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科注卷第一

關燈
序義有三,謂次也,由也,述也。

    如是等五事,冠于經首,次序也。

    放光六瑞,起發之端,由序也。

    問答釋疑,正說弄引,序述也。

    具此三義,故稱為序。

    品者,梵語?渠,此翻為品。

    義類同者,聚在一段,故名品也。

    唯藥王菩薩本事品是佛親唱,餘或結集者所置,或譯人添足諸品之始,故言第一。

    然有通序、别序。

    從如是去,至卻坐一面,是通序,以諸經初同有如是等五事故。

    從爾時,世尊去,至品盡,是别序,以别序一經故。

     △次、釋經文二:初、迹,次、本法華文句。

    章安祖師雲:天台智者大師分文為三:初品為序;方便品訖分别功德十九行偈,凡十五品半,名正;從偈後盡經,凡十一品半,名流通。

    又一時分為二:從序至安樂行十四品,約迹開權顯實;從湧出訖經十四品,約本開權顯實。

    本迹各序、正、流通:初品為序;方便訖授學、無學人記品為正;法師訖安樂行為流通;湧出訖彌勒已問斯事,佛今答之半品名序;從佛告阿逸多下,訖分别功德品十九行偈,名正;此後盡經為流通。

    今記從前三消文也。

    初、迹門三:初、一品序分二:初、通序六:初、所聞法體。

     如是! 如是者,舉所聞之法體也。

    不異名如,無非曰是。

    如于三谛之是,故曰如是。

    若約教釋者,諸經不同,如是亦異。

    若佛明俗谛有文字,真谛無文字。

    阿難傳佛,俗谛文字,與佛說不異,故名如。

    因此俗文,會真谛理,故名是。

    此則三藏經初如是也。

    佛明即色是空,空即是色,色空空色,無二無别,空色不異為如,即事而真為是。

    阿難傳佛,能诠之文,不異為如,能诠即所诠為是。

    此則通教經初如是也。

    佛明生死是有,涅槃是無,出生死有,入涅槃無,出涅槃無,入于中道。

    阿難傳此,出有入無,出無入中,與佛說不異為如,從淺至深,無非曰是。

    此則别教經初如是也。

    佛明生死即涅槃,亦即中道,真如法界,實性實際,遍一切處,無非佛法。

    阿難傳此,與佛說無異,故名如。

    如如不動,故名是。

    文如理是,究竟成就。

    此則圓教經初如是,即今經之如是也。

    大論雲:佛将涅槃,阿難問佛,一切經首,當作何語?佛言:應雲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方某國,與某大衆俱。

    此即通序,亦名破邪序,對破外道阿漚故。

    亦名證信序,為令聞者不疑故。

     △二、能持之人 我聞: 我聞者,謂如是之法,阿難從佛而聞也。

    大論雲:阿難與聽衆述佛遺旨,親承不謬,故曰我聞。

     △三、聞持和合 一時 一時者,聞持和合,非異時也,又感應因緣合一之時也。

     △四時從佛聞 佛。

     梵語佛陀,此雲知者,知過去、現在、未來,衆生、非衆生數,常、無常等一切諸法,故名佛陀。

    又雲覺者,覺有三義:一者自覺,悟性真常,了惑虛妄;二者覺他,運無緣慈,度有情界;三者覺行圓滿,即名妙覺。

    故華嚴經雲:一切諸法性,無生亦無滅,奇哉大導師,自覺能覺他。

    若約教釋者,于道場樹下,知覺世間、出世間,覺世即苦、集,覺出世即道、滅。

    亦能覺他三十四心,正習俱盡,現丈六身,為三乘人說谛緣度法,即三藏教佛也;現帶劣勝應身,樹下一念相應,斷餘殘習者,即通教佛也;單現尊特相,坐蓮華台受佛職者,即别教佛也;隐前三相,惟示不可思議如虛空相,即圓教佛也。

