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科注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如來何故施三?釋雲:比丘當知,如來以方便權智,深知衆生有小性欲,著于五塵,弊于五濁,故先說三乘涅槃,令破蔽免難,後說一也。
△二、譬說結緣二:初、開譬二:初、導師譬五:初、五百由旬譬。
譬如五百由旬。
五百由旬,譬上未度之衆,樂着諸有輪回處所,即拟火宅中其家廣大,三界無安,方便品安隐對不安隐之意也。
約土言之,三界同居土為三百,方便有餘土為四百,實報土為五百。
約惑言之,見惑為一百五,下分惑為二百五,上分惑為三百,塵沙惑為四百,無明惑為五百。
約觀言之,入空觀能過三百,入假觀能過四百,入中觀能過五百由旬,如前釋。
△二、險難惡道譬 險難惡道,曠絕無人,怖畏之處, 險難惡道,譬上未度之衆;煩惱垢重,即拟火宅中火起方便品安隐對不安隐之法也。
分段、變易二種生死,此即果險難也;見思、塵沙、無明,此即因險難也。
由此因果,故言惡道也。
道有二種:一、曠絕有人可依,二、曠絕無人可依。
有人可依者,譬生死中有涅槃,煩惱中有菩提,雖複曠絕,則有人可依,此通指衍門三教也。
若生死、煩惱無涅槃、菩提,如藥中無病,病中無藥,此則曠絕無人可依,多是三藏二乘,據理通于通教二乘也。
△三、若有多衆譬 若有多衆, 譬上王子所化百千萬億種,皆生疑惑不解之衆生也。
即拟火宅中三十子五百人,方便品中知衆生性欲意。
△四、欲至寶處譬 欲過此道,至珍寶處, 二乘斷見,思出三界,故言欲過此道;更斷塵沙無明,求至無上種覺,故言至珍寶處。
△五、有一導師譬 有一導師,聰慧明達,善知險道,通塞之相。
有一導師者,即第十六王子也。
眼、耳清淨曰聰,意清淨曰達。
總而言之,即六根清淨也。
慧即一心三智,明即具足五眼。
又三明為明,十力為達。
妙樂雲:六根清淨,初住分得,即十六子初結緣時。
今八方作佛,唯在極果,故釋慧明雲:三智、五眼、三明、十力也。
通塞者,謂苦、集、十二因緣,六蔽、塵沙、無明為塞;道、滅、滅因緣智,六度、一心、三觀為通。
△二、将導譬三:初、所将人衆譬 将導衆人,欲過此難。
譬本結緣未得度者,本緣不失,而為導師所将。
△二、中路懈退譬二:初、退大三:初、中路懈退。
所将人衆,中路懈退。
所将人衆者,正譬中間相值,退大取小之人也。
中路者,非是半途名中路,但以發心為始,至佛為終,此兩楹之間,而起退大之意,故名中路也。
△二、白導師言 白導師言:我等疲極,而複怖畏, 言導師者,自有通途慈悲導師,如文雲有一導師将導衆人者是也。
自有結緣導師,如文雲所将人衆白導師言是也。
自有權智導師,如文雲導師多諸方便者是也。
自有實智導師,如文雲導師知此人衆是也。
今言白導師者,正白結緣之導師也。
以其退大則大滅,接小則小生,一生一滅,感于法身,呼此為白。
王子知其退大,即是聞其所白,善根微弱,無明所翳,故言疲極。
憚生死,名為怖畏。
妙樂雲:此四導師,第一通因果,第二唯在因,三、四唯在果。
言通途者,通他人故。
言結緣者,局我師故。
言權智者,取施小時。
言實智者,取開權時。
四從時異,人秪是一,并是王子,從始至今。
言感于法身者,大機已滅,小機當生,故未見應佛,冥感法身也。
△三不能複進 不能複進。
前路猶遠,今欲退還, 不能複進,前路猶遠者,見思塵沙無明,難可卒斷也。
