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科注卷第七

關燈
時長故,值佛惟多。

    随佛作為,方名侍佛,修諸佛行也。

    一一佛所,皆發淨願,後心别願也。

    若不爾者,安得真智,遍拔衆苦?安能應身,普度一切? △二、别頌二番答二:初、頌初答觀音得名二:初、頌總答。

     我為汝略說,聞名及見身,心念不空過,能滅諸有苦。

     舉要言之,故雲略說。

    聞名故稱,口業機也。

    見身故禮,身業機也。

    心念正當,意業機也。

    聞名是冥應,見身是顯應,二應具足也。

    亦可見于妙智之身,即冥應也。

    諸有,即二十五有也。

     △二、頌别答二:初、頌答七難十二:初、正頌第一火燒難。

     假使興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觀音力,火坑變成池。

     問:長行中求離三毒,常念觀音。

    疏雲:常念乃是正念,體達煩惱,即是實際,無能無所。

    今偈那雲念彼觀音?彼此既分,豈忘能所?答:圓妙之教,不可情求,大似相違,義歸一揆。

    今文言彼,義當兩向。

    若就佛說觀音為彼,即是師弟而分彼此。

    若就衆生念彼觀音,此乃感應而分彼此。

    師弟感應,妙教诠之,皆是法界一一圓融。

    衆生乃感心中彼佛,諸佛還應心内彼生。

    既達觀音,即念而具,能念所念,皆即法界,有何能所?故彼此雖分,能所俱絕。

    是故偈文雖雲念彼,與上正念全不相違。

     △二正頌第二水漂難 或漂流巨海,龍魚諸鬼難,念彼觀音力,波浪不能沒。

     △三加頌堕須彌山難 或在須彌峰,為人所推堕,念彼觀音力,如日虛空住。

     △四加頌堕金剛山難 或被惡人逐,堕落金剛山,念彼觀音力,不能損一毛。

     △五超頌第七怨賊難 或值怨賊繞,各執刀加害,念彼觀音力,鹹即起慈心。

     △六追頌第四刀杖難 或遭王難苦,臨刑欲壽終,念彼觀音力,刀尋段段壞。

     △七追頌第六枷鎖難 或囚禁枷鎖,手足被杻械,念彼觀音力,釋然得解脫。

     △八加頌咒咀毒藥難 咒咀諸毒藥,所欲害身者,念彼觀音力,還著于本人。

     還着本人者,凡咒毒藥,乃用鬼法,欲害于人,前人邪念,方受其苦。

    若人正念,還着本人。

    如譬喻經雲:有清信士,初持五戒,後時衰老,多有廢忘。

    爾時山中有渴梵志,從其乞飲,田家事忙,不暇看之,遂恨而去。

    梵志能起屍使鬼,召得殺鬼,敕曰:彼辱我,往殺之。

    山中有羅漢知之,往田家語言:汝今夜早然燈,勤三自歸,口誦守口,身莫犯偈,慈念衆生,可得安隐。

    主人如教,通曉念佛誦戒,鬼莫能害。

    鬼神之法,人令其殺,即便欲殺,但彼有不可殺之德法,當卻殺其使鬼者。

    其鬼乃恚,欲害梵志,羅漢蔽之,令鬼不見。

    田家悟道,梵志得活。

    輔行引此雲:正是觀音經中還著于本人之文。

     △九追頌第三羅刹難 或遇惡羅刹,毒龍諸鬼等,念彼觀音力,時悉不敢害。

     △十、加頌惡獸圍繞難 若惡獸圍繞,利牙爪可怖,念彼觀音力,疾走無邊方。

     △十一加蚖蛇蝮蠍難 蚖蛇及蝮蠍,氣毒煙火然,念彼觀音力,尋聲自回去。

     △十二加雲雷雹雨難 雲雷鼓掣電,降雹澍大雨,念彼觀音力,應時得消散。

     加頌,及正頌七難,共為十二。

    皆須具約果報、惡業、煩惱、六道、四教,一一釋之。

    若論所表,不出六種。

    須彌、金剛,亦是地種。

    雲雷屬水,獸蛇咒詛,同是有情,皆表識種。

    菩薩因中,于此六種,修别圓觀。

    今住六種如實之際,故遍法界,救諸苦惱。

    以要言之,一切依正,皆是觀音妙色妙心。

