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台宗會義卷一之一(有序)
關燈
小
中
大
古吳後學蕅益智旭述
或問蕅益子曰,吾聞講法華者,莫善于台宗。
是故智者大師,妙悟之後,以不思議四無礙辯,宣玄義文句二書。
章安尊者,記為各二十卷,不異阿難結集。
迨荊溪尊者,又以釋簽轉翼玄義,文句記轉翼文句。
于是教觀大明,稱為中興烈祖。
依之修證,得道如林。
雖有聖人複起,不能複贅一辭矣。
曩曾見子綸貫?雲,譬如崔灏黃鶴樓詩,足使李白閣筆。
予亦服膺此語。
今乃無故複事管城,何哉。
蕅益子曰,噫,此予萬不得已之苦心也。
方予寓溫陵,述綸貫也,蓋欲誘天下之學人,無不究心于三大部也。
今屈指十餘年矣,舌敝耳聾,曾不能勸得兩人三人正事教觀,辄以浩繁而興望洋之歎。
倘不稍事節略,則玄簽妙樂諸圓頓法,甘使其終置高閣乎。
曰,若是,則但節錄文句,及文句記,例如妙玄節要可耳。
何以更科易文,竄入己意,直名為會義耶。
曰,是尤不得已也。
古者經疏各行,故疏于經義之奧者,則發揮不厭深詳;而于經文之顯者,則分科點示而已。
後人強欲以疏合經,遂使經文句讀割裂。
今欲随文演義,而仍不傷經文血脈,科安得不稍更乎?智者大師,辯才敷演。
章安于大師示寂之後,方敩阿難結集。
雖全合大師之義,未必一向皆是大師之文。
故筆力古樸,不事雕巧,惟久讀方知其妙。
初心之士,對卷茫然,文安得不稍易乎?荊溪尊者,精金百煉,文義俱深。
然亦微有六朝風氣,稍拂時機。
至其闡洩大師言外之旨,并非循行數墨者之所能知,不幾亦為竄入己意乎?夫法華經藏,深固幽遠。
智者大師能契其源,豈複盡宣其委?章安尊者能記其概,豈複盡錄其詳?即荊溪尊者能闡其要,亦豈複盡析其曲折哉?茲以凡愚,千慮一得,用逗時宜。
安得畏背古之譏,而不竭寸明,用附竊取其義之科也耶?然則知我者其惟會義,罪我者其惟會義也已。
己醜仲冬五日下筆,故序。
△将釋此經大文為二:初、題目,二、入文。
題目有二:初、經題,二、品題。
經題具如玄義,釋簽略如妙玄節要,茲不複說。
今先釋品題,然後入文。
品題共二十八,今先釋序品,餘品到文方釋。
序品第一。
序者,訓庠序,謂階位、賓主、問答,悉庠序也。
又次由述三義,如是等五事,冠于經首,次序也。
放光、六瑞,起發之端,由序也。
問答、釋疑、正說、弄引,叙述也。
具此三義,故稱為序。
品者,梵雲?渠,此翻為品。
義類同者,聚在一段,故名品也。
或佛自唱品,如梵網、心地。
或結集所置,如大論所述。
大品般若,本唯三品(一序,二魔事,三囑累)。
或譯人添足,如羅什譯摩诃般若,成九十品。
今藥王本事是佛唱,妙音、觀音等是結集家。
梵文中諸品先足,并非譯人所添。
諸品之始,故言第一。
△入文為三:初、通叙迹本兩門,二、别說迹本兩門,三、流通迹本兩門。
釋此為四:一、因緣,二、約教,三、本迹,四、觀心。
始從如是,終于而去,皆以四意消文。
而今略書,或三二一,貴在得意耳。
所以用四釋者,廣則令智退,略則意不周。
我今處中說,令義易明了。
因緣亦名感應。
衆生無機,雖近不見;慈善根力,遠而自通。
感應道交,故用因緣釋也。
夫衆生求脫,此機衆矣;聖人起應,應亦衆矣。
此義更廣,處中在何?然大經雲:慈善根力,有無量門,略則神通。
神通即是應之異名,對感即名感應。
設應雖衆,不過于慈;求脫雖多,讵出于感?故感應二字,處中明矣。
夫十方機感,曠若虛空,教法彌廣,何名處中?今論娑婆國土音聲佛事,則甘露門開。
依聲教釋,并以金口為本,不少不多,中說明矣。
夫應機設教,教有權實,淺深不同。
将本望迹,機多教異,其迹必廣,何名處中?今置指存月,亡迹尋本,迹多雖廣,論本唯一,處中明矣。
