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科注卷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佛眼用。
大經雲:雖有肉眼,名為佛眼。
佛眼故名清淨,具五眼故,故言莊嚴。
能盈能縮,名勝根用,名根自在,豈可秪作八百千二百解耶?妙樂雲:初眼根中,未論修發真天眼等,直以肉眼能見大千,故雲父母所生。
若論其用,已過天眼,故今應雲相似佛眼,乃至相似五眼,故亦應雲見于二乘及菩薩佛等。
以準耳鼻經文,必合有故。
見大千内外為天眼者,且約見于粗細色邊,見業見淨者,業有差别,淨無差别,雙見二境,即表中智。
又能圓伏,故是佛眼。
○翻譯名義雲:有人謂彌樓,此雲光明,七金山也,金色光明故。
若準第一義法勝經,雲須彌樓山,則彌樓是須彌山。
舊譯俱舍須彌,亦雲彌樓,是則梵音有異。
若據今經,雲内外彌樓山,須彌及鐵圍,則是兩山名體皆異也。
△二、耳根二:初、長行。
複次,常精進(至)種種音聲而不壞耳根。
△二偈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父母所生耳,清淨無濁穢(至)功德已如是。
耳根亦具五耳之用,故能遍聞大千内外十法界音聲也。
聞六道聲即肉天二耳,聞二乘聲即慧耳,聞菩薩聲即法耳,聞佛聲即佛耳。
又父母所生即肉耳,能聞内外即天耳,聽之不着即慧耳,悉能分别即法耳,一時互聞即佛耳。
以耳例眼,眼亦如是。
見人天是肉天二眼,見二乘是慧眼,見菩薩是法眼,見佛是佛眼。
補注雲:迦陵頻伽,此翻好聲鳥。
此鳥在?,聲勝諸鳥。
命命者,寶藏經雲:雪山有鳥,名為共命。
一身二頭,神識各異,報命則同,故雲命命。
小彌陀經雲:共命之鳥。
勝天王經雲:生生之鳥。
涅槃經雲:耆婆耆婆。
皆此鳥也。
光音,二禅中第三天。
遍淨,三禅中第三天也。
有頂,即色界究竟天也。
△三、鼻根二:初、長行。
複次,常精進(至)若欲分别為他人說,憶念不謬。
△二偈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人鼻清淨,于此世界中(至)先得此鼻相。
鼻根亦具五鼻之用:父母所生,即肉鼻;聞大千内外諸香,即天鼻;不染不着,即慧鼻;分别不謬,即法鼻;一時互用,即佛鼻。
鼻根互用者,鼻知好惡,别貴賤,睹天宮莊嚴等,則鼻有眼用;讀經說法,聞香能知,則鼻有耳用;知諸華果實,及蘇油香氣,則鼻有舌用;入禅出禅,禅有八觸,五欲嬉戲,亦是觸法,聞香能知,則鼻有身用;知染欲癡恚心,亦知修善等,則鼻有意用。
鼻根自在,勝用若茲,例五根亦如是。
妙樂雲:鼻根明互用,經文最委悉。
準例餘根,亦應如是,但是文略。
八觸者,動、癢、輕、重、冷、暖、澀、滑。
止觀雲:入定一月不散,即發八觸,而來觸身。
○須曼那,見前。
阇提,此雲金錢華。
末利,亦雲摩利,此雲鬘華,此華堪作鬘故。
波羅羅,此雲重生多。
摩羅?,此雲性。
無垢多伽羅,此雲根,大論雲木香樹也。
波利質多羅,此雲圓生樹,其根莖枝葉,逆風薰五十由旬,順風百由旬。
拘鞞陀羅,此雲大遊戲地。
勝殿、妙法堂,皆帝釋所居處也。
妙法,亦雲善法。
四齋日,帝釋與諸天,于此堂中,集議人間如法不如法事。
△四、舌根二:初、長行。
複次,常精進(至)又能出于深妙法音。
舌根亦具五舌之用,能作六道語,即肉、天二舌;能作二乘語,即慧舌;能作菩薩語,即法舌;一時互用,即佛舌。
○七寶者,補注雲:若轉輪聖王出世,七寶自然而現:一、論,二、珠,三、象,四、馬,五、主兵大臣,六、主藏大臣,七、玉女。
