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台宗會義卷一之一(有序)
關燈
小
中
大
至百歲時,南天下未見果而修因,故佛出其地。
此世界釋也。
日若不出,池中未生。
生已等華,翳死無疑。
佛若出世,則有刹利、婆羅門、居士、四天王,乃至有頂。
此就為人釋也。
三乘根性,感佛出世,餘不能感。
善斷有頂種,永度生死流。
此就對治說也。
佛于法性,無動無出。
能令衆生,感見動出。
而于如來,實無動出。
此就第一義說也。
次約教者。
佛名覺者、知者。
于道場樹下,三十四心,斷正使習氣。
知覺世間、出世間,總相、别相。
覺世即苦、集,覺出世即道、滅。
亦能覺他身長丈六,壽八十,老比丘像,即三藏佛自覺覺他。
帶比丘像,現尊特身,一念相應,斷餘殘習者,即通佛自覺覺他。
單現尊特相,坐蓮華台,受佛職者,即别佛自覺覺他。
隐前三相,唯示不可思議如虛空相,即圓佛自覺覺他。
故像法決疑經雲:或見如來丈六之身(藏),或見小身大身(通),或見坐蓮華台為千百億釋迦說心地法門(别),或見身同虛空遍于法界無有分别(圓),即此義也(科注雲:今經正彰開顯,開前三教果頭之佛,即是圓教法身之佛。
故三十二相,相相無邊,即是尊特,亦即法身。
所以龍女贊雲:微妙淨法身,具相三十二)。
三本迹者,一佛為本,三佛為迹(此寄本中體用)。
中間示現,數數唱生唱滅,皆是迹也。
唯本地四佛,皆是本也(迹中體用俱迹,本中體用俱本)。
四觀心釋者,觀因緣所生心,先空次假後中,皆偏覺也。
觀之即空即假即中,是圓覺也(覺秪是智,應以六即判之。
若以此望前三釋,則境智即因緣佛也,藏等四觀即四教佛也,中望空假即本迹也,己心即是即觀心佛也)。
四番釋佛竟。
○因緣釋住者,能住,住所住。
所住,即忍土王城。
能住,即四威儀,住世未滅,此世界也。
又住者,住十善道,住四禅中,此為人也。
又住者,住三三昧,即對治也。
又住者,住首楞嚴,即第一義也。
次約教者,三藏佛,從析門發真無漏,住有餘無餘涅槃。
通佛,從體門發真無漏,住有餘無餘涅槃。
别佛,從次第門入,住秘密藏。
圓佛,從不次第門入,住秘密藏。
前三佛住,能所皆粗。
後一佛住,能所皆妙。
今經是圓佛住于妙住也。
三本迹者,三藏佛,應涅槃慈悲,垂迹生身住世。
通佛,誓願慈悲,扶餘習,度衆生,作佛事。
别、圓佛,皆慈悲,熏法性,愍衆生,故垂應法界。
當知四佛住,本佛住,以慈悲故,住于忍土王城,威儀住世,是名迹住。
四觀心者,觀住于境,或住無常境,即空、即假、即中等境。
以無住法,住于境中,故名為住。
(無住之言,通于四教。
粗智謂住,于理實無。
若在圓中,便成絕待。
)四番釋住竟。
○因緣釋王舍城耆阇崛山,具如文句,不錄。
約教者,像法決疑經雲:一切大衆所見不同,或見娑羅林地悉是土砂、草木、石壁,或見七寶清淨莊嚴,或見此林是三世諸佛所遊行處,或見此林即是不可思議諸佛境界真實法體。
例知此義,四見不同。
所住既然,能住亦爾。
本迹者,本住王三昧三德之城,迹居忍土王城。
本住三德大涅槃山,迹居靈鹫。
又本迹各有靈鹫。
壽量品雲:常在靈鹫山,本也。
觀心者,王即心王,舍即五陰。
心王造此舍,若析五陰舍,空空為涅槃城。
此觀既淺,如見土木。
若體五陰舍,即空空為涅槃城,即通教也。
若觀五陰舍,因滅是色,獲得常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此之四德,常為諸佛之所遊處,即别教也。
若觀五陰即法性,法性無色、受、想、行、識,一切衆生即是涅槃,不可複滅,畢竟空寂。
