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台宗會義卷一之二
關燈
小
中
大
古吳後學蕅益智旭述
△二、别說迹本兩門,大分為二:初、自今文至安樂行品,是迹門開權顯實。
二、自從地湧出品至常不輕品,是本門開近顯遠。
初、迹門開權顯實,為三:初、序。
段二、自方便品至授學無學人記品,是正說段。
三、自法師品至安樂行品,為流通段。
初、序。
段五:初、衆集序,二、現瑞序,三、疑念序,四、發問序,五、答問序。
集衆叙人一,現瑞叙理一,疑念叙行一,問答叙教一,此因緣釋也。
(集衆是世界,現瑞是第一義,疑念是為人,問答是對治,一往如此。
)約教者,此序序正,非三藏,非通,非别,乃是序于圓正耳。
(開已唯圓,故雲非也。
)本迹者,若以序序壽量品中本地四一,此義自可知。
(本門須至壽量,然亦可以預表。
當知此序,顯表迹四,密表本四,久成不逾此四故也。
久近雖殊,四一理等。
)觀心者,一心三谛,理一也。
一心三觀,行一也。
作是觀者,人一也。
能诠觀境,教一也。
又常觀三德,能所皆四。
法身,理也。
般若,教也。
解脫,行也。
和合三法,成假名人,即觀行如來也。
約六即位,位位四一。
于念念中,念念四一。
一色一香,無非四一。
如此觀行,真法華三昧也。
心境互發,即因緣觀之四一。
不同三教,即約教觀之四一。
久遠已得,即本地觀之四一。
初衆集序 爾時,世尊四衆圍繞,供養恭敬,尊重贊歎。
上句是衆集威儀,下句是衆集供養。
爾時者,欲現六瑞時也。
四衆者,一發起衆,二當機衆,三影響衆,四結緣衆也。
發起者,權謀智鑒,知機知時,擊揚發動,成辦利益。
如大象躄樹,使象子得飽。
所謂發起令集,發起瑞相,乃至發起問答等,皆名發起衆。
(應物施設,名權。
順宜制立,名謀。
有權之謀,故名權謀。
實智内融,不慮而當,故雲智鑒。
鑒其宿善,可生可成,故名知機。
逗會無舛,故名知時。
此内德也。
擊平等之大慈,發時衆之一善。
揚不二之大慧,動禀益之三業。
又擊大會之宿因,發當機之妙益。
揚如來之大教,動時衆之固執。
又扣佛大悲,名擊。
咨啟聖旨,名揚。
令聞所未聞,名發動。
使聞者果遂,名成辦。
遂必獲悟,名利益。
此外用也。
大權象王,躄法身樹,至起應地。
演一乘之實唱,飽妙行之機緣。
發起五序,鹹益物機。
乃至問答等者,等取正宗。
)當機者,宿值德本,緣合時熟,不起于座,聞即得道。
(克論在初住通收,乃攝六根五品。
)影響者,古往諸佛,法身菩薩,隐其圓極,匡輔法王。
雖無為作,而有巨益。
化主形聲,必資伴以影響。
故大論:問:諸比丘何故常随世尊?答:如病差随醫,顯醫功也。
此舉實行者,尚有影響之儀,況法身古佛,垂形助化者耶?故知四衆如輕病者差,八部如重病者差,輕重俱有權實影響。
結緣者,力無引導擊動之能,德非伏物鎮嚴之用。
過去根淺,三慧不生。
現世雖見佛聞法,無四悉益,但作未來得度因緣。
(四悉俱得,名為當機。
五品,世界益也。
六根為人,對治益也。
初住去,第一義益也。
但未入品,俱名結緣。
故五品前,無複三慧四益。
無聞慧故,無世界益。
無思慧故,無為人益。
無修慧故,無對治益。
無證入故,無第一義益。
第一義益,有通有别。
通收五品,别在初住。
故得度之言,亦有通别,即是第一義之通别也。
