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科注卷第七

關燈
姚秦三藏法師鸠摩羅什奉。

    诏譯 上天竺講寺住山比丘一如集注 妙法蓮華經妙音菩薩品第二十四 昔奉雲雷音王佛十萬種伎,今遊化他土音樂自随;昔奉八萬四千寶缽,今爾許道器眷屬圍繞;昔得一切衆生語言陀羅尼,今以普現色身以妙音聲遍吼十方弘宣此教,故名妙音品。

    此品明菩薩以難思之力随類流通,此經衆生但見其迹莫測其本,即是化他門中第二意也。

    妙樂雲此文具三釋:初因緣,次昔得下約教,次此品下本迹。

    唯無觀心因緣甚略,且義立者,音樂是世界,自随是為人,奉缽是對治,道器是第一義。

     △次、妙音觀音明受命弘經弟子二:初、妙音菩薩品六:初、放光東召。

     爾時釋迦牟尼佛(至)白毫光明遍照其國。

     大人相者,大相海也。

    遍體毛功德,不及一好功德;衆好功德,不及一相功德;諸相從下向上,展轉相勝,不及白毫功德;白毫功德,不及肉髻功德,故是大人相也。

    此相業者,從孝順師長起,今放是光,召本弟子,使弘中道之經,利益大機者也。

    白毫從一道清淨起,今放此光,令弘此法也。

    問:佛有緣弟子,布滿十方,何故召東說西,不論八方耶?答:此有所表。

    淨名雲:日月何意行閻浮提?欲以光明除衆暗暝。

    東是光始,西是其終。

    有始有終者,其唯聖人乎?未發心者,令其發心;未究竟者,令其究竟。

    一菩薩既爾,諸衆亦然;一方既爾,諸方亦然。

    聖不煩文,舉一蔽諸,故但言東西耳。

    妙樂雲:言本弟子者,照非無緣,本曾關涉,名昔為本,未必久本。

    召東說西者,問:意謂十方菩薩,豈皆無緣?何故放光,但召東方妙音竟,次說西方觀世音? △二、奉命西來二:初、發來緣六:初、經家叙三:初、叙福由。

     爾時,一切淨光莊嚴國中,(至)無量百千萬億諸佛。

     此叙福由者,由值先佛多也。

    妙樂雲:既值多佛,亦是慧由,但是文略。

     △二、叙智慧 而悉成就,甚深智慧。

     甚深智慧。

    即智慧莊嚴也。

    妙樂雲:經雲悉,又雲甚深,故是圓慧。

     △三、叙福德 得妙幢相三昧(至)恒河沙等諸大三昧。

     十六三昧,即福德莊嚴也。

    妙樂雲:三昧屬定,對慧名福,尚異三教,豈同世有?又此十六,并是法華三昧異名。

     ○補注雲:得字通冠一十六句,即證得也。

    三千體寂,豎超一切,無相而相,名妙幢相。

    性淨無染,具常樂我,名為淨德。

    大威德陀羅尼經雲:宿王乃是月之異名。

    權智照機,善巧逗會,名宿王戲。

    不緣生法偏小之慈,不緣而緣,緣于平等大慈,名為無緣。

    一心三智,印一切法,無非佛法,名為智印。

    解一切衆生語言,如前藥王品引大寶積經(雲雲)。

    大品經雲:住是三昧,集諸三昧功德,名集一切功德。

    六根無染,互用自在,名為清淨。

    化物自在,遊諸世間,譬如兒戲,名神通遊戲。

    平等大慧,如炬除暗,名為慧炬。

    性具萬德,緣了莊嚴,融通自在,名莊嚴王。

    性淨照明,離諸垢染。

    又大品經雲:住是三昧,不得諸三昧垢。

    又悲華經雲:于諸法中,不見有垢,名淨光明。

    一念淨心,具足權實功德,含攝一切,名為淨藏。

    即邊之定,不共偏小,名為不共。

    實智依空,而不住空,名為日旋。

    如上三昧之義,準補注、箋難二書而釋。

     △二被光照 釋迦牟尼佛,光照其身, △三辭本佛 即白淨華宿王智佛言(至)莊嚴王菩薩、藥上菩薩。

     △四誡至誡 爾時淨華宿王智佛(至)若佛菩薩及國土生下劣想。

     然妙音乃是法身大士,故不肅而成,至此見穢,甯生劣想?或恐所将眷屬有未達者,故寄彼而規此耳。

    夫佛身與理相稱,不得見卑小而忘其尊嚴,此約如來座為誡也。

