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科注卷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業淨,善寂力是意業淨。
又神通即慈悲室,說辯即法空座,善寂即忍辱衣也。
△二、結會古今二:初、正結會古今。
得大勢于意雲何(至)豈異人乎,則我身是。
△二、舉信而勸順 若我于宿世(至)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二、明毀者果報二:初、明得果。
得大勢,彼時四衆(至)教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明毀者得善惡兩果報。
由謗罵故,千劫受苦,是惡果報;由聞佛性,名下大乘種,複遇不輕,教化菩提,是善果報。
妙樂雲:由謗罵之辜,堕于惡道;聞順從之力,還遇不輕;乃至今日,還令會入。
以是義故,上慢尚成遠因,聞信甯無現益?問:若因謗堕苦,菩薩何故為作苦因?答:其無善因,不謗亦堕;因謗堕惡,必由得益。
如人倒地,還從地起,故以正謗接于邪堕。
△二、結古今二:初、正結會。
得大勢!于汝意雲何(至)三藐三菩提不退轉者是。
?陀婆羅,大論翻為善守。
思益經雲:若衆生聞名,畢竟得三菩提。
故雲善守。
或雲賢首,位居等覺,為衆賢之首也。
補注雲:有人作五百比丘尼節句者,大有所妨。
其意謂出家二衆,但舉比丘;在家二衆,但舉優婆塞。
又謂千佛因緣經,但雲思佛等,恐缺略尼字。
又據正法華雲:師子月等五百比丘比丘尼。
則師子月自是比丘,不應稱之為尼,故雲大有所妨。
今考因緣經雲:思佛千優婆塞等,得無生忍;郁多羅母善賢比丘尼等五百比丘尼,不受諸漏,成阿羅漢。
且因緣經亦是什譯,豈敢定謂缺略尼字?又尼思佛之名,未見他經所出,故今且以尼字另逗為句,但四衆缺優婆夷耳。
後若見尼思佛名有所出者,則不必另逗為句也。
△二、舉逆勸 得大勢當知:是法華經(至)讀誦、解說、書寫是經。
此乃舉逆以顯順,勸持以遮毀。
經有大力,終感大果,務當勤習五種之行。
妙樂雲:五種行者,即五種法師行也。
△二、偈頌二:初、但頌信毀因果二:初、總頌事本。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過去有佛,号威音王,(至)天人龍神所共供養。
△二、别頌本事三:初、頌雙标二人。
是佛滅後法欲盡時,(至)時諸四衆計著于法。
着法者,是法不可示。
若定謂是有,即是着法;乃至定謂是非有非無,亦名著法者。
佛藏經雲:刀輪害閻浮人,其失猶少;有所得心說大乘者,其罪過彼也。
大論雲:執有與無诤,乃至執非有非無與有無诤,如牛皮、龍繩,俱不免患。
中論雲:諸佛說空法,本為化于有;若有着空者,諸佛所不化。
若定言諸法非有非無者,是名愚癡論。
若失四悉檀意,自行化他,皆名著法;若得四悉檀意,自他俱無著也。
妙樂雲:若定謂等者,此乃不專判于邪。
外佛權實教,執皆名著。
以着心、着無著教,如龍須縛身,入水轉痛;牛皮系體,向日彌堅。
亡失正法,猶如損體。
故禀方便教者,于外凡位,并未免謗。
△二、頌雙明得失三:初、頌其得。
不輕菩薩往到其所(至)汝等行道皆當作佛。
△二頌其失 諸人聞已,輕毀罵詈, △三重明得 不輕菩薩,能忍受之。
△三、舉信毀結會二:初、果報。
其罪畢已,臨命終時,(至)漸具功德,疾成佛道。
此舉信毀果報,及結會古今也。
