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科注卷第七

關燈
速。

    皆得解脫者,即是蒙應利益。

    皆者,非但顯于多機衆益,亦是顯于圓遍之應也。

    問:十界機無量,雲何一時令得解脫?答:譬如父母念子心重,多智多财,具大勢力,衆子在難,即能俱拔之。

    菩薩亦如是,無緣慈悲重,權實二智深,聖财無量,神通力大,十界雖多,應有餘裕。

    問:一心稱名,皆得解脫。

    今見稱唱累年,不蒙寸效,何也?答:經雲:一心稱名,有事有理。

    二途無取,何能感聖?譬如臨鏡背視,對谷閉口,何能緻影響耶? △二、别答三業三:初、口機應二:初、明七難七:初、舉火難四:初、持名。

     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 此下,别答也。

    别答中,不出三業為機:今七難是口機,以稱名故;後三毒是意機,令常念故;二求是身機,常禮拜故。

    文雲持者,口為誦持,心為秉持,秉持為理不失。

    雖非口持,覺觀亦得,是口行故,屬口業機攝耳。

     △二遭苦 設入大火 此下釋諸難,例為三意:一、貼文,二、舉事證,三、觀行解釋。

    今貼文者,若有、設有等,皆是不定之辭也。

    餘皆難起方稱名。

    此中前持名而遭難,此或是前後互出爾。

    今為火難卒暴,須預憶持,憶持必無此難。

    舉事證者,晉世謝敷作觀世音應驗傳,齊陸杲又續之。

    其傳雲:祝長舒晉元康年中,于洛陽為延火所及,草屋下風,豈有免理?一心稱名,風回火轉,鄰舍而滅。

    鄉裡淺見,謂為自爾,因風燥日,擲火燒之,三擲三滅,衆方忏謝。

    又法力于魯郡起精舍,于上谷乞得一車麻,于空野遇火,法力疲極小卧,比覺火勢已及,因舉聲稱觀,未得稱世音,應聲火滅。

    此皆記傳所載,非為虛說,信矣。

    觀行釋者,火有多種:果報火至初禅,業火通三界,煩惱火通三乘。

    人果報火難者,從地獄至初禅,皆有火難。

    如阿鼻鬲子八萬四千,内外洞徹,上下交炎。

    餓鬼支節煙起,舉體焦然。

    畜生燠煮湯炭。

    修羅亦有火難,人中焚燒,現見可知。

    若至劫盡,須彌洞然,諸天宮殿,悉皆蕩盡。

    初禅已下,無免火災。

    惡業火者,随有改惡修善之處。

    若五戒十善,多為惡業所難。

    故經雲:燒諸善根,無過嗔恚。

    能破善業,退上堕下,皆名為火。

    煩惱火者,若聲聞人,厭惡生死,見三界因果,猶如火宅,四倒結業,煙??俱起,輪轉堕落,為火所燒。

    勤求方便,競共推排,争出火宅,入有餘無餘涅槃,即得解脫也。

    若支佛及藏、通、别、圓菩薩,修道之時,并為五住煩惱惑火之所燒害。

    若能稱觀世音,即得解脫果報。

    是事火,眼見身覺,業與煩惱,但有燒義。

    令世善根,及三觀壞,皆名為火。

    問:三觀所對,唯在煩惱。

    縱兼遠障,隻至于業。

    事相火等,全不妨觀。

    何得果報,預觀釋也?答:經列七難,止在人中。