夫尋迹迹廣,徒自疲勞;尋本本高,高不可極。
如數他寶,自無半錢。
但觀己心之高廣,扣無窮之聖應,機成緻感,逮得己利,故用觀心釋也。
證因緣者,方便品雲:十方諸佛,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
證約教者,方便品雲:以種種法門,宣示于佛道。
大經雲:粗言及軟語,皆歸第一義。
證本迹者,壽量品雲:今天、人、阿修羅,皆謂我少出家,去伽耶城不遠,得三菩提。
然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阿僧祇劫,以斯方便,導利衆生。
五百受記品雲:内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實自淨佛土,示衆有三毒。
又現邪見相,我弟子如是,方便度衆生。
此則師弟,皆明本迹。
證觀心者,譬喻品雲:若人信汝所說,即為見我,亦見于汝,及比丘僧,并諸菩薩。
當知随有所聞,谛心觀察,于信心中,得見三寶,聞說是法,實見我是佛寶,見汝等是僧寶也。
今且約三段,示因緣相。
衆生久遠,蒙佛善巧,令種佛道因緣,中間相值,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而成熟之。
今日雨華動地,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
複次,久遠為種,過去為熟,近世為脫,地湧等是也。
複次,中間為種,四味為熟,王城為脫,今之開示悟入者是也。
複次,今世為種,次世為熟,後世為脫,未來得度者是也。
取意而說,其間節節作三世、九世,為種、為熟、為脫,以如是等因緣,故有序分也。
衆見希有瑞,颙颙欽渴,欲聞具足道佛,乘機設化,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故有正說分也。
非但當時獲大利益,後五百歲遠沾妙道,故有流通分也。
次約三段示約教相,此序非為人天清升作序,非為二乘小道作序,不為即空通三作序,不為獨菩薩法作序,乃為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佛道作序耳。
此正不指世間為正,不指螢光析智為正,不指燈炬體法智為正,不指星月道種智為正,乃指日光一切種智為正也。
此流通非為楊葉木牛木馬而作流通,非流通半字,非流通共字,非流通别字,純是流通圓滿修多羅滿字法也。
次約三段示本迹者,久遠行菩薩道時,宣揚先佛法華經,亦有三分上中下語,亦有本迹,但佛佛相望,是則無窮。
今别取釋迦最初成佛時所說法華三分上中下語,專名為上,名之為本。
何以故?最初成佛,初說法故。
中間行化,助大通智,勝然燈等佛,宣揚法華三分者,但名為中,但名為迹。
何以故?前有上故,前有本故。
今日王城所說三分,但名為下,但名為迹,乃至未來永永所說三分,亦指最初為上為本。
譬如大樹,雖有千枝萬葉,論其根本,同宗一根,不得傳傳相指也。
次約三段示觀心相者,當約己心論戒、定、慧為三分。
修行則戒初、定中、慧後。
若法門則慧為本,定、戒為迹。
又戒、定、慧各各作三分。
戒三分者,初前方便,中白羯磨,後結竟。
定三分者,初二十五緣,中正觀,後曆緣。
又善入、出、住為定三分。
慧三分者,空、序、中、正、假為流通。
已約三分示四種相,當用此義,始從如是,終訖作禮而去,悉作四意消文,行者善思量之。
蓋若無初因緣釋,則尚不殊外計。
然因緣語通,通于一化。
須知今乃大事四悉,非餘感應;開顯四悉,一道無外;久遠四悉,諸經所無;觀心四悉,一觀遍收。
以此四悉通于始末,約教等三亦須遍述。
