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科注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謂寒熱風雨等。
左手等者,小中權實也。
又有寒風等者,大論第九,佛有九惱,謂六年苦行,孫陀利謗金锵馬麥,琉璃殺釋,乞食空缽,旃遮女謗調達推山,寒風索衣,加雙樹背痛,為十 △四、親教子作适願受行七:初、譬四念處。
語諸作人 語諸作人者,即是說三藏教,示四念處,是除糞之器,斷結之境。
故遺教經雲:常依念處行道,能破四倒。
此領火宅中适願勇銳,即是聞慧外凡位也。
△二、譬四正勤 汝等勤作,勿得懈息,以方便故,得近其子。
勿得懈息者,即是令其勤修四念處也。
若起懈息,不能滅二惡(已生未生),生二善(已生未生)。
以二勤故,能發暖火,對火宅互相推排,入修慧暖位也。
以方便故,得近其子者,念處未得理火,溫心猶為疏外,不可附近。
今四正勤,以初得暖方便,則可附近也。
△三、譬如意足。
後複告言:咄!男子(至)亦有老??,使人須者相給。
咄是驚覺,亦是責數,上正勤中,紛動即是智法,如男子是陽性,今如意足是定法,如女人是陰性,良以正勤?動,不得與真空相應,故驚覺責數,令舍散入靜,故言咄男子也。
汝常此作,勿複餘去者,念處正勤,動不專一,不名為常,四如意中,定不異緣,思惟則定,思惟則斷,定斷專一,故雲汝常此作,不紛動故,故雲勿複餘去,此猶在互相推排中,即是頂法之位也。
當加汝價者,正勤觀中,不能發真,如意觀中,能發無漏,故言加價。
諸有所須者,漏無漏善,助道正道,皆從如意觀中求之,欲須即得也。
四禅體含枝林如盆器,生空粗如米,法空細如面,此即正道,四谛下十六谛,觀無常如鹽,苦如醋,此即助道,如米面難食,須鹽醋和之,正道難顯,須助道助之。
莫自疑難者,結上正助,審在如意觀中,故令勿疑,決定可辦,如己物想,故言勿難。
若欲直取神通,以代手足,如使人驅役者,如意觀中,亦有此通,但通劣弱,事同老獘,故雲亦有老獘,使人雖不丁壯,亦堪運役,故雲須者用給。
△四、譬五根 好自安意。
我如汝父,勿複憂慮, 好自安意者,得信等五根,安固難壞也。
我如汝父者,已得似解,鄰于證真,似像未實,故言如父,亦是如子。
勿複憂慮者,令其安意,破壞見思也。
△五譬五力 所以者何我年老大(至)自今已後如所生子。
我老汝少者,佛居道終之位,已具智斷,故言老大;汝居道始之位(内凡),未有智斷,故為少壯。
此即忍法位也。
得此五力,離五惡法,謂得信力故不欺,得精進力故不怠,得念力故不瞋,得定力故不恨,得慧力故不怨。
言餘作人者,遠指外道諸見求理,名餘作人;近指暖等四位,未免五過,亦名餘作人。
此文無五過,即五力也。
自今已後,如所生子者,下忍十六刹那,時節猶長;中忍雖複縮觀,亦未是一刹那;若上忍世第一最後一刹那心,鄰真逼聖,故名此位為如所生子,即世第一法位也。
妙樂雲:暖等四位,應雲念處等四。
世第一是五力位,無五過也。
△六譬八正道 即時長者更與作字,名之為兒。
世第一法,與真不久,故言即時。
阿含說五種佛子、四果及辟支佛,名佛真子。
菩薩不斷結,子義未成。
今二乘得八,正入見道中,故名為兒。
妙樂雲阿含至子義未成者,既阿含中亦明不斷惑菩薩,而大論斥權,非謂全無。
論雲迦旃延造者,從所造論及所計者說,豈以會二還歸阿含?法華準舊,十二年前,一何可笑? △七譬七覺支 爾時,窮子雖欣此遇,(至)于二十年中常令除糞。
二乘因斷見惑而得為子,故雲雖欣此遇。
思惑未盡,猶居學位,正須依教修行盡苦,故雲猶故自謂客作賤人。
若得初果,厭小樂大,大乘機發者,即應授以大乘,更不須進斷其餘殘結,正由不舍小志,大機不發,以是且令依教盡漏,故言由是之故,二十年中常令除糞。
二十年者,一無礙、一解脫斷見,九無礙、九解脫斷思,故雲二十年也。
此文并下偈頌凡三番,雲二十年,意各不同,随其文下釋之,可見也。
△四、家業譬二:初、領家業二:初、相體信二:初、明其體信。
過是已後,心相體信,入出無難。
此下領方等時也。
過是已後者,過鹿苑三藏之後,即方等也。
心相體信者,父子互相體悉信順,謂于三藏教中得涅槃價。
此既不虛,今為菩薩說此大乘,亦複非虛,此即子信父也。
佛知此等見思已斷,聞大不謗,無漏根利,聞必生信,此即父信子也。
入出無難者,由此見尊特身,聞大乘教,名此為入。
複被诃斥,猶見丈六說小乘法,名此為出。
大小入出而無疑難也。
△二、猶居本位 然其所止,猶在本處。
二乘雖于大小入出無難,然聞大乘之法,謂是菩薩之事,非己智分,不肯回小向大,猶居羅漢之位,不言未來當得作佛,故雲所止猶在本處。
△二、命領業四:初、明其時節。
世尊,爾時長者有疾,自知将死不久。
此下,領佛命轉教般若時也。
将死不久者,有機則應為生,機盡應謝為死。
今化機将畢,應謝非久也。
△二命知家業 語窮子言:我今多有(至)所應取與,汝悉知之。
金即别教理,銀即通教理。
大品所明真谛,不出此二。
而雲多有者,理則非多,約種種門,亦得言多。
例如空非十八,約破十八法,名十八空也。
勸學品中明一切法門,皆是珍寶。
倉是定門,即百八三昧;庫是慧門,即十八空境也。
通别兩教,定慧倉庫,包藏一切禅定智慧,無所阙少,内充外溢,故雲盈溢。
其中多少者,說于般若,則有廣略二門,略則為少,廣則為多,自行為取,化他為與。
大品中雲汝當為菩薩說,故雲汝悉知之。
妙樂雲金即别教理等者,問:大品有圓,何故但雲不出通别?答:一者,但語通别,理已攝餘二。
論能诠教,必須具四,今且從理,故雲不出此二。
兼複二乘至此,多成通别,亦且言之。
通别倉庫,準此可知。
