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科注卷第六

關燈
姚秦三藏法師鸠摩羅什奉。

    诏譯 上天竺講寺住山比丘一如集注 妙法蓮華經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随喜者,随順事理,無二無别。

    喜是慶己慶人,聞深奧法。

    順理有實功德,順事有權功德。

    慶己有智慧,慶人有慈悲。

    權實智斷,合而說之,故言随喜功德品。

    此約世界悉檀釋也。

    又順理者,聞佛本地深遠,信順不逆,而無一毫疑滞。

    順事者,聞佛三世益物,橫豎該亘,遍一切處,亦無一毫疑滞。

    即廣事而達深理,即深理而達廣事,不二而二,不别而别,雖二雖别,無二無别,如此信解,名之為随。

    如來出世四十餘年,不顯真實,于七方便,不語誠谛。

    今經開顯,慶我及人,以凡夫心,等佛所知,用所生眼,同如來見。

    如此知見,究竟法界,更無過上,是名為喜。

    佛今說此,我得聞此,故名随喜功德品。

    此約對治悉檀釋也。

    第五十人,是五品位中初随喜品之初心,但有一念理解,但有一念慶己慶他,未有事行,恩不及人,所獲功德,如來巧喻,功蓋無學,況複最初于會中聞者?況複二、三、四、五品者?如來說此深妙功德,令人景慕,故言随喜功德品。

    此約為人悉檀釋也。

    上法師品及持品、分别功德品中,四信五品稱美持經功德,時衆不測初心功德之大,鹹謂已入真因之位,故今示彼行淺功深,以顯經力,輕疑釋然,故名随喜功德品。

    此約第一義悉檀釋也。

    妙樂雲:初釋随中,事理祗是權實異名,了此權實,即非權實,故無二無别,即随順開權顯實之事理也。

    權實智斷合說者,權實結随,智斷結喜,且以自他事理慶喜,故屬世界悉檀也。

    本地深遠者,理深時遠也。

    廣事達深理者,即施迹近事,見遠本理也。

    佛今下,結成品名,除事理疑,故屬對治悉檀也。

    如來巧喻者,即下文四百萬億等是也。

    如來下,結經勸意,以立品名,令進理入位,能生理善,故屬為人悉檀也。

    聖言親贊,使推功疑除,故舉釋然,以拟第一義悉檀也。

    五品位中,後之四人,前分别功德品末,節節自校量訖,唯初随喜品文,于彼但标人相,未有校量,故使彌勒乘機扣佛,廣校初品,方知後四功大,故有此品之來也。

     △二、随喜品格量初品功德二:初、問。

     爾時,彌勒菩薩摩诃薩(至)得幾所福。

    而說偈言: 世尊滅度後,其有聞是經,若能随喜者,為得幾所福? △二、答二:初、長行二:初、答内心随喜人五:初、展轉教。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诃薩(至)如是展轉至第五十。

