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科注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四教法門也。
本住不可思議,迹寄弦管,歌詠十力也。
△五乾闼婆衆 有四乾闼婆王(至)各與若幹百千眷屬俱。
乾闼婆,此雲嗅香,以香為食,亦雲香陰,其身出香,乃天帝俗樂之神也。
樂者,緣幢倒擲之伎也。
樂音者,鼓節弦管也。
美者,幢倒中之勝者也。
美音者,弦管中之勝者也。
△六阿修羅衆 有四阿修羅王,(至)各與若幹百千眷屬俱。
正雲阿素洛,此雲無端正,男醜女端正故。
又雲非天,淨名疏雲:此神果報,鄰次諸天,而非天故。
又雲無酒,四天下采華,醞于大海,魚龍業力,其味不變,瞋妒誓斷,故言無酒。
有二種:鬼道攝者,居大海邊;畜生道攝者,居大海底。
婆稚,正雲?稚迦,此翻團圓,與天帝戰時被縛,因誓得脫,故以名焉。
佉羅骞?,此雲廣肩胛,亦雲惡陰,即湧海水者。
毗摩質多羅,此雲淨心,亦名種種,疑即舍脂父也。
羅睺羅,此雲障持,障持日月者也。
以日光照眼不能見,遂舉手障日,世人因言日蝕。
月亦如是。
△七迦樓羅衆 有四迦樓羅王(至)各與若幹百千眷屬俱。
迦樓羅,此雲金翅,其翅金色,兩翅相去三百三十六萬裡。
頸有如意珠,以龍為食。
大威德者,威勝群輩,又威攝諸龍故。
大身者,身大群輩故。
大滿者,所啖之龍恒充足己意故。
如意者,頸有此珠故。
△八人王民衆 韋提希子,阿阇世王,與若幹百,千眷屬俱。
韋提希,此雲思惟,阇王母也。
阿阇世,此雲未生怨。
十六觀經疏雲:未生之日,相師占之,此兒生已,定當害父,故名未生怨。
妙樂雲:母懷之日,已有惡心于瓶沙王,未生已惡,故名未生怨。
或呼婆羅留支,此雲無指。
妙樂雲:初生,相者雲兇,王令升樓,撲之不死,但損一指,故為名也。
内人将護,呼為善見。
普超經雲:阿阇世從文殊忏悔,得柔順忍,命終入賓叱羅地獄,即入即出,生上方佛土,得無生忍。
彌勒出時,複來此界,名不動菩薩,後當作佛,号淨界如來。
△二、總結 各禮佛足,退坐一面。
△二、别序五:初、衆集序二:初、衆集威儀。
爾時世尊,四衆圍繞, 爾時者,欲現六瑞之時也。
梵語路迦那他,此翻世尊。
成論雲:具上九号,為物欽重,天上人間,所共尊仰,故曰世尊。
四衆者,舊謂出家、在家各二,合為四衆。
此名局意狹,今約一衆,更開為四,謂發起、當機、影響、結緣。
發起者,權謀智鑒,知機知時,擊揚發動,成辦利益,名發起衆。
當機者,宿植德本,緣合時熟,聞即得道,名當機衆。
影響者,古往諸佛,法身菩薩,隐其圓極,匡輔法王,如形之有影,谷之有響,雖無為作,而有巨益,名影響衆。
結緣者,結謂結構,立機之始,緣即緣助,能成其終,既無擊動之能,亦無鎮嚴之用,而過去根淺,三慧不生,現世雖見佛聞法,無四悉檀益,但作未來得度因緣,名結緣衆。
比丘衆既爾,餘三衆亦然,合十六衆。
圍繞者,行旋威儀也。
△二、衆集供養 供養恭敬,尊重贊歎。
供養者,通論三業,皆是供養;别論施其依報名供養,卑謹虔禮名恭敬,至念專注名尊重,發言稱美名贊歎。
△二、現瑞序二:初、此土六瑞六:初、說法。