然用小乘接之,不令頓還本處,亦有進義。
△二、接小四:初、多方便。
導師多諸方便 此譬拟宜即以小接也。
△二傷失寶 而作是念:此等可愍,雲何舍大珍寶而欲退還? 傷其失寶,譬知有小無大也。
△三、化作城二:初、作化。
作是念已,以方便力(至)過三百由旬化作一城。
此正用方便之教,教化二乘,斷見思惑,出三界苦,故雲過三百由旬。
令其權證真空涅槃,故雲化作一城。
△二說化 告衆人言汝等勿怖(至)若能前至寶所亦可得去。
此譬拟上勸、示、證三轉也。
汝等勿怖,莫得退還,是勸轉,勸令進入城也。
今此大城,可于中止,随意所作,是示轉,示城可住也。
若入是城,快得安隐,是證轉,證城安隐也。
前至寶所,亦可得去者,三藏教中,未論前進,義在衍門。
約共菩薩寶所有二義:若用究竟,則以極果為寶所,故上文雲: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
若分入,即以初發心住為寶所,故上文雲:無上寶聚,不求目得。
又雲:得佛法分,佛子所應得者,皆已得之。
△四、入城譬 是時,疲極之衆心大歡喜,(至)生已度想,生安隐想。
大歡喜,即聞慧。
未曾有,即暖位。
免惡道,即頂位。
快安隐,即忍位。
前入城,即見谛位。
已度想,即無學位。
此與火宅适子願,故勇銳推排出宅同也。
生已度想,如得盡智。
安隐想,如得無生智。
又具智德,如已度。
證斷德,如安隐也。
△三、引至寶所譬二:初、知息已。
爾時導師,知此人衆,既得止息,無複疲倦。
既得止息,無複疲倦者,譬上涅槃時到,衆又清淨,而得免難,大機當發也。
△二向寶所 即滅化城(至)向者大城,我所化作,為止息耳。
即滅化城,引向寶所譬。
上正說法華,示真實相,寶處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即舉廢權譬,以帖顯實譬也。
問:凡五處開三顯一,為有何異?答:通論無異,别論有差。
方便品約教開三顯一,文雲: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衆生說法,無二亦無三也。
火宅約行開三顯一,車是運義,運則譬行,文雲:各乘大車,遊于四方,嬉戲快樂也。
信解品中約人開三顯一,結會傭作之人,即是長者之兒,文雲:我等昔來,真是佛子也。
藥草喻中約差别無差别,明權實不的去取,但明衆生不知,佛令其知。
若七種差别,即知權同依一理;無差别,即知實差别無差别。
無差别而差别,令知此意耳,終不說言無一有一。
此約自行權實二智,随自意語,故佛能知,而衆生不知也。
今化城正約理開三顯一,寶所化城,皆是大小兩理,破除二乘化理,顯于寶所真實一理也。
妙樂雲:五處明開權中,雖各于教行人理,及知不知,且随文相,一往而說,故一一文,皆須并具四一,明如來知不知等也。
△二、合譬二:初、正合二:初、合導師譬五:初、正合上導師。
諸比丘,如來亦複如是。
△二、合多諸人衆 今為汝等,作大導師, 妙樂雲:今為汝等作大導師,為合多諸人衆者,此以能将顯于所将。
△三、合險難惡道 知諸生死煩惱,惡道險難。
△四合五百由旬 長遠 △五、合聰慧明達亦合至珍寶處 應去應度 合上聰慧明達,善知險道通塞之相,亦是合上欲過險道,至珍寶處也。
△二、合将導譬三:初、合所将人衆。
若衆生 △二、合退大接小二:初、合退大三:初、合中路懈退。
但聞一佛乘者。
合上中路懈退,無大機意也。
△二、合白導師言 則不欲見佛,不欲親近。