補注雲:其罪畢已者,此謂常不輕也。
以由四衆輕賤,作不輕名。
又以瓦石打擲,悉能忍之。
所有罪業,因茲畢盡。
是故臨終,具聞威音王佛說法華經,即得六根清淨。
如金剛經雲:是人先世罪業,應堕惡道。
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得消滅同也。
△二結會 彼時不輕,則我身是(至)世世受持如是經典。
△二頌勸受持果報 億億萬劫至不可議(至)世世值佛疾成佛道。
妙法蓮華經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 如來之義,如上壽量品釋。
神力者,神名不測,力名幹用。
不測則天然之體深,幹用則轉變之力大。
此中為付囑深法,現十種大用,故名神力品。
自此品下,凡有八品,皆是付囑流通。
今品明菩薩受命弘經,次品是如來摩頂付囑。
妙樂雲:神力者,神在于内,即體宗也。
力名幹用,即是用也。
佛說本迹口輪力用已竟于前,今複身輪現此勝用,令衆流通本迹之教,故雲體深力大。
△二、神力品下,八品明付囑流通三:初、神力、囑累二品明囑累流通二:初、神力品明菩薩受命弘經二:初、長行三:初、菩薩受命二:初、經家叙儀。
爾時,千世界微塵等菩薩(至)一心合掌,瞻仰尊顔。
△二、發誓弘經三:初、時節 而白佛言:世尊我等,于佛滅後, △二處所 世尊分身,所在國土,滅度之處, △三誓願 當廣說此經。
所以者何(至)解說書寫而供養之。
非但奉命益他,亦自願得此真淨大法,自他兼濟俱美也。
△二、佛現神力二:初、所對之衆 爾時,世尊于文殊師利等(至)人非人等一切衆前。
于文殊等者,迹中所化之衆也。
舊住者,下方本化之衆也。
一切衆者,即他方來者,及從分身佛來者,并此四衆八部皆是也。
△二、正現神力十:初、吐長舌相 現大神力,出廣長舌,上至梵世。
此第一神力也。
吐舌相者,今經所演,開三顯一,開近顯遠,三世益物,皆誠谛不虛。
福德人舌至鼻,三藏佛舌至發際,今至梵天,出過凡聖之外,極于淨天之頂,相既殊常,說彌可信。
△二、通身放光 一切毛孔放于無量無數色光,(至)滿百千歲。
此第二,神力也。
通身毛孔,遍體放光,周遍十方,無處不明,表二門理一,智境究竟也。
上迹門白毫吐耀,始在東方,表七方便,初見一理。
今本門既竟,放一切光,照一切土,能令初心因位,終于等覺,究竟佛慧。
分身諸佛,亦複如是。
妙樂雲:分身等者,此相既同,各于其土,利益亦爾。
△三謦欬之聲 然後還攝舌相,一時謦欬。
此第三,神力也。
謦欬者,将語之狀,亦是通暢之相,表二門教暢,即是教一。
四十餘年隐秘真實,今獲伸舒無有遺滞,出世大事于今通暢,是故謦欬。
又欲以此法付諸菩薩,令于後世導利衆生,将語斯事,是故謦欬。
謦欬具二義:一、謦欬事了;二、謦欬付他也。
△四彈指之聲 俱共彈指。
此第四,神力也。
彈指者,随喜也。
随喜七方便同入圓道,随喜圓道增智損生,随喜諸菩薩持真淨大法,随喜後世獲無上寶。
此一彈指,豎徹三世,橫亘十方,表二門入實,即是教一。
△五地六種動 是二音聲遍至十方諸佛世界,地皆六種震動。
此第五、神力也。
二、音聲者,謦欬、彈指也。
地六種動者,表住、行、向、地等。
妙六番動,無明惑上已動竟,今明複動者,即是一切人六根令得清淨,表二門破惑,即是行一。
△六普見大會 其中衆生,天、龍、夜叉(至)皆大歡喜,得未曾有。
此第六,神力也。
普見大會者,表諸佛道同也。
而今而後,亦複如是。
