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科注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具戒、定、慧,今文從别,且屬圓頓。
若漸教說三乘,空三昧力如搗,無相三昧如篩,無作三昧如合,一一三昧具戒、定、慧。
又空觀如搗,假觀如篩,中觀如合,此三觀各不離戒、定、慧,将此法與漸、頓衆生修行,故名令服也。
△二、譬佛将此誡勸兩門化二:初、勸門。
而作是言:此大良藥,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汝等可服。
△二誡門 速除苦惱,無複衆患。
佛将勸誡二教,令諸衆生服法藥也。
△二、譬益不虛 其諸子中不失心者,(至)即便服之,病盡除愈。
此雲諸子,即上所明三子中了因之子也。
既不失心,服藥病差,即譬上皆實不虛也。
△二、非滅現滅二:初、不久應死譬二:初、唱死之由譬。
餘失心者,見其父來,(至)如是好藥而不肯服。
此譬現滅之由,正由衆生薄德,見佛常在,但增憍恣而不修行,即是不肯服藥也。
△二、正唱應死譬二:初、拟去住譬。
我今當設方,便令服此藥。
譬上住世有損,現滅有益,當設方便,當即拟也。
△二、唱應死譬 即作是言汝等當知(至)遣使還告汝父已死。
正譬現滅,化期将竟,故雲衰老。
死時已至者,當入涅槃也。
佛雖滅度,留經教在世,故雲是好良藥。
今留在此,複至他國者,即是此方現滅,他方現生也。
遣使等者,四依菩薩語衆生雲:佛已滅度,但留此法,我今宣弘,汝當受行也。
後時衆生,若無四依傳述經法,豈能自知佛已滅度?故用四依,是使人也。
△二、諸子醒悟譬二:初、現滅利益 是時,諸子聞父背喪(至)今者舍我,遠喪他國。
衆生因知父喪,方能醒悟,以譬如來現滅,衆生方修行也。
△二、未來機感 自惟孤露,無複恃怙,(至)即取服之,毒病皆愈。
良由如來滅後,衆生醒悟,服藥修行,以作因緣,能感未來應化。
如遺教經雲:其未度者,皆悉已作得度因緣。
亦有現得感見,非獨釋迦。
如普賢觀經雲:精進苦到,得見釋迦分身多寶、東方善德等,及七佛世尊。
△三、尋後來歸譬未來應化 其父聞子悉已得差,尋便來歸,鹹使見之。
此譬未來益物,父聞子差,即成能感之機,鹹使見之,是起未來之應,方将形聲兩益也。
妙樂雲:得差之言,不全惑斷,但有三乘機及堪會者,不論斷與不斷,皆名得差。
△二、治子實益譬。
譬上三世,益物不虛。
諸善男子,于意雲何(至)不也,世尊。
△二、合譬三:初、合過去益物。
佛言:我亦如是,成佛已來(至)阿僧祇劫,為衆生故。
△二、合現在益物 以方便力,言當滅度。
△三合益物不虛 亦無有能如法,說我虛妄過者。
△二、偈頌三:初、頌法說二:初、頌三世益物三:初、頌過去三:初、頌成道已久。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自我得佛來,所經諸劫數,無量百千萬,億載阿僧祗。
補注雲:百生千,千生萬,萬生億,億生兆,兆生京,京生秭,秭生垓,垓生壤,壤生溝,溝生澗,澗生正,正生載也。
△二頌中間益物 常說法教化,無數億衆生,令入于佛道。
爾來無量劫, △三頌常住此處 為度衆生故,方便現涅槃(至)雖近而不見。
△二、頌現在二:初、頌非生現生。
衆見我滅度廣供養舍利(至)俱出靈鹫山。
△二頌非滅現滅 我時語衆生,常在此不滅(至)但謂我滅度。
△三、頌未來四:初、頌未來機感。
我見諸衆生,沒在于苦惱,(至)乃出為說法。
此下,頌未來。
上長行但寄常住不滅四字,今偈頌則廣文為四科,此一行半明未來機感。
△二頌常住不滅 神通力如是,于阿僧祇劫,(至)散佛及大衆。
常在靈鹫山,此謂實報土也。
及餘諸住處者,謂方便有餘土,即上餘國義也。
天人充滿者,住、行、向三十心是人,十地是天。
擊天鼓者,表佛無問自說也。
雨曼陀羅華者,表說賢聖位次也。
妙樂雲:若準餘國,指有餘土者,報土須指他受用土。
若據常在之言,即屬自受用土。
若準頌文寶莊嚴之言,即是本時他受用土也。
○他受用者,即他報身所居之土,名實報土,屬事也。
他報是勝應身,從機感見,故名他報。
自受用土,即自報身所居之土,名常寂光,屬理也。
自報是智慧。
經雲:久修業所得,慧光照無量是也。
△三、明不見因緣 我淨土不毀而衆見燒盡(至)不聞三寶名 △四、明得見因緣 諸有修功德柔和質直者(至)久修業所得。
妙樂雲:諸有修功德等者,即指緣了二因具足者也。
則皆見我身,見實報土他報身也。
或時為此衆等者,亦初地初住也。
久乃見佛者,即指五濁重者。
我智力如是,總結大勢力也。
△二頌皆實不虛 汝等有智者,勿于此生疑,當斷令永盡,佛語實不虛。
△二、頌譬說二:初、頌開譬三:初、頌過去。
如醫善方便。
△二頌現在 為治狂子故,實在而言死。
△三頌不虛 無能說虛妄。
△二、頌合譬三:初、頌合過去。
我亦為世父,救諸苦患者, 二、頌合現在 為凡夫颠倒,實在而言滅(至)為說種種法。
△三頌合不虛 每自作是意:以何令衆生,得入無上慧,速成就佛身? 開三顯一,開近顯遠,欲令衆生速得佛道,此事必得不虛也。
妙法蓮華經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佛說壽量時,地湧過去弟子靈山,現在弟子得種種益,故言功德。
