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科注卷第五

關燈
天然不動之理,即法性身也;通是無壅不思議慧,即報身也;力是幹用自在,即應身也。

    佛于三世,等有三身,于諸教中,秘之不傳。

    故一切世間天、人、修羅,皆謂今佛始于道樹得此三身,故執近以疑遠。

    此本門法說中,不複言及二乘,但對菩薩。

    菩薩攝在天、人、修羅三善道内,餘三惡趣,罪重根鈍,少智不知。

    故大品般若經雲:摩诃衍勝出天、人、阿修羅。

    亦不言三惡道也。

    菩薩有三種:下方、他方、舊住是也。

    下方即本日所化,故無執近之謂。

    他方、舊住,俱有二種:一者、從法身應生者,往世先得無生法忍,或已先聞,發迹顯本;設未得聞,報盡受法性身,于法身地,自應得聞長遠之說。

    是故應生菩薩,多無執近之謂。

    二者、今生始得無生忍,及未得者,鹹有此執近之情,乃謂今佛始于道樹得此三身,故執近以疑遠也。

     △二、破近顯遠二:初、法譬顯遠二:初、法說顯遠。

     然,善男子,我實成佛已來,(至)百千萬億那由他劫。

     此下明破執遣迷,以顯久遠之本。

    上文誠谛之誡,即是此也。

    今正明顯遠。

    如來既說成佛甚大久遠,則謂伽耶近成之執即破。

    破近顯遠,略有十意,如法華玄義第九具出。

    此文正用破近顯遠,廢近顯遠二意。

    破近謂之執情,廢于今日之近教也。

     △二、舉譬格量三:初、舉譬問。

     譬如五百千萬億(至)思惟校計知其數不。

     餘經明數多,但以不可說塵沙等為喻,以彼方此,此則為多。

    何者?今經喻于遠壽,直下塵被點之界已不可說,況不下塵之界甯當可說?下塵不下塵之界尚不可說,下塵不下塵世界之塵豈可說耶?況下文雲複過于此,又甯可說耶? ○那由他,此雲萬億。

    阿僧祇,此雲無數。

     △二、答不知 彌勒菩薩等俱白佛言(至)如是諸世界無量無邊。

     答中,舉三人不知也。

    阿惟越緻,亦名阿鞞?緻,此雲不退轉,已如前釋。

     △三合顯遠 爾時,佛告大菩薩衆,(至)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

     此合顯出長遠也。

    妙樂引僧傳雲:準羅什舊經,無一塵一劫四字。

    有齊高僧昙副,誦經感夢,雲少一句,後果得之。

    若金光明雲:一切海水,可知滴數,無有能知如來之壽。

    此亦明未來之壽,非過去也。

    若引證此,殊不相應。

     △二、益物所宜三:初、益物之處 自從是來,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至)導利衆生。