    今經正彰開顯,開前三教果頭之佛,即是圓教法身之佛。

    如雲:垢衣内身,實是璎珞長者。

    故三十二相,相相無邊,即是尊特,亦即法身。

    所以龍女贊雲:微妙淨法身,具相三十二。

    淨名疏雲:四處現尊特,唯法華最勝。

     △五、聞持之所 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住者,能住、住、所住。

    能住即是首楞嚴三昧,所住即是忍土。

    王城、王舍城者,駁足王與千王共立舍城,都五山中為大國,故雲王舍城。

    因緣出大論。

    耆阇崛,此雲靈鹫,亦雲鹫頭,山峰似鹫故名,亦雲狼迹。

    前佛今佛皆居此山,若佛滅後羅漢住,法滅後支佛鬼神住,既是聖靈所居,因呼為靈鹫山。

    佛說此經凡三會,中會在多寶塔内,前後二會皆在此山中者,佛居中道,今處山中說中道也。

     △六、聞持之伴二:初、列衆三:初、聲聞衆二:初、比丘衆二:初、多知識六:初、舉類。

     與大比丘衆 與者,共義。

    大者,器量尊重,為天王等大人所敬,有大道故,有大用故,有大知故,故言大。

    比丘者,淨名疏雲:或言有翻,或言無翻。

    有翻者,翻雲除馑。

    衆生薄福,在因無法,自資得報,多所馑乏。

    出家戒行,是良福田,能生物善,除因果之馑乏,故言除馑。

    言無翻者,名含三義:一、破惡,二、怖魔,三、乞士。

    戒防形非,定除心亂,慧悟想虛,能破見思之惡,故名破惡。

    既能破惡,摩羅念言:其既出界,複化餘人,俱出三界,乖于魔意,魔乃愁懼,故名怖魔。

    夫在家人,三種如法:一、田,二、商,三、仕,用養身命。

    出家之人,佛不許此,惟乞食自濟,身安道存,福利檀越,故名乞士。

    衆者,梵語僧伽,此雲和合衆。

    事和無别衆,法和無别理也。

     △二明數 萬二千人俱。

     △三明位 皆是阿羅漢。

     梵語阿羅漢,舊翻無著、不生、應供,或言無翻,名含三義:無明糠脫後世田中,不受生死果報,故雲不生;斷九十八使煩惱盡,故名殺賊;具智斷功德,堪為人天福田,故雲應供。

     △四歎德 諸漏已盡,無複煩惱,逮得己利,盡諸有結,心得自在。

     諸漏已盡,無複煩惱。

    此兩句,歎上殺賊。

    漏者,三漏也。

    一、欲漏,謂欲界一切煩惱,除無明;二、有漏,謂上二界一切煩惱,除無明;三、無明漏,謂三界無明。

    無明即癡也。

    成論雲:失道故名漏。

    律雲:癡人造業,開諸漏門。

    毗昙雲:漏落生死。

    成論義通因果,律專在因,毗昙唯果。

    由惑造業,緻生死苦,亡法身,失慧命,喪重寶,皆是賊義。

    煩惱者,昏煩之法,惱亂心神,即九十八使也。

    煩惱是能潤,漏業是所潤,能所既盡,是殺賊義。

    逮得己利一句,是歎應供。

    三界因果,皆名為他;智斷功德,皆名己利。

    己利具足,故成應供。

    盡諸有結,心得自在。

    此兩句,是歎不生。

    諸有,即二十五有生處也;結,即二十五有生因也。

    因果不亡,故名為有;因盡果亡,即是不生。

    心得自在者,定具足名心自在,慧具足名慧自在。

    慧自在未必心自在,心自在必慧自在。

    今言心自在,即是定慧具足也。

     △五列名 其名曰阿,若憍陳如。

     阿若者,名也,此翻無知。

    無知者,非無所知,乃知無耳。

    若依二谛,即是知真,以無生智為名也。

    憍陳如,姓也,此翻火器。

    婆羅門種,其先事火,從此命族。

    火有二義:照也,燒也。

    照則暗不生,燒則物不生,故以不生為姓也。

    或稱之為釋摩男者,以其聞法得道,最在一切人、天、羅漢之前,如雲佛最長子,即陳如也。

     摩诃迦葉 此翻大龜氏。

    其先代學道,靈龜負仙圖而應,從德命族,故名大龜氏。

    時人多以姓召之。

    其名畢缽羅,父母禱樹神而生故。

    亦雲飲光,以其身光能映餘光使不現故。

    亦雲光波,以其身光炎湧故。