淺深不同,故言分别品也。
此文是本門第二授記段。
若據聞經功德,但屬餘殘。
今準當得菩提之言,複同授記法華論分。
此文有法力、修行力。
法力者,由法而成,故名為力。
有五:一者證,謂六百八十萬億得無生忍,乃至一生得菩提。
二者信,謂八世界微塵數菩薩發菩提心。
三者供養,謂說是菩薩得大法利時,于虛空中雨天華等。
此三如今品。
四者聞法,如随喜品。
五者讀誦持說。
讀誦,如法師功德品。
持者,追指法師安樂行、勸持三品。
說者,如神力、囑累二品。
修行力者,苦行力,如藥王品。
教化,如妙音品。
護難,如觀音陀羅尼二品。
示功德,如妙莊嚴王品。
護法,如普賢品。
△二、分别功德品初、記領二:初、總受法身記三:初、經家總序。
爾時,大會聞佛說壽命劫數長遠如是(至)得大饒益。
△二、如來分别 于時,世尊告彌勒菩薩摩诃薩(至)得無生法忍。
科雲分别者,即上品題下注雲淺深不同之意也。
佛語圓妙(指本、迹二門),不可用權位釋經。
故上迹門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今本門諸菩薩增道損生,皆約圓位解釋。
得無生法忍者,入圓教十住位也。
故華嚴經雲:初發心住,一發一切發,得如來一身無量身,清淨妙法身,湛然應一切。
即此義也。
中論雲: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說無生。
又華嚴疏雲:阿者,入無生義。
無生之理,統該萬法。
菩薩得此無生,達諸法空,斷一切障也。
複有千倍,菩薩摩诃薩得聞持陀羅尼門。
得聞持陀羅尼,入十行位也。
大論明三陀羅尼:一、聞持陀羅尼。
得此陀羅尼者,一切語言諸法,耳所聞者,皆不忘失,即是名持。
二、分别知陀羅尼。
三、入音聲陀羅尼。
具見翻譯名義。
複有一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诃薩,得樂說無礙辯才。
得樂說等者。
入十向位。
華嚴?回向品雲:菩薩得決定,辯才無盡藏,演說一切佛,平等法是也。
複有一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诃薩,(至)無量旋陀羅尼。
得無量旋陀羅尼,入初地也。
淨名疏雲:旋者,轉也,謂旋轉分别,破塵沙惑,顯出恒沙佛法也。
複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菩薩,(至)能轉不退法輪。
不退義見前。
此入第二地也。
複有二千中國土微塵數菩薩,(至)能轉清淨法輪。
此入第三地也。
複有小千國土(至)八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八生入第四地。
七生入第五地。
六生入第六地。
五生入第七地。
複有四四天下(至)四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四生入第八地也。
複有三四天下(至)三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三生入第九地也。
複有二四天下(至)二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二、生入第十地也。
複有一四天下(至)一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一生入等覺金剛心也。
自初住至此等覺,位位各破一品無明,總四十一品。
更破一品微細無明,入妙覺位。
若論位位增道損生,皆約智德論增,斷德論損。
增即法身生,損即無明滅。
所謂增圓妙道,損變易生也。
然本門得道,數倍衆經。
非但數多,又熏修日久。
元本垂迹,處處開引。
中間相值,數數成熟。
今世五味,節節調伏。
收羅結撮,歸會法華。
譬如田家,春生夏長,耕種耘治,秋收冬藏,一時獲刈。
自法華已後,有得道者,如捃拾耳。
妙樂雲:捃拾如涅槃。
自雲:八千聲聞,于法華中,得授記莂。
如秋收冬藏,更無所作。
故知大獲,須在法華。
○捃(均上聲。
法華開顯如大獲,涅槃捃拾殘機,如大獲之後,取拾遺餘之穗,名捃拾也。
) 複有八世界微塵數衆生(至)三菩提心。
八世界發心者,六根清淨人,初入十信位也。
故仁王經雲:十善菩薩發大心,長别三界苦輪海。
即此義也。
妙樂雲:十善菩薩者,此明十信,信信通皆具足十善,非謂專以人天不殺盜等,用對十信也。
△三、時衆供養 佛說是諸菩薩摩诃薩(至)歌無量頌贊歎諸佛。
時衆聞深遠法,得大饒益,欲報佛恩,而設供養,亦是寄事以表領解。
上迹門開權顯實,菩薩亦悟,而大事未畢,所以不陳供養,而表領解。
今本門開近顯遠既竟,彌勒總申領解,故以供養表之。
諸菩薩執持幡蓋,次第而上,至于梵天者,幡者轉義,蓋者覆義,地者始義,梵者淨義。
智斷番番轉,慈悲番番覆,高下深淺,不失次第,際于梵天,表諸菩薩增道損生,鄰于妙覺,極于極淨也。
△二、彌勒申領解三:初、頌時衆得解。
爾時,彌勒菩薩從座而起,(至)合掌向佛,而說偈言: 佛說希有法昔所未曾聞(至)歡喜充遍身。
△二頌如來分别 或住不退地,或得陀羅尼(至)如虛空無邊。
随數生成佛者,頌四天下微塵數菩薩,四生當得菩提,乃至二天下微塵數菩薩,二生當得菩提。
