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科注卷第七

關燈
可救,幸其未苦,正可開化。

    其一人雲,此王着欲,而複邪見,若非愛鈎,無由可拔。

    一人可為端正婦,二作聰明兒,兒婦之言,必當從順,如宜設化,果獲改邪。

    昔時婦者,今光照莊嚴相菩薩是,即妙音也。

    昔二子者,但藥王藥上二菩薩是。

    昔時王者,今華德菩薩是。

    所以白毫東召,升紫台而西引,神咒護經,流通而大益,說四聖之前緣,故名妙莊嚴王。

    本事品又妙莊嚴者,妙法功德,莊嚴諸根也。

    此王往日,于妙法有緣,道薰時熟,諸根應淨,生雖未獲,其理必臻,靈瑞感通,嘉名早立,例如善吉,雖未無诤,已号空生,故下文雲,得清淨功德,莊嚴三昧,以是義故,名妙莊嚴王也。

    前品說咒護,今品說人護,人護尚爾,咒護彌良,普勸流通也。

     ○??(音軌,日月運行也。

    )刻(漏刻也。

    )喀(音容,吐聲也,不進貌。

    )噏(吸同,引也。

    ) △四、妙莊嚴王本事品明以人護六:初、總明事本。

     爾時,佛告諸大衆(至)國名光明莊嚴,劫名喜見。

     △二、雙标能所 彼佛法中有王名妙莊嚴(至)于此三昧亦悉通達。

     科為标能所者,一人是所化,三人是能化,俱出其名,别顯二子福慧、六度、四等。

    餘經指此為十波羅蜜,橫法門也;三十七助道,豎法門也。

    餘經以三十七道品為正道,九想、十想、不淨觀等行行為助道。

    今經指十度為正道,呼三十七品是助道也。

    禅度中具有三昧,道品中唯四念處屬慧,四正勤屬精進,餘五科内皆有定名,定即三昧也。

    更标七種三昧者,當知随用立名,其理不異。

     ○補注雲:圓離諸染,名淨。

    實智如日,權智如星,名日星宿。

    本性清淨覺了,名淨光。

    普現色身,名淨色。

    本淨大慧之所照明,名淨照明。

    久示莊嚴,無所滅故,名長莊嚴。

    廣大威德,含攝一切,名大威德藏。

    此諸三昧,皆從圓妙而說。

     ○十度者,即六度開出,如禅度中有願智力開出願度,有神通力開出力度,般若度中有道種智開出方便度,今經文方便波羅蜜故,屬般若攝,有一切種智開出智度,是為十也。

    三十七道品者,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具如四教儀詳出。

     △三、能化方便三:初、時至 爾時彼佛欲引導妙莊嚴王(至)說是法華經。

     彼佛出世,常宣正法,于王緣弱,則非其時,若說法華,則其時矣,故雲引導等也。

     △二、論議四:初、二子白母時至 時淨藏、淨眼二子到其母所(至)說法華經宜應聽受。

     妙樂雲:先白母者,父邪母正,故先白母,共設化方。

    若據其本,母子元知,今約化儀,機熟應發,槌砧相扣,物器方成,是故雲白。

    若附世情,則母慈先白,利他之本,慈複居先,是故白母。

     △二母讓令其化父 母告子言汝父信受外道(至)應往白父,與共俱去。

     △三子怨生邪見家 淨藏淨眼合十指爪掌白母(至)而生此邪見家。

     △四、母責令憂念父 母告子言:汝等當憂念汝父(至)或聽我等往至佛所。

     △三現化 于是二子念其父故(至)令其父王心淨信解。

     現化應十八變:一、右脅出水;二、左脅出火;三、左出水;四、右出火,身上下各出水火為四,并前為八;九、履水如地;十、履地如水;十一、從空中沒而複在地;十二、從地沒而複升空,又于空中行住坐卧為四,兼上十二,成十六;現大身滿虛空,成十七;大複現小,成十八變也。

