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台宗會義卷一之二

關燈
動,而能一心觀佛,何得非瑞?約教者,歡喜動陰心,人天義;喜動真谛無漏心,藏通義;喜動即假心,别教義;喜動實相心,圓教義。

    今是圓動。

    問:實理無動,那得言動?答:動即發也。

    圓機當成,名動實相。

    本迹者,本住不動三昧,迹以地動表發。

    觀心者,一念妙觀初動,諸餘心所,随順而動。

     △六放光瑞 爾時,佛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世界靡不周遍。

     放光,表應機設教,破惑除疑也。

    白毫者,觀佛三昧海經雲:佛初生時,牽長五尺;苦行時,長一丈四尺;得佛時,長一丈五尺。

    其毫中表俱空白,如琉璃筒,内外清淨。

    從初發心,中間行行,種種相貌,乃至入涅槃,一切功德,皆現毫中。

    毫在兩眉之間,即表中道常也。

    其相柔軟,表樂;卷舒自在,表我;白,即表淨;放光破闇,表中道生;智慧光照此土、他土,表自覺、覺他。

    複次,藏、通雖知二谛,不知中道,如有二真,而無白毫。

    别教雖知三谛,不能毫中具一切法。

    今從初至後,法界中事,悉現毫内,即表圓教意。

    複次,衆經明放光不同。

    華嚴經現相品,齒間放光,出頌集衆,是表欲說法。

    又眉間放光,從足下入,是表以極果而為真因。

    普賢三昧品,毛孔放光,頌贊普賢,是表普賢行。

    遍光明覺品,放兩足輪光,是表十信法門。

    須彌山頂品,放兩足指光,是表十住。

    夜摩宮品,放兩足上光,是表十行。

    兜率宮品,放兩膝輪光,是表十回向。

    十地品,放眉間光,是表十地正證中道,故雲兼别。

    如來出現品,放白毫相光,入妙德頂,是令問圓妙佛法。

    放口光,入普賢口,是令說圓妙佛法。

    入法界品,放白毫相光,令諸菩薩普見法界佛事,是欲令其安住師子颦申三昧。

    大品般若經,從足下千輻輪相,乃至頂髻,一一各放六萬億光明,是以身輪表般若遍。

    大涅槃經,面門放光,是表佛口密說于秘藏。

    今經白毫放光,正表中道實相。

    故文殊雲:今佛放光明,助發實相義。

    又光照此土他土十法界事,正表十法界無非一實相印所印。

    約教者,丈六佛放光,三藏義帶劣勝。

    應身放光,通教義尊。

    特身放光,别教義,即丈六是毗盧遮那。

    法身放光,圓教義。

    龍女贊雲:微妙淨法身,具相三十二。

    正屬開顯圓也。

    東方者,諸方之始,表十住是始位。

    迹門說法,令生身菩薩朗然見理,入于圓住,開佛知見,舉初即知中後,故雲靡不周遍。

    當知諸方亦然,諸位亦然。

    若本門說法,四方佛集,即表法身菩薩增道損生,四位增長也。

    萬八千世界者,如華嚴所照,動以刹塵數計,此何其少,特表十八界,各具百界千,如為萬八千,此等無非佛慧境界耳。

    彌勒問雲,放一淨光,照無量國,當知方不局東,數不止于萬八千也明矣。

    又所照萬八千土,皆是五濁機緣,備須為實施權,開權顯實者,得與此土釋迦例同。

    若有佛土,純說大乘,大隔于小者,則如華嚴諸經,光中所見,雖境界殊勝,而不具顯如來善巧方便,原始要終之緻,故不得與此經同其妙瑞也。

    夫光照本方,因光得見他土六瑞,所謂六趣衆生,諸佛說法,三乘修得,涅槃起塔等,如此十界,若相若性,若體若力,若作若因,若緣若果若報,從本至末,炳然齊現,于一光中,橫該無際,豎徹始終,如鏡中像,如水中月,言有不有,言空不空,光外無土,土外無光,所謂空等假等中等,上根利智,正可向此處頓了同體權實,非權非實,為未了者,更作三周巧說耳。