     東北二家解五十人,不會經旨。

    今解為二:一、橫約諸教四衆,二、直約圓教數之。

    橫約諸教者,如三藏有四門,一一門有比丘等四衆,更開沙彌、沙彌尼,合六人,四門則二十四人,更約信行、法行,則四十八人,最初、最後合五十人。

    通、别二教四門亦如是。

    直就圓門數者,數法有小七、大七,大七有七七四十九,皆是師弟展轉相教,皆具自行化他之德,唯最後一人,但是自解,無教他德,故格下以顯上耳。

    妙樂雲:以由古人作十地,乃至十信、五十位解之,傷文失理,故今助之,暫寄教門,以立人數。

    所以二解者,初約三教義,當昔教有五十人,至今聞圓,二者至今複成五十,皆被開顯,全成圓人,故圓舉數,無可以辯。

    且寄數法,以一七而止,七中從大,故四十九,并最後一人,即成五十。

    補注雲:皆是師弟等者,受前人教為弟子,複教後人,即是師也。

    圓數無可以辯者,謂前之三教,且可約人、約門等辯五十人,今經開後,無複差異,豈可如上以辯數耶?故且寄大七,成經數也。

     △二格量本 阿逸多!其第五十善男子(至)皆得自在具八解脫。

     補注雲:六趣者,六即六道,趣即往趣,謂衆生随所作業,趣往六道也。

    四生,即胎、卵、濕、化。

    俱舍論頌雲:人旁生具四,地獄及諸天,中有唯化生,鬼通胎化二。

    若有形等,示四生體相及住止之處。

    有形,謂欲界、色界;無形,謂無色界。

    有想,謂空處、識處;無想,謂無所有處。

    非有想非無想者,非識處之有想,非無所有處之無想,即無色界第四天也。

    爾雅雲:無足謂之豸,有足謂之蟲。

    二足、四足可知,多足如蜈蚣等。

     ○示教利喜,注見前化城喻品。

    八解脫,見前及界次第。

     △三、舉意問 于汝意雲何?是大施主所得功德甯為多不? △四誠實答 彌勒白佛言:世尊(至)何況令得阿羅漢果。

     △五正格量 佛告彌勒:我今分明語汝(至)阿僧祇不可得比。

     格量中,先與世樂拔果苦,後與涅槃拔生死苦,此是略舉梵福而為校量。

    若更廣說,滿閻浮提人福不及西瞿耶尼一人福,滿西瞿人福不及東弗婆提一人福,滿三天下人福不及北郁單越一人福,滿四天下人福不及一四天王,四天王不及一帝釋,乃至第六天不及一梵天福,滿梵天福不及藏教三乘聖福,藏不及通,通不及别,别不及圓教聞法華經初随喜品福。

    何以故?彼前三教是三乘法,非佛法故,是權非實故,是偏非圓故,雖住後果,不及我初心,其義如是。

    妙樂雲:今聞妙經随喜初心,尚過彼之後聖,何況初聖?自非吾佛大聖嚴旨,安能信斯希奇若此者哉? △二、直明外聽法人四:初、自往聽。

     又阿逸多,若人為是經故,往詣僧坊(至)及乘天宮。

     △二、分座坐 若複有人于講法處坐,(至)若轉輪聖王所坐之處。

     △三、勸他聽 阿逸多,若複有人(至)見佛聞法,信受教誨。

     章安雲:此文亦有六根功德:利根智慧是意功德,不喑啞是舌功德,鼻修高直是鼻功德,見佛是眼功德,聞法是耳功德,餘是身功德。

    前是相似位功德,今是相似位前功德耳。

    妙樂雲:前是相似位功德等者,指前分别功德品中雲滅後五品。

    大師有時依普賢觀經,判五品位在六根内,故雲相似。

    此中校量,初品複是第五十人,初法會聞容是初品第五十人,必在随喜品初人也。

    然品題随喜,不的局初,通該五十人。

     ○胗(章忍切)呙(口懷切)區(卑典切)?(湯奚切)??(鳥瓜切) △四、具聽修 阿逸多,汝且觀是(至)為人分别,如說修行。

     △二、偈頌二:初、頌内随喜人三:初、頌五十人。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人于法會(至)如是展轉教至于第五十。

     △二頌格量本 最後人獲福,今當分别之(至)三、明八解脫。

     六通中,宿命等三,獨得名明,注見譬喻品。

     △三、正頌格量 最後第五十聞一偈随喜(至)初聞随喜者。

     △二、頌外聽法人四:初、超頌勸聽。

     若有勸一人将引聽法華(至)常從其口出。

     △二追頌自往 若故詣僧坊,欲聽法華經(至)及乘天宮殿。

     △三頌分座坐 若于講法處,勸人坐聽經,是福因緣得,釋梵轉輪座。

     △四、正頌聽修行 何況一心聽,解說其義趣,如說而修行,其福不可限! 妙法蓮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法師義,如法師品中說。

