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科注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子等。
若正因記,如常不輕雲:我不敢輕于汝等,汝等皆當作佛。
若緣因記,如法師品:以華香等十種供養,當知此人是大菩薩,成就阿耨菩提。
若了因記,如三周授三根人。
若正因記則廣,若緣了記則狹。
或遲記,如聲聞。
或速記,如龍女。
或佛記,如此文。
或菩薩記,如不輕品:雖無劫國之定,亦得是記。
又懸記,如化城品:為現在弟子,則曰:是諸人等,應以是法,漸入佛道。
為未來弟子,則曰:而于彼土,求佛智慧等。
他經但記菩薩,不記二乘;但記善,不記惡;但記男,不記女;但記人天,不記畜。
今經皆記也。
授記,亦雲受記、受決、受莂。
授是與義,受是得義,記是記事,決是決定,莂是了莂。
四大弟子,聞法譬二周,開三顯一,具足領解。
如來述成,雖自知作佛,而時事未審。
若蒙佛誠言,授其當果,劫國決定,近遠了莂,則大歡喜。
今從佛授與得名,故言授記品。
△四、授記品授記與決二:初、正與中根授記二:初、授迦葉記二:初、長行六:初、行因。
爾時,世尊說是偈已(至)廣宣諸佛無量大法。
△二得果 于最後身得成為佛(至)天人師佛世尊。
增治雲:最後身者,遠即等覺後心,方名最後;近則且據今記,相似位後,入初住時也。
△三劫國 國名光德,劫名大莊嚴。
△四壽命 佛壽十二小劫。
△五正像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六國淨 國界嚴飾無諸穢惡(至)雖有魔及魔民皆護佛法。
魔及魔民護佛法者,寶積經雲:阿閦佛刹,波旬魔王不能障礙菩薩、聲聞,而皆信樂不動佛法,鹹自悔責為魔波旬。
今迦葉成佛,亦例彼佛國土也。
△二、偈頌六:初、頌行因。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告諸比丘:我以佛眼(至)修習一切無上之慧。
△二頌得果 于最後身,得成為佛。
△三頌國淨 其土清淨,琉璃為地,(至)乃以天眼不能數知。
△四頌壽命 其佛當壽,十二小劫, △五頌正像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六、總結成 光明世尊,其事如是。
△二、授三人記二:初、請四:初、正請。
爾時,大目犍連、須菩提(至)即共同聲而說偈言: 大雄猛世尊,諸釋之法王,哀愍我等故,而賜佛音聲。
三人記中,各有行因、得果、劫國、壽命、法住、數量,悉如文。
妙樂雲:如文者,但旃延中無劫國名,餘文并同。
△二、開譬 若知我深心,見為授記者,(至)然後乃敢食。
△三、合譬 我等亦如是,每惟小乘過(至),爾乃快安樂。
△四、結成 大雄猛世尊,常欲安世間,願賜我等記,如饑須教食。
△二、與記二:初、與須菩提記二:初、長行五:初、行因。
爾時,世尊知諸大弟子(至)常修梵行具菩薩道。
△二得果 于最後身得成為佛(至)天人師佛世尊。
△三劫國 劫名有寶,國名寶生(至)無數千萬億那由他。
△四壽命 佛壽十二小劫。
△五正像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至)度脫無量菩薩及聲聞衆。
△二、偈頌六:初、誡誠聽。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比丘衆,今告汝等:皆常一心,聽我所說。
△二頌行因 我大弟子須菩提者(至)随佛所行漸具大道。
△三頌得果 最後身得,三十二相,端正姝妙,猶如寶山。
△四頌國淨 其佛國土嚴淨第一(至)皆共合掌聽受佛語。
八解脫,即八背舍。
大智度論雲:背是淨潔五欲,舍是着心,故名背舍。
