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台宗會義卷一之一(有序)
關燈
小
中
大
最先破暗,莫過明星。
一切人暗滅,無前陳如,故名阿若。
(對治悉檀。
)太子入山學道,父王遣五人追侍。
二是母黨,三是父黨。
二人以欲為淨,三人以苦行為淨。
太子苦行時,二人舍去。
太子舍苦行,受飲食酥油暖水,三人又舍去。
太子得道,先為五人說四谛陳如。
最初稱解,故名阿若。
(第一義悉。
)約教者,從觀判教,理則易分,故委以觀而分别之。
況萬二千,陳如居首。
無生乃是諸觀之宗,欲令聞名識行,例人知心故也。
三藏教者,盲譬無生智,鏡譬無生境。
陰、界、入、頭等六分,譬現在因;像譬未來果。
若開眼取鏡,形對像生,愚故不斷絕;若閉眼如盲,則無所見。
不見六分,是因不生;不見鏡像,是果不生。
故阿含經雲:若謂有色,色是淨,淨即生,非不生;若謂有受、想、行、識,識是淨,淨即生,非不生;若謂有受,受是樂,樂即生,非不生;若謂有想、行、識、色,色是樂,樂即生,非不生;若謂有想、行,想、行是我,我即生,非不生;若謂有識、色、受,受是我,我即生,非不生;若謂有識,識是常,常即生,非不生;若謂有色、受、想、行,行是常,常即生,非不生。
譬如執鏡見面,面是生,非不生;若謂有五陰,悉是生,非不生。
若能知色非淨,乃至識非常,又能知色無常、苦、無我、不淨,乃至識無常、苦、無我、不淨者,是為不生,非是生。
如盲執鏡,不見像生,是為不生,非是生。
既知不生,甯複于中計我是色,計我異色,計我在色中,計色在我中?乃至識亦如是。
如是觀者,現因來果皆不生。
如盲對鏡,不見形像,是名觀陰,無生觀智也。
觀入、界者,海雖深廣,亦有此彼岸,蓋小水耳。
若眼見色已,愛着貪樂,起身、口、意業,是為大海,沉沒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
當知眼是大海,色是波濤,愛此色故是洄澓。
于中起不善覺,是惡魚龍;起妒害,是男羅刹;起染愛,是女羅刹;起身、口、意,是飲鹹自沒。
是為眼色無知而生無明愛,愛生故名為行,行生故名為業,業縛識為中陰是為識生,所受胞胎是為名色生,手足及頭五疱成已名六入生,六入對六塵名觸生,于塵别苦樂名受生,于塵起染名愛生,四方馳求名取生,造身口意名有生,應受未來五陰名生生,未來陰變名老生,未來陰壞名死生,心中内熱名憂生,發聲大喚名悲生,身心憔悸名苦惱生,是名眼見色時即有三世十二因緣大苦聚生,非不生。
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眼界乃至法界亦如是,是為入界生,非不生。
雲何不生?觀眼色時,不種苦種,不生苦芽,不漏臭汁,不集蛆蠅。
若種不生則芽不生,則臭汁不生,則蛆蠅不生,故名不生。
眼見色時,起貪恚覺,是為苦種;念五欲法,是為苦芽;六根取六塵,是名臭汁;流出于六塵中,善惡競起,是名蛆蠅。
若知眼色無常、苦、空、無我,則貪恚不生,念欲不生,取境不生,善惡行不生,是為不生。
耳、聲等亦如是,眼界乃至法界亦如是。
陳如最初得此三藏不生智,故名阿若。
通教觀者,譬如幻人執幻鏡,以幻六分臨幻鏡睹幻像,像非鏡生,非六分生,非鏡六分合生,非離鏡與六分生。
既不從四句生,則非内外中間,不常自有,亦無滅處,去不至東西南北方。
性本無生,非滅生乃無生;性本無滅,非滅滅乃無滅。
無生無滅,故曰無生。
受、想、行、識亦複如是,十二入、十八界亦爾。
