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科注卷第五

關燈
此二行明内無過,則外難不生,如無臭物,蠅則不來。

     △三、有善行成 智者如是,善修其心,能住安樂,如我上說。

     此内有善法,所以行成也。

     △四、格量功德 其人功德,千萬億劫,算數譬喻,說不能盡。

     △三、意安樂行二:初、長行三:初、标章。

     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诃薩(至)受持讀誦斯經典者。

     此下第三,意安樂行也。

    今标章。

     △二、行法二:初、止行四:初、不嫉谄。

     無懷嫉妒,谄诳之心。

     夫二乘欲出生死故,先除貪欲;菩薩欲化他故,先除嗔見。

    嫉是嗔垢,谄是見垢。

    嫉妒違慈悲之心,非化他之法;谄诳乖智慧之道,非自行之法。

    若智慧被障,将何上求佛道?若慈悲有妨,将何下化衆生?是故菩薩之人,欲修意安樂行,最須棄之。

     △二不輕罵 亦勿輕罵,學佛道者,求其長短。

     亦勿輕罵等者。

    此戒菩薩之人,不應自倚圓行,而呵責别教行人。

    學佛道者,亦不自倚圓教之長,求其權教之短。

    知機呵責,不知勿罵。

    若其責罵,容有退彼善根之義,故雲亦勿等也。

     △三不惱亂 若比丘比丘尼(至)汝是放逸之人,于道懈怠故。

     比丘等四衆,皆有三乘之機,故雲求聲聞等。

    此戒不應以圓呵通教三乘者,其本無大機,強以圓呵,乖心成惱。

    通既被呵,圓複未解,前疑後悔,大小俱失,以去佛道迂回名甚遠,此惱别教行人。

    今文雖曰呵通,以通教中複有别機故也。

    若匆匆取證,沉空滞寂,不能得一切種智,此惱通教行人。

    厭生死,懶化導,名懈怠。

    悲華經明小乘者為懈怠。

     △四不诤競 又亦不應戲論諸法,有所诤競。

     嘲谑之論,妨安樂行,故須制也。

    遺教經雲:若種種戲論,其心則亂,雖複出家,猶不得脫,是故比丘當須舍離。

    此意同也。

     △二、觀行四:初、起大悲心違于嫉谄 當于一切衆,生起大悲想。

     此下四科,明觀行也,即約前四惡起于行善也。

     △二、起慈父心違于輕罵 于諸如來,起慈父想, 凡求佛道,即是學人,敬學如佛,不得輕罵。

    諸者通三世,此即未來如來也。

     △三、起大師想違于惱亂 于諸菩薩起大師想(至)常應深心恭敬禮拜。

     以理論之,三乘皆是菩薩,有化訓之德,皆是衆生之師,應起師想,勿言其短。

     △四、平等說法違于诤論 于一切衆生平等說法(至)亦不為多說。

     平等,破偏執之诤。

    法本平等,故雲以順法也。

    不多不少者,量其機器之利鈍也。

     △三、結成二:初、由止惡,惡不能加。

     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诃薩(至)說是法時無能惱亂。

     此結意安樂行也。

    由止惡故,惡不能加,故雲無能惱亂也。

     △二、由觀行勝人來集 得好同學共讀誦是經(至)供養經卷,恭敬、尊重、贊歎。

     由觀行故,勝人來集,得好同學也。

     △二、偈頌二:初、頌行法二:初、頌止行四:初、頌不嫉谄。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欲說是經,當舍嫉恚慢,谄诳邪僞心,常修質直行。