     此過去益物所宜須顯處者,上引譬中既言成佛甚久,未審久居何處,故雲常在此土及餘他國而作佛事。

    妙樂雲:益物處者,此之娑婆即本應身所居之土,今日迹居不移于本,但今昔時異。

    見燒者謂近,照本者達遠,故經雲:大火所燒時,我此土安隐,常在靈鹫山,及餘諸住處。

    豈離伽耶别求常寂,非寂光外别有娑婆。

     △二、拂迹上疑 諸善男子,于是中間(至)如是皆以方便分别。

     昔見諸教所說,處處行因不同,即是疑因。

    又見處處得記不同,即是疑果。

    如此行因得記之說,皆不知是果後方便,故生于疑也。

    今拂除此疑,故指然燈佛時行因,即拂因疑。

    又指然燈佛時得記,及入涅槃,即拂果疑。

    如此因果,非複一條,皆成方便,非實說也,故名拂疑。

    又複言其者,即是中間施化之其耳。

    蓋佛昔于然燈佛世為菩薩之時,自入涅槃,不得雲是然燈涅槃也。

    妙樂雲:經文先舉事竟,結雲皆是方便,即名為拂。

    昔于諸教,雖見不同,而生于疑,乃不知是果後方便等。

    及如是示差别意,即說值然燈等,及在然燈之世入涅槃也。

     △三、正明益宜二:初、感應。

     諸善男子,若有衆生(至)諸根利鈍随應度。

     至我所者,即是過去衆生,漸頓兩機,冥扣法身也。

    佛眼觀者,即是久已成佛,用佛眼鑒照,無有遺差,将欲起于勝劣兩應而利益之。

    善機凡有二力,一感人天華報,二感佛道果報。

    若以法眼觀知衆生萬善,緣其重輕,各得華報,不能究竟知其終得種智果報。

    若以佛眼圓照衆生萬善,即能知其始因末果。

    此經一向明佛眼觀知衆生萬善,究竟得佛一大事出世之正意也。

    信等諸根者,即信進念定慧五根也。

    慧根即了因,餘根即緣因。

    此二善根,各有利鈍,通攝頓漸機緣。

    頓機利鈍,即是圓别二教之人。

    漸機利鈍,即是藏通二教之人。

    又小乘根名鈍,大乘根名利。

    又小乘根名利,人天根名鈍。

    十法界衆生,所有善根利鈍,皆用為機,不用惡法,惡法非緣了二因故也。

    如來悉照十界善機,随所應度,而現形聲饒益也。

    妙樂雲:問:佛果既極,如何亦得名生機處?答:此中論機,及辯利鈍,故佛法界,未是佛果。

    故彼玄文中,十界交互,以論機緣,則果佛機,通在十界故也。

     △二、施化二:初、形聲兩益二:初、形益二:初、非生現生。

     處處自說名字不同,年紀大小。

     處處者,豎論,即過去之處處行因國土也。

    橫論,即昔日十方國土也。

    名字不同者,形即現矣,則有名字,因名召體。

    機有大小,形有勝劣。

    劣是劣應,即三十二相之身,被藏、通二教之機。

    勝是勝應,即八萬四千相好之身,被别、圓二教之機。

    此約示現佛法界身,名字不同。

    若現九法界身,名字不同,無量無邊,可以意得。

    年紀大小者,此明壽命長短。

    大即勝應,小即劣應。

    劣應現壽有量,勝應現壽無量。

    此皆随所應度,為其現身及命長短耳。

     △二、非滅現滅 亦複現言,當入涅槃。

     應以滅度而得度者,即現滅度,令其戀仰而得解脫也。

     △二聲益 又以種種方,便說微妙法, 小身短壽,即是說于漸教,故言種種方便;大身長壽,即是說于頓教,故言說微妙法。

     △二得益歡喜 能令衆生,發歡喜心。

     雖初用漸,終令入大,故言能令歡喜。

    仍此歡喜,即是施化得益。

    佛依四悉檀,施形聲兩益。

    衆生獲于四利,稱機則喜,乖機則惱。

    今既稱機得益,故歡喜也。

     △二、現在益物二:初、明機感。

     諸善男子,如來見諸衆生樂于小法,德薄垢重者。

     如來見者,即佛眼照也。

    諸衆生樂小法者,即所見之機也。

    南嶽師雲:樂小者,非小乘人也,乃是樂近說者為小耳。

    今當通說之。

    所謂貪愛二十五有,即人天之機。

    貪着涅槃,求自解脫,即二乘之機。

    樂于漸次,迂回佛道,即三教菩薩之機。

    此等衆機,來至我所,皆名樂小法也。

    德薄者,緣了二善,功用微劣也。

