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台宗會義卷一之二

關燈
說大乘法,決定無畏,故名師子。

    頓教純大,故雲第一。

    诠中道理,故聲清淨。

    順實相法,故音柔軟。

    無二乘衆,故雲教諸菩薩。

    所诠次第三谛為深,圓融三谛為妙。

    稱理當機,故雲令人樂聞。

    遍在七處九會,故雲各于世界。

    兩教八門,故雲種種。

    不涉三乘,故名佛法。

    聞者即入佛慧,故名開悟。

    正與此土華嚴教同。

     △三、問他土四衆 若人遭苦,厭老病死,為說涅槃,盡諸苦際。

    若人有福,曾供養佛,志求勝法,為說緣覺。

    若有佛子,修種種行,求無上慧,為說淨道。

     若人遭苦者,開聲聞乘也。

    遭苦而更造惡業,則苦不得盡,底下衆生是也。

    遭苦而造善業,厭下攀上,則苦亦不盡,為生人天而持戒修定者是也。

    遭苦而于外道法中求解脫者,苦亦不盡,不知三寶、四谛及四念處,但能增見長,非更集苦本故也。

    遭苦而能遍厭三界生老病死,兼能厭集,乃能感佛為說涅槃,從此修出世道,永盡苦際。

    我謂知苦故斷集,慕滅故修道也。

    若人有福者,開辟支佛乘也。

    支佛百劫種福,故雲有福。

    四谛總相,略觀為劣;十二因緣别相,細觀為勝。

    又四谛以苦為初門故劣,因緣以集谛為初門故勝。

    觀十二因緣而得覺悟,故名緣覺也。

    若有佛子者,開事六度菩薩乘也。

    有大慈悲,堪紹佛種,故名佛子。

    六度事廣,名種種行。

    志求作佛,名無上慧。

    六度中無六蔽,故名淨道。

    此以道谛為初門也,正與此土三藏教中三乘意同。

     △四、結前開後 文殊師利,我住于此,見聞若斯,及千億事,如是衆多,今當略說。

     見聞若斯是結前,今當略說是開後。

     △五、問他土修菩薩行,正與此土方等、般若諸大乘教意同。

    文分為三:初、總問,二、次第問,三、雜問。

    次第拟同此土漸教,雜問拟同此土不定教也。

     今初。

     我見彼土,恒沙菩薩,種種因緣,而求佛道。

     恒沙,具雲恒河沙,亦雲殑伽沙。

    阿耨達池東銀牛口出殑伽河,南金象口出信度河,西琉璃馬口出縛刍河,北頗胝迦師子口出徙多河。

    殑伽沙細而多,佛說法處近此河,故以為喻。

     △二、次第問為六:初、問施,二、問戒,三、問忍,四、問進,五、問禅,六、問慧。

     今初。

     或有行施金、銀、珊瑚、真珠、摩尼、砗磲、碼瑙、金剛諸珍、奴婢、車乘、寶飾、辇輿,歡喜布施,回向佛道:願得是乘,三界第一,諸佛所歎。

    或有菩薩驷馬、寶車、欄楯、華蓋、軒飾布施;複見菩薩身肉、手足及妻子施,求無上道;又見菩薩頭、目、身、體,欣樂施與,求佛智慧。

     初四偈是問舍财;第五偈是問舍身,身肉手足是内身,妻子是外身;第六偈是問舍命,舍頭目即舍命也。

    不言法施者,讓後般若。

     △二問戒 文殊師利,我見諸王往詣佛所問無上道,便舍樂土、宮殿、臣妾,剃除須發而被法服。

     約出家論持戒者,菩薩律儀,通于七衆,比丘篇聚,局在大僧。

    隻此篇聚,于諸戒中,最尊最貴,以是七衆上首故也。

    然以自度心持之,則便為聲聞戒,以求無上道心持之,則便為菩薩戒波羅蜜。