    智者深窮救難之功,在二十五王三昧力,乃能遍拔衆生三障之苦。

    于一一有十番破障,方盡大士拔苦之用。

    若盡理說,于一一番,皆破三障。

    今欲易解,從增勝說。

    報且在事,業屬有漏。

    唯煩惱惑,直至于極。

     △三冥應 火不能燒 △四、結成 由是菩薩,威神力故, 威神力,是結火難也。

     △二明水難 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号,即得淺處。

     第二,水難。

    亦為三意:一、貼文,二、引證,三、觀釋。

    貼文者,遭水是苦,稱名是善,即為機也。

    得淺處是應也。

    問:何意言為大水所漂?答:小水不成難。

    欲論其難,故言大水所漂。

    引證者,應驗傳雲:海鹽有人溺水,同伴皆沉,此人稱觀音。

    遇得一石,困倦如眠,夢見兩人乘船喚入,開眼果見人船及送達岸,人船即不複見。

    此人為沙門大精進。

    又問:三人乘冰度孟津垂半,一人前滔,一人次沒,冏進退冰上,必死不疑。

    一心稱觀世音,腳如踏闆,夜遇赤光,竟得至岸。

    此例甚多,皆蒙聖力也。

    觀釋者,果報水至二禅,惡業水通三界,煩惱水通大小乘。

    果報水難者,如地獄镬湯沸屎,鹹海灰河,漂流沒溺。

    餓鬼道中,亦有填河塞海。

    畜生淹沒,沖波緻患。

    修羅亦有水難,人中漂溺可知。

    若水災起時,上至二禅,泛漾無岸。

    是時若不稱名,尚不緻淺處,何況永免耶?惡業水者,諸惡破壞善業者,悉名惡業。

    波浪令退善入惡者,即是水漂。

    若能一心稱名,即得淺處也。

    煩惱水者,經雲:煩惱大河,能漂香象。

    有河洄澓,沒溺衆生。

    無明所盲,而不能出。

    涅槃彼岸,何由可登?二乘之人,修三十七道品,截生死險岸。

    若發一二三果,皆名淺處。

    無學為彼岸,支佛侵習為淺處。

    通教正習,盡為彼岸。

    别教斷四住惑為淺處,斷無明為彼岸。

    圓教十信位中,六根清淨為淺處,入初住為彼岸。

    又初住已去,分分是淺處,究竟無明,方稱彼岸。

     △三羅刹難 若有百千萬億衆生(至)以是因緣名觀世音。

     第三、羅刹難者,亦為三:一、貼文,二、引證,三、觀釋。

    貼文者,入海求珍,結伴無定,雖無定數,終不可獨往,故但舉百千等,總數不定,判多少也。

    賢愚經雲:田殖百倍,商賈千倍,仕宦萬倍,入海吉還,得無量倍,故入海也。

    黑風者,阿含經雲:風加以黑,怖之甚也。

    羅刹鬼者,本毗沙門天王所管,有其二部:一曰夜叉,揵疾鬼也;二曰羅刹,食人鬼也。

    遍在諸處,然其本居海外有國,或人飄往其國,或鬼來此惱人,乃至一人等,明機也。

    皆得解脫,蒙應也。

    一人稱名,餘人悉脫者,以其同憂戚休否,雖口不同唱,心助覓福,故俱獲濟也。

    引證者,應驗傳雲:外國百餘人,從師子國泛海向扶南,忽遇惡風堕鬼國,便欲盡食一船,衆人怖稱觀音,中有一小乘沙門,不信觀音,不肯稱名,鬼索此沙門,沙門狼狽學稱,亦得免脫。