    佛弟子中多名迦葉,如十力、三迦葉等,于同姓中最長,故曰摩诃迦葉。

    梵語摩诃,含大、多、勝三義,即五種不翻中多含不翻也。

    如來滅後,以法付之,令法久住,乃傳金縷大僧伽黎住雞足山。

    至未來彌勒出世,付法授衣竟,然後入滅。

     優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 迦葉,如前釋。

    優樓頻羅,此雲木瓜林。

    伽耶,此雲城。

    那提,此雲河。

    此三人,昔于毗婆屍佛時,共樹刹柱,以是因緣,報為兄弟。

    兄為瓶沙王師,有五百弟子,兩弟亦各有二百五十,皆行兄法,不肯歸佛。

    佛因作十種神變,謂龍毒不中,龍火不燒,恒水不溺等。

    兄及二弟,師徒皆伏,投佛出家。

    具出瑞應經。

     舍利弗! 舍利,此雲鹙(七由切)。

    鹭,水鳥也。

    弗,此雲子。

    大論雲:婆陀羅王婦生一女,眼似舍利鳥眼,即名此女為舍利。

    以其是舍利所生,故名舍利弗。

    又翻身子,此女好形身,身之所生,故言身子。

    增一阿含經雲:我佛法中,智慧無窮,決了諸疑者,舍利弗第一。

     大目犍連 目犍連,婆羅門姓也。

    此雲贊誦,名拘律陀。

    拘律陀,樹名,禱此樹神而生故。

    文殊問經翻萊茯根。

    真谛雲:勿伽羅,翻胡豆。

    二物皆古仙嗜食,因以命族。

    正雲摩诃沒特伽羅,此雲采菽氏,菽亦豆也。

    增一阿含經雲:我弟子中,神通輕舉,飛到十方者,大目連第一。

     摩诃迦旃延 迦旃延,婆羅門姓也,此雲文飾,善論義故。

    阿含經雲:善分别義,敷演道教者,迦旃延第一。

     阿?樓? 或雲阿那律陀,此雲無貧。

    或雲阿泥盧豆,此雲如意,即名也。

    昔于饑世,以稗飯施辟支佛,獲九十一劫天人之中,受如意樂,故名如意。

    爾來無所乏少,故名無貧。

    及禀佛出家,由精進故,七日七夜,眼睫不交,遂喪精失肉眼已。

    佛令求天眼,系念在緣,四大淨色,半頭而發,内外通徹,明暗悉睹,見大千世界,如觀掌果。

    增一阿含經雲:我佛法中,天眼徹視者,阿那律比丘第一。

     劫賓那 此雲房宿,以因父母禱房星而生,故以名之。

    又初出家時,因往見佛,夜值雨,寄宿淘師房,以草為座。

    後一比丘亦來寄宿,劫賓那即推草與之。

    至中夜,後來比丘問何所往,答曰:我欲見佛。

    後比丘遂為說法,豁然得道。

    後比丘即佛也。

    以共佛宿淘師房,從得道處為名,故言房宿。

    又善占星宿,明識圖像,從解得名。

    阿含經雲:我佛法中,善知星宿日月者,劫賓那比丘第一。

     憍梵波提! 此雲牛呞,亦曰牛迹。

    昔五百世曾為牛王,牛若食後,恒事虛哨,餘報未除,唼唼常嚼,故時人稱為牛呞,避人笑故。

    恒居天上,不知佛滅。

    迦葉集千羅漢,遣下座僧,使追憍梵。

    憍梵問佛,使答雲:佛已入滅。

    即言:佛出我出,佛住我住,佛滅我滅。

    遂入滅。

    阿含經雲:樂在天上,不樂人間,牛迹比丘第一。

     離婆多 亦雲離越,此翻星宿。

    父母從星辰乞子,因星作名,雖得出家,猶随本字。

    阿含經雲:坐禅入定,心不倒亂,離越比丘第一。

     畢陵伽婆蹉(七何切)。

     此雲餘習,五百世為婆羅門,餘氣猶貢,高過恒水。

    叱河神雲:小婢駐流。

    河神分為兩派,其神被叱,遂往訴佛。

    佛令忏謝,即合掌言:小婢莫嗔。

    大衆笑之。

    河神雲:忏而更罵。

    佛言:本習如此,實無高心。

     薄拘羅 此雲善容。

    容貌端正故,年一百六十歲,無病無夭。

    由昔持不殺戒故,九十一劫,命不中夭。

    昔施僧一诃梨勒果故,身常無病。

    增一阿含曰:壽命極長,終不中夭,常樂閑居,不處衆中,薄拘羅第一。

     摩诃拘絺羅 此雲大膝,膝骨粗大故,乃舍利弗舅與姊舍利論議不如。

