使為見濁,所謂身邊戒見邪也。
命根亦無實法,依于識種之上,一分連持,色心不斷,功能假立。
今言濁者,惡異熟業所感識種,能令色心住持短促,故名為命濁也。
若約因果相由,則以見煩惱為因,感于三界色心為果,依果立衆生名,依衆生一期生死,立命根名,依此四法皆濁,立劫濁名。
若依諸經次第,則劫濁居初,見煩惱、衆生、命,如次列後。
今文不次,義亦無在。
問:此與大佛頂經所明五濁,為同為異?答:大佛頂經五濁,該于九界,惟佛為清。
此經所舉五濁,局在穢土減劫,不約淨土,不約增劫。
問:此經最妙,所舉五濁,何反淺耶?答:此明諸佛隐實施三,由于出五濁世,事不獲已,正顯善權方便,不可思議。
何得以大佛頂經,為并彼經,别為一類利根,直開圓解耳。
問:五濁若能障大,華嚴經中,未除濁而聞悟,何也?答:此應四句分别:一、大乘根利障重,以根利故,重障不能障此土,華嚴初聞大乘者是也;二、根利障輕,他方淨土,頓聞大乘者是也;三、根鈍障輕,他方淨土,先聞三乘,後悟一乘者是也;四、根鈍障重,此土聞漸除濁,方聞大乘者是也。
問:五濁亦障小否?答:就小亦應四句分别:一、小乘根利障輕,濁不能障,如舍利弗、大迦葉等;二、小乘根利障重,濁亦不能為障,如阿含經央掘魔羅;三、小乘根鈍障輕,濁亦不能為障,如般陀比丘;四、小乘根鈍障重,此則成障,佛世不聞小乘,不得度脫者是也。
問:自有不在華嚴,不在三藏,而得聞大聞小者,何也?答:此應約四教,總作四句,又約四教,各作四句。
總作四句者,根利障輕,随于何時,宜聞圓教;根利障重,随于何時,宜聞别教;根鈍障輕,随于何時,宜聞通教;根鈍障重,随于何時,宜聞藏教。
佛以口密而随應之,令其得益。
各作四句者,四教各有四門。
根利障輕者,聞非空非有門入也。
根利障重者,聞亦空亦有門入也。
根鈍障輕者,聞空門入也。
根鈍障重者,聞有門入也。
統而言之,不論有障無障,貴在有根有乘種耳。
障由破戒,種由熏習,根由宿習,有利有鈍,緻今值佛,悟有待時不待時也。
若宿無乘種,未植出世善根,縱令障輕,耽樂不悟,四句不收,四門不攝,可奈何哉。
問,五濁一往,何故障大而不障小。
(約初四句中之第四句問。
)答,衆生濁重,妄計五陰而為四德。
(障重也。
)若聞大乘常樂我淨,即執非為是。
(根鈍也。
)舊醫頑騃,不知乳之好惡,(不識藥也。
)不知病起根源,(不識病也。
)不知藥餌開遮,(不知授藥法也。
)無所知曉,故濁障大也。
文雲,若但贊佛乘,衆生沒在苦,即此義也。
若聞無常苦無我不淨,即厭生死,欣涅槃,破邪計執,故五濁不障小。
文雲,作是思惟時,十方佛皆現,梵音慰喻我,即此義也。
△三、結釋 如是,舍利弗,劫濁亂時,衆生垢重,悭貪嫉妒,成就諸不善根故,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說三。
初句即劫濁,次句即衆生濁,悭貪嫉妒即煩惱濁及見濁,成就諸不善根即命濁也。
設非曲垂方便,何以引出苦輪?三、舉五濁釋方便竟。
△四、揀僞敦信一實。
若佛弟子,自能信解。
若不信解,非真弟子,亦非羅漢敦逼時衆令信受也。
文二:初、揀真僞,二、開除釋疑。
初又二:初、若不聞不知,非真弟子;二、若聞不信受,是增上慢。
今初。
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謂阿羅漢、辟支佛者,不聞不知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羅漢,非辟支佛。
如世弟子,随順師法,繼道傳燈,今不聞不知,則無法可順。
何謂弟子?如來昔為治五濁故,方便施三,汝得聞得知,随順修習,名為弟子。
今五濁既除,為汝顯一,何意不聞不知?不聞即不聞教一,不知即不知行一,非弟子即非人一,總迷于理一也。
△二、若聞不信受是增上慢 又,舍利弗,是諸比丘、比丘尼,自謂已得阿羅漢,是最後身究竟涅槃,便不複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知此輩皆是增上慢人。
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實得阿羅漢,若不信此法,無有是處。
佛設二乘,原為五濁障重,暫令息苦,故權說見思斷盡,名阿羅漢。
不受三界後有,名最後身。
出同居土,分段苦輪,名為涅槃。