)比丘衆既有四别,餘三衆亦然。
合十六衆,類如大通。
佛時王子覆講,即彼時發起衆。
聞法得道,即彼時當機衆。
聞法未度,而世世相值,于今有住聲聞地者,即彼時結緣衆。
彼佛既有四四一十六衆,今佛道同,甯得無耶?此是圓教十六衆。
約三教,亦例可知。
本迹者,且約體用以明本迹。
本住尊極,或深位法身,迹為四教一十六衆。
觀心者,研境作觀,在名字觀行位中,即成結緣衆。
入相似位,即成當機衆。
入分真位,即成發起影響衆。
(若舊入者,唯名影響。
若新入者,得是當機,亦是影響。
及以發起,如發誓弘經之徒。
)圍繞者,佛初出世,人未知法。
淨居天下,化為人像。
到已右旋,旋已敬禮,禮已卻坐聽法,遂以為楷。
此因緣釋也。
(淨居天下,即世界。
化為人像,即為人。
以為楷,即對治。
禮已聽法,即第一義。
)圍繞,謂行旋威儀,表四門機動,俱見圓理。
以圓對偏,例有四義,即約教釋也。
又佛身周匝,相好莊嚴,四旋瞻仰,增念佛定,即觀心釋也。
若觀佛色身,得見法身,即本迹釋。
又約體用及久近者,本住非動非不動之法身,迹示諸教機動繞佛。
供養者,通論則三業皆是供養,别論則卑謹虔禮名恭敬,至心專注名尊重,發言稱美名贊歎,施以依報名供養。
此中文略廣說,應如無量義經。
天廚、天香、天缽器等,是供養大莊嚴菩薩及八萬大士。
合掌叉手是恭敬,一心瞻仰是尊重,說七言偈是贊歎。
彼經衆集說法竟,俨然不散,即彼座席說今法華。
故用彼廣以釋此略,于義無妨。
△二、現瑞序二:初、此土六瑞,二、他土六瑞。
初中六:初、說法瑞,二、入定瑞,三、雨華瑞,四、地動瑞,五、衆喜瑞,六、放光瑞。
說法表說法妙、智妙,入定表行妙,雨華表位妙,地動表境妙、乘妙,衆喜表眷屬妙、利益妙,放光表感應妙、神通妙,是故六俱名現瑞序。
此與玄義神通妙中有不同者,彼則通收香風、地淨兩土六瑞,故遍取之。
今文不列他土文者,此土自足故也。
凡諸取文,皆有通别。
凡所表語,意并含弘。
是則大事大人,作大感動,大機大益,顯于大理。
須大眷屬,以輔大會,俱感大時,大運成熟。
自非靈山共禀,此世親承,焉能契之?曷有測之? 初說法瑞。
為諸菩薩說大乘經,名無量義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初句列所說法體,次句列體上之名,第三句明菩薩所依,第四句明佛之所護也。
大乘者,善戒經有七大:一、法大,謂十二部毗佛略;二、心大,謂求無上大菩提;三、解大,謂解菩薩藏;四、淨大,謂見道淨心地;五、莊嚴大,謂福德智慧;六、時大,謂三阿僧祇行行;七、具足大,謂以相好自嚴而得菩提。
六是因大,七是果大。
大因大果,名大乘經。
今将十妙對之:法大是境妙,心大、解大是智妙,淨大、莊嚴大是行妙,時大是位妙,具足大是三法妙。
由因有果能,豈無所故?但有前五,必兼後五。
然彼三祇,義涉三藏,從名同邊,可對十妙。
無量義者,彼經雲:從一法生。
其一法者,所謂無相。
無相不相,名為實相。
從此實相,生無量法,所謂二法、三道、四果。
今為釋之。
無相者,無生死相也。
不相者,不涅槃相也。
涅槃亦無,故言不相,正指中道為實相也。
二法即頓、漸,頓謂華嚴頓中一切法也,漸謂三藏、方等、般若一切法也。
三道即三乘,四果即羅漢、支佛、菩薩、佛也。