若發真無漏,斷三界結業盡,即名解脫也。
言八背舍者:一、内有色相,外觀色。
内有色相者,不壞内色,不滅内色相也。
此初背舍,位在初禅,能舍自地及下地,故名背舍。
二、内無色相,外觀色。
内無色相者,壞内色,滅内色相也。
外觀色者,不壞外色,不滅外色相也。
所以然者,行者為入二禅内淨故,壞滅内骨人,欲界結使難斷故,猶觀外不淨之相也。
三、淨背舍,身作證。
行者除外不淨相,但于定中練八色光明,清淨皎潔,猶如妙寶之色,故名淨。
身作證者,以無受着心,而受三禅中遍身樂,故名身作證。
四、虛空處背舍。
若滅根本四禅色,一心緣無邊虛空入定,而不受着也。
五、識處背舍。
若舍虛空,一心緣識入定,而不受着也。
六、無所有處背舍。
若舍識,一心緣無所有入定,而不受着也。
七、非有想非無想背舍。
若舍無所有處,一心緣非有想非無想入定,而不受着也。
八、滅受想背舍。
背滅受想諸心心數法,是為滅受想背舍。
△五頌壽命 其佛當壽,十二小劫, △六頌正像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二、與迦旃延記二:初、長行五:初、行因。
爾時,世尊複告諸比丘衆(至)具菩薩道。
由旬,亦曰逾繕那,此雲限量。
大論雲:由旬有三别:大者八十裡,中者六十裡,下者四十裡也。
△二得果 當得作佛,号曰閻浮那提金光(至)天人師、佛、世尊。
△三國淨 其土平正,玻璃為地,(至)無量萬億莊嚴其國。
△四壽命 佛壽十二小劫。
△五正像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二、偈頌四:初、誡誠聽。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比丘衆,皆一心聽:如我所說,真實無異。
△二頌行因 是迦旃延當以種種(至)亦以華香供養舍利。
△三頌得果 其最後身,得佛智慧,成等正覺。
△四頌國淨 國土清淨,度脫無量,(至)無量無數莊嚴其國。
一切有,即二十五有也。
△三、與目犍連記二:初、長行五:初、行因。
爾時,世尊複告大衆,(至)二百萬億諸佛亦複如是。
△二得果 當得成佛,号曰多摩羅?栴檀香(至)天人師、佛、世尊。
△三劫國 劫名喜滿,國名意樂(至)菩薩、聲聞其數無量。
△四壽命 佛壽二十四小劫。
△五正像 正法住世四十小劫,像法亦住四十小劫。
△二、偈頌五:初、頌行因。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此弟子大目犍連(至)而以供養諸佛塔廟。
金刹者,法苑雲:阿育王取金幡金華,懸諸刹上,故曰金刹。
具雲刹摩,此雲土田,此乃通取國土名刹。
又複伽藍号梵刹者,西域以柱表刹,示所居處也。
△二頌得果 漸漸具足菩薩道已(至)号多摩羅栴檀之香。
△三頌壽命 其佛壽命,二十四劫, △四頌國淨 常為天人演說佛道(至)于佛智慧皆不退轉。
△五頌正像 佛滅度後,正法當住四十小劫,像法亦爾。
△二、許與下,根說緣二:初、許與總記。
我諸弟子威德具足,(至)于未來世鹹得成佛。
△二、更說宿緣 我及汝等,宿世因緣,吾今當說,汝等善聽。
下根之人,已聞法、譬二周,開三顯一,複見上、中二根授記,而猶疑不了,深生愧恥。
今欲增進其道,先許總記,更說宿緣也。
妙法蓮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化者,神力所為也。
以神力故,無而歘有,名之為化;防非禦敵,稱之為城。
若合法者,二乘涅槃,權智所為也。
以權智力,無而說有,用教為化;防思禦見,名為涅槃,喻如化城。
若約教釋者,三藏、二乘于涅槃生安隐滅度之想,通教二乘亦然。
菩薩不爾,誓願扶餘習入生死,而不以空為證也。
别教不道城,如化用城作方便,斷見思惑,從城門徑過不道,此為極也。