△二偈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人舌根淨,終不受惡味(至)或時為現身。
自在即他化自在天,居欲界頂,乃魔王也。
大自在即魔醯首羅,色界頂天也。
此依觀音義疏所釋,與前列衆中不同。
△五、身根二:初、長行。
複次,常精進(至)皆于身中現其色像。
身根具五身之用:世界所有,皆于身中現肉身,用也;上至有頂,于身中現天身,用也;二乘于身中現慧身,用也;菩薩于身中現法身,用也;佛于身中現佛身,用也。
一時圓現,一時互用;一時無謬,一時無著。
妙樂雲:無謬,假也;無著,空也。
俱照名中。
△二偈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持法華者,其身甚清淨(至)一切于中現。
△六、意根二:初、長行。
複次,常精進(至)亦是先佛經中所說。
意根,亦具五意之用。
世間治生産業,皆順正法,即人意淨。
天心所行,天所動作,即天意淨。
四月即四谛,一歲是十二月,即十二因緣,與實相不相違背,即慧意淨。
一月即一乘,即菩薩意淨。
有所籌量,皆是先佛經中所說,即佛意淨。
一時圓明,一時圓互,一時無染,一時無謬,根用自在,能盈能縮,能等能淨。
私謂:佛戒不許習學外道經書手筆,今何雲若說俗間經書等耶?答:輔行四下雲:若外學者,小乘教中,為伏外道,許十二時中,一時習外。
若大乘中,初心菩薩,一向不許。
淨名雲:若好雜句文飾者,多是新發意菩薩。
此斥不許習外,且令進行,至六根淨,學應不難(文)。
今此正當六根清淨之位,或說俗間經書,故能皆順正法也。
△二偈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人意清淨,明利無濁穢(至)持法華經故。
上中下法,見前安樂行品。
妙法蓮華經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内懷不輕之解,外敬不輕之境,身立不輕之行,口宣不輕之教,人作不輕之目。
不輕之解者,法華論雲:此菩薩知衆生有佛性,不敢輕之。
佛性有五:正因佛性,通亘本當;緣了佛性,種子本有,非适今也;果性果果性,定當得之,決不虛也。
是名不輕之解。
将解以曆人,彼亦如此,是名敬不輕之境。
敬此境故,名不輕之行;宣此語故,名不輕之教。
昔毀者以此目人,今經家以此目品。
此品引人為證,證五品功德深,六根報重,令知佛昔随喜,獲現生後報,以募流通也。
妙樂雲正因通亘等者,性德通于迷悟因果故也。
緣了雲種子本有者,還約性德以明二因,以對新熏成修德故。
此三為因,轉因成果,果中菩提及以涅槃,名為果性果果性也。
若對性辯修,秪是修德;緣了至果,名為菩提涅槃。
了秪是智,智名菩提,即是果性;緣秪是斷,斷名涅槃,即是果果性。
若雲衆生具有因果性者,則五佛性皆在衆生。
但住因之日,果性名因;在果之時,攬因名果。
名雖互得,其法恒如。
獲現生後報者,文雲:臨欲終時,具聞威音王佛說法華經,得六根淨,更增壽命,即現報也;命終之後,複值二千億佛,同号日月燈明,即生報也;以是因緣,複值二千億佛,同号雲自在燈王,複值千萬億佛,即後報也。
于現報中,獲六根淨,是故弘經,其功不淺。
說此三益,意在流通。
昔時不輕,三報宛爾,今日豈得不流通耶? △三、常不輕品引信毀罪福者,證勸流通二:初、長行三:初、雙指前品罪福二:初、指罪。
爾時,佛告得大勢菩薩(至)獲大罪報,如前所說。
如前所說者,前法師品雲:若有惡人,以不善心,常毀罵佛,其罪尚輕。
若人以一惡言,毀呰在家出家讀誦法華經者,其罪甚重是也。