舍如是涅槃,即是真如實體,乃圓觀也。
又色陰無知如山,識陰如靈,受、想、行三陰如鹫。
觀此靈鹫山無常,即析觀也。
觀此靈鹫山即空體,空觀也。
觀靈即智性了因、智慧莊嚴,鹫即聚集緣因、福德莊嚴,山即法性正因、不動三法,名秘密藏,自在其中,亦用度人,即别、圓二觀也(雲雲)。
中者,佛好中道,升中天、中日降、中國、中夜滅,皆表中道。
今處山中,說中道也(常好中道,赴欲也。
升中天、中日降,為人也。
中夜滅,對治也。
說中道,第一義也。
諸教皆有中道,但分有體、無體之殊。
本迹者,觀圓理,本中也。
示離斷常,迹中也。
今經是開顯之中,若約觀者,即空、即中,具二中也)。
初聞法時處竟。
△二、聞持之伴二:初、列衆,二、總結衆集。
初、列衆三:初、聲聞衆,二、菩薩衆,三、雜衆。
諸經多爾。
舊雲有事有義。
事者,逐形迹親疏。
聲聞形出俗網,迹近如來,證經為親,故前列。
天人形乖服異,迹非侍奉,證經為疏,故後列。
菩薩形不檢節,迹無定處,既不同俗,複異于僧,故居中。
義者,聲聞欣涅槃,天人着生死,各有所偏。
菩薩不欣不着,居中求宗,故在兩間。
釋論意亦爾。
此一解似兩釋,事解似因緣,義解似約教。
(事似因緣,須具四悉。
義似約教,複須論八。
事即身也,故雲親疏。
義即谛理,故雲涅槃等。
形服異故,即世界。
親者生善,疏者破惡,不親不疏,即第一義。
于有義中,既約三谛,以谛對教,則四可識。
于藏等四,辨漸等四,其義可知。
又兩二乘并欣涅槃,及四菩薩并不欣不着,教皆居中。
唯詣實理,兼能利人,故居中求宗,超彼凡聖。
若以入中為菩薩,即指别教地上,圓教始終。
)本迹解者,聲聞内秘外現,何常保證涅槃?天人皆大薩埵,豈複耽染生死?皆是迹引二邊,而本常中道也。
觀心釋者,從假入空觀,即偏破生死。
從空入假觀,即偏破涅槃。
中道正觀,無複前後。
(亦應更約因緣明觀,諸教開顯,及本迹觀。
)初、聲聞衆二:初、比丘衆,二、比丘尼衆。
初又二:初、多知識,二、少知識。
初又三:初、舉類明數,二、明位歎德,三、列名總結。
今初。
與大比丘衆,萬二千人俱, 與大比丘衆,是舉其氣類。
萬二千人,是明其大數也。
與者,共義。
釋論以七一解共,謂一時、一處(世界)、一戒(為人)、一心、一見(對治)、一道、一解脫也(第一義)。
若曆教,應各明七一。
三藏一七一(同感佛時,同鹿苑處,同别脫戒,同一切智心,同無漏正見,同三十七道,同有餘涅槃),通教二七一(分利鈍故。
利兼圓别,應雲三七。
且通總說,同為一例),别教無量七一(自行、化他、橫豎皆四門,門門四悉入者不同),圓教一七一(發心、畢竟,二不别故)。
若未發迹,正是三藏通教中七一。
若至開三顯一,即得入圓教七一也。
大者,梵語摩诃,此言大,亦言多,亦言勝。
器量尊重,為天王等大人所敬,故言大。
升出九十五種外道之上,故言勝。
遍知内外經書,故言多。
又數至一萬二千,故言多。
今明有大道故,有大用故,有大知故,故言大。
勝者,道勝、用勝、知勝,故言勝。
多者,道多、用多、知多,故言多。
道即性念處,大于一切智外道。
用即共念處,勝于神通外道。
知即緣念處,多于四韋陀外道也(大即世界,多即為人對治,勝即第一義)。
約教釋大多。
勝者,大人所敬等,是三藏中釋耳。
大者,大力羅漢所敬也。
多者,遍知生滅,即無生滅法也。
勝者,勝三藏四門也。
此通教釋也。
又大者,體法大力羅漢所敬也。
多者,恒沙佛法皆知也。
勝者,勝二乘人。
此别教釋也。
又大者,諸大菩薩所敬也。
多者,法界不可量法悉知也。
勝者,勝諸菩薩也。
此圓教釋也。