當成一切智者,等覺一生之後,成妙覺果佛之智也。
得無量無漏清淨之果報者,揀異二乘有量,故言無量。
妙因所感,故言清淨。
無障礙土,故言果報。
揀異二乘無報也。
△三頌時衆供養 雨天曼陀羅、摩诃曼陀羅(至)以助無上心。
從此偈後至經盡,凡十一品半,并屬流通。
段分為二:一、從此下至不輕品,凡三品半,明弘經功德深,以勸流通;二、從神力品下,凡八品,付囑流通。
此複二,各有三:初三者,此半品及随喜品,明五品位中初品因功德勸流通;二、從法師功德品,明五品位中初品果功德勸流通;三、不輕品,引信毀罪福證勸流通。
後三者,初、神力、囑累二品,囑累流通;二、藥王下五品,約化他勸流通;三、普賢品,約自行勸流通。
若論十一品半生起次第者,現在聞經,得真似兩解之益,如上說。
若直聞一句而生随喜,如現在四信格其功德。
未來無佛,恐人疑福少,故說滅後五品位中功德也。
因功德微密,未若果功德彰灼,故說法師功德品。
因果雙舉,未若引證分明,故說不輕品。
雖舉往人,未若現其神變,故說神力品。
雖示神力,未若摩頂付囑,故說囑累品。
雖通途囑累,未若示其要術,棄身存道,故說藥王品。
雖誡能化,未若誡其所化,随聞法處,應生佛想,故說妙音、觀音二品。
若初心弘經,既無神力,當依内禁,故說陀羅尼品。
複須外護,故說嚴王、普賢二品。
聯翩重疊,使大法弘通耳。
就此偈後長行至品末,大分為二:一、現在四信,二、滅後五品。
未來無佛等者,恐人疑雲:如來滅後弘經,豈若四信功德之多?故雲福少。
△三、此下盡經十一品半,屬本門流通段二:初、下三品半,明弘經功深勸流通三:初、此下至随喜,明初品因功德勸流通二:初、現在四信四:初、一念信解二:初、長行三:初、舉示其人。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诃薩:(至)乃至能生一念信解。
此去至當知是為深信解相。
明現在四信。
四信者,一一念信解,未能演說,二略解言趣,三廣為他說,四深信觀成。
言一念信解者,謂随所聞處,豁爾開明,随悟而入,無有挂礙。
信一切法,皆是佛法。
又信佛法,不隔一切法。
不得佛法,不得一切法。
而見一切法,亦見佛法。
即一而三,即三而一。
如門前路,通達一切,東西南北,??(呼陌切,快也)無壅礙。
眼耳鼻舌身意,凡有所對,悉亦如是。
無疑曰信,明了曰解。
是為一念信解心也。
如是信解,名鐵輪位。
又一說,未是具足鐵輪,乃是十信之初心。
其人未得六根清淨,故非鐵輪正位也。
△二、明其功德二:初、總論無量。
所得功德,無有限量。
△二、格量多少二:初、舉五度為格量本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至)除般若波羅蜜。
般若即是今校量五度之正慧,故言除般若也。
△二、正格量多少不及 以是功德比前功德(至)算數譬喻所不能知。
△三位行不退 若善男子、善女人有如是功德(至)無有是處。
圓教十信,初心聞壽量功德自外而資,圓順信解自内而熏,所以不退。
妙樂雲位行不退者,文判四信得為十信,故初信至七信為位不退,八信已去為行不退。
大品明别教菩薩退位有魔、不退無魔,圓教初心魔不得便,況不退位?故雲無有是處。
△二、偈頌三:初、格量多少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人求佛慧(至)行此諸功德。
如上之所說。
△二、追頌人相 有善男女等聞我說壽命(至)其福為如此。
△三行位不退 其有諸菩薩,無量劫行道,(至)于此無有疑。
無量劫行道者,久修諸度也。
願我于未來等者,起慈悲願也。
既聞長壽,願當同之。
今始聞此經,一念信解,功等久行,亦乃過之。
妙樂雲:言說壽亦如是者,謂說常壽。
若得常壽,盡未來世,必當過此。
何但如是,今如來壽,從實成說,故且爾許耳。
深心等者,深謂窮理不二,直謂始終一揆。
于此無有疑者,此于本地圓門,仍具五法,方乃斷疑:一者聞遠生信,二者深心,三者直心,四者多聞心,五者為他說。
是為五法也。
△二、略解言趣二:初、标人相。
又阿逸多,若有聞佛壽命長遠,解其言趣。
△二正格量 是人所得功德無有限量,能起如來無上之慧。
此是第二信略解言趣。
前但信解未能敷說,說涉名數須善方言,今此具足故言解。
其言趣即是為他解說,以說力故能起自他無上之慧也。
△三、廣為他說二:初、出人相。
何況廣聞是經若教人聞(至)供養經卷 △二正格量 是人功德,無量無邊,能生一切,種智 此是第三信,廣為他說,謂廣聞廣解,廣為他說,廣修供養,供養外資,令内智疾入,能生一切種智也。
△四、深信觀成 阿逸多,若善男子、善女人(至)當知是為深信解相。
此是第四信,深信觀成。
謂具上三信,加修觀行,入禅用慧,想成相起,能見有餘、實報兩土相貌。
見佛共比丘僧常在耆山者,方便有餘土相也。
又見娑婆純諸菩薩者,實報土相也。
初二信是聞慧位,廣聞廣說是思慧位,觀行想成是修慧位,自淺之深,成六根清淨十信位也。
妙樂雲:想成相起者,理具此相,依理起想,故此想成,便見此相。
從初習觀,但得想名,觀行淺故,但依此想,漸深漸成,入初住位,任運遍見,應用無方。
問:稱理起想,何須土想?但觀一念,妙理即足。
答:前之三教,用觀皆須破陰,唯圓教即觀一念,三千三谛具足,是則一心一切心,一身一切身,一土一切土。
