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台宗會義卷一之一(有序)

關燈
一心,一界一切界,旋轉無礙,即樂說無礙辯。

    空觀是轉位不退法輪,假觀是轉行不退法輪,中觀是轉念不退法輪。

    供養佛者,隻是随順佛語,今順佛教,修三觀心,即是供養佛;為破五住,得解脫故,即供養法;三谛理和,即供養僧。

    又衆行心資觀智心,即供養佛;觀智心開發境界,即供養法;境智心和,即供養僧。

    實相心是觀智心本,觀智心是衆行心本,得本種植則立,故言植衆德本。

    觀智心冥于境界,境界印于觀智,智有所照,常與境合,即是為佛所歎。

    空觀為法緣慈所熏,假觀為衆生緣慈所熏,中觀為無緣慈所熏。

    空觀入通佛慧,假觀入别佛慧,中觀入圓佛慧。

    空觀到一切智彼岸,假觀到道種智彼岸,中觀到一切種智彼岸。

    空觀聞于真谛,假觀聞于俗谛,中觀普聞中道第一義谛,亦普聞三谛。

    空觀度四住百千衆生,假觀度塵沙百千衆生,中觀度無明百千衆生。

    一心三觀,有無量德,歎不能盡,止略說耳。

     △三、列名總結 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常精進菩薩、不休息菩薩、寶掌菩薩、藥王菩薩、勇施菩薩、寶月菩薩、月光菩薩、滿月菩薩、大力菩薩、無量力菩薩、越三界菩薩、?陀婆羅菩薩、彌勒菩薩、寶積菩薩、導師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诃薩八萬人俱。

