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台宗會義卷一之三
關燈
小
中
大
名在法身。
結緣已後,名無機等。
)華嚴頓照,如聾如啞,故言不知。
方等彈斥,保任草庵,故言不知。
般若轉教,無心希取,故言不知。
今大機啟發,放光動地,彼此古今,諸佛道同。
由懷疑惑,故言不知。
利根菩薩,節節能知。
鈍同二乘,是亦不知也。
△二雙釋 所以者何?佛曾親近百千萬億無數諸佛,盡行諸佛無量道法,勇猛精進,名稱普聞。
佛曾親近等,是釋實智。
良由外值佛多,禀承至要,故實智甚深。
良由内行純厚,盡行道法,故實智無量。
無量釋橫廣,甚深釋豎高也。
勇猛精進等,是釋權智。
良由勇猛精進,能入難入之門,既入門已,澤被無疆,物欽勝德,故名稱普聞。
亦可勇猛精進,能入法門,即釋權智深。
名稱普聞,即釋權智廣。
權智雖無深廣之語,例實智此義則成。
△三雙結 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随宜所說,意趣難解。
稱理究竟,故言成就;到彼岸底,故言甚深。
此結成實智也。
稱機适會,故言随宜;非七方便所知,故言難解。
此結成權智也。
或成就甚深未曾有法,結自行權實;随宜所說,意趣難解,結化他權實。
自行權實,俱名為實;化他權實,俱名為權也。
初明諸佛權實竟。
△二、明釋迦權實三:初、雙歎,二、雙釋,三、雙結。
今初。
舍利弗,吾從成佛已來,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衆生令離諸着。
實智不圓,佛道不成。
既雲成佛,一成一切成,即是歎實智也。
種種因緣下,是歎權智。
四十餘年以三種化他權實逗會衆生,故言種種因緣也。
譬喻者,小乘中如芭蕉、水沫等譬,大乘中如幹城、幻事等譬。
廣演者,能于一法出無量義也。
無數方便,即七種方便也。
引導等者,說散十善離三途着,說淨十善離欲界着,說三藏離見思着,說菩薩法離涅槃着,說佛法離順道法愛着。
△二雙釋 所以者何?如來方便知見波羅蜜皆已具足。
如來二字,是釋實智,從真如實相中來,而得成佛,故名如來也。
方便二字,是釋權智,由于方便善巧,故能種種因緣譬喻,廣演言教也。
知見波羅蜜,即雙舉權實。
知見一切種智名實知,佛眼名實見;道種智名權知,法眼名權見。
悉到事理邊際,故悉名波羅蜜。
皆已具足者,權實悉究竟也。
△三雙結 舍利弗,如來知見廣大深遠,無量無礙,力、無所畏、禅定、解脫、三昧,深入無際,成就一切未曾有法。
廣大明橫,深遠明豎。
實智非橫非豎,寄言歎其橫豎。
照無限極,如函大蓋大也。
無量者,佛地大慈悲喜舍也。
無礙者,佛地四辨也。
力者,佛地十力也。
無所畏者,佛地四無所畏也。
禅者,實相禅也。
定者,首楞嚴定也。
三昧者,王三昧也。
深入無際,結成權智豎深。
成就一切未曾有法,結成權智橫廣。
初寄言歎二智竟。
△二、絕言歎二智,為二:初、舉絕歎之由,二、正絕言歎。
初中二:初、正舉絕歎之由,二、指絕言之境。
今初。
舍利弗,如來能種種分别巧說諸法,言辭柔軟,悅可衆心。
種種分别,巧說諸法,重舉權也。
言辭柔軟,悅可衆心,重舉實也。
上文見他土說,頓雲出柔軟音,下文身子領解,雲聞佛柔軟音,故言舉實,衆心乃以得實為悅故也。
前寄言歎前實後權,是明從實舒權,今絕言歎前權後實,是欲卷權歸實。
△二、指絕言之境 舍利弗,取要言之,無量無邊未曾有法佛悉成就。