    夫師及弟子,智斷具足,師既施權,弟子亦隐其實,此約如來衣為誡也。

    夫依報國土,皆正報所感,如來慈臨大千,宜須高須下,勿睹依報而忽正報,此約如來室為誡也。

    妙樂雲:肅,延進也。

    規,謂規模。

    初雲約座為誡者,依空亡相,身是有相,理為妙空,一塵之身,鹹與理等,況丈六之質,生劣想耶?次約衣為誡者,佛及弟子,身俱下劣者,俱隐寂忍而耐其拙。

    三約室為誡者,應身既住無緣,大慈即安其穢土也。

     △五、受佛旨 妙音菩薩白其佛言(至)如來功德智慧莊嚴。

     如來力是座力,神通力是室力,莊嚴力是衣力。

    此受弘經之大旨,利物之宗要,故能不動彼土,遊化十方也。

     △六、現來相六:初、遣蓮華 于是妙音菩薩不起于座,(至)甄叔迦寶以為其台。

     補注雲:閻浮檀金者,西域有河,近閻浮樹,此河因樹得名,其金出彼河中,故名也。

    甄叔迦,此雲赤色寶。

    西域記雲:甄叔迦樹,其華赤色,大如手。

    此寶色似此華,因名之。

     △二、文殊問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至)甄叔迦寶以為其台。

     △三、釋迦答 爾時釋迦牟尼佛(至)亦欲供養聽法華經。

     △四請見相 文殊師利白佛言(至)彼菩薩來令我得見。

     △五明推功 爾時釋迦牟尼佛(至)當為汝等而現其相。

     △六明命來 時,多寶佛告彼菩薩(至)文殊師利法王子,欲見汝身。

     問:若文殊位下,辭不應求見;若文殊位高,相來那忽不識?答:雖同一位,有始中終,止此一事不知,無忝高位。

    又衆中見瑞不了,發起令知,故問佛爾。

    妙樂雲若文殊位下等者,妙音辭彼佛時,乃雲欲見文殊,豈可遠來求見下位?若文殊位高,見華應識,何以問佛?答中二義比并:文殊位高,或同是補處,一位之中,分始中終;或同是古佛,則無高下,同位居始,未謝不知。

    忝者,辱也。

    豈一事不知,成屈辱耶?又大衆無敢問者,文殊雖高,為衆發起,示為不知耳。

     ○未謝等者,謝,去也。

    言無明未去,故不知也。

     △二、正發來六:初、眷屬經曆 于時,妙音菩薩于彼國沒,(至)百千天樂不鼓自鳴。

     △二、叙相登台 是菩薩目如廣大青蓮華葉,(至)娑婆世界耆阇崛山。

     肇法師注維摩經雲:天竺有青蓮華,其葉修廣,青白分明,有眼目之相,故雲目如廣大等也。

    那羅延,此雲力士。

     △三問訊傳旨 到已下七寶台(至)安隐少惱堪忍久住不。

     今經三處問訊病惱,先達以三義通之。

    一順同居,施化境本生身,示同人法故。

    二約禮儀,法爾而然故。

    三約三身,通大小故。

    如涅槃經雲:華嚴是大乘生相,涅槃是大乘滅相。

    安樂行(行字平聲)下諸不字,除不孝不敬二不字外,餘皆否音。

    無多貪欲至悭慢不(句)上無字通貫于下,謂無貪欲,乃至無悭無慢否。

    無不孝父母至邪見不(句)其無字亦貫于下,謂無不孝父母,乃至無邪見否。

    善心不(句)攝五情不(句)能攝即意,所攝即眼耳鼻舌身五情之根,謂攝令寂靜不放逸也。

     △四、請見多寶 世尊,我今欲見多寶佛身,惟願世尊示我令見! 分身既散,塔閉如故,多寶居于塔内,故願示之令見。

     △五、世尊為通 爾時,釋迦牟尼佛語多寶佛:是妙音菩薩欲得相見。

     △六塔中稱善 時,多寶佛告妙音言(至)并見文殊師利等故來至此。

     多寶既順佛請,即于塔内而答妙音。

     △三、十方弘經二:初、問答善根神力二:初、問二:初、問種何善根。

     爾時,華德菩薩白佛言:世尊,是妙音菩薩種何善根? 此問妙音:昔世種何善根? △二、問有是神力 修何功德,有是神力? 此問妙音:中間修何功德,今日有是神力耶? △二、答二:初、答種善根。

