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台宗會義卷一之四

關燈
諸人等,漸漸積功德,具足大悲心,皆已成佛道。

    但化諸菩薩,度脫無量衆, 承上文言,又不但建立佛像者,已成佛也。

    畫佛影像,自作使人,乃至童子戲畫,在彼一時,則謂功德或大或小,或有或無。

    由今觀之,亦皆已成佛道。

    佛道是理一,諸人是人一。

    漸漸積功德,具足大悲心,即行一。

    但化諸菩薩,即教一也。

    又但化二句,明彼成佛後事,乃是自證四一,複以四一度生。

     △六、約供塔像明開顯 若人于塔廟,寶像及畫像,以華香幡蓋,敬心而供養。

    若使人作樂,擊鼓吹角貝,箫笛琴箜篌,琵琶铙銅钹,如是衆妙音,盡持以供養。

    或以歡喜心,歌呗頌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

    若人散亂心,乃至以一華,供養于畫像,漸見無數佛。

    或有人禮拜,或複但合掌,乃至舉一手,或複小低頭,以此供養像,漸見無量佛。

    自成無上道,廣度無數衆,入無餘涅槃,如薪盡火滅。

     承上文言,又不但起塔、起廟、造像、畫像者,已成佛也。

    随于何等塔廟、寶像、畫像之前,修諸供養,皆得成佛。

    具論供養,不出五塵:華、幡、蓋等,色塵也;樂、音、歌、呗,聲塵也;香即香塵;禮拜即觸塵。

    又衣服是觸塵,飲食是味塵。

    此略不言,理必有之。

    又供養須論三業:敬心即意業,頌德即口業,禮拜、合掌、舉手、低頭即身業。

    約此五塵、三業,塵則或多或少,業則或專或散。

    在彼一時,則謂功德必有差别。

    由今觀之,并成四一。

    複以四一,廣度衆生:三、惑薪盡,二、死火滅,入無住處大般涅槃也。

    經文:若使人作樂者,出家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在家國王、長者、宰官、居士,并無自作音樂之理,所以必曰使人。

    至于歌呗、頌德,則出家、在家,通得為之。

    然亦須知大體:若梵音和雅,則僧俗鹹宜;若濫同詞曲,則律所不許。

    每見近時唱贊,多用曲家腔調。

    又禮忏作梵,不遵古式,競引長聲,隻恐長他貪慢,增已放逸。

    福少過多,思之擇之。

     △七、約稱佛名明開顯 若人散亂心,入于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

     承上文言,又不但五塵三業供塔供像者已成佛也,即散心一稱佛名,亦皆成佛。

    南無,此翻歸命,亦翻度我,亦翻敬從。

    調達臨終稱南無,未得稱佛,便生身陷入地獄。

    佛記其從地獄出,當作辟支佛,名曰南無。

    西國有事天像者,以金為像頭。

    賊來盜之,取不能得。

    賊稱南無佛,便得金頭。

    明日衆人聚而議曰:天像失頭,便是無天來着耳。

    著者雲何失頭?天即附一人語曰:賊來取頭時,稱南無佛,諸天皆驚動,是故得我便。

    是故失頭。

    衆人曰:天不如佛耶?既不如者,何不事佛?賊稱南無佛,尚得天頭,況賢者稱佛名,十方尊神甯敢當之?但精進,勿懈怠。

    那先經雲:如人持一石置水,必沒無疑。

    若持百石置船上,必不沒。

    有惡業人直爾死,必堕泥犁,如石置水。

    若臨死稱南無佛,佛力故,令不入泥犁;如船力故,使石不沒。

    又經雲:華林園第三大會九十二億人,并是釋尊遺法中一稱南無佛人,得見彌勒也。

    又佛世有一老人,遍求五百上座剃度。

    上座觀其宿無善根,鹹不見許。

    最後值佛,佛即度令出家,證阿羅漢。

    上座問佛,佛言:此人于無量劫前,入山采薪,遇虎懼怖,一稱南無佛。

    今此稱名,善根熟故,所以得度。

    由其别無他善,所以久久流轉生死。

    由其劫數長遠,故非聲聞道眼所見所知。

    夫既得證阿羅漢,則亦必證無上菩提明矣。

    夫散亂稱名,尚必成佛,況一心不亂哉?一念相應一念佛,一日相應一日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此而不信,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初、約衆善顯緣因功德竟。