△二指福 其所得功德,如向所說眼、耳、鼻、舌、身、意清淨。
如向所說者,向即上法師功德品中說六根清淨是也。
△二、雙開今品信毀二:初、明事本七:初、時節。
得大勢,乃往古昔,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
此下,總科。
雲事本者,通舉往昔威音王佛為不輕事之本,名為事本。
△二名号 有佛名威音王(至)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三劫國 劫名離衰,國名大成。
△四說法 其威音王佛(至)說應六波羅蜜法究竟佛慧。
為求聲聞等,注見前。
△五壽命 得大勢,是威音王佛,壽四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劫。
△六正像 正法住世劫數,如一閻浮提微塵(至)然後滅度。
△七後佛 正法像法滅盡之後,(至)有二萬億佛皆同一号。
△二、明本事三:初、總指時節。
最初威音王如來,既已滅度,正法滅後, 此下,通科。
為本事者,上既通舉往昔威音王佛為不輕之事本,今别以最初威音王佛時不輕之事為本事。
△二雙标人名 于像法中增上慢比丘有大勢力(至)名常不輕。
毀者因時,名增上慢;信者因時,名常不輕。
△三、雙明得失二:初、就信者論得。
得大勢,以何因緣名常不輕(至)汝等皆當作佛。
總科雲:雙明得失。
今初。
就信者論得,得正說之宏宗,得流通之妙益。
名常不輕,是人一;凡有所見,是理一;皆悉禮拜,是行一;而作是言,是教一。
此是迹門開權顯實之四一也。
從乃至遠見下,是本理一;故往禮拜,是本行一;而作是言,是本教一。
少人一,其義可解。
此是本門開近顯遠之四一也。
不專讀誦經典,但行禮拜者,此是初随喜人之位也。
随喜一切法,悉有安樂性,皆一實相;随喜一切人,皆有三佛性。
讀誦經典,即了因性;皆行菩薩道,即緣因性;不敢輕慢而複深敬者,即正因性;敬人敬法,不起诤競,即随喜意也。
又不輕深敬,是如來座也;忍于打罵,是如來衣也;以慈悲心常行不替,即如來室也。
又深敬是意業,不輕之說是口業,故往禮拜是身業,此三與慈悲俱,即誓願安樂也。
如此三四,豈非流通之妙益耶?妙樂雲:得正說宏宗者,宏,寬大也;宗,尊高也。
本迹二文,四一三佛性。
正說大宗,不過實相,實相秪是常住佛性,此指宗極之宗,非宗體之宗。
一代雖說,或兼或帶,或純小教,或雜助門,或抑或覆,文寬事廣,教教不同,味味意别。
不輕但宣我深敬汝等至當得作佛二十四字,具述因果。
因既三性,果即三德,況以四一兼益自他,直指三因,以為不輕所宣之法,故雲宏宗。
△二、明毀者之失 四衆之中,有生瞋恚心不淨者,(至)号之為常不輕。
此明毀者之失。
有生瞋恚,心不淨者,即不受四一也。
罵言無智,智知于理,既言無智,即不受理一也。
比丘,即不受人一也。
從何所來,即不受行一也。
虛妄授記,即不受教一也。
經曆多年,常被罵詈,結不受開權顯實,迹中之四一也。
避走遠住,高聲唱言,亦複不受,此不受開近顯遠,本地之四一也。
常作是語故,此結信者深信不休也。
四衆為作不輕名者,此結毀者呰毀不止也。
問:釋迦出世,踟蹰不說,常不輕一見,造次而言,何也?答:釋迦所化者,昔曾下種,本已有善,故以小乘而将護之,不即為說大也。
不輕所化者,本未有善,欲與下種,故以大法而強毒之。
△三、雙勸後二逆順亦名雙明信毀果報三:初、明信者果報二:初、明得果報。
是比丘臨欲終時,(至)功德成就當得作佛。
是比丘,是菩薩,皆指不輕也。
此文就信者論三報:一、現報,謂得六根清淨;二、生報,謂值燈明佛;三、後報,謂值二千億佛等。