    垢重者,見思二惑未除也。

    此約迹門,名樂小法。

    若約本門說者,樂聞出釋氏宮近成之小,不欲樂聞長遠久成之大,故言樂小。

    此等小心,非始今日。

    若先樂大,佛即不說始成。

    說始成者,皆為樂小法者耳。

    妙樂雲:德薄垢重者,其人未有實教二因故也。

     △二、明應化二:初、非生現生二:初、正明二:初、現生。

     為是人說:我少出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文科雲:現生者,迹現于生也。

    前明利鈍之機,來感法身,今即現勝劣兩應。

    劣應應鈍根,勝應應利根。

    此兩應并有生、法二身生。

    劣應生身生者,以正慧托胎出生,行七步,乃至六年苦行已還是也。

    劣應法身生者,即三十四心斷結習盡,所得五分法身是也。

    勝應生身生者,如華嚴等經說,與諸菩薩處摩耶胎,常說大乘之法,出生十方,各行七步是也。

    勝應法身生者,于寂滅道場,金剛後心,斷無明惑盡,得妙覺相應慧,窮照法性,萬德種智,圓明普備是也。

    出家者,劣應出分段生死家,勝應出分段、變易二種生死家也。

    得菩提者,劣應得有作四谛所發無漏盡無生智,名為菩提;勝應即照三谛一實之道一切種智,為菩提也。

    妙樂雲:若約兩處成相,即曉藏、通二身是劣應,别、圓二身是勝應也。

    雖雲兩應各有生、法二身,然劣應之上,五分法身,義同生身;勝應之上,雖雲生身,義同法身。

    補注雲:小乘之教,不談常住,五分法身,終歸灰滅,故義同生身。

    大乘既談常住,應全法性而起,法性不滅,應亦常住。

    故王宮誕迹,非生現生;鶴林澄神,非滅現滅,故義同法身。

     △二非生 然我實成佛已來久遠若斯,(至)令入佛道,作如是說。

     此文科雲非生者,非始爾生也。

    然我實成下,正明本實不生,但天人修羅見此二種生法二身,謂言始生,此則不然,然我久已得此生法二身,今日之生非實生也,故雲久遠若斯。

    若斯者,如上譬之長久也。

    但以方便下,明既非實生,何故現生?但為利益樂小法人德薄垢重者,使得佛道,故言但以方便教化衆生等,非生而現生,故雲作如是說。

     △二、利益二:初、形聲益。

     諸善男子如來所演經典(至)或示己事或示他事。

     此明現生形聲益物也。

    說即是聲教,示即是形規。

    形聲不出自他。

    若說法身,是說己身。

    若說應身,是說他身。

    言值然燈佛,即是說己身。

    然燈佛是我師,即是說他身。

    随自意語,是說己身。

    随他意語,是說他身。

    示現正報,是示己事。

    示現依報,是示他事。

     △二、明不虛二:初、标不虛。

     諸所言說,皆實不虛。

     言說不虛,雖偏據聲益,聲必兼形,故須雙釋。

    言不虛者,漸頓二機,禀此勝劣二應,形聲之益不虛也。

    若約迹本二門論虛實者,昔方便行,未得實道之益,即是因虛;執于近迹,未得本地真實之益,即是果虛。

    今聞迹門之說,同入實相,即得因中實益;聞本門之說,即除執近之情,得于長遠果地之實益。

    今得二實,對昔二虛,故言皆實不虛。

     △二、釋不虛二:初、照理不虛。

     所以者何?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

     此下總釋益物不虛。

    今先釋形益不虛。

    此中六句,顯于應身不離法身,法身無形亦無起滅,衆生有起滅之機感于法身,如來願力應同起滅,起滅之見出自衆生,故約三界以明諸句。

    言如實知見者,即是實智如理而照三界之實,實則無三界之因相也。

    妙樂雲:此中六句,明今日應身即是久成法身不思議一,故雲照理等。

    無因相者,若準下句無二死,應雲無二種三界之因相也。

     無有生死。

     無有分段、變易二種生死之苦果也。

     若退若出。

     有五住集名退,有二死果名出,結上無二死家之因果也。

    如來至此是第一句。

     亦無在世,及滅度者。

     亦無在生死之世,及入涅槃之滅,此二俱滅,故雲亦無等。