△三、誡令體心 我心如是,當體此意。
所以者何?今我與汝便為不異。
誡體我心者,佛以般若為心,汝今轉教,當随佛意說也。
今我與汝便為不異者,釋此有三:一、被加令說,與佛不異;二、就理以諸法皆如,故得不異;三、就今時始悟父子天性本來不異,而二乘人自謂被加異耳。
△四、敕無漏失 宜加用心,無令漏失。
無令漏失者,一者、汝為菩薩說般若教,無令漏失;二者、就理,此即汝法,後時當用,是故無令漏失也。
△二、受命領四:初、正受領知。
爾時,窮子即受教敕,領知衆物金銀珍寶及諸庫藏。
△二、心無希取 而無希取一?之意。
善吉轉教,雖說般若,自謂是菩薩法,我無其分也。
△三、未舍本處 然其所止,故在本處,下劣之心,亦未能舍。
故在本處者,住羅漢位,雖複慕大,亦未定言欲作菩薩也。
未舍下劣心者,雖複恥小,亦未定言舍于小證也。
△四、鄙劣求大 複經少時,父知子意,漸以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
問:何時名少時?答:一雲:說般若竟,尋思所領大乘法門,生心貪樂,為失為不失?如此等尋思,即是大乘機發時也。
此時去法華不遠,故言少時。
又當說無量義經時,大乘機發。
何以知然?無量義經中,明七種方便,無量漸頓,從一法生。
既聞此說,思惟昔之三藏三乘,悉皆從一法生,此之三乘,亦應入一。
如是思時,漸已通泰,大心即發,故言成就大志也。
妙樂雲:失不失者,失則于己無分,不失複未同菩薩。
踟蹰之際,即大機欲發之時,正發乃在三請時也。
次約無量義者,去法華極近,時極少也。
既聞從一出多,義必收多歸一,四味之終,故雲漸已。
機無隔異,故雲通泰。
○漸以通泰,以字合作已,下偈文雲漸已曠大,其義是同,可詳之。
△二、正付家業譬二:初、付業四:初、明付業;時下去,合第四、第五共為一領付譬。
臨欲終時 此下領般若之後說法華時也。
臨欲終者,是明時節化緣将訖,靈山八載說法華經,唱入涅槃時也。
△二、命聚衆證 而命其子,并會親族,國王大臣,刹利居士,皆悉已集。
二萬億佛所受化之徒,名之為子。
十方法身菩薩影響者為親族,影響之衆多是釋迦昔日同業,并共如來于二萬億佛所共開化之,于其悉是伯叔之行,故用此為親族。
國王者,一切漸頓諸經,無不稱所诠之處為經王,當機益物,興廢有時,部部不同,名之為國,皆言第一即是王。
今經會通諸教,豈非聚集國王?故無量義經中先已收集,彼雲:初說四谛十二緣生,次說方等十二部經,次說摩诃般若。
此則普集諸經,融通漸頓,會入此典,故名會國王也。
彌勒等諸大菩薩皆是等覺為大臣,初地至九地為刹利,法王種性中生十住、十行、十向為居士,此等皆從釋迦受化者也。
妙樂雲國王至是王者,前約昔教諸部為諸王。
言興廢者,華嚴二興二廢,乃至法華一興三廢,今乃廢諸小王,唯立一主,是故法華名王中王。
無量義中先已收集者,雖雲從一出多,密拟多皆屬一,故雲收集。
彼雲下,引彼無量義經以示收集諸經之相。
彼經既雲諸經無量皆從一出,故指前經以為無量。
四谛因緣,即鹿苑也。
方等、般若,次第宛然。
△三、結會父子 即自宣言諸君當知(至)此實我子,我實其父。
實從我受學,實是我子,從我起解,是我所生,我實曾于二萬億佛所常教大法,故我實是父。
于某城中者,此經西國文多,度此甚少,或可說昔名字國土,如大通智勝因緣,今簡略名字,直言某城某甲耳。
是諸衆生背此大乘,起無明闇,遁入生死,故言舍吾逃走。
備經六趣,故雲五十餘年。
昔在本城,懷憂推覓者,如來自昔于法身地中,常以權實二智觀覓可化之機,始于今日感應道交,故雲忽于今日遇會得之。
此實我子,我實其父,判天性,定父子也。
△四、正付家業 今我所有一切财物皆是子有,先所出内是子所知。
一切大乘,萬行萬德,故雲一切所有也。
先所出内,是子所知者,追指昔日大品領教所委,有廣略般若,共(通)不共(别圖)法,是汝所知,即是汝有,故法華但明佛之知見,不更廣說一切行相也。
妙樂雲:所付般若,有共不共,不出因果,因為萬行,果為萬德,行即四谛、十二因緣、十八空等,德謂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等,此我之德,既雲子有,當知汝等并有如來因果之藏,此即天性相關也。
故知知之與見,并是所有,所以法華但總說雲佛之知見耳。
△二歡喜 世尊,是時窮子聞父此言,(至)今此寶藏自然而至。
領上各乘大車得未曾有,自顧無心希望佛道,而今忽聞得記作佛,故雲不求自得也。
三藏中本心不求,方等中恥小望絕故不求,般若中雖領非己分故不求,昔雖不求而今自得也。
△二、合譬四:初、合父子相失譬。
世尊,大富長者則是如來,我等似佛子。
如來合父似,則合子似有二義:一、取大機為子,昔未逃逝,既非真位,猶居外凡,故雲似也。
二、取小機為子者,小機似像大乘根性,故雲似也。
子既背父而逃,故貶之曰似。
妙樂雲:子既等者,舉正因況。
若論正因,不似亦子,況複似耶?既曾結緣,誰非真子?據曾逃走,父且貶之,由位淺迷深,斥之雲似。
△二、合父子相見譬 如來常說,我等為子, 合長者見子便識。
△三、合父命追誘譬二:初、合傍人追二:初、合誡勸兩門無機。
世尊,我等以三苦故,于生死中受諸熱惱迷惑無知。
三苦由三受生:苦受生苦苦,樂受生壞苦,不苦不樂受生行苦。
妙樂雲:由三苦故,五濁加重。
所以勸誡二門,并無大機,但堪小化。
五濁遍故,即是三苦;無明覆故,即是無知。
△二合息化中有小志 樂着小法 △二、合二誘譬二:初、齊教領二:初、合具陳上事。
今日世尊,令我等思惟,蠲除諸法戲論之糞。
戲論之糞,謂見思也。
△二、合除糞取價 我等于中勤加精進(至)勤精進故所得弘多。