神通力是身業淨,樂說辯力是口
大經雲:雖有肉眼,名為佛眼。
佛眼故名清淨,具五眼故,故言莊嚴。
能盈能縮,名勝根用,名根自在,豈可秪作八百千二百解耶?妙樂雲:初眼根中,未論修發真天眼等,直以肉眼能見大千,故雲父母所生。
若論其用,已過天眼,故今應雲相似佛眼,乃至相似五眼,故亦應雲見于二乘及菩薩佛等。
以準耳鼻經文,必合有故。
見大千内外為天眼者,且約見于粗細色邊,見業見淨者,業有差别,淨無差别,雙見二境,即表中智。
又能圓伏,故是佛眼。
○翻譯名義雲:有人謂彌樓,此雲光明,七金山也,金色光明故。
若準第一義法勝經,雲須彌樓山,則彌樓是須彌山。
舊譯俱舍須彌,亦雲彌樓,是則梵音有異。
若據今經,雲内外彌樓山,須彌及鐵圍,則是兩山名體皆異也。
△二、耳根二:初、長行。
複次,常精進(至)種種音聲而不壞耳根。
△二偈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父母所生耳,清淨無濁穢(至)功德已如是。
耳根亦具五耳之用,故能遍聞大千内外十法界音聲也。
聞六道聲即肉天二耳,聞二乘聲即慧耳,聞菩薩聲即法耳,聞佛聲即佛耳。
又父母所生即肉耳,能聞内外即天耳,聽之不着即慧耳,悉能分别即法耳,一時互聞即佛耳。
以耳例眼,眼亦如是。
見人天是肉天二眼,見二乘是慧眼,見菩薩是法眼,見佛是佛眼。
補注雲:迦陵頻伽,此翻好聲鳥。
此鳥在?,聲勝諸鳥。
命命者,寶藏經雲:雪山有鳥,名為共命。
一身二頭,神識各異,報命則同,故雲命命。
小彌陀經雲:共命之鳥。
勝天王經雲:生生之鳥。
涅槃經雲:耆婆耆婆。
皆此鳥也。
光音,二禅中第三天。
遍淨,三禅中第三天也。
有頂,即色界究竟天也。
△三、鼻根二:初、長行。
複次,常精進(至)若欲分别為他人說,憶念不謬。
△二偈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人鼻清淨,于此世界中(至)先得此鼻相。
鼻根亦具五鼻之用:父母所生,即肉鼻;聞大千内外諸香,即天鼻;不染不着,即慧鼻;分别不謬,即法鼻;一時互用,即佛鼻。
鼻根互用者,鼻知好惡,别貴賤,睹天宮莊嚴等,則鼻有眼用;讀經說法,聞香能知,則鼻有耳用;知諸華果實,及蘇油香氣,則鼻有舌用;入禅出禅,禅有八觸,五欲嬉戲,亦是觸法,聞香能知,則鼻有身用;知染欲癡恚心,亦知修善等,則鼻有意用。
鼻根自在,勝用若茲,例五根亦如是。
妙樂雲:鼻根明互用,經文最委悉。
準例餘根,亦應如是,但是文略。
八觸者,動、癢、輕、重、冷、暖、澀、滑。
止觀雲:入定一月不散,即發八觸,而來觸身。
○須曼那,見前。
阇提,此雲金錢華。
末利,亦雲摩利,此雲鬘華,此華堪作鬘故。
波羅羅,此雲重生多。
摩羅?,此雲性。
無垢多伽羅,此雲根,大論雲木香樹也。
波利質多羅,此雲圓生樹,其根莖枝葉,逆風薰五十由旬,順風百由旬。
拘鞞陀羅,此雲大遊戲地。
勝殿、妙法堂,皆帝釋所居處也。
妙法,亦雲善法。
四齋日,帝釋與諸天,于此堂中,集議人間如法不如法事。
△四、舌根二:初、長行。
複次,常精進(至)又能出于深妙法音。
舌根亦具五舌之用,能作六道語,即肉、天二舌;能作二乘語,即慧舌;能作菩薩語,即法舌;一時互用,即佛舌。
○七寶者,補注雲:若轉輪聖王出世,七寶自然而現:一、論,二、珠,三、象,四、馬,五、主兵大臣,六、主藏大臣,七、玉女。
△二偈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人舌根淨,終不受惡味(至)或時為現身。