本迹者,此諸大德,久為諸佛之所咨嗟,本得勝幢三昧,超諸外道,先已成就種智,遍知迹來,輔佛行化,示作愛見中大多勝。
欲引乳入酪,又作三藏中大多勝。
欲引酪入生酥,示方等中大多勝。
欲引生酥入熟酥,示作轉教般若中大多勝。
欲引熟酥入醍醐,故作法華中大多勝也。
然其本地大多勝久矣。
觀心者,空觀為大,假觀為多,中觀為勝。
又直就中觀,心性廣博,猶若虛空,故名大。
雙遮二邊,入寂滅海,故名勝。
雙照二谛,多所含容,一心一切心,故名多也。
比丘者,含怖魔、破惡、乞士三義。
魔樂生死,此人出家,複化餘人,俱離三界,乖于魔意。
魔用力制,翻被五縛,但愁懼而已,故名怖魔。
出家人必破身口七惡,故言破惡。
夫在家三種,如法養命,一田、二商、三仕。
出家人佛不許此,唯乞自濟,身安道存,福利檀越,故名乞士。
三義相成,即比丘義也。
(怖魔即世界,乞士即為人,破惡即對治,出界即第一義。
)初受戒、修定、修慧已,有破惡、怖魔、乞士三義,非獨後心。
依經家,皆歎後心比丘耳。
此皆三藏意。
若曆緣求真,名乞士。
破障理之惑,名破惡。
修此行,怖四魔,即通教義。
若曆三谛求理,名乞士。
除通别惑,名破惡。
怖八魔、十魔者,即别義。
若即生死求實相味,名乞士。
達煩惱即菩提,名破惡。
魔界即佛界者,是圓教義。
若未發迹,但明前二義。
若已顯本,具後意也。
本迹者,本登涅槃山頂,與無明癡愛父母、結業妻子,别出分段變易家。
久除五住,何惡不破?獲真法喜,如食乳糜,更無所須。
持中道道,共屍波羅密,攝衆生戒。
魔界降伏,即佛界。
如堪任乘禦,本地功德,久已成就。
為調伏衆生,迹示五味比丘。
傳引衆生,例如前釋。
觀心者,觀一念心,淨若虛空,不為二邊桎梏所礙,平等大慧,無住無著,即名出家。
以中觀自資活,法身慧命,名乞士。
觀五住煩惱,即是菩提,名破惡。
一切諸邊颠倒,無非中道,即是怖魔。
(中觀既然,空假及以次不次等,對教可見。
)衆者,梵語僧伽,此翻和合衆。
一人、二人、三人,皆不名僧。
四人以上,乃名為僧。
事和無别衆,法和無别理。
佛常與千二百五十人俱,諸經或多少不定。
釋論明四種僧:不依淨命,名破戒僧;不解法律,名愚癡僧;五方便,名慚愧僧;苦法忍去,名真實僧。
此中但真實僧也。
(四念四善根,名五方便衆,和合世界也。
佛常與為人也,生物善故。
釋論下,對治也,簡惡人教。
此中下,第一義也,在真實故。
)若依四教者,此僧曆偏圓五味座,作同聞人,今正是圓教中證信也。
本迹者,本與實相理和,又與法界衆生機緣和,而迹為半字事理之僧,曆五味中引諸衆生。
觀心者,初學中觀入相似位,既未發真慚,第一義天愧諸聖人,即是有羞僧。
觀慧若發,即真實僧。
若異此者,即前兩僧:不依觀行,名破戒僧;不解觀相,名愚癡僧。
舉類竟。
明數者,即是一萬二千人也。
(數異世界也,聞數生善為人也。
破惡入真,準例可見。
不論約教者,教别數同,故無異釋。
若随數生解,即是教殊。
問:凡諸列衆及得道者,何故其數必全無缺耶?答:大論釋大數,五千分中雲:若過若減,皆存大數。
)本迹者,本是一萬二千菩薩,迹為萬二千聲聞也。
觀心者,觀十二入,一入具十法界,一界又十界即百界,一界各十如,是即千如。
一入既千如,十二入即萬二千法門也。
△二、明位歎德 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無複煩惱,逮得己利,盡諸有結,心得自在。
阿羅漢是明位,諸漏下是歎德也。
阿羅漢,或翻應真,或翻真人,或翻無著、不生、應供。