     大士大名,或從法門,或從行德,或從本願,雖是一名,備無量義。

    今依經依觀,銷十八菩薩名。

    文殊師利,此雲妙德。

    大經雲:了了見佛性,猶如妙德等。

    思益經雲:雖說諸法,而不起法相,不起非法相,故名妙德。

    悲華經雲:願我行菩薩道,所化衆生,皆于十方先成正覺,令我天眼悉得見之。

    我之國土,皆一生菩薩,悉令從我勸發道心。

    我行菩薩道,無有齊限。

    寶藏佛言:汝作功德,甚深甚深,願取妙土。

    今故号汝為文殊師利,在北方歡喜世界作佛,号歡喜藏摩尼。

    寶積今猶現在,聞名滅四重罪。

    又首楞嚴三昧經雲: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有佛号龍種上尊王,亦即文殊。

    觀心者,三德秘藏,不縱不橫,故名妙德。

    觀世音,梵雲婆婁吉低稅,具如普門品釋。

    觀心者,三智名觀,三谛名世,三觀是語本,故名音。

    (下文約事釋,以所被為音。

    此但約能觀,以所宣為音。

    )得大勢,亦名大勢至。

    思益經雲:我投足之處,震動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宮殿,故名大勢至。

    觀經雲:但見此菩薩一毛孔光,即見十方諸佛淨妙光明,是故号此菩薩名無邊光。

    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塗,得無上力,是故号此菩薩為大勢至。

    觀心者,三止為足,投三谛地,動十法界,一切見愛所住之處,皆悉傾動。

    常精進者,大寶積雲:是菩薩為一衆生,經無量劫,随逐不舍,猶不受化,無一念棄舍,以身心俱進故。

    不休息者,思益經雲:恒河沙劫為一日夜,是三十日為月,十二月為歲,過百千萬億劫,得值一佛。

    如是值恒沙佛,行諸梵行,修習功德,然後受記,心不休息。

    觀心者,觀空不住空,出假不住假,而入中不住中,雙照二谛,名不休息。

    不休息與常精進,義意略同。

    欲辨别者,無間趣入,名為精進;長時無廢,名不休息。

    是故觀解,名為不住。

    故釋不休息,亦約長時,但記别與利生不同耳。

    寶掌者,普超經雲:被上德铠,無能沮敗。

    若于夢中,不志二乘,常以實心、諸通慧心,為人講宣,于諸珍寶,心無貪惜。

    觀心者,不思議三谛,名之為寶;一心三觀,名之為掌。

    以此觀掌,執此谛寶,自利利他。

    藥王者,悲華經雲:願賢劫一千四佛初成道,我皆供養;諸佛入滅,我皆起塔;劫盡苦惱,我皆救護;刀兵疾疫,作大藥王,然後作佛。

    寶藏佛言:今當字汝為火淨藥王,在後作佛。

    即樓至如來。

    觀心者,一心三觀,自療療他。

    勇施者,出世法寶,遍施衆生,而無疲厭。

    寶月者,所證三谛,可貴如寶,能證三智,圓照如月。

    月光者,圓妙三智,能除昏煩熱惱。

    滿月者,三智圓明,無有缺減。

    大力者,智境冥合,有大力用。

    無量力者,以大力用,遍應衆緣,遍拔衆苦。

    越三界者,以一心三觀,超越分段、變易二種三界。

    ?陀婆羅者,此雲善守,亦雲賢守,亦賢首,亦賢護。

    思益經雲:若衆生聞名者,畢定得三菩提,故名善守。

    位居等覺,衆賢之首,故名賢首。

    善巧将護,令其不退,故名賢護。

    觀心者,中道正觀,于諸善中,最為上首。

    彌勒,此雲慈氏。

    思益經雲:衆生見者,即得慈心三昧。

    悲華經雲:發願于刀火劫中,救護衆生,名阿逸多。

    此翻無能勝。

    觀心者,中道正觀,即無緣大慈。

    慈善根力,令諸心數,皆入同體大慈法中。

    寶積者,積聚一心三智之寶。

    導師者,思益經雲:于堕邪道衆生,生大悲心,令入正道(導也),不求恩報(師也)。

    觀心者,三觀妙智,導一切行,不堕二邊,皆入正觀。

    結句可知。

    二、菩薩衆竟。

     △三、雜衆者。

    果報與形服雜,得道者與未得道者雜,其中得二乘道者。

    無漏智與無明雜,其中得菩薩道者。

    漚和與衆機雜,其中得佛道者。

    一法具一切法,故言雜。

    雜義如是,不可以凡夫形俗判之,複不可以五道人天等判之。

    就文有八:初、欲界天衆,二、色界天衆,三、龍衆,四、緊那羅衆,五、乾闼婆衆,六、阿修羅衆,七、迦樓羅衆,八、人衆。

     今初。

     爾時,釋提桓因與其眷屬二萬天子俱,複有明月天子、普香天子、寶光天子、四大天王與其眷屬萬天子俱,自在天子、大自在天子與其眷屬三萬天子俱。

     釋提桓因,此翻能作,作三十三天主也。

    約教者,阿含明帝釋是阿那含,般若明十方難問般若者,皆名釋提桓因。

    别圓中明釋提桓因得首楞嚴三昧,内證不同,過賢劫二千四十四劫作佛,号無著世尊。

    本迹者,十住、十行、十向為三十,十地為一,等覺為二,妙覺為主,同栖第一義天,共服實相甘露,即本也。

    居須彌頂,迹也。

    觀心者,自行十善,勸他行十善,随喜行十善者,此三十善皆空、皆假、皆中,即三十三觀門。

    明月等三天子是内臣,如卿相。

    或雲明月是寶吉祥月天子,大勢至應作;普香是明星天子,虛空藏應作;寶光是寶意日天子,觀世音應作,即本迹釋也。

    觀心者,三觀即三智,三智即三光,從三谛生三智,谛即天,智即子。

    四大天王是外臣,如武将。

    東提頭賴吒,此雲持國,亦言安民,居黃金山,領犍闼婆及富單那。

    南毗留勒叉,此雲增長,亦雲免離,居琉璃山,領鸠槃茶及薜荔多。

    西毗留博叉,此雲廣目,亦雲雜語,居白銀山,領龍及毗舍阇。

    北毗沙門,此雲多聞,居水精山,領夜叉及羅刹。

    各領二鬼,不令惱人,故稱護世。

    本迹者,本為常樂我淨四王,護持佛法四德雙樹,不令外人取其枝葉,斫截破壞,迹為護世四王。

    觀心者,觀四谛智,即是四王。

    一谛下,除愛見二惑,即是領八部,不令惱人也。

    (四教各四谛,當教各稱王。

    )不列夜摩、兜率者,文略耳。

    自在即化樂天,大自在即他化天。

    本迹者,本住自在,自在王等,定迹為兩天耳。

    觀心者,入空是自在,入中是大自在。

     △二、色界天衆 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屍棄大梵、光明大梵等,與其眷屬萬二千天子俱。