取要者,創指之端,猶雲略而言之也。
無量無邊是指權,未曾有法是指實。
言此二事,佛悉成就,修道得故,此那可說?若單明一事,不應言悉。
悉者,雙指權實也。
複次,無量無邊皆未曾有,則即權而實,不可思議;未曾有法無量無邊,則即實而權,不可思議。
初舉絕歎之由竟。
△二、正絕言歎,為二:初、絕言歎,二、釋止歎意。
今初。
止!舍利弗,不須複說。
此法深寂,言語道斷,體不可說,故止而歎之。
設慈悲為說,聞不能解,傷其善根,是故止也。
△二、釋止歎意 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
此釋止歎,凡有兩意:一者佛是最上人,成就修得最上法,故不可說,即約能究盡之智慧言也。
二者甚深境界,不可思議,故不可說,即約所究盡之諸法實相言也。
成就對不成就,第一對不第一,希有對不希有,難解對不難解,以果望因,自他相對,須約教味,委悉簡他,以顯佛最上人,權實橫滿,故不可說也。
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者,初中分獲,未盡其源,如十四夜月,光用未滿,獨佛與佛,究竟邊底,如望夜月,體無不圓,光無不遍,以顯權實豎深,修道得故,故不可說也。
諸法實相者,略标甚深權實境也。
諸法謂百界千如,即實之權也。
實相謂中道理體,即權之實也。
所謂諸法如是相等,廣釋甚深權實境也。
須作四番解釋:一約十法界,二約佛法界,三約離合,四約位。
經雲諸法故,用十法界釋。
經雲佛所成就希有之法故,用佛法界釋。
經雲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故用離合釋。
經雲:唯佛與佛,乃能究盡,故用位釋也。
一、約十法界者,謂六凡四聖,法雖無量,數不出十。
一一界中,雖複多派,不出十如。
如地獄界,當分自具相性,乃至本末。
亦具畜生界相性本末,乃至亦具佛法界相性本末,無有缺減。
故阿毗昙、毗婆沙雲:地獄道成就他化天法,即是其例。
餘九法界亦如是。
當知一一界,皆互具餘九界十如。
若照自位九界十如,皆名為權。
照其自位佛界十如,名之為實。
一中具無量,無量中具一,所以名為不可思議。
凡夫雖具,絕理情迷。
(自鄙無分,故雲絕理。
随想異見,故雲情迷。
)二乘雖具,舍離求脫。
(三道即是舍而不觀,避空求空,反資小脫。
)菩薩雖具,照則不周,名不了了。
(藏通照六,别照次第,故雲不周。
)如來洞覽,橫豎具足。
(一中無量為橫,無量即一為豎。
多一相即,故雲具足。
) 唯獨自明了,餘人所不見,不可宣示,故止止絕言耳。
上玄義中已說,今不具記。
二、約佛法界釋者。
佛界非相非不相,而名如是相,指萬善緣因,故下文雲:衆寶莊校也。
佛界非性非不性,而名如是性,指智慧了因,故下文雲:有大白牛也。
佛界非體非不體,而名如是體,指實相正因,故下文雲:其車高廣也。
佛界非力非不力,而名如是力,指菩提道心慈善根力等,故下文雲:又于其上張設幰蓋也。
佛界非作非不作,而名如是作,指任運無功用道,故下文雲:其疾如風也。
佛界非因非不因,而名如是因,指四十一位,故下文雲:乘是寶乘,遊于四方也。
佛界非緣非不緣,而名如是緣,指一切助菩提道,故下文雲:又多仆從而侍衛之也。
佛界非果非不果,而名如是果,指妙覺朗然,圓因所克,故下文雲:直至道場也。
佛界非報非不報,而名如是報,指大般涅槃,故下文雲:得無量無漏清淨之果報也。
