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台宗會義卷一之三

關燈
親近百千萬億無數諸佛,盡行諸佛無量道法,勇猛精進,名稱普聞,即是教行論權實。

    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随宜所說,意趣難解,即是體用論權實。

    吾從成佛已來者,成佛是果,果必有因,即是因果論權實。

    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衆生,令離諸着,即是漸頓論權實。

    如來方便知見波羅蜜,皆已具足,即是開合論權實。

    如來能種種分别,巧說諸法,言辭柔軟,悅可衆心,即是通别益論權實。

    取要言之,無量無邊未曾有法,佛悉成就,即是三悉檀成就。

    止,舍利弗,不須複說,即是第一義悉檀。

    是為四悉檀論權實。

    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即是理。

    所謂諸法如是相等,即是事。

    是為事理論權實。

    此一段,略明五佛權實,佛佛皆爾。

    四引證竟。

    五結十為三種權實者,先通結,次别結。

    先通者,此十種通四教,共四十權實。

    若三藏中,自證十法,名自行權實。

    說已十法,利益衆生,名化他權實。

    化他之十,有實有權,皆合為權。

    自行之十,亦有實有權,皆合為實。

    名自行化他權實。

    餘三教十法,各就當教,束為三種,權實亦如是。

    (此通中通)又當教各以事理教行縛脫因果四種,為自行權實。

    各以理教開合二種,為化他權實。

    各以體用漸頓通别悉檀四種,為自他權實。

    其名雖同,其義各異。

    (此通中别)次别結者,前三教若通若别,當分皆是化他權實,随他意語故。

    圓教若通若别,當分皆是自行權實,随自意語故。

    化他之三,若權若實,皆名為權。

    自行權實,皆名為實。

    次結成四句。

    随他意語,即一切法權。

    随自意語,即一切法實。

    雙取,即一切法亦權亦實。

    雙遮,即一切法非權非實。

    次結成三番。

    釋品若自行自意者,此文稱道場所得法(實也),大經雲修道得故(權也),攝大乘稱如理如量智(如理是實,如量是權),皆是圓教自行權實,随自意語。

    佛雖于此不可說法,能方便說,而衆生不堪。

    若發轸單說此法取衆生者,即不能得,故言不可說不可說也。

    複置此事,以自行權實,兼别教權實,共取衆生。

    大機利者直得,鈍者曲得,小機利鈍俱不得,蓋華嚴意也。

    複置此事,但用半字權實,取衆生大機利鈍,密得顯不得,小機利鈍,但保于證,取亦不得,蓋三藏意也。

    複置是事,合用四教權實,共取衆生。

    大機利鈍曲直俱得,小機利鈍保證俱不得,蓋方等意也。

    複置是事,舍三藏權實,用通别圓三種權實,共取衆生。

    大機利鈍俱得,小機利鈍保證俱不得,蓋般若意也。

    複置是事,舍前三權實,單用圓教自行權實,取衆生大小利鈍俱得,蓋法華意也。

    如來智慧,靡所不達,明照時宜,用與可否。

    故釋品雲:方者,諸方法也。

    便者,善巧用也。

    巧用方法,取衆生得,是故殷勤稱歎方便。

    (此約前四時三種法用,不能至實,故但成于初義釋品。

    若至法華,縱名法用,亦成秘妙之法用也。

    即可以用釋今品經,則方法之名,昔日通四,今無複三。

    )複次,如來自證權實,俱不可說。

    愍念衆生,說自證之權為門。

    于物非宜,衆生不能得入,故自證權,亦不可說。

    說别權實為門,利者得入,鈍者不入。

    (華嚴)于物非宜,别權實,亦不可說。

    說三藏權實為門,利者密入,鈍亦不入。

    (三藏)于物非宜,亦不可說。

    說三種化他權實為門,利者得入,鈍亦不入。

    (方等)于物非宜,亦不可說。

    說二種化他權實為門,利者得入,鈍亦不入。

    (般若)亦不可說。

    于物非宜,舍三種化他權實,但說自行之權,利者鈍者俱得入。

    從始至終,以方便為門,是故如來稱歎方便。