故觀成時,一心見一切心,一身見一切身,一土見一切土,十方諸佛身中現故。
故于自心常寂光中,遍見十方一切身土,即如天台大師親見靈山一會,俨然未散是也。
△二、滅後五品二:初、列五品格量,四品功德二:初、長行五:初、直起随喜之心。
又複如來滅後若聞是經(至)當知已為深信解相。
此去明如來滅後五品。
五品者:一、直起随喜心;二、加自受持讀誦;三、加勸他受持讀誦;四、加兼行六度;五、加正行六度。
此五人者,通論皆自行化他,故下随喜品雲五十人展轉相教也。
既皆有自行,故通稱弟子;皆有化他,故通稱法師也。
若别論者,前二人但自行,後三人俱化他。
若作法師,名之在三不在五。
自行既通,所以皆稱弟子也。
今文是初随喜品,但标人相而已。
至第六卷随喜品,方校量功德。
何故爾?答:後四品于此粗格量,初品于彼廣格量。
廣格量已,況出勝者?意謂初品功德尚爾,況後之四品耶?佛不煩文,巧說若此。
△二、加自受持讀誦二:初、标人相。
何況讀誦受持之者。
以初品但直随喜,況出能受持讀誦者?是為第二讀誦品。
△二正格量 斯人則為頂戴如來(至)作是供養已。
此格量第二品功德也。
慮恐初心之人,世緣紛動,妨修正業。
但專頌持此經,則為頂戴如來,乃至供養衆僧。
何者?蓋此經是如來法身,若專讀誦,則為頂戴。
經文是能诠,如塔能盛,故不須起事塔。
實相是所诠,即法身舍利,故不須安生身舍利。
經文能容第一義僧,故不須供養相從僧也。
廢事存理,所益弘多。
○從佛有法,從法有僧,名相從僧。
△三、勸他受持讀誦二:初、标人相。
阿逸多,若我滅後聞是經典(至)若自書、若教人書。
上但自誦持,今複能教他,是為第三品。
△二正格量 則為起立僧坊(至)及造僧坊,供養衆僧。
此格量第三品功德也。
多羅舊名貝多,此翻岸,形如此方棕欄,直而且高,極高長八九十尺,果熟赤色,大如石榴,人多食之。
又有人雲:一多羅樹高七仞,七尺曰仞,是則樹高四十九尺。
西域記雲:南印建那補羅國北不遠,有多羅林三十餘裡,其葉長廣,其色光潤,諸國書寫,莫不采用。
補注雲:八者表八正道,園林表總持,浴池表八解脫,大涅槃為禅定窟,柔和忍辱以為衣服,法喜禅悅以為飲食等。
△四、加其兼行六度二:初、标人相。
況複有人能持是經(至)忍辱精進一心智慧 初品至此,理觀若熟,涉外不妨内,事資于道。
如油多火猛,順流揚帆,又加功力,其勢轉疾。
妙玄雲:上但觀理,未遑涉事。
今正觀稍明,即旁兼利物,能以少施與虛空、法界等,使一切法趣檀,檀為法界。
餘五度亦如是。
事相雖少,運懷甚大。
此則理觀為正,事行為旁,故言兼行六度。
是為第四品。
△二正格量 其德最勝無量無邊,(至)疾至一切種智。
此格量第四品功德也。
△五、加其正行六度二:初、标人相。
若人讀誦受持是經(至)利根智慧,善答問難。
妙玄雲:至第五品,圓觀稍熟,理事欲融,涉事不妨理,在理不隔事,故具行六度。
若布施時,無二邊取着,十法界依正一舍,一切舍财身及命無畏等施。
若持戒時,性重譏嫌,等無差别,五部重輕,無所觸犯。
若行忍時,生法寂滅等忍,荷負安耐。
若行精進,心身俱淨,無間無退。
若行禅時,遊入諸禅,靜散無妨。
若修慧時,權實二智,究了通達,乃至世智治生産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
具足解釋佛之知見,而于正觀,如火益薪,故雲正行六度。
是為第五品。
○六度中,不舉布施者,為他解釋,即是法施,義必兼也。
五品中,前三人是聞慧位,兼行六度是思慧位,正行六度是修慧位,都是十信前耳。
或雲:初随喜品,是入信心位。
分一品為兩心,五品即十信心,即是鐵輪六根清淨位也。
妙樂雲:問:何故現在唯四信,滅後立五品?答:其義既齊,四五無别。
但是滅後加讀誦位,為第二品耳。
△二正格量 阿逸多,若我滅後,諸善男子(至)皆應供養如佛之塔。
此格量第五品功德也。
已趣道場者,行處也。
三菩提者,近處也。
△二、偈頌四:初、頌第二品。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我滅度後,(至)則為已如上,具足諸供養。
△二頌第三品 若能持此經,則如佛現在(至)種種皆嚴好。
翻譯名義雲:旃檀,義翻與藥。
慈恩傳雲:樹類白楊,其質涼冷,蛇多附之。
華嚴經雲:摩羅耶山出旃檀香,名曰牛頭。
若以塗身,設入火坑,火不能燒。
正法念經雲:北洲有山,名曰高山。
高山之峰,多有牛頭旃檀。
若諸天與修羅戰時,為刀所傷,以牛頭旃檀塗之即愈。
以此山峰狀如牛頭,于此峰中生旃檀樹,故名牛頭。
△三頌第四品 若有信解心,受持讀誦書,(至)不嗔不惡口。
須曼,具雲須曼那,又雲蘇摩那,此雲善攝意。
其華色黃白而極香,樹不至大,高三四尺,下垂如蓋。
檐蔔,亦雲薝博迦,此雲黃華,華小而香。
阿提目多伽者,妙樂雲:此雲龍?華,又雲善思夷華。
其草形如大麻,赤華青葉,子堪為油,亦堪為香。
此頌第四品,兼行六度。
不言精進者,諸度行之不怠,即是精進。
不言智慧者,不嗔不惡口,即是智慧。
有智慧人,内則無嗔,外無惡口故也。
△四頌第五品 恭敬于塔廟,謙下諸丘,(至)經行及坐卧, 生心如佛想者,此第五品初依之人,即号如來故也。
不久詣道樹者,此第五品人,其位已在十信鐵輪,不久得入初住銅輪,能八相作佛也。
此第五品與第四信齊,同是修慧位。
