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台宗會義卷一之四

關燈
一定,故雲無量方便力,而為衆生說也。

    現起希望,名為所念。

    念即是欲,習欲成性,能為後種。

    加以先業有善有惡,差别若幹,誠非一緣一譬一種方便所能度脫,惟佛悉能知之,故能随宜說九部法,令其一切皆歡喜也。

    歡喜則必生善滅惡,入理舉初以該後耳。

    九部者,通論則大小各十二部,别論則小或十一,或但九部,具如玄義中說。

    鈍根樂小法下六句,結施權意。

    前世根鈍,今世無機,不堪聞大,故言不行深妙道。

    前世貪着障重,今世衆苦所惱,唯可聞小,故言為是說涅槃也。

     △二、頌顯實四:初、頌理一,二、頌人一,三、頌教一,四、頌行一。

     今初。

     我設是方便,令得入佛慧,未曾說汝等,當得成佛道。

    所以未曾說,說時未至故,今正是其時,決定說大乘。

    我此九部法,随順衆生說,入大乘為本,以故說是經。

     佛慧即是一大事因緣也。

    若約能知,乃是行一;若約所知,則是理一;又若約說經,應是教一;若約所诠,則是理一。

    蓋亦取便名為理一也。

     △二頌人一 有佛子心淨,柔軟亦利根,無量諸佛所,而行深妙道,為此諸佛子,說是大乘經。

    我記如是人,來世成佛道,以深心念佛,修持淨戒故。

    此等聞得佛,大喜充遍身,佛知彼心行,故為說大乘。

    聲聞若菩薩,聞我所說法,乃至于一偈,皆成佛無疑。

     此正頌上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也。

    廣出諸方便人,皆成實人。

    有佛子心淨,即别教人。

    為諸佛子說大乘經,得記心喜,即成圓教真實之人。

    聲聞若菩薩者,聲聞兼得緣覺,即是兩教二乘。

    菩薩兼得藏通大士,皆成佛無疑。

    則七種方便,無非佛子明矣。

    此是極聖誠說,奈何不信。

     △三頌教一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

    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導于衆生,說佛智慧故。

     此正頌上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衆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也。