此等諸法,名為無量。
實相名義處,從一義處出無量法,得與無量法入一義處作序。
譬如算者,從一算下,諸算除,諸算歸一算,由下故除。
下為除序,開為合序,亦複如是。
從一派諸,收諸歸一。
教菩薩法者,無量義處用教菩薩也。
義處即谛理也。
下文雲:普令一切衆,亦同得此道。
又雲:若我過衆生,盡教以佛道。
即此意也。
佛所護念者,無量義處是佛自所證得。
下文雲:佛自住大乘也。
雖欲開示,而衆生根鈍,久默斯要,不務速說,故言護念。
△二入定瑞 佛說此經已,結加趺坐,入于無量義處三昧,身心不動。
加趺坐者,古往諸佛及弟子,盡行此法故;令人恭敬,可人天意故;不與世儀外道共,能破魔軍故;能發三菩提心故。
此即四悉檀意。
說經已,入三昧者,慧定相成,非禅不智,故先入定;非智不禅,故先說法。
即智而禅,即禅而智,先後入出,無有隔礙。
疑者雲:若未說無量義,可入斯定,說此經已,何故入定?釋言:是為法華作序耳。
何者?若不先開,則後無所合。
先入開定,為合定作序,故稱為瑞相也。
身心不動者,與所緣實相義處相應也。
身之本源,湛若虛空;心之理性,畢竟常寂。
下文贊大通智勝佛雲:身心及手足,寂然安不動,其心常憺怕,未曾有散亂。
今身若金剛,不可動轉;心若虛空,無有分别。
無量義處,三昧法持于身心,故不動也。
定依義處,仍稱為無量者,此定寂而常照,能知世間從此一法出無量法也。
夫身法體運動,今令不運動;心法體分别,今令不分别,序義明矣。
問:瑞相本論奇異,說法入定,佛之恒儀,何得為瑞?答:說法雖竟,由即入定,令時衆不散,肅有所待。
故知前之說法,舉衆來集,待于後聞。
此事奇特,與常說異,何意非瑞?雖入開定,意在合定,與常入定有異,何意非瑞?又文殊引古佛六瑞,皆有此事。
若昔非瑞相,何以證今?今古同然,豈可以凡情而非之耶? △三雨華瑞 是時,天雨曼陀羅華、摩诃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诃曼殊沙華,而散佛上及諸大衆。
四華,舊翻白、大白,赤、大赤,或翻适意、大适意,柔軟、大柔軟。
白表十住,開佛知見;大白表十行,示佛知見;赤表十回向,悟佛知見;大赤表十地,入佛知見。
四十位皆是佛因,是因由中道第一義生,故從天而雨;因有趣果之義,故而散佛上。
如此因果,誰當感克?秪是此會時衆,故言及諸大衆。
△四地動瑞 普佛世界,六種震動, 表圓教、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等覺、妙覺,凡六番破無明也。
無明磐礴,未曾侵毀,方将破壞,故動地以表之。
優婆塞清淨行經雲:菩薩生時動地,示此生已盡,無複煩惱。
一切衆生應得道者,煩惱将滅故動。
即此義也。
本迹釋者,如文殊釋疑,引古佛為答,密得此意,即是識本。
非但他佛昔現斯瑞,而我世尊本亦斯瑞,非今一反也。
觀心釋者,動六根也。
六根冰執,如地相堅固。
動難動之地,表淨未淨之根。
東湧西沒等者,東方青主肝,肝主眼;西方白主肺,肺主鼻。
此表眼根功德生,鼻根煩惱互滅;鼻根功德生,眼根煩惱互滅。
南方赤主心,心主舌;北方黑主腎,腎主耳。
四邊表身,中央表意。
身具四根,意遍緣四,相對湧沒,以表功德互生,煩惱互滅。
可知。
六種者,舊雲:動、起、湧、震、吼、覺。
