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台宗會義卷一之三

關燈
知一乘,甯有二乘?猶執小果。

    經明有者,權耳。

    此二家偏執,乖經失義。

    若定有者,經那言但化諸菩薩,無聲聞弟子?若定無者,誰入化城?亦無三可會,權何所引?難曰:若言實有聲聞為權所引者,亦應實有三藏佛為權三藏佛所引。

    若實無三藏佛,但有權佛者,何意不許但有權聲聞,無實聲聞耶?答曰:此義不例。

    實有斷界内惑者,呼此為實聲聞,而權者應之。

    何處有但斷界内惑之佛,而有權佛應此佛哉?今明有無,不可偏執。

    若從長者實智往觀,則無客作人;若就窮子根性,則便自謂作人。

    法華論明四種聲聞:一、決定,二、上慢,三、退大,四、應化。

    前二未熟,不與授記;後二與記。

    若依今經,則應有五:一者、久習小乘,今世道熟,聞小教證果,與論中決定聲聞同。

    二者、本是菩薩,積劫修道,中間疲厭生死,退大取小。

    大品經中稱為别異善根,佛且成其小道,為說共般若,令其斷結取果。

    是退大未久,習小來近,理應易悟,與論中退大聲聞同。

    三者、以此二故,諸佛菩薩内秘外現,成就引接,令入大道,與論中應化聲聞同。

    四者、由見權實兩種聲聞,能出生死因,而欣樂涅槃,修戒定慧,微有觀慧,未入似位,薄有所得,謂是證果。

    此名未得謂得,未證謂證,與論中上慢聲聞同。

    五者、大乘聲聞,即是以佛道聲令一切聞也。

    若約決定、退大兩種,即有聲聞。

    若約大乘,理無灰斷,不住化城,終歸寶所。

    實者既爾,則無有權,故無聲聞。

    若增上慢人,既未入位,故不名實,又非應化,故不名權。

    苟得此意,有無泠然,何須苦诤?複次,隻就佛道聲聞,複論有無。

    若權作應化,外現小迹,内隐大德,則謂無大乘聲聞。

    若從自行發迹顯本,則言有大乘聲聞。

    今開權顯實,正為引決定、退大二種聲聞,令成大乘聲聞。

    自行既立,即能為應化聲聞。

    若得此意,則達有無也。

    三、明惑有厚薄者。

    約無明别惑,及約大乘根性言也。

    即為四句:一、惑輕根利,二、惑重根利,三、惑輕根鈍,四、惑重根鈍。

    若别惑輕,大根利,初聞即悟;若惑重根利,再聞方悟;若惑輕根鈍,三聞乃悟;若惑重根鈍,雖複三聞,不能得悟,止為結緣衆耳。

    或可初兩句根利,同為上根,第三句為中根,第四句為下根。

    或可初句為上根,第二、第三兩句合為中根,第四句為下根。

    複次,約初品無明有三重,能覆初住中道。

    初作法說,上根人聞三重無明一時俱盡,開佛知見,入菩薩位,得菩提記;中根僅斷二重,下根僅斷一重。

    次作譬說,中根斷第三重盡,開佛知見,得菩提記;下根進斷第二重。

    後作因緣說時,下根斷三重盡,得菩提記也。

    四、明根轉不轉者。

    舊雲:上根初聞法說即悟,而中根轉同上根,下根轉同中根。

    至譬說時,中根前已成上,即能得悟。

    下根前已成中,今轉同上。

    至因緣說時,下根先已成上,所以得悟。

    今謂若爾,則悟者皆是上根,何名三根?若皆曰上根,何名利鈍?夫衆生心神不定,遇惡緣則轉利為鈍,遇善緣則轉鈍為利。

    先世值佛聞法,自有轉下中為上者,俱于法說得悟;自有轉下為中者,俱于譬說得悟;自有先世未轉者,須待三周方悟。

    如此轉根不同。

    舊釋:譬如三刀斫木,利刀一斫即斷,中者二斫斷,鈍者三斫斷。