    拘絺羅思惟念言:非姊力也,必懷智人,寄言母口。

    未生乃爾,及生長大,當如之何?即棄家往南天竺,讀十八經。

    時人笑之:累世難通,一生非冀。

    乃歎曰:在家為姊所勝,在外為他所輕。

    誓讀不休,無暇剪爪,時人呼為長爪梵志。

    後投佛出家,得法眼淨。

     難陀 亦雲放牛難陀,此雲善歡喜。

    妙樂雲:從初慕道為名,歡喜中勝,故雲善也。

     孫陀羅難陀 孫陀羅,此名好愛,妻名也。

    難陀,此雲歡喜,己号也。

    揀異放牛難陀,故标妻名也。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 富樓那,翻滿願,是父名。

    彌多羅,翻慈,是母名。

    尼者,天竺女人通名也。

    從父母得名,故名滿慈子。

    阿含經雲:我父名滿,我母名慈,諸梵行人遂呼我為滿慈子。

     須菩提! 此雲空生,亦雲善吉,亦雲善業。

    其生之日,家中庫藏,一切皆空,故字空生。

    庫藏空故,父母驚異,以問占者,占者言吉,因名善吉。

    及其出家,見空得道,兼修慈心,得無诤三昧,是以常能将護物心,故名善業。

    佛從忉利天下,率土輻湊,争先頂禮,惟須菩提端坐石室,念諸法空,豁然悟道,故為解空第一。

     阿難 此雲歡喜,或雲慶喜,或雲無染。

    佛成道日生,舉國欣慶,故名歡喜,亦名慶喜。

    阿難随佛入天人龍宮,見天人龍女,心無染着,故名無染。

    佛滅度後,迦葉大衆贊曰:面如淨滿月,目若青蓮華,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難心。

    其入滅時,于恒河中入風奮迅三昧,分身為四分:一與天上,一與龍宮,一毗舍離國,一阿阇世王。

    增一阿含經雲:知時明物,所至無疑,所憶不忘,多聞廣達,堪任奉持,阿難第一。

     羅睺羅 此雲覆障,是佛親子。

    往昔因塞鼠穴,又不看婆羅門六日,故處胎六年,因名覆障。

    初佛為太子時,求出家,父王不許。

    乃曰:汝若有子,聽汝出家。

    太子即以指指妃腹曰:卻後六年,汝當生男。

    太子既出家已,耶輸有娠。

    諸釋鹹瞋,疑其非正。

    耶輸遂設火坑,誓曰:我若為非,子母俱滅。

    若真遺體,天當為證。

    因抱子投坑,坑變為池,蓮華捧體。

    王及國人,始複不疑。

    于是父王喜曰:雖失其子,而獲其孫。

    孫為金輪,吾亦何恨。

    後佛索令出家,父王不許。

    耶輸将上高樓,目連飛空取之。

    佛度出家,為舍利弗弟子,密行第一。

     △六、結句 如是衆所知識大阿羅漢等。

     此結多知識衆也。

    言知識者,聞名為知,見形為識;或見形為知,見心為識。

    知識者多,故曰衆所知識。

     △二少知識 複有學無學二千人。

     學無學者,前之三果,研真斷惑,名為學。

    第四阿羅漢果,真窮惑盡,名曰無學。

    此但舉位明數,而不歎德,故名為少知識衆耳。

    聖與凡絕交,亦不分别多識少識。

    特以希高慕遠者,以多識引之。

    藏名隐德退讓者,以少識引之。

    然不可以多少之迹,失其本也。

     △二比丘尼 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與眷屬六千人俱。

     摩诃波阇波提,此雲大愛道,亦雲憍昙彌,此雲衆主。

    以有智故,方能愛道,故名大愛道。

    為尼衆之主,故名衆主。

    乃佛之姨母也。

    會正記雲:佛成道後十四年,姨母求出家,佛不許。

    阿難為陳三請,佛令阿難傳八敬法,若能行者,聽汝出家。

    彼雲能行,遂度出家。

    八敬者:一、百歲比丘尼,見初受戒比丘,當迎拜請坐;二、不得罵謗比丘;三、不得舉比丘過失,比丘得說尼過;四、于僧中求受大戒;五、若犯僧殘罪,應半月向僧中行摩那埵;六、當于僧中求教授人;七、不應在無比丘處夏安居;八、夏訖,詣僧中求自恣人。