我等于中勤加精進,合上尋與除糞;得至涅槃下,合上先取其價也。
△二、合探領三:初、合先欲拟宜。
然,世尊!先知我等。
上言遙見,今言先知。
△二、合方便所好 心着弊欲,樂于小法。
上言羸瘦憔悴,今言心着獘欲。
△三、合先知歎車 便見縱舍,不為分别。
汝等當有,如來知見,寶藏之分, 上言即脫璎珞,更着粗獘;今言便見棄舍,不為分别寶藏之分。
△四、合領付家業譬二:初、合領家業二:初、合相體信二:初、合令體信。
世尊以方便力,說如來智慧。
帶三乘方便說大乘實相,故言以方便力于我等前說大乘法,亦是合上出入無難。
以方便力出辯二乘,以佛智力入明實相,若不體信,豈于我前明佛慧耶? △二、合在本處 我等從佛得涅槃一日之價,(至)于此大乘無有志求。
△二、合命領業二:初、合受領業。
我等又因,如來智慧,為諸菩薩,開示演說。
△二、合無希取二:初、正合。
而自于此,無有志願。
合無希取也。
無志願者,明佛加威力,令如佛心而說,故我不志願也。
△二、釋意 所以者何?佛知我等(至)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
佛以方便力随我等說者,帶方便力以實相法共二乘說,我等不識不共之意,所以不知真是佛子也。
△二、合付家業二:初、合付業二:初、明無吝。
今我等方知世尊于佛智慧無所吝惜。
△二、釋無吝 所以者何我等昔來(至)然佛實以大乘教化。
于此經中下。
舉今證昔。
今理惟一,故知昔三非實,但為未堪,故于大前毀訾小心,欲令舍僞取真,定知非吝,然佛實以大乘而教化也。
△二合歡喜 是故我等說本無心(至)如佛子所應得者皆已得之。
△二、偈頌二:初、七十三行半頌長行二:初、頌法說。
爾時,摩诃迦葉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等今日聞佛音教(至)無上寶聚不求自得。
不頌不求,但頌自得。
△二、頌譬說二:初、頌開譬四:初、頌父子相失四:初、正頌子背父去。
譬如童子,幼稚無識,(至)周流諸國,五十餘年。
火宅中,明長者所王國邑聚落。
語寬,此中明窮子輪回三界名,諸國六道名,五十餘年也。
△二、正頌求子不得二:初、頌求子不得。
其父憂念,四方推求, 四方推求者,不同于上,上四方是約四谛推理,今四方是觀四生中覓可度之機也。
△二頌中止一城 求之既疲,頓止一城。
(至)豪富如是,有大力勢。
造立舍宅者,有餘國中,有餘涅槃也。
起慈悲舍,依性空宅也。
往來者,衆諸土菩薩,來往聽法也。
妙樂雲:頓止一城者,頓謂頓乏,示迹之相,義同于乏。
又頓止即不行止,于方便土中,求覓子機也。
造立舍宅者,有餘之土,非寂光自然,現勝應身,非法身本有,于彼更運,依空慈悲,故雲造立。
五欲自娛者,非粗獘五欲,乃勝妙五欲也。
△三超頌憂念轉深 而年朽邁益憂念子(至)庫藏諸物當如之何 此但頌先失子之苦,無所委付,是故憂耳。
妙樂雲:但頌子背父去,即失子之苦,而無得子之樂。
失苦得樂,俱在父懷,是故失時己懷于樂,必知後時還來故也。
遠鑒機緣,未若于佛。
夙夜者,夙,早也,謂晨起夜暮也。
又夙即化初,夜即化末,大化始末,準說可知。
△四、追頌子到父城二:初、頌近父之由。
爾時,窮子求索衣食(至)饑餓羸瘦,體生瘡癬。
從邑至邑者,根塵相涉如邑,十八界如國,修三界有漏善如有所得,修二乘無漏善如無所得,不得大乘法食如饑餓,無大力用為羸,無大功德為瘦,有無善上起見思如瘡癬也。
△二頌遂到父城 漸次經曆,到父住城。
△二、頌父子相見二:初、頌子見父三:初、頌見父之由。
傭賃展轉,遂至父舍。
△二頌見父之相 爾時長者于其門内(至)出内财産注記券疏。
上明見父之處,處是門側。
今言長者于其門内者,見相兼得處也。
施大寶帳等,正見父相之處也。
注記券疏,即是授記,明修行也。
章安雲:以廣顯略為注,授決為記,四、弘誓為券,修行為疏。
妙樂雲:以廣顯略等者,如華嚴中廣明身相、國土、行願,本欲以此廣佛知見,顯實相體,故雲以廣顯略。
授決者,華嚴前文無授記語,入法界品旁論授記,亦得名為授記故也。
弘誓及行,彼最委悉。
又誓為券者,誓許利他,如有券約,随修随償,如疏随還,訖至菩提,償之方畢。
又華嚴中菩薩行願,多明事數,名算計也。
△三頌生畏避心 窮子見父,豪貴尊嚴,(至)借問貧裡,欲往傭作。
△二、頌父見子二:初、頌見子之處。
長者是時,在師子座, △二頌見子便識 遙見其子,默而識之。
△三、頌父命追誘二:初、頌傍人追三:初、頌喚子不來。
即敕使者,追捉将來。
窮子驚喚, 此頌勸門無機也。
△二頌再喚不來 迷悶躄地 此頌誡門無機也。
△三頌即便放舍 是人執我必當見殺(至)不信我言,不信是父。
此總頌勸誡二門無機,以無機故,方乃息化見殺,與上必死義同也。
△二、頌二人誘二:初、頌顧作,即齊教領二:初、頌設方便,即上拟宜。
即以方便,更遣餘人,(至)除諸糞穢,倍與汝價。
既息大化,故以方便說小乘法而誘引之。
眇目譬偏空,所見不正,故矬者豎短,陋者橫狹。
見偏空者,豎不能窮實相之源,故如矬;橫無大乘衆善莊嚴,故如陋。
非四無畏,名無威;異常樂我淨,名無德也。
△二、取價除糞即上适願 窮子聞之,歡喜随來,為除糞穢,淨諸房舍。
淨六根房,五陰舍也。
△二、頌教作譬即探領四:初、頌牖中。
長者于牖,常見其子。
△二頌羸瘦 念子愚劣,樂為鄙事, △三頌更衣 于是長者,着獘垢衣,執除糞器,往到子所。
△四正教作 方便附近,語令勤作,(至)又以軟語,若如我子。
上長者教作,有七科法門,今雲語者,即合四念處也。
令勤作者,即四正勤也。
既益汝價下一行,頌四如意足也。
油塗足,能履深水,譬神通。
又油能除風,譬定。