     △二、約聞經顯了因功德 于諸過去佛,在世或滅後,若有聞是法,皆已成佛道。

     是法,正指妙法華經,開權顯實之法也。

    上來六度,乃至像教供養,乃至稱名,并是諸佛以異方便,助顯真實,尚得開之成妙緣因,況複此經正顯真實,若有聞者,即了因種,甯不成佛?然約聞經之時,或解不解,有相無相,至心散心,事非一概,亦得義論五乘差别,而一曆耳根,永為道種,若遠若近,終因斯脫,未有一人不成佛者,此是諸佛真語實語,不可不深信也。

    問:何意約過去佛,廣明五乘同皆入實?答:三世佛皆有開權,但未來未起,現在始行,于證義弱。

    過去開權已久,受化之人,皆成四一,并于十方施權顯實,證義則強,構之虛言,不如驗之實事,故于過去佛,廣約五乘顯實也。

    二、頌過去佛竟。

     △三、頌未來佛二:初、頌施權,二、頌顯實。

     今初。

     未來諸世尊,其數無有量,是諸如來等,亦方便說法。

     △二、頌顯實四:初、頌人一,二、頌行一,三、頌教一,四、頌理一。

     今初。

     一切諸如來,以無量方便,度脫諸衆生,入佛無漏智。

    若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 約聞法者,無不成佛,故是人一;若約能度,即教一也;佛智所證,即理一也;入于佛智,即行一也。