若無次約教釋,不辨偏小,故以四八簡開廢等。
望昔教部,今方真實,一切能诠無複異稱,故須明之,以彰妙典。
若無三本迹釋,誰知迥出一期教中所譚身土?中間、今日無非迹施,指彼大通猶如信宿,先愚密教,複迷迹身,至此方袪,守株尚昧。
若無四觀心釋,将何以辨能诠教功?将何以為久成行本?故一一句入心成觀,觀與經合,非數他寶,方知止觀一部是法華三昧之筌罤。
總斯四義,方可略顯一部旨歸。
當知二、三尚略,一何能逮?故一一句得斯四義,則使句句鹹異諸教。
初、通叙迹本兩門二:初、聞法時處,二、聞持之伴。
初聞法時處。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如是者,舉所聞之法體。
我聞者,能持之人也。
一時者,聞持和合,非異時也。
佛者,時從佛聞也。
王城耆山,聞持之所也。
并下與大比丘等,是聞持之伴,故雲五事冠經首也。
○因緣釋如是者,三世佛經初,皆安如是。
諸佛道同,不與世诤,世界悉檀也。
大論雲:舉時方令人生信者,為人悉檀也。
又對破外道,阿歐二字,不如不是,對治悉檀也。
(阿無歐有,一切外經,以二字為首。
以其所計,此二為本。
部内所明,不出所計。
)又如是者,信順之辭。
信則所聞之理會,順則師資之道成,即第一義悉檀也。
約教釋者,諸經不同,如是亦異,不應一匙開于衆戶。
又佛阿難二文不異為如,能诠诠所诠為是。
今阿難傳佛何等文?诠何等是?不可以漸文傳頓是,以偏文诠圓是。
傳诠若謬,則文不如。
文不如,則理不是。
此義難明,須加詳審。
若雲佛明俗有文字,真無文字。
阿難傳佛俗谛文字,與佛說不異,故名如。
因此俗文,會真谛理,故名為是。
此則三藏經初明如是也。
若雲佛明即色是空,空即是色,色空空色,無二無别,空色不異為如,即事而真為是。
阿難傳佛文不異為如,能诠即所诠為是。
此則通教經初明如是也。
若雲佛明生死是有邊,涅槃是無邊,出生死有邊,入涅槃無邊,出涅槃無邊,入于中道。
阿難傳此出有入無,出無入中,與佛說不異為如,從淺至深,無非曰是。
此則别教經初如是也。
若雲佛明生死即涅槃,亦即中道,況複涅槃,甯非中道?真如法界,實性實際,遍一切處,無非佛法。
阿難傳此,與佛說不異,故名為如。
如如不動,故名為是。
是則圓經初如是也。
約本迹釋如是者,三世十方,橫豎皆爾。
過去遠遠,現在漫漫,未來永永,皆悉如是。
何處是本,何處是迹。
且約釋尊最初成道,經初如是者,本也。
中間作佛說經,今日所說,經初如是者,皆迹也。
又阿難所傳如是者,迹也。
佛所說如是者,本也。
又師弟通達如是,非始今日,亦非中間者,本也。
而中間而今日者,迹也。
觀心釋者,觀前悉檀教迹等諸如是義,悉是因緣生法。
緣生即空,即通觀也。
因緣即空即假者,别觀也。
二觀為方便道,得入中道第一義,雙照二谛者,亦通亦别觀也。
上來悉是中道者,非通非别觀也。
文雲,若人信汝所說,即得見我,亦見于汝,及比丘僧,并諸菩薩,乃觀行之明文也。
信則論機,見則是應,即因緣也。
又信有淺深,見有權實,種種分别不同,即約教也。
又信法華之文,則見實相之本。
若見身子之化,則見龍陀之本。
(真谛雲,須菩提是東方青龍陀佛。
有引大寶積雲,舍利弗成佛,号金龍陀,未檢。
)若見始成釋尊,亦見久成先佛。
若見千二百比丘,八萬菩薩者,亦見其本也。
又聞經心信無疑,覺此信心明淨,即是見佛。
慧數分明,是見身子。
諸數分明,是衆比丘。
慈悲心淨,是見諸菩薩。
四番釋如是竟。
○因緣釋我聞者,或雲聞如是。
蓋經本不同,前後互舉耳。
大論雲:耳根不壞,聲在可聞處,作心欲聞。
衆緣和合,故言我聞。
問:應言耳聞,那雲我聞?答:我是耳主,舉我攝衆緣。
此世界釋也。