飲食充足,即上米面也。
薦席厚暖,即是觀練熏修四種禅定,修此定故,能除散動也。
如是苦言,汝當勤作二句,總頌上第四安慰,即五根;第五無過,即五力。
根力既成,乃堪苦言。
又以軟語,若如我子二句,總頌上第六作字,即八正道;第七令常作,即七覺支,并是子位也。
此三十七道品,常途論之,七覺在八正前,今對位次,故八正在七覺前也。
△四、頌領付家業二:初、頌領付業之由。
即上領家業二:初、頌心相體信。
長者有智,漸令入出。
△二、頌委領家業三:初、頌領受命。
經二十年執作家事(至)諸物出入皆使令知。
或言二乘轉大乘教,教諸菩薩斷别見别思,名二十年;或言說般若時,長凡二十年。
△二、猶居本位 猶處門外,止宿草庵。
自念貧事,我無此物。
未舍劣心,故宿草庵。
△三通達大志 父知子心,漸已曠大, 漸已曠大,大乘機動也。
△二、頌付家業二:初、頌正付業三:初、頌集親族。
欲與财物,即聚親族,國王大臣,刹利居士, △二、頌定天性 于此大衆,說是我子,(至)周行求索,遂來至此。
此言從有二乘之機而來感佛,故雲自見子來已二十年。
妙樂雲:但立二名,名二十年也。
△三頌正付與 凡我所有舍宅人民,悉以付之,恣其所用。
△二頌得付喜 子念昔貧志意下劣(至)甚大歡喜得未曾有。
△二、頌合譬四:初、頌合父子相失。
佛亦如是。
妙樂雲:若單以佛亦如是一句,合父子相失,意仍未顯;次知我樂小一句,合父子相見,意亦未顯。
何者?上句借下句成,知樂小故,義當相失;次下句借上句成,佛知樂小,故得相見。
樂小由退大,所以相失;退大由樂小,所以相見。
△二頌合父子相見 知我樂小。
△三、頌合父命追誘二:初、頌合傍人追。
未曾說言,汝等作佛。
△二頌合二人誘 而說我等,得諸無漏,成就小乘,聲聞弟子。
△四、頌合領付家業二:初、頌合領家業二:初、長頌命領知。
佛敕我等,說最上道,修習此者,當得成佛。
最上道即是空慧,般若更無過其上也。
△二、正頌受無希取二:初、合正受命。
我承佛教為大菩薩(至)而不為我說斯真要。
佛子,聞法得記者,明轉教益他也。
爾時,但謂轉教教化菩薩,不言為我。
△二、合無希取二:初、牒前譬帖合。
如彼窮子,得近其父,雖知諸物,心不希取。
△二、正合無希取三:初、正頌無希取之意。
我等雖說,佛法寶藏,自無志願,亦複如是。
△二、具智斷故無希取三:初、标二:初、标斷德具,故無希取。
我等内滅,自謂為足,唯了此事,更無餘事。
内滅者,内即惑體,三界見思惑盡,故雲内滅,故科為标斷德也。
△二、标智德具故無希取 我等若聞,淨佛國土,教化衆生,都無欣樂。
既雲若聞,聞教屬智,故科為标智德,以小智具故,不欣大智。
此與上标斷德并舉,無樂大之失,顯執小之過也。
△二釋 所以者何?一切諸法(至)則為已得報佛之恩。
初所以者何至不生喜樂,釋斷;次我等長夜至謂是究竟,釋智;次我等長夜至有餘涅槃,重釋斷;次佛所教化至報佛之恩,重釋智。
故知初二行,明自住小斷;次一行半,明失大智;次一行半,重釋小斷;次一行,釋失大智。
言諸法空寂等者,理性本空,常住平等,清淨無作也。
最後身者,阿羅漢也。
有餘涅槃者,子縛已盡,果縛猶在也。
佛所教化等者,以得顯失也。
以失大智,故無志樂。
若有大智,則生志樂,修之得道,則為報佛恩也。
△三結 我等雖為諸佛子等,(至)而于是法永無願樂。
結釋自無希取意也。
△三、明佛見舍合無希取 導師見舍,觀我心故,初不勸進,說有實利。
△二、頌合付家業二:初、頌合正付業二:初、牒譬帖合。
如富長者知子志劣(至)然後乃付一切财物。
△二、正頌付業 佛亦如是,現希有事(至)調伏其心乃教大智。
△二頌合得付喜 我等今日得未曾有(至)普于其中應受供養。
得道者,得實相道也。
得果者,分得大乘習果也。
此明開佛知也。
于無漏法得清淨眼者,此明開佛見,見實相理也。
昔日見無漏,不落凡夫;今日見無漏,不落二乘。
昔日慧眼見空,今日淨眼見中。
持戒得報,昔日持戒梵行,共顯無漏。
灰身滅智,無人受此果報者,今日梵行,能得無漏,即了因取果義。
持戒即緣因義,清淨眼所見理,即正因義。
我等真是聲聞者,即大乘真位也。
十信以一音遍滿三千界,似道未真,今入十住,即是真也。
真阿羅漢有三義,此中但舉應供一義,堪為十法界福田,方名應供。
又雲無生,若不生變易,方名無生。
又雲殺賊,斷通别見思盡,方名殺賊。
妙樂雲:分得大乘習果者,得初住時,破一品無明,即生得故,名為習果。
△二、一十三行歎佛恩深 世尊大恩以希有事(至)于一乘道随宜說三。
章安雲:世尊大恩者:一、佛始建慈悲,發弘誓願,拔六道苦,與四聖樂,普十法界,入四弘中,此如來室恩;二、如來行菩薩道,教我大乘,雖複中忘,智願不失,蓋如來室,清涼溫暖,大慈與樂恩;三、衆生退大遭苦,佛于中間,伺其機宜,如犢逐母,修行六度,以利益之,蓋如來室,遮寒障熱,大悲拔苦恩;四、佛成道已,應受無為寂滅之樂,而隐其神德,用貧所樂法,于鹿苑中,先以五戒十善,令離諸欲,蓋是如來衣,遮貪欲熱惱恩;五、示老比丘像,方便附近,為說三乘,蓋是如來衣,除見寒愛熱恩;六、于方等彈诃貶斥,令恥小慕大,蓋是如來衣,遮醜陋恩;七、于般若命領家業,金銀庫藏,皆悉令知,蓋是如來衣,與我莊嚴恩;八、至法華,會親族,定父子,無上寶聚,不求自得,蓋是如來座恩;九十、既坐座已,身意泰然,快得安隐,以佛道聲,令一切聞,一切天人,普于其中,應受供養,蓋是如來座,令我具足自行化他恩。
世尊大恩,兩肩荷負,所不能報,此之謂也。
妙樂雲:牛頭栴檀者,華嚴經雲:出離垢山,若用塗身,火不能燒。
正法念經雲:北洲有山,名曰高山,多有牛頭栴檀。
以此山峰,狀如牛頭,于此峰中,生栴檀樹,故名牛頭。
或有說雲:牛頭,山名也。