佛界非本非末,非不本非不末,而言本末,本即佛相,末即佛報,是自行權也。
佛界非等非不等,而言究竟等,指于實相。
故标章雲,實相是自行之實也。
即實而權,故言本末。
即權而實,故言為等。
(問,此中佛界,與前十界中佛界何别。
答,前則在迷在因,通悟通果。
今乃唯果,不通因迷。
故一一法,皆用雙非。
非相即非假,非不相即非空。
雖出雙非,意存三谛。
下九準知。
乃至本末究竟等也。
如是方名究竟佛乘。
是故皆以大車文結。
此則于今品文,是佛果家之諸法實相。
于彼譬說,即至道場之莊嚴大車。
于彼宿世,即極果佛之開權寶處。
于彼本門,即久成佛之所契妙法。
若正宗可識,則流通豈迷。
一句一偈之言,彌可信也。
三德三軌之說,皎若目前。
若得此意,廣演于八年,不出乎一念。
經五十小劫,讵動于刹那。
例知一代逗機,居于心性。
十方佛事,宛然矚目。
法界根性,覽而易通。
随宜所說,鹹指藏理。
)此是如來自行權實,最為無上。
無上相,乃至無上果報,橫廣豎深,而無有上。
故标章雲,諸法實相。
例亦應言,諸法實性,實體,實力,乃至實究竟等。
但略舉一,以蔽諸耳。
如來遍照,橫豎悉周,如觀掌果。
隻為凡夫如雙盲,二乘如眇目,菩薩夜視,蒙胧不曉,不可得說,故止止絕言也。
三約離合釋者,若佛心中所觀十界十如,皆無上相,乃至無上果報,惟是一佛法界,如海總萬流,如千車共轍,此即自行權實。
若随他意,則有九法界十如相性等,即是化他權實。
化他雖複有實,皆束為權,自行雖複有權,皆束為實,即是自行化他權實。
随他則開,随自則合,橫豎周照,開合自在。
雖開無量,無量而一,雖合為一,一而無量,雖無量一,而非一非無量,雖非一非無量,而一而無量,惟佛與佛,乃能究盡。
凡夫則诽謗不信,二乘則迷悶不受,菩薩則塵杌未明。
為此義故,止止絕言也。
四約位釋者,如是相,謂一切衆生,皆有實相,本自有之,乃如來藏之相貌也。
如是性,即是性德智慧第一義空也。
如是體,即是中道法性之理也。
是為三德,通十法界,位位皆有。
若研此三德,入十信位,則名如是力,如是作。
入四十一位,則名如是因,如是緣。
若至佛地,則名如是果,如是報。
初三名本,後三名末,初後同是三德,名究竟等。
初位三德,通惡通善,通賢通聖,通小通大,通始通極。
雖在惡而不沉,雖在善而不升,雖在賢而不下,雖在聖而不高,雖在小而不窄,雖在大而不寬,雖在始而非新,雖在極而非故。
故是不可思議,不可得說,所以止止絕言也。
複次三德究竟等者,十界相性,權實開合,差别若幹,以平等大慧,如實觀之,究竟皆等。
若迷此境,即有六界相性,名為世谛。
若解此境,即有二乘相性,名為真谛。
達此非迷非解,即有菩薩佛界相性中道第一義谛。
若以此慧,等于俗谛,俗谛非迷,等于真谛,真谛非解,非解非迷,雙非迷解,但名平等。
若雙照者,權即是實,實即是權,雖二而不二,亦名究竟等也。
(此約惑解等。
)又權實不二之境,七種方便,不能以不二智,而等不二之境。
惟有諸佛,以不二智,等不二境,故言究竟等。
(此約人等。
)又今大乘機動,不明九界相性,直說一切相性,悉入佛界相性。
昔教未說,謂昔不與今等。
今教說之,知昔與今等,故言究竟等。
(此約教等。
)又所以四釋者,明理攝遍故,約十界釋。
明自證極故,約佛界釋。
明佛化用故,約離合釋。
明三德遍故,約諸位釋也。
初歎佛二智中,初長文竟。
△二、重頌二:初、頌寄言歎二智,二、頌絕言歎二智。
偈頌上文,互有廣略,令義易顯耳。
初中二:初、合頌歎二佛二智,二、合頌二佛釋歎、結歎。
長文二佛各歎,表化緣異故。