    但以假名三教,引導令入佛慧一教,是故約方便說,則可暫有,約究竟論,決無二三。

     △四頌行一 諸佛出于世,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終不以小乘,濟度于衆生。

    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以此度衆生,自證無上道,大乘平等法。

    若以小乘化,乃至于一人,我則堕悭貪,此事為不可。

     唯此一事實等,頌上諸有所作,常為一大事也。

    佛自住大乘等,頌上唯以佛之知見,示悟衆生也。

    後六句,釋成不以小度之意。

    二、頌顯實竟。

     △三、頌勸信二:初、舉果勸信,二、舉因勸信。

     今初。

     若人信歸佛,如來不欺诳,亦無貪嫉意,斷諸法中惡,故佛于十方,而獨無所畏。

    我以相嚴身,光明照世間,無量衆所尊,為說實相印。

     佛心清淨,衆惡斷盡,無畏說法,此内德可信也。

    妙相莊嚴,光明炳着,為衆所尊,說大乘印,此外德可信也。

     △二、舉因勸信 舍利弗當知,我本立誓願,欲令一切衆,如我等無異。

    如我昔所願,今者已滿足,化一切衆生,皆令入佛道。

     昔有誠誓,今酬誓故,說此昔願可信也。

    菩提願滿,化他同入克果之因,因則不虛,彌可信也。

    問:本誓既普,今衆生尚多,願雲何滿?答:佛三世益物,無有已時,今且約現在機熟,名願滿也。

    三、頌勸信竟。

     △四、舉五濁四:初、總明五濁障大;二、别明五障;三、明為五濁故說小;四、明為大施小。

    小冶五濁,大願得興。

     今初。

     若我遇衆生,盡教以佛道,無智者錯亂,迷惑不受教。

     衆生以苦惱自煎,諸佛以大悲濟物,悲與苦相對,故言相遇。

    又佛如衆生如,一如無二如,天性相關,故言相遇。

    夫盡教以佛道,佛之本懷也。

    無智迷惑而不受教,五濁障大也。

    彼既有障,安得不設方便以漸誘之?經雲:過去有佛,号住無住,發願使己國衆生同日同時成佛,即日滅度。

    又賢劫前有佛,号曰平等,亦願己國及十方衆生同日成佛,即日滅度。

    若爾,今日有佛,複有衆生,雲何耶?佛言:止!止!我前所言得人身者耳。

    頗有發願令五道同日成佛否?佛言:不可以非器之身成無上道,要先化三趣令得人天,然後乃可如願。

    三趣非善道,何能成佛? △二、别明五障 我知此衆生,未曾修善本,堅著于五欲,癡愛故生惱。

    以諸欲因緣,墜堕三惡道,輪回六趣中,備受諸苦毒。

     此二偈,别明衆生濁也。

    真如實相,名為善本,不依此種善根,故不能感大法。

    五欲為諸惡本,從癡有愛,則衆惱競生。

     受胎之微形,世世常增長,薄德少福人,衆苦所逼迫。

     此一偈,别明命濁也。

    處胎經,從初七日,乃至三十八七日,具說漸漸增長之相,即所謂世世常增長,真可厭離。

    觀心釋者,一念心起,即為未來作業。

    業即胎,胎業無窮,世世不斷,即是增長。

     入邪見稠林,若明若無等,依止此諸見,具足六十二。

     此一偈,别明見濁也。

    五見交加,如茂林稠密,若有是常見,若無是斷見,依于二見,成六十二見,具如法數。

     深着虛妄法,堅受不可舍。

    我慢自矜高,谄曲心不實, 此一偈,别明煩惱濁也。

    略舉根本中貪、慢,小随中谄,以攝其餘。

     于千萬億劫,不聞佛名字,亦不聞正法,如是人難度。

     此一偈别明劫濁也。

    長時不聞佛法,即是劫濁。

    又上來四濁集在時中,故名劫濁。

    五濁障故,不信一乘,故難度也。

    觀心釋者,念念惡覺,永無正觀以自覺,是不聞佛名;永不與八正道相應,是不聞正法,此心則難度也。

    二、别明五障竟。

     △三、明為五濁故說小 是故舍利弗,我為設方便,說諸盡苦道,示之以涅槃。

     △四明為大施小小治五濁大願得興 我雖說涅槃,是亦非真滅。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佛子行道已,來世得作佛。

     析三界妄盡,滅色取空,則非真滅。

    以無明别惑尚在,則界外變易生死,正自浩然也。

    若體達無明本空,諸法何有?如翳見空華,華相本虛也。

    法雖本寂,若不修道,無由契會。

    故言佛子行道已,來世得作佛。

    如空華雖寂,若不除翳,無由睹淨空也。

    四、舉五濁竟。

     △五頌不虛 我有方便力,開示三乘法,一切諸世尊,皆說一乘道。

    今此諸大衆,皆應除疑惑,諸佛語無異,惟一無二乘。

     先權後實,巧為五濁,施此方便,誠言不虛,勿生疑也。

    初頌諸佛竟。

     △二、頌過去佛二:初、略頌開顯,二、廣頌開顯。

     今初。

     過去無數劫,無量滅度佛,百千萬億種,其數不可量。

    如是諸世尊,種種緣譬喻,無數方便力,演說諸法相。

    是諸世尊等,皆說一乘法,化無量衆生,令入于佛道。

     初二偈明施三,後一偈明開顯也。

    說一乘法即教一,化無量衆即人一,入佛道即行一及理一。

     △二、廣頌開顯二:初、總明方便助顯,二、别示開顯之相。

     今初。

     又諸大聖主,知一切世間,天人群生類,深心之所欲,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

     天人群生,是舉諸乘以明人一。

    異方便,是舉諸教諸行以顯教一行一。

    第一義,是理一也。

    正因佛性,即第一義。

    若用圓妙正觀,則是實相方便,不稱為異。

    今用五乘七方便等而助顯之,名異方便。

    即指下文六度,乃至供養稱名等也。

    良由衆生樂欲不同,故使諸佛方便有異。

    然方便雖異,助顯則同。

    既顯實已,此異非異。

    殷勤稱歎,良由于此。

     △二、别示開顯之相二:初、約衆善顯緣因功德,二、約聞經顯了因功德。

    初中七:初、約六度明開顯,二、約戀慕心明開顯,三、約供舍利明開顯,四、約造佛像明開顯,五、約畫佛像明開顯,六、約供塔像明開顯,七、約稱佛名明開顯。

     今初。

     若有衆生類,值諸過去佛,若聞法布施,或持戒忍辱,精進禅智等,種種修福慧,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