上五千退去,三變被移,既失本心,不能現在得益,宜以非滅現滅,從諸菩薩弘經得道,入于佛慧,如今會無異,亦表未來有機一也。
妙樂雲:既指起去、被移、失心三類人者,如此三例,即是滅後得益之人。
所言機一者,機義當總,總于未來四一故也,即是得于四一之益。
△七空中唱聲 即時諸天于虛空中,(至)亦當禮拜供養釋迦牟尼佛。
此第七,神力也。
空中唱聲者,表于未來有教,一也。
△八鹹皆歸命 彼諸衆生聞虛空中聲已,(至)南無釋迦牟尼佛。
此第八神力也。
南無,此雲歸命為佛弟子,表于未來有人一也。
△九遙散諸物 以種種華香、璎珞、幡蓋,(至)遍覆此間諸佛之上。
此第九,神力也。
遙散諸物,雲聚而來者,表于未來有行,一也。
△十、同一佛土 于時,十方世界通達無礙,如一佛土。
此第十,神力也。
十方通同,如一佛土者,表理一也。
問:何以知十相表現在四一,複表将來四一?答:下文雲:若我以是神力,于無量劫,為囑累故,說此經功德,猶不能盡。
表現表将,其義明矣。
妙樂雲:十神力者,前五正明現在流通本迹,後五總表未來不已。
又雲:下去四相,别表未來四一。
四但雲一,不言本迹者,在未來故,尚未入實,誰論其本?若見實者,亦見其本。
△三、結要勸持四:初、稱歎付囑。
爾時,佛告上行等菩薩大衆(至)猶不能盡。
△二、結要付囑 以要言之,如來一切(至)皆于此經宣示顯說。
結要有四句。
一切法者,一切皆佛法也,此結一切皆妙名也。
一切力者,通達無礙,具八自在,此結妙用也。
一切秘藏者,遍一切處,皆是實相,此結妙體也。
甚深事者,因果是深事,此結妙宗也。
皆于此經宣示顯說者,總結一經,唯四而已。
撮其樞柄,而授與之,令流通也。
妙樂雲:結要有四句者,本迹二門,各有宗用。
(宗謂迹因迹果,本因本果。
用謂斷權疑生實信,斷近疑生遠信。
)二門之體,兩處不殊。
名冠此三,而總于三。
一部之要,豈過于此。
故總攬之,以成流通。
格言雲:開顯既畢,故結要以付之。
言如來者,舉果語極。
言一切者,通悟通迷,即不思議之妙法也。
且一切法結妙名者,即衆生本有性德之法,亦如來久遠修極之法。
雖在纏出纏之異,而其法體真淨,融妙泯絕。
強雲妙法,即名也。
一切力結妙用者,衆生具而尚迷,如來證而不息。
以自在力,三輪設化,駭動物情,将說此法。
故次名而說用也。
一切秘藏結妙體者,此實相體,如來已得。
今為說法,亦令衆生同得此體。
故次用而示體也。
一切深事結妙宗者,宗本因果之法。
佛既修證,衆生亦然。
故次體而結宗也。
此順如來起教次第,故先名,次用,次體,次宗。
故妙玄第一引今結要,以證約教五章之次第也。
△三、勸?付囑 是故汝等于如來滅後(至)是中皆應起塔供養。
△四、釋付囑意 所以者何?當知是處(至)諸佛于此而般涅槃。
上雲:經卷所在之處,皆應起塔。
經中要說,要在四事:道場釋上甚深之事,得菩提釋上秘藏,轉法輪釋上一切法,入涅槃釋上神力。
此之四要,攝經文盡,故皆應起塔也。
所言要者,得菩提是法身,轉法輪是般若,入涅槃是解脫。
三法成秘密藏,佛住其中,即是塔義也。
阿含經雲:佛出世,唯四處起塔:生處、得道處、轉法輪處、入涅槃處。
坐道場是法身生處,餘悉如文。
妙樂雲:道場釋上甚深事者,事是因果,今道場是果,果必有因。
以菩提釋藏者,菩提是能契之智,必有所照之境,境即秘藏,以能顯所也。
以轉法輪釋一切法者,有所轉法,法必有名。
以涅槃釋力用者,滿理釋權疑,唱滅釋近疑,宗雖近遠同名,因果不複别判。
引阿含者,借小證大,彼則從事,今借證圓,開小即大,故可為證。