    釋品雲:方便為入實之門,即此意也。

    前一番,明如來能知方便,能用方便。

    此一番,明行者能随順方便。

    (初約方法中,明如來能知能用方便。

    法是能知,用是能用。

    衆生不知,是佛方便。

    今并開之,令衆生知。

    此一番,明令衆生随順方便者,謂從門順實故也。

    而亦不知方便,即是所順之實。

    今亦開之。

    又二章,并有機應二意。

    但前多從應說,且雲如來。

    後多從機說,且雲行者。

    故殷勤稱歎之言,并從佛得。

    )複次,如來自證修道所得,于一切方便,即是真實。

    而此真實,不可得說。

    雖能說之,衆生不能即實。

    以方便力,帶不即說一即,利者能即,鈍不能即。

    (華嚴)又純說一不即,利者密即,鈍者不即。

    (三藏)又帶三不即,說一即,利者能即,鈍者不即。

    (方等)又帶二不即,說一即,利者能即,鈍者不即。

    (般若)又廢三不即,純說一切即,利鈍俱能即,于方便得見真實。

    (法華)上兩意,用方便,從方便。

    此一意,即方便,即真實。

    真實即圓因,圓因即自行之方便。

    如此自行方便,今始證入。

    故釋品雲,方者,秘也。

    便者,妙也。

    妙達于方,即是真秘。

    從自行方便得名,故言方便品也。

    五,結十為三種權實竟。

    六,分别三種權實,照三種二谛者。

    前既通别,當分結束權實。

    (通則十雙各三,别則四自二他,四自他共也。

    )今還約此智照,義則易見。

    若通以十種明自行二智者,即照随智二谛也。

    通用十法逗緣者,即照随情二谛也。

    若束四為二者,即照随情智二谛也。

    (每一教中,皆束四為二。

    謂自行權實,皆束為實。

    化他權實,皆束為權。

    故但成二。

    此通中通也。

    )若當分照谛者,事理教行,縛脫因果,悉是自證,即照随智二谛也。

    理教開合,兩屬化他,即照随情二谛也。

    體用漸頓,通别悉檀,四通自他,即照随情智二谛也。

    (此通中别也。

    )又總束者,三藏教三十種二智,是化他二智,皆照随情二谛。

    若通教别教,共六十種二智,是自他二智,即照随情智二谛。

    通教或時與前三藏共為随情二谛,則别教三十種二智,是自他二智,照随情智二谛(先收通教為自他者,以能通别通圓為大乘初門故。

    次揀通教為但他者,以當分不诠中,理同灰斷故)。

    唯圓教三十種權實,是自行二智,照随智二谛。

    又三教若通若别(還指通則十雙各三,别則自四他二等),皆是逗緣,悉是化他二智,照随情二谛。

    圓教若通若别,皆是自行二智,即照随智二谛。

    束三教之權實總為權,束圓教之權實總為實,即自他二智,照随情智二谛也。

    六、分别權實照二谛竟。

    七、約諸經判權實者。

    初華嚴論教,但是滿字,論時但是乳,論法是一自行一化他,論人但是菩薩二乘,如聾如啞。

    今文雲未曾向人說如此事也。

    次三藏論教,但是半字,論時即是酪,論法是一種化他,論人但是二乘。

    今文雲住立門外,着弊垢衣,執除糞器也。

    次方等論教,對半明滿論時,并酪明酥,論法有三種化他,一種自行,論人小慕于大。

    今文雲心相體信,入出無難也。

    次般若論教,帶半明滿論時,挾生而熟,論法有二種化他,一種自行,論人大資于小,小教于大。

    今文雲出内取與,皆使令知也。

    今法華論教,廢半明滿論時,純是醍醐,論法唯有自行,論人此實我子,我之所生,我實是父,付以家業,授記作佛。

    前教不說者,今皆發之,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故是自行之權,名方便品。

    自餘或是自他二智,或化他二智。

    (教、行、理三,前或已會。

    若開人者,前教所無。

    )複次,華嚴對二菩薩說一自一他,不拟二乘,不聞不解。

    三藏對二乘說一化他,不拟菩薩,故無自行。

    方等具對小大,對二乘說兩化他,對菩薩說一自一他。

    般若對二乘說一他,對菩薩說一自一他。

    法華普對機熟者,但明一自,不複有他。

