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科注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姚秦三藏法師鸠摩羅什奉。
诏譯 上天竺講寺住山比丘一如集注 妙法蓮華經譬喻品第三 譬者,比況也。
喻者,曉訓也。
托此況彼,寄淺訓深,前法說周作三乘,一乘說廣明五佛,開三顯一,上根利智,圓聞獲悟,中下之流,抱迷未受,動執生疑,踟蹰岐道,是故更約三車一車譬喻而說,使其悟解,故言譬喻品。
○以類比況謂之譬,開曉令悟謂之喻。
△二、身子領解二:初、經家叙起二:初、叙内解。
爾時,舍利弗踴躍歡喜。
内解在心名喜,喜動于形名踴躍。
從妙人聞妙法,得妙解,故踴躍歡喜也。
初住名歡喜住,初行亦名歡喜行,初地亦名歡喜地。
身子既是上根利智,必是超入之歡喜。
設不超入,亦是初住之歡喜也。
妙樂雲:初住名歡喜者,三法開發,同初地故。
△二、叙外儀 即起合掌,瞻仰尊顔。
即起合掌,表昔權實為二,如掌不合;今解權即實,如二掌合,故雲合掌。
向佛者,昔權非佛因,實非佛果;今解權即實,成大圓因,因必趨果,故雲向佛。
瞻仰尊顔者,表其解實,實即佛境,非方便法,瞻仰尊顔,無餘思念,表開佛知見也。
△二、身子自陳二:初、長行三:初、标;三、喜。
而白佛言:今從世尊,聞此法音,心懷踴躍,得未曾有。
今從世尊标我身,見佛身故名身喜;聞此法音依于佛口,聞而歡喜故名口喜;得未曾有是我意,解佛意故名意喜。
△二、釋失三:初、明昔不見佛為身失。
所以者何(至)甚自感傷失于如來無量知見。
昔佛為菩薩受記,我不預斯事,見佛義遠,既不見佛,故無身喜。
聞如是法者,若日照高山時,密有聞義,顯如聾啞,不得言聞如是法也。
隻是方等教中,聞大乘實慧,與今不殊,故言聞如是法也。
受記者,亦是方等中與菩薩記,二乘不預。
甚自感傷者,思益淨名中聞,褒大折小,内疑而外鄙,名為感傷。
失如來知見者,失佛眼之見,失佛智之知也。
△二、明昔不聞法為口失 世尊,我常獨處山林樹下(至)是我等咎,非世尊也。
以身處山林,心執小道,則不聞法,故無口喜。
同入法性者,謂與菩薩同入,正出其執小之過,以由不知小乘法性之外,别有妙理,菩薩得之故也。
既執所入之一理,疑于三教能入之門,見佛授菩薩記,則疑佛有偏,所以成過。
是我等咎者,由我迷權,何關理教?由我惑實,何關佛偏?追述昔非,仰謝如來,是為引過自歸也。
妙樂雲:三教者,三乘之教也。
△三、明昔意不解為意失 所以者何?若我等待說所因,(至)終日竟夜每自克責。
以不待說所因,則無實解。
又不識方便,故無權解。
解無故,故無意喜。
待說所因有二義,一不受待對于前,二不停待于後。
初華嚴明三谛之慧,是得佛之因。
以此待對于我,而我不受,是失之于前。
諸佛法久後,要當說真實。
我不停待,匆匆取小,是失之于後。
若待此前後,必得大乘度脫也。
不解方便等者,不知三乘是方便之權,辄便信受,取證小果,對佛陳過,故雲世尊我從昔來等。
不待說所因者,自責不解實也。
不解方便者,自責不解權也。
△三、結成二:初、結。
而今從佛聞所未聞,(至)身意泰然,快得安隐。
從佛是結身喜,聞法是結口喜,斷諸疑悔是結意喜。
△二成 今日乃知真是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
乃知真是佛子,近佛義成,結身成也;從佛口生,結口成也;從法化生,結意成也。
△二、偈頌三:初、頌标喜。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聞是法音,得所未曾有,心懷大歡喜,疑網皆已除。
△二、頌釋喜三:初、頌見佛喜。
昔來蒙佛教,不失于大乘(至)聞亦除憂惱。
長行明失知見頌中,明不失大乘長行,論失、論遠頌、論近、論得,文互現耳。
△二、頌不聞法二:初、頌上身遠故不聞。
我處于山谷或在林樹下(至)金色三十二 一、足下安平如奁底;二、足下千輻輪相;三、手足指長;四、手足柔軟;五、手足指合缦網;六、足跟滿足;七、足趺高好;八、伊尼延鹿王腨(音善,腸也);九、立手摩膝;十、陰藏相如馬王;十一、身縱廣等;十二、諸毛孔上生青色柔軟;十三、毛上向右旋;十四、金色光;十五、身光面各一丈;十六、皮膚細滑,不受塵水,不停蚊蚋;十七、兩足下、兩手、兩肩、項中七處皆滿;十八、兩腋下滿;十九、身如師子;二十、身端直;二十一、肩圓好;二十二、四十齒具足;二十三、齒白淨齊密根深;二十四、四牙白而大;二十五、頰車如師子;二十六、咽中津液得味中上味;二十七、舌大薄覆面至發際;二十八、梵音深遠如迦陵頻伽聲;二十九、眼色如金精;三十、眼??如牛王;三十一、眉間白毫相如兜羅綿;三十二、頂肉髻成 十力諸解脫,同共一法中,而不得此事,八十種妙好。
一、無見頂相,二、鼻高好孔不現,三、眉如初月,四、耳輪輻相,五、身堅實,六、骨際如鈎鎖,七、身一時回如象王,八、行時足去地四寸而印文現,九、爪如赤銅色,十、膝骨堅着圓好,十一、身清潔,十二、身柔軟,十三、身不曲,十四、指長纖圓,十五、指文藏覆,十六、脈深不現,十七、踝不現,十八、身潤澤,十九、身自持不逶迤,二十、身滿足,二十一、容儀備足,二十二、容儀滿足,二十三、住處安無能動者,二十四、威振一切,二十五、一切樂觀,二十六、面不長大,二十七、正容貌不撓色,二十八、面具滿足,二十九、唇如頻婆果色,三十、言音深遠,三十一、臍深圓好,三十二、毛右旋,三十三、手足滿,三十四、手足如意,三十五、手文明直,三十六、手文長,三十七、手文不斷,三十八、一切惡心衆生見者和悅,三十九、面廣姝好,四十、面淨滿如月,四十一、随衆生意和悅與語,四十二、毛孔出香氣,四十三、口出無上香,四十四、容儀如師子,四十五、進止如象王,四十六、行法如鵝王,四十七、頭如摩陀那果,四十八、一切聲分具足,四十九、四牙白利,五十、舌赤色,五十一、舌薄,五十二、毛紅色,五十三、毛軟淨,五十四、眼廣長,五十五、孔門相具,五十六、手足赤白如蓮華色,五十七、臍不出,五十八、腹不現,五十九、細腹,六十、身不傾動,六十一、身持重,六十二、其身大,六十三、身長,六十四、手足軟滑,六十五、四邊光各一丈,六十六、光照身而行,六十七、等視衆生,六十八、不輕衆生,六十九、随衆生音聲不增不減,七十、說法不着,七十一、随衆生語言說法,七十二、發音報衆聲,七十三、次第有因緣說法,七十四、一切衆生不能盡觀相,七十五、觀無厭足,七十六、發長好,七十七、發不亂,七十八、發旋好,七十九、發色青珠,八十、手足有德相。