    此是第二句。

     非實非虛 非于滅度之實,非于生死之虛也。

    此是第三句。

     非如非異 非于世間之隔異,非于出世之真如。

    蓋六道衆生,見三界為異,二乘見三界為如,如即空也。

    佛見三界,非如非異,雙照如異。

    如上四句,是明中道也。

     不如三界,見于三界。

     不如二種三界衆生所見三界之相。

    妙樂雲:不如三界者,如者,同也。

    佛具權實二智,必不同彼二種三界衆生所見三界二邊因果之相。

    二種三界者,三界名通,通界内外。

    若界外立三界名者,以外準内故也。

    中理未窮,通名見惑,通三界也。

    變易土中勝妙五塵,名欲界思;不思議法塵,名上界思。

    淨名疏中委出其相,此是第五句。

     如斯之事,如來明見,無有錯謬。

     唯佛内具實智之用,故如實窮照三界之實,亦是随自意語,亦是或說己身之事。

    故大品雲:第一義中,無所分别也。

    如來實智,雖無分别,不妨以權智,如量知見三界之相,即同三界衆生之見。

    雖無二死,而随他意,示二死身,說有二死。

    雖無退無出,而随他意,說有退出。

    雖亦無在世及滅度者,而随他意,示生世間,示入涅槃,說有在世,有得滅者。

    雖無實,而說涅槃之實。

    雖無虛,而說三界之虛。

    雖無三世之異,而說有異。

    雖無真谛之如,而說有如。

    同于三界,見于三界,皆是随他意語,名為說他身事,示他身事。

    如來二智,明審二谛,所以形聲兩益,皆實不虛也。

    妙樂雲:既總雲如斯,覽前所照,通成一見,故皆重牒前五實句,共成權實二智之相。

    故前實智,唯照實境,今加權智,随物見權,明非見而見,即二智不二也。

     △二、稱機不虛二:初、機感 以諸衆生有種種性(至)種種憶想分别故。

     以諸衆生,根機利鈍,漸頓不同,性欲行智,種種差别,欲令增諸善根,故說己他之教,不虛因緣譬喻也。

    性者,漸頓根性,各有種種,故須用為人悉檀,生諸善根,善根猶是性。

    欲者,漸頓二機,若種種欲樂不同,此須用世界悉檀,随其樂欲,皆令歡喜。

    行者,随其樂欲,而修諸行,此須用為人悉檀,生其宿善。

    若行中好多愛着,緻有妨障,此須用對治悉檀,破其現惡。

    憶想是智慧,即相似解。

    漸頓二機,居内外凡位,有諸善根故欲樂,欲樂故修行,修行故得相似解。

    此須用第一義悉檀,随其所得憶想之解,更為說法,令得入理。

    乃至初地欲樂,修行二地之時,亦憶想二地之境,即是念想。

    若發生二地真解,即是念想觀除,言語法滅,乃至妙覺果佛,方得究竟離于憶想,獲常寂照耳。

    妙樂雲:問:應雲初住,何雲初地?答:從漸頓來,且寄地位耳。

     △二施化 欲令生諸善根(至)所作佛事未曾暫廢。

     此正對機施己他聲益,欲令漸頓之機,生種種善根,故現若幹己他身事,若幹己他聲教,若幹因緣譬喻也。

    若對漸機,以三藏四門,若幹因緣譬喻,于一一門中,複有若幹,通教四門亦如是。

    若對頓機,如别圓亦各四門,若幹種種,如淨名三十二菩薩,各說入不二法門,華嚴中種種行類相貌,皆為别圓根機,施若幹譬喻言辭說法也。

    所作佛事,未曾暫廢者,總結不虛也。

    如上若幹己他形聲,皆令衆生入佛知見,不為人天二乘小事,故雲佛事。

    若一人獨得滅度,餘人不得者,所作佛事,即為有廢,廢即衆生不得實益,豈得雲皆實不虛?今七方便,鹹入一實,所以得雲皆實不虛,佛事無廢。

     △二、非滅現滅二:初、正明二:初、明本實不滅二:初、明果位常。

     如是我成佛已來甚大久遠(至)常住不滅。

     成佛是果甚大,久遠等是常,常故不滅,既其不滅,益至未來,故寄此四字,明未來大勢威猛,常住益物也。

     △二、舉因況果 諸善男子,我本行菩薩道,(至)今猶未盡複倍上數。

     此舉因況果,以明常住也。

    蓋佛修圓因,登初住時,已得常壽,常壽叵盡,已倍上無量阿僧祇劫之數,況果壽耶?譬如太子時,祿已不可盡,況登尊極,祿用甯可盡乎?妙樂雲:舉因況果者,明佛本行菩薩道時,所感因壽,尚自未盡,況果壽耶?故知以不盡之因壽,況不盡之果壽,以明因果俱常也。