若論入位,同是六根清淨位也,而有現未佛世滅後之異耳。
妙法蓮華經科注卷第五
若漸教說三乘,空三昧力如搗,無相三昧如篩,無作三昧如合,一一三昧具戒、定、慧。
又空觀如搗,假觀如篩,中觀如合,此三觀各不離戒、定、慧,将此法與漸、頓衆生修行,故名令服也。
△二、譬佛将此誡勸兩門化二:初、勸門。
而作是言:此大良藥,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汝等可服。
△二誡門 速除苦惱,無複衆患。
佛将勸誡二教,令諸衆生服法藥也。
△二、譬益不虛 其諸子中不失心者,(至)即便服之,病盡除愈。
此雲諸子,即上所明三子中了因之子也。
既不失心,服藥病差,即譬上皆實不虛也。
△二、非滅現滅二:初、不久應死譬二:初、唱死之由譬。
餘失心者,見其父來,(至)如是好藥而不肯服。
此譬現滅之由,正由衆生薄德,見佛常在,但增憍恣而不修行,即是不肯服藥也。
△二、正唱應死譬二:初、拟去住譬。
我今當設方,便令服此藥。
譬上住世有損,現滅有益,當設方便,當即拟也。
△二、唱應死譬 即作是言汝等當知(至)遣使還告汝父已死。
正譬現滅,化期将竟,故雲衰老。
死時已至者,當入涅槃也。
佛雖滅度,留經教在世,故雲是好良藥。
今留在此,複至他國者,即是此方現滅,他方現生也。
遣使等者,四依菩薩語衆生雲:佛已滅度,但留此法,我今宣弘,汝當受行也。
後時衆生,若無四依傳述經法,豈能自知佛已滅度?故用四依,是使人也。
△二、諸子醒悟譬二:初、現滅利益 是時,諸子聞父背喪(至)今者舍我,遠喪他國。
衆生因知父喪,方能醒悟,以譬如來現滅,衆生方修行也。
△二、未來機感 自惟孤露,無複恃怙,(至)即取服之,毒病皆愈。
良由如來滅後,衆生醒悟,服藥修行,以作因緣,能感未來應化。
如遺教經雲:其未度者,皆悉已作得度因緣。
亦有現得感見,非獨釋迦。
如普賢觀經雲:精進苦到,得見釋迦分身多寶、東方善德等,及七佛世尊。
△三、尋後來歸譬未來應化 其父聞子悉已得差,尋便來歸,鹹使見之。
此譬未來益物,父聞子差,即成能感之機,鹹使見之,是起未來之應,方将形聲兩益也。
妙樂雲:得差之言,不全惑斷,但有三乘機及堪會者,不論斷與不斷,皆名得差。
△二、治子實益譬。
譬上三世,益物不虛。
諸善男子,于意雲何(至)不也,世尊。
△二、合譬三:初、合過去益物。
佛言:我亦如是,成佛已來(至)阿僧祇劫,為衆生故。
△二、合現在益物 以方便力,言當滅度。
△三合益物不虛 亦無有能如法,說我虛妄過者。
△二、偈頌三:初、頌法說二:初、頌三世益物三:初、頌過去三:初、頌成道已久。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自我得佛來,所經諸劫數,無量百千萬,億載阿僧祗。
補注雲:百生千,千生萬,萬生億,億生兆,兆生京,京生秭,秭生垓,垓生壤,壤生溝,溝生澗,澗生正,正生載也。
△二頌中間益物 常說法教化,無數億衆生,令入于佛道。
爾來無量劫, △三頌常住此處 為度衆生故,方便現涅槃(至)雖近而不見。
△二、頌現在二:初、頌非生現生。
衆見我滅度廣供養舍利(至)俱出靈鹫山。
△二頌非滅現滅 我時語衆生,常在此不滅(至)但謂我滅度。
△三、頌未來四:初、頌未來機感。
我見諸衆生,沒在于苦惱,(至)乃出為說法。
此下,頌未來。
上長行但寄常住不滅四字,今偈頌則廣文為四科,此一行半明未來機感。
△二頌常住不滅 神通力如是,于阿僧祇劫,(至)散佛及大衆。
常在靈鹫山,此謂實報土也。
及餘諸住處者,謂方便有餘土,即上餘國義也。
天人充滿者,住、行、向三十心是人,十地是天。
擊天鼓者,表佛無問自說也。
雨曼陀羅華者,表說賢聖位次也。
妙樂雲:若準餘國,指有餘土者,報土須指他受用土。
若據常在之言,即屬自受用土。
若準頌文寶莊嚴之言,即是本時他受用土也。
○他受用者,即他報身所居之土,名實報土,屬事也。
他報是勝應身,從機感見,故名他報。
自受用土,即自報身所居之土,名常寂光,屬理也。
自報是智慧。
經雲:久修業所得,慧光照無量是也。
△三、明不見因緣 我淨土不毀而衆見燒盡(至)不聞三寶名 △四、明得見因緣 諸有修功德柔和質直者(至)久修業所得。
妙樂雲:諸有修功德等者,即指緣了二因具足者也。
則皆見我身,見實報土他報身也。
或時為此衆等者,亦初地初住也。
久乃見佛者,即指五濁重者。
我智力如是,總結大勢力也。
△二頌皆實不虛 汝等有智者,勿于此生疑,當斷令永盡,佛語實不虛。
△二、頌譬說二:初、頌開譬三:初、頌過去。
如醫善方便。
△二頌現在 為治狂子故,實在而言死。
△三頌不虛 無能說虛妄。
△二、頌合譬三:初、頌合過去。
我亦為世父,救諸苦患者, 二、頌合現在 為凡夫颠倒,實在而言滅(至)為說種種法。
△三頌合不虛 每自作是意:以何令衆生,得入無上慧,速成就佛身? 開三顯一,開近顯遠,欲令衆生速得佛道,此事必得不虛也。
妙法蓮華經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佛說壽量時,地湧過去弟子靈山,現在弟子得種種益,故言功德。
淺深不同,故言分别品也。
此文是本門第二授記段。
若據聞經功德,但屬餘殘。
今準當得菩提之言,複同授記法華論分。
此文有法力、修行力。
法力者,由法而成,故名為力。