别教觀者,鏡譬法界,眼譬觀智,青黃赤白,小大長短,譬十法界(青譬地獄因果,黃譬餓鬼因果,赤譬畜生因果,白譬人天因果。
小色像譬二乘因果,大色像譬通菩薩因果,短色像譬别菩薩因果,長色像譬佛因果)。
皆于鏡中,分别無謬。
若欲自正,令九因果不生,一因果生。
若欲正他,令他九因果不生,一因果生。
依于法界,行菩提行。
次第用析體觀智,斷四住生,令不生。
次用恒沙佛法,斷塵沙煩惱,令無知不生。
後用實相智慧,斷無明,令根本不生。
若無四住,則分段不生。
若無無知,則方便不生。
若無無明,則實報不生。
生亦不生,不生亦不生,故名不生。
圓教觀者,譬如觀鏡團圓(團圓譬理境,觀即譬智),不觀背面(背譬無明,面譬智明,鏡譬十界因),不觀形像(形譬十界緣,像譬十界果)。
非背非闇,非面非明。
不取種種形容,不取種種檠像。
但觀團圓,無際畔,無始終,無明闇,無一異差别。
圓觀亦爾,不取十法界相貌,無善惡,無邪正,無大小等,一切皆泯。
但緣諸法實相,法性佛法,若色若香,無非實相。
觀煩惱業生,皆即無生。
本無生與不生,故曰無生。
陰入界苦,即是法身。
非顯現故,名為法身。
障即法身,貪恚癡即般若。
非能明故,名為般若。
無所可照,性自明了,是為般若。
業行系縛,皆名解脫。
非斷縛得脫,亦無體可系,亦無能系,故稱解脫。
解脫即業不生,般若即煩惱不生,法身即苦不生。
是三不生,即一不生。
是一不生,即三不生。
非三非一,故言不生。
況變易煩惱業苦,而非不生。
(此應具須十乘十境及方便等,全指止觀一部文也。
)本迹者,是憍陳如本自不生,非始不生。
欲引乳為酪,故迹為初教不生。
引酪為生酥,故迹為通不生。
引生為熟,故迹為别不生。
引熟為醍酬,故迹為圓不生。
而其本地,住阿字門,謂一切法,初不生故。
若聞阿字門,則解一切義,皆非生非不生。
垂迹引化,能為生不生。
衆生若能會圓不生,則同阿。
若非本非迹,非生非不生,大事因緣,于茲畢矣。
故下文雲:富樓那,種種變化事,我若具足說,衆生聞是者,心則懷疑惑。
即其義也。
阿含雲:阿難持傘蓋燈随佛後,大梵王持傘蓋燈随陳如後。
斯皆示迹而欲顯本也。
觀心不生,約三觀不生可知。
如此釋者也。
随聞一句,若人若法,皆成化儀,悉可為觀。
能令後代,聞名起行,禀教識體,思迹睹本,尋其因緣,廣照始末。
若得此意,于一人所,于經一句,可以為上求境,可以識下化機,可以曉聖者化儀,可以了凡衆禀益,可以達名義同異,可以知行等理殊,可以知随聞成觀,可以解迹本人法,可以信化事長遠,可以仰聖恩難報,可以知衆生難化,可以知會理至難。
他不見此,謂為繁芿。
釋憍陳如竟。
○摩诃迦葉,此翻大龜氏,亦翻光波,亦翻飲光,名畢缽羅。
因緣最廣,略如文句。
須者尋之,頭陀第一。
親受佛囑,為西土初祖。
梵語頭陀,此雲抖擻。
以十二行,抖擻十二種過。
一者在阿蘭若處,離愦鬧過。
二者常行乞食,離僧中食及受請過。
三次第乞食,離揀擇過。
四者受一食法,離多求過。
五者節量食,離貪味過。
六者中後不飲果蜜等漿,離求欲過。
七者糞掃衣,離好衣過。
八者但三衣,離增減過。
九者冢間住,離常樂倒計過。
十者樹下止,離怖畏過。
十一者露地坐,離貪樹過。
十二者但坐不卧,離煩惱賊過。
具如十二頭陀經廣明。
五是住處法,五是食法,二是衣法。
且約乞食明抖擻者,易得則生喜,難得則生瞋。
得好則愛,得惡則憂。
憂喜依色而起,即色陰。
受此憂喜,即受陰。
取憂喜相,即想陰。
憂喜即是行陰。
分别憂喜,即識陰。
憂喜即意法二入,亦即意法意識三界。