合上白導師,不受勸誡也。
△三合不能前進 便作是念:佛道長遠,久受勤苦,乃可得成。
合上不能前進,息化意也。
△二、合接小三:初、合導師方便。
佛知是心。
合上中間退大,複以小接之意。
譬本有四,合但有三,今正合上導師多方便拟宜之意也。
△二、合此等可愍。
怯弱下劣,以方便力, 合上此等可愍,知有小機也。
△三、合現作化城 而于中道,為止息故,說二涅槃。
合上衆人入城譬也。
而于中道說二涅槃者,三界惑盡,塵沙、無明未破,于此兩楹判有餘、無餘涅槃,亦是聲聞、緣覺涅槃。
又分段已盡,變易未除,二死之間判為有餘、無餘,故言中道。
妙樂雲:此中三釋:初、約惑;次、約二乘,是約智也;三、約生死,二死中間名為中道。
△三、合将至寶所二:初、合知息已。
若衆生,住于二地, 二地即二涅槃也。
△二、合向寶所 如來爾時即便為說,(至)于一佛乘分别說三。
△二、帖合二:初、牒接退譬來合施三。
如彼導師,為止息故,化作大城, △二、牒滅化譬來合顯一 既知息已,而告之言:寶處在近,此城非實,我化作耳。
△二、偈頌二:初、頌結緣由二:初、頌遠由二:初、頌大通成道三:初、頌成道前事。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大通智勝佛(至)香風吹萎華,更雨新好者。
△二頌正成道果 過十小劫已,乃得成佛道。
諸天及世人,心皆懷踴躍, △三、請法兼供養 彼佛十六子,皆與其眷屬(至)充我及一切。
頌上請轉法輪,兼頌成道已,眷屬申供養。
△二、頌十方梵請二:初、頌威光動曜 世尊甚難值,久遠時一現,為覺悟群生,震動于一切。
△二、頌尋光而來二:初、别頌東方。
東方諸世界,五百萬億國,(至)受請默然坐。
△二、總頌九方 三方及四維,上下亦複爾,(至)轉無上法輪。
△二、頌近由二:初、頌轉小乘法輪三:初、頌佛受請。
無量慧世尊,受彼衆人請, △二頌轉法輪 為宣種種法,四谛十二緣(至)汝等應當知。
△三、聞法得道 宣暢是法時,六百萬億垓(至)不能得其邊。
十萬為億,十億為兆,百億為京,千億為秭,萬億為垓。
諸法不受者,謂能伏斷見思也。
△二、頌轉大乘法輪五:初、頌王子出家 時十六王子,出家作沙彌, △二頌請轉法輪 皆共請彼佛演說大乘法(至)慧眼第一淨。
△三頌方等般若 佛知童子心宿世之所行(至)菩薩所行道。
六波羅蜜釋見序品。
△四頌說法華經 說是法華經,如恒河沙偈, △五頌說已入定 彼佛說經已,靜室入禅定,一心一處坐,八萬四千劫。
△二、頌正結緣二:初、頌法說三:初、頌昔結因緣三:初、頌佛入定。
是諸沙彌等,知佛禅未出, △二頌正覆講 為無量億衆說佛無上慧(至)宣揚助法化。
△三頌聞法益 一一沙彌等,所度諸衆生,有六百萬億,恒河沙等衆。
△二頌中間相值 彼佛滅度後,是諸聞法者,在在諸佛土,常與師俱生。
△三、頌今說法華二:初、頌結會現在師弟。
是十六沙彌具足行佛道(至)引汝趣佛慧。
△二、頌今還說法華經二:初、頌時衆清淨。
以是本因緣。
以本昔因緣,所以今日時衆,免難機發也。
△二頌為說是經 今說法華經,令汝入佛道,慎勿懷驚懼。
△二、頌譬說二:初、頌開譬二:初、頌導師譬五:初、頌險難惡道。
譬如險惡道,迥絕多毒獸,又複無水草,人所怖畏處。
大經雲:無水草者,喻不修習菩提之道。
補注雲:毒獸譬惑。
箋難雲:水澄渟表定,草差别表慧。
△二頌多諸人衆 無數千萬衆,欲過此險道, △三頌五百由旬 其路甚曠遠,經五百由旬, △四頌有一導師 時有一導師。