     △四、所化得益十:初、信子伏師 時,父見子神力如是,心大歡喜(至)可共俱往。

     王睹邪變,或一或二,狹而且陋。

    見子所作,歎未曾有。

    信其子而伏其師,問師是誰?我亦願見。

     △二、父信白母 于是二子從空中下,(至)所以者何?佛難值故。

     此父已信,白母稱慶,願放出家,母亦聽之矣。

     △三言佛難值 于是二子白父母言(至)諸佛難值,時亦難遇。

     此重催父母,今正是時佛難值,故妙樂雲:一眼龜者,約事秪是譬難值耳。

    若作所表,凡龜魚之眼兩向看之,既雲一眼,所見非正,在生死海而又邪見,何可值于佛法浮木實谛之孔? △四化功已着 彼時妙莊嚴王後宮(至)令心信解好樂佛法。

     此化功已着,佛歎功德也。

    法華三昧者,攝一切法歸一實相,如前說。

    離惡趣者,一往以三途為惡趣,具論二十五有,皆乖真起妄,悉是惡趣。

    今皆離之,即二十五三昧破二十五有也。

    佛集三昧者,即三德秘密之藏,佛集其中,唯佛行處,非餘人也。

     △五、俱詣佛所 于是妙莊嚴王與群臣(至)成就第一微妙之色。

     △六、佛與受記 時雲雷音宿王華智佛(至)其國平正功德如是。

     助佛道法者,助,猶護助也;娑羅,此雲堅固。

     △七、出家修行 其王即時以國付弟(至)得一切淨功德莊嚴三昧。

     △八、稱歎二子 即升虛空高七多羅樹(至)饒益我故來生我家。

     知識有三種,釋見達多品, △九、佛述行高 爾時,雲雷音宿王華智佛(至)邪見衆生令住正見。

     佛贊善知識大有義:能作佛事,此則外護善知識;雲教利喜,此則教授善知識;化導令見佛,此則同行善知識;令入菩提,此則實際、實相善知識。

    外護、教授、同行,此三種,詳見達多品。

     △十、歎佛自誓 妙莊嚴王即從虛空中下,(至)說是語已,禮佛而出。

     名義雲:頻婆,此雲相思果,色丹而潤。

     △五、結會古今二:初、結會。

     佛告大衆:于意雲何(至)今藥王菩薩、藥上菩薩是。

     言佛前等者,私謂佛于前時放光東召,光照妙音之身,故雲佛前光照也。

    言莊嚴相者,謂妙音菩薩無量百千功德莊嚴其身,光明照耀諸相具足,故雲莊嚴相,即指妙音菩薩也。

    于彼中生者,彼即指淨光莊嚴國也。

     △二、結歎 是藥王、藥上菩薩,(至)一切世間諸天人民亦應禮拜。

     △六聞品悟道 佛說是妙莊嚴王本事品時(至)于諸法中得法眼淨。

     妙樂雲:聞品益中法眼淨者,有雲初果也。

    豈王及夫人與八萬等,皆持此經,皆當作佛,而聞品者得小果耶?名同義殊,善須斟酌。

    注者亦雲所見清淨,不雲小乘初果位也。

    私謂雖雲法眼名同體異,定非初果,須判為六根清淨法眼位耳,即七信已上也。

     妙法蓮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 大論及觀經,皆名遍吉,此經稱普賢,皆漢語,梵音邲輸颰陀,此雲普賢。

    悲華經雲:我誓于穢惡世界,行菩薩道,使得嚴淨,我行要當勝諸菩薩。

    寶藏佛言:以是因緣,今改汝字,名為普賢。

    今論等覺之位,居于衆伏之頂,伏道周遍,故名為普;斷道才盡,所較無幾,鄰終際極,故名為賢。

    勸發者,戀法之辭也。

    遙在彼國,具聞此經,始末既周,欲令自行化他,永永無已,故自東自西,而來勸發,具四悉檀意。

    文雲:我為供養法華經故,自現其身,若見我身,甚大歡喜,此世界悉檀也;以見我故,轉複精進,即得三昧及陀羅尼,此為人悉檀也;得是陀羅尼故,無有非人能破壞者,亦複不為女人之所惑亂,此對治悉檀也;三千世界微塵菩薩,具普賢道,此第一義悉檀也。