△二、偈頌二:初、頌現十神力。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又神通即慈悲室,說辯即法空座,善寂即忍辱衣也。
△二、結會古今二:初、正結會古今。
得大勢于意雲何(至)豈異人乎,則我身是。
△二、舉信而勸順 若我于宿世(至)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二、明毀者果報二:初、明得果。
得大勢,彼時四衆(至)教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明毀者得善惡兩果報。
由謗罵故,千劫受苦,是惡果報;由聞佛性,名下大乘種,複遇不輕,教化菩提,是善果報。
妙樂雲:由謗罵之辜,堕于惡道;聞順從之力,還遇不輕;乃至今日,還令會入。
以是義故,上慢尚成遠因,聞信甯無現益?問:若因謗堕苦,菩薩何故為作苦因?答:其無善因,不謗亦堕;因謗堕惡,必由得益。
如人倒地,還從地起,故以正謗接于邪堕。
△二、結古今二:初、正結會。
得大勢!于汝意雲何(至)三藐三菩提不退轉者是。
?陀婆羅,大論翻為善守。
思益經雲:若衆生聞名,畢竟得三菩提。
故雲善守。
或雲賢首,位居等覺,為衆賢之首也。
補注雲:有人作五百比丘尼節句者,大有所妨。
其意謂出家二衆,但舉比丘;在家二衆,但舉優婆塞。
又謂千佛因緣經,但雲思佛等,恐缺略尼字。
又據正法華雲:師子月等五百比丘比丘尼。
則師子月自是比丘,不應稱之為尼,故雲大有所妨。
今考因緣經雲:思佛千優婆塞等,得無生忍;郁多羅母善賢比丘尼等五百比丘尼,不受諸漏,成阿羅漢。
且因緣經亦是什譯,豈敢定謂缺略尼字?又尼思佛之名,未見他經所出,故今且以尼字另逗為句,但四衆缺優婆夷耳。
後若見尼思佛名有所出者,則不必另逗為句也。
△二、舉逆勸 得大勢當知:是法華經(至)讀誦、解說、書寫是經。
此乃舉逆以顯順,勸持以遮毀。
經有大力,終感大果,務當勤習五種之行。
妙樂雲:五種行者,即五種法師行也。
△二、偈頌二:初、但頌信毀因果二:初、總頌事本。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過去有佛,号威音王,(至)天人龍神所共供養。
△二、别頌本事三:初、頌雙标二人。
是佛滅後法欲盡時,(至)時諸四衆計著于法。
着法者,是法不可示。
若定謂是有,即是着法;乃至定謂是非有非無,亦名著法者。
佛藏經雲:刀輪害閻浮人,其失猶少;有所得心說大乘者,其罪過彼也。
大論雲:執有與無诤,乃至執非有非無與有無诤,如牛皮、龍繩,俱不免患。
中論雲:諸佛說空法,本為化于有;若有着空者,諸佛所不化。
若定言諸法非有非無者,是名愚癡論。
若失四悉檀意,自行化他,皆名著法;若得四悉檀意,自他俱無著也。
妙樂雲:若定謂等者,此乃不專判于邪。
外佛權實教,執皆名著。
以着心、着無著教,如龍須縛身,入水轉痛;牛皮系體,向日彌堅。
亡失正法,猶如損體。
故禀方便教者,于外凡位,并未免謗。
△二、頌雙明得失三:初、頌其得。
不輕菩薩往到其所(至)汝等行道皆當作佛。
△二頌其失 諸人聞已,輕毀罵詈, △三重明得 不輕菩薩,能忍受之。
△三、舉信毀結會二:初、果報。
其罪畢已,臨命終時,(至)漸具功德,疾成佛道。
此舉信毀果報,及結會古今也。
補注雲:其罪畢已者,此謂常不輕也。
以由四衆輕賤,作不輕名。
又以瓦石打擲,悉能忍之。
所有罪業,因茲畢盡。