    一切衆生,于聖色心,而自為難,求救三業,亦即觀音。

    是故機成,即時而應。

    當以此義,念念觀之,何患不同觀音利物。

     △六種者,地、水、火、風、空、識也。

     △二、三毒二求 衆生被困厄,無量苦逼身;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

     一切衆生多于界内貪、嗔、邪見及以界外三毒之惑,外則無于報得男女,内則乏于定慧男女,緻招二種生死困厄,是故名為無量苦逼。

    疏:解前長行三毒二求,義該一切;對今重頌,更無所遺。

     △二、頌次答普門示現二:初、正頌示現二:初、超頌總答。

     具足神通力,廣修智方便,十方諸國土,無刹不現身。

     長行總答雲: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度脫衆生。

    今頌卻論能應之由,由神力及智方便,若匪千如全體之用,不名具足神通力也。

    通雖性具,複由廣修妙智方便,照性發通,故得普門示現自在,十方無外,三土非他,不離一心,遍應諸刹也。

     △二、追頌别答三:初、頌身業普應。

     種種諸惡趣,地獄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漸悉令滅。

     上長行中,别列諸身,身皆三業;今重頌中,别示三業,業皆遍周,重頌之巧也。

    今一行别頌身業普應,合明十界,但示三塗者,以下況上也。

    又可種種惡趣,通指九界,九界望佛,皆名為惡,次别舉三塗,極惡故也。

    九界二死,皆有四相,漸令滅除,歸于常寂,斯亦觀音證惡法門,于惡自在,方能任運滅除諸惡趣之苦也。

     △二、頌意業普觀二:初、明本觀慈悲。

     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常願常瞻仰。

     五觀字,皆去聲呼。

    具明三觀,及以慈悲。

    真觀,空也。

    清淨觀,假也。

    假從空得,無見思染,故名清淨。

    廣大智慧觀,中也。

    雙遮雙照,無偏無待,即平等大慧也。

    慈悲皆稱觀者,其意有二:一者,觀音乃以無緣慈悲,觀察衆生,名慈悲觀。

    二者,慈悲之法,必用三觀。

    良以三觀,能成衆行。

    用三觀拔苦,故名悲觀。

    用三觀與樂,故名慈觀。

    雖有二解,體是一也。

    菩薩從初,至于鄰極,三觀慈悲,未始離念。

    故令衆生,常願修此,常仰茲觀。

     △二、明智光普照 無垢清淨光,慧日破諸暗,能伏災風火,普明照世間。

     上文三觀慈悲,因中立誓也。

    今智光遍照,果上益物鑒機也。

    離三惑染,故名無垢。

    無垢淨光,名為慧日。

    能破三惑諸暗,能伏三災風火,普益世出世間之機。

    火災至初禅,喻同居土生死。

    風災至三禅,喻實報土生死。

    水災至二禅,喻方便土生死。

    舉風火而不言水者,中間例可知之故也。

     △三、頌口業普說二:初、頌二輪為化本 悲體戒雷震,慈意妙大雲, 說雖在口,必假身意,為授法本。

    初句者,為法現形,本期救苦,故說法之身,名為悲體。

    此身先用戒德警人,如天震雷,物無不肅,故雲悲體戒雷震。

    次句者,菩薩以慈而為心意,無緣而被,名之為妙,物無不覆,譬若大雲,故雲慈意妙大雲。

    二輪既施,然可授法。

     △二、正頌口輪說法 澍甘露法雨,滅除煩惱??。

     甘露者,諸天不死之神藥也。

    所宣至理,解必無生,若匪無生,焉能不死?本性常法,非說那知?于慈雲中,注大法雨,衆生受者,三惑焰滅。