十八,不共法。
一、身無失,二、口無失,三、念無失,四、無異想,五、無不定心,六、無不知已舍(佛于一切法悉皆照知方舍,無有一法不經心知而舍者),七、欲無減(欲度一切心無厭足故),八、精進無減,九、念無減,十、慧無減,十一、解脫無減(佛具二種解脫:一、有為解脫,謂無漏智慧相應解脫也;二、無為解脫,謂一切煩惱都盡無餘也),十二、解脫知見無減,十三、一切身業随智慧行,十四、一切口業随智慧行,十五、一切意業随智慧行,十六、智慧知過去世無礙,十七、智慧知未來世無礙,十八、智慧知現在世無礙。
如是等功德,而我皆已失,(至)令衆至道場。
我常于日夜者,生死為夜,涅槃為日,為生死中有涅槃,為生死外有涅槃?若得悟時,二疑雙遣。
妙樂雲:若生死中有涅槃,即大乘意;若生死中無涅槃,即小乘意。
昔于機中有此疑故,于今日有此疑事,所以思惟欲問也。
△二、頌入法性故不聞 我本着邪見(至)爾時心自謂得至于滅度。
邪見是凡夫着,入法性是二乘着。
凡夫初着邪見,世尊為說真空之法,拔其邪見。
二乘既證真空,當爾之時,莫不自謂已得究竟涅槃。
故凡夫二乘,俱不聞大乘法也。
梵志即婆羅門,其人種類,自雲從梵天口生,唯五天竺有,餘國即無也。
△三頌心得解 而今乃自覺,非是實滅度(至)永盡滅無餘。
涅槃亦翻滅度,昔所證涅槃,非大涅槃。
若得作佛,惑盡果亡,方名大乘涅槃也。
佛于大衆中,說我當作佛, △三頌結成 聞如是法音,疑悔悉已除(至)我聞疑網斷。
說我當作佛者,方便品雲我記如是人,來世成佛道是也。
聞佛所說等者,初聞略開三顯一,動執生疑,疑佛為魔。
今知佛昔因緣譬說,皆是為實施權,權既即實,故心安疑斷也。
佛說過去世無量滅度佛(至)謂是魔所為。
身子既聞五佛開權顯實,方知世尊今日所說,是真實道,非魔作佛,惱亂我心。
波旬,正音波卑夜,此雲惡,常有惡意,成惡法故。
上長行中,明不待所因,不解方便。
今頌中,聞當作佛,是得所因。
聞五佛道,同解魔非魔,是解方便,互顯一邊耳。
聞佛柔軟音,深遠甚微妙,(至)教化諸菩薩。
初一行半頌結,前三句結口喜,後三句結意喜。
次一行頌成。
△三、如來述成三:初、昔曾教大 爾時佛告舍利弗(至)我以方便引導汝故生我法中。
無上道者,十住婆沙論雲:身無上謂相好,受持無上謂自利利他,具足無上謂到彼岸,智慧無上謂四無礙,不思議無上謂六波羅蜜,解脫無上謂大涅槃,行無上謂聖行梵行。
璎珞經十三雲:道當清淨,穢濁非道;道當一心,多想非道;道當知足,多欲非道;道當恭敬,憍慢非道;道當檢意,放逸非道;道當顯耀,自隐非道;道當連屬,無行非道;道當覺悟,愚惑非道;道當教化,矜吝非道;道近善友,習惡非道。
如是等種種,明無上道。
今經以圓道為無上道,若偏若次,皆他經所論。
長夜随我受學者,昔雖大化,未破界内無明,惑暗心中,随佛受學,故雲長夜等。
縱若未破見思,所聞一句,成了因種,納種在識,永劫不失。
以暗望明,暗尚非謬,況今真悟,甯是虛耶?故舉昔曾教大述,見佛不謬也。
我以方便引導汝故,生我法中者,此義兩向。
若昔以大化,今生大解,故雲引導生我法中,此屬初曾教大意。
若令免惡道,權以小引,故雲引導生我法中,此屬第二中忘取小意。
△二中忘取小 舍利弗,我昔教汝志願佛道(至)而便自謂已得滅度。
汝今悉忘者,自有中途,廢大習小,名中途悉忘。
若而今自謂已得滅度,即是而今悉忘。
由忘大習小,緻有憂悔,而得聞法不虛也。
△三、還為說大 我今還欲令汝憶念(至)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我今還欲令汝憶念本願,即是述其得解不虛,先施權教,成其中途小善,後顯真實,遂其本願大心也。
△四、佛與授記二:初、長行十:初、劫數。
舍利弗,汝于未來世,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劫, 此下是授記段。
若得大解,自知得佛,何俟須記?記有四意:一、昔未記二乘,而今須記;二、中下未悟,以記勉勵之;三、令聞者結緣;四、滿其本願。
是故記也。
妙樂雲:問:既得記已,何故更經若幹劫耶?答:若記菩薩,但通途雲得無生等。
今記聲聞,須約劫國,應佛成處,須有機緣。
此諸聲聞,昔未曾有淨土之行,蒙記已後,與物結緣,物機不同,緻劫多少。
又諸聲聞,時不同者,為逗物宜,随機長短,機緣不等,初住何殊? △二行因 供養若幹千萬億佛,奉持正法,具足菩薩所行之道。
△三得果 當得作佛,号曰華光(至)天人師、佛、世尊。
△四國土 國名離垢(至)其傍各有七寶行樹,常有華果。
△五說法 華光如來亦以三乘(至)以本願故說三乘法。
準今釋迦,故雲亦以。
舍利下,明說三意。
土淨唯一,酬願說三,即施即廢。
問:何處願說?準大悲空藏經雲:身子于六十劫行菩薩道,因婆羅門乞眼,唾而踐之。
身子瞋退,作凡夫願。
成佛日,開三乘法。
故雲以本願等也。
△六劫名 其劫名大寶莊嚴(至)其國中以菩薩為大寶故。
△七衆數 彼諸菩薩無量無邊(至)如是菩薩充滿其國。
△八壽量 舍利弗,華光佛壽十二小劫(至)其國人民壽八小劫。
△九補處 華光如來過十二小劫,(至)其佛國土亦複如是。