為諸菩薩說大乘經,名無量義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說大乘經者,善戒經有七大:一、法大,謂十二部毗佛略也;二、心大,謂求菩提;三、解大,謂解菩薩藏;四、淨大,謂見道淨心;五、莊嚴大,謂福德智慧;六、時大,謂三僧祇行行;七、具足大,謂以相好自嚴得菩提也。
前六是因大,第七是果大,大因大果,合為大乘經。
乘以運載為義,運歸三德秘藏故也。
無量義者,從一法生。
其一法者,所謂無相,無相不相,名為實相。
從此實相,生無量法,所謂二法、三道、四果,此等諸法,名為無量。
實相為義處,從一義處,出無量法,得為無量法,入一義處作序。
譬如算師,從一算下,諸算除,諸算歸一算,由下故除,下為除本。
從一派諸,收諸歸一,開為合序,亦複如是。
故無量義經,謂之從一出多,今經謂之收多歸一,是以無量義經,為法華之序也。
教菩薩法者,無量義處,用教菩薩義處,即谛理也。
佛所護念者,無量義處,是佛自所證得,是故如來之所護念,經雲佛自住大乘是也。
妙樂雲:無生死相,故言無相,涅槃亦無,故言不相。
二法即頓漸,三道即三乘,四果即羅漢、支佛、菩薩、佛 △二入定 佛說此經已(至)身心不動。
結加趺坐者,禅門雲:若半加,以左壓右;若全加,更?右以壓左,如龍蟠結。
古往諸佛及弟子衆,盡行此法。
又加趺起惡覺,尚生他敬心,況入深境界,而不适悅天人耶?又非世受用法,不與外道共,能破魔軍煩惱故。
三昧,此雲調直定,又雲正定,亦雲正受。
佛說無量義經已,複入無量義處。
三昧者,慧定相成,非禅不智,須先入定;非智不禅,故先說法。
說此無量義經竟,而更入者,是為法華作序耳。
身心不動者,三昧之法,持于身心,故不動也。
△三雨華 是時,天雨曼陀羅華,(至)而散佛上及諸大衆。
曼陀羅,此雲适意,又雲白華。
曼殊沙,此雲柔軟,又雲赤華。
雨此四華者,表其當獲佛因。
佛因者,住、行、向、地、圓因也。
小白表習種性,十住開佛知見也。
大白表性種性,十行示佛知見也。
小赤表道種性,十回向悟佛知見也。
大赤表聖種性,十地入佛知見也。
因有趣果之義,故雲而散佛上。
△四地動 普佛世界,六種震動, 光明記雲:六種者,動、起、踴三種是形,震、吼、擊三種是聲。
妙樂雲:此六種者,若約事釋,新舊不同。
新雲動、湧、震、擊、吼、爆,今且用舊。
搖飏不安名動,自下升高名起,??壟凹凸名湧,隐隐有聲名震,砰(披耕切)磕(克合切)發響名吼,令物覺悟名覺。
經論略标,多雲震動,即于形聲各标一也。
于六種中,又各有三,謂動、遍動、等遍動。
直動為動,四天下動為遍動,大千動為等遍動,餘五亦如是,合十八種動。
若約法者,表淨十八界也。
今經言六種動,即表住、行、向、地等妙。
六番破無明,無明盤礴,未曾侵毀,方将破壞,故動地以表之。
無明若轉,即變為明,故普佛世界六種震動也。
六種中,光記雲擊,今疏雲覺。
擊,打搏也。
爆,火聲也。
△五衆喜 爾時,會中比丘(至)歡喜合掌,一心觀佛。
比丘、比丘尼,出家二衆也;優婆塞、優婆夷,在家二衆也。
優婆塞,正雲邬婆索迦,此翻近事男;優婆夷,正雲邬婆斯迦,此翻近事女。
言近事者,親承近事諸佛法故。
梵語提婆,此雲天。