     △二頌行一 諸佛本誓願,我所行佛道,普欲令衆生,亦同得此道。

     自行化他,無非佛道,故是行一。

     △三頌教一 未來世諸佛,雖說百千億,無數諸法門,其實為一乘。

    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

     百千億無數諸法門者,指五乘七方便等一切權說。

    其實為佛乘者,正明說權之意。

    說雖在權,意本在實。

    權即實家之權,故得開之,同成了因也。

    知法常無性者,實相常住,無自性,無他性,無共性,無無因性(性空),無性亦無性(相空)。

    一無性言,具二無性,即是無性性,無相性也。

    本自有之,故曰常無。

    知者,照也。

    具如止觀第五不思議境中,一念三千,非自他等。

    既無四性,一念亦無,即是性空。

    既無一念,無念亦無,即是相空。

    乃不思議之二空也。

    若本自二空,即是性德。

    若推檢入空,即是修得。

    推而不成,須修萬行。

    正助合行,行中具足一切諸行,方名緣因。

    聞斯義已,方乃名開。

    問:世間因緣,可以四句了生無生。

    今性本淨,非關緣起,何須以此四句推之?答:世法緣起,亦本無生。

    但由情計,謂之為生。

    理性亦爾,由謂自他等,故須推之。

    二空不顯,尚須更約,續待推檢,況因成耶?問:今文何故不立斯觀?答:經從利根者開也。

    佛種從緣起者,中道無性,即是佛種。

    迷此理者,由無明為緣,則有衆生起。

    解此理者,由教行為緣,則有正覺起。

    欲起佛種,須一乘教,故是頌教一也。

    又無性者,即正因佛性也。

    佛種從緣起者,即是緣了。

    以緣資了,正種得起,一起一切起。

    如此三性,名為一乘也。

    (三因不改,同名為性。

    舉體成修,複稱緣了。

    是則理即位中,苦為正因佛性,惑為了因佛性,業為緣因佛性。

    此三佛性,不縱橫,不并别,不可思議,無自性,乃至無無因性,無性亦無性。

    目此無性,以為正因佛性也。

    名字位中,薄有微解,亦有微行,即是無性之性,舉體而成。

    微解微行,乃至觀行相似位中,解行漸着,亦是無性之性,舉體所成。

    目此名字觀行相似位中,不可思議三因,以為緣因佛性也。

    分真位中,初住一發一切發,正因理心發,名法身德。

    了因慧心發,名般若德。

    緣因善心發,名解脫德。

    不縱橫,不并别,不可思議。

    目此分真位中,不可思議三因,以為了因佛性也。

    究竟位中,性德顯盡,修德畢功。

    故曰正種得起,一起一切起。

    即是顯果乘相,依正主伴,乃至酬因,一塵一行,一時俱起。

    起者,成也。

    修性一合,無複分張,即是理性三因,究竟圓顯。

    故曰如此三性,名為一乘也。

    ) △四頌理一 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于道場知已,導師方便說。

     是者,指上性修不二之一乘也。

    此一乘者,即是法住,亦名法位。

    從無住本,立一切法,此無住本,不可動故,名為法住。

    種種諸法,總不出此範圍,名為法位。

    舉此法住法位,而為正覺世間之相,法住法位,是常住故,所以正覺世間之相,亦是常住。

    舉此法住法位,而為衆生世間及器世間之相,法住法位,是常住故,所以衆生及器世間之相,亦是常住。

    是則三世間相,一一無非常住,一一無非法住法位,一一無非一乘。

    但衆生迷闇,不能覺知,于常住中,妄見生滅,于一乘中,妄見差别。

    唯有大覺導師,坐于道場,如實知已,于不可說離諸戲論寂滅理性,能以方便,說此理一,又能以異方便,助顯此理一也。

    問:悟此理性,名為正覺世間,以順性故,性常相亦常,是則可也。

    迷此理性,而為衆生世間,既違性故,性雖本常,相必無常,雲何衆生器世間相,亦常住耶?答:如冰與水,同以濕為性,濕即以冰水為相,冰水無常,即是濕性無常,故目此濕性,以為無性也。

    濕相既常,即冰水之相皆常。

    故目此冰水之相,以為常住也。

    又一乘無性之理,如屋本不轉。

    如來悟之,如醒人見其不轉。

    九界迷之,如醉人妄見其轉。

    彼雖見轉,本屋不轉。

    故衆生世間相,及器世間相,彼雖妄見生滅,其實是常住也。

    以衆生及器世開,即無性故,即法住故,即法位故。

    又如翳眼,妄見空華起滅,而空華實無起滅。

    以無性故,以即空故。

    世間常住,其理如是。

    一切衆生,但有理常。

    聞而能解,為名字常。

    念念體察,心心無間,名觀行常。

    粗垢先落,六根清淨,為相似常。

    豁然開悟,證于四十一位真因,為分證常。

    圓滿顯發,無餘無欠,為究竟常。

    始終平等,故名為即。

    升沉碩異,故須辨六。

    依于平等之體,方有升沉之異。

    如依虛空,方論遠近。

    故雲全性起修。

    (通指逆順二修。

    )一任升沉迥異,不離平等一體。

    如遠與近,不出虛空。

    故雲全修在性。

    教來诠此,故為教一。

    行來契此,故為行一。

    人必會此,故為人一。

    三、頌未來佛竟。

     △四頌現在佛 天人所供養,現在十方佛。

    其數如恒沙,出現于世間,安隐衆生故,亦說如是法。

    知第一寂滅,以方便力故,雖示種種道,其實為佛乘。

    知衆生諸行,深心之所念,過去所習業,欲性精進力。

    及諸根利鈍,以種種因緣,譬喻亦言辭,随應方便說。

     先頌為化之意,次頌顯實,後頌施權。

    如是法者,雙指權實法也。

    第一寂滅即理一,方便示種種道實為佛乘。

    約能示即教一,約所示即行一,知衆生諸行等,是施權也。

    初頌四佛章竟。

     △二、頌釋迦章二:初、略頌上權實,為下文總譬作本;二、廣頌上六義,為下文别譬作本。

    初中二:初、頌顯實,二、頌施權。

     今初。

     今我亦如是,安隐衆生故,以種種法門,宣示于佛道。

     此文具頌四一。

    今我亦如是者,如于諸佛之是,同以一實教化衆生,即總頌顯實也。

    安隐者,涅槃秘藏是安隐處,佛自住其中,亦安置衆生,同入此中。

    安隐處即理一,衆生即人一,種種法門入佛道即行一,宣示即教一。

     △二頌施權 我以智慧力,知衆生性欲,方便說諸法,皆令得歡喜。

     智慧力,即權智也。

    知性欲,鑒小機也。

    說諸法,正施權也。

    皆歡喜,稱機宜也。

    上來二偈,雖略收佛一化,原始要終,罄無不盡,故稱略頌上文權實,為下總譬六義本也。

    一者、今我亦如是,我即釋迦,是一化之主,為下有大長者譬作本。

    二者、安隐即大涅槃,常樂我淨,無五濁障,對顯三界五濁,名不安隐,為下火宅譬作本。

    三者、衆生即五道受化之徒,為下五百人譬作本。

    四者、安隐法還對五濁不安隐法,為下火起譬作本。

    五者、種種法門對不種種,為下唯有一門譬作本。

    六者、知衆生性欲,即五道中有三乘根性差别,為下三十子譬作本。

    初略頌上權實竟。

     △二、廣頌上六義,為下文别譬作本六:初、頌五濁,為下見火譬作本;二、頌施方便化,為下舍幾用車譬作本;三、頌顯實,為下等賜大車譬作本;四、頌歎法希有;五、頌不虛;六、頌揀衆敦信,總為下無虛妄譬作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