自在即他化自在天,居欲界頂,乃魔王也。
大自在即魔醯首羅,色界頂天也。
此依觀音義疏所釋,與前列衆中不同。
△五、身根二:初、長行。
複次,常精進(至)皆于身中現其色像。
身根具五身之用:世界所有,皆于身中現肉身,用也;上至有頂,于身中現天身,用也;二乘于身中現慧身,用也;菩薩于身中現法身,用也;佛于身中現佛身,用也。
一時圓現,一時互用;一時無謬,一時無著。
妙樂雲:無謬,假也;無著,空也。
俱照名中。
△二偈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持法華者,其身甚清淨(至)一切于中現。
△六、意根二:初、長行。
複次,常精進(至)亦是先佛經中所說。
意根,亦具五意之用。
世間治生産業,皆順正法,即人意淨。
天心所行,天所動作,即天意淨。
四月即四谛,一歲是十二月,即十二因緣,與實相不相違背,即慧意淨。
一月即一乘,即菩薩意淨。
有所籌量,皆是先佛經中所說,即佛意淨。
一時圓明,一時圓互,一時無染,一時無謬,根用自在,能盈能縮,能等能淨。
私謂:佛戒不許習學外道經書手筆,今何雲若說俗間經書等耶?答:輔行四下雲:若外學者,小乘教中,為伏外道,許十二時中,一時習外。
若大乘中,初心菩薩,一向不許。
淨名雲:若好雜句文飾者,多是新發意菩薩。
此斥不許習外,且令進行,至六根淨,學應不難(文)。
今此正當六根清淨之位,或說俗間經書,故能皆順正法也。
△二偈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人意清淨,明利無濁穢(至)持法華經故。
上中下法,見前安樂行品。
妙法蓮華經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内懷不輕之解,外敬不輕之境,身立不輕之行,口宣不輕之教,人作不輕之目。
不輕之解者,法華論雲:此菩薩知衆生有佛性,不敢輕之。
佛性有五:正因佛性,通亘本當;緣了佛性,種子本有,非适今也;果性果果性,定當得之,決不虛也。
是名不輕之解。
将解以曆人,彼亦如此,是名敬不輕之境。
敬此境故,名不輕之行;宣此語故,名不輕之教。
昔毀者以此目人,今經家以此目品。
此品引人為證,證五品功德深,六根報重,令知佛昔随喜,獲現生後報,以募流通也。
妙樂雲正因通亘等者,性德通于迷悟因果故也。
緣了雲種子本有者,還約性德以明二因,以對新熏成修德故。
此三為因,轉因成果,果中菩提及以涅槃,名為果性果果性也。
若對性辯修,秪是修德;緣了至果,名為菩提涅槃。
了秪是智,智名菩提,即是果性;緣秪是斷,斷名涅槃,即是果果性。
若雲衆生具有因果性者,則五佛性皆在衆生。
但住因之日,果性名因;在果之時,攬因名果。
名雖互得,其法恒如。
獲現生後報者,文雲:臨欲終時,具聞威音王佛說法華經,得六根淨,更增壽命,即現報也;命終之後,複值二千億佛,同号日月燈明,即生報也;以是因緣,複值二千億佛,同号雲自在燈王,複值千萬億佛,即後報也。
于現報中,獲六根淨,是故弘經,其功不淺。
說此三益,意在流通。
昔時不輕,三報宛爾,今日豈得不流通耶? △三、常不輕品引信毀罪福者,證勸流通二:初、長行三:初、雙指前品罪福二:初、指罪。
爾時,佛告得大勢菩薩(至)獲大罪報,如前所說。
如前所說者,前法師品雲:若有惡人,以不善心,常毀罵佛,其罪尚輕。
若人以一惡言,毀呰在家出家讀誦法華經者,其罪甚重是也。
△二指福 其所得功德,如向所說眼、耳、鼻、舌、身、意清淨。
如向所說者,向即上法師功德品中說六根清淨是也。
△二、雙開今品信毀二:初、明事本七:初、時節。
