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科注卷第六

關燈
諸佛救世者住于大神通(至)現無量神力。

     妙樂雲:頌十神力中,但有五者,阙後五也。

    前五現見,逐要存之;前後二五,現未異耳。

    舉現例未,是故略之。

     △二、頌結要囑累三:初、總頌四法。

     囑累是經故贊美受持者(至)不可得邊際。

     妙樂雲:總頌四法,但雲囑累,至得邊際,具含四義,四義皆是無邊際故。

     △二、别頌四法四:初、頌一切之法 能持是經者,則為已見我(至)教化諸菩薩。

     持法,即持佛身。

    妙樂雲:一切法不出能化、能證及所化故也。

     △二頌自在神力 能持是經者,令我及分身(至)亦令得歡喜。

     妙樂雲:頌神力者,既雲歡喜,即是自在用暢。

     △三頌秘要之藏 諸佛坐道場,所得秘要法,能持是經者,不久亦當得。

     △四頌甚深之事 能持是經者于諸法之義(至)畢竟住一乘。

     說法破暗入一乘,是佛甚深之事也。

    妙樂雲:頌深事者,教化諸菩薩,畢竟住一乘。

    乘是因果,因果屬事故也。

     △三、總頌結意 是故有智者,聞此功德利(至)決定無有疑。

     妙樂雲:此頌總結四法,言若能持四法也。

     妙法蓮華經囑累品第二十二 昔慈恩基師、安國涉師,并令移此品于勸發品後。

    若在于此,有八相違、十不可之說。

    荊溪尊者于記文中,一一叙破,文繁不錄。

    今正釋者,囑是佛所付囑,累是煩爾宣傳,此從聖旨得名,故言囑累。

    又囑是頂受所囑,累是甘而弗勞,此從菩薩敬順得名,故言囑累。

    又囑是如來金口所囑,累是菩薩丹心頂荷,此從授受合論,故言囑累。

    又如來躬從座起,申手摩頂,授以難得之法,大衆曲躬合掌,如世尊敕,當具奉行,殷勤授受,故言囑累品也。

    妙樂雲:正釋品中,亦具四悉。

    初約得名以釋品,得名事别,即世界也。

    又累者,連及也。

    煩爾者,爾即汝也,謂累汝後代,如帶累也。

    此是如來适時而化,示有謙詞。

    又令于三世傳法不絕,三世不同,亦世界也。

    又菩薩敬順後世,宣布生人之善,即為人也。

    又金口所囑,菩薩頂荷,令後世不失,治其失惡,即對治也。

    又殷勤授受,令後代人奉旨入住,入住證真,即第一義也。

     △二、囑累品明如來摩頂付囑二:初、正明付囑二:初、如來付囑三:初、正付。

     爾時,釋迦牟尼佛(至)令一切衆生普得聞知。

     以一手一時遍摩諸菩薩頂,故名大神力。

    佛以一權智善巧之手,摩三千三百那由他國土,畟塞虛空,諸菩薩實智之頂。

    如來授道化他,故名權智手也。

    菩薩自行受道,故名實智頂也。

    若申手摩頂,即身付囑也。

    權智臨實智,即意付囑也。

    而作是言,即口付囑也。

    文有四悉檀意,我于無量劫,修是難得之法者,此從前佛受學,今以付汝,汝當授彼。

    三世繼嗣,即世界悉檀也。

    一心流布,即為人悉檀也。

    廣令增者,即對治悉檀也。

    益者,即第一義悉檀也。

    妙樂雲:現大神力者,如來向現十種神力,已表當來現在四一益竟。

    而今複雲現神力者,正表身口心三付囑也。

     ○四明教行錄:因日本國僧問雲:指何等國土,名三千三百那由他耶?有雲:指三變淨土,八方各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