阿難登座稱我聞,大衆皆悲号。
适見如來,今稱我聞。
又文殊結集,先唱題,次稱如是我聞。
時衆悲号,二并生戀慕善。
此為人釋也。
阿難身與佛相似,短佛僅三指(一指二寸)。
衆疑釋尊重出,或他方佛來,或阿難成佛。
今唱我聞,三疑皆遣。
此對治釋也。
阿難學人,随俗稱我聞。
第一義中,無我無聞。
古來衆釋,同是因緣一義耳。
于因緣中,前三尚自不周,況第一義?況約教等三耶?次約教者,釋論明凡夫三種稱我,謂我見、我慢,及世流布名字。
我學人無我見,但二種。
無學并無我慢,但一種。
今阿難聞法時,是學人無我見,能伏我慢。
但随世名字,稱我無咎。
此用三藏意釋我也。
十住毗婆沙雲:四句稱我,皆堕邪見。
佛正法中,無我誰聞?此用通教意也。
大經雲:阿難多聞士,知我無我而不二,雙分别我無我。
此用别教意也。
(不二是登地,雙照是地前。
)又阿難知我無我而不二,方便為侍者,傳持如來無礙智慧,以自在音聲,傳權傳實,有何不可?此用圓教釋我也。
又正法念經,明三阿難。
阿難陀,此雲歡喜,持小乘藏。
阿難?陀,此雲歡喜賢,受持雜藏。
阿難娑伽,此雲歡喜海,持佛藏。
阿含經有典藏阿難,持菩薩藏。
蓋指一人具四德,傳持四法門,其義自顯。
三本迹者,若未會入,可言阿難随世名我。
若發迹顯本,空王佛所,同時發心方便,示為傳法之人,何所不能。
四觀心者,觀因緣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
即空者,我無我也。
即假者,分别我與無我也。
即中者,真妙我也。
四番釋我竟。
次持聞者,阿難,佛得道夜生,侍佛僅二十餘年。
未侍佛時,應是不聞。
大論雲:阿難集法時,自雲佛初轉法輪,我爾時不見。
如是展轉聞,當知不悉聞也。
展轉從他,自他别故,聞不聞異。
未聞者樂欲,已得聞者生喜,即世界悉也。
舊解雲:阿難得佛覺三昧力,自能聞,即為人悉。
報恩經雲:阿難求四願,所未聞經,願佛重說。
又雲:佛口密為說也。
胎經雲:佛從金棺出金臂,重為阿難現入胎之相,諸經皆聞,況餘處說耶?即對治悉。
此經雲:阿難得記,即憶本願,持先佛法,皆如今也,即第一義悉。
若約教者,歡喜阿難,面如淨滿月,眼若青蓮華,親承佛旨,如仰完器,傳以化人,如瀉異瓶,此傳聞聞法也。
歡喜賢住學地,得空無相願,眼耳鼻舌,諸根不漏,傳持聞不聞法也。
典藏阿難,多所含受,如大雲持雨,此傳持不聞聞法也。
阿難海是多聞士,自然能解了是常與無常,若知如來常不說法,是名菩薩具足多聞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難心,此傳持不聞不聞法也。
今經是海阿難,持不聞不聞之妙法。
三、本迹者,如上四聞,皆迹引,而本地不可思議,以本事高難量故,本理深難思故,本迹化莫測故。
四、觀心釋者,觀因緣法,是觀聞聞,觀空是觀聞不聞,觀假是觀不聞聞,觀中是觀不聞不聞(雲雲)。
一、念觀者,妙觀也(雲雲)。
四、番釋我聞竟。
○因緣釋一時者,肇師雲:法王啟運嘉會之時,此世界悉也。
論雲:迦羅是實時,示内弟子時、食時、着衣者,為人也。
三摩耶是假時,破外道邪見者,對治也。
若時與道合者,第一義也。
約教者,若見谛已上,無學已下,名下一時。
若三人同入第一義,名中一時。
若登地已上,名上一時。
若初住已上,名上上一時。
今經是上上一時也。
本迹者,前諸一時,迹也。
久遠實得之一時,本也。
觀心者,觀心先空、次假、後中,次第觀心也。
觀心即空、即假、即中,圓妙觀心也。
此之粗妙,各有觀與境合,名為一時。
相即觀者,乃今經觀也。
四番釋一時竟。
○因緣釋佛者。
劫初無病,劫盡多病。
長壽時樂,短壽時苦。
東天下富而壽,西天下多珠寶、多牛羊,北天下無我所、無臣屬。