得大勢,乃往古昔,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
此下,總科。
雲事本者,通舉往昔威音王佛為不輕事之本,名為事本。
△二名号 有佛名威音王(至)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三劫國 劫名離衰,國名大成。
△四說法 其威音王佛(至)說應六波羅蜜法究竟佛慧。
為求聲聞等,注見前。
△五壽命 得大勢,是威音王佛,壽四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劫。
△六正像 正法住世劫數,如一閻浮提微塵(至)然後滅度。
△七後佛 正法像法滅盡之後,(至)有二萬億佛皆同一号。
△二、明本事三:初、總指時節。
最初威音王如來,既已滅度,正法滅後, 此下,通科。
為本事者,上既通舉往昔威音王佛為不輕之事本,今别以最初威音王佛時不輕之事為本事。
△二雙标人名 于像法中增上慢比丘有大勢力(至)名常不輕。
毀者因時,名增上慢;信者因時,名常不輕。
△三、雙明得失二:初、就信者論得。
得大勢,以何因緣名常不輕(至)汝等皆當作佛。
總科雲:雙明得失。
今初。
就信者論得,得正說之宏宗,得流通之妙益。
名常不輕,是人一;凡有所見,是理一;皆悉禮拜,是行一;而作是言,是教一。
此是迹門開權顯實之四一也。
從乃至遠見下,是本理一;故往禮拜,是本行一;而作是言,是本教一。
少人一,其義可解。
此是本門開近顯遠之四一也。
不專讀誦經典,但行禮拜者,此是初随喜人之位也。
随喜一切法,悉有安樂性,皆一實相;随喜一切人,皆有三佛性。
讀誦經典,即了因性;皆行菩薩道,即緣因性;不敢輕慢而複深敬者,即正因性;敬人敬法,不起诤競,即随喜意也。
又不輕深敬,是如來座也;忍于打罵,是如來衣也;以慈悲心常行不替,即如來室也。
又深敬是意業,不輕之說是口業,故往禮拜是身業,此三與慈悲俱,即誓願安樂也。
如此三四,豈非流通之妙益耶?妙樂雲:得正說宏宗者,宏,寬大也;宗,尊高也。
本迹二文,四一三佛性。
正說大宗,不過實相,實相秪是常住佛性,此指宗極之宗,非宗體之宗。
一代雖說,或兼或帶,或純小教,或雜助門,或抑或覆,文寬事廣,教教不同,味味意别。
不輕但宣我深敬汝等至當得作佛二十四字,具述因果。
因既三性,果即三德,況以四一兼益自他,直指三因,以為不輕所宣之法,故雲宏宗。
△二、明毀者之失 四衆之中,有生瞋恚心不淨者,(至)号之為常不輕。
此明毀者之失。
有生瞋恚,心不淨者,即不受四一也。
罵言無智,智知于理,既言無智,即不受理一也。
比丘,即不受人一也。
從何所來,即不受行一也。
虛妄授記,即不受教一也。
經曆多年,常被罵詈,結不受開權顯實,迹中之四一也。
避走遠住,高聲唱言,亦複不受,此不受開近顯遠,本地之四一也。
常作是語故,此結信者深信不休也。
四衆為作不輕名者,此結毀者呰毀不止也。
問:釋迦出世,踟蹰不說,常不輕一見,造次而言,何也?答:釋迦所化者,昔曾下種,本已有善,故以小乘而将護之,不即為說大也。
不輕所化者,本未有善,欲與下種,故以大法而強毒之。
△三、雙勸後二逆順亦名雙明信毀果報三:初、明信者果報二:初、明得果報。
是比丘臨欲終時,(至)功德成就當得作佛。
是比丘,是菩薩,皆指不輕也。
此文就信者論三報:一、現報,謂得六根清淨;二、生報,謂值燈明佛;三、後報,謂值二千億佛等。
神通力是身業淨,樂說辯力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