界入陰,即苦谛。
我能乞食,即我見。
計有我無我,即邊見。
以乞為道,即戒取。
以乞為實,即見取。
如是谛當,即邪見。
贊喜即貪,毀恚即瞋,我能即慢,被呵即疑,不了即癡,是為十使。
曆三界四谛,即八十八使,名集谛。
若識乞食中四倒相似,相續覆故謂常,适意謂樂,動轉所作覆故謂我,薄皮覆故謂淨。
識四覆無四倒,勤遮二惡,生二善,修四定、根、力、覺、道,是為道谛。
于乞食中不計我則癡滅,癡滅故愛滅,愛滅故瞋滅,瞋滅故不自舉則慢滅,慢滅故被呵則無疑,無我故我見滅,我見滅故邊見滅,不執是道則戒取滅,不計為實則見取滅,不邪執則邪見滅。
此十滅故,八十八使子縛滅,子縛滅故,果縛二十五有滅,是為滅谛。
若于乞食中,不見四真谛,是故久流轉,生死大苦海。
若能見四谛,則得斷生死,生死既盡已,更不受諸有。
是為乞食中抖擻觀慧。
衣法及住處法亦如是。
是為三藏教頭陀也。
通教抖擻者,緣真證寂則是住處,空慧為食,空心行諸行為衣,常性空無不性空時,空慧抖擻皆如幻化,妄想諸惡寂滅不起,心心數法不行故,以不可得故,諸相應中,空相應最為第一,諸苦行中,空行第一,諸抖擻中,空慧抖擻,最為第一。
别教抖擻者,依于法身以為住處(期心法身修二德故),般若為食,一切諸行,莊嚴遮覆,遮覆抖擻黑業之惡,般若抖擻煩惱之惡,法身抖擻生死苦惡,先抖擻分段煩惱業苦,次抖擻變易煩惱業苦,是為中道正觀頭陀,出過二乘所行苦行。
圓教抖擻者,住處即衣即食(本有三德,修得亦然),但是一法,分别說三,一抖擻,一切抖擻(行衣),一切抖擻,一抖擻(慧食),非一非一切(身處),于一切抖擻,無非實相,諸佛所行,是如來行,過諸菩薩所行。
清淨本迹者,本與如來同坐畢竟空理,同得廣大法身,同得無礙智慧,同得無量功德,内舍法愛,外無垢染,内外抖擻,本已清淨,欲引乳味,事中抖擻,次引酪味,空中抖擻,次引生酥,别中抖擻,次引熟酥,圓中抖擻。
觀心者,即空抖擻取相,即假抖擻塵沙,即中抖擻無明,一心中抖擻五住(雲雲)。
○優樓頻螺,此翻木瓜林。
那提,此翻河,亦翻江。
伽耶,此翻城。
兄弟三人,并是事火外道因緣。
出瑞應經,及諸部律。
約教者,如增一阿含雲:優樓頻螺,能将護四衆,供給四事,令無所乏,最為第一。
那提,心意寂然,降伏諸結,精進第一。
伽耶,觀了諸法,都無所著,善能教化第一。
是為酪中教意。
若轉入生酥,即應恥小慕大,例則可知。
若轉入熟酥,即應委業領教。
若轉入醍醐,如此經中,得記作佛也。
本迹者,住于三德,林即般若,城即法身,水即解脫,是為秘密本藏。
而迹依林城水,以度衆生。
觀心者,正觀心性,中道不動,如城防敵。
不動而動,如水淨。
諸邊颠倒,雙照枯榮,如林蓊郁。
三法相資,即是連枝兄弟也。
○舍利弗,此翻身子,亦雲珠子,名優波提舍,此翻論義智慧第一因緣,具如文句。
約教者,若三藏智慧,即是無學十智,斷結證真,輔佛揚化,釋論稱為右面大将也。
通教智慧者,如般若中自說,所以為摩诃薩,謂我見、衆生見、佛見、菩提見、轉法輪見,破如此等見,故名摩诃薩,此慧異初教也。
别教智慧者,當約五味分别。
若從元初,但聞乳酪,不聞餘味,發心修行,但行乳酪者,此是初教智慧。
若但聞酪,酪不由乳,善惡之性,性本自空,不由修善破惡,滅色取空,但修即空者,此是通教智慧。
若從元初,得聞醍醐,為醍醐故,??牛求乳,烹乳為酪,轉酪為生酥,轉生為熟酥,方得醍醐,修如此行者,即是别教智慧也。
若從元初,但聞牛食忍草,即出醍醐。
若能服者,衆病皆除,一切諸藥,悉入其中。