如此時處,不感佛出。
八萬歲時,乃
是故智者大師,妙悟之後,以不思議四無礙辯,宣玄義文句二書。
章安尊者,記為各二十卷,不異阿難結集。
迨荊溪尊者,又以釋簽轉翼玄義,文句記轉翼文句。
于是教觀大明,稱為中興烈祖。
依之修證,得道如林。
雖有聖人複起,不能複贅一辭矣。
曩曾見子綸貫?雲,譬如崔灏黃鶴樓詩,足使李白閣筆。
予亦服膺此語。
今乃無故複事管城,何哉。
蕅益子曰,噫,此予萬不得已之苦心也。
方予寓溫陵,述綸貫也,蓋欲誘天下之學人,無不究心于三大部也。
今屈指十餘年矣,舌敝耳聾,曾不能勸得兩人三人正事教觀,辄以浩繁而興望洋之歎。
倘不稍事節略,則玄簽妙樂諸圓頓法,甘使其終置高閣乎。
曰,若是,則但節錄文句,及文句記,例如妙玄節要可耳。
何以更科易文,竄入己意,直名為會義耶。
曰,是尤不得已也。
古者經疏各行,故疏于經義之奧者,則發揮不厭深詳;而于經文之顯者,則分科點示而已。
後人強欲以疏合經,遂使經文句讀割裂。
今欲随文演義,而仍不傷經文血脈,科安得不稍更乎?智者大師,辯才敷演。
章安于大師示寂之後,方敩阿難結集。
雖全合大師之義,未必一向皆是大師之文。
故筆力古樸,不事雕巧,惟久讀方知其妙。
初心之士,對卷茫然,文安得不稍易乎?荊溪尊者,精金百煉,文義俱深。
然亦微有六朝風氣,稍拂時機。
至其闡洩大師言外之旨,并非循行數墨者之所能知,不幾亦為竄入己意乎?夫法華經藏,深固幽遠。
智者大師能契其源,豈複盡宣其委?章安尊者能記其概,豈複盡錄其詳?即荊溪尊者能闡其要,亦豈複盡析其曲折哉?茲以凡愚,千慮一得,用逗時宜。
安得畏背古之譏,而不竭寸明,用附竊取其義之科也耶?然則知我者其惟會義,罪我者其惟會義也已。
己醜仲冬五日下筆,故序。
△将釋此經大文為二:初、題目,二、入文。
題目有二:初、經題,二、品題。
經題具如玄義,釋簽略如妙玄節要,茲不複說。
今先釋品題,然後入文。
品題共二十八,今先釋序品,餘品到文方釋。
序品第一。
序者,訓庠序,謂階位、賓主、問答,悉庠序也。
又次由述三義,如是等五事,冠于經首,次序也。
放光、六瑞,起發之端,由序也。
問答、釋疑、正說、弄引,叙述也。
具此三義,故稱為序。
品者,梵雲?渠,此翻為品。
義類同者,聚在一段,故名品也。
或佛自唱品,如梵網、心地。
或結集所置,如大論所述。
大品般若,本唯三品(一序,二魔事,三囑累)。
或譯人添足,如羅什譯摩诃般若,成九十品。
今藥王本事是佛唱,妙音、觀音等是結集家。
梵文中諸品先足,并非譯人所添。
諸品之始,故言第一。
△入文為三:初、通叙迹本兩門,二、别說迹本兩門,三、流通迹本兩門。
釋此為四:一、因緣,二、約教,三、本迹,四、觀心。
始從如是,終于而去,皆以四意消文。
而今略書,或三二一,貴在得意耳。
所以用四釋者,廣則令智退,略則意不周。
我今處中說,令義易明了。
因緣亦名感應。
衆生無機,雖近不見;慈善根力,遠而自通。
感應道交,故用因緣釋也。
夫衆生求脫,此機衆矣;聖人起應,應亦衆矣。
此義更廣,處中在何?然大經雲:慈善根力,有無量門,略則神通。
神通即是應之異名,對感即名感應。
設應雖衆,不過于慈;求脫雖多,讵出于感?故感應二字,處中明矣。
夫十方機感,曠若虛空,教法彌廣,何名處中?今論娑婆國土音聲佛事,則甘露門開。
依聲教釋,并以金口為本,不少不多,中說明矣。
夫應機設教,教有權實,淺深不同。
将本望迹,機多教異,其迹必廣,何名處中?今置指存月,亡迹尋本,迹多雖廣,論本唯一,處中明矣。
夫尋迹迹廣,徒自疲勞;尋本本高,高不可極。
如數他寶,自無半錢。
但觀己心之高廣,扣無窮之聖應,機成緻感,逮得己利,故用觀心釋也。