    慈雲是慈悲普,注雨是說法普,焰滅是利益普。

    以茲三普,為入道門,故當别頌普門義也。

     △二、加頌顯機 诤訟經官處,怖畏軍陣中,念彼觀音力,衆冤悉退散。

     上長行三業顯應,以被冥機。

    疏以施璎珞,彰顯機義。

    今逢重頌,普門示現。

    中有加頌顯機之文,益見天台冥契聖旨。

    事系訟庭,身臨戰陣,心憂刑罰,命慮兵殘。

    今昔冤仇,此時合會,一心緻感,衆難皆袪。

    亦可例前。

    疏釋七難,通于三障,即诤訟等事。

    義說諸有及以三乘,思之可見。

     △三、雙頌二勸二:初、頌勸受持二:初、明境智深妙以勸常念。

     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是故須常念。

     三句中有五音字,皆是衆生稱唱言音。

    以由菩薩妙智觀故,皆成妙境;三智照故,音成三境。

    雙遮空、有,即成妙音;雙照空、有,即成世音。

    世即二世間也,不别而别。

    此二音字,中智境也。

    梵是四等,即慈、悲、喜、舍。

    四觀照之,即成俗谛,故名梵音。

    稱俗照機,若熟若脫,時節不差,名海潮音。

    此二音字,假智境也。

    畢竟空智,出九界情,照衆生音,超二世相,是故名為勝世間音。

    此一音字,空智境也。

    言雖次第觀在一心,智外無音,音外無智,境智冥一,思慮頓忘,是故須常念者,正勸持念也。

    此之類音,雖是衆生口業所發,大聖三智照成三谛,即是三身,故勸行者念此三身。

    言常念者,如疏解雲:即是正念,非破非立,無能無所,三谛俱照,三觀俱亡,不次不偏,名常名正。

    若其然者,名為妙機。

     △二、明感應難測以勸勿疑 念念勿生疑,觀世音淨聖,于苦惱死厄,能為作依怙。

     上文先舉境智,次勸常念,今先勸勿疑,次陳感應,左右互顯耳。

    言念念者,相續系念也。

    念即觀音深妙智境,雖達常住,未免遷流,即于遷流照常境智,是則念念不離觀音。

    如是系念,慎勿生疑,疑兕若生,理境斯障,故明聖德以勸息疑。

    縱久修不成,求之未應,須知淨聖冥資不虛,于二死中,如父如母,可依可怙,念念持護,感應必彰。

    然疑有三,所謂疑、人疑、法疑。

    自今但舉人,其二可息,勸令常念,複誡生疑,疑去念成,勸持意足。

     △二、頌勸供養 具一切功德,慈眼視衆生,福聚海無量,是故應頂禮。

     先舉功德,方勸頂禮。

    初句總示一切功德,次二句别彰慈眼及以福聚。

    慈為善本,福收萬行。

    結示普門,勸修供養。

    禮既屬身,身必具口,非意不行。

    秪此頂禮,已成三業供養。

     △二、聞品功德二:初、持地歎功德。

     爾時,持地菩薩即從座起,(至)當知是人功德不少。

     持地者,寶雲經雲:菩薩有十法,名持地三昧,如世間地:一者廣大,二衆生依,三無好惡,四受大雨,五生草木,六種子所依,七生衆寶,八生衆藥,九風不動,十師子吼,亦不能驚。

    菩薩亦爾,經一一合法。

    言聞是觀世音等者,是聞初番冥益一段問答也。

    普門示現等者,是聞次番顯益一段問答也。

    此中明自在業者,若是凡夫之業,為貪愛所潤,有漏因緣,不得自在。

    觀音為調伏十法界,示此三業,慈悲力潤,随感受生,不為煩惱所累,故言自在業。

    此自在業,為中道第一義谛所攝,于二谛中,而得自在故也。

    聞者能得觀行真似微妙功德,故雲不少。

     △二、聞品獲利益 佛說是普門品時(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無等等者,九法界心不能等理,佛法界心能等此理,故無等而等也。