     娑婆,此翻忍悲。

    華經雲:是諸衆生忍受三毒及諸煩惱,故名忍土。

    梵者,此翻離欲,除下地系,上升色界,亦稱高淨。

    屍棄,此翻頂髻。

    光明者,二禅也。

    等者,等取三禅、四禅。

    約教者,梵王為一代請法輪主,請小則小,請大則大。

    本迹者,本住清淨一實妙境,迹居色界。

    觀心者,觀除惑穢名梵。

     △三龍衆 有八龍王,難陀龍王、?難陀龍王、娑伽羅龍王、和修吉龍王、德叉迦龍王、阿那婆達多龍王、摩那斯龍王、優缽羅龍王等,各與若幹百千眷屬俱。

     難陀,此雲歡喜?,此雲善兄弟,常護摩竭提國,雨澤以時,得無饑年,即目連之所降也。

    居大海中本迹者,本住歡喜地,迹居海間。

    觀心者,三觀即中道生法喜也。

    娑伽羅,從居海受名,本住智度大海,迹處滄溟。

    觀心者,中道觀如海,能統萬流。

    和修吉,此雲多頭,亦雲寶稱,本住普現色身三昧,迹示多頭。

    觀心者,一假一切假,一空一切空,一中一切中,故名多頭。

    德叉迦,此雲現毒,亦雲多舌,本住樂說無礙辯,迹示多舌。

    觀心者,一心三觀,如塗毒鼓,能發四辯。

    阿那婆達多,此雲無熱,從池得名,在閻浮雪山頂,無熱沙、惡風、金翅三患,本住清涼常樂我淨,迹處涼池。

    觀心者,三觀妙慧,淨五住之煩唼,免二死之熱沙。

    摩那斯,此雲大身,或雲大意,或雲大力,修羅排海,淹喜見城,此龍萦身,以遏海水,本住無邊身法門,迹為大體。

    觀心者,中道正觀,其性廣博。

    優缽羅,此雲青蓮華池,依住處得名,本住法華三昧,迹居此池。

    觀心者,三觀即是修因,因即蓮華也。

     △四緊那羅衆 有四緊那羅王:法緊那羅王、妙法緊那羅王、大法緊那羅王、持法緊那羅王,各與若幹百千眷屬俱。

     亦雲真陀羅,此雲疑神,似人而有一角。

    天帝,法樂神也。

    應奏四教法門,本住不可思議不起滅定,安禅合掌,以千萬偈贊諸法王,迹寄弦管,歌詠十力。

    觀心者,觀音聲即空、即假、即中,即是贊佛。

     △五乾闼婆衆 有四乾闼婆王:樂乾闼婆王、樂音乾闼婆王、美乾闼婆王、美音乾闼婆王,各與若幹百千眷屬俱。

     乾闼婆,此雲嗅香,以香為食,亦雲香陰,其身出香。

    天帝,俗樂神也。

    樂者,幢倒伎也。

    樂音者,鼓節弦管也。

    美者,倒幢中勝。

    美音者,弦管中勝。

    (幢謂緣幢,即竿木也。

    倒謂擲倒等。

    以俗表真,亦可對四教法門釋出。

    )本住不可思議妙假迹,奏俗樂。

    觀心者,空中即假。

     △六阿修羅衆 有四阿修羅王,婆稚阿修羅王、佉羅骞?阿修羅王、毗摩質多羅阿修羅王、羅睺阿修羅王,各與若幹百千眷屬俱。

     阿修羅,此雲無酒,亦雲無端正,亦雲非天。

    婆稚,此雲被縛,為帝釋所縛,本能五系系魔外道,迹為此像。

    觀心者,以三觀智縛五住惑入實際中。

    佉羅骞?,此雲廣肩胛,亦雲惡陰,能湧海水,本住權實二智慈荷衆生,迹為廣肩。

    觀心者,三觀能鼓覆五住生死大海也。

    毗摩質多羅,此雲淨心,亦雲種種疑,即舍脂夫人之父。

    本迹者,色心本淨,迹示醜嫉。

    觀心者,正觀中道即是淨心。

    羅睺,此雲障持,舉手障日月光,本持中道實相,能障二邊邪光,迹示此像耳。

    觀心者,持真谛障愛見光,持中谛障空有光。

    又總約教者,初教菩薩具足五住名被縛,通觀稍廣名廣肩胛,别教初心知中名淨心,圓教障惑持理名障持。

    總本迹者,本住第一義天,迹示無天。

    總觀心者,能觀即空無三界之人天,能觀即假無方便之義天,能觀即中無實報之義天,一心三觀住常寂光,非人非天之人天。

     △七迦樓羅衆 有四迦樓羅王:大威德迦樓羅王、大身迦樓羅王、大滿迦樓羅王、如意迦樓羅王,各與若幹百千眷屬俱。

     迦樓羅,此雲金翅。

    威攝諸龍,名大威德;大于群輩,名為大身;龍恒充滿己意,名為大滿;頭有寶珠,名為如意。