    有人雲,一光東照,妙體全彰,庶幾得之。

    初此土六瑞竟。

     △二、他土六瑞,即是此土第六放光瑞中所見境界。

    為令易解,兼欲引同,故分為六:初、見六趣瑞,二、見諸佛瑞,是上聖下凡一雙。

    三、聞說法瑞,四、見四衆得道瑞,是人法一雙。

    五、見菩薩行行瑞,六、見諸佛涅槃瑞,是始終一雙。

    既有可化衆生,即有能化之佛。

    有佛即有說法,說法即有弟子,弟子即是行始,行始必緻終也。

    又此土六瑞,總表衆生當獲自覺。

    彼土六瑞,總表衆生當獲覺他。

    又此彼六瑞,表此彼諸佛道同。

    今前五瑞,是現彼土,己與此同。

    第六瑞,是現此土,當與彼同。

     初見六趣瑞。

     下至阿鼻地獄,上至阿迦尼吒天,于此世界盡見彼土六趣衆生。

     阿鼻,此雲無間,最在世界之下。

    阿迦尼吒,此雲色究竟,最在色界之上。

    此承上文,光照東方萬八千土,照彼阿鼻乃至色究竟天,無不盡于光中顯現故。

    時,會大衆即于此界,盡見彼土六趣衆生,所謂地獄、鬼、畜、修羅、人、天也。

    此現彼土五濁,與此土同。

     △二、見諸佛瑞 又見彼土,現在諸佛, 此現彼土諸佛,為五濁故出現于世,與此土釋迦佛出世意同。

     △三、聞說法瑞 及聞諸佛,所說經法, 此現彼佛初從無相一法,非頓而頓,演大華嚴,與此土釋迦佛說華嚴經意同。

     △四、見四衆得道瑞 并見彼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諸修行得道者。

     此現彼佛,非漸而漸,為鈍根人說三藏法,四衆依之,得出世四果辟支佛道,與此土釋迦佛說三藏教意同。

     △五、見菩薩行行瑞 複見諸菩薩摩诃薩種種因緣、種種信解、種種相貌行菩薩道。

     此現彼佛非漸而漸,為大乘人說方等般若諸大乘經,與此土釋迦佛說二酥教意同。

    昔種四教善根為因,今禀四教法門為緣。

    四教各有信解以為能感,修行四教複各四門,故雲種種相貌。

     △六、見諸佛涅槃瑞 複見諸佛,般涅槃者。

    複見諸佛,般涅槃後,以佛舍利,起七寶塔。

     此現彼佛施化事畢,收無量法還歸一法,示滅息化,乃至起塔而作佛事。

    是則始從出世,終于像法,一代所作權實利益,光照彼土,炳然在目。

    以彼例此,前五既同,後一豈别?當知釋迦從初成道,于一無相法出無量法,非頓而頓,非漸而漸,其事已竟。

    今日必當收無量法還入一法,開權顯實,唱言入滅,與彼土同也。

    問:光中何以不現彼土說法華經?答:若使彰灼顯現,則不成序,亦不能使衆會疑念。

    彌勒發問,文殊忖答,則迹本二說無由發起,何以克臻現在滅後無邊利益?故有謂法華正旨唯在一光東照者,乃擔闆之見,不知說默皆具四悉故也。

    入定四悉,單被上上根人;說法四悉,三根普被。

    入定四悉,唯局現在說法;流通四悉,普及未來。

    闇證罔知,故多異見。

    問:光中所照,一時橫見,何得雲先頓後漸,乃至會歸?答:遠近既可俱令見聞,過未何難皆令視聽?故使十方始末,皎若目前,安得以爾凡情,測量聖境?問:光中所見,可無純頓唯漸等耶?答:時衆但因光得見,大術乃在于世尊。

    然令見者,本為證同,所放光明,為成一實。

    故事殊理絕者,非光所沾。

    問:般此雲入,涅槃此雲滅度。

    藏通灰斷,故般涅槃。

    既顯圓常,何得入滅?答:佛出同居,事必示滅。

    若知非生示生,即知生即非生;若知非滅示滅,即知滅即非滅。

    讀壽量品,此疑自釋。

    舍利,或雲室利羅,此翻靈骨。

    塔,具雲塔婆,或雲窣堵波,此翻方墳,或翻圓冢,亦翻高顯。

    二、現瑞序竟。

     △三、疑念序二:初、彌勒疑念,二、大衆疑念。

     今初。

     爾時,彌勒菩薩作是念:今者世尊現神變相,以何因緣而有此瑞?今佛世尊入于三昧,是不可思議現希有事,當以問誰?誰能答者?複作此念:是文殊師利法王之子,已曾親近供養過去無量諸佛,必應見此希有之相,我今當問。

     彌勒有三念:初、今者下,是正念六瑞;二、今佛下,是念問誰;三、複作下,是念文殊。

    文殊念起,第二念除,唯初念在,但成一疑也。

    神變者,神名天心,即是天然内慧;變名變動,即是六瑞外彰。

    首楞嚴三昧經雲:佛住不二法,能作神通,法王法力,超蓋一切。

    彌勒不測外變,亦不知内慧,故興疑念。

    夫庸人不知術者,散人不知定者,凡夫不知聖者,小聖不知身子,身子不知菩薩,菩薩不知補處,補處不知尊極。

    此是尊極境界,所以彌勒不知。

    然彌勒植善既多,何容不仿佛知?應須隐明示闇,權言不知耳。

    問:一切菩薩皆法王子,何以獨推文殊?答:有二義故:一、于法王子中,德推文殊;二、諸經中,文殊并為菩薩上首。

     △二、大衆疑念 爾時,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諸天、龍、鬼神等,鹹作此念:是佛光明神通之相,今當問誰? 大衆有兩念:一、正念六瑞,二、念問誰。