     △二頌不輕罵 不輕蔑于人 △三頌不诤競 亦不戲論法。

     △四頌不惱亂 不令他疑悔,雲汝不得佛。

     △二、頌觀行四:初、頌于一切起大悲心。

     是佛子說法,常柔和能忍,慈悲于一切,不生懈怠心。

     △二頌于菩薩起大師想 十方大菩薩,愍衆故行道,應生恭敬心,是則我大師。

     △三頌于如來起慈父想 于諸佛世尊,生無上父想。

     △四頌平等說法息诤論 破于憍慢心,說法無障礙。

     △二頌行成 第三法如是,智者應守護,一心安樂行,無量衆所敬。

     △四、誓安樂行二:初、長行二:初、明行法三:初、标章。

     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诃薩(至)有持是法華經者。

     此下第四、誓願安樂行也。

    以身口意與慈悲俱,即誓願安樂行,發願流通此經故也。

     △二、行法三:初、标誓願境二:初、慈誓境。

     于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

     通取曾發方便心,而未出三界者,名在家。

    斷見思惑盡,出三界者,名出家。

    此攝得兩教二乘,三教菩薩。

    此輩既皆具無明,有苦可拔,亦應是大悲境。

    但其皆曾發偏小之心,與慈誓相應,須與其圓道圓果之樂,故言生大慈心,以慈能與樂故也。

     △二悲誓境 于非菩薩人,中生大悲心, 通取未曾發方便心者,名非菩薩。

    此攝得三界内者,既全不曾發小乘方便之心,況複能發大乘真實之心,則知此等皆是界内流轉生死之徒,亦須與樂。

    但其流轉無際,正與悲誓相應,宜拔其苦因苦果,故言生大悲心,以悲能拔苦故也。

     △二、起誓願由二:初、起慈誓之由 應作是念:如是之人則為大失如來方便随宜說法。

     此即起慈之由也。

    如是之人,指上曾發方便心者。

    由樂小故,執佛方便以為真實,不會圓道,故言大失。

    大失是慈誓之由也。

     △二、起悲誓之由 不聞不知,不覺不問,不信不解。

     指上未曾發偏圓心者,由未發偏圓之心,不聞偏圓二道,故以不聞偏道為無聞慧,不知偏道為無思慧,不覺偏道為無修慧。

    又無圓三慧,何者?不問圓道故不聞,不信圓道故不思,不解圓道故不修。

    偏圓三慧,權實皆無,甚可憐愍,即起悲之由也。

    妙樂中問:雲何得知前三是權,後三是實?答:準正發誓文,但牒後三而為是經,故雲其人雖不問、不信、不解是經。

     △三、正立誓願 其人雖不問不信不解是經(至)引之令得住是法中。

     此正發誓願也。

    彼人雖不問、不信偏圓二道,菩薩不約偏道發誓,但欲與其圓道三慧,故言雖不問、不信、不解此經,我得三菩提,引令得入也。

    若誓願、若菩提、若神通、若智慧,皆由安樂行得之。

    神通、智慧二力,秪是福、智二嚴。

    深觀如來座,故得智慧力,四辯莊嚴,能以慧拔也。

    深觀如來室、如來衣,得大善寂力,不起滅定,現諸威儀,神通福德莊嚴,先以定動也。

     △三、結成三:初、總結無過失。

     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诃薩(至)說是法時無有過失。

     此下結誓願安樂行也。

    今總結無過失。

    既無過失,則是行成。

    行雲何成?以其立大誓願故,即入如來室行成;以其知四衆失圓道故,即坐如來座行成;以其誓制其心不懈怠故,即着如來衣行成。

    三行具立,故言行成。

    無過失者,慈悲成故,無嗔垢失;如來衣成故,無懈怠失;如來座成故,無谄曲失。

    以由此第四誓願行成,故無諸失也。

     △二、别結慈悲成 常為比丘、比丘尼,(至)能令聽者皆得歡喜。

     此别結慈悲行成也。

    以慈成故,攝得四衆,人天供養。

    聽法誓願成故,感佛神通,諸天衛護。

    如來座成,不著于法,故聽者歡喜也。

     △三、釋誓願行成 所以者何?此經是一切過去(至)諸佛神力所護故。

     此釋誓願行成,三世諸佛尚皆守護,況諸天耶? △二、歎經妙二:初、法說二:初、昔未顯說。

     文殊師利是法華經(至)乃至名字不可得聞。

     此昔未曾顯說,故昔不得也。

     △二、今日乃得 何況得見,受持讀誦, △二、譬說二:初、不與珠譬,昔未曾顯說二:初、開譬六:初、威伏諸國。

     文殊師利,譬如強力轉輪聖王,欲以威勢降伏諸國。

     翻譯名義引俱舍論雲:南洲人壽至八萬歲時,有轉輪王。

    生滅八萬時,人壽損減,衆惡漸盛,故無輪王。

    由輪旋轉,應導威伏一切,名轉輪王。

    具足說之,則有四種輪王,謂金、銀、銅、鐵輪。

    從勝但說金輪,故經言:若王生在刹帝利種,紹灌頂位,于十五日受齋戒時,東方忽有金輪寶現。

    其輪千輻,具足毂辋,舒妙光明,來應王所。

    此王定是轉金輪王。

    金輪王領四洲,銀輪王領三洲,銅輪王領二洲,鐵輪王領一洲。

    四種輪王,威定諸方,亦有差别。

    慈恩雲:金輪望風順化,銀輪遣使方降,銅輪震威乃服,鐵輪奮戈始定。

    今以輪王譬如來化世,降伏諸國,譬降伏五陰、十二入、十八界諸境。

     △二、小王不順 而諸小王,不順其命。

     小王,譬諸煩惱未得無漏智慧調伏,名不順其命。

     △三、起兵往伐 時,轉輪王起種種兵而往讨伐。

     起種種兵,譬七賢中所修方法為前軍,須陀洹、斯陀含中所修方法為次軍,阿那含、阿羅漢中所修方法為後軍。

    所破者,是三毒等分八萬四千之冠;盜能破者,是八萬四千法門之官兵。

    妙樂雲:言八萬等者,隻是小乘八萬而已。

     △四有功歡喜 王見兵衆,戰有功者,即大歡喜, △五随功賞賜 随功賞賜,或與田宅、聚落、城邑、(至)奴婢、人民。

     田即三昧,宅即智慧,聚落即初果二果,邑即三果,城即四果,涅槃衣服即慚忍善法,嚴身之具即助道善法也,種種七寶即七覺支等,象馬車乘即二乘盡智無生智也,奴婢即神通得有漏善法,如人民即七賢位也。