天然自然,樂勝身勝,故名天,即欲界等諸天也。
梵語那伽,此雲龍。
龍有四種:一、守天宮殿,持令不落者;二、興雲緻雨,益人間者;三、地龍,決江開渎者;四、伏藏,守轉輪王大福人藏者。
夜叉,正音藥叉,此雲捷疾,亦雲勇揵,亦雲暴惡。
乾闼婆等,如前釋。
摩睺羅伽,亦雲摩呼羅伽,此雲大腹行。
什曰:是地龍而腹行也。
人、非人者,八部中有人、鬼、畜故,以人、非人等總結也。
龍、鬼等得預法會者,以其乘急戒緩故。
由乘急得聞法,由戒緩堕龍、鬼也。
輪王者,阿含經雲:人壽增至二萬歲時,鐵輪王出,獨治南洲;增至四萬歲時,銅輪王出,治東、南二洲;增至六萬歲時,銀輪王出,治東、西、南三洲;增至八萬歲時,金輪王出,治四天下。
有金輪寶,忽現在前。
王曰:可向東方,如法而轉。
輪即東轉。
王将四兵,随其後往,巡行諸國。
南、西、北方,亦複如是。
故曰轉輪聖王。
衆見雨華地動,瑞相非常,知甘露将降,欣躍内充,表大機當發,感于勝應,是故歡喜合掌,一心觀佛也。
△六放光 爾時,佛放眉間白毫相光(至)靡不周遍。
白毫者,觀佛海三昧經雲:佛初生時,牽長五尺。
苦行時,長一丈四尺。
得佛時,長一丈五尺。
其毫中表俱空,如白琉璃筒,内外清淨。
從初疑心,中間行行,種種相貌,乃至入涅槃,一切功德,皆現毫中。
毫在二眉之間,即表中道常德也。
其相柔軟,表樂德。
卷舒自在,表我德。
白,表淨德。
光照此土他土,表自覺覺他。
照東方者,東是四方之初,表十住是諸位之始也。
萬八千者,約十八界論,百法界,千性相,即有一萬八千。
此等境界,佛慧未開,今應當開,故以數表之耳。
迹門說法,生身菩薩,朗然見理,入于十住,乃至十地。
本門說法,法身菩薩,增道損生,亦四位增長,故雲靡不周遍。
△二、他土六瑞六:初、見六趣衆生 下至阿鼻地獄,(至)盡見彼土六趣衆生。
阿鼻,此雲無間。
成論明趣果受苦時,命及形五,皆無間也。
地獄者,輔行雲:從義立名,謂地下之獄,名為地獄。
故婆沙論雲:贍部洲下,過五百逾繕那,乃有其獄。
阿迦尼吒,此雲質礙究竟,即色究竟天也。
六趣者,天、人、修羅、地獄、鬼、畜也。
趣是向義,謂随所作業,向六道受生也。
△二見彼土諸佛 又見彼土,現在諸佛, 是現彼佛為五濁故,出現于世,與此土佛出世意同也。
△三、聞諸佛說法 及聞諸佛,所說經法, 是現彼佛初從無相一法,非頓而頓,與此土佛初說華嚴意同也。
△四見四衆得道 并見彼諸比丘、比丘尼(至)諸修行得道者。
是現彼佛非漸而漸,與此土佛次說三藏意同也。
諸修行者,三乘修谛緣度之行也。
得道者,得見道修道也。
△五、見菩薩行行 複見諸菩薩摩诃薩(至)種種相貌行菩薩道。
是現彼佛說方等般若衆經,與此土佛三藏之後所說意同也。
種種因緣者,昔種善為因,今禀教為緣。
菩薩通乎四教,故雲種種因緣。
四教各有四門,即種種相貌。
故知因緣相貌,種别無量,皆是彼與此同。
妙樂雲:因緣謂感應差别,信解謂能感不同,相貌謂信後行異。
有此不同,故雲種種。
雖複殊途,不逾二味。
△六、見諸佛涅槃 複見諸佛般涅槃者(至)以佛舍利起七寶塔。
是現彼佛般若之後,開權顯實,收無量法,還入一法,唱入涅槃,息化起塔,與此土佛說法華涅槃意同也。
般涅槃者,梵音略也。