     羅睺羅母耶輸陀羅比丘尼,亦與眷屬俱。

     耶輸陀羅,此雲華色,亦曰名聞。

    然在家為菩薩之妻,天人知識,出家為尼衆之主,位居無學,即名聞也。

    十二遊經出三夫人:一瞿夷,二耶輸,三鹿野。

    未曾有及瑞應經皆雲羅睺是瞿夷子,涅槃及法華皆雲是耶輸子,二義雲何通?或可彼經舉大母,此經舉所生。

    釋論雲:瞿毗陀是寶女,不孕即是瞿夷,翻明女故,知是耶輸子也。

     △二、菩薩衆六:初、氣類。

     菩薩摩诃薩 具足,應雲菩提薩埵、摩诃薩埵。

    今略提埵二字:菩提,此雲道;薩埵,此雲心。

    大論釋:菩提名佛道,薩埵名成衆生。

    用諸佛道成就衆生,故名菩提薩埵。

    又菩提是自行,薩埵是化他;自修佛道,又化他故。

     △二大數 八萬人 餘經集衆菩薩甚多,此經何少?或是語其大數,或譬王論密事,不可率土同謀,且言八萬耳。

     △三階位 皆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雲無上正遍知。

    道莫之大,無上也;其道真正,無法不知,正遍知也。

    苑師雲:阿翻無,耨多羅翻上,三藐翻正也、等也、遍也,菩提翻覺。

    梵語阿鞞?緻地,此雲不退轉。

    不退有三:一、位不退,二、行不退,三、念不退。

    華嚴明初住得如來一身、無量身,具三不退。

    若以不次寄次第說者,則七信名位不退,八信已去名行不退,初住已去名念不退。

    又入空名位不退,入假名行不退,入中名念不退。

    今言初住分具三德,名三不退:般若是位不退,離二死故;解脫是行不退,諸行具故;法身是念不退,證實境故。

    此不退轉一句,即具兩意:成上即是明位,起後即是歎德。

    今以不退轉至下能度百千衆生,凡十三句,作橫豎消文:一、豎約十地義便,二、橫約初住義便。

    不退轉者,豎論即是歎初歡喜地,喜其不退堕二邊,入于中道,獲三不退,故知歎初地也。

    橫論即是歎初發心住,一發一切發,出過二邊,革凡超聖,住于中道,其心念念寂滅,故言得不退轉。

     △四歎德 皆得陀羅尼。

     陀羅尼,此雲總持,又雲遮持。

    豎論即是歎第二地,此地名離垢,亦名離達,離遮諸惡,達持衆善,即陀羅義,故知歡第二地也。

    橫論即是歎初住,遮離取相、無知、無明等障,持達般若、解脫、法身等德,故言得陀羅尼。

     樂說辯才 樂說辯才,即四無礙辯之一也。

    豎論即是歎第三發光地,亦名明地,内智明,外說辯,欲知智在說故,說有種種,樂說最勝,故知歎第三地也。

    橫論即是歎初住十信似解,尚能以一妙音遍滿三千界,何況初住真解口密功德,故言樂說辯才。

     轉不退轉法輪 不退轉。

    如向釋,輪有轉義,摧碾義。

    蓋轉法輪,即能摧破衆生惑業故也。

    豎論即是歎第四??慧地。

    ??能破暗,又能焦炷轉法輪。

    自害己惑如焦炷,破他迷如除暗,故知歎第四地也。

    橫論即是歎初住能分身百世界作佛,以能說法教化,故言能轉不退法輪。