或言無翻,而含三義:一、無生義,不受後有故;二、殺賊義,斷盡見思故;三、應供義,堪為福田故。
此藏、通二教意耳。
若别、圓者,非但殺賊,亦殺不賊。
不賊者,涅槃是,是亦須破,故是殺賊義。
(言不賊者,猶從二乘得名。
若于圓、别,尚名為賊,是故須殺。
)不生于生亦不生,不生無漏是不生。
(取無為證,生于界外,不生是生,故不令生。
)非但應供,亦是供應。
(供彼所應,名為供應。
如佛化為道人,送供于阿蘭若比丘等。
)皆歎别初地、圓初住已上德也。
本迹者,本得不受三昧,于二邊無所著,故名不生。
斷五住惑,故名殺賊。
能福九道,饒益衆生,故名應供。
方便度衆生,曆五味傳,傳作不生、殺賊、應供,皆迹也。
又本是法身,迹示己利;本是般若,迹示不生;本是解脫,迹示殺賊。
(本是平等大慧,無破不破,方能示迹諸教不生。
本證解脫,無賊不賊,方能示迹諸味殺賊。
本得法身,非應不應,方能示迹為應供耳。
)觀心者,空觀是般若,假觀是解脫,中觀是法身。
又從假入空觀,亦有三義,乃至中道。
觀殺無明賊,不生二邊心,供養此人,如供養世尊。
方等經雲:供佛及文殊,不如施行。
方等者,一食充軀。
此經雲:毀贊佛,罪福猶輕;毀贊持經者,罪福甚重。
何以故?佛無食想,久離八風,不為損益。
施持經者,全肉身,續報命,生法身,增慧命,故有益。
毀之,憂惱退悔,若失好時,則不可救,故大損也。
諸漏已盡,無複煩惱兩句,歎殺賊德。
漏,即三漏也。
逮得己利句,歎應供德。
三界因果,皆名為他;智斷功德,皆名己利。
己利具足,故成應供。
盡諸有結,心得自在兩句,歎不生德。
諸有,即二十五有生;處結,即二十五有生。
因心自在,則慧必自在;定慧具足,乃俱解脫人也。
本迹者不生,不生名大涅槃。
煩惱漏流,其源久竭,不複堕落二乘及凡夫地,即本不生。
法身智斷,實相功德,名本己利。
得王三昧,破二十五有,顯出我性,具八自在,名本殺賊迹,示二乘功德耳。
觀心者,中道。
正觀不漏,落空、假二邊,二邊煩惱滅也。
能觀心性,名為上定。
衣珠秘藏,是己之物,即己利也。
正觀中道,結賊則斷,無結故有,亦斷二邊。
不能縛心,故心自在。
雖有煩惱,如無煩惱;不斷煩惱,而入涅槃,即其義也。
△三、列名總結 其名曰:阿若憍陳如、摩诃迦葉、優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舍利弗、大目犍連、摩诃迦旃延、阿?樓?、劫賓那、憍梵波提、離婆多、畢陵伽婆蹉、薄拘羅、摩诃拘絺羅、難陀、孫陀羅、難陀、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須菩提、阿難、羅睺羅,如是衆所知識大阿羅漢等。
阿若下,是列名。
如是下,是總結也。
列名略舉二十一尊者,佛諸弟子皆備衆行而隐其圓能,各從一德标名,欲引偏好故耳。
○憍陳如,姓也。
此翻火器,婆羅門種。
其先事火,從此命族。
火有二義:照也,燒也。
照則闇不生,燒則物不生。
此以不生為姓。
阿若者,名也。
此翻已知,或言無知。
非無所知,乃是知無耳。
若依二谛,即是知真,以無生智為名也。
又諸經論,稱為了本際,或知本際。
若依四谛,即是知滅,或翻為得道。
增一阿含雲:我佛法中,寬仁博識,初受法味者,憍陳如為第一。
(世界悉檀。
)佛昔于饑世,化作大魚,閉氣不喘。
木工五人,先斫魚肉。
佛誓于來世,先度此人。
先願與其無生,故雲何若?又迦葉佛時,九人學道,五人未得果。
誓于釋迦法中,最先開悟。
本願所牽,前得無生,故名阿若。
(為人悉檀。
)夫巨夜長寝,無人能覺。
日光未出,明星前現。