有五:一者證,謂六百八十萬億得無生忍,乃至一生得菩提。
二者信,謂八世界微塵數菩薩發菩提心。
三者供養,謂說是菩薩得大法利時,于虛空中雨天華等。
此三如今品。
四者聞法,如随喜品。
五者讀誦持說。
讀誦,如法師功德品。
持者,追指法師安樂行、勸持三品。
說者,如神力、囑累二品。
修行力者,苦行力,如藥王品。
教化,如妙音品。
護難,如觀音陀羅尼二品。
示功德,如妙莊嚴王品。
護法,如普賢品。
△二、分别功德品初、記領二:初、總受法身記三:初、經家總序。
爾時,大會聞佛說壽命劫數長遠如是(至)得大饒益。
△二、如來分别 于時,世尊告彌勒菩薩摩诃薩(至)得無生法忍。
科雲分别者,即上品題下注雲淺深不同之意也。
佛語圓妙(指本、迹二門),不可用權位釋經。
故上迹門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今本門諸菩薩增道損生,皆約圓位解釋。
得無生法忍者,入圓教十住位也。
故華嚴經雲:初發心住,一發一切發,得如來一身無量身,清淨妙法身,湛然應一切。
即此義也。
中論雲: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說無生。
又華嚴疏雲:阿者,入無生義。
無生之理,統該萬法。
菩薩得此無生,達諸法空,斷一切障也。
複有千倍,菩薩摩诃薩得聞持陀羅尼門。
得聞持陀羅尼,入十行位也。
大論明三陀羅尼:一、聞持陀羅尼。
得此陀羅尼者,一切語言諸法,耳所聞者,皆不忘失,即是名持。
二、分别知陀羅尼。
三、入音聲陀羅尼。
具見翻譯名義。
複有一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诃薩,得樂說無礙辯才。
得樂說等者。
入十向位。
華嚴?回向品雲:菩薩得決定,辯才無盡藏,演說一切佛,平等法是也。
複有一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诃薩,(至)無量旋陀羅尼。
得無量旋陀羅尼,入初地也。
淨名疏雲:旋者,轉也,謂旋轉分别,破塵沙惑,顯出恒沙佛法也。
複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菩薩,(至)能轉不退法輪。
不退義見前。
此入第二地也。
複有二千中國土微塵數菩薩,(至)能轉清淨法輪。
此入第三地也。
複有小千國土(至)八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八生入第四地。
七生入第五地。
六生入第六地。
五生入第七地。
複有四四天下(至)四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四生入第八地也。
複有三四天下(至)三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三生入第九地也。
複有二四天下(至)二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二、生入第十地也。
複有一四天下(至)一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一生入等覺金剛心也。
自初住至此等覺,位位各破一品無明,總四十一品。
更破一品微細無明,入妙覺位。
若論位位增道損生,皆約智德論增,斷德論損。
增即法身生,損即無明滅。
所謂增圓妙道,損變易生也。
然本門得道,數倍衆經。
非但數多,又熏修日久。
元本垂迹,處處開引。
中間相值,數數成熟。
今世五味,節節調伏。
收羅結撮,歸會法華。
譬如田家,春生夏長,耕種耘治,秋收冬藏,一時獲刈。
自法華已後,有得道者,如捃拾耳。
妙樂雲:捃拾如涅槃。
自雲:八千聲聞,于法華中,得授記莂。
如秋收冬藏,更無所作。
故知大獲,須在法華。
○捃(均上聲。
法華開顯如大獲,涅槃捃拾殘機,如大獲之後,取拾遺餘之穗,名捃拾也。
) 複有八世界微塵數衆生(至)三菩提心。
八世界發心者,六根清淨人,初入十信位也。
故仁王經雲:十善菩薩發大心,長别三界苦輪海。
即此義也。
妙樂雲:十善菩薩者,此明十信,信信通皆具足十善,非謂專以人天不殺盜等,用對十信也。
△三、時衆供養 佛說是諸菩薩摩诃薩(至)歌無量頌贊歎諸佛。
時衆聞深遠法,得大饒益,欲報佛恩,而設供養,亦是寄事以表領解。
上迹門開權顯實,菩薩亦悟,而大事未畢,所以不陳供養,而表領解。
今本門開近顯遠既竟,彌勒總申領解,故以供養表之。
諸菩薩執持幡蓋,次第而上,至于梵天者,幡者轉義,蓋者覆義,地者始義,梵者淨義。
智斷番番轉,慈悲番番覆,高下深淺,不失次第,際于梵天,表諸菩薩增道損生,鄰于妙覺,極于極淨也。
△二、彌勒申領解三:初、頌時衆得解。
爾時,彌勒菩薩從座而起,(至)合掌向佛,而說偈言: 佛說希有法昔所未曾聞(至)歡喜充遍身。
△二頌如來分别 或住不退地,或得陀羅尼(至)如虛空無邊。
随數生成佛者,頌四天下微塵數菩薩,四生當得菩提,乃至二天下微塵數菩薩,二生當得菩提。
當成一切智者,等覺一生之後,成妙覺果佛之智也。
得無量無漏清淨之果報者,揀異二乘有量,故言無量。
妙因所感,故言清淨。
無障礙土,故言果報。