    文雲:菩薩聞是法,疑網皆已除,千二百羅漢,悉亦當作佛。

    一切衆生悉入自行之方便,故名方便品也。

    七、約諸經判權實竟。

    八、約本迹判權實者。

    如來本地久已證得一切權實,名為自行權實。

    中間垂迹,亦作兼帶等說。

    今日垂迹寂場,帶别化他說自行,次說一化他,次說三,次說二,次說廢三等,皆名化他權實。

    束本中權實名實,束迹中權實名權,即是自他合權實也。

    結此則成四句:一切實,一切權,一切亦權亦實,一切非權非實。

    舍利弗本證一切權實,即自行權實。

    迹在鹿苑,單受化他;在方等,受一被三;折在般若,帶二轉一;至法華,廢三悟一,皆是化他權實。

    束本權實為實,束迹權實為權,即自他權實,亦具四句,可知。

    若從佛迹說,亦是化他之權實,亦稱方便品。

    若從引入圓因自行,亦是方便品。

    若從舍利弗迹權,亦是方便品。

    若從舍利弗迹入實,亦是方便品。

    為此諸義,故稱方便品也。

     △二、迹門正說為二:初從今文至則生大歡喜,是略開三顯一,動執生疑;次從爾時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請豈得不說至授學無學人記品,是廣開三顯一,斷疑生信。

    初中二:初、略開顯,二、騰疑請。

    初又二:初、長文重頌歎佛二智,二、偈頌正略開顯動執生疑。

    初又二:初、長文,二、重頌。

    長文為二:初、寄言歎二智,二、絕言歎二智。

    初又二:初、明諸佛權實,二、明釋迦權實。

    初又三:初、雙歎,二、雙釋,三、雙結。

     今初。

     爾時,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告舍利弗: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

     爾時者,文殊答問已竟時也。

    佛常在定,何故言起?此有所示。

    往古諸佛說此經時,必前入無量義,即入法華,今佛亦爾,此示世界悉檀,哀從定起。

    觀理觀機,二俱審谛,說必不謬,增長物信,此示為人悉檀,哀從定起。

    佛寂而常照,尚須入定,方乃說法,況複散心,妄有所說,此示對治悉檀,哀從定起。

    入定緣理,安心實相,出定令他,安心實相,此示第一義悉檀,哀從定起。

    安此四法,故言安詳而起也。

    (四教俱有四悉,今須約開顯圓。

    )告舍利弗者,小乘中智慧第一,将欲因之而破小智,顯大智,此乃經家提起之文。

    問:此中告舍利弗,與大品何别?答:何但大品,始自四阿含,終至此經,處處有告,各各不同。

    四含中,或為發起生滅法輪故告,方等斥故告,般若加故告,今經開故告。

    天親論雲:告身子,不告餘聲聞者,智慧深故。

    不告諸菩薩者,有五:一、為聲聞所作事故,二、回向大菩提故,三、令無怯弱故,四、為發餘人善思念故,五、令不起所作已辦心故。

    當知五意,兼異他經。

    前顯露教,不雲聲聞得入佛智也。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者,歎實智也。

    非三種化他權實,故言諸佛。

    顯自行之實,故言智慧。

    此智慧體,即一心三智。

    豎徹如理之底,故言甚深。

    橫窮法界之邊,故言無量。

    此正稱歎之辭。

    無量甚深,深高橫廣。

    譬如根深則條茂,源遠則流長。

    實智既然,權智例爾。

    其智慧門,難解難入等者,歎權智也。

    自行道前,方便有進趣之力,故名為門。

    (四十位真因也。

    )從門入到道中,(妙覺果位。

    )道中稱實,道前名權。

    (此即前十雙中,約因果論權實。

    )十住始解,故難解。

    十地為入,故難入。

    非七方便人,所能測度。

    此正歎權之辭。

    而别舉聲聞辟支不能知者,執重故别破之耳。

    (藏通二乘,通菩薩,别三賢,圓十信,共名為七方便。

    )法身本意,元以自行權實拟之。

    無機逃走,故言不知。

    (未結緣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