    若依此義,可雲三千三百。

    此說是否?答:據理須指三變淨土也。

    此中應非大千為一國土,恐指一四天下為一國矣。

    娑婆既是大千之名,則可足成三千三百。

    然大千亦似未及一百萬億那由他四天下,恐約大數增至大千。

    何者?小數則十十成百,大數則百百為千,千千為萬等。

    故初變娑婆為一百那由他,二三兩變各二百那由他,則一方有四百那由他,八方共成三千二百,并娑婆一百,成三千三百。

     △二釋付 所以者何?如來有大慈悲(至)如來之法勿生悭吝。

     有大慈悲者,如來室也。

    無悭吝者,如來衣也。

    亦無所畏者,如來座也。

    佛之智慧者,一切智也。

    如來智慧者,道種智也。

    自然智慧者,一切種智也。

    于如來室中,能施衆生三種智慧,乃至座中,亦複如是。

    此即衣座室三,各具三智。

    以此三事,弘經益他,令他各得果地三智之用。

    故知室若無二,弘誓不普。

    衣若無二,法身不滿。

    座若無二,惑破不周。

    如是施主,三法無缺,自他不空。

    汝等當學如來如此三法,而流通之。

    以此三三,應施一切。

    汝等即是衆生之大施主。

    是名釋出佛意而付囑也。

    妙樂雲:佛之智慧等者,取覺照邊,屬一切智,見畢竟空。

    如來智慧等者,即取從因至果,得道種名。

    如是施主下,結能施意。

    是施主故,有大慈悲。

    自既入室,令他入室,無悭吝故。

    自既着衣,令他着衣,無所畏故。

    自既坐座,令他坐座,亦可雲無悭吝故,施此三法。

    無所畏故,說此三法。

    若施若說具慈悲,即入室三法也。

     △二誡付 于未來世若有善男子(至)則為已報諸佛之恩。

     若根深智利,直說佛慧;若不堪者,于餘深法中示教利喜。

    佛慧是深而非餘,六方便是餘而非深,别教次第是餘亦是深。

    汝能以餘深之法助申佛慧者,即善巧報佛之恩,是名誡付囑也。

    示教利喜者,搜要記雲:指授曰示,教诏為教,令益為利,歡悅名喜。

     △二、菩薩領受 時諸菩薩摩诃薩(至)唯然,世尊!願不有慮。

     佛既三業付囑,菩薩亦三業領受:歡喜是意領受,曲躬低頭是身領受,俱發聲言是口領受。

    如世尊敕者,領受如來是大施主入如來室意也。

    當具奉行者,領受無諸悭吝着如來衣意也。

    願不有慮者,領受無所畏坐如來座意也。

    佛既三付,菩薩亦三受,皆如文。

     △三事畢唱散 爾時釋迦牟尼佛(至)多寶佛塔還可如故。

     多寶為證經故來,今迹本二門已訖,故須微遣,複閉如故。

    分身為開塔故集,開塔事了,故令分身各還本土。

    塔不可重開,故分身去而不現。

    塔猶聽法,故閉而尚在。

    問:塔若聽法,亦應不閉。

    答:證正已故閉,聽流通故在。

     △二時衆歡喜 說是語時,十方無量(至)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諸佛為化他事遂故喜,菩薩為自行得法故喜。

    又能說之人清淨故喜,佛是也。

    又聞清淨法故喜,妙經是也。

    又聞法獲證故喜,現在、未來得益者是也。

    三事具足大歡喜。

     妙法蓮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 觀經曰:昔名星光,從尊者日藏聞說佛慧,以雪山上藥供養衆僧:願我未來能治衆生身心兩病。