    輔行六下雲随功賞賜者,随其精進功能,故佛輪王見小乘衆破見思賊有微功者,賜事禅定無漏田宅,若見大士應破大惑獲大功勳,即賜以髻中明珠也。

     △六而不與珠 唯髻中明珠不以與之,(至)王諸眷屬必大驚怪。

     髻喻權,珠喻實。

    言髻中明珠者,實為權所隐也。

    在頂上者,譬極果所宗。

    有出分段生死之機為小功勳,有出變易生死之機為大功勳。

    驚怪者,未有大功,忽賜髻珠,諸臣皆疑怪。

    譬衆生大機未動,忽說此經,二乘疑惑,菩薩驚怪。

    輔行六下雲:于實法界頂,開同體權髻,與實相明珠,得法王記莂。

     △二、合譬六:初、合威伏諸國。

     文殊師利,如來亦複如是(至)得法國土王于三界。

     此下六科,合上譬也。

     △二、合小王不順 而諸魔王,不肯順伏。

     △三合起兵往伐 如來賢聖諸将,與之共戰。

     △四合有功歡喜 其有功者,心亦歡喜。

     △五合随功賞賜 于四衆中為說諸經(至)引導其心令皆歡喜。

     根力者,即三十七道品中五根五力也。

    修此根力,即不漏落六道生死,故名無漏根力也。

    涅槃,此雲滅度,今即小乘真空涅槃也。

    此真空涅槃,能防見思之非,禦生死之敵,故名涅槃城。

     △六合而不與珠 而不為說,是法華經。

     △二、與珠譬,譬今日得聞二:初、開譬二:初、有勳。

     文殊師利,如轉輪王見諸兵衆有大功者,心甚歡喜。

     △二與珠 以此難信之珠,久在髻中,不妄與人,而今與之。

     珠在髻中者,實為權所覆也。

    解髻即開權,與珠即顯實,用譬法華開權顯實也。

    四十餘年秘而不譚,故雲不妄與人。

     △二、合譬二:初、合有勳。

     如來亦複如是,于三界中,(至)爾時如來亦大歡喜。

     賢聖軍,如上所明。

    妙樂雲:見賢聖等者,大集經雲:知苦壞陰魔,斷集離煩惱魔,證滅離死魔,修道壞天主魔。

    今不雲天主魔者,以小乘多斷三魔,未壞天主魔,然已有壞義,成道必降魔故也。

    有大功勳等者,如來見此小乘賢聖已除界内苦集,名與陰戰,至般若後破無明,出變易,名大功勳,故今三毒等。

    且小乘中說三毒者,貪、嗔、癡也,在見惑中名邪三毒,在思惑中名正三毒,故知三毒不出見、思二惑。

    如來見諸賢聖已斷見、思,出三界外,不為魔網所罩,不久必當破無明之惑,出變易生死之苦,故通雲歡喜也。

     ○名義雲:天主魔者,欲界天主也。

    着樂邪見,憎嫉一切賢聖涅槃道法,名天主魔。

     △二合與珠 此法華經能令衆生(至)乃與汝等而敷演之。

     一切智者,謂一切内法内名,能知能解,一切外法外名,亦能知能解,但不能以一切道,起一切種,故名一切智。

    記雲:内法内名者,謂理内所诠法相,及能诠名字。

    外法外名者,即理外所诠法相,及能诠名字。

    空觀若成,于此名相,悉能體達。

    多怨者,如五千退席等,如雲如來現在,猶多怨嫉是也。

    難信者,如中下根,譬喻因緣,二周之後,方能信解是也。

    于諸說中等者,此經于已今當說,最為第一故也。

    明珠者,明譬中道,智珠喻圓實之理,能令至一切智。

    智即果名,行始為因,行終為果,是行一也。

    第一之說是教一,秘密之藏是理一,安置諸子秘密藏中,我亦不久自住其中,即兼人一。

     △二、偈頌二:初、頌行法二:初、超頌行成。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常行忍辱,哀愍一切,乃能演說,佛所贊經。