是故臨終,具聞威音王佛說法華經,即得六根清淨。
如金剛經雲:是人先世罪業,應堕惡道。
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得消滅同也。
△二結會 彼時不輕,則我身是(至)世世受持如是經典。
△二頌勸受持果報 億億萬劫至不可議(至)世世值佛疾成佛道。
妙法蓮華經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 如來之義,如上壽量品釋。
神力者,神名不測,力名幹用。
不測則天然之體深,幹用則轉變之力大。
此中為付囑深法,現十種大用,故名神力品。
自此品下,凡有八品,皆是付囑流通。
今品明菩薩受命弘經,次品是如來摩頂付囑。
妙樂雲:神力者,神在于内,即體宗也。
力名幹用,即是用也。
佛說本迹口輪力用已竟于前,今複身輪現此勝用,令衆流通本迹之教,故雲體深力大。
△二、神力品下,八品明付囑流通三:初、神力、囑累二品明囑累流通二:初、神力品明菩薩受命弘經二:初、長行三:初、菩薩受命二:初、經家叙儀。
爾時,千世界微塵等菩薩(至)一心合掌,瞻仰尊顔。
△二、發誓弘經三:初、時節 而白佛言:世尊我等,于佛滅後, △二處所 世尊分身,所在國土,滅度之處, △三誓願 當廣說此經。
所以者何(至)解說書寫而供養之。
非但奉命益他,亦自願得此真淨大法,自他兼濟俱美也。
△二、佛現神力二:初、所對之衆 爾時,世尊于文殊師利等(至)人非人等一切衆前。
于文殊等者,迹中所化之衆也。
舊住者,下方本化之衆也。
一切衆者,即他方來者,及從分身佛來者,并此四衆八部皆是也。
△二、正現神力十:初、吐長舌相 現大神力,出廣長舌,上至梵世。
此第一神力也。
吐舌相者,今經所演,開三顯一,開近顯遠,三世益物,皆誠谛不虛。
福德人舌至鼻,三藏佛舌至發際,今至梵天,出過凡聖之外,極于淨天之頂,相既殊常,說彌可信。
△二、通身放光 一切毛孔放于無量無數色光,(至)滿百千歲。
此第二,神力也。
通身毛孔,遍體放光,周遍十方,無處不明,表二門理一,智境究竟也。
上迹門白毫吐耀,始在東方,表七方便,初見一理。
今本門既竟,放一切光,照一切土,能令初心因位,終于等覺,究竟佛慧。
分身諸佛,亦複如是。
妙樂雲:分身等者,此相既同,各于其土,利益亦爾。
△三謦欬之聲 然後還攝舌相,一時謦欬。
此第三,神力也。
謦欬者,将語之狀,亦是通暢之相,表二門教暢,即是教一。
四十餘年隐秘真實,今獲伸舒無有遺滞,出世大事于今通暢,是故謦欬。
又欲以此法付諸菩薩,令于後世導利衆生,将語斯事,是故謦欬。
謦欬具二義:一、謦欬事了;二、謦欬付他也。
△四彈指之聲 俱共彈指。
此第四,神力也。
彈指者,随喜也。
随喜七方便同入圓道,随喜圓道增智損生,随喜諸菩薩持真淨大法,随喜後世獲無上寶。
此一彈指,豎徹三世,橫亘十方,表二門入實,即是教一。
△五地六種動 是二音聲遍至十方諸佛世界,地皆六種震動。
此第五、神力也。
二、音聲者,謦欬、彈指也。
地六種動者,表住、行、向、地等。
妙六番動,無明惑上已動竟,今明複動者,即是一切人六根令得清淨,表二門破惑,即是行一。
△六普見大會 其中衆生,天、龍、夜叉(至)皆大歡喜,得未曾有。
此第六,神力也。
普見大會者,表諸佛道同也。
而今而後,亦複如是。
上五千退去,三變被移,既失本心,不能現在得益,宜以非滅現滅,從諸菩薩弘經得道,入于佛慧,如今會無異,亦表未來有機一也。
妙樂雲:既指起去、被移、失心三類人者,如此三例,即是滅後得益之人。