憍陳如初得無生智,譬若明星,在衆明之始。
一切人智明,無前陳如。
此世界釋也。
日若不出,池中未生。
生已等華,翳死無疑。
佛若出世,則有刹利、婆羅門、居士、四天王,乃至有頂。
此就為人釋也。
三乘根性,感佛出世,餘不能感。
善斷有頂種,永度生死流。
此就對治說也。
佛于法性,無動無出。
能令衆生,感見動出。
而于如來,實無動出。
此就第一義說也。
次約教者。
佛名覺者、知者。
于道場樹下,三十四心,斷正使習氣。
知覺世間、出世間,總相、别相。
覺世即苦、集,覺出世即道、滅。
亦能覺他身長丈六,壽八十,老比丘像,即三藏佛自覺覺他。
帶比丘像,現尊特身,一念相應,斷餘殘習者,即通佛自覺覺他。
單現尊特相,坐蓮華台,受佛職者,即别佛自覺覺他。
隐前三相,唯示不可思議如虛空相,即圓佛自覺覺他。
故像法決疑經雲:或見如來丈六之身(藏),或見小身大身(通),或見坐蓮華台為千百億釋迦說心地法門(别),或見身同虛空遍于法界無有分别(圓),即此義也(科注雲:今經正彰開顯,開前三教果頭之佛,即是圓教法身之佛。
故三十二相,相相無邊,即是尊特,亦即法身。
所以龍女贊雲:微妙淨法身,具相三十二)。
三本迹者,一佛為本,三佛為迹(此寄本中體用)。
中間示現,數數唱生唱滅,皆是迹也。
唯本地四佛,皆是本也(迹中體用俱迹,本中體用俱本)。
四觀心釋者,觀因緣所生心,先空次假後中,皆偏覺也。
觀之即空即假即中,是圓覺也(覺秪是智,應以六即判之。
若以此望前三釋,則境智即因緣佛也,藏等四觀即四教佛也,中望空假即本迹也,己心即是即觀心佛也)。
四番釋佛竟。
○因緣釋住者,能住,住所住。
所住,即忍土王城。
能住,即四威儀,住世未滅,此世界也。
又住者,住十善道,住四禅中,此為人也。
又住者,住三三昧,即對治也。
又住者,住首楞嚴,即第一義也。
次約教者,三藏佛,從析門發真無漏,住有餘無餘涅槃。
通佛,從體門發真無漏,住有餘無餘涅槃。
别佛,從次第門入,住秘密藏。
圓佛,從不次第門入,住秘密藏。
前三佛住,能所皆粗。
後一佛住,能所皆妙。
今經是圓佛住于妙住也。
三本迹者,三藏佛,應涅槃慈悲,垂迹生身住世。
通佛,誓願慈悲,扶餘習,度衆生,作佛事。
别、圓佛,皆慈悲,熏法性,愍衆生,故垂應法界。
當知四佛住,本佛住,以慈悲故,住于忍土王城,威儀住世,是名迹住。
四觀心者,觀住于境,或住無常境,即空、即假、即中等境。
以無住法,住于境中,故名為住。
(無住之言,通于四教。
粗智謂住,于理實無。
若在圓中,便成絕待。
)四番釋住竟。
○因緣釋王舍城耆阇崛山,具如文句,不錄。
約教者,像法決疑經雲:一切大衆所見不同,或見娑羅林地悉是土砂、草木、石壁,或見七寶清淨莊嚴,或見此林是三世諸佛所遊行處,或見此林即是不可思議諸佛境界真實法體。
例知此義,四見不同。
所住既然,能住亦爾。
本迹者,本住王三昧三德之城,迹居忍土王城。
本住三德大涅槃山,迹居靈鹫。
又本迹各有靈鹫。
壽量品雲:常在靈鹫山,本也。
觀心者,王即心王,舍即五陰。
心王造此舍,若析五陰舍,空空為涅槃城。
此觀既淺,如見土木。
若體五陰舍,即空空為涅槃城,即通教也。
若觀五陰舍,因滅是色,獲得常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此之四德,常為諸佛之所遊處,即别教也。
若觀五陰即法性,法性無色、受、想、行、識,一切衆生即是涅槃,不可複滅,畢竟空寂。
舍如是涅槃,即是真如實體,乃圓觀也。
又色陰無知如山,識陰如靈,受、想、行三陰如鹫。
觀此靈鹫山無常,即析觀也。