為修此行,即是圓教智慧也。
本迹者,本住實相,智度為母,從境生智慧。
境即是身,智慧是子。
悲愍衆生,迹為五味身子。
欲轉煩惱惡血,令成善乳,示為外道智慧,作大論師。
欲烹乳為酪,示三藏智慧,為第二世尊。
欲引酪為生酥,讷大現小,受淨名之屈。
欲引生酥為熟酥,安慰饒益同梵行者,于般若領教。
欲引熟酥為醍醐,于法華初悟。
斯皆迹中外現,而本地内秘,其實久矣。
觀心者,一心三觀,攝得一切智慧。
觀心即空,攝得酪智慧。
觀心即假,攝得二酥智慧,及世智慧。
觀心即中,攝得醍醐智慧。
是名觀心中一慧一切慧,一切慧一慧,非一慧非一切慧(雲雲)。
○大目犍連,姓也。
翻贊誦,亦翻萊菔根,亦翻胡豆,名拘律陀。
神通第一。
釋論稱左面弟子約教者,依四禅起十四變化,依觀練熏修十一切無漏事禅,能作十八變,即初教中神通。
依空起慧,以空慧心修諸神通,即通教中神通。
次第依三谛習得神通,展轉深入過于二乘,即别教神通。
依于實相所得神通,不以二相見諸佛土,從真起應,不動真際,遍十法界,是則圓教神通(雲雲)。
(言不以二相等者,不二即實相,見土即神通,依理而見,故雲不二相見也。
言雲雲者,令分别之。
前二修得,後二發得。
藏依事禅,通依真理。
别地前助,圓任運發。
前二名通名化,後二名密名應。
前二調伏物,後二見物機。
前二可破壞,後二不可壞。
前二在教道,後二在證道。
前二身通唯現在,後二通三世。
前二聖位方修通,後二凡位俱修通。
前二随依皆可修,後二必須有勝依。
)本迹者,本住真際首楞嚴定,能于一念遍應十方,種種示現施作佛事。
以慈悲故,迹為五味神通,引令入極。
觀心者,觀于一心,倏有一切心。
觀一切心,倏無諸心。
心非有無,通至實相。
○摩诃迦旃延,此翻文飾,亦翻扇繩,亦翻好肩。
論義第一約教者,依無常苦空無我,破斷常見等,是初教論義。
依空無所有不可得,破斷常見等,是通教論義。
依總持四辯,觀機照假,以藥逗病,破斷常見等,是别教論義。
依實相畢竟不有不無,破斷常見等,是圓教論義。
本迹者,本住福德智慧二種莊嚴,能問能答,為愍衆生,迹為五味論義師耳。
觀心者,觀智研境,境發于智,智境往複,即觀心論義也。
○阿?樓?,此翻無貧,亦翻如意。
佛之堂弟,天眼第一。
約教者,依世禅發天眼,凡夫外道也。
依無漏事禅發天眼,三藏意。
依體法無漏慧發諸行,依諸行發天眼,通教意。
依散善發肉眼,依禅發天眼,依真發慧眼,依俗發法眼,依中發佛眼,别教意。
依實相發天眼,天眼即佛眼,圓教意。
又依散善修肉眼,依禅修天眼,三藏意。
依空修肉眼、天眼,通教意。
次第修五眼是别意,不次第修五眼是圓意。
本迹者,本住實相真天眼,不以二相見諸佛國迹,示半頭天眼。
觀心者,觀因緣生善心即肉眼,觀因緣生定心即天眼,觀因緣生心空即慧眼,觀因緣生心即假即法眼,觀因緣生心即中即佛眼(雲雲)。
○劫賓那,此翻房宿。
父母禱房星而生,善知星宿第一。
又與佛共一房宿,而得證果,故以為名。
約教者,析破根塵之舍,同佛栖真谛之房,三藏意。
體達根塵,即共如來同宿真谛之房,通教意。
分别十法界根塵房舍,悉得見佛,别教意。
于一根塵房舍,即見一切房舍,見一切佛,圓教意。
本迹者,本與如來同栖實相,迹示諸房宿耳。
觀心者,觀五陰舍析空,即空與化佛同宿。
觀五陰舍,即假與報佛同宿。
觀五陰舍,即中與法佛同宿(雲雲)。
○憍梵波提,此翻牛呞,受天王供養。
第一約教者,住天園是示善,有牛嚼是示惡,三藏意也。
以牛嚼身得道,示惡非惡,居天園而牛嚼,示善非善,通教意也。