    若将下偈望此,亦得有三念。

    偈雲:四衆欣仰,瞻仁及我。

    無第三念,何事瞻仁?而此中無者,欲推補處居先也。

    問:文殊、彌勒,德位相亞,何故一問一答?答:夫機有在無,位雖齊等,賓主異宜。

    聖人承機,非問者不能答也。

    (因緣)又法門有權實,權補處須問,實者須答。

    (約教)又迹有久近,近問久答。

    (本迹)又名有便易,彌勒名慈,慈為衆生,應須問。

    文殊名妙德,德應須答。

    (觀解)三、疑念序竟。

     △四、發問序二:初、長文,二、偈頌。

    初中二:初、經家述,二、正發問。

     今初。

     爾時,彌勒菩薩欲自決疑,又觀四衆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諸天、龍、鬼、神等衆會之心。

     雙述自疑、他疑,如文。

     △二、正發問 而問文殊師利言:以何因緣而有此瑞神通之相,放大光明照于東方萬八千土,悉見彼佛國界莊嚴? 雙問此土、他土,如文。

     △二、偈頌二:初、頌上問,二、頌請答。

    何意有偈頌耶?龍樹毗婆沙雲:一、障國土,天竺有散華、貫華之說,如此間序後銘也。

    二、随樂欲不同,有樂散說,或樂章句。

    (二是世界。

    )三、随生解不同,或于散說得解,或于章句得解。

    (為人。

    )四、随利鈍,利者一聞即悟,鈍者再說方悟。

    (第一義。

    )又表佛殷勤重說。

    (五亦為人。

    )又為衆集前後,故有偈也。

    (對治能除後來疑故。

    論文十義,今但列六:前五如所引;六、使後人于經生信,亦是為人;七、易奪言辭,轉勢說法,亦是對治;八、示義無盡;九、明至人有無方之說,此二同第一義;十、即今所引第六文。

    )初、頌上問二:初、問此土六瑞,二、問他土六瑞。

     今初。

     于是彌勒菩薩欲重宣此義,以偈問曰: 文殊師利,導師何故,眉間白毫,大光普照,雨曼陀羅,曼殊沙華,旃檀香風,悅可衆心?以是因緣,地皆嚴淨,而此世界,六種震動。

    時四部衆,鹹皆歡喜,身意快然,得未曾有。

     長文總問此土六瑞偈中,長有香風地淨,而無說法入定。

    觀文謂言盈縮,尋義不然。

    說法是慧性,入定是天心。

    由慧性天心,能放光動地。

    舉末即知本,故縮非縮。

    又隻導師兩字,即是問說法入定。

    良以說法入定,能導于人也。

    天華至妙,豈有色而無香。

    故有華則有香風。

    華既集地,地則嚴淨。

    表因若趣果,果則嚴淨。

    如金光明雲,聚集功德,莊嚴法身。

    故以香風地淨,顯成四華,盈非盈也。

     △二、問他土六瑞,為六:初、問六趣衆生。

    二、問見彼佛及聞說法。

    三、問他土四衆。

    四、結前開後。

    五、問他土修菩薩行。

    六、問他土供養舍利,即是問佛涅槃。

     今初。

     眉間光明照于東方萬八千土,皆如金色。

    從阿鼻獄上至有頂諸世界中,六道衆生生死所趣、善惡業緣、受報好醜,于此悉見。

     六道衆生,是能趣之假名。

    生死,是所趣之五陰。

    善惡業緣,是趣因。

    好醜,是趣果也。

    有頂,謂三有之頂,指非想非非想天。

    長文雲阿迦尼吒,但指色究竟天。

    今雲爾者,若承光遠見,則無色界。

    既無形色,故不可見。

    若生死業緣,受報差别,皆悉見之,則理應遍照無色界也。

     △二、問見彼佛及聞說法 又睹諸佛,聖主師子,演說經典,微妙第一。

    其聲清淨,出柔軟音,教諸菩薩,無數億萬。

    梵音深妙,令人樂聞,各于世界,講說正法。

    種種因緣,以無量喻,照明佛法,開悟衆生。

     别地圓住,名之為聖。

    佛複最尊,故名聖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