然使實得阿羅漢道,證有餘脫,今聞此經,便應信受,進求無上菩提。
何以故?濁障既除,又得聞此大法,則當審自籌量,無明别惑尚在,何名羅漢?變易生死浩然,何名後身?化城未是寶所,何名究竟涅槃?故實得阿羅漢者,未有不信佛說此法者也。
倘自以為足,不複志求菩提,當知并未證阿羅漢,但是增上慢耳。
初揀真僞竟。
△二、開除釋疑,又二:初、開除,二、釋疑。
今初。
除佛滅度後,現前無佛。
所以者何?佛滅度後,如是等經受持、讀誦、解義者,是人難得。
恐有問曰:若爾,則一切羅漢,皆必志求無上菩提耶?故今開除之曰:除佛滅後,現前無佛,則彼禀權說證羅漢者,未必即能志求菩提。
又有問曰:佛雖滅度,此經住世,彼何不信?故今釋曰:所以者何?佛滅度後,經雖住世,而受持讀誦解義之人難得,不遇其人,則小果聖者,安能自決了哉? △二、釋疑 若遇餘佛,于此法中,便得決了。
恐有疑曰:若佛滅後,諸阿羅漢不遇此經,不遇受持讀誦解義之人,則當永入小涅槃耶?故今釋曰:是人雖作滅度之想,入于涅槃,而生方便。
有餘國中,仍得遇佛,為說此法,便得決了。
化城非實,還必志求無上菩提,斷無永入涅槃之理也。
故大智度論釋畢定品雲:羅漢身必應滅,住在何處,具足佛道?答:出三界外,有淨佛土,無煩惱名,于是國土佛所,聞法華經,具足佛道。
即引此經證雲:有羅漢若不聞法華,自謂得滅度,我于餘國為說是事,汝當作佛也。
又設于此土,得遇受持讀誦解義之人,亦得決了。
故南嶽師雲:餘佛者,四依也。
羅漢遇之,聞經決了。
又雲:羅漢修念佛定,見十方佛,為說此經,便得決了。
(若言念十方佛,則是已發大心。
若複唯念釋尊,乃因小感大,亦是機發使之然耳。
)四、揀僞敦信一實竟。
△五、明無虛妄 舍利弗,汝等當一心信解受持佛語。
諸佛如來言無虛妄,無有餘乘,唯一佛乘。
先勸信釋迦實說,次勸信諸佛誠言,後結成唯一佛乘,所以止疑謗也。
初正法說中,初長文竟。
△二、偈頌為二:初頌許答,二頌正說。
今初。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比丘比丘尼,有懷增上慢,優婆塞我慢,優婆夷不信。
如是四衆等,其數有五千,不自見其過,于戒有缺漏。
護惜其瑕疵,是小智已出,衆中之糟糠,佛威德故去。
斯人鮮福德,不堪受是法,此衆無枝葉,唯有諸貞實。
舍利弗善聽, 上慢、我慢、不信,四衆通有。
但出家二衆,多修道得禅,謬謂聖果,起增上慢;在俗矜高,多起我慢;女人智淺,多生不信。
不自見其過者,三失覆心,藏玼揚德,不能内省,是無慚人也;若自見過,即有羞僧也。
于戒有缺漏者,律儀有失名缺,定共、道共有失名漏。
乏定道故,内起惡覺,如玉含瑕;缺律儀故,外動身口,如玉露玼。
覆罪自安,不知發露,故名護惜。
小智者,不得學、無學智而有世間小智,妄計有漏以為無漏,小中之小,故言小智也。
未有無漏禅定滋潤,但有世間味禅,故如糟;未有出世理慧,但有文字薄解,封文失旨,故如糠。
又糟糠譬無大機,枝葉譬非好器,悉不任用,故須遣之。
四偈皆頌揀許,末一句頌誡許,略不頌順許也。
△二、頌正說二:初、頌四佛章,二、頌釋迦章。
初中四:初、頌諸佛,二、頌過去佛,三、頌未來佛,四、頌現在佛。
初頌諸佛,與長文共有三異:一、彼此互無。
長文有歎法而無五濁,今有五濁而無歎法。
二、前後間出。
長文先歎法,次明不虛,開權顯實;今先開權顯實,後明不虛。
三、開合不同。
長文勸信與不虛合說,今分勸信隔于不虛。
又長文以釋迦方便,釋成諸佛之權;今以釋迦顯一,釋成諸佛之實。
是四異也。
文為五:初、頌施權,二、頌顯實,三、頌勸信,四、舉五濁,五、頌不虛。
今初。
諸佛所得法,無量方便力,而為衆生說。
衆生心所念,種種所行道,若幹諸欲性,先世善惡業。
佛悉知是已,以諸緣譬喻,言辭方便力,令一切歡喜。
或說修多羅,伽陀及本事,本生未曾有,亦說于因緣,譬喻并祇夜,優波提舍經。
鈍根樂小法,貪著于生死,于諸無量佛,不行深妙道,衆苦所惱亂,為是說涅槃。
諸佛所得法者,修道得于諸權法也。
良由自行因滿所感,後得無分别智,亦名為差别智,正當自行體内權也。
即此法體,亦不可說。
以方便故,為衆生說。
成化他權,照九界機,說七方便。
九是所被,教不出七,說七被九,漸令入實。
七九之中,随何等機,聞何等法,遇機便逗,初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