所言機一者,機義當總,總于未來四一故也,即是得于四一之益。
△七空中唱聲 即時諸天于虛空中,(至)亦當禮拜供養釋迦牟尼佛。
此第七,神力也。
空中唱聲者,表于未來有教,一也。
△八鹹皆歸命 彼諸衆生聞虛空中聲已,(至)南無釋迦牟尼佛。
此第八神力也。
南無,此雲歸命為佛弟子,表于未來有人一也。
△九遙散諸物 以種種華香、璎珞、幡蓋,(至)遍覆此間諸佛之上。
此第九,神力也。
遙散諸物,雲聚而來者,表于未來有行,一也。
△十、同一佛土 于時,十方世界通達無礙,如一佛土。
此第十,神力也。
十方通同,如一佛土者,表理一也。
問:何以知十相表現在四一,複表将來四一?答:下文雲:若我以是神力,于無量劫,為囑累故,說此經功德,猶不能盡。
表現表将,其義明矣。
妙樂雲:十神力者,前五正明現在流通本迹,後五總表未來不已。
又雲:下去四相,别表未來四一。
四但雲一,不言本迹者,在未來故,尚未入實,誰論其本?若見實者,亦見其本。
△三、結要勸持四:初、稱歎付囑。
爾時,佛告上行等菩薩大衆(至)猶不能盡。
△二、結要付囑 以要言之,如來一切(至)皆于此經宣示顯說。
結要有四句。
一切法者,一切皆佛法也,此結一切皆妙名也。
一切力者,通達無礙,具八自在,此結妙用也。
一切秘藏者,遍一切處,皆是實相,此結妙體也。
甚深事者,因果是深事,此結妙宗也。
皆于此經宣示顯說者,總結一經,唯四而已。
撮其樞柄,而授與之,令流通也。
妙樂雲:結要有四句者,本迹二門,各有宗用。
(宗謂迹因迹果,本因本果。
用謂斷權疑生實信,斷近疑生遠信。
)二門之體,兩處不殊。
名冠此三,而總于三。
一部之要,豈過于此。
故總攬之,以成流通。
格言雲:開顯既畢,故結要以付之。
言如來者,舉果語極。
言一切者,通悟通迷,即不思議之妙法也。
且一切法結妙名者,即衆生本有性德之法,亦如來久遠修極之法。
雖在纏出纏之異,而其法體真淨,融妙泯絕。
強雲妙法,即名也。
一切力結妙用者,衆生具而尚迷,如來證而不息。
以自在力,三輪設化,駭動物情,将說此法。
故次名而說用也。
一切秘藏結妙體者,此實相體,如來已得。
今為說法,亦令衆生同得此體。
故次用而示體也。
一切深事結妙宗者,宗本因果之法。
佛既修證,衆生亦然。
故次體而結宗也。
此順如來起教次第,故先名,次用,次體,次宗。
故妙玄第一引今結要,以證約教五章之次第也。
△三、勸?付囑 是故汝等于如來滅後(至)是中皆應起塔供養。
△四、釋付囑意 所以者何?當知是處(至)諸佛于此而般涅槃。
上雲:經卷所在之處,皆應起塔。
經中要說,要在四事:道場釋上甚深之事,得菩提釋上秘藏,轉法輪釋上一切法,入涅槃釋上神力。
此之四要,攝經文盡,故皆應起塔也。
所言要者,得菩提是法身,轉法輪是般若,入涅槃是解脫。
三法成秘密藏,佛住其中,即是塔義也。
阿含經雲:佛出世,唯四處起塔:生處、得道處、轉法輪處、入涅槃處。
坐道場是法身生處,餘悉如文。
妙樂雲:道場釋上甚深事者,事是因果,今道場是果,果必有因。
以菩提釋藏者,菩提是能契之智,必有所照之境,境即秘藏,以能顯所也。
以轉法輪釋一切法者,有所轉法,法必有名。
以涅槃釋力用者,滿理釋權疑,唱滅釋近疑,宗雖近遠同名,因果不複别判。
引阿含者,借小證大,彼則從事,今借證圓,開小即大,故可為證。
△二、偈頌二:初、頌現十神力。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