     此下四行,頌行成也。

    上長行中總明行成,今偈頌中别顯也。

    常行忍辱,頌着忍辱衣行成;哀愍一切,頌入慈悲室行成;乃能演說,頌坐法空座行成。

     △二、追頌行法三:初、頌誓願境。

     後末世時持此經者,于家、出家及非菩薩,應生慈悲。

     △二、頌誓願由 斯等不聞,不信是經,則為大失。

     △三、正立誓願 我得佛道,以諸方便,為說此法,令住其中。

     △二、頌歎經二:初、頌開譬二:初、頌不與珠譬。

     譬如強力轉輪之王,(至)妓婢财物歡喜賜與, △二頌與髻珠譬 如有勇健,能為難事,王解髻中明珠賜之。

     輔行六下,雲力能趣實,故雲勇健;依理而起精進之行,故雲能為難事;今佛輪王解權賜實,故雲王解髻等。

     △二、頌合譬二:初、頌合不與珠。

     如來亦爾,為諸法王(至)以大方便說此諸經。

     △二、頌合與珠譬 既知衆生得其力已,(至)今正是時,為汝等說。

     上譬如強力至此,凡十行半,頌上歎經也。

    其力,即精進力也。

    不妄開示者,大機未熟也。

    今正是時者,正是開權顯實之時。

     △三、總結行成之相三:初、結勸四行。

     我滅度後求佛道者(至)應當親近如是四法。

     此下二十三行,是第三,總結行成感徴之相,以勸修行。

    今結勸身口意誓願四行也。

     △二、舉三報以勸,亦名三障清淨三:初、報障轉轉現報。

     讀是經者,常無憂惱,又無病痛,顔色鮮白。

     此下,舉三報轉,以勸持經。

    今是報障轉,轉現報也。

    滅現世憂惱,即除苦受之報,此轉現報之心也。

    無病痛,顔色鮮白,即轉現報之色也。

     △二、業障轉轉生報 不生貧窮,卑賤醜陋。

     此轉惡業也。

    惡業之因,應感惡果。

    由持經力,轉惡因而得好果,即轉生報也。

    不生,即無惡生業。

    現在持經,不作貧窮業,來世不生卑賤也。

     △三、煩惱障轉轉後報二:初、别明三煩惱障轉三:初、别明貪障轉。

     衆生樂見,如慕賢聖,天諸童子,以為給使。

     此衆生樂見至下如日之照三行。

    是别明三煩惱障轉也。

    今初,明貪障轉。

    多貪欲者,為人忽慢,又障生梵天。

    今貪欲障轉,故衆生樂見,人不忽慢,天童給使不障生梵天。

     △二、别明嗔障轉 刀杖不加毒不能害(至)遊行無畏如師子王。

     此明嗔障轉也。

    舍嗔則除内,刀箭入陣,則外刃不傷,故雲刀杖不加。

    嗔是害慈悲之毒藥,内既慈悲,則外毒不能害。

    嗔是惡口腑髒,内既無嗔,則入口閉塞,不能惡罵。

    既不為人加害惡罵,故于遊行之處,無所畏憚也。

     △三、别明癡障轉 智慧光明,如日之照。

     此明癡障轉也。

    愚癡能障智慧,今愚癡之障既轉,則智慧之光,如日之照。

     △二、總明一切煩惱轉六:初、夢入十信二:初、正明慈悲報。

     若于夢中但見妙事(至)數如恒沙恭敬合掌。

     此下十六行,總明一切煩惱障轉,亦是後報轉也。

    由身口意誓願,四行功成,兼以弘經之力,化功歸己,果相先彰,故于夢中見種種事,并是未來後報之相。

    百千萬劫,事在一念,夢中用表妙法不可思議,一中無量,無量中一,是相前現,後當克果。