示界内外善惡者,别教意。
示善惡實相者,圓教
一切人暗滅,無前陳如,故名阿若。
(對治悉檀。
)太子入山學道,父王遣五人追侍。
二是母黨,三是父黨。
二人以欲為淨,三人以苦行為淨。
太子苦行時,二人舍去。
太子舍苦行,受飲食酥油暖水,三人又舍去。
太子得道,先為五人說四谛陳如。
最初稱解,故名阿若。
(第一義悉。
)約教者,從觀判教,理則易分,故委以觀而分别之。
況萬二千,陳如居首。
無生乃是諸觀之宗,欲令聞名識行,例人知心故也。
三藏教者,盲譬無生智,鏡譬無生境。
陰、界、入、頭等六分,譬現在因;像譬未來果。
若開眼取鏡,形對像生,愚故不斷絕;若閉眼如盲,則無所見。
不見六分,是因不生;不見鏡像,是果不生。
故阿含經雲:若謂有色,色是淨,淨即生,非不生;若謂有受、想、行、識,識是淨,淨即生,非不生;若謂有受,受是樂,樂即生,非不生;若謂有想、行、識、色,色是樂,樂即生,非不生;若謂有想、行,想、行是我,我即生,非不生;若謂有識、色、受,受是我,我即生,非不生;若謂有識,識是常,常即生,非不生;若謂有色、受、想、行,行是常,常即生,非不生。
譬如執鏡見面,面是生,非不生;若謂有五陰,悉是生,非不生。
若能知色非淨,乃至識非常,又能知色無常、苦、無我、不淨,乃至識無常、苦、無我、不淨者,是為不生,非是生。
如盲執鏡,不見像生,是為不生,非是生。
既知不生,甯複于中計我是色,計我異色,計我在色中,計色在我中?乃至識亦如是。
如是觀者,現因來果皆不生。
如盲對鏡,不見形像,是名觀陰,無生觀智也。
觀入、界者,海雖深廣,亦有此彼岸,蓋小水耳。
若眼見色已,愛着貪樂,起身、口、意業,是為大海,沉沒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
當知眼是大海,色是波濤,愛此色故是洄澓。
于中起不善覺,是惡魚龍;起妒害,是男羅刹;起染愛,是女羅刹;起身、口、意,是飲鹹自沒。
是為眼色無知而生無明愛,愛生故名為行,行生故名為業,業縛識為中陰是為識生,所受胞胎是為名色生,手足及頭五疱成已名六入生,六入對六塵名觸生,于塵别苦樂名受生,于塵起染名愛生,四方馳求名取生,造身口意名有生,應受未來五陰名生生,未來陰變名老生,未來陰壞名死生,心中内熱名憂生,發聲大喚名悲生,身心憔悸名苦惱生,是名眼見色時即有三世十二因緣大苦聚生,非不生。
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眼界乃至法界亦如是,是為入界生,非不生。
雲何不生?觀眼色時,不種苦種,不生苦芽,不漏臭汁,不集蛆蠅。
若種不生則芽不生,則臭汁不生,則蛆蠅不生,故名不生。
眼見色時,起貪恚覺,是為苦種;念五欲法,是為苦芽;六根取六塵,是名臭汁;流出于六塵中,善惡競起,是名蛆蠅。
若知眼色無常、苦、空、無我,則貪恚不生,念欲不生,取境不生,善惡行不生,是為不生。
耳、聲等亦如是,眼界乃至法界亦如是。
陳如最初得此三藏不生智,故名阿若。
通教觀者,譬如幻人執幻鏡,以幻六分臨幻鏡睹幻像,像非鏡生,非六分生,非鏡六分合生,非離鏡與六分生。
既不從四句生,則非内外中間,不常自有,亦無滅處,去不至東西南北方。
性本無生,非滅生乃無生;性本無滅,非滅滅乃無滅。
無生無滅,故曰無生。
受、想、行、識亦複如是,十二入、十八界亦爾。
别教觀者,鏡譬法界,眼譬觀智,青黃赤白,小大長短,譬十法界(青譬地獄因果,黃譬餓鬼因果,赤譬畜生因果,白譬人天因果。