頌中二佛合歎,示二
結緣已後,名無機等。
)華嚴頓照,如聾如啞,故言不知。
方等彈斥,保任草庵,故言不知。
般若轉教,無心希取,故言不知。
今大機啟發,放光動地,彼此古今,諸佛道同。
由懷疑惑,故言不知。
利根菩薩,節節能知。
鈍同二乘,是亦不知也。
△二雙釋 所以者何?佛曾親近百千萬億無數諸佛,盡行諸佛無量道法,勇猛精進,名稱普聞。
佛曾親近等,是釋實智。
良由外值佛多,禀承至要,故實智甚深。
良由内行純厚,盡行道法,故實智無量。
無量釋橫廣,甚深釋豎高也。
勇猛精進等,是釋權智。
良由勇猛精進,能入難入之門,既入門已,澤被無疆,物欽勝德,故名稱普聞。
亦可勇猛精進,能入法門,即釋權智深。
名稱普聞,即釋權智廣。
權智雖無深廣之語,例實智此義則成。
△三雙結 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随宜所說,意趣難解。
稱理究竟,故言成就;到彼岸底,故言甚深。
此結成實智也。
稱機适會,故言随宜;非七方便所知,故言難解。
此結成權智也。
或成就甚深未曾有法,結自行權實;随宜所說,意趣難解,結化他權實。
自行權實,俱名為實;化他權實,俱名為權也。
初明諸佛權實竟。
△二、明釋迦權實三:初、雙歎,二、雙釋,三、雙結。
今初。
舍利弗,吾從成佛已來,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衆生令離諸着。
實智不圓,佛道不成。
既雲成佛,一成一切成,即是歎實智也。
種種因緣下,是歎權智。
四十餘年以三種化他權實逗會衆生,故言種種因緣也。
譬喻者,小乘中如芭蕉、水沫等譬,大乘中如幹城、幻事等譬。
廣演者,能于一法出無量義也。
無數方便,即七種方便也。
引導等者,說散十善離三途着,說淨十善離欲界着,說三藏離見思着,說菩薩法離涅槃着,說佛法離順道法愛着。
△二雙釋 所以者何?如來方便知見波羅蜜皆已具足。
如來二字,是釋實智,從真如實相中來,而得成佛,故名如來也。
方便二字,是釋權智,由于方便善巧,故能種種因緣譬喻,廣演言教也。
知見波羅蜜,即雙舉權實。
知見一切種智名實知,佛眼名實見;道種智名權知,法眼名權見。
悉到事理邊際,故悉名波羅蜜。
皆已具足者,權實悉究竟也。
△三雙結 舍利弗,如來知見廣大深遠,無量無礙,力、無所畏、禅定、解脫、三昧,深入無際,成就一切未曾有法。
廣大明橫,深遠明豎。
實智非橫非豎,寄言歎其橫豎。
照無限極,如函大蓋大也。
無量者,佛地大慈悲喜舍也。
無礙者,佛地四辨也。
力者,佛地十力也。
無所畏者,佛地四無所畏也。
禅者,實相禅也。
定者,首楞嚴定也。
三昧者,王三昧也。
深入無際,結成權智豎深。
成就一切未曾有法,結成權智橫廣。
初寄言歎二智竟。
△二、絕言歎二智,為二:初、舉絕歎之由,二、正絕言歎。
初中二:初、正舉絕歎之由,二、指絕言之境。
今初。
舍利弗,如來能種種分别巧說諸法,言辭柔軟,悅可衆心。
種種分别,巧說諸法,重舉權也。
言辭柔軟,悅可衆心,重舉實也。
上文見他土說,頓雲出柔軟音,下文身子領解,雲聞佛柔軟音,故言舉實,衆心乃以得實為悅故也。
前寄言歎前實後權,是明從實舒權,今絕言歎前權後實,是欲卷權歸實。
△二、指絕言之境 舍利弗,取要言之,無量無邊未曾有法佛悉成就。
取要者,創指之端,猶雲略而言之也。
無量無邊是指權,未曾有法是指實。
言此二事,佛悉成就,修道得故,此那可說?若單明一事,不應言悉。