    舉世歡喜,号曰藥王。

    今此經文明一切衆生喜見,頓舍一身,複燒兩臂,輕生重法,命殒道存。

    舉昔顯今,故言本事品也。

    此下五品皆是化他流通,具列如向。

    今明方便品開三顯一,圓因已竟;安樂行品明乘乘之法;壽量明乘果已竟;此品下明乘乘之人。

    故十二門論雲:大乘者,普賢、文殊大人之所乘也。

    藥王以苦行乘乘,妙音、觀音以三昧乘乘,陀羅尼以總持乘乘,妙莊嚴以誓願乘乘,普賢以神通乘乘。

    作此解者,于化他流通義便也。

    妙樂雲藥王至流通義便者。

    佛囑累已,大事功畢,随物偏好,故乘乘不同。

    真如實相是所乘之體,一乘因果是所乘之事,苦行等是乘乘之緣。

    随物機宜,故使弘者随緣不同,故所乘體皆妙法也。

    以依一實立因果,故乘于所乘,以利物故,故曰乘乘。

     △二、藥王下五品,約化他勸流通四:初、藥王菩薩品,明勖化他之師。

    唯願大法大得弘宣,大願衆生獲大饒益,所以竭其神力,盡其形命,殷殷??,志猶未已,庶令弟子宗法如師,我傳爾明,爾複傳明,明明無己,師之志也。

    故知此品勖弘法之師也。

    次、妙音、觀音兩品,明他方大士奉命弘經,普現色身,形無定準,不可以牛羊眼看,不可以凡愚識度,于所聞處勿生輕想,輕想則法不染心。

    故知二品勖受法弟子也。

    三、陀羅尼品,明惡世弘經,喜多惱難,以咒護之,使道流通也。

    四、妙莊嚴王品,明人護。

    前品說咒護,今品說人護,人護尚爾,咒護彌良,普勸流通也。

    今初,文為四:初、菩薩請問三:初、通問遊化。

     爾時,宿王華菩薩白佛言(至)雲何遊于娑婆世界。

     妙樂雲通問遊化者,遊必具足十法界身,并如妙音、觀音,但别舉苦行以逗所宜,故請答之言,意在苦行。

     △二、别問苦行 世尊,是藥王菩薩有若幹百千萬億(至)難行苦行。

     △三、請佛答釋 善哉!世尊,願少解說(至)及此聲聞衆聞皆歡喜。

     △二、如來決答二:初、答苦行二:初、明事本三:初、明時節久遠。

     爾時,佛告宿王華菩薩:乃往過去無量恒河沙劫。

     △二、有佛聲聞等 有佛号日月淨明德(至)菩薩壽命亦等。

     妙樂雲:此文科為有佛、聲聞者,文略,具如經列有菩薩、有菩薩壽等。

     △三明國土莊嚴 彼國無有女人、地獄、餓鬼,(至)歌歎于佛以為供養。

     今文雲無阿修羅,下文何雲阿修羅等見其無臂等耶?答:今言無者,無實報修羅,若論權現,容亦有之。

     ○一箭道者,補注引嘉祥雲:二裡也。

    有人雲:取射垛一百二十步。

    或雲:一百三十步,或一百五十步。

     △二、明本事三:初、佛說法。

     爾時彼佛為一切衆生喜見菩薩(至)說法華經。

     然佛普為一切衆生,何故獨為喜見?但喜見是對揚,須付囑流通,如今之身子,寄一而言諸耳。

     △二、修供養二:初、現在二:初、修行得法。

     是一切衆生喜見菩薩(至)得現一切色身三昧。

     補注雲:現一切色身三昧者,即普現色身三昧也。

    有三義:一者、内現,如今經說:身根清淨,十界依正,于身中現,如淨明鏡,現諸色像;二者、外現,如妙音、觀音,随機示現十界色身;三、内外現,如大集經:觀于己身、衆生身、諸佛身,悉于己身中現。

    又見己身、衆生身現,佛身中、衆生身中,亦如是現。

     △二、作念報恩二:初、以三昧力 得此三昧已,心大歡喜(至)價值娑婆世界以供養佛。

     妙樂雲:入是三昧者,普現三昧,理無出入,表用三昧之力,故雲入耳。

     ○海此岸者,補注引正法念經雲:妙高山内海此岸。

    此岸即南岸也。

    六铢者,二十四铢為兩。

    言六铢者,即一兩中四分之一也。

     △二、正報身力三:初、自燒身。

     作是供養已,從三昧起,(至)八十億恒河沙世界。

     妙樂雲:以神通力願者,明不以世火,還依所得三昧起利他願,以智觀火焚難思境,故使光明起斯照彼。

     ○補注雲:薰陸者,出大秦國。

    西域記雲:薰陸香樹,葉似棠梨。

    兜樓婆,出鬼神國。

    此雲香草,舊雲白茅香。

    畢力迦,或雲即丁香也。

    膠香,即白膠香也。

     △二佛稱歎 其中諸佛同時贊言(至)作是語已而各默然。

     真法供養者,當是内運智觀,觀煩惱因果,皆用空慧蕩之,故言真法也。

    又觀若身若火,能供所供,皆是實相,誰燒誰然,能供所供,皆不可得,故名真法也。

    妙樂雲:當是之言,正顯真法,所以燒身名真法者,由内觀故。

    所觀者何?即此生身,由惑因故,感斯惑果,皆用之言,顯因果俱蕩。

    又觀若身若火等者,于中先明法空,次誰燒下,辯生空。

    初法空者,既即實相,實相無燒身火能所,安得有燒有能所耶?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