△十正像 舍利弗!是華光佛滅度之後(至)亦三十二小劫。
大論四十八雲:舍利弗,正法三十二小劫者,三災饑病刀,滅衆生者名小劫。
又直是時節名小劫,如說法華經六十小劫,亦是時節數耳,非三災滅外物為小劫也。
△二、偈頌二:初、頌長行九:初、超頌得果。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舍利弗來世,成佛普智尊,号名曰華光,當度無量衆。
△二追頌行因 供養無數佛,具足菩薩行,十力等功德,證于無上道。
十力等者,即指佛果方名為力,初住分得名為功德。
所言等者,非唯供養佛兼淨土行,或由分得十力功德成初住記。
△三超頌劫名 過無量劫已,劫名大寶嚴, △四頌國土淨 世界名離垢,清淨無瑕穢(至)常有華果實。
△五超頌衆數 彼國諸菩薩,志念常堅固,(至)善學菩薩道。
神通波羅蜜,謂六神通、六波羅蜜也。
△六、追頌說法 如是等大士,華光佛所化, △七超頌壽量 佛為王子時,棄國舍世榮,(至)壽命八小劫。
△八、法住久近 佛滅度之後正法住于世(至)像法三十二 △九、供養舍利 舍利廣流布,天人普供養, △二、總結歎 華光佛所為,其事皆如是(至)宜應自欣慶。
宜應自欣慶者,成初入歡喜位之解也。
初住能百佛世界作佛,行地倍是。
△五、四衆領解二:初、長行三:初、經家叙衆喜。
爾時,四部衆比丘、比丘尼(至)心大歡喜,踴躍無量。
△二陳供養 各各脫身所著上衣,(至)一時俱作雨衆天華。
各各脫衣等者,此中通語四衆、八部、出家二衆。
言上衣者,即大衣也。
而自回轉者,表聞身子得記,法性自然而轉,因果、依正、自他悉轉也。
△三、正領解二:初、領開權。
而作是言:佛昔于波羅奈,初轉法輪, △二領顯實 今乃複轉無,上最大法輪。
最大法輪者,最是今經圓中圓也,大是人、理、教、行四種妙也。
或境、智等十妙,或心、佛、衆生三妙。
妙法之輪,名妙法輪。
△二、偈頌二:初、頌上開權顯實。
爾時,諸天子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昔于波羅奈(至)是法甚深奧,少有能信者。
四谛,如前釋。
五衆者,五陰也。
言昔于波羅奈等,即是說藏教;今複轉最妙等,即是說圓教。
法華開顯,藏、圓相對,故不述中間方等、般若也。
△二、述得解随喜回向 我等從昔來,數聞世尊說,(至)盡回向佛道。
初一行自述,次二行半随喜,後一行回向。
我等亦如是者,如身子之領解,如身子被佛述成,如身子之得記也。
△二、三品半為中根人譬說四:初、半品正譬喻開顯二:初、請三:初、述自無疑。
爾時舍利弗白佛言(至)三藐三菩提記。
此去為中根作譬喻說,凡有四品。
今品正是譬喻,開三顯一。
信解品明中根得解,藥草品明如來述成,授記品明授記。
此四番皆約譬說,是為譬喻周也。
△二、述他有惑 是諸千二百心自在者,(至)聞所未聞皆堕疑惑。
佛常教化下,執昔三乘之教也。
我見者,無明不了,于名色陰入界等法中,妄計有我我所之實有。
無見者,有即常見,無即斷見,等即等于亦有亦無非有非無諸見。
而今于世尊下,執昔一理也。
昔說三是究竟,今又說一為真實,昔三今一同異不分,故言皆堕疑惑。
妙樂雲:聞所未聞者,聞法說中身子四段昔教所無。
△三普為四衆 善哉!世尊,願為四衆說其因緣,令離疑悔。
因緣者,前三後一之因緣也。
妙樂雲:問:前法說中示前三後一,聞既不悟,今還請于前三後一,與前何别?答:言因緣者,即是前三後一始末根由,故雲因緣。
前四佛章略,釋迦章稍廣,雖以五濁用釋于權,始末未明,故使中根于茲不曉。
譬說委明輪回之相,具列三車出宅之由,兼示索三與一之意,廣叙等賜、等子、等心,此乃方酬因緣之請也。
△二、答二:初、發起二:初、抑令憤勇。
爾時佛告舍利弗(至)是諸所說皆為化菩薩故。
我先不言下,指上開權。
皆為阿耨菩提,指上顯實。
皆為化菩薩者,若權若實皆入佛道,上已明言,雲何執教迷暗不解?如此責之,乃是抑令憤勇也。
△二、引令速進 然,舍利弗,今當複以(至)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
此引接安慰也。
前斥責既切,恐鄙怼自沉,今許其譬喻,更明此義,若能解者,猶稱智也。
△二、譬喻二:初、長行二:初、開譬二:初、總譬六:初、長者譬三:初、名行。
舍利弗!若國邑聚落, 名如賓,行如主,行有親疏,名有遠近,故舉處所以顯名行也。
封疆為國最遠,宰治為邑居中,聚落是鄰闾最近。
長者名行,遍此三處,近不見其細陋,遠但挹其高風。
口無擇言,身無擇行,意無擇法,名行相稱,真實大人。
今譬實報土為國,方便土為邑,同居土為聚落,内合如來三業,随智慧行,于此三土,稱機施化,名稱普聞,德周法界也。
△二位号 有大長者。
長者,譬如來世間長者,備十德:一、姓貴,二、位高,三、大富,四、威猛,五、智深,六、年耆,七、行淨,八、禮備,九、上敬,十、下歸。
姓則三皇五帝之裔,左貂右插之家;位則輔弼丞相,鹽梅阿衡;富則銅陵金谷,豐饒侈靡;威則嚴霜隆重,不肅而成;智則胸如武庫,權奇超拔;年則蒼蒼棱棱,物儀所伏;行則白圭無玷,所行如言;禮則節度庠序,世所式瞻。
上則一人所敬,下則四海所歸,十德具焉,名大長者。
出世長者,即是如來。
姓則從三世真如實際中生;位則功成道着,十号無極;富則法财萬德,悉皆具滿;威則十力雄猛,降伏魔外;智則一心三智,無不通達;年則早成正覺,久遠若斯;行則三業随智,運動無失;禮則具佛威儀,心大如海。
上則十方種覺所共稱譽,下則七方便人而來依止,是名出世佛。
大長者,即釋迦一化之主也。
△三德業 其年衰邁,财富無量,多有田宅,及諸僮仆。
年高則博達今古,譬佛智德。
衰邁則根志純熟,譬佛斷德。
财富無量,總譬萬德也。
田宅,别譬也。
田能養命,譬禅定資般若。
宅可栖身,譬實境為實智所托。
若論福德,無行而不修。
若論智慧,無境而不照。
故曰多有田宅也。