搖飏不安名動,自下升高名起,凹凸出沒名湧,隐隐有聲名震,砰磕發響名吼,令物驚悟名覺。
新雲:動、踴、擊、震、吼、爆。
擊如打搏,爆若火聲。
前三是形,後三是聲。
經論略标,但雲震動,即形聲各标一也。
一一中又有三,謂動、遍動、等遍動。
當處動為動,四天下動為遍動,大千動為等遍動,餘五亦爾。
合十八震動,即表淨十八界也。
又根根皆修三觀,如十八動。
然動相雖有十八,而所動唯是一地。
如根雖有六,界雖十八,以無明破故,一切俱破。
△五衆喜瑞 爾時,會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及諸小王、轉輪聖王,是諸大衆得未曾有,歡喜合掌,一心觀佛。
優婆塞,此雲近事男。
優婆夷,此雲近事女。
禀受三歸五戒,親近承事三寶者也。
然有在家、出家之分。
在家名近事,出家名近住。
出家住僧伽藍,但未剃須發,未受十戒,故不名為沙彌。
夜叉,此雲捷疾,亦雲勇健,亦雲暴惡。
飛行鬼,名摩睺羅伽,此雲大腹行。
餘如前釋。
人非人者,四衆為人,八部為非人。
此句總結也。
小王,如十六國王,乃至聚落主等。
轉輪聖王有四:一、金輪王,王四天下;二、銀輪王,王三天下,除北洲;三、銅輪王,王二天下,更除西洲;四、鐵輪王,王南洲。
問:佛在世時,何得有四輪王?答:應聞法華經者,皆從他土來集也。
問:前同聞衆中,何以不列?答:同聞證信,皆非聊爾之人,多是影響、發起二類。
今則普及,當機結緣,衆不應為難。
衆見雨華地動,知甘露将降,故欣躍内充,表大機當發,感于勝應也。
問:喜怒人之常情,何得為瑞?答:天華悅眼,地動震心。
故大經雲:動時能令衆生心動。
華地是外瑞,心喜是内瑞。
非常之喜,昔雖曾有,而不為喜所
二、自從地湧出品至常不輕品,是本門開近顯遠。
初、迹門開權顯實,為三:初、序。
段二、自方便品至授學無學人記品,是正說段。
三、自法師品至安樂行品,為流通段。
初、序。
段五:初、衆集序,二、現瑞序,三、疑念序,四、發問序,五、答問序。
集衆叙人一,現瑞叙理一,疑念叙行一,問答叙教一,此因緣釋也。
(集衆是世界,現瑞是第一義,疑念是為人,問答是對治,一往如此。
)約教者,此序序正,非三藏,非通,非别,乃是序于圓正耳。
(開已唯圓,故雲非也。
)本迹者,若以序序壽量品中本地四一,此義自可知。
(本門須至壽量,然亦可以預表。
當知此序,顯表迹四,密表本四,久成不逾此四故也。
久近雖殊,四一理等。
)觀心者,一心三谛,理一也。
一心三觀,行一也。
作是觀者,人一也。
能诠觀境,教一也。
又常觀三德,能所皆四。
法身,理也。
般若,教也。
解脫,行也。
和合三法,成假名人,即觀行如來也。
約六即位,位位四一。
于念念中,念念四一。
一色一香,無非四一。
如此觀行,真法華三昧也。
心境互發,即因緣觀之四一。
不同三教,即約教觀之四一。
久遠已得,即本地觀之四一。
初衆集序 爾時,世尊四衆圍繞,供養恭敬,尊重贊歎。
上句是衆集威儀,下句是衆集供養。
爾時者,欲現六瑞時也。
四衆者,一發起衆,二當機衆,三影響衆,四結緣衆也。
發起者,權謀智鑒,知機知時,擊揚發動,成辦利益。
如大象躄樹,使象子得飽。
所謂發起令集,發起瑞相,乃至發起問答等,皆名發起衆。
(應物施設,名權。
順宜制立,名謀。
有權之謀,故名權謀。