具足應雲摩诃般涅槃那,此雲大滅度。
大即法身,滅即解脫,度即般若,即三德秘藏也。
舍利,或雲室利羅,亦雲設利羅他,翻靈骨,或翻骨身。
梵語塔婆,或雲窣堵波,此翻方墳,或翻圓冢,亦翻高顯,謂安置身骨處也。
起塔之相,雖表二經,法華之相仍隐。
若于所見中,亦見授記聲聞,及說壽長遠,已洩正宗之意,則不成序。
今雖見涅槃一相,乃含于法華,故疏雲開權等也。
△三、疑念序二:初、彌勒疑念三:初、正念六瑞。
爾時,彌勒菩薩作是念(至)以何因緣而有此瑞。
神變者,神名天心,即是天然内慧。
變名變動,即是六瑞外彰。
法王法力,超益一切。
彌勒不測外變,亦不知内慧,故興疑念。
又彌勒值佛,植善既多,何容不仿佛知。
應須隐明示暗,權言不知耳。
△二、念問誰答 今佛世尊入于三昧(至)當以問誰,誰能答者。
△三念問文殊 複作此念(至)必應見此希有之相,我今當問。
△二、大衆疑念二:初、念六瑞。
爾時比丘、比丘尼(至)是佛光明神通之相。
神名天心,通名慧性。
天然之慧,徹照無礙,故曰神通。
△二、念問誰答 今當問誰。
△四、發問序二:初、長行二:初、經家述二:初、述自疑。
爾時,彌勒菩薩欲自決疑: △二、述他疑 又觀四衆:比丘、比丘尼(至)衆會之心。
△二、正發問二:初、問此土。
而問文殊師利言(至)放大光明。
△二、問他土 照于東方,萬八千土,悉見彼佛,國界莊嚴。
△二、偈頌二:初、頌上問二:初、頌問此土六瑞。
于是彌勒菩薩欲重宣此義,以偈問曰: 西域記雲:舊曰偈,梵本略也。
或曰偈他,梵音訛也。
今從正音,宜雲伽陀,此翻頌。
長行之後,複有偈頌者。
龍樹毗婆沙雲:一、随國土,天竺有散華、貫華之說,如此土序後銘也。
二、随樂欲不同,有樂散說,或樂章句。
三、随生解不同,或于散說得解,或于章句得解。
四、随利鈍不同,利者一聞即悟,鈍者再說方悟。
又表佛殷勤重說,又為衆集前後,故有偈也。
文殊師利導師何故(至)身意快然得未曾有。
初一行,頌放光瑞。
導師,謂佛也。
良以說法入定,能導于人,故稱導師。
次一行半,頌雨華瑞。
梵語旃檀,或曰此方無,故不翻。
或雲義翻與藥,能除病故。
旃檀香風者,風本無香,而香為奇特。
香本屬華,華香如檀,故曰旃檀香風。
夫天華至妙,豈有色而無香?此表因運至果,如華之有香風。
華既集地,地則嚴淨。
此表因若趣果,果則嚴淨也。
次半行,頌地動瑞。
次一行,頌衆喜瑞也。
△二、頌問他土六瑞六:初、問六趣衆生 眉間光明照于東方,(至)受報好醜于此悉見。
衆生是能趣之人,生死是所趣之處,善惡業緣是能趣之因,受報或好或醜是所趣之果也。
△二頌彼佛說法 又睹諸佛聖主師子(至)照明佛法開悟衆生。
此四行偈,謂彼佛說頓教,逗大根性也。
聖主者,聖即是主,主謂主伴,是諸菩薩伴中之主,故雲聖主。
梵語邬波僧诃,此雲師子,又雲狻猊。
大經雲:師子發聲震吼,為壞詐師子,為欲試自力等。
喻佛能摧伏魔軍,示衆十力等,故雲聖主師子。
又師子吼者,名決定說。
前兩教主,非師子吼,說非決定,不談真實第一義故。
演說經法,微妙第一者,即如此土,先照高山,說華嚴教也。
雖雲兼别,最初純大,故雲第一。
前之兩教,猶雜煩惱,故非清淨。
赴機未遍,不名柔軟。