僮仆者,給侍使人,譬方便知見,皆已具足,和光六道,曲順萬機,即實智之僮仆也。
△二、舍宅譬 其家廣大。
家宅譬上,安隐對不安隐,不安隐譬三界也。
衆生冗冗,皆宅三界,如來應化,統而家之,故言廣大也。
△三一門譬 唯有一門。
一門者,譬上宣示佛道門也。
佛道理一,理為教所诠,故名為門。
文雲以佛教門出三界苦,得涅槃證是也。
門有二:宅門、車門。
宅者,生死也;門者,出要路也,此方便教之诠也。
車者,大乘法也;門者,圓教之诠也。
大小雖同有能所,須辨權寶二能。
若識二能,則二所有在;若識實所,權之能所俱成實能。
且以今昔言之,宅是所出,車是所入;宅門是所出之路,車門是所入之路。
既二路不同,出入各異,故宅門非車門也。
若今開之,宅與車一,二門何殊?是故三乘俱有二義。
△四五百人 多諸人衆,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止住其中。
五百人,譬上五道衆生也。
△五、火起譬二:初、出所燒宅相,譬六道果報。
堂閣朽故,牆壁隤落,柱根腐敗,梁棟傾危。
堂譬欲界,閣譬色無色界,三界皆無常,故雲朽。
牆壁譬地水火風四大,頹落譬減損,柱根譬命,腐敗譬危殆不久,梁棟譬意識,傾危譬遷變不停。
此釋通于三界己他。
若就己身作觀釋者,堂譬身之下分,閣譬頭等上分,牆壁譬皮肉,頹落譬老朽,柱根譬兩足,腐敗譬無常,梁棟譬脊骨,傾危譬命終。
△二、明能燒之火譬八苦五濁 周匝俱時,歘然火起,焚燒舍宅, 八苦遍在四大、四生,故言周匝;并皆無常,故雲俱時。
歘然,譬本無今有;本無此苦,無明故有。
△六、三十子 長者諸子,若十二十,或至三十,在此宅中, 譬上知衆生性欲、天性相關,則子義成。
性欲不同,故有三十。
若十是菩薩子,二十、三十是二乘子,此機俱得出宅,故名為子。
皆言十者,悉有十智之性,故雲内有智性,但無如實智性耳。
十智者,世智、他心智、苦集滅道智、法智、比智、盡智、無生智。
△二、别譬四:初、長者見火譬四:初、明能見。
長者見 标出能見,譬上我以佛眼觀見也。
△二明所見 是大火從四面起。
标出所見,譬上所見六道衆生也。
大火,譬三界五濁八苦也。
四面,譬身受心法也。
身受心法,即宅之四面。
于身起淨倒,于受起樂倒,于心起常倒,于法起我倒。
起此四倒,故有生老病死,愛别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盛苦,譬如大火從四面起也。
若知身不淨,受是苦,心無常,法無我,即煩惱火滅。
又依下文,以生老病死為四面也。
△三明驚怖 即大驚怖而作是念(至)安隐得出。
譬上為衆生故,而起大悲心也。
即大驚怖者,念其退大善故驚,憂其将起重惡故怖。
驚即對慈,念其無樂。
怖即對悲,憂其有苦。
我雖能于此所燒之門,安隐得出者,即是釋成慈悲驚怖之義。
雖是未盡之辭,明佛以智慧力,能尋正教,見所诠谛。
不為五濁八苦所危,故名安。
不為四倒暴風所動,故名隐。
蕭然累外,故名出。
衆生不爾,為火所燒。
如來慈悲,猶為憂火所熾,故言我雖等也。
△四、廣前所見 而諸子等于火宅内(至)心不厭患無求出意。
着見名嬉,着愛名戲。
又着見故,耽湎四見名嬉,唐喪其功名戲。
又着愛故,耽湎五塵名嬉,空無所獲名戲。
由見愛故,空生徒死,而無厭離,如彼兒戲。
不覺不知者,都不言有火,名不覺。
不解火是熱法,名不知。
不畏火能傷身,名不驚。
不慮火能斷命,故不怖。
以譬衆生全不覺五陰八苦,不知四倒三毒。
既不識惑,雲何憂慮?惑侵法身,傷于慧命。
如是不覺于苦,不知于集,不驚失道,不怖失滅。
逼身者,五識也。
身為八苦所逼。
逼,近也。
濁在五識,名之為近。
以切己故,名為逼。
以一一苦,皆由五識,以對于境故也。
身心不厭患者,心即意識心王也。
不厭無常之苦,不患煩惱之集也。
無求出意者,不修道求滅也。
今謂火宅,本譬五濁。
嬉譬見濁,戲譬煩煩濁。
不覺不知,不驚不怖,譬衆生濁。
火來逼身,苦痛切己,譬命濁。
心不厭患,無求出意,譬劫濁。
△二、舍幾用車譬二:初、舍幾譬二:初、勸門拟宜三:初、拟宜。
舍利弗!是長者作是思惟(至)若以幾案從舍出之。
譬上念用大化,三七日思惟也。
身手有力者,身譬神通荷負,手譬智慧提拔。
依三昧斷德,則有神通;依智慧智德,則有說法。
衣裓幾案者,三藏法師雲:衣裓是外國盛華之器。
今取合譬,文雲:若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贊如來知見力、無所畏者,衆生不能以是得度。
神力即是身,慧力即是手,如上說。
知見譬衣裓,無畏譬幾,十力譬案。
如來以神通發動此三法,以智慧宣說此三法,無機息化。
當知知見譬衣裓,名略義玄;四無畏譬幾,于法小廣;十力譬案,于法則廣。
佛于三七思惟,欲作如是廣略說之,而衆生不堪,故言衣裓幾案也。
△二不受 複更思惟,是舍唯有一門(至)未有所識戀着戲處。
譬上衆生諸根鈍,雲何而可度也。
唯有一門,與上車門義同,此中亦是宣一佛乘之車門也。
今更明通别。
别者,一謂一理一道清淨,門謂正教通于所通。
教理寬博,則非狹小。
斷常及七方便衆生,不能以此理教自通,将談無機,故言狹小耳。
通者,理純無雜,故言一。
即理能通,故言門。
微妙難知,故言狹小。
幼稚等者,二萬佛所教無上道大乘,善根微弱,名幼稚。
若聞大乘,能生謗毀,名未有所識。
戀着戲處者,前明善弱,此明惡強,即是因時深着見愛,果時深着依正。
欲界着六塵,色界着禅味,無色界着定。
故上文雲:衆生諸根鈍,着樂癡所盲,不堪聞大乘也。
△三放舍 或當堕落,為火所燒, 此是放舍善誘,譬上無機息化,我甯不說法,疾入于涅槃也。
堕落有二:一者、幼稚憶本戲處故堕落。
又善弱惡強,二俱無識,執物不堅故堕落,譬着五欲堕在三途也。
二者、善弱無識,謗毀大乘,堕落三途也。
△二、誡門拟宜三:初、拟宜。
