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台宗會義卷一之二

關燈
固前卻,生衆渴仰。

    故以伏難潛而拒之。

    彌勒彰灼釋難,意亦有三:一、瑞大故疑大,若不為釋,憂疑在懷,妨聞正說;二、衆海雖多,機在仁者;三、阖衆瞻仁。

    故知注誠殷重,所以彰言釋難,請令時答也。

    初伏難者,因正請生。

    請雲:佛子文殊,願決衆疑。

    文殊從此起初伏難。

    汝雲衆疑,衆未曾疑,若疑應問,衆既不疑,我何所決?彌勒即以第一偈釋雲:四衆欣仰,瞻仁及我,瞻我欲令我問,瞻仁欲得仁答也。

    文殊因此起第二伏難。

    衆同有疑,不易可答,待佛出定,自當決疑。

    彌勒即以第二偈釋雲:若有疑在懷,憂惱不泰,未知如來何時起定,故須時答令喜。

    言時答者,催促令其即答也。

    文殊因此起第三伏難。

    我與仁者同居學地,欲測佛意,幸共籌量,獨令我答,于理不可。

    彌勒即以第三偈釋雲:我亦踟蹰思忖,為說道場所得妙法,為當授記耶?文殊因此起第四伏難。

    若如汝說,即是釋疑,何煩我決?彌勒乃以第四偈釋雲:此非小緣,安得以我猶豫之心而判大事?文殊至此,伏難既窮,謙光亦止,故後一偈結請答也。

    四、發問序竟。

     △五、答問序二:初、長文,二、偈頌。

    初中四:初、惟忖答,二、略舉曾見以答,三、廣舉曾見以答,四、分明判答。

     今初。

     爾時,文殊師利語彌勒菩薩摩诃薩及諸大士:善男子等,如我惟忖,今佛世尊欲說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擊大法鼓,演大法義。

     善男子者,開七方便為善,堪聞獨妙為男,猶雲善丈夫也。

    丈夫之稱,亦通四教,今須在圓。

    惟者,思惟。

    忖者,忖量。

    惟今如昔,忖昔如今。

    然文殊古佛,豈應不知?迹示思惟耳。

    欲說大法者,答說法瑞。

    惟昔諸佛,說無量義之後,開權顯實,收無量歸一。

    忖于今佛,既說無量義已,亦應開顯,會無量以歸一。

    一者,即大法也。

    雨大法雨,答雨華瑞。

    惟昔諸佛,天雨四華之後,普入圓因,住、行、向、地。

    忖于今佛,雨華之後,亦必皆成佛因,住、行、向、地也。

    吹大法螺者,吹螺改号,答大衆心喜瑞。

    惟昔四衆,見瑞歡喜,得未曾有,障除機動,即改人、教、行、理皆一。

    忖今衆喜,亦應障除機動,改前人、教、行、理,所改甚深也。

    擊大法鼓,答地動瑞。

    惟昔地動已後,即有六番破無明賊。

    忖于今佛,地動已後,亦應六番破無明惑,聲教極妙也。

    演大法義,答放光瑞。

    惟昔諸佛,放白毫光,後說法華,彼此道同。

    忖于今佛,放光已後,亦應說法華經,廣明五佛道同也。

    如是五句,悉是惟昔判今,忖今類昔,附文會義,唯少入定一瑞。

    而雨華、動地、放光等,皆由入定故爾。

    意則兼具,無勞疑也。

    阙此一條,故稱略答耳。

    此惟忖答,是答此土六瑞。

     △二、略舉曾見以答 諸善男子,我于過去諸佛曾見此瑞,放斯光已即說大法。

    是故當知,今佛現光亦複如是,欲令衆生鹹得聞知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故現斯瑞。

     此略舉曾見,但明放光一事,即是答他土六瑞。

    以他土六瑞,皆是放光所照故也。

    聞指信行,知指法行。

    一切世間難信之法者,所謂收無量歸一,令開示悟入,改人教行,理六番,破無明,顯諸佛道同等,非九法界機所能信也。

     △三、廣舉曾見以答。

    即雙答此土地土問也。

    彌勒因光橫見東方以為問,文殊引昔豎見多佛以為答,正顯十方三世諸佛道同。

    文為三:初、引一佛同,次、引二萬佛同,三、引最後佛同。

    初中三:初、時節,二、标名,三、說法。

     今初。

     諸善男子,如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

     △二标名 爾時,有佛号日月燈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爾時者,過去不可思議劫前時也。