    觀釋者,不但明世界中風,黑業亦名風。

    華嚴經雲:嫌恨猛風,吹罪心火,常令熾然。

    吹諸行商人,堕落惡道,失人道善寶,及無漏聖财。

    以風是堕難之由,且從風義而示。

    風亦有三:一、果報風,至三禅;二、惡業風,通三界;三、煩惱風,通三乘人。

    果報風難者,如僧護經明:地獄種種形相,疾風猛浪,沒溺破壞。

    若鬼道中,寒風裂骨,身碎碑?。

    畜生飛走之類,傾巢覆卵。

    修羅亦有風難,人中可知。

    若風災起時,上至三禅宮殿,碎為微塵。

    當此之時,唯當一心稱菩薩名。

    菩薩以王三昧力,或以手障,或以口吸,無量方便,令得解脫。

    惡業風者,能吹壞五戒、十善船舫,堕三途鬼國,為愛見羅刹所害。

    若稱觀世音名,菩薩以慈悲力,能令解脫。

    煩惱風者,二乘采聖财寶,為煩惱風吹慧行船、行行舫,堕見愛境,為見愛羅刹所害。

    支佛及藏、通、别、圓四教菩薩,入煩惱海,采一切智寶,為八倒暴風所吹,堕二邊鬼國。

    若能稱觀音名,菩薩一時圓應,皆得解脫也。

     ○?(且對切,磕也) △四明王難 若複有人臨當被害,(至)尋段段壞而得解脫。

     第四,王難,亦名刀杖難。

    亦為三:一、貼文,二、引證,三、觀釋。

    貼文者,遭難是苦,稱名是善,即機也。

    而得解脫,即蒙應也。

    言刀杖段段壞者,明人執殺具,一折一來,随來随斷,彌顯力大也。

    引證者,應驗傳雲:晉太元中,彭城有一人,被枉為賊。

    其人本供養金像,帶在髻中。

    後伏法刀下,但聞金聲,刀三斫頸,終無異。

    解髻看之,像有三痕,由是得放。

    又蜀有一人,檀函盛像,安髻中。

    值姚苌寇蜀,此人與苌相遇。

    苌以刃斫之,但聞頂有聲。

    退而視像,果見有痕。

    其人悲感:甯傷我身,反損聖容。

    益加虔奉。

    又晉太元中,高簡,榮陽京人。

    犯法臨刑,一心皈命,鉗鎖不複見處。

    下刀刀折,絞之寸斷。

    遂賣妻子及自身,起五層塔。

    在京縣觀釋者,亦有三:一、果報刀杖,至欲天;二、惡業刀杖,通三界;三、煩惱刀杖,通三乘人。

    果報刀杖者,地獄即有刀山挂骨,劍樹傷身,鋸解屠鲙,狼藉痛楚。

    餓鬼更相斬刺,互相殘害。

    畜生自有雌雄牙角,相為觸突,又被剉切?剝。

    修羅晝夜征戰,龍王降雨,變成刀刃。

    人中前履白刃,卻怖難誅。

    複有橫屍塞外,?刀東市。

    天共修羅鬥時,五情失守,皆有刀杖怖畏失命之苦。

    若能稱觀音名,或臨刑所,刀尋斷壞;或于戰陣,立之等力,令律安和也。

    惡業刀杖者,凡所修善,因為三毒刀箭,惡業破壞善心,割斷戒皮、定肉、慧骨、微妙心髓,傷損法身慧命,退失人天善道,登難墜易,萬劫不複。

    若能起怖畏心,稱菩薩名,即能救護,三毒不傷,清升受樂也。

    煩惱刀杖者,聲聞之人,厭患生死,即觀三界,見思甚于刀箭。

    如此怖畏,何由可脫?若能一心稱菩薩名,三業至到,機成感徹,則能裂生死券,度恩愛河,不為煩惱刀杖所害。

    支佛及藏、通、别、圓菩薩,為五住刀箭傷法身、損慧命者,若能稱名,即蒙聖應,免離煩惱刀杖,脫二死地,豈非法身慈力耶? △五明鬼難 若三千大千國土(至)尚不能以惡眼視之,況複加害? 第五、鬼難,亦為三:一、貼文,二、引證,三、觀解。