     △二、明迹中唱滅 然今非實滅度,而便唱言當取滅度。

     迹中,三身并有非滅、唱滅之義。

    法身非滅唱滅者,如淨名雲:法本不生,故無可滅。

    即是法身非滅義。

    又雲:是寂滅義。

    即是唱滅也。

    報身非滅唱滅者,誰有智慧,誰有煩惱,而言智慧能破?即是報身非滅義。

    衆生未了聞此,便謂其即是佛,而生憍恣,不複修道,故複唱言:道能滅惑。

    即是唱滅也。

    應身非滅唱滅者,應是法報之用,體既無滅,用豈有窮?即應身非滅義。

    但為衆生若常見佛,則生憍恣,故唱:我于今夜,當取滅度。

    即是唱滅也。

     △二、利益二:初、不滅衆生有損二:初、不滅有損。

     如來以是方便教化衆生(至)入于憶想妄見網中。

     此科雲不滅有損者,如前樂小法人,見佛常在,不種善根,貧窮下賤,不生真、中二善,故無益;不斷見、思、無明二惡,則有損。

    五欲即思惑,憶想即見惑。

    由此衆生垢重,故須唱滅。

    不唱滅,則二惡生而不滅,二善損而不生也。

     △二、廣釋不滅 若見如來常在不滅(至)不能生難遭之想、恭敬之心。

     若見佛常在世,便起憍怠故有損,不能生恭敬故無益。

    憍恣即增見惑,厭怠即生思惑。

    不生難遭想即不能生見,谛解故不能斷見,不恭敬即不能生思,惟道故不能斷思。

    為是義故,宜應現滅也。

    又若聞三佛不滅,悉有憍恣義。

    聞法身不滅者,便謂衆生如、彌勒如,一如無二如。

    由是生于憍心上慢,謂一切煩惱本自不生,今亦無滅,何須修道?即便恣情放逸。

    為是唱言,法身是寂滅義。

    聞報身不滅者,便謂一切衆生即涅槃相,涅槃相即煩惱相。

    由是複起慢恣,不複修善,懈怠放逸。

    為是唱言,報身智慧能滅煩惱,應身非滅,現滅易解。

    衆生由聞此唱滅,便于三佛生難遭想,起恭敬心也。

     △二、唱滅于物有益二:初、歎佛難值。

     是故如來以方便說:比丘當知,諸佛出世難可值遇。

     三佛并難值。

    衆生樂着小法,見思障重,聞三身不滅,則不修道,故難得契會于佛也。

     △二、釋難值意 所以者何諸薄德人(至)雖不實滅而言滅度。

     若見三佛,其人多善少惡,不為斯人唱滅,是人見佛常在靈山也。

    或不見佛,其人障重善輕,為說三佛難會。

    衆生聞之,便作是念:三佛雖複非生非滅,必須生善滅惡,乃得證見。

    此事不易,故雲難遭也。

    心懷戀慕等者,此明現滅無損。

    滅于見思名無損,種善根名有益也。

    △二、總結不虛三:初、明先近後遠。

     又,善男子,諸佛如來法皆如是。

     此明諸佛出五濁,必先三後一,先近後遠也。

     △二、明為化衆生 為度衆生。

     △三、明皆非虛妄 皆實不虛 △二、譬說二:初、開譬二:初、良醫治子譬。

    譬上三世應化所宜三:初、醫遠行譬。

    譬過去益物二:初、譬應化二:初、超譬應化。

     譬如良醫,智慧聰達,明煉方藥,善治衆病。

     此超譬上我以佛眼觀有能應之智也。

    良醫者,良,善也,喻佛内有三達五眼,即是八術,妙得藥性,外識一切衆生起病之根源也。

    智慧者,權實二智,深知二谛也。

    聰達者,五眼鑒機,頓漸不差也。

    十二部教,文理甚深,如明煉方藥,依四悉檀,遍知頓漸衆生煩惱之病,如善治衆病也。

    醫有十種:一者,治病病增無損,或時緻死,譬空見外道,恣意行惡,教人起邪見,斷善根,法身既亡,慧命亦死。

    二者,治病不增不損,譬有見苦行外道,投岩赴火,苦行行善,不得禅定,不能斷諸結使,即是不損,亦不能斷善,即是不增也。

    三者,治病損而無增,但世醫所治差已還複發,即是修世禅斷結使之外道也。

    四者,治病能令差已不複發,而所治不遍,即二乘人止治一兩種有緣者,不能遍治一切也。

    五者,雖能兼遍,而無巧術用治苦痛,釋論呼為拙度,即是藏教六度菩薩慈悲廣治也;六者、治病妙術治無痛惱,而不能治必死之人,譬通教菩薩用體法空,但治有反複凡夫,不治焦種二乘也;七者、雖治難愈之病,而不能一時治一切病,即是别教地前菩薩也;八者、能一時治一切病,而不能令平複如本,即是圓教初心十信也;九者、能遍治一切,亦能令其平複如本,而不能令過本,即是圓教初住乃至金剛心也;十者、一時治一切病,即能令其平複,又使過本,即是如來。