小色像譬二乘因果,大色像譬通菩薩因果,短色像譬别菩薩因果,長色像譬佛因果)。
皆于鏡中,分别無謬。
若欲自正,令九因果不生,一因果生。
若欲正他,令他九因果不生,一因果生。
依于法界,行菩提行。
次第用析體觀智,斷四住生,令不生。
次用恒沙佛法,斷塵沙煩惱,令無知不生。
後用實相智慧,斷無明,令根本不生。
若無四住,則分段不生。
若無無知,則方便不生。
若無無明,則實報不生。
生亦不生,不生亦不生,故名不生。
圓教觀者,譬如觀鏡團圓(團圓譬理境,觀即譬智),不觀背面(背譬無明,面譬智明,鏡譬十界因),不觀形像(形譬十界緣,像譬十界果)。
非背非闇,非面非明。
不取種種形容,不取種種檠像。
但觀團圓,無際畔,無始終,無明闇,無一異差别。
圓觀亦爾,不取十法界相貌,無善惡,無邪正,無大小等,一切皆泯。
但緣諸法實相,法性佛法,若色若香,無非實相。
觀煩惱業生,皆即無生。
本無生與不生,故曰無生。
陰入界苦,即是法身。
非顯現故,名為法身。
障即法身,貪恚癡即般若。
非能明故,名為般若。
無所可照,性自明了,是為般若。
業行系縛,皆名解脫。
非斷縛得脫,亦無體可系,亦無能系,故稱解脫。
解脫即業不生,般若即煩惱不生,法身即苦不生。
是三不生,即一不生。
是一不生,即三不生。
非三非一,故言不生。
況變易煩惱業苦,而非不生。
(此應具須十乘十境及方便等,全指止觀一部文也。
)本迹者,是憍陳如本自不生,非始不生。
欲引乳為酪,故迹為初教不生。
引酪為生酥,故迹為通不生。
引生為熟,故迹為别不生。
引熟為醍酬,故迹為圓不生。
而其本地,住阿字門,謂一切法,初不生故。
若聞阿字門,則解一切義,皆非生非不生。
垂迹引化,能為生不生。
衆生若能會圓不生,則同阿。
若非本非迹,非生非不生,大事因緣,于茲畢矣。
故下文雲:富樓那,種種變化事,我若具足說,衆生聞是者,心則懷疑惑。
即其義也。
阿含雲:阿難持傘蓋燈随佛後,大梵王持傘蓋燈随陳如後。
斯皆示迹而欲顯本也。
觀心不生,約三觀不生可知。
如此釋者也。
随聞一句,若人若法,皆成化儀,悉可為觀。
能令後代,聞名起行,禀教識體,思迹睹本,尋其因緣,廣照始末。
若得此意,于一人所,于經一句,可以為上求境,可以識下化機,可以曉聖者化儀,可以了凡衆禀益,可以達名義同異,可以知行等理殊,可以知随聞成觀,可以解迹本人法,可以信化事長遠,可以仰聖恩難報,可以知衆生難化,可以知會理至難。
他不見此,謂為繁芿。
釋憍陳如竟。
○摩诃迦葉,此翻大龜氏,亦翻光波,亦翻飲光,名畢缽羅。
因緣最廣,略如文句。
須者尋之,頭陀第一。
親受佛囑,為西土初祖。
梵語頭陀,此雲抖擻。
以十二行,抖擻十二種過。
一者在阿蘭若處,離愦鬧過。
二者常行乞食,離僧中食及受請過。
三次第乞食,離揀擇過。
四者受一食法,離多求過。
五者節量食,離貪味過。
六者中後不飲果蜜等漿,離求欲過。
七者糞掃衣,離好衣過。
八者但三衣,離增減過。
九者冢間住,離常樂倒計過。
十者樹下止,離怖畏過。
十一者露地坐,離貪樹過。
十二者但坐不卧,離煩惱賊過。
具如十二頭陀經廣明。
五是住處法,五是食法,二是衣法。
且約乞食明抖擻者,易得則生喜,難得則生瞋。
得好則愛,得惡則憂。
憂喜依色而起,即色陰。
受此憂喜,即受陰。
取憂喜相,即想陰。
憂喜即是行陰。
分别憂喜,即識陰。
憂喜即意法二入,亦即意法意識三界。
界入陰,即苦谛。
我能乞食,即我見。
計有我無我,即邊見。
以乞為道,即戒取。
以乞為實,即見取。
如是谛當,即邪見。