觀此靈鹫山即空體,空觀也。
觀靈即智性了因、智慧莊嚴,鹫即聚集緣因、福德莊嚴,山即法性正因、不動三法,名秘密藏,自在其中,亦用度人,即别、圓二觀也(雲雲)。
中者,佛好中道,升中天、中日降、中國、中夜滅,皆表中道。
今處山中,說中道也(常好中道,赴欲也。
升中天、中日降,為人也。
中夜滅,對治也。
說中道,第一義也。
諸教皆有中道,但分有體、無體之殊。
本迹者,觀圓理,本中也。
示離斷常,迹中也。
今經是開顯之中,若約觀者,即空、即中,具二中也)。
初聞法時處竟。
△二、聞持之伴二:初、列衆,二、總結衆集。
初、列衆三:初、聲聞衆,二、菩薩衆,三、雜衆。
諸經多爾。
舊雲有事有義。
事者,逐形迹親疏。
聲聞形出俗網,迹近如來,證經為親,故前列。
天人形乖服異,迹非侍奉,證經為疏,故後列。
菩薩形不檢節,迹無定處,既不同俗,複異于僧,故居中。
義者,聲聞欣涅槃,天人着生死,各有所偏。
菩薩不欣不着,居中求宗,故在兩間。
釋論意亦爾。
此一解似兩釋,事解似因緣,義解似約教。
(事似因緣,須具四悉。
義似約教,複須論八。
事即身也,故雲親疏。
義即谛理,故雲涅槃等。
形服異故,即世界。
親者生善,疏者破惡,不親不疏,即第一義。
于有義中,既約三谛,以谛對教,則四可識。
于藏等四,辨漸等四,其義可知。
又兩二乘并欣涅槃,及四菩薩并不欣不着,教皆居中。
唯詣實理,兼能利人,故居中求宗,超彼凡聖。
若以入中為菩薩,即指别教地上,圓教始終。
)本迹解者,聲聞内秘外現,何常保證涅槃?天人皆大薩埵,豈複耽染生死?皆是迹引二邊,而本常中道也。
觀心釋者,從假入空觀,即偏破生死。
從空入假觀,即偏破涅槃。
中道正觀,無複前後。
(亦應更約因緣明觀,諸教開顯,及本迹觀。
)初、聲聞衆二:初、比丘衆,二、比丘尼衆。
初又二:初、多知識,二、少知識。
初又三:初、舉類明數,二、明位歎德,三、列名總結。
今初。
與大比丘衆,萬二千人俱, 與大比丘衆,是舉其氣類。
萬二千人,是明其大數也。
與者,共義。
釋論以七一解共,謂一時、一處(世界)、一戒(為人)、一心、一見(對治)、一道、一解脫也(第一義)。
若曆教,應各明七一。
三藏一七一(同感佛時,同鹿苑處,同别脫戒,同一切智心,同無漏正見,同三十七道,同有餘涅槃),通教二七一(分利鈍故。
利兼圓别,應雲三七。
且通總說,同為一例),别教無量七一(自行、化他、橫豎皆四門,門門四悉入者不同),圓教一七一(發心、畢竟,二不别故)。
若未發迹,正是三藏通教中七一。
若至開三顯一,即得入圓教七一也。
大者,梵語摩诃,此言大,亦言多,亦言勝。
器量尊重,為天王等大人所敬,故言大。
升出九十五種外道之上,故言勝。
遍知内外經書,故言多。
又數至一萬二千,故言多。
今明有大道故,有大用故,有大知故,故言大。
勝者,道勝、用勝、知勝,故言勝。
多者,道多、用多、知多,故言多。
道即性念處,大于一切智外道。
用即共念處,勝于神通外道。
知即緣念處,多于四韋陀外道也(大即世界,多即為人對治,勝即第一義)。
約教釋大多。
勝者,大人所敬等,是三藏中釋耳。
大者,大力羅漢所敬也。
多者,遍知生滅,即無生滅法也。
勝者,勝三藏四門也。
此通教釋也。
又大者,體法大力羅漢所敬也。
多者,恒沙佛法皆知也。
勝者,勝二乘人。
此别教釋也。
又大者,諸大菩薩所敬也。
多者,法界不可量法悉知也。
勝者,勝諸菩薩也。
此圓教釋也。
本迹者,此諸大德,久為諸佛之所咨嗟,本得勝幢三昧,超諸外道,先已成就種智,遍知迹來,輔佛行化,示作愛見中大多勝。
欲引乳入酪,又作三藏中大多勝。