     供養無量,百千諸佛, 豎論即是歎第五難勝地,此地得深禅定,用神通力,難勝難及,于一念頃,遍至十方,供養諸佛,故知歎第五地也。

    橫論即是歎初住,得不思議神力,遍能承事法界諸佛,故言供養無量百千諸佛也。

     于諸佛所,植衆德本, 豎論即是歎第六現前地。

    由得禅定,能供養諸佛,福資種智,種智現前智是德本,如種植于地,故知歎第六地也。

    橫論即是歎初住得實相本,能植衆德也。

     常為諸佛,之所稱歎。

     豎論即是歎第七遠行地。

    二智方便,出過一切,廣修利益,稱會佛心,故知歎第七地也。

    橫論即是歎初住開佛知見。

    知見己法,與諸佛同,故為諸佛之所稱歎。

     以慈修身。

     豎論即是歎第八不動地。

    正智不動,不出三界,但以慈熏身,應入五道,熏口為說法,熏心為設方便,正法華具熏三業,故知歎第八地也。

    橫論即是歎初住。

    以無緣慈,普現色身,遍應法界,故言以慈修身。

     善入佛慧。

     豎論即是歎第九善慧地,深入實際,妙徹本源,此名義最合,故知歎第九地也。

    橫論即是歎初住入秘密藏,故言善入佛慧。

     通達大智 豎論即是歎第十法雲地。

    法身如虛空,禅定如大雲,智慧如大雨。

    善入佛法名慧,巧用佛法名智,故知歎第十地也。

    橫論即是歎初住。

    一心三智,無能障礙,故雲通達大智。

     到于彼岸。

     豎論即是歎第十地内德,到三谛之彼岸,因中說果,又到在不久也。

    橫論即是歎初住事,理分究竟,故言到于彼岸。

     名稱普聞,無量世界。

     豎論即是歎第十地外德,由内德深廣,緻令聲名普聞,内外相稱也。

    十地後,若開等覺位者,以上到于彼岸,及今名稱普聞無量世界二句拟之。

    橫論即是歎初住圓德,真實與名相稱,故言名稱普聞無量世界。

     能度無數,百千衆生。

     豎論即是歎第十地。

    餘地度人,或一界至九界,不名能度。

    此第十地勝前,故稱能度。

    須知諸地悉具如上功德,而今出沒釋者,為人情好異,故依十地名便。

    又豎義易解,故作此一途消文。

    橫論即是歎初住。

    能為十法界而作依止,安立救護,故言能度。

    百千衆生,圓歎初住。

    何德不攝,略言十三句耳。

    初住尚爾,況後位耶?衆生者,劫初男女衆共生,世又五陰衆共而生,又處處受生,故名衆生。

     △五列名 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

     文殊師利,此雲妙德。

    大經雲:了了見佛性,猶如妙德等。

    思益經雲:雖說諸法,而不起法相,不起非法相,故名妙德。

    西域記雲:曼殊室利,此雲妙吉祥。

    首楞嚴經雲:過去無量阿僧祇劫作佛,号龍種上尊王佛。

    央掘經雲:現在北方歡喜世界作佛,号歡喜藏牟尼寶積佛。

    慈恩上生經雲:未來成佛,名曰普現。

     觀世音菩薩 梵語婆婁吉低稅,此雲觀世音。