證因緣者,方便品雲:十方諸佛,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
證約教者,方便品雲:以種種法門,宣示于佛道。
大經雲:粗言及軟語,皆歸第一義。
證本迹者,壽量品雲:今天、人、阿修羅,皆謂我少出家,去伽耶城不遠,得三菩提。
然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阿僧祇劫,以斯方便,導利衆生。
五百受記品雲:内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實自淨佛土,示衆有三毒。
又現邪見相,我弟子如是,方便度衆生。
此則師弟,皆明本迹。
證觀心者,譬喻品雲:若人信汝所說,即為見我,亦見于汝,及比丘僧,并諸菩薩。
當知随有所聞,谛心觀察,于信心中,得見三寶,聞說是法,實見我是佛寶,見汝等是僧寶也。
今且約三段,示因緣相。
衆生久遠,蒙佛善巧,令種佛道因緣,中間相值,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而成熟之。
今日雨華動地,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
複次,久遠為種,過去為熟,近世為脫,地湧等是也。
複次,中間為種,四味為熟,王城為脫,今之開示悟入者是也。
複次,今世為種,次世為熟,後世為脫,未來得度者是也。
取意而說,其間節節作三世、九世,為種、為熟、為脫,以如是等因緣,故有序分也。
衆見希有瑞,颙颙欽渴,欲聞具足道佛,乘機設化,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故有正說分也。
非但當時獲大利益,後五百歲遠沾妙道,故有流通分也。
次約三段示約教相,此序非為人天清升作序,非為二乘小道作序,不為即空通三作序,不為獨菩薩法作序,乃為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佛道作序耳。
此正不指世間為正,不指螢光析智為正,不指燈炬體法智為正,不指星月道種智為正,乃指日光一切種智為正也。
此流通非為楊葉木牛木馬而作流通,非流通半字,非流通共字,非流通别字,純是流通圓滿修多羅滿字法也。
次約三段示本迹者,久遠行菩薩道時,宣揚先佛法華經,亦有三分上中下語,亦有本迹,但佛佛相望,是則無窮。
今别取釋迦最初成佛時所說法華三分上中下語,專名為上,名之為本。
何以故?最初成佛,初說法故。
中間行化,助大通智,勝然燈等佛,宣揚法華三分者,但名為中,但名為迹。
何以故?前有上故,前有本故。
今日王城所說三分,但名為下,但名為迹,乃至未來永永所說三分,亦指最初為上為本。
譬如大樹,雖有千枝萬葉,論其根本,同宗一根,不得傳傳相指也。
次約三段示觀心相者,當約己心論戒、定、慧為三分。
修行則戒初、定中、慧後。
若法門則慧為本,定、戒為迹。
又戒、定、慧各各作三分。
戒三分者,初前方便,中白羯磨,後結竟。
定三分者,初二十五緣,中正觀,後曆緣。
又善入、出、住為定三分。
慧三分者,空、序、中、正、假為流通。
已約三分示四種相,當用此義,始從如是,終訖作禮而去,悉作四意消文,行者善思量之。
蓋若無初因緣釋,則尚不殊外計。
然因緣語通,通于一化。
須知今乃大事四悉,非餘感應;開顯四悉,一道無外;久遠四悉,諸經所無;觀心四悉,一觀遍收。
以此四悉通于始末,約教等三亦須遍述。
若無次約教釋,不辨偏小,故以四八簡開廢等。
望昔教部,今方真實,一切能诠無複異稱,故須明之,以彰妙典。