欲引酪入生酥,示方等中大多勝。
欲引生酥入熟酥,示作轉教般若中大多勝。
欲引熟酥入醍醐,故作法華中大多勝也。
然其本地大多勝久矣。
觀心者,空觀為大,假觀為多,中觀為勝。
又直就中觀,心性廣博,猶若虛空,故名大。
雙遮二邊,入寂滅海,故名勝。
雙照二谛,多所含容,一心一切心,故名多也。
比丘者,含怖魔、破惡、乞士三義。
魔樂生死,此人出家,複化餘人,俱離三界,乖于魔意。
魔用力制,翻被五縛,但愁懼而已,故名怖魔。
出家人必破身口七惡,故言破惡。
夫在家三種,如法養命,一田、二商、三仕。
出家人佛不許此,唯乞自濟,身安道存,福利檀越,故名乞士。
三義相成,即比丘義也。
(怖魔即世界,乞士即為人,破惡即對治,出界即第一義。
)初受戒、修定、修慧已,有破惡、怖魔、乞士三義,非獨後心。
依經家,皆歎後心比丘耳。
此皆三藏意。
若曆緣求真,名乞士。
破障理之惑,名破惡。
修此行,怖四魔,即通教義。
若曆三谛求理,名乞士。
除通别惑,名破惡。
怖八魔、十魔者,即别義。
若即生死求實相味,名乞士。
達煩惱即菩提,名破惡。
魔界即佛界者,是圓教義。
若未發迹,但明前二義。
若已顯本,具後意也。
本迹者,本登涅槃山頂,與無明癡愛父母、結業妻子,别出分段變易家。
久除五住,何惡不破?獲真法喜,如食乳糜,更無所須。
持中道道,共屍波羅密,攝衆生戒。
魔界降伏,即佛界。
如堪任乘禦,本地功德,久已成就。
為調伏衆生,迹示五味比丘。
傳引衆生,例如前釋。
觀心者,觀一念心,淨若虛空,不為二邊桎梏所礙,平等大慧,無住無著,即名出家。
以中觀自資活,法身慧命,名乞士。
觀五住煩惱,即是菩提,名破惡。
一切諸邊颠倒,無非中道,即是怖魔。
(中觀既然,空假及以次不次等,對教可見。
)衆者,梵語僧伽,此翻和合衆。
一人、二人、三人,皆不名僧。
四人以上,乃名為僧。
事和無别衆,法和無别理。
佛常與千二百五十人俱,諸經或多少不定。
釋論明四種僧:不依淨命,名破戒僧;不解法律,名愚癡僧;五方便,名慚愧僧;苦法忍去,名真實僧。
此中但真實僧也。
(四念四善根,名五方便衆,和合世界也。
佛常與為人也,生物善故。
釋論下,對治也,簡惡人教。
此中下,第一義也,在真實故。
)若依四教者,此僧曆偏圓五味座,作同聞人,今正是圓教中證信也。
本迹者,本與實相理和,又與法界衆生機緣和,而迹為半字事理之僧,曆五味中引諸衆生。
觀心者,初學中觀入相似位,既未發真慚,第一義天愧諸聖人,即是有羞僧。
觀慧若發,即真實僧。
若異此者,即前兩僧:不依觀行,名破戒僧;不解觀相,名愚癡僧。
舉類竟。
明數者,即是一萬二千人也。
(數異世界也,聞數生善為人也。
破惡入真,準例可見。
不論約教者,教别數同,故無異釋。
若随數生解,即是教殊。
問:凡諸列衆及得道者,何故其數必全無缺耶?答:大論釋大數,五千分中雲:若過若減,皆存大數。
)本迹者,本是一萬二千菩薩,迹為萬二千聲聞也。
觀心者,觀十二入,一入具十法界,一界又十界即百界,一界各十如,是即千如。
一入既千如,十二入即萬二千法門也。
△二、明位歎德 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無複煩惱,逮得己利,盡諸有結,心得自在。
阿羅漢是明位,諸漏下是歎德也。
阿羅漢,或翻應真,或翻真人,或翻無著、不生、應供。
或言無翻,而含三義:一、無生義,不受後有故;二、殺賊義,斷盡見思故;三、應供義,堪為福田故。
此藏、通二教意耳。
若别、圓者,非但殺賊,亦殺不賊。
不賊者,涅槃是,是亦須破,故是殺賊義。