    夫時無實法,依于色心,分位假立,随俗分别,不壞假名,世界悉也。

    聞無量劫,則知生死事長,生厭離心,為人悉也。

    劫前有劫,不生斷見,劫複一劫,不生常見,對治悉也。

    觀彼久遠,猶若今日,十世古今,不離當念,第一義也。

    佛出彼時,亦說三乘,則與今佛出五濁同。

    若雲三大阿僧祇劫,積行成佛,即三藏相。

    若雲了知時劫性空,一念相應慧,朗然大覺,即通佛相。

    若雲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盡行法界無邊諸行,斷彼微細極微細二品愚已,爾乃成佛,應身遍坐百億樹下,即别佛相。

    若雲無量無數劫,解之即一念,了知一念之性,即是亘古亘今之性,智入三世,而無往來,于刹那際三昧,遍能示現刹海古今,成菩提事,為衆生故,非生示生,即圓佛相。

    本迹者,如今釋迦,久成為本,王宮為迹,驗知彼佛,亦複應爾。

    觀心者,觀此一念五陰,皆是因緣所生,即空即假即中,是名有佛出現于世,從名字有佛,乃至究竟有佛也。

    日月燈明是别号,如來等是通号,一切諸佛,皆有通别二号,皆是随世假立,即世界悉;聞名生善,即為人悉;超過一切梵、魔、沙門、婆羅門等,即對治悉;若聞諸佛名者,皆得不退轉于無上菩提,即第一義悉。

    别号日月燈明者,日表慧,月表定,即自行德;燈明是化他德。

    又日月燈表一心三智,當知前佛後佛,自行同,化他同,一心三智同。

    又佛有無量德,應有無量号。

    如華嚴明,釋迦于此娑婆世界,則有百億十千名号,何況應身遍微塵國,名複何窮?然一一名皆召實德,皆以窮劫說其功德,終不可盡。

    以今例古,日月燈明何獨不然?通号如來等者,梵語多陀阿伽度,亦雲怛闼阿竭,此翻如來;梵語阿羅诃,此翻應供,亦翻至真,亦翻無所著;梵語三藐三佛陀,此翻正遍知,亦翻等正覺;梵語鞞侈遮羅那三般那,此翻明行足;梵語修伽陀,此翻善逝,亦翻好去;梵語路伽憊,此翻世間解;梵語阿耨多羅,此翻無上士;梵語富樓沙昙藐婆羅提,此翻調禦丈夫;梵語舍多提婆摩?舍喃,此翻天人教師;梵語佛陀,此翻知者、覺者;梵語路迦那他,此翻世尊。

    謂具上十号真實功德,故為一切世間之尊。

    釋此十号,須約四教及以開顯,茲不繁述。

    本迹觀心,例亦可解。

     △三說法 演說正法,初善、中善、後善,其義深遠,其語巧妙,純一無雜,具足清白梵行之相。

    為求聲聞者,說應四谛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為求辟支佛者,說應十二因緣法;為諸菩薩,說應六波羅蜜,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種智。