我當為說怖畏之事(至)具告諸子汝等速出。
既着戲處,故說怖事,令
诏譯 上天竺講寺住山比丘一如集注 妙法蓮華經譬喻品第三 譬者,比況也。
喻者,曉訓也。
托此況彼,寄淺訓深,前法說周作三乘,一乘說廣明五佛,開三顯一,上根利智,圓聞獲悟,中下之流,抱迷未受,動執生疑,踟蹰岐道,是故更約三車一車譬喻而說,使其悟解,故言譬喻品。
○以類比況謂之譬,開曉令悟謂之喻。
△二、身子領解二:初、經家叙起二:初、叙内解。
爾時,舍利弗踴躍歡喜。
内解在心名喜,喜動于形名踴躍。
從妙人聞妙法,得妙解,故踴躍歡喜也。
初住名歡喜住,初行亦名歡喜行,初地亦名歡喜地。
身子既是上根利智,必是超入之歡喜。
設不超入,亦是初住之歡喜也。
妙樂雲:初住名歡喜者,三法開發,同初地故。
△二、叙外儀 即起合掌,瞻仰尊顔。
即起合掌,表昔權實為二,如掌不合;今解權即實,如二掌合,故雲合掌。
向佛者,昔權非佛因,實非佛果;今解權即實,成大圓因,因必趨果,故雲向佛。
瞻仰尊顔者,表其解實,實即佛境,非方便法,瞻仰尊顔,無餘思念,表開佛知見也。
△二、身子自陳二:初、長行三:初、标;三、喜。
而白佛言:今從世尊,聞此法音,心懷踴躍,得未曾有。
今從世尊标我身,見佛身故名身喜;聞此法音依于佛口,聞而歡喜故名口喜;得未曾有是我意,解佛意故名意喜。
△二、釋失三:初、明昔不見佛為身失。
所以者何(至)甚自感傷失于如來無量知見。
昔佛為菩薩受記,我不預斯事,見佛義遠,既不見佛,故無身喜。
聞如是法者,若日照高山時,密有聞義,顯如聾啞,不得言聞如是法也。
隻是方等教中,聞大乘實慧,與今不殊,故言聞如是法也。
受記者,亦是方等中與菩薩記,二乘不預。
甚自感傷者,思益淨名中聞,褒大折小,内疑而外鄙,名為感傷。
失如來知見者,失佛眼之見,失佛智之知也。
△二、明昔不聞法為口失 世尊,我常獨處山林樹下(至)是我等咎,非世尊也。
以身處山林,心執小道,則不聞法,故無口喜。
同入法性者,謂與菩薩同入,正出其執小之過,以由不知小乘法性之外,别有妙理,菩薩得之故也。
既執所入之一理,疑于三教能入之門,見佛授菩薩記,則疑佛有偏,所以成過。
是我等咎者,由我迷權,何關理教?由我惑實,何關佛偏?追述昔非,仰謝如來,是為引過自歸也。
妙樂雲:三教者,三乘之教也。
△三、明昔意不解為意失 所以者何?若我等待說所因,(至)終日竟夜每自克責。
以不待說所因,則無實解。
又不識方便,故無權解。
解無故,故無意喜。
待說所因有二義,一不受待對于前,二不停待于後。
初華嚴明三谛之慧,是得佛之因。
以此待對于我,而我不受,是失之于前。
諸佛法久後,要當說真實。
我不停待,匆匆取小,是失之于後。
若待此前後,必得大乘度脫也。
不解方便等者,不知三乘是方便之權,辄便信受,取證小果,對佛陳過,故雲世尊我從昔來等。
不待說所因者,自責不解實也。
不解方便者,自責不解權也。
△三、結成二:初、結。
而今從佛聞所未聞,(至)身意泰然,快得安隐。
從佛是結身喜,聞法是結口喜,斷諸疑悔是結意喜。
△二成 今日乃知真是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
乃知真是佛子,近佛義成,結身成也;從佛口生,結口成也;從法化生,結意成也。
△二、偈頌三:初、頌标喜。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聞是法音,得所未曾有,心懷大歡喜,疑網皆已除。
△二、頌釋喜三:初、頌見佛喜。
昔來蒙佛教,不失于大乘(至)聞亦除憂惱。
長行明失知見頌中,明不失大乘長行,論失、論遠頌、論近、論得,文互現耳。
△二、頌不聞法二:初、頌上身遠故不聞。
我處于山谷或在林樹下(至)金色三十二 一、足下安平如奁底;二、足下千輻輪相;三、手足指長;四、手足柔軟;五、手足指合缦網;六、足跟滿足;七、足趺高好;八、伊尼延鹿王腨(音善,腸也);九、立手摩膝;十、陰藏相如馬王;十一、身縱廣等;十二、諸毛孔上生青色柔軟;十三、毛上向右旋;十四、金色光;十五、身光面各一丈;十六、皮膚細滑,不受塵水,不停蚊蚋;十七、兩足下、兩手、兩肩、項中七處皆滿;十八、兩腋下滿;十九、身如師子;二十、身端直;二十一、肩圓好;二十二、四十齒具足;二十三、齒白淨齊密根深;二十四、四牙白而大;二十五、頰車如師子;二十六、咽中津液得味中上味;二十七、舌大薄覆面至發際;二十八、梵音深遠如迦陵頻伽聲;二十九、眼色如金精;三十、眼??如牛王;三十一、眉間白毫相如兜羅綿;三十二、頂肉髻成 十力諸解脫,同共一法中,而不得此事,八十種妙好。
一、無見頂相,二、鼻高好孔不現,三、眉如初月,四、耳輪輻相,五、身堅實,六、骨際如鈎鎖,七、身一時回如象王,八、行時足去地四寸而印文現,九、爪如赤銅色,十、膝骨堅着圓好,十一、身清潔,十二、身柔軟,十三、身不曲,十四、指長纖圓,十五、指文藏覆,十六、脈深不現,十七、踝不現,十八、身潤澤,十九、身自持不逶迤,二十、身滿足,二十一、容儀備足,二十二、容儀滿足,二十三、住處安無能動者,二十四、威振一切,二十五、一切樂觀,二十六、面不長大,二十七、正容貌不撓色,二十八、面具滿足,二十九、唇如頻婆果色,三十、言音深遠,三十一、臍深圓好,三十二、毛右旋,三十三、手足滿,三十四、手足如意,三十五、手文明直,三十六、手文長,三十七、手文不斷,三十八、一切惡心衆生見者和悅,三十九、面廣姝好,四十、面淨滿如月,四十一、随衆生意和悅與語,四十二、毛孔出香氣,四十三、口出無上香,四十四、容儀如師子,四十五、進止如象王,四十六、行法如鵝王,四十七、頭如摩陀那果,四十八、一切聲分具足,四十九、四牙白利,五十、舌赤色,五十一、舌薄,五十二、毛紅色,五十三、毛軟淨,五十四、眼廣長,五十五、孔門相具,五十六、手足赤白如蓮華色,五十七、臍不出,五十八、腹不現,五十九、細腹,六十、身不傾動,六十一、身持重,六十二、其身大,六十三、身長,六十四、手足軟滑,六十五、四邊光各一丈,六十六、光照身而行,六十七、等視衆生,六十八、不輕衆生,六十九、随衆生音聲不增不減,七十、說法不着,七十一、随衆生語言說法,七十二、發音報衆聲,七十三、次第有因緣說法,七十四、一切衆生不能盡觀相,七十五、觀無厭足,七十六、發長好,七十七、發不亂,七十八、發旋好,七十九、發色青珠,八十、手足有德相。