    從初十信,乃至妙覺,八相成佛,皆以如來莊嚴而自莊嚴,即忍辱報。

    今此二行半,正言慈悲報也。

     △二、正見無癡報 自見其身,而為說法。

     因無邪癡而得正見,因正見故而有智慧,因有智慧即能說法,故科此二句為正見無癡報。

    從前科若于夢中至此而為說法,總是夢入圓教十信位也。

     △二夢入十住 又見諸佛身相金色(至)亦有四衆合掌聽法。

     此六行半偈,明夢入十住也。

    住中既雲見佛,表自當得八相。

    初住便破一品無明,分身百界作佛故也。

    見身處中,表入中道實相也。

    聞法歡喜,表初發心住見中道,與初歡喜地等,故亦雲喜。

    陀羅尼,此雲能持,謂集種種善法,能持令不散不失也。

    又翻總持,謂持善不失,持惡不生也。

    又翻遮持,謂遮二邊之惡,持中道之善也。

    今雲得陀羅尼,即有三:一、旋陀羅尼,二、百千萬億旋陀羅尼,三、法音方便陀羅尼。

    淨名疏釋雲:旋者,轉也。

    轉假入空,得證真谛。

    百千萬億者,即是從空入假,旋轉分别,破塵沙惑,顯出恒沙佛法。

    法音方便者,即是二觀方便,得入中道也。

    不退智者,即三不退,具如序品初釋。

    既雲證不退智,即為授記者,當知得入初住無生得記之位也。

     △三、夢修十行 又見自身,在山林中,修習善法, 夢入十住之後,既雲又見自身在山林等,知是十行修習善法也。

    妙樂雲:修習雲行者,前非無行,不别而别,至此最得行名故也。

     △四夢悟十向 證諸實相 既雲證諸實相,知是十回向正觀中道位也。

    妙樂雲:證諸者,諸言正,表斷三十品無明也。

     △五、夢入十地 深入禅定十方佛。

     深入禅定,即第十地中無垢三昧,入金剛定,諸佛皆現,摩頂受職也。

    妙樂雲:言無垢者,初住已得,為順大經,以無垢三昧對于初地,故今且從初地以說。

    若雲入金剛定,義當等覺,今等覺合在十地中。

     △六夢入妙覺 諸佛身金色,百福相莊嚴(至)如煙盡燈滅。

     既夢八相作佛,則知是夢入妙覺也。

    此中或是初住能八相成佛之相,仍前次位,寄談極果耳。

    夢作國王,即是降兜率、托胎、降生三相。

    舍宮殿、五欲詣道場,即是出家之相。

    成無上道,成道必降魔,即是成道、降魔二相。

    轉法輪、入涅槃二相,如文。

    煙盡燈滅者,煙譬機,燈譬應。

    妙樂雲安樂,既是如來之行,故弘經者預表果成,故知弘功其力不少。

     △三、總結行成 若後惡世中,說是第一法,是人得大利,如上諸功德。

     此總結行成也。

     妙法蓮華經從地湧出品第十五 師嚴道尊,鞠躬祗奉,如來一命,四方奔踴,故言從地湧出品。

    此約世界悉檀釋也。

    三世化導,惠利無疆,一月萬影,孰能思量?召過去以示現在,弘妙經以益當來,故言從地湧出品。

    此約為人悉檀釋也。

    虛空湛然,無早無晚,惑者執迹而闇其本,召昔示今,破近顯遠,故言從地湧出品。

    此約對治悉檀釋也。

    寂場少父,寂光老兒,示其藥力,鹹令得知,故言從地湧出品。

    此此約第一義悉檀釋也。

    妙樂自下升此,故是世界也。