香出彼山,故以名之。
栴檀如序品釋。
妙法蓮華經科注卷第二
左手等者,小中權實也。
又有寒風等者,大論第九,佛有九惱,謂六年苦行,孫陀利謗金锵馬麥,琉璃殺釋,乞食空缽,旃遮女謗調達推山,寒風索衣,加雙樹背痛,為十 △四、親教子作适願受行七:初、譬四念處。
語諸作人 語諸作人者,即是說三藏教,示四念處,是除糞之器,斷結之境。
故遺教經雲:常依念處行道,能破四倒。
此領火宅中适願勇銳,即是聞慧外凡位也。
△二、譬四正勤 汝等勤作,勿得懈息,以方便故,得近其子。
勿得懈息者,即是令其勤修四念處也。
若起懈息,不能滅二惡(已生未生),生二善(已生未生)。
以二勤故,能發暖火,對火宅互相推排,入修慧暖位也。
以方便故,得近其子者,念處未得理火,溫心猶為疏外,不可附近。
今四正勤,以初得暖方便,則可附近也。
△三、譬如意足。
後複告言:咄!男子(至)亦有老??,使人須者相給。
咄是驚覺,亦是責數,上正勤中,紛動即是智法,如男子是陽性,今如意足是定法,如女人是陰性,良以正勤?動,不得與真空相應,故驚覺責數,令舍散入靜,故言咄男子也。
汝常此作,勿複餘去者,念處正勤,動不專一,不名為常,四如意中,定不異緣,思惟則定,思惟則斷,定斷專一,故雲汝常此作,不紛動故,故雲勿複餘去,此猶在互相推排中,即是頂法之位也。
當加汝價者,正勤觀中,不能發真,如意觀中,能發無漏,故言加價。
諸有所須者,漏無漏善,助道正道,皆從如意觀中求之,欲須即得也。
四禅體含枝林如盆器,生空粗如米,法空細如面,此即正道,四谛下十六谛,觀無常如鹽,苦如醋,此即助道,如米面難食,須鹽醋和之,正道難顯,須助道助之。
莫自疑難者,結上正助,審在如意觀中,故令勿疑,決定可辦,如己物想,故言勿難。
若欲直取神通,以代手足,如使人驅役者,如意觀中,亦有此通,但通劣弱,事同老獘,故雲亦有老獘,使人雖不丁壯,亦堪運役,故雲須者用給。
△四、譬五根 好自安意。
我如汝父,勿複憂慮, 好自安意者,得信等五根,安固難壞也。
我如汝父者,已得似解,鄰于證真,似像未實,故言如父,亦是如子。
勿複憂慮者,令其安意,破壞見思也。
△五譬五力 所以者何我年老大(至)自今已後如所生子。
我老汝少者,佛居道終之位,已具智斷,故言老大;汝居道始之位(内凡),未有智斷,故為少壯。
此即忍法位也。
得此五力,離五惡法,謂得信力故不欺,得精進力故不怠,得念力故不瞋,得定力故不恨,得慧力故不怨。
言餘作人者,遠指外道諸見求理,名餘作人;近指暖等四位,未免五過,亦名餘作人。
此文無五過,即五力也。
自今已後,如所生子者,下忍十六刹那,時節猶長;中忍雖複縮觀,亦未是一刹那;若上忍世第一最後一刹那心,鄰真逼聖,故名此位為如所生子,即世第一法位也。
妙樂雲:暖等四位,應雲念處等四。
世第一是五力位,無五過也。
△六譬八正道 即時長者更與作字,名之為兒。
世第一法,與真不久,故言即時。
阿含說五種佛子、四果及辟支佛,名佛真子。
菩薩不斷結,子義未成。
今二乘得八,正入見道中,故名為兒。
妙樂雲阿含至子義未成者,既阿含中亦明不斷惑菩薩,而大論斥權,非謂全無。
論雲迦旃延造者,從所造論及所計者說,豈以會二還歸阿含?法華準舊,十二年前,一何可笑? △七譬七覺支 爾時,窮子雖欣此遇,(至)于二十年中常令除糞。
二乘因斷見惑而得為子,故雲雖欣此遇。
思惑未盡,猶居學位,正須依教修行盡苦,故雲猶故自謂客作賤人。
若得初果,厭小樂大,大乘機發者,即應授以大乘,更不須進斷其餘殘結,正由不舍小志,大機不發,以是且令依教盡漏,故言由是之故,二十年中常令除糞。
二十年者,一無礙、一解脫斷見,九無礙、九解脫斷思,故雲二十年也。
此文并下偈頌凡三番,雲二十年,意各不同,随其文下釋之,可見也。
△四、家業譬二:初、領家業二:初、相體信二:初、明其體信。
過是已後,心相體信,入出無難。
此下領方等時也。
過是已後者,過鹿苑三藏之後,即方等也。
心相體信者,父子互相體悉信順,謂于三藏教中得涅槃價。
此既不虛,今為菩薩說此大乘,亦複非虛,此即子信父也。
佛知此等見思已斷,聞大不謗,無漏根利,聞必生信,此即父信子也。
入出無難者,由此見尊特身,聞大乘教,名此為入。
複被诃斥,猶見丈六說小乘法,名此為出。
大小入出而無疑難也。
△二、猶居本位 然其所止,猶在本處。
二乘雖于大小入出無難,然聞大乘之法,謂是菩薩之事,非己智分,不肯回小向大,猶居羅漢之位,不言未來當得作佛,故雲所止猶在本處。
△二、命領業四:初、明其時節。
世尊,爾時長者有疾,自知将死不久。
此下,領佛命轉教般若時也。
将死不久者,有機則應為生,機盡應謝為死。
今化機将畢,應謝非久也。
△二命知家業 語窮子言:我今多有(至)所應取與,汝悉知之。
金即别教理,銀即通教理。
大品所明真谛,不出此二。
而雲多有者,理則非多,約種種門,亦得言多。
例如空非十八,約破十八法,名十八空也。
勸學品中明一切法門,皆是珍寶。
倉是定門,即百八三昧;庫是慧門,即十八空境也。
通别兩教,定慧倉庫,包藏一切禅定智慧,無所阙少,内充外溢,故雲盈溢。
其中多少者,說于般若,則有廣略二門,略則為少,廣則為多,自行為取,化他為與。
大品中雲汝當為菩薩說,故雲汝悉知之。
妙樂雲金即别教理等者,問:大品有圓,何故但雲不出通别?答:一者,但語通别,理已攝餘二。
論能诠教,必須具四,今且從理,故雲不出此二。
兼複二乘至此,多成通别,亦且言之。
通别倉庫,準此可知。
△三、誡令體心 我心如是,當體此意。
所以者何?今我與汝便為不異。
誡體我心者,佛以般若為心,汝今轉教,當随佛意說也。