    利鈍之名不失,木斷之處是同。

    刀譬根,木譬惑,執刀者譬機,教斫者譬佛,受教者譬聞法,運刀譬用觀,木斷譬證入,曾磨譬先世。

    根轉遇磨不同,故有利鈍。

    此中聞法得悟,似屬信行,非不兼于法行,由于往世信法回轉相資不同故也。

    然一坐中,應無六十四番。

    問:三根入初住位,猶有利鈍否?答:真修體顯,則無差降。

    問:若爾,則初住已上,更起緣修,有優劣否?答:此同位人,無複勝負。

    真修體融,甯得有異?五、明根有悟不悟者。

    經中多明菩薩為上根,緣覺為中根,聲聞為下根。

    若爾,菩薩皆應初周得悟耶?義未必然。

    始自三周,乃至流通壽量,有諸菩薩節節得悟無生忍者,何得局在法說周也?緣覺不局在譬說周,亦可知。

    問:菩薩得悟,通于始終,二乘得悟,亦應至後?答:三周定父子天性已竟,則皆名菩薩。

    設在後悟,同名菩薩悟也。

    六、明有領解、無領解者。

    若三乘同悟,何意但見聲聞領解,其二則無?今明無佛世出名獨覺,聞佛說因緣法得悟名緣覺。

    如大迦葉、舍利弗等,悉是中乘根性,既入聲聞數中,得悟領解不異菩薩。

    無領解者,聲聞教中不明得佛,今經開其歸大之路,自恐解謬,故對佛述解。

    菩薩不爾,故無領解。

    又其意有三:一、菩薩本意求佛,設有異執而執輕,終歸取佛,無有不得之慮。

    今聞三周之說,但是正其觀慧,故不須領解。

    二、菩薩悟大,處處有文。

    二乘作佛,始自今教,逐要流傳,故略菩薩領解。

    梵文或有,漢略不書耳。

    三、菩薩位行深絕,諸新小菩薩不敢領解,說壽量竟,彌勒總都領解。

    初從無生法忍,終訖餘一生在,則是具足領解,更求何物?七、明得記、不得記者。

    若同皆領解,何故聲聞得記,不見緣覺、菩薩受記?此亦三意:一者、昔明二乘入正位者,不能發心,何由得記?今既悟大,欣斯别決,故為記劫國也。

    菩薩發心求佛,行滿自成,故不欣急求佛,亦不促授。

    又前教處處授菩薩記,此是恒說,今但逐要傳譯。

    二、菩薩亦有記别,調達、龍女豈非記耶?又法師品雲:求聲聞者,求辟支佛者,求佛道者,如是等類,鹹于佛前聞法華經,我皆與授三菩提記。

    此豈非皆記耶?三、二乘昔來未曾得八相記,故記其劫國;菩薩先已曾記,故不重明耳。

    淺近之記,初住已得,菩薩所欣,乃圓極妙,覺遠記故。

    壽量品中,始從發心,訖一生得,妙因斯滿,極果頓圓,此乃授法身記,何謂無記耶?問:若小乘既悟大道,應同授法身記,那得授八相記?答:八相是應記,既得應記,知必有本,欲使物知聞,共來結緣,故與應記耳。

    又此二乘若聞壽量,即同增道損生,得法身記也。

    八、明悟有淺深者。

    一往同破無明入圓,初住細尋,必應明晦。

    初聞法說,既入佛慧者,更聞譬說,豈不重明?又聞因緣,理必增進,更聞壽量,彌複優深。

    如聽法人,重聞則勝前,如寒得衣單,複分厚薄。

    九、明益有權實者。

    或雲實行得益,權行正為接引影響,不論其益。

    今明不爾,若至壽量,權實悉得益,增道彌高,損生彌盡,鄰圓際極,唯一生在,豈非權者益耶?所以初為影響,共熟實行,後說極果,則自道明。

    文雲:出入息利,及遍他國。

    息利在己,即是己利。

    實行得益,由于權引,化功歸己,權亦得益。

    故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随類各得解,又何必須待壽量,方令權得益耶?地湧菩薩雲:我等自亦欲得此真淨大法。