    如此明文,即四悉檀而來勸發也。

     ○上判流通為三:從分别功德品十九行偈已後三品半,舉經力大以勸流通;藥王品下五品,舉菩薩化道力大以勸流通;此一品,舉普賢誓願力大以勸流通也。

     △三、普賢勸發品約自行勸流通四:初、經家叙三:初、上供。

     爾時,普賢菩薩(至)作無量百千萬億種種伎樂。

     自在者,理一也;神通者,行一也;威德者,人一也;名聞者,教一也。

    又自在者,常也;神通者,樂也;威德者,我也;名聞者,淨也。

    言說如此,即一而四,德無不備,自在義焉。

    淨力故雨華,樂力故奏伎,神通力故動地,自在力故随意而雨,随去随雨,随動随奏。

    譬如大龍,飛行不息,身邊雲雨,流起無窮。

    普賢及眷屬,以菩薩身,用四德力,來勸四一,所經曆處,自行上供,其事如此。

    妙樂雲去動,秪是表來去也。

    随者,非先積而後雨,非先畜而後奏,故以龍雨譬之。

     △二下化 又與無數諸天、龍、夜叉,(至)各現威德神通之力。

     所經曆處下化利益,随他所宜現八部像,略用二力随所堪任其事如此。

    妙樂雲:上文自在等四以表四德,今略無自在及以名聞,但二兼二故也。

    經文既雲與無數等各現二力者,當知所随皆法身也。

    主伴并具四德,故雲各也。

     △三修敬 到娑婆世界耆阇崛山中(至)右繞七匝。

     △二、明勸發二:初、請問勸發二:初、請問。

     白佛言世尊(至)雲何能得是法華經。

     此請問勸發中,有問有答者。

    普賢既于彼國遙聞經竟,戀法無已,遠來之志,志在勸發。

    共來聽受等,是更請正說,勸發自行。

    若善男子等,是更請流通,勸發化他。

    如來若許,二途再演,光光無極,是故雙請也。

     △二、佛答三:初、總。

     佛告普賢菩薩(至)于如來滅後當得是法華經。

     △二别 一者、為諸佛護念(至)四者、發救一切衆生之心。

     普賢既雙請,如來巧答,略舉四以蔽諸。

    何者?四法之要,該括正通。

    何者?佛雖無偏,若能遠惡從善,反迷還正,開權知見,顯佛知見者,則稱可聖心,諸佛護念。

    若佛知見開,則般若照明,是植衆德本,亦是入正定聚,亦是發救衆生。

    當知此四,與開權顯實,名異體同,無二無别。

    又佛護念者,是開佛知見。

    植衆德本,是示佛知見。

    發救衆生,是悟佛知見。

    入正定聚,是入佛知見。

    迹門之要,此四收矣。

    又迹則有本,從本開示悟入,故有迹中開示悟入。

    今開迹即顯本,本迹無二無别。

    以四法答其請正,于義明矣。

    以四法答請流通,流通之方,唯三唯四。

    唯三者,發救衆生,是入如來室,入正定聚。

    佛所護念,是着如來衣。

    植衆德本,是坐如來座。

    唯四者,發救衆生,是誓願安樂行。

    入正定聚,是意安樂行。

    植衆德本,是口安樂行。

    護念,是身安樂行。

    一答酬其兩請,舉四冠罩一經。

    法華之重演,(言正宗也。

    )斯經之再宣,(言流通也。

    )遠來之勸發,其義如此。

    箋難雲:邪定聚屬博地凡夫,不定聚屬住前,正定聚屬十住本業。

    璎珞經雲:十信菩薩,如空中毛,此名不定聚。

    據此,正定在十住明矣。

    然正定位寬,故疏謂十地。

    若俱舍論中,諸聖人名正定,造五逆者名邪定,自餘凡夫名不定。

    定聚名同,大小位别。

     △三結 善男子、善女人如是成就四法(至)必得是經。

     于如來滅後,必得是經。