贊喜即貪,毀恚即瞋,我能即慢,被呵即疑,不了即癡,是為十使。
曆三界四谛,即八十八使,名集谛。
若識乞食中四倒相似,相續覆故謂常,适意謂樂,動轉所作覆故謂我,薄皮覆故謂淨。
識四覆無四倒,勤遮二惡,生二善,修四定、根、力、覺、道,是為道谛。
于乞食中不計我則癡滅,癡滅故愛滅,愛滅故瞋滅,瞋滅故不自舉則慢滅,慢滅故被呵則無疑,無我故我見滅,我見滅故邊見滅,不執是道則戒取滅,不計為實則見取滅,不邪執則邪見滅。
此十滅故,八十八使子縛滅,子縛滅故,果縛二十五有滅,是為滅谛。
若于乞食中,不見四真谛,是故久流轉,生死大苦海。
若能見四谛,則得斷生死,生死既盡已,更不受諸有。
是為乞食中抖擻觀慧。
衣法及住處法亦如是。
是為三藏教頭陀也。
通教抖擻者,緣真證寂則是住處,空慧為食,空心行諸行為衣,常性空無不性空時,空慧抖擻皆如幻化,妄想諸惡寂滅不起,心心數法不行故,以不可得故,諸相應中,空相應最為第一,諸苦行中,空行第一,諸抖擻中,空慧抖擻,最為第一。
别教抖擻者,依于法身以為住處(期心法身修二德故),般若為食,一切諸行,莊嚴遮覆,遮覆抖擻黑業之惡,般若抖擻煩惱之惡,法身抖擻生死苦惡,先抖擻分段煩惱業苦,次抖擻變易煩惱業苦,是為中道正觀頭陀,出過二乘所行苦行。
圓教抖擻者,住處即衣即食(本有三德,修得亦然),但是一法,分别說三,一抖擻,一切抖擻(行衣),一切抖擻,一抖擻(慧食),非一非一切(身處),于一切抖擻,無非實相,諸佛所行,是如來行,過諸菩薩所行。
清淨本迹者,本與如來同坐畢竟空理,同得廣大法身,同得無礙智慧,同得無量功德,内舍法愛,外無垢染,内外抖擻,本已清淨,欲引乳味,事中抖擻,次引酪味,空中抖擻,次引生酥,别中抖擻,次引熟酥,圓中抖擻。
觀心者,即空抖擻取相,即假抖擻塵沙,即中抖擻無明,一心中抖擻五住(雲雲)。
○優樓頻螺,此翻木瓜林。
那提,此翻河,亦翻江。
伽耶,此翻城。
兄弟三人,并是事火外道因緣。
出瑞應經,及諸部律。
約教者,如增一阿含雲:優樓頻螺,能将護四衆,供給四事,令無所乏,最為第一。
那提,心意寂然,降伏諸結,精進第一。
伽耶,觀了諸法,都無所著,善能教化第一。
是為酪中教意。
若轉入生酥,即應恥小慕大,例則可知。
若轉入熟酥,即應委業領教。
若轉入醍醐,如此經中,得記作佛也。
本迹者,住于三德,林即般若,城即法身,水即解脫,是為秘密本藏。
而迹依林城水,以度衆生。
觀心者,正觀心性,中道不動,如城防敵。
不動而動,如水淨。
諸邊颠倒,雙照枯榮,如林蓊郁。
三法相資,即是連枝兄弟也。
○舍利弗,此翻身子,亦雲珠子,名優波提舍,此翻論義智慧第一因緣,具如文句。
約教者,若三藏智慧,即是無學十智,斷結證真,輔佛揚化,釋論稱為右面大将也。
通教智慧者,如般若中自說,所以為摩诃薩,謂我見、衆生見、佛見、菩提見、轉法輪見,破如此等見,故名摩诃薩,此慧異初教也。
别教智慧者,當約五味分别。
若從元初,但聞乳酪,不聞餘味,發心修行,但行乳酪者,此是初教智慧。
若但聞酪,酪不由乳,善惡之性,性本自空,不由修善破惡,滅色取空,但修即空者,此是通教智慧。
若從元初,得聞醍醐,為醍醐故,??牛求乳,烹乳為酪,轉酪為生酥,轉生為熟酥,方得醍醐,修如此行者,即是别教智慧也。
若從元初,但聞牛食忍草,即出醍醐。
若能服者,衆病皆除,一切諸藥,悉入其中。
為修此行,即是圓教智慧也。
本迹者,本住實相,智度為母,從境生智慧。
境即是身,智慧是子。
悲愍衆生,迹為五味身子。