(言不賊者,猶從二乘得名。
若于圓、别,尚名為賊,是故須殺。
)不生于生亦不生,不生無漏是不生。
(取無為證,生于界外,不生是生,故不令生。
)非但應供,亦是供應。
(供彼所應,名為供應。
如佛化為道人,送供于阿蘭若比丘等。
)皆歎别初地、圓初住已上德也。
本迹者,本得不受三昧,于二邊無所著,故名不生。
斷五住惑,故名殺賊。
能福九道,饒益衆生,故名應供。
方便度衆生,曆五味傳,傳作不生、殺賊、應供,皆迹也。
又本是法身,迹示己利;本是般若,迹示不生;本是解脫,迹示殺賊。
(本是平等大慧,無破不破,方能示迹諸教不生。
本證解脫,無賊不賊,方能示迹諸味殺賊。
本得法身,非應不應,方能示迹為應供耳。
)觀心者,空觀是般若,假觀是解脫,中觀是法身。
又從假入空觀,亦有三義,乃至中道。
觀殺無明賊,不生二邊心,供養此人,如供養世尊。
方等經雲:供佛及文殊,不如施行。
方等者,一食充軀。
此經雲:毀贊佛,罪福猶輕;毀贊持經者,罪福甚重。
何以故?佛無食想,久離八風,不為損益。
施持經者,全肉身,續報命,生法身,增慧命,故有益。
毀之,憂惱退悔,若失好時,則不可救,故大損也。
諸漏已盡,無複煩惱兩句,歎殺賊德。
漏,即三漏也。
逮得己利句,歎應供德。
三界因果,皆名為他;智斷功德,皆名己利。
己利具足,故成應供。
盡諸有結,心得自在兩句,歎不生德。
諸有,即二十五有生;處結,即二十五有生。
因心自在,則慧必自在;定慧具足,乃俱解脫人也。
本迹者不生,不生名大涅槃。
煩惱漏流,其源久竭,不複堕落二乘及凡夫地,即本不生。
法身智斷,實相功德,名本己利。
得王三昧,破二十五有,顯出我性,具八自在,名本殺賊迹,示二乘功德耳。
觀心者,中道。
正觀不漏,落空、假二邊,二邊煩惱滅也。
能觀心性,名為上定。
衣珠秘藏,是己之物,即己利也。
正觀中道,結賊則斷,無結故有,亦斷二邊。
不能縛心,故心自在。
雖有煩惱,如無煩惱;不斷煩惱,而入涅槃,即其義也。
△三、列名總結 其名曰:阿若憍陳如、摩诃迦葉、優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舍利弗、大目犍連、摩诃迦旃延、阿?樓?、劫賓那、憍梵波提、離婆多、畢陵伽婆蹉、薄拘羅、摩诃拘絺羅、難陀、孫陀羅、難陀、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須菩提、阿難、羅睺羅,如是衆所知識大阿羅漢等。
阿若下,是列名。
如是下,是總結也。
列名略舉二十一尊者,佛諸弟子皆備衆行而隐其圓能,各從一德标名,欲引偏好故耳。
○憍陳如,姓也。
此翻火器,婆羅門種。
其先事火,從此命族。
火有二義:照也,燒也。
照則闇不生,燒則物不生。
此以不生為姓。
阿若者,名也。
此翻已知,或言無知。
非無所知,乃是知無耳。
若依二谛,即是知真,以無生智為名也。
又諸經論,稱為了本際,或知本際。
若依四谛,即是知滅,或翻為得道。
增一阿含雲:我佛法中,寬仁博識,初受法味者,憍陳如為第一。
(世界悉檀。
)佛昔于饑世,化作大魚,閉氣不喘。
木工五人,先斫魚肉。
佛誓于來世,先度此人。
先願與其無生,故雲何若?又迦葉佛時,九人學道,五人未得果。
誓于釋迦法中,最先開悟。
本願所牽,前得無生,故名阿若。
(為人悉檀。
)夫巨夜長寝,無人能覺。
日光未出,明星前現。
憍陳如初得無生智,譬若明星,在衆明之始。
一切人智明,無前陳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