    功德者,前品随喜功德,謂五品中初品之初功德,在相似位前也。

    今品法師功德,謂五品之上六根清淨之功德,即十信相似位也。

    以此功德内外莊嚴,五根清淨名外莊嚴,意根清淨名内莊嚴。

    又從地獄已上至佛,一切色像悉于身中現者,名内莊嚴。

    從地獄至佛,一切色像以普現三昧而外化者,名外莊嚴。

    身根既爾,餘五根亦然。

    讀誦獲六根清淨既爾,受持解說書寫亦然。

    五品中初品六根清淨既爾,後之四品加然。

    相似六根清淨既爾,分真倍然,此約世界悉檀釋也。

    行者聞說此功德利,喜不自勝,勤求無厭,信進倍增,此約為人悉檀釋也。

    明識大乘有大勢力,決無疑網,此約對治悉檀釋也。

    似解之初初,過二乘之極極,百千萬倍,指始顯終,懸解究竟第一義谛不可思議,此約第一義悉檀釋也。

    此品所明,備斯四意,是法師之功德,故言法師功德品也。

    妙樂雲:法師之稱,既通不隔四信五品,故指彼文,用申品目。

    問:書寫何以淨六根耶?答:同資正解故。

    四品加然者,明發不定始,自初随喜,終至第五正行,六度皆發,六根清淨,何必過五品方入相似?言加然者,以初望後,初尚得入,後四加前。

    似解初初者,依普賢觀經,随喜已當似解之首,第五十人複在初随喜品之初,故雲初初。

    過二乘極極者,羅漢已極,無疑又極,故雲極極。

    縱是無疑,亦不能及初随喜人百千萬倍,如前校量。

    指始顯終者,以随喜始,顯妙覺終也。

     △三、法師功德品明初品果功德勸流通二:初、總列六根功德盈縮。

     爾時,佛告常精進(至)莊嚴六根皆令清淨。

     大品雲:色淨故般若淨,般若淨故色淨,色淨故五根淨,般若淨故意根淨。

    正法華整足具六千功德。

    大經雲:如來一根,則能見色、聞聲、嗅香、别味、覺觸、知法。

    今經六根清淨,與大品同;以是功德莊嚴六根,與正法華同;鼻見色、聞聲、覺知,與大經同。

    疏中雖為破斥他師偏釋,不當引同三經意,且正明六根等有一千功德也。

    若明六千功德數者,按三業安樂行,即有十善;一善有十,即百善;百善中一一有十如,即千善;就自行化他為二千;約如來室、如來衣、如來座,即成六千。

    五種法師悉具六根清淨,一一根皆有一千功德也。

    (此約弘經方軌,明等有一千也。

    )複次一心中具十法界,一一界皆有十如,即成一百;一根通取六塵,即有六百;約定慧二莊嚴,即成一千二百;根根悉具定慧莊嚴等,有千二百也。

    (此約理境等千二百。

    )若論六根清淨,清淨則不言功德若多若少。

    若言莊嚴,能盈能縮,複能平等。

    平等莊嚴者,根根六千。

    若言千二百,顯其能盈。

    若言八百,顯其能縮。

    若言清淨,無盈無縮無等。

    六根互用,根自在故,不可思議。

    妙樂雲:今依安樂行以明三業,正當法師依于弘經方軌,故令獲得六根清淨。

    又雲:此中三業即是六根,故不更對六根。

    三業功成,即六根淨。

    若言千二百下,次辯盈縮。

    即在今經,隻于向等而論盈縮。

    若言清淨,是牒前大品。

    六根互用,是牒前大經。

    箋難據孤山明楞嚴經中流變三疊,謂是發覺初心,令知颠倒處所,故示凡夫六根優劣之用。

    意在阿難擇取耳根,以為修證之地。

    今以流通法華之力,至十信相似之位,獲得六根清淨。

    互用無妨,不可例同。

     △二、别作六章當分解釋六:初、眼根二:初、長行。

     是善男子、善女人(至)果報生處悉見悉知。

     △二偈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于大衆中,以無所畏心(至)肉眼力如是。

     父母所生名肉眼,能見大千世界内外,則是所見過于天眼。

    梵王報得天眼,在己界遍見大千,大千外有風輪,與眼作障,不能見外。

    若在他界,則不遍見大千,非所統故。

    小羅漢見小千,大羅漢見大千,辟支佛見百佛世界,不以風輪為礙,亦無己他界隔。

    今經論眼能見大千内外,應是天眼,猶名肉眼者,圓教相似位中,因經之力,有勝根用,既未發真,不得稱天眼。

    雖稱肉眼,具五眼用,見大千内外天眼用,見一切衆生及業因緣法眼用,其目甚清淨慧眼用,一時悉見大千内外,見業見淨,又圓伏障中道無明之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