實智内融,不慮而當,故雲智鑒。
鑒其宿善,可生可成,故名知機。
逗會無舛,故名知時。
此内德也。
擊平等之大慈,發時衆之一善。
揚不二之大慧,動禀益之三業。
又擊大會之宿因,發當機之妙益。
揚如來之大教,動時衆之固執。
又扣佛大悲,名擊。
咨啟聖旨,名揚。
令聞所未聞,名發動。
使聞者果遂,名成辦。
遂必獲悟,名利益。
此外用也。
大權象王,躄法身樹,至起應地。
演一乘之實唱,飽妙行之機緣。
發起五序,鹹益物機。
乃至問答等者,等取正宗。
)當機者,宿值德本,緣合時熟,不起于座,聞即得道。
(克論在初住通收,乃攝六根五品。
)影響者,古往諸佛,法身菩薩,隐其圓極,匡輔法王。
雖無為作,而有巨益。
化主形聲,必資伴以影響。
故大論:問:諸比丘何故常随世尊?答:如病差随醫,顯醫功也。
此舉實行者,尚有影響之儀,況法身古佛,垂形助化者耶?故知四衆如輕病者差,八部如重病者差,輕重俱有權實影響。
結緣者,力無引導擊動之能,德非伏物鎮嚴之用。
過去根淺,三慧不生。
現世雖見佛聞法,無四悉益,但作未來得度因緣。
(四悉俱得,名為當機。
五品,世界益也。
六根為人,對治益也。
初住去,第一義益也。
但未入品,俱名結緣。
故五品前,無複三慧四益。
無聞慧故,無世界益。
無思慧故,無為人益。
無修慧故,無對治益。
無證入故,無第一義益。
第一義益,有通有别。
通收五品,别在初住。
故得度之言,亦有通别,即是第一義之通别也。
)比丘衆既有四别,餘三衆亦然。
合十六衆,類如大通。
佛時王子覆講,即彼時發起衆。
聞法得道,即彼時當機衆。
聞法未度,而世世相值,于今有住聲聞地者,即彼時結緣衆。
彼佛既有四四一十六衆,今佛道同,甯得無耶?此是圓教十六衆。
約三教,亦例可知。
本迹者,且約體用以明本迹。
本住尊極,或深位法身,迹為四教一十六衆。
觀心者,研境作觀,在名字觀行位中,即成結緣衆。
入相似位,即成當機衆。
入分真位,即成發起影響衆。
(若舊入者,唯名影響。
若新入者,得是當機,亦是影響。
及以發起,如發誓弘經之徒。
)圍繞者,佛初出世,人未知法。
淨居天下,化為人像。
到已右旋,旋已敬禮,禮已卻坐聽法,遂以為楷。
此因緣釋也。
(淨居天下,即世界。
化為人像,即為人。
以為楷,即對治。
禮已聽法,即第一義。
)圍繞,謂行旋威儀,表四門機動,俱見圓理。
以圓對偏,例有四義,即約教釋也。
又佛身周匝,相好莊嚴,四旋瞻仰,增念佛定,即觀心釋也。
若觀佛色身,得見法身,即本迹釋。
又約體用及久近者,本住非動非不動之法身,迹示諸教機動繞佛。
供養者,通論則三業皆是供養,别論則卑謹虔禮名恭敬,至心專注名尊重,發言稱美名贊歎,施以依報名供養。
此中文略廣說,應如無量義經。
天廚、天香、天缽器等,是供養大莊嚴菩薩及八萬大士。
合掌叉手是恭敬,一心瞻仰是尊重,說七言偈是贊歎。
彼經衆集說法竟,俨然不散,即彼座席說今法華。
故用彼廣以釋此略,于義無妨。
△二、現瑞序二:初、此土六瑞,二、他土六瑞。
初中六:初、說法瑞,二、入定瑞,三、雨華瑞,四、地動瑞,五、衆喜瑞,六、放光瑞。
說法表說法妙、智妙,入定表行妙,雨華表位妙,地動表境妙、乘妙,衆喜表眷屬妙、利益妙,放光表感應妙、神通妙,是故六俱名現瑞序。
此與玄義神通妙中有不同者,彼則通收香風、地淨兩土六瑞,故遍取之。