    又畢竟之理是無等,初緣畢竟理而發心,能等于理,故言無等等也。

    又心之與理,俱不可得,俱不可說,不可說而說,說此心,等此理,故言無等等耳。

    又義疏雲:無等等者,二乘雖出三界,猶有上法,非是無等。

    佛是極地,故言無等。

    發求佛心,故言無等等,等于佛也。

    發心有三:一、名字發心,即五品弟子;二、相似發心,是十信、六根清淨;三、分真發心,即初住已上。

    今品結益,正在真發心。

     妙法蓮華經陀羅尼品第二十六 陀羅尼,此翻總持,總持惡不起,善不失。

    又翻能遮能持,能持善遮惡故也。

    又遮二邊之惡,持中道之善。

    衆經開遮,所用不同。

    或專用治病,如那達居士。

    (此緣諸文,皆雲未曾撿藏。

    )或專護法,如此文。

    或專用滅罪,如方等陀羅尼。

    或通用治病、滅罪、護經,如請觀音消伏毒害陀羅尼。

    或大明咒、無上明咒、無等等明咒,則非治病,非滅罪,非護經。

    若通方者,亦應兼之。

    若别論者,幸須依經,勿乖教也。

     △三陀羅尼品明惡世弘經咒護四:初問持經功德。

     爾時,藥王菩薩即從座起,(至)若書寫經卷,得幾所福? △二、答功德甚多四:初、立格量本。

     佛告藥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至)恒河沙等諸佛。

     △二、舉問多否 于汝意雲何?其所得福甯為多不? △三實答甚多 甚多,世尊! △四格出功德 佛言:若善男子、善女人(至)如說修行功德甚多。

     △三、請以咒守護五:初、藥王四:初、請。

     爾時,藥王菩薩白佛言(至)陀羅尼咒以守護之。

     陀羅尼咒者。

    陀羅尼,注見題下。

    翻譯名義引闡義雲:陀羅尼既是梵語,咒字即華言。

    今華梵雙标,故雲陀羅尼咒。

    蓋古人見秘密不翻,例如此土禁咒等法,便以咒名往翻。

    咒者,願也。

    或雲:咒者,是鬼神王名。

    稱其王名,部落敬主,不敢為非,故能降伏一切鬼魅。

    或雲:咒者,如軍中密号。

    唱号相應,無所诃問;若不相應,即執治罪。

    若不順咒者,頭破七分;若順咒者,則無過失。

    或雲:咒者,是諸佛密語。

    如王索先陀婆,無有能識,唯有智臣,乃能知之。

    洗時奉水,飲時奉器,食時奉鹽,遊時奉馬。

    咒亦如是,秪是一法,遍有諸力,病愈罪除,善生道合。

    為此義故,皆存本音。

    譯人不翻,意在此也。

    惡世弘經,喜多惱難,以咒護之,使道流通也。

     △二說 即說咒曰: 安爾(一)曼爾(二)(至)阿摩若(荏蔗切)那多夜(四十三) 私謂凡咒語中地字,悉宜以本音讀之,此即四種翻譯中翻字不翻音之一也。

    或途買宅解二切者,未知有何所據?且如三摩地同是梵語,人皆以本音呼之,此何獨不依二切之音?即其例也。

     △三歎 世尊,是陀羅尼神咒(至)則為侵毀是諸佛已。

     △四印 時釋迦牟尼佛贊藥王(至)于諸衆生多所饒益。

     △二、勇施三:初、請。

     爾時,勇施菩薩白佛言(至)伺求其短無能得便。

     富單那,此雲臭餓鬼,主熱病鬼也。

    吉蔗,或名吉遮,此雲所作,即起屍鬼也。

    若人、若夜叉,俱有此鬼。

    鸠槃茶,亦雲俱槃茶,此雲甕形,舊雲冬瓜。

    此鬼陰如冬瓜,行置肩上,坐便踞之,即是魇魅鬼也。

     △二說 即于佛前而說咒曰: 痤(誓螺切)隸(一)摩诃痤隸(二)(至)涅犁墀婆底(三十) △三歎 世尊,是陀羅尼神咒(至)則為侵毀是諸佛已。

     △三、多聞三:初、請。

     爾時,毗沙門天王護世者白佛言(至)說是陀羅尼。

     大論雲:毗沙門,此雲多聞,福德之名,聞四方故。

    居半須彌,北水精埵,主夜叉、羅刹。

    光明疏雲:西域以北方為首,次東、南、西。

    故今經中先舉北方也。