     正因佛性,生佛體同,幻障若深,永不值佛。

    得值過去佛者,則是内因力強,得感出世緣也。

    然其深心所欲不同,所以諸佛說法亦異。

    在彼一時,或聞頓法,或聞漸法,或修布施,或修持戒,或修忍辱,或修精進,或修禅定,或修智慧,或單修一法一行,或兼修餘法餘行,或轉或助,種種不同。

    又或以相心修六度,或以無相修六度,或以非相非無相次第修六度,更複種種不同。

    由今觀之,既得皆已成佛,皆證理一,則如是諸人即人一,所修福慧即行一,所聞諸法即教一矣。

    此中聞法及智慧,似宜屬于了因,讓後聞法華經,故但屬緣因也。

     △二、約悲戀心明開顯 諸佛滅度後,若人善軟心,如是諸衆生,皆已成佛道。

     承上文言,不但值佛聞法,修行六度者,已成佛也。

    即諸佛示滅,能于如來起悲戀心,一念之間,舍惡從善,化剛為軟,在彼一時,似屬人天二乘。

    由今觀之,亦皆已成佛道。

    佛道既證理一,則是諸衆生即人一,善軟心即行一,示滅即教一矣。

     △三、約供舍利明開顯 諸佛滅度已,供養舍利者,起萬億種塔,金銀及玻璃,碑磲與瑪瑙,玫瑰琉璃珠,清淨廣嚴飾,莊校于諸塔。

    或有起石廟,旃檀及沉水,木樒并餘材,磚瓦泥土等。

    若于曠野中,積土成佛廟,乃至童子戲,聚沙為佛塔,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

     承上文言,又不但悲戀如來,而生善軟心者,已成佛也。

    即諸佛滅後,碎身為若幹舍利,是諸人等,為供舍利起寶塔者,下至起石廟者,起土廟者,乃至童戲為沙塔者,或有舍利如芥子許,或無舍利,或以誠心,或以戲心,在彼一時,則謂功德或大在小,或有或無。

    由今觀之,亦皆已成佛道。

    佛道既證理一,則如是諸人,即人一;起塔起廟,積土聚沙,即行一;碎身為舍利,即教一矣。

    按釋迦示滅,既茶毗竟,大迦葉言:如來舍利,非我等事,自有國王、王子、大臣、宰官、長者、居士、婆羅門等樂福田者,廣修供養。

    我等事者,宜應結集三藏,勿令正法速滅。

    由此觀之,迦葉傳佛心印,故以先務為急;人天樂種福田,則以供養為先。

    就彼修供養時,所發三乘五乘,心願不同,而由過去諸佛方便力故,久久之後,未有不歸于佛道者。

    又按經中造塔之法,如來十三級,辟支佛五級,阿羅漢四級,阿那含三級,斯陀含二級,須陀洹一級,輪王無級。

    級者,輪相也。

    今時凡夫,動辄起塔,以凡濫聖,為戾不輕。

    語雲:君子愛人以德。

    縱令弟子尊師,豈可陷師于濫聖之罪?又縱令死者冥冥,甯不顯生者之碌碌耶? △四、約造佛像明開顯 若人為佛故,建立諸形像,刻雕成衆相,皆已成佛道。

    或以七寶成,鍮鉐赤白銅,白蠟及鉛钖,鐵木及與泥,或以膠漆布,嚴飾作佛像,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

     承上文言,又不但為供舍利起塔起廟者,已成佛也。

    随用何物,建立形像,在彼一時,物有粗妙,價有高下,心有誠否,願有遠近,亦似功德有大有小。

    由今觀之,亦皆已成佛道。

    佛道是理一,諸人即人一,作像即行一,如來分别造像功德即教一也。

    然優婆塞戒經,造像不許用膠,得失意罪。

    而此經用者,古師雲:外國用樹膠耳。

    有言:大豆汁可代膠清。

    又地持不許用雌黃臭物。

    戒經不許造半身像。

    又立佛像前不應坐,坐佛像前不應卧。

    又造像功德經,略明十一功德:一者世世眼目清潔,二者生處無惡,三者常生貴家,四者身如紫磨金色,五者豐饒珍寶,六者生賢善家,七者生得為王,八者作金輪王,九者生梵天壽命一劫,十者不堕惡道,十一者後生還能敬重三寶。

    又雲:若人臨終,發言造像,乃至如麥??,能除三世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當知此等功德,并是華報,果在佛地也。

     △五、約畫佛像明開顯 彩畫作佛像,百福莊嚴相,自作若使人,皆已成佛道。

    乃至童子戲,若草木及筆,或以指爪甲,而畫作佛像。

    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