     佛告華德菩薩(至)百千萬億那由他佛。

     多陀阿伽度等,注見前序品。

    昔獻樂奉器,仍結會古今,悉如文。

     △二、答其神力 華德汝但見妙音菩薩(至)智慧之力其事如是。

     示三十四凡身,四聖人身,結成十法界六道耳。

    自在天者,居欲界頂,即魔王也。

    大自在天者,居色界頂,即魔醘首羅也。

    小王者,或天王為大,人王為小,輪王為大,粟散王為小也。

    私問,妙音是菩薩,何以能現佛界身也。

    答,初住便能分身百界,況妙音是深位菩薩,豈不能現佛身。

    須知佛界有三教果頭之佛,有圓教分證究竟之佛。

    今妙音所現,即果頭分證之佛,非究竟之佛也。

     △二、問答今住何定二:初、問。

     爾時,華德菩薩白佛言(至)在所變現度脫衆生。

     此問今住何定,而能如此自在利益? △二答 佛告華德菩薩:善男子(至)能如是饒益無量衆生。

     △四、二土得益 說是妙音菩薩品時(至)亦得是三昧及陀羅尼。

     三昧與陀羅尼,體一而用異。

    寂用為三昧,持用為陀羅尼。

    又色身變現名三昧,音聲辯說名陀羅尼。

    又舌根清淨名陀羅尼,餘根清淨名三昧,都是六根清淨法門耳。

    妙樂雲:現色身名三昧,音聲名陀羅尼者,語言與色身,但是身口之異耳,豈可現身不能說法?但從事别,其理必同。

    三昧從定,陀羅尼從慧,即不思議定慧,故得互用耳。

     △五、還歸本國 爾時,妙音菩薩摩诃薩(至)得現一切色身三昧。

     妙音還本土,動地雨華者,菩薩經曆諸國,尚能傍益一切衆生,況佛前放光,傍照東方百八萬億那由他土,亦傍論利益也。

     △六聞品進道 說是妙音菩薩來往品時(至)華德菩薩得法華三昧。

     無生法忍,注見前分别功德品初。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悲華經雲:過去散提岚界,善持劫中,時有佛出,名曰寶藏。