    召本人示現人,令現人生現善,使本人弘現經,令當人生當善,故是為人也。

    虛空等者,約所表也。

    虛空,理也。

    本迹,事也。

    事有本迹,理無早晚,惑者迷理而暗本迹,故執近迹而失遠本,所以召昔示今,破執近惡,故是對治也。

    寂場舍那示始成,故父少;寂光菩薩行久著,故兒老。

    譬藥力者,父久先服種智還年之藥,父老而若少;子亦久禀常住不死之方,子少而若老,故是第一義也。

     △大段第二、本門開近顯遠。

    亦名開師門之近迹,顯佛地之遠本三:初、序段,從此下,至汝等自當因是得聞;二、正說段,從爾時,釋迦告彌勒下,至分别功德品彌勒說十九行偈;三、流通段,從偈後下,十一品半經文。

    今初,從地湧出品初半品,乃本門序段,分二:初、湧出三:初、他方請弘。

     爾時,他方國土諸來菩薩(至)當于此土而廣說之。

     他方菩薩既聞迹門流通,弘經福大,鹹欲發願住此弘宣,是故請也。

     △二、如來不許 爾時,佛告諸菩薩摩诃薩衆(至)護持讀誦廣說此經。

     如來止之凡有三義:他方菩薩各各自有己任,若住此土廢彼利益;又他方菩薩于此土結緣事淺,雖欲宣授必無巨益;又若許之,則不得召下方菩薩;下方菩薩若不來此,近迹不得破,遠本不得顯。

    為此三義故,如來止之也。

    召下方來亦有三義:是我弟子應弘我法,以緣深廣能遍此土益,遍他方土益又得開近顯遠,是故止彼而召下也。

     △三、下方湧出二:初、經家叙相五:初、湧出。

     佛說是時,娑婆世界(至)菩薩摩诃薩同時湧出。

     妙樂雲:地裂者,地覆本眷屬,如迹隐本。

    今開迹顯本,故裂地以表之。

     △二身相 是諸菩薩,身皆金色,三十二相,無量光明。

     △三住處 先盡在此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虛空中住。

     住處者,常寂光也。

    常即常德,寂即樂德,光即淨我二德。

    此四德,秘密之藏,是其住處。

    以不住法,住秘藏中。

    下方者,法性之淵底,玄宗之極地,故言下方。

    在下不屬此,空中不屬彼,非彼非此,即中道也。

    又出此不在上,亦不在此下,不上不下,住在空中,亦是中道也。

    妙樂雲:法性之淵底,釋下也。

    玄宗之極地,釋方也。

    玄理之宗,故名玄宗。

    宗謂宗緻,取果所期。

    此諸菩薩,分到所期,且雲極地。

    在下不屬此者,在下空故,不屬此界(下方空名下空)。

    空中不屬彼者,住于下方空中,故不屬彼界。

    出此不在上者,非上界也。

    不在此下者,言在此界之空中。

    經雲:從地出已,各詣虛空是也。

     △四聞命 是諸菩薩聞釋迦牟尼佛所說音聲,從下發來。

     來之由者,聞命故來,弘法故來,破執故來,顯本故來,皆如上說。

     △五眷屬 一一菩薩皆是大衆唱導之首(至)所不能知。

     所将眷屬者,若人情往望,謂領六萬五萬恒沙者為多,領三二一者為少,單己者隻獨。

    若依文往尋,六萬五萬者為少,單己者為多。

    故下偈文雲:單己獨處者,其數轉過上。

    若依法門者,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