今我與汝便為不異者,釋此有三:一、被加令說,與佛不異;二、就理以諸法皆如,故得不異;三、就今時始悟父子天性本來不異,而二乘人自謂被加異耳。
△四、敕無漏失 宜加用心,無令漏失。
無令漏失者,一者、汝為菩薩說般若教,無令漏失;二者、就理,此即汝法,後時當用,是故無令漏失也。
△二、受命領四:初、正受領知。
爾時,窮子即受教敕,領知衆物金銀珍寶及諸庫藏。
△二、心無希取 而無希取一?之意。
善吉轉教,雖說般若,自謂是菩薩法,我無其分也。
△三、未舍本處 然其所止,故在本處,下劣之心,亦未能舍。
故在本處者,住羅漢位,雖複慕大,亦未定言欲作菩薩也。
未舍下劣心者,雖複恥小,亦未定言舍于小證也。
△四、鄙劣求大 複經少時,父知子意,漸以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
問:何時名少時?答:一雲:說般若竟,尋思所領大乘法門,生心貪樂,為失為不失?如此等尋思,即是大乘機發時也。
此時去法華不遠,故言少時。
又當說無量義經時,大乘機發。
何以知然?無量義經中,明七種方便,無量漸頓,從一法生。
既聞此說,思惟昔之三藏三乘,悉皆從一法生,此之三乘,亦應入一。
如是思時,漸已通泰,大心即發,故言成就大志也。
妙樂雲:失不失者,失則于己無分,不失複未同菩薩。
踟蹰之際,即大機欲發之時,正發乃在三請時也。
次約無量義者,去法華極近,時極少也。
既聞從一出多,義必收多歸一,四味之終,故雲漸已。
機無隔異,故雲通泰。
○漸以通泰,以字合作已,下偈文雲漸已曠大,其義是同,可詳之。
△二、正付家業譬二:初、付業四:初、明付業;時下去,合第四、第五共為一領付譬。
臨欲終時 此下領般若之後說法華時也。
臨欲終者,是明時節化緣将訖,靈山八載說法華經,唱入涅槃時也。
△二、命聚衆證 而命其子,并會親族,國王大臣,刹利居士,皆悉已集。
二萬億佛所受化之徒,名之為子。
十方法身菩薩影響者為親族,影響之衆多是釋迦昔日同業,并共如來于二萬億佛所共開化之,于其悉是伯叔之行,故用此為親族。
國王者,一切漸頓諸經,無不稱所诠之處為經王,當機益物,興廢有時,部部不同,名之為國,皆言第一即是王。
今經會通諸教,豈非聚集國王?故無量義經中先已收集,彼雲:初說四谛十二緣生,次說方等十二部經,次說摩诃般若。
此則普集諸經,融通漸頓,會入此典,故名會國王也。
彌勒等諸大菩薩皆是等覺為大臣,初地至九地為刹利,法王種性中生十住、十行、十向為居士,此等皆從釋迦受化者也。
妙樂雲國王至是王者,前約昔教諸部為諸王。
言興廢者,華嚴二興二廢,乃至法華一興三廢,今乃廢諸小王,唯立一主,是故法華名王中王。
無量義中先已收集者,雖雲從一出多,密拟多皆屬一,故雲收集。
彼雲下,引彼無量義經以示收集諸經之相。
彼經既雲諸經無量皆從一出,故指前經以為無量。
四谛因緣,即鹿苑也。
方等、般若,次第宛然。
△三、結會父子 即自宣言諸君當知(至)此實我子,我實其父。
實從我受學,實是我子,從我起解,是我所生,我實曾于二萬億佛所常教大法,故我實是父。
于某城中者,此經西國文多,度此甚少,或可說昔名字國土,如大通智勝因緣,今簡略名字,直言某城某甲耳。
是諸衆生背此大乘,起無明闇,遁入生死,故言舍吾逃走。
備經六趣,故雲五十餘年。
昔在本城,懷憂推覓者,如來自昔于法身地中,常以權實二智觀覓可化之機,始于今日感應道交,故雲忽于今日遇會得之。
此實我子,我實其父,判天性,定父子也。
△四、正付家業 今我所有一切财物皆是子有,先所出内是子所知。
一切大乘,萬行萬德,故雲一切所有也。
先所出内,是子所知者,追指昔日大品領教所委,有廣略般若,共(通)不共(别圖)法,是汝所知,即是汝有,故法華但明佛之知見,不更廣說一切行相也。
妙樂雲:所付般若,有共不共,不出因果,因為萬行,果為萬德,行即四谛、十二因緣、十八空等,德謂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等,此我之德,既雲子有,當知汝等并有如來因果之藏,此即天性相關也。
故知知之與見,并是所有,所以法華但總說雲佛之知見耳。
△二歡喜 世尊,是時窮子聞父此言,(至)今此寶藏自然而至。
領上各乘大車得未曾有,自顧無心希望佛道,而今忽聞得記作佛,故雲不求自得也。
三藏中本心不求,方等中恥小望絕故不求,般若中雖領非己分故不求,昔雖不求而今自得也。
△二、合譬四:初、合父子相失譬。
世尊,大富長者則是如來,我等似佛子。
如來合父似,則合子似有二義:一、取大機為子,昔未逃逝,既非真位,猶居外凡,故雲似也。
二、取小機為子者,小機似像大乘根性,故雲似也。
子既背父而逃,故貶之曰似。
妙樂雲:子既等者,舉正因況。
若論正因,不似亦子,況複似耶?既曾結緣,誰非真子?據曾逃走,父且貶之,由位淺迷深,斥之雲似。
△二、合父子相見譬 如來常說,我等為子, 合長者見子便識。
△三、合父命追誘譬二:初、合傍人追二:初、合誡勸兩門無機。
世尊,我等以三苦故,于生死中受諸熱惱迷惑無知。
三苦由三受生:苦受生苦苦,樂受生壞苦,不苦不樂受生行苦。
妙樂雲:由三苦故,五濁加重。
所以勸誡二門,并無大機,但堪小化。
五濁遍故,即是三苦;無明覆故,即是無知。
△二合息化中有小志 樂着小法 △二、合二誘譬二:初、齊教領二:初、合具陳上事。
今日世尊,令我等思惟,蠲除諸法戲論之糞。
戲論之糞,謂見思也。
△二、合除糞取價 我等于中勤加精進(至)勤精進故所得弘多。
我等于中勤加精進,合上尋與除糞;得至涅槃下,合上先取其價也。
△二、合探領三:初、合先欲拟宜。
然,世尊!先知我等。
上言遙見,今言先知。
△二、合方便所好 心着弊欲,樂于小法。