    能所圓融,有無兼暢,照窮正性,察其本末,故稱觀也。

    世音者,是所觀之境也。

    萬像流動,隔别不同,類音殊唱,俱蒙離苦。

    菩薩弘慈,一時普救,皆令解脫,故曰觀世音。

    悲華經雲:若有衆生受苦,稱我名,念我者,為我天耳天眼所見聞,不得免苦,不取正覺。

    爾時寶藏佛雲:汝觀一切衆生,生大悲心,今當字汝為觀世音。

    至本品詳釋。

     得大勢菩薩 梵語摩诃那缽,此雲大勢至。

    思益經雲:我投足之處,震動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宮殿,故名大勢至。

    寶藏佛言:由汝願取大千世界,今當字汝為大勢至。

     常精進菩薩 寶積經雲:是菩薩為一衆生,經無量劫,随逐不舍,猶不受化,無一念棄舍,以身心精進故,名常精進。

     不休息菩薩 思益經雲:恒河沙劫為一日夜,三十日為月,十二月為歲,過百千萬億劫得值一佛。

    如是值恒河沙佛,行諸梵行,修習功德,然後受記,心不休息,故名不休息。

     寶掌菩薩 寶積經雲:以何義故名為寶掌?謂彼菩薩于諸佛土化衆生時,欲以右手遍扪若幹諸佛世界,即随所欲而能成辦,從其手出佛法僧聲,乃至慈悲喜舍之聲。

    又大論雲:寶掌菩薩,七寶從其手出,給施一切衆生,又令歡喜得至涅槃,故名寶掌。

     藥王菩薩 觀經雲:昔名星光,從尊者日藏聞說佛慧,以雪山上藥供養衆僧,願于未來能治衆生身心二病,舉世歡喜,号為藥王。

    後當作佛,名曰樓至如來。

     勇施菩薩(至)越三界菩薩。

     此七菩薩,疏文欠釋,補注略出其義雲:出世法寶,遍施衆生,而無疲厭,故名勇施。

    所證三谛,可尊如寶,能證三智,圓照如月,故名寶月。

    圓妙三智,能除昏煩熱惱,猶如月光,清涼破暗,故名月光。

    三智圓明,無有缺減,猶如滿月,故名滿月。

    境智冥合,有大力用,故名大力。

    以大力用,遍應衆緣,遍拔衆苦,故名無量力。

    超越分段、變易二種生死,故名越三界也。

     ?陀婆羅菩薩 ?陀婆羅,此雲善守。

    思益經雲:若衆生聞名者,畢定得三菩提,故名善守。

    或雲賢首,以位居等覺,為衆賢之首故也。

     彌勒菩薩 西域記雲:梅哩麗耶,此雲慈氏,姓也。

    過去為王,名昙摩流支,慈育國人。

    自爾至今,常名慈氏。

    思益經雲:若衆生見者,即得慈心三昧,故名慈氏。

    又名阿逸多,此雲無能勝。

     寶積菩薩 什師注淨名經雲:積聚智慧寶,故名寶積也。

     導師菩薩 思益經雲:于堕邪道衆生,生大悲心,令入正道,不求恩報,故名導師。

     △六、結句 如是等菩薩摩诃薩八萬人俱。

     △三、八部衆八:初、欲界天衆。

     爾時,釋提桓因與其眷屬二萬天子俱。

     釋提桓因因陀羅,此雲能作,能作忉利天主故也。

    璎珞經雲:過賢劫二千二十四劫作佛,号無著世尊。

     複有名月天子、普香天子、寶光天子。

     此三天子是帝釋内臣如卿相,即三光天子也。

    名月是寶吉祥月天子,普香是明星天子,寶光是寶意日天子。