若無三本迹釋,誰知迥出一期教中所譚身土?中間、今日無非迹施,指彼大通猶如信宿,先愚密教,複迷迹身,至此方袪,守株尚昧。
若無四觀心釋,将何以辨能诠教功?将何以為久成行本?故一一句入心成觀,觀與經合,非數他寶,方知止觀一部是法華三昧之筌罤。
總斯四義,方可略顯一部旨歸。
當知二、三尚略,一何能逮?故一一句得斯四義,則使句句鹹異諸教。
初、通叙迹本兩門二:初、聞法時處,二、聞持之伴。
初聞法時處。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如是者,舉所聞之法體。
我聞者,能持之人也。
一時者,聞持和合,非異時也。
佛者,時從佛聞也。
王城耆山,聞持之所也。
并下與大比丘等,是聞持之伴,故雲五事冠經首也。
○因緣釋如是者,三世佛經初,皆安如是。
諸佛道同,不與世诤,世界悉檀也。
大論雲:舉時方令人生信者,為人悉檀也。
又對破外道,阿歐二字,不如不是,對治悉檀也。
(阿無歐有,一切外經,以二字為首。
以其所計,此二為本。
部内所明,不出所計。
)又如是者,信順之辭。
信則所聞之理會,順則師資之道成,即第一義悉檀也。
約教釋者,諸經不同,如是亦異,不應一匙開于衆戶。
又佛阿難二文不異為如,能诠诠所诠為是。
今阿難傳佛何等文?诠何等是?不可以漸文傳頓是,以偏文诠圓是。
傳诠若謬,則文不如。
文不如,則理不是。
此義難明,須加詳審。
若雲佛明俗有文字,真無文字。
阿難傳佛俗谛文字,與佛說不異,故名如。
因此俗文,會真谛理,故名為是。
此則三藏經初明如是也。
若雲佛明即色是空,空即是色,色空空色,無二無别,空色不異為如,即事而真為是。
阿難傳佛文不異為如,能诠即所诠為是。
此則通教經初明如是也。
若雲佛明生死是有邊,涅槃是無邊,出生死有邊,入涅槃無邊,出涅槃無邊,入于中道。
阿難傳此出有入無,出無入中,與佛說不異為如,從淺至深,無非曰是。
此則别教經初如是也。
若雲佛明生死即涅槃,亦即中道,況複涅槃,甯非中道?真如法界,實性實際,遍一切處,無非佛法。
阿難傳此,與佛說不異,故名為如。
如如不動,故名為是。
是則圓經初如是也。
約本迹釋如是者,三世十方,橫豎皆爾。
過去遠遠,現在漫漫,未來永永,皆悉如是。
何處是本,何處是迹。
且約釋尊最初成道,經初如是者,本也。
中間作佛說經,今日所說,經初如是者,皆迹也。
又阿難所傳如是者,迹也。
佛所說如是者,本也。
又師弟通達如是,非始今日,亦非中間者,本也。
而中間而今日者,迹也。
觀心釋者,觀前悉檀教迹等諸如是義,悉是因緣生法。
緣生即空,即通觀也。
因緣即空即假者,别觀也。
二觀為方便道,得入中道第一義,雙照二谛者,亦通亦别觀也。
上來悉是中道者,非通非别觀也。
文雲,若人信汝所說,即得見我,亦見于汝,及比丘僧,并諸菩薩,乃觀行之明文也。
信則論機,見則是應,即因緣也。
又信有淺深,見有權實,種種分别不同,即約教也。
又信法華之文,則見實相之本。
若見身子之化,則見龍陀之本。
(真谛雲,須菩提是東方青龍陀佛。
有引大寶積雲,舍利弗成佛,号金龍陀,未檢。
)若見始成釋尊,亦見久成先佛。
若見千二百比丘,八萬菩薩者,亦見其本也。
又聞經心信無疑,覺此信心明淨,即是見佛。
慧數分明,是見身子。
諸數分明,是衆比丘。
慈悲心淨,是見諸菩薩。
四番釋如是竟。
○因緣釋我聞者,或雲聞如是。
蓋經本不同,前後互舉耳。
大論雲:耳根不壞,聲在可聞處,作心欲聞。
衆緣和合,故言我聞。
問:應言耳聞,那雲我聞?答:我是耳主,舉我攝衆緣。
此世界釋也。
阿難登座稱我聞,大衆皆悲号。
适見如來,今稱我聞。
又文殊結集,先唱題,次稱如是我聞。
時衆悲号,二并生戀慕善。
此為人釋也。
阿難身與佛相似,短佛僅三指(一指二寸)。