上言羸瘦憔悴,今言心着獘欲。
△三、合先知歎車 便見縱舍,不為分别。
汝等當有,如來知見,寶藏之分, 上言即脫璎珞,更着粗獘;今言便見棄舍,不為分别寶藏之分。
△四、合領付家業譬二:初、合領家業二:初、合相體信二:初、合令體信。
世尊以方便力,說如來智慧。
帶三乘方便說大乘實相,故言以方便力于我等前說大乘法,亦是合上出入無難。
以方便力出辯二乘,以佛智力入明實相,若不體信,豈于我前明佛慧耶? △二、合在本處 我等從佛得涅槃一日之價,(至)于此大乘無有志求。
△二、合命領業二:初、合受領業。
我等又因,如來智慧,為諸菩薩,開示演說。
△二、合無希取二:初、正合。
而自于此,無有志願。
合無希取也。
無志願者,明佛加威力,令如佛心而說,故我不志願也。
△二、釋意 所以者何?佛知我等(至)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
佛以方便力随我等說者,帶方便力以實相法共二乘說,我等不識不共之意,所以不知真是佛子也。
△二、合付家業二:初、合付業二:初、明無吝。
今我等方知世尊于佛智慧無所吝惜。
△二、釋無吝 所以者何我等昔來(至)然佛實以大乘教化。
于此經中下。
舉今證昔。
今理惟一,故知昔三非實,但為未堪,故于大前毀訾小心,欲令舍僞取真,定知非吝,然佛實以大乘而教化也。
△二合歡喜 是故我等說本無心(至)如佛子所應得者皆已得之。
△二、偈頌二:初、七十三行半頌長行二:初、頌法說。
爾時,摩诃迦葉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等今日聞佛音教(至)無上寶聚不求自得。
不頌不求,但頌自得。
△二、頌譬說二:初、頌開譬四:初、頌父子相失四:初、正頌子背父去。
譬如童子,幼稚無識,(至)周流諸國,五十餘年。
火宅中,明長者所王國邑聚落。
語寬,此中明窮子輪回三界名,諸國六道名,五十餘年也。
△二、正頌求子不得二:初、頌求子不得。
其父憂念,四方推求, 四方推求者,不同于上,上四方是約四谛推理,今四方是觀四生中覓可度之機也。
△二頌中止一城 求之既疲,頓止一城。
(至)豪富如是,有大力勢。
造立舍宅者,有餘國中,有餘涅槃也。
起慈悲舍,依性空宅也。
往來者,衆諸土菩薩,來往聽法也。
妙樂雲:頓止一城者,頓謂頓乏,示迹之相,義同于乏。
又頓止即不行止,于方便土中,求覓子機也。
造立舍宅者,有餘之土,非寂光自然,現勝應身,非法身本有,于彼更運,依空慈悲,故雲造立。
五欲自娛者,非粗獘五欲,乃勝妙五欲也。
△三超頌憂念轉深 而年朽邁益憂念子(至)庫藏諸物當如之何 此但頌先失子之苦,無所委付,是故憂耳。
妙樂雲:但頌子背父去,即失子之苦,而無得子之樂。
失苦得樂,俱在父懷,是故失時己懷于樂,必知後時還來故也。
遠鑒機緣,未若于佛。
夙夜者,夙,早也,謂晨起夜暮也。
又夙即化初,夜即化末,大化始末,準說可知。
△四、追頌子到父城二:初、頌近父之由。
爾時,窮子求索衣食(至)饑餓羸瘦,體生瘡癬。
從邑至邑者,根塵相涉如邑,十八界如國,修三界有漏善如有所得,修二乘無漏善如無所得,不得大乘法食如饑餓,無大力用為羸,無大功德為瘦,有無善上起見思如瘡癬也。
△二頌遂到父城 漸次經曆,到父住城。
△二、頌父子相見二:初、頌子見父三:初、頌見父之由。
傭賃展轉,遂至父舍。
△二頌見父之相 爾時長者于其門内(至)出内财産注記券疏。
上明見父之處,處是門側。
今言長者于其門内者,見相兼得處也。
施大寶帳等,正見父相之處也。
注記券疏,即是授記,明修行也。
章安雲:以廣顯略為注,授決為記,四、弘誓為券,修行為疏。
妙樂雲:以廣顯略等者,如華嚴中廣明身相、國土、行願,本欲以此廣佛知見,顯實相體,故雲以廣顯略。
授決者,華嚴前文無授記語,入法界品旁論授記,亦得名為授記故也。
弘誓及行,彼最委悉。
又誓為券者,誓許利他,如有券約,随修随償,如疏随還,訖至菩提,償之方畢。
又華嚴中菩薩行願,多明事數,名算計也。
△三頌生畏避心 窮子見父,豪貴尊嚴,(至)借問貧裡,欲往傭作。
△二、頌父見子二:初、頌見子之處。
長者是時,在師子座, △二頌見子便識 遙見其子,默而識之。
△三、頌父命追誘二:初、頌傍人追三:初、頌喚子不來。
即敕使者,追捉将來。
窮子驚喚, 此頌勸門無機也。
△二頌再喚不來 迷悶躄地 此頌誡門無機也。
△三頌即便放舍 是人執我必當見殺(至)不信我言,不信是父。
此總頌勸誡二門無機,以無機故,方乃息化見殺,與上必死義同也。
△二、頌二人誘二:初、頌顧作,即齊教領二:初、頌設方便,即上拟宜。
即以方便,更遣餘人,(至)除諸糞穢,倍與汝價。
既息大化,故以方便說小乘法而誘引之。
眇目譬偏空,所見不正,故矬者豎短,陋者橫狹。
見偏空者,豎不能窮實相之源,故如矬;橫無大乘衆善莊嚴,故如陋。
非四無畏,名無威;異常樂我淨,名無德也。
△二、取價除糞即上适願 窮子聞之,歡喜随來,為除糞穢,淨諸房舍。
淨六根房,五陰舍也。
△二、頌教作譬即探領四:初、頌牖中。
長者于牖,常見其子。
△二頌羸瘦 念子愚劣,樂為鄙事, △三頌更衣 于是長者,着獘垢衣,執除糞器,往到子所。
△四正教作 方便附近,語令勤作,(至)又以軟語,若如我子。
上長者教作,有七科法門,今雲語者,即合四念處也。
令勤作者,即四正勤也。
既益汝價下一行,頌四如意足也。
油塗足,能履深水,譬神通。
又油能除風,譬定。
飲食充足,即上米面也。
薦席厚暖,即是觀練熏修四種禅定,修此定故,能除散動也。
如是苦言,汝當勤作二句,總頌上第四安慰,即五根;第五無過,即五力。
根力既成,乃堪苦言。