△五頌聰慧明達 強識有智慧,明了心決定,在險濟衆難, △二、頌将導譬三:初、正頌将導之意。
衆人皆疲倦,而白導師言:我等今頓乏, △二、懈退權立化城二:初、頌懈退。
于此欲退還。
△二、頌接退四:初、傷失大。
導師作是念:此輩甚可愍,如何欲退還,而失大珍寶? △二頌作念 尋時思方便,當設神通力。
△三、頌作化二:初、頌作化。
化作大城郭,莊嚴諸舍宅,(至)男女皆充滿。
諸舍宅者,譬諸空觀境也。
園林者,二乘總持無漏法林也。
九次第定為渠流,八解脫為浴池,重門是三空門,又是重空三昧,盡無生智為樓閣高出也,男女是定慧也。
妙樂雲:重空三昧者,大論雲:無相無相,乃至無願無願是也。
△二頌說化 即作是化已,慰衆言:勿懼!汝等入此城,各可随所樂。
△四頌入城 諸人既入城,心皆大歡喜,皆生安隐想,自謂已得度。
△三、頌滅化向寶所二:初、頌知息已。
導師知息已。
△二頌至寶所 集衆而告言:汝等當前進,(至)當共至寶所。
△二、頌合譬二:初、頌正合二:初、合五百由旬。
我亦複如是,為一切導師, 妙樂雲:經雲:為一切導師。
疏雲:合五百者,即導師譬五百由旬,從所行說。
△二、頌合将導譬二:初、頌合懈退權化二:初、頌合中路懈退。
見諸求道者,中路而懈廢,不能度生死,煩惱諸險道。
△二頌合接退作化 故以方便力,為息說涅槃。
言汝等苦滅,所作皆已辦, △二、合滅化至寶所二:初、正頌合知息已。
既知到涅槃,皆得阿羅漢。
△二合滅化至寶所 爾乃集大衆,為說真實法(至)乃是真實滅。
息處故說二者,即上文雲為止息故說二涅槃也。
此偈文即有三德秘密藏義,汝證一切智即是般若,具三十二相即是法身,乃是真實滅即是解脫,三法不縱不橫即是見佛性也。
十力、三十二相,釋見譬喻品中。
△二頌帖合 諸佛之導師,為息說涅槃,既知是息已,引入于佛慧。
妙法蓮華經科注卷第三
△二、譬說結緣二:初、開譬二:初、導師譬五:初、五百由旬譬。
譬如五百由旬。
五百由旬,譬上未度之衆,樂着諸有輪回處所,即拟火宅中其家廣大,三界無安,方便品安隐對不安隐之意也。
約土言之,三界同居土為三百,方便有餘土為四百,實報土為五百。
約惑言之,見惑為一百五,下分惑為二百五,上分惑為三百,塵沙惑為四百,無明惑為五百。
約觀言之,入空觀能過三百,入假觀能過四百,入中觀能過五百由旬,如前釋。
△二、險難惡道譬 險難惡道,曠絕無人,怖畏之處, 險難惡道,譬上未度之衆;煩惱垢重,即拟火宅中火起方便品安隐對不安隐之法也。
分段、變易二種生死,此即果險難也;見思、塵沙、無明,此即因險難也。
由此因果,故言惡道也。
道有二種:一、曠絕有人可依,二、曠絕無人可依。
有人可依者,譬生死中有涅槃,煩惱中有菩提,雖複曠絕,則有人可依,此通指衍門三教也。
若生死、煩惱無涅槃、菩提,如藥中無病,病中無藥,此則曠絕無人可依,多是三藏二乘,據理通于通教二乘也。
△三、若有多衆譬 若有多衆, 譬上王子所化百千萬億種,皆生疑惑不解之衆生也。
即拟火宅中三十子五百人,方便品中知衆生性欲意。
△四、欲至寶處譬 欲過此道,至珍寶處, 二乘斷見,思出三界,故言欲過此道;更斷塵沙無明,求至無上種覺,故言至珍寶處。
△五、有一導師譬 有一導師,聰慧明達,善知險道,通塞之相。
有一導師者,即第十六王子也。
眼、耳清淨曰聰,意清淨曰達。
總而言之,即六根清淨也。
慧即一心三智,明即具足五眼。
又三明為明,十力為達。
妙樂雲:六根清淨,初住分得,即十六子初結緣時。