    貼文者,若三千下,标處所。

    欲來惱人,明遭難是苦。

    聞其下,稱名是善,即機也。

    諸惡鬼等,蒙應也。

    言三千大千滿中者,此假設之辭也。

    鬼所以畏者,觀音有威有恩,若非壞恩,則是畏威。

    所以聞名尚不能加于惡眼,豈容興害心?引證者,上羅刹難中,已彰其事,茲得以略。

    觀解者,亦有三:若果報論鬼難者,地獄亦應有弊惡大力鬼,惱諸罪人。

    鬼道中力大者,惱于小鬼。

    畜生道鬼,亦啖畜生。

    人中可知。

    諸天既領鬼,何容為鬼所惱?如阿含經雲:有大力鬼,忽坐帝釋床。

    帝釋大嗔,鬼光明轉盛。

    帝釋還發慈心,鬼光明滅即去。

    天主既為鬼所惱,何況四王修羅道耶?如是時處,鬼難怖畏,稱觀世音,即不能加害也。

    惡業鬼者,自有惡業名為鬼,自有鬼動三毒。

    如阿含經雲:淫亦有鬼,鬼入人心,則使淫佚無度。

    或鬼使嗔使邪,當知鬼亦破善。

    又三毒當體是鬼者,淫破梵行,嗔破慈悲,貪鬼惱不盜戒,嗜鬼惱不飲戒,乃至十善諸禅亦如是,皆為惡業鬼毀損,人天動(人天散善)不動業(四禅四定)。

    若能稱名,即不加害也。

    煩惱鬼者,見心為男鬼,愛心為女鬼。

    若論此鬼,即得滿三千大千世界,非複假設之言。

    何以故?以見使曆三界,有八十八,愛使曆三界,合有九十八,豈不遍滿?此鬼欲來惱二乘人,乃至六度通别圓等行人。

    大經雲:唯願世尊,善良咒師,當為我等,除無明鬼。

    又雲:愚癡羅刹,止住其中。

    豈非煩惱鬼耶?若稱名誦念,觀智成就,能令見愛塵勞,随意所轉,不能為害也。

     △六、枷鎖難 設複有人,若有罪、若無罪,(至)皆悉斷壞,即得解脫。

     第六,枷鎖難。

    亦為三:一、貼文,二、引證,三、觀釋。

    貼文者,設複下,标有罪無罪。

    杻械等,明遭難是苦,稱觀世音是善,此二共為機也,皆悉斷壞等應也。

    有罪無罪者,或是推檢未定,或可判入徒流,若判未判,俱被禁制,以明聖心平等,本救其囚執,不論有罪無罪也。

    在手名杻,在腳名械,在頸名枷,連身名鎖,此則三木一鐵之名也。

    系名系礙,檢是封檢,系未必檢,檢必被系,系而具檢,憂怖亦深。

    若能稱觀世音者,重關自開,鐵木亦斷壞也。

    引事證者,應驗傳雲:蓋護,山陽人,系獄應死,三日三夜,心無間息,即眼見觀音,放光照之,鎖脫門開,尋光而去,行二十裡,光明方息。

    又張暢為谯王長史,王及暢系廷尉獄,誦經千遍,鎖寸寸斷,不日即散。

    觀釋者,亦有三:一、果報枷鎖者,地獄體是囹圄,鬼及畜生亦有籠系,修羅亦有五縛,北洲及天上應無此難。

    降是已還,無免幽厄。

    若能稱名,皆得斷壞也。

    二、惡業枷鎖者,若人修習善法,被惡業覆心,使善敗壞,更增惡業,惡業即招惡果所縛,無由可解。

    若欲脫此業者,因時可救,急稱觀音,能令三惡業壞。

    三、煩惱枷鎖者,凡夫見思,全在初、二、三果,思惑未盡,皆名有罪;羅漢思盡,名為無罪。

    俱未無餘,同在三界獄中,五陰繩所縛。

    若就有罪示之,礙于權、實二智提拔之惑,名杻;妨于定、慧二行進趣之惑,名械。

    小乘以斷、常二邊之惑,為中道枷;能障五分之惑,為法身鎖。

    支佛乃至六度、通、别、圓菩薩,煩惱未盡,皆被束縛,不能得脫。

    若稱名系念,名蒙靈應也。

     △七怨賊難 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怨賊(至)稱其名故即得解脫。

     第七,怨賊難。

    亦為三:一貼文,二約證,三觀釋。

    貼文者,大千國土,标難處也。

    滿中怨賊,正明難也。

    滿亦假設之辭。

    國曠賊多,聖力能救,以顯功力之至也。

    怨本奪命,賊本求财。

    今怨為賊,必财命兩圖。

    如此怨賊,遍滿大千,尚能護之,輕者豈不能救?二标遭難人者,即商主也。

    商者訓量。

    此人擇識貴賤,善解财利,商量得宜,堪為商人之主。

    既有尚主,即有将領。

    諸商人衆,既涉險遠,所赍者必是難得之貨,故言重寶。

    險路者,或可曠絕幽隘之處,或值怨賊沖出之處,皆名險路。

    其中一人下,明機。

    先明一人安慰,二勸稱名,三歎德,四衆人俱稱。

    所以安慰者,止其恐怖也。

    勸稱者,設其上?也。

    歎德者,?令定膽也。

    三義具足,俱時稱唱,即得解脫也。

    梵語南無,或那谟,或南摩。

    此雲歸命,亦稱為救我。

    約證者,應驗傳雲:慧達以晉隆安二年,北隴上掘甘草。

    于時羌餓,捕人食之。

    達為羌所得,閉在栅中,擇肥者先食。

    達急一心稱名誦經,食餘人稍盡,唯達并一小兒,次拟明日。

    達竟夜稱誦,猶冀一感。

    向曉,羌來取之,忽見一虎,從草透出咆哮,諸羌散走,虎因齧栅作一穴而去。

    達将小兒走叛得免。

    又裴安起,從虜叛還,南至河邊,不能得過。

    望見追騎在後,死至須臾,于是稱觀世音。

    忽見一白狼,安起透抱一擲,便過南岸,即失狼所。

    追騎共在北岸望之,歎惋無極。

    觀釋者亦有三:一、果報論怨賊者,從地獄至第六天,皆有鬥诤。

    如阿含經雲:忉利天戰,不如修羅索援至第六天。

    如此怨會,若能稱名,即得解脫也。

    二、惡業論怨賊者,若修善時,惡多是怨,猶如冰炭。

    稱名惡退,善業成就,如暗滅明生。

    三、煩惱為怨賊者,一切煩惱是出世怨,心王是商主,諸心數是商人,正觀之智是重寶,惡覺觀為怨賊。

    或般若是商主,五度萬行是商人,法性實相是重寶,六蔽是怨賊。

    若能一心稱名,即得解脫也。

     △二、結神力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摩诃薩,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觀音勢力既大,加護亦曠,豈止七難而已。