    有轉輪王,名無量淨。

    第一太子,三月供佛,及比丘僧,發菩提心。

    若有衆生,受三途等苦惱,凡能念我,稱我名字,為我天眼天耳聞見,不免苦者,我終不成無上菩提。

    寶藏佛雲:汝觀一切衆生,欲斷衆苦,故今字汝為觀世音。

    又大悲經雲:此菩薩不可思議威神之力,已于過去無量劫中作佛,号正法明如來。

    大悲願力,安樂衆生,故現為菩薩耳。

    别行玄雲:觀世音者,西土正音,名阿耶婆婁吉低輪,此雲觀世音。

    能所圓融,有無兼暢,照窮正性,察其本末,故稱觀也。

    世音者,是所觀之境,萬象流動,隔别不同,類音殊唱,俱蒙離苦。

    菩薩弘慈,一時普救,皆令解脫,故曰觀世音。

    此即境智雙舉,能所合标也。

    普門者,普是遍義,門曰能通。

    用一實相,開十普門,無所障礙,故稱普門。

    此總釋也。

    又釋此題,有通有别。

    通有十雙,别有五隻。

    十雙者,一人法,二慈悲,三福慧,四真應,五藥珠,六冥顯,七權實,八本迹,九緣了,十智斷。

    觀世音者,人也。

    普門者,法也。

    此品有兩番問答。

    依前問答,論觀世音人。

    依後問答,論普門法。

    (一)又觀世音者,大悲拔苦。

    依前問答,百千苦惱,皆得解脫。

    普門者,大慈與樂。

    依後問答,應以得度,而為說法。

    (二)又觀世音者,智慧莊嚴。

    智能斷惑,如明時無暗。

    普門者,福德莊嚴。

    福能轉壽,如珠雨寶。

    故知前問答,應機拔苦,是慧莊嚴。

    後問答,住首楞嚴定,普現色身,是定莊嚴。

    (三)又觀世音者,觀冥于境,即真身也。

    普門者,随所應現,即應身也。

    (四)又觀世音者,譬藥樹王,遍體愈病。

    普門者,譬如意珠王,随意所與。

    (五)又觀世音者,冥作利益,無所見聞,三毒七難皆離,二求兩願皆滿。

    普門者,顯作利益,目睹三十三聖容,耳聞十九尊教也。

    (六)又觀世音者,随自意照,實智也。

    普門者,随他意照,權智也。

    (七)又觀世音者,不動本際也。

    普門者,迹任方圓也。

    (八)又觀世音者,根本是了因種子。

    普門者,根本是緣因種子也。

    (九)又觀世音者,究竟是智德。

    普門者,究竟是斷德。

    (十)經文兩問答,含無量義,略用十雙,釋品通名,其義如是。

    即是以人法合題,名觀音普門品,乃至以智斷合題,名觀世音普門品。

    從要而言,秪以人法為名也。

    别論五隻者,一觀者,觀有多種,謂析觀、體觀、次第觀、圓觀也。

    析觀者,滅色入空也。

    體觀者,即色是空也。

    次第觀者,從析觀乃至圓觀也。

    圓觀者,即析觀是實相,乃至次第觀亦實相。

    今揀三觀,唯論圓觀也。

    世者,世亦多種,謂有為世、無為世、二邊世、不思議世。

    有為世者,三界世也。

    無為世者,有餘無餘二涅槃也。

    二邊世者,生死涅槃也。

    不思議世者,實相境也。

    今揀卻諸世,但取不思議世也。

    音者,機也。

    機亦多種,人天機、二乘機、菩薩機、佛機。

    人天機者,諸惡莫作,諸善奉行也。

    二乘機者,厭畏生死,欣尚無為也。

    菩薩機者,先人後己,慈悲仁讓也。

    佛機者,一切諸法中,悉以等觀入,一切無礙人,一道出生死也。

    今揀卻諸音之機,唯取佛音之機而設,應以此機應因緣,故名觀世音也。

    普者,周遍也。

    諸法無量,若不得普,則是偏法。

    若得普者,則是圓法。

    故思益經雲:一切法邪,一切法正。

    略約十法明普。

    得此意已,類一切法,無不是普。

    所謂慈悲普、弘誓普、修行普、斷惑普、入法門普、神通普、方便普、說法普、成就衆生普、供養諸佛普。

    始自人天,終至菩薩,皆有慈悲。

    然有普有不普,生法兩緣,慈體既偏,被緣不廣,不得稱普。

    無緣與實相體同,其理既圓,慈靡不遍。

    如磁石吸鐵,任運相應。

    如此慈悲,遍熏一切,名慈悲普。

    弘誓普者,弘,廣也。

    誓,制也。

    廣制要心,故言弘誓。

    弘誓約四谛起,若約有作、無生、無量三種四谛,收法不盡,不名為普。

    若約無作四谛者,名弘誓普也。

    修行普者,例如佛未值定光佛前,凡有所修,不與理合,不名為普。

    從得記已,觸事即理,理智曆法而修,行善無行而不普也。

    斷惑普者,若用一切智、道種智,斷四住塵沙等惑,如卻枝條,不名斷惑普。

    若用一切種智斷無明者,五住皆盡,如除根本,名斷惑普也。

    入法門普者,若二乘以一心入一定,一心作一,不得衆多,又為定所縛,故不名普。