揀異二乘無報也。
△三頌時衆供養 雨天曼陀羅、摩诃曼陀羅(至)以助無上心。
從此偈後至經盡,凡十一品半,并屬流通。
段分為二:一、從此下至不輕品,凡三品半,明弘經功德深,以勸流通;二、從神力品下,凡八品,付囑流通。
此複二,各有三:初三者,此半品及随喜品,明五品位中初品因功德勸流通;二、從法師功德品,明五品位中初品果功德勸流通;三、不輕品,引信毀罪福證勸流通。
後三者,初、神力、囑累二品,囑累流通;二、藥王下五品,約化他勸流通;三、普賢品,約自行勸流通。
若論十一品半生起次第者,現在聞經,得真似兩解之益,如上說。
若直聞一句而生随喜,如現在四信格其功德。
未來無佛,恐人疑福少,故說滅後五品位中功德也。
因功德微密,未若果功德彰灼,故說法師功德品。
因果雙舉,未若引證分明,故說不輕品。
雖舉往人,未若現其神變,故說神力品。
雖示神力,未若摩頂付囑,故說囑累品。
雖通途囑累,未若示其要術,棄身存道,故說藥王品。
雖誡能化,未若誡其所化,随聞法處,應生佛想,故說妙音、觀音二品。
若初心弘經,既無神力,當依内禁,故說陀羅尼品。
複須外護,故說嚴王、普賢二品。
聯翩重疊,使大法弘通耳。
就此偈後長行至品末,大分為二:一、現在四信,二、滅後五品。
未來無佛等者,恐人疑雲:如來滅後弘經,豈若四信功德之多?故雲福少。
△三、此下盡經十一品半,屬本門流通段二:初、下三品半,明弘經功深勸流通三:初、此下至随喜,明初品因功德勸流通二:初、現在四信四:初、一念信解二:初、長行三:初、舉示其人。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诃薩:(至)乃至能生一念信解。
此去至當知是為深信解相。
明現在四信。
四信者,一一念信解,未能演說,二略解言趣,三廣為他說,四深信觀成。
言一念信解者,謂随所聞處,豁爾開明,随悟而入,無有挂礙。
信一切法,皆是佛法。
又信佛法,不隔一切法。
不得佛法,不得一切法。
而見一切法,亦見佛法。
即一而三,即三而一。
如門前路,通達一切,東西南北,??(呼陌切,快也)無壅礙。
眼耳鼻舌身意,凡有所對,悉亦如是。
無疑曰信,明了曰解。
是為一念信解心也。
如是信解,名鐵輪位。
又一說,未是具足鐵輪,乃是十信之初心。
其人未得六根清淨,故非鐵輪正位也。
△二、明其功德二:初、總論無量。
所得功德,無有限量。
△二、格量多少二:初、舉五度為格量本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至)除般若波羅蜜。
般若即是今校量五度之正慧,故言除般若也。
△二、正格量多少不及 以是功德比前功德(至)算數譬喻所不能知。
△三位行不退 若善男子、善女人有如是功德(至)無有是處。
圓教十信,初心聞壽量功德自外而資,圓順信解自内而熏,所以不退。
妙樂雲位行不退者,文判四信得為十信,故初信至七信為位不退,八信已去為行不退。
大品明别教菩薩退位有魔、不退無魔,圓教初心魔不得便,況不退位?故雲無有是處。
△二、偈頌三:初、格量多少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人求佛慧(至)行此諸功德。
如上之所說。
△二、追頌人相 有善男女等聞我說壽命(至)其福為如此。
△三行位不退 其有諸菩薩,無量劫行道,(至)于此無有疑。
無量劫行道者,久修諸度也。
願我于未來等者,起慈悲願也。
既聞長壽,願當同之。
今始聞此經,一念信解,功等久行,亦乃過之。
妙樂雲:言說壽亦如是者,謂說常壽。
若得常壽,盡未來世,必當過此。
何但如是,今如來壽,從實成說,故且爾許耳。
深心等者,深謂窮理不二,直謂始終一揆。
于此無有疑者,此于本地圓門,仍具五法,方乃斷疑:一者聞遠生信,二者深心,三者直心,四者多聞心,五者為他說。
是為五法也。
△二、略解言趣二:初、标人相。
又阿逸多,若有聞佛壽命長遠,解其言趣。
△二正格量 是人所得功德無有限量,能起如來無上之慧。
此是第二信略解言趣。
前但信解未能敷說,說涉名數須善方言,今此具足故言解。
其言趣即是為他解說,以說力故能起自他無上之慧也。
△三、廣為他說二:初、出人相。
何況廣聞是經若教人聞(至)供養經卷 △二正格量 是人功德,無量無邊,能生一切,種智 此是第三信,廣為他說,謂廣聞廣解,廣為他說,廣修供養,供養外資,令内智疾入,能生一切種智也。
△四、深信觀成 阿逸多,若善男子、善女人(至)當知是為深信解相。
此是第四信,深信觀成。
謂具上三信,加修觀行,入禅用慧,想成相起,能見有餘、實報兩土相貌。
見佛共比丘僧常在耆山者,方便有餘土相也。
又見娑婆純諸菩薩者,實報土相也。
初二信是聞慧位,廣聞廣說是思慧位,觀行想成是修慧位,自淺之深,成六根清淨十信位也。
妙樂雲:想成相起者,理具此相,依理起想,故此想成,便見此相。
從初習觀,但得想名,觀行淺故,但依此想,漸深漸成,入初住位,任運遍見,應用無方。
問:稱理起想,何須土想?但觀一念,妙理即足。
答:前之三教,用觀皆須破陰,唯圓教即觀一念,三千三谛具足,是則一心一切心,一身一切身,一土一切土。
故觀成時,一心見一切心,一身見一切身,一土見一切土,十方諸佛身中現故。
故于自心常寂光中,遍見十方一切身土,即如天台大師親見靈山一會,俨然未散是也。