圓教知無賊病,亦不須城,故言化城也。
今是圓教意,故題為化城喻品也。
問:此品說因緣事,下根得悟,應名宿世品?答:品初廣說因緣,末則結譬化城。
若從前,應稱宿世;今從末,故言化城。
問:化城是權,寶所是實,何意棄實從權?答:由知城是化,則知寶所是實,故标化不失實也。
妙樂雲:三藏菩薩全未發足,是故不論;通教菩薩雖同至城,入而能出;别教十住至涅槃而不入,故名徑過。
不極之言,對小以說也。
△三、三品為下根人因緣說二:初、化城品正說二:初、先明知見久遠二:初、長行三:初、明出所見事。
佛告諸比丘:乃往過去(至)彼佛滅度已來,甚大久遠。
欲說宿世因緣,故先舉過去佛,以為結緣之所也。
△二、舉譬明久遠 譬如三千大千世界(至)百千萬億阿僧祇劫。
地種者,補注雲:地,大種也。
婆沙論:問:雲何名大種?答曰:大而是種,能減能增,能損能益,是為種義。
△三、結見昔如今 我以如來,知見力故,觀彼久遠,猶若今日。
△二、偈頌三:初、頌出所見事。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念過去世,無量無邊劫,有佛兩足尊,名大通智勝。
△二頌舉譬明久 如人以力磨,三千大千土,(至)如是無量劫。
△三頌見昔如今 如來無礙智知彼佛滅度(至)通達無量劫 無漏者,于三谛法無漏失也。
△二、正明宿世因緣二:初、長行二:初、結緣由二:初、遠由二:初、大通佛成道五:初、佛壽長遠。
佛告諸比丘:(至)五百四十萬億那由他劫。
那由他,或阿庾多,此雲萬億。
△二、成道前事二:初、成道經時。
其佛本坐道場破魔軍已(至)而諸佛法猶不在前。
魔軍者,因果經雲魔更廣集軍衆是也。
垂者,将及也。
諸佛道同,為緣事異。
釋迦苦行六年,草生攢?至肘,不覺諸天哭喚,動地不聞,移座得道。
彌勒即出家日得道。
彼佛十劫猶不現前者,非根有利鈍,道有難易,緣宜賒促,應示長短耳。
△二、諸天供養 爾時,忉利諸天先為彼佛,(至)至于滅度,亦複如是。
面百由旬者,四面各百由旬也。
△三、正明成道 諸比丘,大通智勝佛(至)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四、眷屬供養 其佛未出家時有十六子(至)瞻仰世尊。
以偈頌曰: 大威德世尊(至)是故鹹稽首,歸命無上尊。
智積成佛,即今東方阿閦佛也。
盲瞑者,悲昔不見佛,不聞佛名,義同盲瞑;喜今得見得聞,是故稽首歸命。
○憺怕者,安靜也。
△五、請轉法輪 爾時,十六王子偈贊佛已(至)重說偈言: 世雄無等倫,百福自莊嚴,(至)當轉無上輪。
既雲無上輪,即十六子請轉滿字教,如今佛說華嚴也。
△二、十方梵請法二:初、威光照動 佛告諸比丘:大通智勝佛(至)遍滿世界勝諸天光。
過去因果經雲:薩婆悉達處胎時,三千國土朗然大光,日月所不照處而皆大明,其中衆生各得相見。
初成道時亦如是,朝為色天,中為欲天,晡為鬼神,三時說法,夜亦如是。
引今證昔,其相同也。
△二、十方梵請二:初、九方四:初、東方七:初、睹其瑞相。
爾時,東方五百萬億諸國土中(至)倍于常明。
△二、各各驚駭 諸梵天王各作是念(至)以何因緣而現此相。
△三、遞相問決 是時,諸梵天王(至)為諸梵衆而說偈言: 我等諸宮殿(至)而此大光明遍照于十方。
△四、尋光見佛 爾時,五百萬億國土諸梵天王(至)請佛轉法輪。
衣裓,釋見譬喻品。
△五、三業供養 即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至)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世尊甚希有,難可得值遇,(至)惟願哀納受。
頭面是身業,而作是言,及說偈贊歎,是口業,一心即意業,妙樂雲,雨華如山,樹座猶下,其相如何?答:不思議事,彼此無礙。