    若曆别諸地淺深階差,亦不名普。

    若入王三昧,一切三昧悉入其中,故名入法門普也。

    神通普者,大羅漢天眼照大千界,支佛照百佛世界,菩薩照恒沙世界,皆緣境狹,發通亦偏。

    若緣實相修者,一發一切發,相似神通如上說,況真神通而非普耶?方便普者,逗機利物,稱适緣宜,一時圓遍,雖複種種運為,于法性實際而無損減,是名方便普。

    說法普者,能以一妙音,稱十法界機,随其宜類,俱令解脫,故名說法普。

    成就衆生普者,一切世間及出世間所有事業,皆菩薩所為,乃至利益一切賢聖,令入三菩提,是名成就衆生普。

    供養諸佛普者,若作外事供養,以一時、一食、一華、一香,普供養一切佛,無前無後,一時等供,于一塵中出種種塵,亦複如是。

    若作内觀者,圓智導衆行,圓智名為佛,衆行資圓智,即是供養佛。

    若行資餘智,不名供養普,衆行資圓智,是名供養普。

    門者,從假入空,空通而假壅;從空入假,假通而空壅。

    偏通則非普,壅故則非門。

    中道非空非假,正通實相,雙照二谛故名普,正通故名門。

    普門圓通,義則無量,略舉其十,類則可知。

    此品猶是普現三昧,化他流通也。

    妙樂雲:福能轉壽者,羅漢尚能回福為壽,況普門示現?以不思議福,轉成種智,即福智不二,名之為轉。

     △二、觀音普門品二:初、兩番問答二:初、長行二:初、初番問答二:初、問二:初、經家叙。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至)合掌向佛而作是言: 爾時者,即是說東方妙音竟,次說西方觀世音菩薩時也。

    無盡意者,大品明空則無盡,大集明八十無盡門。

    淨名雲:夫無盡者,非盡非無盡。

    總三經,用三觀三智釋無盡也。

    意者,智也。

    無盡者,境也。

    境智合稱,故言無盡意也。

    起者,禮雲:請益起,請業起。

    菩薩于佛備具二儀,故言起也。

    偏袒右肩者,此方以袒為慢,外國以袒為敬。

    露右者,示執奉為便,表弟子事師充役之儀,是故以袒為恭也。

    合掌者,此方以拱手為恭,外國以合掌為敬。

    手本二邊,今合為一,表不敢散誕,專至一心,以表敬也。

    向佛者,表萬善之因,向萬德之果也。

    妙樂雲:先引三經,次結成三觀。

    初引大品空,次引大集假,既多門不同,即是假也。

    次引淨名中,既雙非二邊,即是中也。

     △二、正興問 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向下有兩番問答:初問觀世音人,後問普門法。

    此中即初番問也。

    大經雲:具二莊嚴,能問能答。

    今無盡意具定慧二種莊嚴,故能問如來;究竟二種莊嚴,故能答觀世。

    皆者,即是标所問之人也。

    何因緣者,因緣甚多,略言境智,則以衆生善惡兩機為因,菩薩靈智慈悲為緣,以是因緣,名觀世音。

    妙樂雲:問答名莊嚴者,定慧二嚴之中,即慧莊嚴也。

     △二、答三:初、總答機應四:初、标人數。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衆生, 十法界機,實自無量。

    而言百千萬億者,非謂十界共有此數,蓋指一業有如許人。

    如一地獄,同受一苦。

    以苦驗人,知同一業。

    以例諸趣,皆亦如是。

    故知此數,是标同業之意也。

    此舉境衆機多,以顯觀深應大。

     △二、明遭苦 受諸苦惱 受諸苦惱者,正是現遭苦厄也。

    自有多苦苦一人,多人受一苦,一人受多苦,一人受少苦。

    今文百千萬億衆生,多人也。

    受諸苦惱,多苦也。

    舉多顯少,多尚能救,況少苦耶?上言百千萬億,是業同者,共受一苦。

    今言諸苦者,一苦是一業,即是有諸百千萬億也。

    上明數同,此明業别,用此意曆十法界萬機之徒,不可說不可說也。

     △三聞稱号 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

     由過現惡,故遭諸苦。

    複由過現之善,而得聞名。

    此以善惡相帶合為機也。

    聞即聞慧,心無住着即思慧,一心稱名即修慧。

    一心有二,一事二理。

    若用心存念,念念相續,餘心不間,一心皈憑,更無二意,是為事一心稱名也。

    若達事中一心,自他共離,皆不可得,無心無念,空慧相應,能稱所稱,皆不可得,是為理一心稱名也。

     △四得解脫 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上聞即稱是機速,今稱即應是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