衆疑釋尊重出,或他方佛來,或阿難成佛。
今唱我聞,三疑皆遣。
此對治釋也。
阿難學人,随俗稱我聞。
第一義中,無我無聞。
古來衆釋,同是因緣一義耳。
于因緣中,前三尚自不周,況第一義?況約教等三耶?次約教者,釋論明凡夫三種稱我,謂我見、我慢,及世流布名字。
我學人無我見,但二種。
無學并無我慢,但一種。
今阿難聞法時,是學人無我見,能伏我慢。
但随世名字,稱我無咎。
此用三藏意釋我也。
十住毗婆沙雲:四句稱我,皆堕邪見。
佛正法中,無我誰聞?此用通教意也。
大經雲:阿難多聞士,知我無我而不二,雙分别我無我。
此用别教意也。
(不二是登地,雙照是地前。
)又阿難知我無我而不二,方便為侍者,傳持如來無礙智慧,以自在音聲,傳權傳實,有何不可?此用圓教釋我也。
又正法念經,明三阿難。
阿難陀,此雲歡喜,持小乘藏。
阿難?陀,此雲歡喜賢,受持雜藏。
阿難娑伽,此雲歡喜海,持佛藏。
阿含經有典藏阿難,持菩薩藏。
蓋指一人具四德,傳持四法門,其義自顯。
三本迹者,若未會入,可言阿難随世名我。
若發迹顯本,空王佛所,同時發心方便,示為傳法之人,何所不能。
四觀心者,觀因緣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
即空者,我無我也。
即假者,分别我與無我也。
即中者,真妙我也。
四番釋我竟。
次持聞者,阿難,佛得道夜生,侍佛僅二十餘年。
未侍佛時,應是不聞。
大論雲:阿難集法時,自雲佛初轉法輪,我爾時不見。
如是展轉聞,當知不悉聞也。
展轉從他,自他别故,聞不聞異。
未聞者樂欲,已得聞者生喜,即世界悉也。
舊解雲:阿難得佛覺三昧力,自能聞,即為人悉。
報恩經雲:阿難求四願,所未聞經,願佛重說。
又雲:佛口密為說也。
胎經雲:佛從金棺出金臂,重為阿難現入胎之相,諸經皆聞,況餘處說耶?即對治悉。
此經雲:阿難得記,即憶本願,持先佛法,皆如今也,即第一義悉。
若約教者,歡喜阿難,面如淨滿月,眼若青蓮華,親承佛旨,如仰完器,傳以化人,如瀉異瓶,此傳聞聞法也。
歡喜賢住學地,得空無相願,眼耳鼻舌,諸根不漏,傳持聞不聞法也。
典藏阿難,多所含受,如大雲持雨,此傳持不聞聞法也。
阿難海是多聞士,自然能解了是常與無常,若知如來常不說法,是名菩薩具足多聞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難心,此傳持不聞不聞法也。
今經是海阿難,持不聞不聞之妙法。
三、本迹者,如上四聞,皆迹引,而本地不可思議,以本事高難量故,本理深難思故,本迹化莫測故。
四、觀心釋者,觀因緣法,是觀聞聞,觀空是觀聞不聞,觀假是觀不聞聞,觀中是觀不聞不聞(雲雲)。
一、念觀者,妙觀也(雲雲)。
四、番釋我聞竟。
○因緣釋一時者,肇師雲:法王啟運嘉會之時,此世界悉也。
論雲:迦羅是實時,示内弟子時、食時、着衣者,為人也。
三摩耶是假時,破外道邪見者,對治也。
若時與道合者,第一義也。
約教者,若見谛已上,無學已下,名下一時。
若三人同入第一義,名中一時。
若登地已上,名上一時。
若初住已上,名上上一時。
今經是上上一時也。
本迹者,前諸一時,迹也。
久遠實得之一時,本也。
觀心者,觀心先空、次假、後中,次第觀心也。
觀心即空、即假、即中,圓妙觀心也。
此之粗妙,各有觀與境合,名為一時。
相即觀者,乃今經觀也。
四番釋一時竟。
○因緣釋佛者。
劫初無病,劫盡多病。
長壽時樂,短壽時苦。
東天下富而壽,西天下多珠寶、多牛羊,北天下無我所、無臣屬。
如此時處,不感佛出。
八萬歲時,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