     △二說 即說咒曰: 阿黎(一),那梨(二)(至)那履(五),拘那履(六) △三歎 世尊,以是神咒擁護法師,(至)令百由旬内無諸衰患。

     △四、持國三:初、請。

     爾時,持國天王在此會中(至)擁護持法華經者。

     梵語提頭賴吒,亦雲提多羅吒,此雲持國,又翻安民,以能護持國土等故。

    光明疏雲:上升之元首,下界之初天,居半須彌東,黃金埵主乾闼婆及毗舍阇。

     △二說 即說咒曰: 阿伽祢(一)伽祢(二)(至)浮樓莎柅(八)頞(音遏)底(九) △三歎 世尊,是陀羅尼神咒(至)則為侵毀是諸佛已。

     △五十女五:初、列名。

     爾時,有羅刹女等(至)并其子及眷屬俱詣佛所。

     △二請說 同聲白佛言世尊(至)即于佛前而說咒曰: 伊提履(一),伊提泯(二)(至)兜醯(十八),?醯(十九)。

     △三歎功 甯上我頭上,莫惱于法師。

    (至)即于佛前而說偈言: 若不順我咒,惱亂說法者,(至)當獲如是殃。

     毗陀羅,赤色鬼。

    犍陀,黃色鬼。

    烏摩勒伽,烏色鬼。

    阿?摩羅,青色鬼。

    阿黎樹者,名義雲:其樹似蘭枝,若堕地時,自然破為七分。

    義淨譯孔雀經:頭破作七分,猶如蘭香蕱。

    複自解曰:梵雲頞杜迦曼折利。

    頞杜迦,蘭香也。

    曼折利,蕱頭也。

    乃至雲:西方元無阿梨樹也。

    殺父母、破僧,是三逆罪。

    壓油殃者,外國壓油之法,搗麻使生蟲,合壓之,蟲多益肥,此過尤也。

    鬥秤欺诳人者,鬥則小出大入,秤則輕出重入,欺盜之尤也。

    世有小鬥出,大鬥入,震銘其背者,斯罪亦不輕也。

    調達破僧者,破和合僧也。

    輔行一略引大論等文雲:調達從佛索衆,佛呵之曰:癡人無知,我尚不以衆付身子及目連等,況汝癡人,食人涕唾者。

    因茲結恨,别構五法,以誘佛衆。

    言五法者:一、糞掃衣,二、常乞食,三、一坐食,四、常露坐,五、不受鹽及以五味。

    與正理論不同。

    正理雲:一、不受五味,二、斷肉,三、斷鹽,四、不受割截衣,五、不居聚落邊寺。

    佛在王舍城,有因緣集僧,調達從座起,行五法籌雲:忍此五事者,是毗尼。

    時有五百新學,無智捉籌,調達語言:不須佛及僧。

    便将往伽耶山,自共作羯磨。

    時諸比丘以此事白佛,佛言:癡人,消滅善心,在于泥黎,一劫莫救。

    身子、目連在伽耶山,調達告身子曰:為衆說法,我今背痛。

    便右脅卧。

    目連現通,身子說法,遂将五百新學,還歸佛所,卧起失衆,而生嗔恨。

     △四誓護 諸羅刹女說此偈已(至)離諸衰患消衆毒藥。

     △五印可 佛告諸羅刹女:善哉!善哉!(至)應當擁護如是法師。

     △四、聞品得利益 說是陀羅尼品時,六萬八千人得無生法忍。

     妙法蓮華經妙莊嚴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此因緣出他經。

    昔佛末法有四比丘,于法華經極生殷重,雖卷舒秘教,甘露未沾,日夜翹誠,??刻無忘。

    歎雲:苟非其人乎?地非其處乎?世間紛愀,靜散相乖,直爾求閑,尚須厭棄,況崇道乎?于是結契山林,志欣佛慧,幽居日積,衣糧單罄,有待多煩,無時不乏。

    一?喀喀,廢萬裡之行;十旬九飯,屈雲霄之志。

    可得言哉!其一人雲:吾等四窮,尚不存身,法當安寄?君三人者,但以命奉道,莫慮朝中。

    我一人者,舍此身力,誓給所須。

    于是振钖門闾,以求供繼,自春至冬,周而複始,如仆奉大家,甘苦無喜愠。

    三人得展其誠,功圓事辦,一世之益,當無量生。

    其一人者,數涉人間,屢逢聲色,坯器未火,難可護持。

    偶逢王出,車馬骈阗,旌旗噏赫,生心動念,愛彼光榮,功德熏修,随念受報,人中天上,常得為王,福雖不赀,亦有限也。

    三人得道,會而議雲,我免籠樊,功由此王,其耽果報,增長有為,從此死已,不複為王,方沉火坑,良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