十八,不共法。
一、身無失,二、口無失,三、念無失,四、無異想,五、無不定心,六、無不知已舍(佛于一切法悉皆照知方舍,無有一法不經心知而舍者),七、欲無減(欲度一切心無厭足故),八、精進無減,九、念無減,十、慧無減,十一、解脫無減(佛具二種解脫:一、有為解脫,謂無漏智慧相應解脫也;二、無為解脫,謂一切煩惱都盡無餘也),十二、解脫知見無減,十三、一切身業随智慧行,十四、一切口業随智慧行,十五、一切意業随智慧行,十六、智慧知過去世無礙,十七、智慧知未來世無礙,十八、智慧知現在世無礙。
如是等功德,而我皆已失,(至)令衆至道場。
我常于日夜者,生死為夜,涅槃為日,為生死中有涅槃,為生死外有涅槃?若得悟時,二疑雙遣。
妙樂雲:若生死中有涅槃,即大乘意;若生死中無涅槃,即小乘意。
昔于機中有此疑故,于今日有此疑事,所以思惟欲問也。
△二、頌入法性故不聞 我本着邪見(至)爾時心自謂得至于滅度。
邪見是凡夫着,入法性是二乘着。
凡夫初着邪見,世尊為說真空之法,拔其邪見。
二乘既證真空,當爾之時,莫不自謂已得究竟涅槃。
故凡夫二乘,俱不聞大乘法也。
梵志即婆羅門,其人種類,自雲從梵天口生,唯五天竺有,餘國即無也。
△三頌心得解 而今乃自覺,非是實滅度(至)永盡滅無餘。
涅槃亦翻滅度,昔所證涅槃,非大涅槃。
若得作佛,惑盡果亡,方名大乘涅槃也。
佛于大衆中,說我當作佛, △三頌結成 聞如是法音,疑悔悉已除(至)我聞疑網斷。
說我當作佛者,方便品雲我記如是人,來世成佛道是也。
聞佛所說等者,初聞略開三顯一,動執生疑,疑佛為魔。
今知佛昔因緣譬說,皆是為實施權,權既即實,故心安疑斷也。
佛說過去世無量滅度佛(至)謂是魔所為。
身子既聞五佛開權顯實,方知世尊今日所說,是真實道,非魔作佛,惱亂我心。
波旬,正音波卑夜,此雲惡,常有惡意,成惡法故。
上長行中,明不待所因,不解方便。
今頌中,聞當作佛,是得所因。
聞五佛道,同解魔非魔,是解方便,互顯一邊耳。
聞佛柔軟音,深遠甚微妙,(至)教化諸菩薩。
初一行半頌結,前三句結口喜,後三句結意喜。
次一行頌成。
△三、如來述成三:初、昔曾教大 爾時佛告舍利弗(至)我以方便引導汝故生我法中。
無上道者,十住婆沙論雲:身無上謂相好,受持無上謂自利利他,具足無上謂到彼岸,智慧無上謂四無礙,不思議無上謂六波羅蜜,解脫無上謂大涅槃,行無上謂聖行梵行。
璎珞經十三雲:道當清淨,穢濁非道;道當一心,多想非道;道當知足,多欲非道;道當恭敬,憍慢非道;道當檢意,放逸非道;道當顯耀,自隐非道;道當連屬,無行非道;道當覺悟,愚惑非道;道當教化,矜吝非道;道近善友,習惡非道。
如是等種種,明無上道。
今經以圓道為無上道,若偏若次,皆他經所論。
長夜随我受學者,昔雖大化,未破界内無明,惑暗心中,随佛受學,故雲長夜等。
縱若未破見思,所聞一句,成了因種,納種在識,永劫不失。
以暗望明,暗尚非謬,況今真悟,甯是虛耶?故舉昔曾教大述,見佛不謬也。
我以方便引導汝故,生我法中者,此義兩向。
若昔以大化,今生大解,故雲引導生我法中,此屬初曾教大意。
若令免惡道,權以小引,故雲引導生我法中,此屬第二中忘取小意。
△二中忘取小 舍利弗,我昔教汝志願佛道(至)而便自謂已得滅度。
汝今悉忘者,自有中途,廢大習小,名中途悉忘。
若而今自謂已得滅度,即是而今悉忘。
由忘大習小,緻有憂悔,而得聞法不虛也。
△三、還為說大 我今還欲令汝憶念(至)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我今還欲令汝憶念本願,即是述其得解不虛,先施權教,成其中途小善,後顯真實,遂其本願大心也。
△四、佛與授記二:初、長行十:初、劫數。
舍利弗,汝于未來世,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劫, 此下是授記段。
若得大解,自知得佛,何俟須記?記有四意:一、昔未記二乘,而今須記;二、中下未悟,以記勉勵之;三、令聞者結緣;四、滿其本願。
是故記也。
妙樂雲:問:既得記已,何故更經若幹劫耶?答:若記菩薩,但通途雲得無生等。
今記聲聞,須約劫國,應佛成處,須有機緣。
此諸聲聞,昔未曾有淨土之行,蒙記已後,與物結緣,物機不同,緻劫多少。
又諸聲聞,時不同者,為逗物宜,随機長短,機緣不等,初住何殊? △二行因 供養若幹千萬億佛,奉持正法,具足菩薩所行之道。
△三得果 當得作佛,号曰華光(至)天人師、佛、世尊。
△四國土 國名離垢(至)其傍各有七寶行樹,常有華果。
△五說法 華光如來亦以三乘(至)以本願故說三乘法。
準今釋迦,故雲亦以。
舍利下,明說三意。
土淨唯一,酬願說三,即施即廢。
問:何處願說?準大悲空藏經雲:身子于六十劫行菩薩道,因婆羅門乞眼,唾而踐之。
身子瞋退,作凡夫願。
成佛日,開三乘法。
故雲以本願等也。
△六劫名 其劫名大寶莊嚴(至)其國中以菩薩為大寶故。
△七衆數 彼諸菩薩無量無邊(至)如是菩薩充滿其國。
△八壽量 舍利弗,華光佛壽十二小劫(至)其國人民壽八小劫。
△九補處 華光如來過十二小劫,(至)其佛國土亦複如是。
△十正像 舍利弗!是華光佛滅度之後(至)亦三十二小劫。
大論四十八雲:舍利弗,正法三十二小劫者,三災饑病刀,滅衆生者名小劫。
又直是時節名小劫,如說法華經六十小劫,亦是時節數耳,非三災滅外物為小劫也。