欲轉煩惱惡血,令成善乳,示為外道智慧,作大論師。
欲烹乳為酪,示三藏智慧,為第二世尊。
欲引酪為生酥,讷大現小,受淨名之屈。
欲引生酥為熟酥,安慰饒益同梵行者,于般若領教。
欲引熟酥為醍醐,于法華初悟。
斯皆迹中外現,而本地内秘,其實久矣。
觀心者,一心三觀,攝得一切智慧。
觀心即空,攝得酪智慧。
觀心即假,攝得二酥智慧,及世智慧。
觀心即中,攝得醍醐智慧。
是名觀心中一慧一切慧,一切慧一慧,非一慧非一切慧(雲雲)。
○大目犍連,姓也。
翻贊誦,亦翻萊菔根,亦翻胡豆,名拘律陀。
神通第一。
釋論稱左面弟子約教者,依四禅起十四變化,依觀練熏修十一切無漏事禅,能作十八變,即初教中神通。
依空起慧,以空慧心修諸神通,即通教中神通。
次第依三谛習得神通,展轉深入過于二乘,即别教神通。
依于實相所得神通,不以二相見諸佛土,從真起應,不動真際,遍十法界,是則圓教神通(雲雲)。
(言不以二相等者,不二即實相,見土即神通,依理而見,故雲不二相見也。
言雲雲者,令分别之。
前二修得,後二發得。
藏依事禅,通依真理。
别地前助,圓任運發。
前二名通名化,後二名密名應。
前二調伏物,後二見物機。
前二可破壞,後二不可壞。
前二在教道,後二在證道。
前二身通唯現在,後二通三世。
前二聖位方修通,後二凡位俱修通。
前二随依皆可修,後二必須有勝依。
)本迹者,本住真際首楞嚴定,能于一念遍應十方,種種示現施作佛事。
以慈悲故,迹為五味神通,引令入極。
觀心者,觀于一心,倏有一切心。
觀一切心,倏無諸心。
心非有無,通至實相。
○摩诃迦旃延,此翻文飾,亦翻扇繩,亦翻好肩。
論義第一約教者,依無常苦空無我,破斷常見等,是初教論義。
依空無所有不可得,破斷常見等,是通教論義。
依總持四辯,觀機照假,以藥逗病,破斷常見等,是别教論義。
依實相畢竟不有不無,破斷常見等,是圓教論義。
本迹者,本住福德智慧二種莊嚴,能問能答,為愍衆生,迹為五味論義師耳。
觀心者,觀智研境,境發于智,智境往複,即觀心論義也。
○阿?樓?,此翻無貧,亦翻如意。
佛之堂弟,天眼第一。
約教者,依世禅發天眼,凡夫外道也。
依無漏事禅發天眼,三藏意。
依體法無漏慧發諸行,依諸行發天眼,通教意。
依散善發肉眼,依禅發天眼,依真發慧眼,依俗發法眼,依中發佛眼,别教意。
依實相發天眼,天眼即佛眼,圓教意。
又依散善修肉眼,依禅修天眼,三藏意。
依空修肉眼、天眼,通教意。
次第修五眼是别意,不次第修五眼是圓意。
本迹者,本住實相真天眼,不以二相見諸佛國迹,示半頭天眼。
觀心者,觀因緣生善心即肉眼,觀因緣生定心即天眼,觀因緣生心空即慧眼,觀因緣生心即假即法眼,觀因緣生心即中即佛眼(雲雲)。
○劫賓那,此翻房宿。
父母禱房星而生,善知星宿第一。
又與佛共一房宿,而得證果,故以為名。
約教者,析破根塵之舍,同佛栖真谛之房,三藏意。
體達根塵,即共如來同宿真谛之房,通教意。
分别十法界根塵房舍,悉得見佛,别教意。
于一根塵房舍,即見一切房舍,見一切佛,圓教意。
本迹者,本與如來同栖實相,迹示諸房宿耳。
觀心者,觀五陰舍析空,即空與化佛同宿。
觀五陰舍,即假與報佛同宿。
觀五陰舍,即中與法佛同宿(雲雲)。
○憍梵波提,此翻牛呞,受天王供養。
第一約教者,住天園是示善,有牛嚼是示惡,三藏意也。
以牛嚼身得道,示惡非惡,居天園而牛嚼,示善非善,通教意也。
示界内外善惡者,别教意。
示善惡實相者,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