    前三種是舊醫,後七并客醫。

    妙樂雲:前之三種亦稱醫者,佛未出時,一切外道皆自謂出家,各自領衆故也。

    涅槃經中,唯以如來對彼外道,稱為新醫。

    又佛未出世之先,輪王以十善治世,亦稱舊醫。

    先舊為主,後來稱客,故名客醫。

    無量義經雲:醫王、大醫王者,第八、九醫通得名王,唯第十醫獨名大王。

     △二、追譬機感 其人多諸子息,若十、二十乃至百數。

     其人喻佛也。

    多諸子息等者,若十是聲聞,二十是支佛,百數是菩薩。

    且置二乘,别明菩薩之子,凡有三種子義:一、正因之子,就一切衆生皆有正、緣、了三因佛性,即是佛子,故雲其中衆生悉是吾子。

    又今文雲多諸子息也。

    約十心數法,即有百子,心王為正因佛性,慧是了因佛性,餘九相扶起屬緣因佛性,一數起時,九數扶助,如是成百。

    一切衆生雖具三因,以了因未曾發心,緣因未曾加行,悉屬正因佛子也。

    二、緣因之子,如十六王子覆講法華時,聞法者亦生微解,即成了因性,在昔微能修行為緣因性。

    正因性為本,雖亦有三因,且就昔日結緣,并屬緣因,資發今日一實之解,故得結緣為佛子也。

    百子之義,此約十信,一信起時,即具餘九,還有百信,名百子也。

    三、了因之子,即是今日聞法華經,安住實智中,我定當作佛,從佛口生,得佛法分,名為真子。

    此亦有三因,今既顯了見于佛性,并屬了因佛子。

    百子之義,還将十信相似之百,入于初住,為分證之百,名百子也。

    今文明百子,不取了因子,了因子自屬下不失心服藥中明之。

    妙樂雲:入初住位名為了,故發心已後,訖至住前,皆名為緣。

     △二、譬現滅 以有事緣,遠至餘國, 此譬過去應化中現滅也。

    以此土機生,彼方緣熟,此見應滅,彼見應生,名遠至餘國。

     △二、還已複去,譬現在應化二:初、譬機感。

     諸子于後,飲他毒藥,藥發悶亂,宛轉于地。

     此下,譬現在應化益物。

    今正譬上機應相關。

    見諸德薄垢重衆生,于佛滅後,樂着邪師之法,故雲飲他毒藥。

    不知出世之要道,故雲悶亂。

    輪轉諸趣,堕在三界,故雲踠轉于地。

    妙樂雲:望出世法,故且雲地。

     △二、譬應化二:初、非生現生二:初、譬形聲益二:初、譬形益。

     是時,其父還來歸家,(至)願見救療,更賜壽命。

     此下譬非生現生,今譬形益父。

    歸家者,譬佛複應生此土也。

    信受邪師之法,名為飲毒。

    失心者,貪着三界五欲,失先所種三乘善根,不成大小機,感佛為是人故,非滅唱滅也。

    又有雖着五欲,而不失三乘善根,有大小機,感佛為是人故,非生現生也。

    遙見者,明佛出世時,衆生亦見佛色身,但為見思障五分,不得親奉法身,故雲遙也。

    見聞佛出,皆有喜敬之事,故雲皆大歡喜等。

    經文梵王請等,例是求救之辭也。

     △二、譬聲益二:初、譬佛受請轉二谛法輪。

     父見子等苦惱如是(至)搗篩和合,與子令服。

     科雲:轉二谛法輪,應雲三谛。

    二谛名通,三谛則别。

    今舍别從通,即頓、中二谛也。

    諸經方者,即十二部教也。

    藥草,即教中所诠八萬法門也。

    從佛出十二部經,此出頓藥草也。

    從佛出九部修多羅,此出漸藥草也。

    色者,譬戒,戒防身口,事相彰顯,故如色。

    香者,譬定,功德妙香,熏一切也。

    味者,譬慧,能得理味也。

    又色是般若,照了法性之色,分明無礙也。

    香是解脫,斷德離臭也。

    味是法身,理味也。

    三法不縱不橫,名秘密藏,依教修行,得入此藏也。

    漸、頓、通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