     四大天王,與其眷屬,萬天子俱, 四大天王是帝釋外臣,如武将,居須彌山腹四面。

    東提頭賴吒,此雲持國,護持國土故,亦雲安民,居黃金埵,領乾闼婆、富單那。

    南毗留勒叉,此雲增長,令他善根增長故,居琉璃埵,領薜荔多、鸠槃茶。

    西毗留博叉,此雲廣目,亦雲雜語,能作種種語言故,居白銀埵,領毒龍、毗舍阇。

    北毗沙門,此雲多聞,福德之名聞四方故,居水精埵,領羅刹、夜叉。

    此四天王各領二鬼,不令惱人,故稱護世。

    次此上有忉利、夜摩、兜率三天,而不列者,文略耳。

     自在天子、大自在天子,與其眷屬三萬天子俱。

     自在即第五化樂天,于五欲境變化自娛樂故。

    大自在即第六他化自在天,欲得五欲境時,餘天為化,假他所作以成己樂故,即魔王也。

     △二、色界天衆 娑婆世界主梵天王,(至)與其眷屬萬二千天子俱。

     娑婆。

    正雲索诃,此翻忍。

    其土衆生安于十惡,不肯出離,從人名土,故稱為忍。

    悲華經雲:雲何名娑婆?是諸衆生忍受三毒及諸煩惱,故名忍土。

    淨名疏雲:梵是西音,此翻離欲。

    除下地系,上升色界,故名離欲。

    屍棄。

    此翻頂髻。

    經标梵王,後舉屍棄,似如兩人。

    依釋論,正以屍棄為王。

    梵王是舉位,屍棄是顯名,恐目一人耳。

    此天居于初禅中間,内有覺觀,外有言說,故得主領為王。

    毗昙論雲:二禅已上,無言語法,不得為王。

    若涅槃疏言摩醯首羅居色界頂,主大千者,乃取尊極為王。

    若曰有言語号令,能統上冠下,隻是屍棄為王。

    光明即二禅天,等即等于三禅、四禅天也。

     △三龍王等衆 有八龍王:難陀龍王、?難陀龍王。

     難陀,此雲歡喜;?,此雲善。

    此兄弟二龍,常護摩竭提國,雨澤以時,國無饑年。

    瓶沙王年為一會,以報百姓,聞皆歡喜,從此得名,即目連所降者也。

     娑伽羅龍王 娑伽羅,此雲鹹海,從居海受名。

     和修吉龍王 和:修吉,此雲多頭,亦雲寶稱。

     德叉迦龍王 德叉迦,此雲現毒,亦雲多舌。

     阿那婆達多龍王 亦雲阿耨達,此翻無惱。

    阿含經雲:雪山有池,名阿耨達池,中有五柱堂,龍常處此,從池得名。

     摩那斯龍王 摩那斯,此雲大身,亦雲大力修羅。

    排海水淹善見城,此龍萦身以遏海水。

     優缽羅龍王 亦雲漚缽羅,此翻黛色蓮華,龍依此住,從池得名。

     等各與若幹,百千眷屬俱, △四緊那羅衆 有四緊那羅王(至)各與若幹百千眷屬俱。

     緊那羅。

    此雲疑神。

    似人而有一角,故号人。

    非人,乃天帝法樂之神也。

    居十寶山。

    若身有異相,即上奏樂。

    佛說法時,諸天弦歌而頌法門,即此神也。

    舊雲:法緊奏四谛,妙緊奏十二因緣,大緊奏六度,持緊總奏前三。

    今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