    就無上道,複有四别,謂依生滅、無生、無量、無作四種四谛所發四弘誓願也。

    生滅四弘,屬前事度,此中應指後三四弘。

    又出家約諸王者,以貴例賤,以勝概劣,非謂戒度局在人王。

    又如法藏比丘,舍王位而攝取淨土,乃名菩薩戒波羅蜜故也。

     △三問忍 或見菩薩,而作比丘,獨處閑靜,樂誦經典, 閑林邃谷,惡人惡獸,耐忍無瞋,即生忍;自節守志,即苦行忍;誦經求佛,即第一義忍。

    四教通得,論三忍也。

     △四問進 又見菩薩,勇猛精進,入于深山,思惟佛道。

     此如太子雪山苦行之類,所思佛道,亦得通于四教。

     △五問禅 又見離欲,常處空閑,深修禅定,得五神通。

    又見菩薩,安禅合掌,以千萬偈,贊諸法王: 初一偈,問修世間淨禅,及觀練熏修等禅。

    第二偈,問修出世上上禅,所謂首楞嚴三昧,不起滅定,現諸威儀者也。

    初中言離欲者,離下界煩惱,得根本初禅,此禅則淺。

    展轉離有頂欲,得滅盡定,乃名為深,止是藏教意耳。

    不惟離三界欲,亦離涅槃法愛。

    不惟離二乘欲,亦離出假法愛。

    不惟離二邊欲,亦離中道順道法愛。

    如此名深,猶是别意。

    若一離一切離,圓伏圓修,乃名為深,則是圓教意也。

    别地分得六通,無漏讓佛,故僅名五。

    首楞三昧,正在圓家。

    别地證同,亦應得之。

     △六問慧 複見菩薩,智深志固,能問諸佛,聞悉受持。

    又見佛子,定慧具足,以無量喻,為衆講說,欣樂說法,化諸菩薩,破魔兵衆,而擊法鼓。

     初一偈是問自行,次二偈是問化他也。

    慧窮理本,名為智深。

    誓願廣堅,名為志固。

    此即具二莊嚴,故能問能持也。

    定慧具足者,若雲未到慧多,無色定多,四禅則等。

    又背舍慧多,九定定多,十一切則等,因緣釋也。

    又二乘定多,菩薩慧多,惟佛則等,約教釋也。

    又空觀定多,假觀慧多,中觀則等,觀心釋也。

    無量喻,謂諸教中種種譬類,助顯第一義也。

    破魔兵者,藏通破界内四魔,别教次第破界内界外八魔,圓教圓破八魔一切魔。

    擊法鼓者,既破魔已,轉于四教四種法輪。

    二次第問竟。

     △三、雜問為七初、問禅,二、問進,三、問戒,四、問忍,五、更問禅,六、問施,七、問慧。

     今初。

     又見菩薩,寂然宴默,天龍恭敬,不以為喜。

    又見菩薩,處林放光,濟地獄苦,令入佛道。

     初一偈問入舍禅,即是自行;次一偈問入悲禅,即是化他。

    舍禅者,第四禅也。

    亦可别、圓忘懷之舍,忘彼禅故,名之為舍。

    悲禅者,婆沙雲:初禅修悲易,二禅修喜易,三禅修慈易,四禅修舍易。

    此中悲禅既雲化他,豈獨初禅?故婆沙中尚有通論、别論,況大教耶?故一一禅皆應雲慈乃至喜、舍。

    放光濟苦者,如思益經:網明菩薩放光遍照十方阿僧祇國,一切煩惱、一切疾病遇光安樂,乃至佛自放六度光,觸者蒙益。

    夫煩惱、疾病并雲一切,應具四教。

    如佛告思益梵天:能教衆生一切智心,是名布施;不舍菩提心,名持戒;不見心相生滅,名忍;求心不可得,名進;除身心粗,名禅;離諸戲論,名慧。

    豈非三藏六度相耶?又雲:我說布施名為涅槃,愚謂大富,入諸法實相故;持戒是涅槃,不作不起故;忍是涅槃,念念滅故;進是涅槃,無所取故;禅是涅槃,不貪着故;慧是涅槃,不得相故。