又以軟語,若如我子二句,總頌上第六作字,即八正道;第七令常作,即七覺支,并是子位也。
此三十七道品,常途論之,七覺在八正前,今對位次,故八正在七覺前也。
△四、頌領付家業二:初、頌領付業之由。
即上領家業二:初、頌心相體信。
長者有智,漸令入出。
△二、頌委領家業三:初、頌領受命。
經二十年執作家事(至)諸物出入皆使令知。
或言二乘轉大乘教,教諸菩薩斷别見别思,名二十年;或言說般若時,長凡二十年。
△二、猶居本位 猶處門外,止宿草庵。
自念貧事,我無此物。
未舍劣心,故宿草庵。
△三通達大志 父知子心,漸已曠大, 漸已曠大,大乘機動也。
△二、頌付家業二:初、頌正付業三:初、頌集親族。
欲與财物,即聚親族,國王大臣,刹利居士, △二、頌定天性 于此大衆,說是我子,(至)周行求索,遂來至此。
此言從有二乘之機而來感佛,故雲自見子來已二十年。
妙樂雲:但立二名,名二十年也。
△三頌正付與 凡我所有舍宅人民,悉以付之,恣其所用。
△二頌得付喜 子念昔貧志意下劣(至)甚大歡喜得未曾有。
△二、頌合譬四:初、頌合父子相失。
佛亦如是。
妙樂雲:若單以佛亦如是一句,合父子相失,意仍未顯;次知我樂小一句,合父子相見,意亦未顯。
何者?上句借下句成,知樂小故,義當相失;次下句借上句成,佛知樂小,故得相見。
樂小由退大,所以相失;退大由樂小,所以相見。
△二頌合父子相見 知我樂小。
△三、頌合父命追誘二:初、頌合傍人追。
未曾說言,汝等作佛。
△二頌合二人誘 而說我等,得諸無漏,成就小乘,聲聞弟子。
△四、頌合領付家業二:初、頌合領家業二:初、長頌命領知。
佛敕我等,說最上道,修習此者,當得成佛。
最上道即是空慧,般若更無過其上也。
△二、正頌受無希取二:初、合正受命。
我承佛教為大菩薩(至)而不為我說斯真要。
佛子,聞法得記者,明轉教益他也。
爾時,但謂轉教教化菩薩,不言為我。
△二、合無希取二:初、牒前譬帖合。
如彼窮子,得近其父,雖知諸物,心不希取。
△二、正合無希取三:初、正頌無希取之意。
我等雖說,佛法寶藏,自無志願,亦複如是。
△二、具智斷故無希取三:初、标二:初、标斷德具,故無希取。
我等内滅,自謂為足,唯了此事,更無餘事。
内滅者,内即惑體,三界見思惑盡,故雲内滅,故科為标斷德也。
△二、标智德具故無希取 我等若聞,淨佛國土,教化衆生,都無欣樂。
既雲若聞,聞教屬智,故科為标智德,以小智具故,不欣大智。
此與上标斷德并舉,無樂大之失,顯執小之過也。
△二釋 所以者何?一切諸法(至)則為已得報佛之恩。
初所以者何至不生喜樂,釋斷;次我等長夜至謂是究竟,釋智;次我等長夜至有餘涅槃,重釋斷;次佛所教化至報佛之恩,重釋智。
故知初二行,明自住小斷;次一行半,明失大智;次一行半,重釋小斷;次一行,釋失大智。
言諸法空寂等者,理性本空,常住平等,清淨無作也。
最後身者,阿羅漢也。
有餘涅槃者,子縛已盡,果縛猶在也。
佛所教化等者,以得顯失也。
以失大智,故無志樂。
若有大智,則生志樂,修之得道,則為報佛恩也。
△三結 我等雖為諸佛子等,(至)而于是法永無願樂。
結釋自無希取意也。
△三、明佛見舍合無希取 導師見舍,觀我心故,初不勸進,說有實利。
△二、頌合付家業二:初、頌合正付業二:初、牒譬帖合。
如富長者知子志劣(至)然後乃付一切财物。
△二、正頌付業 佛亦如是,現希有事(至)調伏其心乃教大智。
△二頌合得付喜 我等今日得未曾有(至)普于其中應受供養。
得道者,得實相道也。
得果者,分得大乘習果也。
此明開佛知也。
于無漏法得清淨眼者,此明開佛見,見實相理也。
昔日見無漏,不落凡夫;今日見無漏,不落二乘。
昔日慧眼見空,今日淨眼見中。
持戒得報,昔日持戒梵行,共顯無漏。
灰身滅智,無人受此果報者,今日梵行,能得無漏,即了因取果義。
持戒即緣因義,清淨眼所見理,即正因義。
我等真是聲聞者,即大乘真位也。
十信以一音遍滿三千界,似道未真,今入十住,即是真也。
真阿羅漢有三義,此中但舉應供一義,堪為十法界福田,方名應供。
又雲無生,若不生變易,方名無生。
又雲殺賊,斷通别見思盡,方名殺賊。
妙樂雲:分得大乘習果者,得初住時,破一品無明,即生得故,名為習果。
△二、一十三行歎佛恩深 世尊大恩以希有事(至)于一乘道随宜說三。
章安雲:世尊大恩者:一、佛始建慈悲,發弘誓願,拔六道苦,與四聖樂,普十法界,入四弘中,此如來室恩;二、如來行菩薩道,教我大乘,雖複中忘,智願不失,蓋如來室,清涼溫暖,大慈與樂恩;三、衆生退大遭苦,佛于中間,伺其機宜,如犢逐母,修行六度,以利益之,蓋如來室,遮寒障熱,大悲拔苦恩;四、佛成道已,應受無為寂滅之樂,而隐其神德,用貧所樂法,于鹿苑中,先以五戒十善,令離諸欲,蓋是如來衣,遮貪欲熱惱恩;五、示老比丘像,方便附近,為說三乘,蓋是如來衣,除見寒愛熱恩;六、于方等彈诃貶斥,令恥小慕大,蓋是如來衣,遮醜陋恩;七、于般若命領家業,金銀庫藏,皆悉令知,蓋是如來衣,與我莊嚴恩;八、至法華,會親族,定父子,無上寶聚,不求自得,蓋是如來座恩;九十、既坐座已,身意泰然,快得安隐,以佛道聲,令一切聞,一切天人,普于其中,應受供養,蓋是如來座,令我具足自行化他恩。
世尊大恩,兩肩荷負,所不能報,此之謂也。
妙樂雲:牛頭栴檀者,華嚴經雲:出離垢山,若用塗身,火不能燒。
正法念經雲:北洲有山,名曰高山,多有牛頭栴檀。
以此山峰,狀如牛頭,于此峰中,生栴檀樹,故名牛頭。
或有說雲:牛頭,山名也。
香出彼山,故以名之。
栴檀如序品釋。
妙法蓮華經科注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