○納處,處字留也。
△六、請佛說法 爾時,諸梵天王偈贊佛已(至)一心同聲而說偈言: 世雄兩足尊,惟願演說法,以大慈悲力,度苦惱衆生。
兩足尊者,具足定慧二嚴也。
既雲度苦惱衆生,即是請轉半字教,如今佛于鹿苑中說三藏教,度五濁八苦衆生也。
△七、佛默然許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
△二東南七。
初睹其瑞相 又諸比丘,東南方(至)各自見宮殿光明照曜。
△二、各各驚駭 昔所未有。
歡喜踴躍,生希有心, △三、遞相問決 即各相詣共議此事,(至)為諸梵衆而說偈言: 是事何因緣(至)多是佛出世度脫苦衆生? △四、尋光見佛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至)請佛轉法輪。
△五、三業供養 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至)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聖主天中王(至)我等宿福慶,今得值世尊。
天中王者,佛是極果聖人,統王十界,今是諸天所贊,故雲天中王也。
迦陵頻伽,此雲妙聲鳥。
大論雲:如迦陵頻伽鳥,在?中未出,發聲微妙,勝于餘鳥。
正法念經雲:山名曠野,其中多有迦陵頻伽出妙音聲。
如是美音,若天、若人、緊那羅等,無能及者,唯除如來音聲。
故雲迦陵頻伽聲也。
衆生盲瞑,失于正見,不知出要,佛為指示,引之令出,故雲為衆生作眼也。
△六、請佛說法 爾時,諸梵天王偈贊佛已(至)一心同聲而說偈言: 大聖轉法論顯示諸法相(至)忍善者增益。
既雲顯示法相,度苦衆生,即與上東方請轉半字同。
△七、佛默然許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
△三、南方七。
初、睹其瑞相 又諸比丘,南方(
若正因記,如常不輕雲:我不敢輕于汝等,汝等皆當作佛。
若緣因記,如法師品:以華香等十種供養,當知此人是大菩薩,成就阿耨菩提。
若了因記,如三周授三根人。
若正因記則廣,若緣了記則狹。
或遲記,如聲聞。
或速記,如龍女。
或佛記,如此文。
或菩薩記,如不輕品:雖無劫國之定,亦得是記。
又懸記,如化城品:為現在弟子,則曰:是諸人等,應以是法,漸入佛道。
為未來弟子,則曰:而于彼土,求佛智慧等。
他經但記菩薩,不記二乘;但記善,不記惡;但記男,不記女;但記人天,不記畜。
今經皆記也。
授記,亦雲受記、受決、受莂。
授是與義,受是得義,記是記事,決是決定,莂是了莂。
四大弟子,聞法譬二周,開三顯一,具足領解。
如來述成,雖自知作佛,而時事未審。
若蒙佛誠言,授其當果,劫國決定,近遠了莂,則大歡喜。
今從佛授與得名,故言授記品。
△四、授記品授記與決二:初、正與中根授記二:初、授迦葉記二:初、長行六:初、行因。
爾時,世尊說是偈已(至)廣宣諸佛無量大法。
△二得果 于最後身得成為佛(至)天人師佛世尊。
增治雲:最後身者,遠即等覺後心,方名最後;近則且據今記,相似位後,入初住時也。
△三劫國 國名光德,劫名大莊嚴。
△四壽命 佛壽十二小劫。
△五正像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六國淨 國界嚴飾無諸穢惡(至)雖有魔及魔民皆護佛法。
魔及魔民護佛法者,寶積經雲:阿閦佛刹,波旬魔王不能障礙菩薩、聲聞,而皆信樂不動佛法,鹹自悔責為魔波旬。
今迦葉成佛,亦例彼佛國土也。
△二、偈頌六:初、頌行因。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告諸比丘:我以佛眼(至)修習一切無上之慧。
△二頌得果 于最後身,得成為佛。