    又雲:布施平等即薩婆若,乃至般若即薩婆若。

    又雲:布施不施不悭,乃至般若不智不愚。

    豈非并是通教六度相耶?又雲:能達一切法無所舍,名檀;達一切法無所漏失,名屍;達一切法無所傷損,名忍;達一切法平等,名禅;達一切法無有起相,名慧。

    豈非别、圓六度相耶?又如地持,六度各九,此并蒙光得益之相。

    以佛道名通于四教,悲禅亦不局在初禅,故别初地、圓初住及通七地,俱皆得入。

    四相既分,五時可辨。

     △二問進 又見佛子,未嘗睡眠,經行林中,勤求佛道。

     此如般舟念佛等法門也。

    般舟,此雲佛立,九十日中常行,不坐不卧,除睡為最,部在方等,亦通四教。

    今雲勤求佛道,揀兩二乘。

     △三問戒 又見具戒,威儀無缺,淨如寶珠,以求佛道。

     威儀無缺,即初不缺戒。

    淨如寶珠,即第十具足戒。

    十戒名出大論。

    初不缺戒,謂重罪無犯。

    若犯重罪,如浮囊缺失故。

    二不破戒,謂中罪無犯。

    若犯中罪,如浮襄殘破故。

    三不穿戒,謂小罪無犯。

    若犯小罪,如浮囊穿穴故。

    此三屬律儀攝。

    四不雜戒,謂不起惡覺。

    若起惡覺,則身口雖淨,意雜煩惱故。

    此一是定共戒。

    五随道戒,如初果耕地,蟲離四寸等。

    六無著戒,如羅漢于三界六塵,永無貪着等。

    此二是道共戒,亦是真谛戒也。

    七智所贊戒,謂善能出假,涉俗利生,故為智人所贊。

    八自在戒,謂遊戲神通,逆順示現,而于性遮,無所違犯,故恒自在。

    此二是俗谛戒也。

    九随定戒,謂不起滅定,現諸威儀。

    十具足戒,謂戒波羅蜜,畢竟圓滿,無法無備。

    此二是中道第一義谛戒也。

    以前四戒,為所觀境。

    後六觀之,事理相即。

    兩教二乘,但有前六。

    出假菩薩,容有七八。

    别教次第修十,圓教一心修十。

    今雲以求佛道,亦揀兩種二乘。

     △四問忍 又見佛子,住忍辱力,增上慢人,惡罵捶打,皆悉能忍,以求佛道。

     統輪生、法二忍,四教不同。

    若于恭敬供養中能忍不着,則不生憍逸;若于嗔罵、打害及蚊蚋等能忍,則不生瞋惱,是為生忍。

    若于寒、熱、風、雨、饑、渴、老、病等外法能忍不動,若于貪、瞋、憂、慢、邪見等内法能忍不起,是為法忍,三藏意也。

    合前二忍為生忍,第一義為法忍,通意也。

    又觀生、法二境即空,為第一義,通也;觀二境先空、次假、後中,别也;觀二境即空、假、中,圓也。

    今獨舉惡罵、捶打為所忍境,舉難況易耳。

     △五更問禅 又見菩薩離諸戲笑及癡眷屬,親近智者,一心除亂,攝念山林億千萬歲以求佛道。

     離戲笑,是卻掉悔蓋。

    離癡眷屬,是除瞋蓋。

    近智者,是除疑蓋。

    一心除亂,是卻貪蓋。

    攝念山林,是除睡蓋。

    初六句明所離,後二句明離意。

    以世間及四教修禅,皆離五蓋。

    今意在佛道,不同凡夫、外道及以二乘。

    約觀明五蓋,具如止觀第四卷尋之。

     △六問施 或見菩薩,肴膳飲食,百種湯藥,施佛及僧;名衣上服,價直千萬,或無價衣,施佛及僧;千萬億種,旃檀寶舍,衆妙卧具,施佛及僧;清淨園林,華果茂盛,流泉浴池,施佛及僧。

    如是等施,種種微妙,歡喜無厭,求無上道。

     初四偈明施四事供養,後一偈明施供意。

    初一偈是飲食、醫藥二事,第二偈是衣服,第三、第四兩偈皆卧具,攝無上道,仍通四教。

     △七問慧 或有菩薩,說寂滅法,種種教诏,無數衆生;或見菩薩,觀諸法性,無有二相,猶如虛究;又見佛子,心無所著,以此妙慧,求無上道。

     初一偈不可說而說般若,次一偈不可觀而觀般若,後一偈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即是說不可說,觀不可觀,而論般若也。

    般若亦通諸教,思之。

    五、問他土修菩薩行竟。

     △六、問他土供養舍利即是問佛涅槃 文殊師利,又有菩薩,佛滅度後,供養舍利,又見佛子,造諸塔廟,無數恒沙,嚴飾國界,寶塔高妙,五千由旬,縱廣正等,二千由旬,一一塔廟,各千幢幡,珠交露幔,寶鈴和鳴,諸天龍神,人及非人,香華伎樂,常以供養。

    文殊師利,諸佛子等,為供舍利,嚴飾塔廟,國界自然,殊特妙好,如天樹王,其華開敷。

     初一偈總标佛滅供養舍利,第二偈明塔數,第三偈明塔量,第四偈明塔莊嚴,第五偈明供養,第六、第七兩偈結歎嚴飾也。

    天樹王,即波利質多樹。

    初頌上問竟。

     △二、頌請答二:初、舉疑述請,二、釋,四、伏難。

     今初。

     佛放一光,我及衆會,見此國界,種種殊妙。

    諸佛神力,智慧希有,放一淨光,照無量國。

    我等見此,得未曾有。

    佛子文殊,願決衆疑! 初一偈,舉見此土事,白毫表中道,為諸法本,故先舉之,種種殊妙,即六瑞也。

    第二偈,舉見他土事,他土六瑞,皆由光見,光複由于神力智慧也。

    第三偈,正請答釋,此者指兩土六瑞,得未曾有者,與華嚴乃至般若,鹹皆有異。

     △二、釋四伏難 四衆欣仰,瞻仁及我,世尊何故,放斯光明?佛子時答,決疑令喜,何所饒益,演斯光明?佛坐道場,所得妙法,為欲說此,為當授記?示諸佛土,衆寶嚴淨,及見諸佛,此非小緣。

    文殊當知,四衆龍神,瞻察仁者,為說何等? 初四偈正釋伏難,後一偈結請也。

    言伏難者,文殊内心構難,不肯時答,其意有三:一、此瑞希奇,不可倉卒輕判;二、智衆如海,謙光推高;三、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