今八方作佛,唯在極果,故釋慧明雲:三智、五眼、三明、十力也。
通塞者,謂苦、集、十二因緣,六蔽、塵沙、無明為塞;道、滅、滅因緣智,六度、一心、三觀為通。
△二、将導譬三:初、所将人衆譬 将導衆人,欲過此難。
譬本結緣未得度者,本緣不失,而為導師所将。
△二、中路懈退譬二:初、退大三:初、中路懈退。
所将人衆,中路懈退。
所将人衆者,正譬中間相值,退大取小之人也。
中路者,非是半途名中路,但以發心為始,至佛為終,此兩楹之間,而起退大之意,故名中路也。
△二、白導師言 白導師言:我等疲極,而複怖畏, 言導師者,自有通途慈悲導師,如文雲有一導師将導衆人者是也。
自有結緣導師,如文雲所将人衆白導師言是也。
自有權智導師,如文雲導師多諸方便者是也。
自有實智導師,如文雲導師知此人衆是也。
今言白導師者,正白結緣之導師也。
以其退大則大滅,接小則小生,一生一滅,感于法身,呼此為白。
王子知其退大,即是聞其所白,善根微弱,無明所翳,故言疲極。
憚生死,名為怖畏。
妙樂雲:此四導師,第一通因果,第二唯在因,三、四唯在果。
言通途者,通他人故。
言結緣者,局我師故。
言權智者,取施小時。
言實智者,取開權時。
四從時異,人秪是一,并是王子,從始至今。
言感于法身者,大機已滅,小機當生,故未見應佛,冥感法身也。
△三不能複進 不能複進。
前路猶遠,今欲退還, 不能複進,前路猶遠者,見思塵沙無明,難可卒斷也。
然用小乘接之,不令頓還本處,亦有進義。
△二、接小四:初、多方便。
導師多諸方便 此譬拟宜即以小接也。
△二傷失寶 而作是念:此等可愍,雲何舍大珍寶而欲退還? 傷其失寶,譬知有小無大也。
△三、化作城二:初、作化。
作是念已,以方便力(至)過三百由旬化作一城。
此正用方便之教,教化二乘,斷見思惑,出三界苦,故雲過三百由旬。
令其權證真空涅槃,故雲化作一城。
△二說化 告衆人言汝等勿怖(至)若能前至寶所亦可得去。
此譬拟上勸、示、證三轉也。
汝等勿怖,莫得退還,是勸轉,勸令進入城也。
今此大城,可于中止,随意所作,是示轉,示城可住也。
若入是城,快得安隐,是證轉,證城安隐也。
前至寶所,亦可得去者,三藏教中,未論前進,義在衍門。
約共菩薩寶所有二義:若用究竟,則以極果為寶所,故上文雲: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
若分入,即以初發心住為寶所,故上文雲:無上寶聚,不求目得。
又雲:得佛法分,佛子所應得者,皆已得之。
△四、入城譬 是時,疲極之衆心大歡喜,(至)生已度想,生安隐想。
大歡喜,即聞慧。
未曾有,即暖位。
免惡道,即頂位。
快安隐,即忍位。
前入城,即見谛位。
已度想,即無學位。
此與火宅适子願,故勇銳推排出宅同也。
生已度想,如得盡智。
安隐想,如得無生智。
又具智德,如已度。
證斷德,如安隐也。
△三、引至寶所譬二:初、知息已。
爾時導師,知此人衆,既得止息,無複疲倦。
既得止息,無複疲倦者,譬上涅槃時到,衆又清淨,而得免難,大機當發也。
△二向寶所 即滅化城(至)向者大城,我所化作,為止息耳。
即滅化城,引向寶所譬。
上正說法華,示真實相,寶處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即舉廢權譬,以帖顯實譬也。
問:凡五處開三顯一,為有何異?答:通論無異,别論有差。