    即是自益也。

    十、明待時、不待時者。

    爾前未悟,必待法華悟者,名為待時;前教已悟者,名不待時。

    何以故?佛有顯、密二說。

    若約顯說,則法華之前,二乘未悟大道,要須五味調熟,會在法華,故雲所以未曾說,說時未至故。

    今正是其時,決定說大乘,此即待時也。

    若約密說,未必具待五味在法華,方會爾前有密入者,名不待時。

    此乃大判時、不時。

    若就三周,亦是待時、不待時;迹、本二門,亦是待時、不待時,緻有前後悟入也。

    三周之中自論密者,如法說時,密聞大車及大通事而得悟入,即不待時。

    中周密聞,準此可知。

    問:若三周及本有密說者,玄文那雲法華唯顯?答:言顯、密者,爾前偏、圓互不相知,今至此經,同入一圓,雖密而顯,純一味故,但于一座有待、不待。

    然知彰灼、授記二乘,顯露分明,說壽長遠,于茲一座無不聞知,故名為顯。

    問:有一種根性,于前四時既無密、益,不至法華複無顯、得,二時不攝者,應是失時,永不得悟耶?答:餘經或謂此為失時,今經不爾。

    此人雖于密、顯兩時不悟,生滅度想,入于涅槃,而于彼土得聞是經,故無失時,乃是待彼土之時耳。

    問:五千起去,應是失時?答:此等應于如來滅後弘經人處受益,亦是待時也。

    十、義料簡三周竟。

     初、法說周,為五:初、正法說,二、身子領解,三、如來述成,四、與授記,五、四衆歡喜。

    初中二:初、長文,二、偈頌。

    初中三:初、許,二、受旨,三、正說。

    初又三:初、順許,二、誡許,三、揀許。

     今初。

     爾時,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請,豈得不說? 汝已殷勤是順,豈得不說是許也。

     △二誡許 汝今谛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别解說。

     上二句是誡,後一句是許也。

    谛聽是聞慧,善思是思慧,念之是修慧。

    大經雲:一者親近善友,二者聽聞正法,三者思惟其義,四者如說修行。

    惟此四法,是涅槃因。

    若言苦行是涅槃因,無有是處。

    一善知識,謂如來也。

    後之三句,即是三慧。

    故佛誡之,是涅槃近因緣也。

     △三揀許 說此語時,會中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五千人等,即從座起,禮佛而退。

    所以者何?此輩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有如此失,是以不住。

    世尊默然而不制止。

    爾時,佛告舍利弗:我今此衆無複枝葉,純有貞實。

    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汝今善聽!當為汝說。

     從初至退亦佳矣,是揀。

    汝今善聽,是許也。

    五千在座,故如來三止。

    今将許說,威神遣去,故名揀衆。

    五濁障多,名罪重。

    執小翳大,名根深。

    未得三果,謂得三果。

    未證無學,謂證無學。

    如誤認四禅以為四果等,名增上慢。

    有如此失者,謂障執慢三失也。

    默不制止者,上聞略開三顯一,言簡義隐,猶未生謗,足為系珠因緣,去則有益。

    若聞廣開三顯一,乖情起謗,住則有損。

    是故不制止也。

    無複枝葉者,枝葉細末,不任器用。

    此等執方便之方便(小乘四果,已是方便,更于暖頂,妄計為極),于大非器。

    故大品經雲:攀枝附葉,棄于根本,是人為不黠。

    即此義也。

    退亦佳矣者,既以小自翳,複妨他大光。

    今退無謗法之愆,複無障他之過,故雲佳矣。

    枝葉未去,故如來三止。

    貞實願聞,故身子四請。

    師弟鑒機,非徒靳固也。

    問:佛大慈悲,何不神力使其住而不聞,如華嚴中之二乘聾啞?何不強毒以大,如喜根之于勝意?答:各有所以。

    華嚴末席,正已開漸,未破小執,故在座而隔。

    今正欲滅化破庵,宜須揀遣。

    若去在俱謗,宜如喜根強說。

    今去則有益,那忽令住?住則有損,那忽不遣喜根,令遠得益?慈故強說,與其樂種,如來護令不謗。

    悲故發遣,拔其當苦。

    問:五千在座,即不蒙益,去則何益?答:此非當機,是結緣人耳。

    昔大通佛時,亦有無量衆生,心生疑惑,世世與師俱生,今皆得度。

    乃至如來滅後,猶故未盡。

    此五千人,當知亦爾。

    又說大經時,有八萬五千億人,于是經中,不生信心。

    是人于未來,亦當得信。

    例此,則益在不久也。

    初許竟。

     △二受旨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前已三請,并此為第四請。

     妙法蓮華經台宗會義卷一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