△二、偈頌二:初、頌長行九:初、超頌得果。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舍利弗來世,成佛普智尊,号名曰華光,當度無量衆。
△二追頌行因 供養無數佛,具足菩薩行,十力等功德,證于無上道。
十力等者,即指佛果方名為力,初住分得名為功德。
所言等者,非唯供養佛兼淨土行,或由分得十力功德成初住記。
△三超頌劫名 過無量劫已,劫名大寶嚴, △四頌國土淨 世界名離垢,清淨無瑕穢(至)常有華果實。
△五超頌衆數 彼國諸菩薩,志念常堅固,(至)善學菩薩道。
神通波羅蜜,謂六神通、六波羅蜜也。
△六、追頌說法 如是等大士,華光佛所化, △七超頌壽量 佛為王子時,棄國舍世榮,(至)壽命八小劫。
△八、法住久近 佛滅度之後正法住于世(至)像法三十二 △九、供養舍利 舍利廣流布,天人普供養, △二、總結歎 華光佛所為,其事皆如是(至)宜應自欣慶。
宜應自欣慶者,成初入歡喜位之解也。
初住能百佛世界作佛,行地倍是。
△五、四衆領解二:初、長行三:初、經家叙衆喜。
爾時,四部衆比丘、比丘尼(至)心大歡喜,踴躍無量。
△二陳供養 各各脫身所著上衣,(至)一時俱作雨衆天華。
各各脫衣等者,此中通語四衆、八部、出家二衆。
言上衣者,即大衣也。
而自回轉者,表聞身子得記,法性自然而轉,因果、依正、自他悉轉也。
△三、正領解二:初、領開權。
而作是言:佛昔于波羅奈,初轉法輪, △二領顯實 今乃複轉無,上最大法輪。
最大法輪者,最是今經圓中圓也,大是人、理、教、行四種妙也。
或境、智等十妙,或心、佛、衆生三妙。
妙法之輪,名妙法輪。
△二、偈頌二:初、頌上開權顯實。
爾時,諸天子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昔于波羅奈(至)是法甚深奧,少有能信者。
四谛,如前釋。
五衆者,五陰也。
言昔于波羅奈等,即是說藏教;今複轉最妙等,即是說圓教。
法華開顯,藏、圓相對,故不述中間方等、般若也。
△二、述得解随喜回向 我等從昔來,數聞世尊說,(至)盡回向佛道。
初一行自述,次二行半随喜,後一行回向。
我等亦如是者,如身子之領解,如身子被佛述成,如身子之得記也。
△二、三品半為中根人譬說四:初、半品正譬喻開顯二:初、請三:初、述自無疑。
爾時舍利弗白佛言(至)三藐三菩提記。
此去為中根作譬喻說,凡有四品。
今品正是譬喻,開三顯一。
信解品明中根得解,藥草品明如來述成,授記品明授記。
此四番皆約譬說,是為譬喻周也。
△二、述他有惑 是諸千二百心自在者,(至)聞所未聞皆堕疑惑。
佛常教化下,執昔三乘之教也。
我見者,無明不了,于名色陰入界等法中,妄計有我我所之實有。
無見者,有即常見,無即斷見,等即等于亦有亦無非有非無諸見。
而今于世尊下,執昔一理也。
昔說三是究竟,今又說一為真實,昔三今一同異不分,故言皆堕疑惑。
妙樂雲:聞所未聞者,聞法說中身子四段昔教所無。
△三普為四衆 善哉!世尊,願為四衆說其因緣,令離疑悔。
因緣者,前三後一之因緣也。
妙樂雲:問:前法說中示前三後一,聞既不悟,今還請于前三後一,與前何别?答:言因緣者,即是前三後一始末根由,故雲因緣。
前四佛章略,釋迦章稍廣,雖以五濁用釋于權,始末未明,故使中根于茲不曉。
譬說委明輪回之相,具列三車出宅之由,兼示索三與一之意,廣叙等賜、等子、等心,此乃方酬因緣之請也。
△二、答二:初、發起二:初、抑令憤勇。
爾時佛告舍利弗(至)是諸所說皆為化菩薩故。
我先不言下,指上開權。
皆為阿耨菩提,指上顯實。
皆為化菩薩者,若權若實皆入佛道,上已明言,雲何執教迷暗不解?如此責之,乃是抑令憤勇也。
△二、引令速進 然,舍利弗,今當複以(至)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
此引接安慰也。
前斥責既切,恐鄙怼自沉,今許其譬喻,更明此義,若能解者,猶稱智也。
△二、譬喻二:初、長行二:初、開譬二:初、總譬六:初、長者譬三:初、名行。
舍利弗!若國邑聚落, 名如賓,行如主,行有親疏,名有遠近,故舉處所以顯名行也。
封疆為國最遠,宰治為邑居中,聚落是鄰闾最近。
長者名行,遍此三處,近不見其細陋,遠但挹其高風。
口無擇言,身無擇行,意無擇法,名行相稱,真實大人。
今譬實報土為國,方便土為邑,同居土為聚落,内合如來三業,随智慧行,于此三土,稱機施化,名稱普聞,德周法界也。
△二位号 有大長者。
長者,譬如來世間長者,備十德:一、姓貴,二、位高,三、大富,四、威猛,五、智深,六、年耆,七、行淨,八、禮備,九、上敬,十、下歸。
姓則三皇五帝之裔,左貂右插之家;位則輔弼丞相,鹽梅阿衡;富則銅陵金谷,豐饒侈靡;威則嚴霜隆重,不肅而成;智則胸如武庫,權奇超拔;年則蒼蒼棱棱,物儀所伏;行則白圭無玷,所行如言;禮則節度庠序,世所式瞻。
上則一人所敬,下則四海所歸,十德具焉,名大長者。
出世長者,即是如來。
姓則從三世真如實際中生;位則功成道着,十号無極;富則法财萬德,悉皆具滿;威則十力雄猛,降伏魔外;智則一心三智,無不通達;年則早成正覺,久遠若斯;行則三業随智,運動無失;禮則具佛威儀,心大如海。
上則十方種覺所共稱譽,下則七方便人而來依止,是名出世佛。
大長者,即釋迦一化之主也。
△三德業 其年衰邁,财富無量,多有田宅,及諸僮仆。
年高則博達今古,譬佛智德。
衰邁則根志純熟,譬佛斷德。
财富無量,總譬萬德也。
田宅,别譬也。
田能養命,譬禅定資般若。
宅可栖身,譬實境為實智所托。
若論福德,無行而不修。
若論智慧,無境而不照。
故曰多有田宅也。
僮仆者,給侍使人,譬方便知見,皆已具足,和光六道,曲順萬機,即實智之僮仆也。
△二、舍宅譬 其家廣大。
家宅譬上,安隐對不安隐,不安隐譬三界也。