悉者,雙指權實也。
複次,無量無邊皆未曾有,則即權而實,不可思議;未曾有法無量無邊,則即實而權,不可思議。
初舉絕歎之由竟。
△二、正絕言歎,為二:初、絕言歎,二、釋止歎意。
今初。
止!舍利弗,不須複說。
此法深寂,言語道斷,體不可說,故止而歎之。
設慈悲為說,聞不能解,傷其善根,是故止也。
△二、釋止歎意 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
此釋止歎,凡有兩意:一者佛是最上人,成就修得最上法,故不可說,即約能究盡之智慧言也。
二者甚深境界,不可思議,故不可說,即約所究盡之諸法實相言也。
成就對不成就,第一對不第一,希有對不希有,難解對不難解,以果望因,自他相對,須約教味,委悉簡他,以顯佛最上人,權實橫滿,故不可說也。
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者,初中分獲,未盡其源,如十四夜月,光用未滿,獨佛與佛,究竟邊底,如望夜月,體無不圓,光無不遍,以顯權實豎深,修道得故,故不可說也。
諸法實相者,略标甚深權實境也。
諸法謂百界千如,即實之權也。
實相謂中道理體,即權之實也。
所謂諸法如是相等,廣釋甚深權實境也。
須作四番解釋:一約十法界,二約佛法界,三約離合,四約位。
經雲諸法故,用十法界釋。
經雲佛所成就希有之法故,用佛法界釋。
經雲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故用離合釋。
經雲:唯佛與佛,乃能究盡,故用位釋也。
一、約十法界者,謂六凡四聖,法雖無量,數不出十。
一一界中,雖複多派,不出十如。
如地獄界,當分自具相性,乃至本末。
亦具畜生界相性本末,乃至亦具佛法界相性本末,無有缺減。
故阿毗昙、毗婆沙雲:地獄道成就他化天法,即是其例。
餘九法界亦如是。
當知一一界,皆互具餘九界十如。
若照自位九界十如,皆名為權。
照其自位佛界十如,名之為實。
一中具無量,無量中具一,所以名為不可思議。
凡夫雖具,絕理情迷。
(自鄙無分,故雲絕理。
随想異見,故雲情迷。
)二乘雖具,舍離求脫。
(三道即是舍而不觀,避空求空,反資小脫。
)菩薩雖具,照則不周,名不了了。
(藏通照六,别照次第,故雲不周。
)如來洞覽,橫豎具足。
(一中無量為橫,無量即一為豎。
多一相即,故雲具足。
) 唯獨自明了,餘人所不見,不可宣示,故止止絕言耳。
上玄義中已說,今不具記。
二、約佛法界釋者。
佛界非相非不相,而名如是相,指萬善緣因,故下文雲:衆寶莊校也。
佛界非性非不性,而名如是性,指智慧了因,故下文雲:有大白牛也。
佛界非體非不體,而名如是體,指實相正因,故下文雲:其車高廣也。
佛界非力非不力,而名如是力,指菩提道心慈善根力等,故下文雲:又于其上張設幰蓋也。
佛界非作非不作,而名如是作,指任運無功用道,故下文雲:其疾如風也。
佛界非因非不因,而名如是因,指四十一位,故下文雲:乘是寶乘,遊于四方也。
佛界非緣非不緣,而名如是緣,指一切助菩提道,故下文雲:又多仆從而侍衛之也。
佛界非果非不果,而名如是果,指妙覺朗然,圓因所克,故下文雲:直至道場也。
佛界非報非不報,而名如是報,指大般涅槃,故下文雲:得無量無漏清淨之果報也。
佛界非本非末,非不本非不末,而言本末,本即佛相,末即佛報,是自行權也。
佛界非等非不等,而言究竟等,指于實相。
故标章雲,實相是自行之實也。
即實而權,故言本末。