    當知遍法界皆能救護,故言巍巍。

    巍巍者,重明高累之辭也。

    明觀音之力,出于同居分段之外,豎應方便,實報二土,故言重明。

    載沐神應,故言高累。

    以是義故,故言巍巍如是。

     △二、意機應二:初、明三毒。

     若有衆生,多于淫欲,(至)便得離癡。

     此約三毒明意業機。

    釋此為二:一、貼文,二、觀解。

    貼文者,三毒各有三:一、明有苦,二、默念,此兩即是明機;三、明離,是明應也。

    此三通稱毒者,以能侵害行人,喻之如毒,但有單複。

    若雲貪、嗔、癡,此三單也。

    今從複列,故雲淫欲、嗔恚、愚癡。

    又自愛為欲,愛他為淫;自忿為恚,忿他為嗔;自惑為愚,惑他為癡。

    今明三毒多者,能念觀音菩薩神力,尚令多者得離,何況少耶?此則以多況少爾。

    淫欲多者,不擇禽獸,不避高牆廣塹之難,不計名聞德行,破家亡國,滅族傾宗,禍延其身。

    淨住經及禅經明多欲人有欲蟲,又言有欲鬼,娆動其心,令生倒惑。

    嗔恚多者,今世人不喜見,如渴馬護水,如射師子母。

    故遺教經雲:劫功德賊,無過嗔恚。

    華嚴經雲:一念嗔起,障百法明門。

    大集經雲:一念起嗔,一切魔鬼得便。

    愚癡多者,邪畫諸見,撥無因果,謗毀大乘。

    三毒過患若此,若能一心存念觀音,即得離也。

    觀解者,不取界内三毒相,但就界外,約順逆兩意而說。

    順說者,大經雲:一切善法,欲為其本。

    二乘欲樂涅槃名貪,厭惡生死名嗔,不達此理名癡;菩薩貪求佛法名貪,惡賤二乘名嗔,佛性見未了了名癡。

    欲除此三煩惱故,常念觀音,随機應赴,即得永離也。

    若逆說者,一切衆生名為少欲、嗔、癡。

    何以故?止嗔三塗之苦,貪人天之樂;二乘止嗔生死之苦,欲得涅槃之樂,皆名為少。

    菩薩不爾,遍求一切不可說佛法名貪,非但不受生死,亦不受涅槃名嗔,最後無明之惑尚在名癡。

    如此三毒,即為三法門:一、取,二、舍,三、不取不舍。

    大慈大悲,四攝十力,淨佛國土,化度衆生,名為取門,即大貪也。

    一切法空無所有,不住不着,無得無證,名為舍門,即大嗔也。

    中道非取非舍,不憎不愛,不斷不常,無生無滅,遮二邊故,不可言說,是名不取不舍門,即大癡也。

    故文殊雲:我是貪欲屍利,嗔恚屍利,邪見屍利。

    此其明證也。

    欲滿此三法門,常念觀音,即得如願。

    一切聖人自行化他,無不從此三門而入。

    故無行經雲:貪欲即是道,恚癡亦如是,如是三法中,具一切佛法。

    此三法門不可宣示,愍衆生故,或作順說,或作逆說,互有去取。

    此即四悉檀意,赴緣利益耳。

    義疏記雲:就三煩惱,常念求離,名為順說;約三法門,常念求滿,名為逆說。

    滿離俱時,但約悉檀去取說耳。

     △二、結饒益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至)是故衆生常應心念。

     △三、身機應二:初、明二求二:初、求男三:初、立願。

     若有女人,設欲求男, 此下明身業為機,亦為二:一、貼文,二、觀解。

    貼文者,文雲:女人求男,若是無子則絕嗣,有子則父母俱欣,雲何獨标女人求男耶?蓋女人以無子為苦,夫之所棄,并婦所輕,旁人所笑。

    又婦有七失,六猶可忍,無子最劇。

    容惡性妒,不能事公姑,貪食,無子拙。

    無子既苦,故以标女人也。

    觀解見後。

     △二修行 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

     △三德業 便生福德,智慧之男。

     福德等者,明士有百行,智居其首。

    若但智而無福,則位卑而财貧,觸途懔坎,智與福合,彌相扶顯。

    福則财位高升,慧則名聞博遠,故言便生福德智慧之男也。

     △二、求女二:初、立願。

     設欲求女 求女文中,但明願與德業,不明修行者,行同禮拜,故不重論;願與德殊,故須各辯。

     △二德業 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衆人愛敬。

     女人端正,七德之初。

    但端正而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