以彼說别圓二教,故名清淨柔軟也。
教諸菩薩者,即如此土,七處等會,無聲聞也。
别圓并诠中道,故雲梵音深妙。
稱理當機,故雲令人樂聞。
各于世界者,一者以萬八千為各,二者主伴不同為各。
别圓二教,各有四門,名為種種等。
照明佛法,開悟衆生者,即如此土,始見我身,入如來慧也。
妙樂雲:無三乘事,故言佛法。
△三、問他土四衆三:初、開聲聞、小乘。
若人遭苦,厭老病死,為說涅槃,盡諸苦際。
此頌具明四谛。
若人遭苦,苦含因果,即苦、集二谛;厭老病死,即道谛;為說涅槃,即滅谛。
若人遭苦而造惡業,苦不得盡;若人遭苦而造善業,苦亦不盡;若人遭苦,于外道法中而求解脫,但增見長,非苦亦不盡;若人遭苦,厭苦複厭集,感佛說涅槃者,此人則能盡諸苦際也。
涅槃者,肇法師涅槃論曰:此雲滅度,言其大患永滅,超度四流,斯乃小乘真空涅槃也。
△二、開緣覺中乘 若人有福,曾供養佛,志求勝法,為說緣覺, 若人有福者,聲聞三生種福,支佛百劫種福,形彼聲聞,故言有福,此是修福多也。
曾供養佛,是供佛多也。
志求勝法者,謂深求緣起勝妙之理,是聞法多也。
梵語辟支迦羅,此雲緣覺,因觀十二因,緣覺真谛理,故言緣覺。
别行記雲:支佛修行,不立分果,深觀緣起,久種三多,福慧既隆,預侵二習,故居聲聞上。
△三開六度大乘 若有佛子,修種種行,求無上慧,為說淨道。
以真慈悲能紹佛種,故言佛子;修于六度,故言種種行;志求佛道,故言無上慧;六度中無六蔽,如藥中無病,故言淨道,非畢竟淨也。
妙樂雲:修種種行及無上慧,諸教共有,今形凡小,亦得種種及無上名。
非畢竟者,且約三藏六度言之,藥中無病,名為淨耳。
△四、結前并開後 文殊師利,我住于此(至)如是衆多,今當略說。
見聞若斯者,又見佛子等,即見也;演說經典及為說等,即聞也。
大綱略足,故雲若斯。
此是結前也。
及千億事等,即是開後也。
開後者,續後而說,故雲今當略說。
△五、問修菩薩行三:初、總略問。
我見彼土,恒沙菩薩,種種因緣,而求佛道。
妙樂雲:恒沙者,恒即恒河,亦雲殑伽河。
阿耨達池四面各出一河,東銀牛口出殑伽河,南金象口出信度河,西琉璃馬口出縛刍河,北頗胝迦師子口出徙多河,各繞池一匝流入四海。
惟殑伽沙細而多,外人所計以為福河,入洗滅罪,佛亦順俗,故常指之。
又佛說法多近此河,故以為喻。
△二、次第問六:初、問檀那三:初、問舍财。
或有行施,金銀珊瑚,(至)欄楯華蓋,軒飾布施, 軒,大夫以上車也。
以物飾軒,故曰軒飾。
△二問舍身 複見菩薩,身肉手足,及妻子施,求無上道。
身肉等是内身,妻子等是外身。
△三問舍命 又見菩薩,頭目身體,欣樂施與,求佛智慧。
舍頭目即舍命,而不言法者,讓後般若也。
△二問屍羅 文殊師利我見諸王(至)剃除須??而被法服。
諸王剃除須??,而科雲問戒者,正約比丘論持戒也。
在家施易戒難,出家施難戒易,故約比丘明戒也。
妙樂雲往詣等者,表往非餘,故指佛所。
所問尊極,雲無上道;所棄不輕,故雲樂土;身心俱離,故雲剃除。
法服者,即袈裟也。
璎珞經雲:若天龍八部鬥诤,念此袈裟,生慈悲心,意令比丘安可不忍?又龍得一縷金翅,不吞具明,如僧祇律。
△三問忍辱 或見菩薩,而作比丘,獨處閑靜,樂誦經典, 忍有三種:閑林、邃谷、惡人、惡獸。