方便品約教開三顯一,文雲: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衆生說法,無二亦無三也。
火宅約行開三顯一,車是運義,運則譬行,文雲:各乘大車,遊于四方,嬉戲快樂也。
信解品中約人開三顯一,結會傭作之人,即是長者之兒,文雲:我等昔來,真是佛子也。
藥草喻中約差别無差别,明權實不的去取,但明衆生不知,佛令其知。
若七種差别,即知權同依一理;無差别,即知實差别無差别。
無差别而差别,令知此意耳,終不說言無一有一。
此約自行權實二智,随自意語,故佛能知,而衆生不知也。
今化城正約理開三顯一,寶所化城,皆是大小兩理,破除二乘化理,顯于寶所真實一理也。
妙樂雲:五處明開權中,雖各于教行人理,及知不知,且随文相,一往而說,故一一文,皆須并具四一,明如來知不知等也。
△二、合譬二:初、正合二:初、合導師譬五:初、正合上導師。
諸比丘,如來亦複如是。
△二、合多諸人衆 今為汝等,作大導師, 妙樂雲:今為汝等作大導師,為合多諸人衆者,此以能将顯于所将。
△三、合險難惡道 知諸生死煩惱,惡道險難。
△四合五百由旬 長遠 △五、合聰慧明達亦合至珍寶處 應去應度 合上聰慧明達,善知險道通塞之相,亦是合上欲過險道,至珍寶處也。
△二、合将導譬三:初、合所将人衆。
若衆生 △二、合退大接小二:初、合退大三:初、合中路懈退。
但聞一佛乘者。
合上中路懈退,無大機意也。
△二、合白導師言 則不欲見佛,不欲親近。
合上白導師,不受勸誡也。
△三合不能前進 便作是念:佛道長遠,久受勤苦,乃可得成。
合上不能前進,息化意也。
△二、合接小三:初、合導師方便。
佛知是心。
合上中間退大,複以小接之意。
譬本有四,合但有三,今正合上導師多方便拟宜之意也。
△二、合此等可愍。
怯弱下劣,以方便力, 合上此等可愍,知有小機也。
△三、合現作化城 而于中道,為止息故,說二涅槃。
合上衆人入城譬也。
而于中道說二涅槃者,三界惑盡,塵沙、無明未破,于此兩楹判有餘、無餘涅槃,亦是聲聞、緣覺涅槃。
又分段已盡,變易未除,二死之間判為有餘、無餘,故言中道。
妙樂雲:此中三釋:初、約惑;次、約二乘,是約智也;三、約生死,二死中間名為中道。
△三、合将至寶所二:初、合知息已。
若衆生,住于二地, 二地即二涅槃也。
△二、合向寶所 如來爾時即便為說,(至)于一佛乘分别說三。
△二、帖合二:初、牒接退譬來合施三。
如彼導師,為止息故,化作大城, △二、牒滅化譬來合顯一 既知息已,而告之言:寶處在近,此城非實,我化作耳。
△二、偈頌二:初、頌結緣由二:初、頌遠由二:初、頌大通成道三:初、頌成道前事。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大通智勝佛(至)香風吹萎華,更雨新好者。
△二頌正成道果 過十小劫已,乃得成佛道。
諸天及世人,心皆懷踴躍, △三、請法兼供養 彼佛十六子,皆與其眷屬(至)充我及一切。
頌上請轉法輪,兼頌成道已,眷屬申供養。
△二、頌十方梵請二:初、頌威光動曜 世尊甚難值,久遠時一現,為覺悟群生,震動于一切。
△二、頌尋光而來二:初、别頌東方。
東方諸世界,五百萬億國,(至)受請默然坐。
△二、總頌九方 三方及四維,上下亦複爾,(至)轉無上法輪。
△二、頌近由二:初、頌轉小乘法輪三:初、頌佛受請。
無量慧世尊,受彼衆人請, △二頌轉法輪 為宣種種法,四谛十二緣(至)汝等應當知。