     此明昔佛為實施權,說頓說漸,開權顯實,同歸非頓非漸,與今光中所見同,亦與釋迦佛說法同也。

    初雲演說正法,指頓教法。

    初中後三善,約頓教序正流通三段。

    其義深遠,即頓教了義,二乘不能測其底邊也。

    其語巧妙,即頓教之文,會理直說,悅菩薩心也。

    純一無雜,謂頓教不與二乘共也。

    具足者,頓教明滿字法門。

    清白者,頓教無二邊瑕穢。

    梵行者,頓教無緣慈也。

    已上是明昔佛說頓,與今佛說華嚴同,酬上聖主師子演說經法微妙第一之問也。

    次雲為求聲聞等者,是明昔佛施三,與今佛說三藏,乃至方等般若意同,酬上若人遭苦,乃至佛子修種種行之問也。

    四谛有四種,具如玄義所明。

    今為聲聞且說生滅相應之法,所謂三界果報實苦,不可令樂,煩惱及業,真是苦因,更無異因,因滅則果滅,乃為究竟安樂滅苦之道,惟戒定慧,更無餘道也。

    因緣亦有四種,如玄義。

    今為辟支且說思議生滅相應之相,所謂無明行是能引支,識名色六入觸受是所引支,愛取有是能生支,生老死是所生支。

    所引所生,即苦谛。

    能引能生,即集谛。

    無明滅,乃至老死滅,是滅谛。

    觀因緣智,即道谛。

    聲聞根鈍,故為總相說四谛法。

    辟支稍利,故為别相說因緣法也。

    六波羅蜜,四教相,如前略明。

    若直明三藏六度,則屬阿含。

    若事理對論,而多以理奪事,則屬方等。

    若帶事談理,而多以理融事,則屬般若也。

    後雲令得阿耨等者,是明昔佛開權顯實,與今佛法華意同。

    若粗觀文勢,則令得等,似單承為諸菩薩句來。

    若細研語脈,則以令得等,通結演說正法已下之意。

    蓋從初說頓,即令衆生得成一切種智。

    其未成者,循循善誘,以三藏通别,兼但對帶等種種方便而成熟之。

    或定不定,或顯或密,事非一概。

    來至法華,則若聲聞,若辟支,若事度,乃至若華嚴中所兼之别,無不令得無上菩提,成就一切種智也。

    此即酬上光中見他土佛涅槃起塔之問。

    以光中但見他土涅槃佛事,不見他土法華會席。

    因此緻疑,成發起序。

    今引古事,同顯此法華為最後了義極談。

    過此以往,更無可說,唯有非滅唱滅而已。

    一代時教,究竟結歸,獨在此經。

    三世十方,無不鹹爾。

    稱之為妙,豈徒然哉。

    初引一佛同竟。

     △次引二萬佛同。

     次複有佛,亦名日月燈明;次複有佛,亦名日月燈明;如是二萬佛皆同一字,号日月燈明;又同一姓,姓頗羅堕。

    彌勒當知,初佛、後佛皆同一字,名日月燈明,十号具足,所可說法初、中、後善。

     前佛後佛,無不施頓施漸,會入非頓非漸。

    而文殊巧說,不事繁文。

    故于初佛,廣明頓漸已同,不過略點開顯。

    于今二萬諸佛,但明名同姓同,及十号同,說法善同。

    至最後佛,方乃廣明現同及當同也。

    日月燈明,既稱為名,亦稱為字,亦稱為号。

    故知名字号三,隻是假立,本無親疏。

    不似今人,妄生分别,有諱不諱。

    頗羅堕者,此翻捷疾,亦翻利根,亦翻滿語婆羅門姓。

    觀心釋者,十善各具,百界千如為一萬,自行化他滿足為二萬。

     △三、引最後佛同,又三:初、曾見事與今已同,二、曾見事與今現同,三、曾見事與今當同。

     今初。

     其最後佛未出家時,有八王子:一名、有意,二名、善意,三名、無量意,四名、寶意,五名、增意,六名、除疑意,七名、響意,八名、法意。

    是八王子威德自在,各領四天下。

    是諸王子聞父出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悉舍王位,亦随出家發大乘意,常修梵行皆為法師,已于千萬佛所植諸善本。

     昔佛八子,今佛一子,數雖不等,并出同居之土。

    土有見思,俱示有子,有子事同。

    一八赴緣,各有所表,一子表一道清淨,八子表八正道也。

    又昔佛子發大乘意,今佛子住小乘果,此雲何同?昔化道已竟,顯本事彰,故雲發大乘意。

    今未發迹,猶言羅漢,至下文顯本,即是菩薩,其意則同。

    各領四天下,是金輪王。

    有雲輪王必不值佛,此殆不然。

     △二、曾見事與今現同二:初、現瑞同,二、疑念同。

    初又二:初、此土六瑞同,二、他土六瑞同。

     今初。

     是時,日月燈明佛說大乘經,名無量義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說是經已,即于大衆中結加趺坐,入于無量義處三昧,身心不動。

    是時,天雨曼陀羅華、摩诃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诃曼殊沙華,而散佛上及諸大衆,普佛世界六種震動。

    爾時,會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及諸小王、轉輪聖王等,是諸大衆得未曾有,歡喜合掌,一心觀佛。

    爾時,如來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土靡不周遍。

     △二、他土六瑞同 如今所見,是諸佛土, 但雲如今所見,文略義周矣。

    初、現瑞同竟。

     △二、疑念同 彌勒當知,爾時,會中有二十億菩薩樂欲聽法。

    是諸菩薩見此光明普照佛土,得未曾有,欲知此光所為因緣。

     既雲欲知此光所為因緣,理應亦有發問答問二序,不俟費辭也。

    二曾見事,與今現同竟。

     △三、曾見事與今當同五:初、因人說法同,二、時節同,三、唱滅同,四、授記同,五、滅後通經同。

     今初。

     時,有菩薩名曰妙光,有八百弟子。

    是時,日月燈明佛從三昧起,因妙光菩薩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昔佛起定,因妙光菩薩說經。

    今佛起定,因舍利弗說經。

    舍利弗為羅睺師,昔妙光為八王子師,故雲同也。

    又舍利弗既得授記,實是菩薩。

    昔妙光聞法華時,何必不示作聲聞? △二時節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