今文不列他土文者,此土自足故也。
凡諸取文,皆有通别。
凡所表語,意并含弘。
是則大事大人,作大感動,大機大益,顯于大理。
須大眷屬,以輔大會,俱感大時,大運成熟。
自非靈山共禀,此世親承,焉能契之?曷有測之? 初說法瑞。
為諸菩薩說大乘經,名無量義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初句列所說法體,次句列體上之名,第三句明菩薩所依,第四句明佛之所護也。
大乘者,善戒經有七大:一、法大,謂十二部毗佛略;二、心大,謂求無上大菩提;三、解大,謂解菩薩藏;四、淨大,謂見道淨心地;五、莊嚴大,謂福德智慧;六、時大,謂三阿僧祇行行;七、具足大,謂以相好自嚴而得菩提。
六是因大,七是果大。
大因大果,名大乘經。
今将十妙對之:法大是境妙,心大、解大是智妙,淨大、莊嚴大是行妙,時大是位妙,具足大是三法妙。
由因有果能,豈無所故?但有前五,必兼後五。
然彼三祇,義涉三藏,從名同邊,可對十妙。
無量義者,彼經雲:從一法生。
其一法者,所謂無相。
無相不相,名為實相。
從此實相,生無量法,所謂二法、三道、四果。
今為釋之。
無相者,無生死相也。
不相者,不涅槃相也。
涅槃亦無,故言不相,正指中道為實相也。
二法即頓、漸,頓謂華嚴頓中一切法也,漸謂三藏、方等、般若一切法也。
三道即三乘,四果即羅漢、支佛、菩薩、佛也。
此等諸法,名為無量。
實相名義處,從一義處出無量法,得與無量法入一義處作序。
譬如算者,從一算下,諸算除,諸算歸一算,由下故除。
下為除序,開為合序,亦複如是。
從一派諸,收諸歸一。
教菩薩法者,無量義處用教菩薩也。
義處即谛理也。
下文雲:普令一切衆,亦同得此道。
又雲:若我過衆生,盡教以佛道。
即此意也。
佛所護念者,無量義處是佛自所證得。
下文雲:佛自住大乘也。
雖欲開示,而衆生根鈍,久默斯要,不務速說,故言護念。
△二入定瑞 佛說此經已,結加趺坐,入于無量義處三昧,身心不動。
加趺坐者,古往諸佛及弟子,盡行此法故;令人恭敬,可人天意故;不與世儀外道共,能破魔軍故;能發三菩提心故。
此即四悉檀意。
說經已,入三昧者,慧定相成,非禅不智,故先入定;非智不禅,故先說法。
即智而禅,即禅而智,先後入出,無有隔礙。
疑者雲:若未說無量義,可入斯定,說此經已,何故入定?釋言:是為法華作序耳。
何者?若不先開,則後無所合。
先入開定,為合定作序,故稱為瑞相也。
身心不動者,與所緣實相義處相應也。
身之本源,湛若虛空;心之理性,畢竟常寂。
下文贊大通智勝佛雲:身心及手足,寂然安不動,其心常憺怕,未曾有散亂。
今身若金剛,不可動轉;心若虛空,無有分别。
無量義處,三昧法持于身心,故不動也。
定依義處,仍稱為無量者,此定寂而常照,能知世間從此一法出無量法也。
夫身法體運動,今令不運動;心法體分别,今令不分别,序義明矣。
問:瑞相本論奇異,說法入定,佛之恒儀,何得為瑞?答:說法雖竟,由即入定,令時衆不散,肅有所待。
故知前之說法,舉衆來集,待于後聞。
此事奇特,與常說異,何意非瑞?雖入開定,意在合定,與常入定有異,何意非瑞?又文殊引古佛六瑞,皆有此事。