△三頌國淨 其土清淨,琉璃為地,(至)乃以天眼不能數知。
△四頌壽命 其佛當壽,十二小劫, △五頌正像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六、總結成 光明世尊,其事如是。
△二、授三人記二:初、請四:初、正請。
爾時,大目犍連、須菩提(至)即共同聲而說偈言: 大雄猛世尊,諸釋之法王,哀愍我等故,而賜佛音聲。
三人記中,各有行因、得果、劫國、壽命、法住、數量,悉如文。
妙樂雲:如文者,但旃延中無劫國名,餘文并同。
△二、開譬 若知我深心,見為授記者,(至)然後乃敢食。
△三、合譬 我等亦如是,每惟小乘過(至),爾乃快安樂。
△四、結成 大雄猛世尊,常欲安世間,願賜我等記,如饑須教食。
△二、與記二:初、與須菩提記二:初、長行五:初、行因。
爾時,世尊知諸大弟子(至)常修梵行具菩薩道。
△二得果 于最後身得成為佛(至)天人師佛世尊。
△三劫國 劫名有寶,國名寶生(至)無數千萬億那由他。
△四壽命 佛壽十二小劫。
△五正像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至)度脫無量菩薩及聲聞衆。
△二、偈頌六:初、誡誠聽。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比丘衆,今告汝等:皆常一心,聽我所說。
△二頌行因 我大弟子須菩提者(至)随佛所行漸具大道。
△三頌得果 最後身得,三十二相,端正姝妙,猶如寶山。
△四頌國淨 其佛國土嚴淨第一(至)皆共合掌聽受佛語。
八解脫,即八背舍。
大智度論雲:背是淨潔五欲,舍是着心,故名背舍。
若發真無漏,斷三界結業盡,即名解脫也。
言八背舍者:一、内有色相,外觀色。
内有色相者,不壞内色,不滅内色相也。
此初背舍,位在初禅,能舍自地及下地,故名背舍。
二、内無色相,外觀色。
内無色相者,壞内色,滅内色相也。
外觀色者,不壞外色,不滅外色相也。
所以然者,行者為入二禅内淨故,壞滅内骨人,欲界結使難斷故,猶觀外不淨之相也。
三、淨背舍,身作證。
行者除外不淨相,但于定中練八色光明,清淨皎潔,猶如妙寶之色,故名淨。
身作證者,以無受着心,而受三禅中遍身樂,故名身作證。
四、虛空處背舍。
若滅根本四禅色,一心緣無邊虛空入定,而不受着也。
五、識處背舍。
若舍虛空,一心緣識入定,而不受着也。
六、無所有處背舍。
若舍識,一心緣無所有入定,而不受着也。
七、非有想非無想背舍。
若舍無所有處,一心緣非有想非無想入定,而不受着也。
八、滅受想背舍。
背滅受想諸心心數法,是為滅受想背舍。
△五頌壽命 其佛當壽,十二小劫, △六頌正像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二、與迦旃延記二:初、長行五:初、行因。
爾時,世尊複告諸比丘衆(至)具菩薩道。
由旬,亦曰逾繕那,此雲限量。
大論雲:由旬有三别:大者八十裡,中者六十裡,下者四十裡也。
△二得果 當得作佛,号曰閻浮那提金光(至)天人師、佛、世尊。
△三國淨 其土平正,玻璃為地,(至)無量萬億莊嚴其國。
△四壽命 佛壽十二小劫。
△五正像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二、偈頌四:初、誡誠聽。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比丘衆,皆一心聽:如我所說,真實無異。
△二頌行因 是迦旃延當以種種(至)亦以華香供養舍利。
△三頌得果 其最後身,得佛智慧,成等正覺。
△四頌國淨 國土清淨,度脫無量,(至)無量無數莊嚴其國。
一切有,即二十五有也。
△三、與目犍連記二:初、長行五:初、行因。