    舊雲:能行四法,于未來世,當手得是經。

    今謂不爾。

    上文雲:諸法實相義,已為汝等說。

    又雲:鹹令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蓋法華之正體,能行四法,必得此解,名解為經。

    此結其請正之問。

    若能運此解行,傳與他人,他人得斯信解,成初依人。

    能得真解,成第二、第三、第四依人。

    此結其請流通之問。

    此意不見浪作餘說耶?妙樂雲:浪作餘解者,設若有人不許此解,則為不許自行化他,則為不許開示悟入,則為不許室衣座三,則為不許三軌弘經。

    若言非是不許,但是無文。

    若謂經無,即是不許,逐要重說。

    若不爾者,将何以攬今經正宗,至此為重說耶?經初存其開等四句,而為四釋。

    今至此經末,又示開等,還須四釋。

    故知始末,并是此經體宗用也。

     △二、誓願勸發二:初、護人六:初、攘其外難二:初、總攘其難。

     爾時,普賢菩薩白佛言(至)使無伺求得其便者。

     △二别攘其難 若魔、若魔子(至)諸惱人者,皆不得便。

     上文使無伺求得其便者,即總攘其難也。

    今文舉十二非者,是别攘其難也。

    灌頂經雲:韋陀羅,此雲善妙,主厭禱鬼也。

     △二、教其内法三:初、行立讀誦此經 是人若行若立讀誦此經(至)亦為供養法華經故。

     △二、坐則思惟其義 是人若坐思惟此經(至)得如是等陀羅尼。

     旋陀羅尼者,旋假入空也。

    百千旋者,旋空出假也。

    方便者,二為方便道,得入中道第一義谛也。

    又文句二雲:空觀是旋羅陀尼,假觀是百千陀羅尼,中觀是法音方便陀羅尼。

    又釋簽六雲:陀羅尼,此雲總持。

    此三各能總持諸法,如雲一空一切空等,假中亦然,故名為總。

    乃至此三,秪是一心三觀,持一切法,通名總持。

     △三三七、一心精進 世尊若後世後五百歲(至)即于佛前而說咒曰: 教其内法中,凡三番教訓:初行立讀誦,乘六牙白象,安慰其心;次坐思惟,複乘六牙,教示其經,與其三昧;今三七一心精進,複乘六牙,示教利喜也。

     阿檀地(一)檀陀婆地(二)(至)辛阿毗吉利地帝(二十) △三、覆以神力 世尊,若有菩薩(至)皆是普賢威神之力。

     若聞若持,莫非神力如文。

     △四、示其勝因 若有受持、讀誦、正憶念,(至)為諸如來手摩其頭。

     若能為五種法師流通法華,即是于三世佛所為種、為熟、為脫。

    此人同未來諸佛得脫,故言同普賢行;此人已于先佛植善,故言深種善根;此人為現佛所熟,故言手摩其頭。

     △五、示其近果 若但書寫,是人命終(至)有如是等功德利益。

     但能書寫,近在忉利,具五法師,次在兜率。

     △六、總結功德 是故智者應當一心自書(至)正憶念,如說修行。

     △二護法 世尊,我今以神通力故,(至)廣令流布使不斷絕。

     △三、明述發二:初、超述護法。

     爾時,釋迦牟尼佛贊言(至)能受持普賢菩薩名者。

     如來舉勝,述成其劣,增進行者,勇銳弘宣。

    今先述護法雲:汝能如是外多利益,内積慈悲,又久劫已來作如此護,我亦以佛之神力守護是法,況複汝耶? △二、追述護人五:初、述示身教法。

     普賢若有受持讀誦(至)為釋迦牟尼佛衣之所覆。

     當知是人見釋迦牟尼佛者,述其示身教法也。

    其尚見我萬德果身,況汝因中六牙白象?其尚從佛口具足聞經,況汝所教忘失章句?其尚為佛口贊手摩佛衣所覆,況汝因人陀羅尼覆耶? △二、超述舉勝因 如是之人不複貪着世樂(至)能修普賢之行。