    約教者,過諸外道,名大威德;大乘初門,故名大身;恒沙佛法,故名大滿;圓明自在,故名如意。

    本迹觀心可例。

     △八人衆 韋提希子,阿阇世王,與若幹百,千眷屬俱。

     韋提希,此雲思惟,是其母名。

    父名頻婆娑羅,此雲模實。

    阿阇世,此雲未生怨,或呼為婆留支,此雲無指。

    宮人将護,呼為善見。

    善見之名本也,無指之稱表迹。

    普超經中,先已忏悔滅罪,故于法華為證信衆。

    涅槃經中,追叙先事耳。

    本住不可思議解脫,迹示五逆觀心者,弑無明父,害貪愛母。

    問:佛在人中說法,列人衆何少?答:文略不載,人實不少。

    文雲及諸小王、轉輪聖王等,無量義經列四輪王、國王、國臣、國民、士女,其衆則廣。

    又分别功德品,四天下乃至大千塵數得道,其内豈無人類衆耶?問:天、人、龍、鬼,皆見佛聞法,地獄一道,無色一界,何意不列?答:此義今當辨。

    夫諸道升沉,由戒有持毀;見佛不見佛,由乘有緩急。

    然持戒有粗細,故受報有優劣;持乘有大小,故見佛有權實。

    且略判戒乘,各為三品。

    次以四句料簡,其義則顯:一、戒乘俱急,二、戒緩乘急,三、戒急乘緩,四、戒乘俱緩。

    然通論戒乘,則一切善法,一切觀慧,皆得稱戒,亦皆得稱乘。

    如人天等五乘,及道共等戒是也。

    今就别判,則三歸、五戒、十善、八齋、出家律儀,乃至定共,能防身口,遮惡道果,得人天報者,名之為戒。

    若聞經生解觀智,推尋四谛、十二緣、六度、生滅、無生、無量、無作諸智,能破煩惱,運出生死者,名之為乘。

    一、戒乘俱急者。

    持下品戒,戒急,報在人中;持小乘,乘急,以人中身,于三藏教,見佛聞法。

    持中乘,乘急,以人中身,于通教、大乘,乃至帶方便諸大乘教,見佛聞法;持上乘,乘急,以人中身,于華嚴、法華等教,及諸教中,圓見佛聞法。

    若持中品戒,戒急,報在欲界天;持小乘,乘急,以欲界天身,于三藏教,見佛聞法。

    餘如上說。

    若持上品戒,戒急,加修禅定,報在色、無色天等;持小乘,乘急,以色、無色天身,于三藏教,見佛聞法。

    餘如上說。

    釋第一句竟。

    二、戒緩乘急者。

    三品戒皆緩,報堕三塗;持小乘,乘急,以三塗身,于三藏教,見佛聞法。

    餘如上說。

    釋第二句竟。

    三、戒急乘緩者。

    三戒急故,受人天及色、無色天身;三乘緩故,佛雖出世說三乘法,愛着樂報,耽荒五欲,不見佛,不聞法,舍衛三億家及三界着樂諸天等是也。

    釋第三句竟。

    四、戒乘俱緩者,受三塗報,不見佛,不聞法也。

    此文不列地獄者,以其戒緩,苦重報隔;上乘又緩,不能于法華見佛聞法;餘經有列者,餘乘急耳。

    又不列無色天者,上戒急故,受天身,着定味;上乘緩故,不能于法華見佛聞法;餘經有列者,亦有餘乘急耳。

    若得此意,一一勘天龍八部,皆識本緣緩急、來不來,義悉可解。

    廣釋如淨名疏。

    又識權者,引實本迹義轉明。

    将此勘已,觀行三世因果,朗然可識。

    妙樂雲:淨名疏以七義解釋四句:一、明乘戒值佛不同;二、信法二行不同;三、大小乘别;四、根性漸頓;五、應迹;六、觀心;七、化他。

    初雲乘戒者,有乘則值佛,無乘則不來。

    二、信法者,坐禅、聽學、講說,皆得值佛,但随所習大小耳。

    四、漸頓者,大小各有漸頓故也。

    五、應迹者,已得二十五王三昧,應二十五有;引實行者,來至佛所。

    六、觀心者,但随觀行,以判見佛。

    七、化他者,見與不見,皆約利他。

    大權現迹,略如今文。

    初列衆竟。

     △二、總結:衆集 各禮佛足,退坐一面。

     初通叙迹本兩門竟。

     妙法蓮華經台宗會義卷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