爾時,世尊複告大衆,(至)二百萬億諸佛亦複如是。
△二得果 當得成佛,号曰多摩羅?栴檀香(至)天人師、佛、世尊。
△三劫國 劫名喜滿,國名意樂(至)菩薩、聲聞其數無量。
△四壽命 佛壽二十四小劫。
△五正像 正法住世四十小劫,像法亦住四十小劫。
△二、偈頌五:初、頌行因。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此弟子大目犍連(至)而以供養諸佛塔廟。
金刹者,法苑雲:阿育王取金幡金華,懸諸刹上,故曰金刹。
具雲刹摩,此雲土田,此乃通取國土名刹。
又複伽藍号梵刹者,西域以柱表刹,示所居處也。
△二頌得果 漸漸具足菩薩道已(至)号多摩羅栴檀之香。
△三頌壽命 其佛壽命,二十四劫, △四頌國淨 常為天人演說佛道(至)于佛智慧皆不退轉。
△五頌正像 佛滅度後,正法當住四十小劫,像法亦爾。
△二、許與下,根說緣二:初、許與總記。
我諸弟子威德具足,(至)于未來世鹹得成佛。
△二、更說宿緣 我及汝等,宿世因緣,吾今當說,汝等善聽。
下根之人,已聞法、譬二周,開三顯一,複見上、中二根授記,而猶疑不了,深生愧恥。
今欲增進其道,先許總記,更說宿緣也。
妙法蓮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化者,神力所為也。
以神力故,無而歘有,名之為化;防非禦敵,稱之為城。
若合法者,二乘涅槃,權智所為也。
以權智力,無而說有,用教為化;防思禦見,名為涅槃,喻如化城。
若約教釋者,三藏、二乘于涅槃生安隐滅度之想,通教二乘亦然。
菩薩不爾,誓願扶餘習入生死,而不以空為證也。
别教不道城,如化用城作方便,斷見思惑,從城門徑過不道,此為極也。
圓教知無賊病,亦不須城,故言化城也。
今是圓教意,故題為化城喻品也。
問:此品說因緣事,下根得悟,應名宿世品?答:品初廣說因緣,末則結譬化城。
若從前,應稱宿世;今從末,故言化城。
問:化城是權,寶所是實,何意棄實從權?答:由知城是化,則知寶所是實,故标化不失實也。
妙樂雲:三藏菩薩全未發足,是故不論;通教菩薩雖同至城,入而能出;别教十住至涅槃而不入,故名徑過。
不極之言,對小以說也。
△三、三品為下根人因緣說二:初、化城品正說二:初、先明知見久遠二:初、長行三:初、明出所見事。
佛告諸比丘:乃往過去(至)彼佛滅度已來,甚大久遠。
欲說宿世因緣,故先舉過去佛,以為結緣之所也。
△二、舉譬明久遠 譬如三千大千世界(至)百千萬億阿僧祇劫。
地種者,補注雲:地,大種也。
婆沙論:問:雲何名大種?答曰:大而是種,能減能增,能損能益,是為種義。
△三、結見昔如今 我以如來,知見力故,觀彼久遠,猶若今日。
△二、偈頌三:初、頌出所見事。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念過去世,無量無邊劫,有佛兩足尊,名大通智勝。
△二頌舉譬明久 如人以力磨,三千大千土,(至)如是無量劫。
△三頌見昔如今 如來無礙智知彼佛滅度(至)通達無量劫 無漏者,于三谛法無漏失也。
△二、正明宿世因緣二:初、長行二:初、結緣由二:初、遠由二:初、大通佛成道五:初、佛壽長遠。
佛告諸比丘:(至)五百四十萬億那由他劫。
那由他,或阿庾多,此雲萬億。
△二、成道前事二:初、成道經時。
其佛本坐道場破魔軍已(至)而諸佛法猶不在前。
魔軍者,因果經雲魔更廣集軍衆是也。
垂者,将及也。
諸佛道同,為緣事異。
釋迦苦行六年,草生攢?至肘,不覺諸天哭喚,動地不聞,移座得道。
彌勒即出家日得道。
彼佛十劫猶不現前者,非根有利鈍,道有難易,緣宜賒促,應示長短耳。
△二、諸天供養 爾時,忉利諸天先為彼佛,(至)至于滅度,亦複如是。
面百由旬者,四面各百由旬也。