衆生冗冗,皆宅三界,如來應化,統而家之,故言廣大也。
△三一門譬 唯有一門。
一門者,譬上宣示佛道門也。
佛道理一,理為教所诠,故名為門。
文雲以佛教門出三界苦,得涅槃證是也。
門有二:宅門、車門。
宅者,生死也;門者,出要路也,此方便教之诠也。
車者,大乘法也;門者,圓教之诠也。
大小雖同有能所,須辨權寶二能。
若識二能,則二所有在;若識實所,權之能所俱成實能。
且以今昔言之,宅是所出,車是所入;宅門是所出之路,車門是所入之路。
既二路不同,出入各異,故宅門非車門也。
若今開之,宅與車一,二門何殊?是故三乘俱有二義。
△四五百人 多諸人衆,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止住其中。
五百人,譬上五道衆生也。
△五、火起譬二:初、出所燒宅相,譬六道果報。
堂閣朽故,牆壁隤落,柱根腐敗,梁棟傾危。
堂譬欲界,閣譬色無色界,三界皆無常,故雲朽。
牆壁譬地水火風四大,頹落譬減損,柱根譬命,腐敗譬危殆不久,梁棟譬意識,傾危譬遷變不停。
此釋通于三界己他。
若就己身作觀釋者,堂譬身之下分,閣譬頭等上分,牆壁譬皮肉,頹落譬老朽,柱根譬兩足,腐敗譬無常,梁棟譬脊骨,傾危譬命終。
△二、明能燒之火譬八苦五濁 周匝俱時,歘然火起,焚燒舍宅, 八苦遍在四大、四生,故言周匝;并皆無常,故雲俱時。
歘然,譬本無今有;本無此苦,無明故有。
△六、三十子 長者諸子,若十二十,或至三十,在此宅中, 譬上知衆生性欲、天性相關,則子義成。
性欲不同,故有三十。
若十是菩薩子,二十、三十是二乘子,此機俱得出宅,故名為子。
皆言十者,悉有十智之性,故雲内有智性,但無如實智性耳。
十智者,世智、他心智、苦集滅道智、法智、比智、盡智、無生智。
△二、别譬四:初、長者見火譬四:初、明能見。
長者見 标出能見,譬上我以佛眼觀見也。
△二明所見 是大火從四面起。
标出所見,譬上所見六道衆生也。
大火,譬三界五濁八苦也。
四面,譬身受心法也。
身受心法,即宅之四面。
于身起淨倒,于受起樂倒,于心起常倒,于法起我倒。
起此四倒,故有生老病死,愛别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盛苦,譬如大火從四面起也。
若知身不淨,受是苦,心無常,法無我,即煩惱火滅。
又依下文,以生老病死為四面也。
△三明驚怖 即大驚怖而作是念(至)安隐得出。
譬上為衆生故,而起大悲心也。
即大驚怖者,念其退大善故驚,憂其将起重惡故怖。
驚即對慈,念其無樂。
怖即對悲,憂其有苦。
我雖能于此所燒之門,安隐得出者,即是釋成慈悲驚怖之義。
雖是未盡之辭,明佛以智慧力,能尋正教,見所诠谛。
不為五濁八苦所危,故名安。
不為四倒暴風所動,故名隐。
蕭然累外,故名出。
衆生不爾,為火所燒。
如來慈悲,猶為憂火所熾,故言我雖等也。
△四、廣前所見 而諸子等于火宅内(至)心不厭患無求出意。
着見名嬉,着愛名戲。
又着見故,耽湎四見名嬉,唐喪其功名戲。
又着愛故,耽湎五塵名嬉,空無所獲名戲。
由見愛故,空生徒死,而無厭離,如彼兒戲。
不覺不知者,都不言有火,名不覺。
不解火是熱法,名不知。
不畏火能傷身,名不驚。
不慮火能斷命,故不怖。
以譬衆生全不覺五陰八苦,不知四倒三毒。
既不識惑,雲何憂慮?惑侵法身,傷于慧命。
如是不覺于苦,不知于集,不驚失道,不怖失滅。
逼身者,五識也。
身為八苦所逼。
逼,近也。
濁在五識,名之為近。
以切己故,名為逼。
以一一苦,皆由五識,以對于境故也。
身心不厭患者,心即意識心王也。
不厭無常之苦,不患煩惱之集也。
無求出意者,不修道求滅也。
今謂火宅,本譬五濁。
嬉譬見濁,戲譬煩煩濁。
不覺不知,不驚不怖,譬衆生濁。
火來逼身,苦痛切己,譬命濁。
心不厭患,無求出意,譬劫濁。
△二、舍幾用車譬二:初、舍幾譬二:初、勸門拟宜三:初、拟宜。
舍利弗!是長者作是思惟(至)若以幾案從舍出之。
譬上念用大化,三七日思惟也。
身手有力者,身譬神通荷負,手譬智慧提拔。
依三昧斷德,則有神通;依智慧智德,則有說法。
衣裓幾案者,三藏法師雲:衣裓是外國盛華之器。
今取合譬,文雲:若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贊如來知見力、無所畏者,衆生不能以是得度。
神力即是身,慧力即是手,如上說。
知見譬衣裓,無畏譬幾,十力譬案。
如來以神通發動此三法,以智慧宣說此三法,無機息化。
當知知見譬衣裓,名略義玄;四無畏譬幾,于法小廣;十力譬案,于法則廣。
佛于三七思惟,欲作如是廣略說之,而衆生不堪,故言衣裓幾案也。
△二不受 複更思惟,是舍唯有一門(至)未有所識戀着戲處。
譬上衆生諸根鈍,雲何而可度也。
唯有一門,與上車門義同,此中亦是宣一佛乘之車門也。
今更明通别。
别者,一謂一理一道清淨,門謂正教通于所通。
教理寬博,則非狹小。
斷常及七方便衆生,不能以此理教自通,将談無機,故言狹小耳。
通者,理純無雜,故言一。
即理能通,故言門。
微妙難知,故言狹小。
幼稚等者,二萬佛所教無上道大乘,善根微弱,名幼稚。
若聞大乘,能生謗毀,名未有所識。
戀着戲處者,前明善弱,此明惡強,即是因時深着見愛,果時深着依正。
欲界着六塵,色界着禅味,無色界着定。
故上文雲:衆生諸根鈍,着樂癡所盲,不堪聞大乘也。
△三放舍 或當堕落,為火所燒, 此是放舍善誘,譬上無機息化,我甯不說法,疾入于涅槃也。
堕落有二:一者、幼稚憶本戲處故堕落。
又善弱惡強,二俱無識,執物不堅故堕落,譬着五欲堕在三途也。
二者、善弱無識,謗毀大乘,堕落三途也。
△二、誡門拟宜三:初、拟宜。
我當為說怖畏之事(至)具告諸子汝等速出。
既着戲處,故說怖事,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