△三、聞法得道 宣暢是法時,六百萬億垓(至)不能得其邊。
十萬為億,十億為兆,百億為京,千億為秭,萬億為垓。
諸法不受者,謂能伏斷見思也。
△二、頌轉大乘法輪五:初、頌王子出家 時十六王子,出家作沙彌, △二頌請轉法輪 皆共請彼佛演說大乘法(至)慧眼第一淨。
△三頌方等般若 佛知童子心宿世之所行(至)菩薩所行道。
六波羅蜜釋見序品。
△四頌說法華經 說是法華經,如恒河沙偈, △五頌說已入定 彼佛說經已,靜室入禅定,一心一處坐,八萬四千劫。
△二、頌正結緣二:初、頌法說三:初、頌昔結因緣三:初、頌佛入定。
是諸沙彌等,知佛禅未出, △二頌正覆講 為無量億衆說佛無上慧(至)宣揚助法化。
△三頌聞法益 一一沙彌等,所度諸衆生,有六百萬億,恒河沙等衆。
△二頌中間相值 彼佛滅度後,是諸聞法者,在在諸佛土,常與師俱生。
△三、頌今說法華二:初、頌結會現在師弟。
是十六沙彌具足行佛道(至)引汝趣佛慧。
△二、頌今還說法華經二:初、頌時衆清淨。
以是本因緣。
以本昔因緣,所以今日時衆,免難機發也。
△二頌為說是經 今說法華經,令汝入佛道,慎勿懷驚懼。
△二、頌譬說二:初、頌開譬二:初、頌導師譬五:初、頌險難惡道。
譬如險惡道,迥絕多毒獸,又複無水草,人所怖畏處。
大經雲:無水草者,喻不修習菩提之道。
補注雲:毒獸譬惑。
箋難雲:水澄渟表定,草差别表慧。
△二頌多諸人衆 無數千萬衆,欲過此險道, △三頌五百由旬 其路甚曠遠,經五百由旬, △四頌有一導師 時有一導師。
△五頌聰慧明達 強識有智慧,明了心決定,在險濟衆難, △二、頌将導譬三:初、正頌将導之意。
衆人皆疲倦,而白導師言:我等今頓乏, △二、懈退權立化城二:初、頌懈退。
于此欲退還。
△二、頌接退四:初、傷失大。
導師作是念:此輩甚可愍,如何欲退還,而失大珍寶? △二頌作念 尋時思方便,當設神通力。
△三、頌作化二:初、頌作化。
化作大城郭,莊嚴諸舍宅,(至)男女皆充滿。
諸舍宅者,譬諸空觀境也。
園林者,二乘總持無漏法林也。
九次第定為渠流,八解脫為浴池,重門是三空門,又是重空三昧,盡無生智為樓閣高出也,男女是定慧也。
妙樂雲:重空三昧者,大論雲:無相無相,乃至無願無願是也。
△二頌說化 即作是化已,慰衆言:勿懼!汝等入此城,各可随所樂。
△四頌入城 諸人既入城,心皆大歡喜,皆生安隐想,自謂已得度。
△三、頌滅化向寶所二:初、頌知息已。
導師知息已。
△二頌至寶所 集衆而告言:汝等當前進,(至)當共至寶所。
△二、頌合譬二:初、頌正合二:初、合五百由旬。
我亦複如是,為一切導師, 妙樂雲:經雲:為一切導師。
疏雲:合五百者,即導師譬五百由旬,從所行說。
△二、頌合将導譬二:初、頌合懈退權化二:初、頌合中路懈退。
見諸求道者,中路而懈廢,不能度生死,煩惱諸險道。
△二頌合接退作化 故以方便力,為息說涅槃。
言汝等苦滅,所作皆已辦, △二、合滅化至寶所二:初、正頌合知息已。
既知到涅槃,皆得阿羅漢。
△二合滅化至寶所 爾乃集大衆,為說真實法(至)乃是真實滅。
息處故說二者,即上文雲為止息故說二涅槃也。
此偈文即有三德秘密藏義,汝證一切智即是般若,具三十二相即是法身,乃是真實滅即是解脫,三法不縱不橫即是見佛性也。
十力、三十二相,釋見譬喻品中。
△二頌帖合 諸佛之導師,為息說涅槃,既知是息已,引入于佛慧。
妙法蓮華經科注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