若昔非瑞相,何以證今?今古同然,豈可以凡情而非之耶? △三雨華瑞 是時,天雨曼陀羅華、摩诃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诃曼殊沙華,而散佛上及諸大衆。
四華,舊翻白、大白,赤、大赤,或翻适意、大适意,柔軟、大柔軟。
白表十住,開佛知見;大白表十行,示佛知見;赤表十回向,悟佛知見;大赤表十地,入佛知見。
四十位皆是佛因,是因由中道第一義生,故從天而雨;因有趣果之義,故而散佛上。
如此因果,誰當感克?秪是此會時衆,故言及諸大衆。
△四地動瑞 普佛世界,六種震動, 表圓教、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等覺、妙覺,凡六番破無明也。
無明磐礴,未曾侵毀,方将破壞,故動地以表之。
優婆塞清淨行經雲:菩薩生時動地,示此生已盡,無複煩惱。
一切衆生應得道者,煩惱将滅故動。
即此義也。
本迹釋者,如文殊釋疑,引古佛為答,密得此意,即是識本。
非但他佛昔現斯瑞,而我世尊本亦斯瑞,非今一反也。
觀心釋者,動六根也。
六根冰執,如地相堅固。
動難動之地,表淨未淨之根。
東湧西沒等者,東方青主肝,肝主眼;西方白主肺,肺主鼻。
此表眼根功德生,鼻根煩惱互滅;鼻根功德生,眼根煩惱互滅。
南方赤主心,心主舌;北方黑主腎,腎主耳。
四邊表身,中央表意。
身具四根,意遍緣四,相對湧沒,以表功德互生,煩惱互滅。
可知。
六種者,舊雲:動、起、湧、震、吼、覺。
搖飏不安名動,自下升高名起,凹凸出沒名湧,隐隐有聲名震,砰磕發響名吼,令物驚悟名覺。
新雲:動、踴、擊、震、吼、爆。
擊如打搏,爆若火聲。
前三是形,後三是聲。
經論略标,但雲震動,即形聲各标一也。
一一中又有三,謂動、遍動、等遍動。
當處動為動,四天下動為遍動,大千動為等遍動,餘五亦爾。
合十八震動,即表淨十八界也。
又根根皆修三觀,如十八動。
然動相雖有十八,而所動唯是一地。
如根雖有六,界雖十八,以無明破故,一切俱破。
△五衆喜瑞 爾時,會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及諸小王、轉輪聖王,是諸大衆得未曾有,歡喜合掌,一心觀佛。
優婆塞,此雲近事男。
優婆夷,此雲近事女。
禀受三歸五戒,親近承事三寶者也。
然有在家、出家之分。
在家名近事,出家名近住。
出家住僧伽藍,但未剃須發,未受十戒,故不名為沙彌。
夜叉,此雲捷疾,亦雲勇健,亦雲暴惡。
飛行鬼,名摩睺羅伽,此雲大腹行。
餘如前釋。
人非人者,四衆為人,八部為非人。
此句總結也。
小王,如十六國王,乃至聚落主等。
轉輪聖王有四:一、金輪王,王四天下;二、銀輪王,王三天下,除北洲;三、銅輪王,王二天下,更除西洲;四、鐵輪王,王南洲。
問:佛在世時,何得有四輪王?答:應聞法華經者,皆從他土來集也。
問:前同聞衆中,何以不列?答:同聞證信,皆非聊爾之人,多是影響、發起二類。
今則普及,當機結緣,衆不應為難。
衆見雨華地動,知甘露将降,故欣躍内充,表大機當發,感于勝應也。
問:喜怒人之常情,何得為瑞?答:天華悅眼,地動震心。
故大經雲:動時能令衆生心動。
華地是外瑞,心喜是内瑞。
非常之喜,昔雖曾有,而不為喜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