     廣舉因中,無諸過惡,少欲知足,修普賢行,述勝因也。

     △三、超述示近果 普賢,若如來滅後(至)亦于現世得其福報。

     其人當詣道場,必成遠果,況近果耶?亦于現世得其近果,不但生天也。

     △四、追述攘外難 若有人輕毀之言,(至)水腹短氣,諸惡重病。

     佛廣示毀者之罪,令知過必改,不相惱亂。

    非但持經者難滅,亦乃欲毀者福生。

    無毀無難,彼此安樂,曠濟無偏,慈之至也。

     ○缭戾(相纏紏不申展之貌。

    )睐(郎代切。

    目傍視也。

    玉篇雲:目中瞳子不正也。

    ) △五、述信者功德 是故,普賢,若見受持是經典者,當起遠迎,當如敬佛。

     △四、明發益二:初、聞品得道。

     說是普賢勸發品時(至)微塵等諸菩薩具普賢道。

     百千萬億旋陀羅尼,是初地位;具普賢道,是十地位; △二、聞經利益 佛說是經時,普賢等諸菩薩(至)受持佛語,作禮而去。

     大衆歡喜,是聞經得益也。

    此中猶稱聲聞者,乃是結集經家,存其本位耳。

    又經家稱其是大乘聲聞,以佛道聲,令一切聞,斯義彌顯也。

    妙樂雲:東京安國寺尼慧忍,置法華道場。

    今天下仿效,而迷其本,不知此尼依憑有在,而親感普賢。

    然雖有置道場處,多分師心,況今講者,而欲輕略斯教,良由不知教旨故也。

    适與江淮四十餘僧,往禮台山,因見不空三藏門人含光,奉敕在山修道,雲與不空三藏親遊天竺。

    彼有僧問曰:大唐有天台教迹,最堪簡邪正,曉偏圓,可能譯之,将至此土耶?豈非中國失法,求之四維,而此方少有識者,如魯人耳。

    故厚德向道者,莫不仰之,敬願學者行者,随力稱贊。

    應知自行兼人,并異他典,若說若聽,境智存焉,若冥若顯,種熟可期,并由弘經者有方故也。

    若直爾講說,是弘經者,何須衣座室三之誡,如來所遣,豈可聊爾。

    餘省躬揣見,自覺多慚,迫以衆緣,強複疏出,縱有立破,為樹圓乘,使同志者,開佛知見,終無偏黨,而順臆度。

    冀諸覽者,悉鑒愚誠,一句染神,鹹資彼岸,思惟修習,永用舟航,随喜見聞,恒為主伴,若取若舍,經耳成緣,或順或違,終因斯脫。

    願解脫之日,依報正報,常宣此經,一刹一塵,無非利物。

    惟願諸佛,冥熏加被,一切菩薩,密借威靈,在在未說,皆惟勸請,凡有說處,親承供養,一句一偈,增進菩提,一色一香,永無退轉。

     ○增治雲:一句染神等偈,名四施願文。

    凡誦經竟,無不傳誦。

    茲略注釋:初施三慧願。

    初二句,聞慧願。

    神謂心神,法音經耳。

    入染于心,便為緣種,必臻三德大涅槃岸。

    言一句者,以少況多耳。

    思惟等二句,思修慧願。

    若聞而能思,思而能修,即合從因至果,為度生死大海之舟航矣。

    次施随喜見聞願。

    若随喜,若見聞,此界他方,現生他世,恒得為主為伴,宣說是經。

    次若取下,施取舍順違願。

    不論取舍順違,但使舍違成種。

    舍違尚爾,取順何言?已上施因願也。

    願解脫下,施果願。

    雲依報說法者,教行錄:泰禅師再問四明法智尊者無情說法中雲:十方齊說,十方齊聞。

    三世俱宣,三世俱聽。

    既齊說,又如何齊聞?既俱宣,又如何俱聽?答雲:當知刹刹塵塵,俱說俱聽。

    說聽同時,了無異趣。

    妙哉此境!不可以言想求,不可以凡情測。

    是大總相法門,寂而常照,法身冥資之境也。

    故荊溪雲:願解脫之日,依報正報,常宣妙經。

    一刹一塵,無非利物。

    (文)惟願諸佛下,求加流通。

    一句一偈,即經能诠教。

    一色一香,即經所诠理。

    是諸佛之已證,是衆生之性德。

    普願增進而不退也。

     妙法蓮華經科注卷第七(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