即權而實,故言為等。
(問,此中佛界,與前十界中佛界何别。
答,前則在迷在因,通悟通果。
今乃唯果,不通因迷。
故一一法,皆用雙非。
非相即非假,非不相即非空。
雖出雙非,意存三谛。
下九準知。
乃至本末究竟等也。
如是方名究竟佛乘。
是故皆以大車文結。
此則于今品文,是佛果家之諸法實相。
于彼譬說,即至道場之莊嚴大車。
于彼宿世,即極果佛之開權寶處。
于彼本門,即久成佛之所契妙法。
若正宗可識,則流通豈迷。
一句一偈之言,彌可信也。
三德三軌之說,皎若目前。
若得此意,廣演于八年,不出乎一念。
經五十小劫,讵動于刹那。
例知一代逗機,居于心性。
十方佛事,宛然矚目。
法界根性,覽而易通。
随宜所說,鹹指藏理。
)此是如來自行權實,最為無上。
無上相,乃至無上果報,橫廣豎深,而無有上。
故标章雲,諸法實相。
例亦應言,諸法實性,實體,實力,乃至實究竟等。
但略舉一,以蔽諸耳。
如來遍照,橫豎悉周,如觀掌果。
隻為凡夫如雙盲,二乘如眇目,菩薩夜視,蒙胧不曉,不可得說,故止止絕言也。
三約離合釋者,若佛心中所觀十界十如,皆無上相,乃至無上果報,惟是一佛法界,如海總萬流,如千車共轍,此即自行權實。
若随他意,則有九法界十如相性等,即是化他權實。
化他雖複有實,皆束為權,自行雖複有權,皆束為實,即是自行化他權實。
随他則開,随自則合,橫豎周照,開合自在。
雖開無量,無量而一,雖合為一,一而無量,雖無量一,而非一非無量,雖非一非無量,而一而無量,惟佛與佛,乃能究盡。
凡夫則诽謗不信,二乘則迷悶不受,菩薩則塵杌未明。
為此義故,止止絕言也。
四約位釋者,如是相,謂一切衆生,皆有實相,本自有之,乃如來藏之相貌也。
如是性,即是性德智慧第一義空也。
如是體,即是中道法性之理也。
是為三德,通十法界,位位皆有。
若研此三德,入十信位,則名如是力,如是作。
入四十一位,則名如是因,如是緣。
若至佛地,則名如是果,如是報。
初三名本,後三名末,初後同是三德,名究竟等。
初位三德,通惡通善,通賢通聖,通小通大,通始通極。
雖在惡而不沉,雖在善而不升,雖在賢而不下,雖在聖而不高,雖在小而不窄,雖在大而不寬,雖在始而非新,雖在極而非故。
故是不可思議,不可得說,所以止止絕言也。
複次三德究竟等者,十界相性,權實開合,差别若幹,以平等大慧,如實觀之,究竟皆等。
若迷此境,即有六界相性,名為世谛。
若解此境,即有二乘相性,名為真谛。
達此非迷非解,即有菩薩佛界相性中道第一義谛。
若以此慧,等于俗谛,俗谛非迷,等于真谛,真谛非解,非解非迷,雙非迷解,但名平等。
若雙照者,權即是實,實即是權,雖二而不二,亦名究竟等也。
(此約惑解等。
)又權實不二之境,七種方便,不能以不二智,而等不二之境。
惟有諸佛,以不二智,等不二境,故言究竟等。
(此約人等。
)又今大乘機動,不明九界相性,直說一切相性,悉入佛界相性。
昔教未說,謂昔不與今等。
今教說之,知昔與今等,故言究竟等。
(此約教等。
)又所以四釋者,明理攝遍故,約十界釋。
明自證極故,約佛界釋。
明佛化用故,約離合釋。
明三德遍故,約諸位釋也。
初歎佛二智中,初長文竟。
△二、重頌二:初、頌寄言歎二智,二、頌絕言歎二智。
偈頌上文,互有廣略,令義易顯耳。
初中二:初、合頌歎二佛二智,二、合頌二佛釋歎、結歎。
長文二佛各歎,表化緣異故。
頌中二佛合歎,示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