△三、正明成道 諸比丘,大通智勝佛(至)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四、眷屬供養 其佛未出家時有十六子(至)瞻仰世尊。
以偈頌曰: 大威德世尊(至)是故鹹稽首,歸命無上尊。
智積成佛,即今東方阿閦佛也。
盲瞑者,悲昔不見佛,不聞佛名,義同盲瞑;喜今得見得聞,是故稽首歸命。
○憺怕者,安靜也。
△五、請轉法輪 爾時,十六王子偈贊佛已(至)重說偈言: 世雄無等倫,百福自莊嚴,(至)當轉無上輪。
既雲無上輪,即十六子請轉滿字教,如今佛說華嚴也。
△二、十方梵請法二:初、威光照動 佛告諸比丘:大通智勝佛(至)遍滿世界勝諸天光。
過去因果經雲:薩婆悉達處胎時,三千國土朗然大光,日月所不照處而皆大明,其中衆生各得相見。
初成道時亦如是,朝為色天,中為欲天,晡為鬼神,三時說法,夜亦如是。
引今證昔,其相同也。
△二、十方梵請二:初、九方四:初、東方七:初、睹其瑞相。
爾時,東方五百萬億諸國土中(至)倍于常明。
△二、各各驚駭 諸梵天王各作是念(至)以何因緣而現此相。
△三、遞相問決 是時,諸梵天王(至)為諸梵衆而說偈言: 我等諸宮殿(至)而此大光明遍照于十方。
△四、尋光見佛 爾時,五百萬億國土諸梵天王(至)請佛轉法輪。
衣裓,釋見譬喻品。
△五、三業供養 即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至)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世尊甚希有,難可得值遇,(至)惟願哀納受。
頭面是身業,而作是言,及說偈贊歎,是口業,一心即意業,妙樂雲,雨華如山,樹座猶下,其相如何?答:不思議事,彼此無礙。
○納處,處字留也。
△六、請佛說法 爾時,諸梵天王偈贊佛已(至)一心同聲而說偈言: 世雄兩足尊,惟願演說法,以大慈悲力,度苦惱衆生。
兩足尊者,具足定慧二嚴也。
既雲度苦惱衆生,即是請轉半字教,如今佛于鹿苑中說三藏教,度五濁八苦衆生也。
△七、佛默然許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
△二東南七。
初睹其瑞相 又諸比丘,東南方(至)各自見宮殿光明照曜。
△二、各各驚駭 昔所未有。
歡喜踴躍,生希有心, △三、遞相問決 即各相詣共議此事,(至)為諸梵衆而說偈言: 是事何因緣(至)多是佛出世度脫苦衆生? △四、尋光見佛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至)請佛轉法輪。
△五、三業供養 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至)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聖主天中王(至)我等宿福慶,今得值世尊。
天中王者,佛是極果聖人,統王十界,今是諸天所贊,故雲天中王也。
迦陵頻伽,此雲妙聲鳥。
大論雲:如迦陵頻伽鳥,在?中未出,發聲微妙,勝于餘鳥。
正法念經雲:山名曠野,其中多有迦陵頻伽出妙音聲。
如是美音,若天、若人、緊那羅等,無能及者,唯除如來音聲。
故雲迦陵頻伽聲也。
衆生盲瞑,失于正見,不知出要,佛為指示,引之令出,故雲為衆生作眼也。
△六、請佛說法 爾時,諸梵天王偈贊佛已(至)一心同聲而說偈言: 大聖轉法論顯示諸法相(至)忍善者增益。
既雲顯示法相,度苦衆生,即與上東方請轉半字同。
△七、佛默然許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
△三、南方七。
初、睹其瑞相 又諸比丘,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