△二、滅後五品二:初、列五品格量,四品功德二:初、長行五:初、直起随喜之心。
又複如來滅後若聞是經(至)當知已為深信解相。
此去明如來滅後五品。
五品者:一、直起随喜心;二、加自受持讀誦;三、加勸他受持讀誦;四、加兼行六度;五、加正行六度。
此五人者,通論皆自行化他,故下随喜品雲五十人展轉相教也。
既皆有自行,故通稱弟子;皆有化他,故通稱法師也。
若别論者,前二人但自行,後三人俱化他。
若作法師,名之在三不在五。
自行既通,所以皆稱弟子也。
今文是初随喜品,但标人相而已。
至第六卷随喜品,方校量功德。
何故爾?答:後四品于此粗格量,初品于彼廣格量。
廣格量已,況出勝者?意謂初品功德尚爾,況後之四品耶?佛不煩文,巧說若此。
△二、加自受持讀誦二:初、标人相。
何況讀誦受持之者。
以初品但直随喜,況出能受持讀誦者?是為第二讀誦品。
△二正格量 斯人則為頂戴如來(至)作是供養已。
此格量第二品功德也。
慮恐初心之人,世緣紛動,妨修正業。
但專頌持此經,則為頂戴如來,乃至供養衆僧。
何者?蓋此經是如來法身,若專讀誦,則為頂戴。
經文是能诠,如塔能盛,故不須起事塔。
實相是所诠,即法身舍利,故不須安生身舍利。
經文能容第一義僧,故不須供養相從僧也。
廢事存理,所益弘多。
○從佛有法,從法有僧,名相從僧。
△三、勸他受持讀誦二:初、标人相。
阿逸多,若我滅後聞是經典(至)若自書、若教人書。
上但自誦持,今複能教他,是為第三品。
△二正格量 則為起立僧坊(至)及造僧坊,供養衆僧。
此格量第三品功德也。
多羅舊名貝多,此翻岸,形如此方棕欄,直而且高,極高長八九十尺,果熟赤色,大如石榴,人多食之。
又有人雲:一多羅樹高七仞,七尺曰仞,是則樹高四十九尺。
西域記雲:南印建那補羅國北不遠,有多羅林三十餘裡,其葉長廣,其色光潤,諸國書寫,莫不采用。
補注雲:八者表八正道,園林表總持,浴池表八解脫,大涅槃為禅定窟,柔和忍辱以為衣服,法喜禅悅以為飲食等。
△四、加其兼行六度二:初、标人相。
況複有人能持是經(至)忍辱精進一心智慧 初品至此,理觀若熟,涉外不妨内,事資于道。
如油多火猛,順流揚帆,又加功力,其勢轉疾。
妙玄雲:上但觀理,未遑涉事。
今正觀稍明,即旁兼利物,能以少施與虛空、法界等,使一切法趣檀,檀為法界。
餘五度亦如是。
事相雖少,運懷甚大。
此則理觀為正,事行為旁,故言兼行六度。
是為第四品。
△二正格量 其德最勝無量無邊,(至)疾至一切種智。
此格量第四品功德也。
△五、加其正行六度二:初、标人相。
若人讀誦受持是經(至)利根智慧,善答問難。
妙玄雲:至第五品,圓觀稍熟,理事欲融,涉事不妨理,在理不隔事,故具行六度。
若布施時,無二邊取着,十法界依正一舍,一切舍财身及命無畏等施。
若持戒時,性重譏嫌,等無差别,五部重輕,無所觸犯。
若行忍時,生法寂滅等忍,荷負安耐。
若行精進,心身俱淨,無間無退。
若行禅時,遊入諸禅,靜散無妨。
若修慧時,權實二智,究了通達,乃至世智治生産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
具足解釋佛之知見,而于正觀,如火益薪,故雲正行六度。
是為第五品。
○六度中,不舉布施者,為他解釋,即是法施,義必兼也。
五品中,前三人是聞慧位,兼行六度是思慧位,正行六度是修慧位,都是十信前耳。
或雲:初随喜品,是入信心位。
分一品為兩心,五品即十信心,即是鐵輪六根清淨位也。
妙樂雲:問:何故現在唯四信,滅後立五品?答:其義既齊,四五無别。
但是滅後加讀誦位,為第二品耳。
△二正格量 阿逸多,若我滅後,諸善男子(至)皆應供養如佛之塔。
此格量第五品功德也。
已趣道場者,行處也。
三菩提者,近處也。
△二、偈頌四:初、頌第二品。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我滅度後,(至)則為已如上,具足諸供養。
△二頌第三品 若能持此經,則如佛現在(至)種種皆嚴好。
翻譯名義雲:旃檀,義翻與藥。
慈恩傳雲:樹類白楊,其質涼冷,蛇多附之。
華嚴經雲:摩羅耶山出旃檀香,名曰牛頭。
若以塗身,設入火坑,火不能燒。
正法念經雲:北洲有山,名曰高山。
高山之峰,多有牛頭旃檀。
若諸天與修羅戰時,為刀所傷,以牛頭旃檀塗之即愈。
以此山峰狀如牛頭,于此峰中生旃檀樹,故名牛頭。
△三頌第四品 若有信解心,受持讀誦書,(至)不嗔不惡口。
須曼,具雲須曼那,又雲蘇摩那,此雲善攝意。
其華色黃白而極香,樹不至大,高三四尺,下垂如蓋。
檐蔔,亦雲薝博迦,此雲黃華,華小而香。
阿提目多伽者,妙樂雲:此雲龍?華,又雲善思夷華。
其草形如大麻,赤華青葉,子堪為油,亦堪為香。
此頌第四品,兼行六度。
不言精進者,諸度行之不怠,即是精進。
不言智慧者,不嗔不惡口,即是智慧。
有智慧人,内則無嗔,外無惡口故也。
△四頌第五品 恭敬于塔廟,謙下諸丘,(至)經行及坐卧, 生心如佛想者,此第五品初依之人,即号如來故也。
不久詣道樹者,此第五品人,其位已在十信鐵輪,不久得入初住銅輪,能八相作佛也。
此第五品與第四信齊,同是修慧位。
若論入位,同是六根清淨位也,而有現未佛世滅後之異耳。
妙法蓮華經科注卷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