忍耐無瞋即生忍,自節守志即苦行忍,為求佛道即第一義忍,又而作比丘即苦行忍,獨處閑靜即生忍,樂誦經典即第一義忍也。
△四問精進 又見菩薩,勇猛精進,入于深山,思惟佛道。
夫深山可畏,非窳怯者所居,唯勇進者能安之。
傍若無物,思修實相,念念不休,進求佛道也。
△五、問禅定二:初、問根本禅。
又見離欲,常處空閑,深修禅定,得五神通。
離欲者,藏、通二教,修根本背舍,亦修不淨等觀,離欲界欲;别教兼離二乘欲;圓教又離順道法愛欲。
深修禅定者,發初禅一品,此定未深,乃至九品,傳傳為深,此定轉變自在,能發諸通。
凡夫但五通,二乘具六。
别教菩薩讓佛,分有無漏,亦但稱五通也。
圓教約理,初後皆具六通。
若從實說,初住已去,亦但分得無漏通耳。
六通者,一、天眼,二、天耳,三、他心,四、宿命,五、身如意,六、漏盡。
今言得五神通者,未得究竟漏盡通也。
二乘斷見思盡,雖雲具六,若望菩薩,亦但五也。
别、圓無明未盡,分證無漏,故亦但稱五也。
△二、問出世禅 又見菩薩,安禅合掌,以千萬偈,贊諸法王: 此是别圓之禅,靜散不相妨,不起滅定,現諸威儀,如修羅琴,不拊而韻,無緣無念,有感則形,故能安禅贊佛也。
△六、問般若二:初、問自行。
複見菩薩,智深志固,能問諸佛,聞悉受持。
智深者,慧窮理本也。
志固者,誓願廣大也。
此即二種莊嚴,能問能持也。
△二問化他 又見佛子定慧具足(至)破魔兵衆而擊法鼓。
定慧具足者,别圓地住,方乃具足。
無量喻者,即是種種方便,諸教之中,引無量譬類,助顯第一義也。
破魔兵衆者,空觀破四魔,假觀次第破八魔,中觀圓破八魔。
梵語魔羅,此雲能奪命,死魔實能奪命,餘煩惱魔、五陰魔、天主魔,能作奪命因緣,又能奪智慧命,故四魔皆雲能奪命也。
又翻為障,能為修道者作障礙故。
前三魔可知。
天主魔者,垂裕記雲:第六天上,别有魔羅所居,他化天攝。
既破魔已,應轉法輪,而雲擊法鼓者,初發心住,便成正覺,百佛世界作佛,以真妙梵音,警悟衆生,即是圓擊梵輪法鼓。
輔行雲:八魔者,謂陰等四,及無常等四。
古譯經論,魔字從石,自梁武來,謂魔能惱人,字宜從鬼。
△三、不次問七:初、問禅定二:初、問入舍禅。
又見菩薩,寂然宴默,天龍恭敬,不以為喜。
不以為喜,即舍禅。
妙樂雲:舍禅者,第四禅也。
亦可别圓忘懷之舍,忘彼禅故,名之為舍。
△二、問入悲禅 又見菩薩,處林放光,濟地獄苦,令入佛道。
婆沙論雲:初禅修悲易,二禅修喜易,三禅修慈易,四禅修舍易。
此中悲禅既雲化他,豈獨初禅?故知一一禅皆應雲慈,乃至喜、舍。
△三問精進 又見佛子,未嘗睡眠,經行林中,勤求佛道。
未嘗睡眠,即是般舟念佛等法門也。
睡眠者,止觀雲:心神昏昏為睡,六識暗塞,四大倚放為眠。
△三問屍羅 又見具戒,威儀無缺,淨如寶珠,以求佛道。
威儀無缺,即是初不缺戒。
淨如寶珠,即是第十究竟戒。
但舉初、後、中間,可解。
大論明十戒:一、不缺,二、不破,三、不穿,四、不雜,五、随道,六、無著,七、智所贊,八、自在,九、随定,十、具足,即究竟也。
今十始終悉是菩薩,故皆求佛道。
△四問忍辱 又見佛子住忍辱力(至)皆悉能忍以求佛道。
忍辱者,法界次第雲:内心能安,忍外所辱,故名忍。
辱有二種:一者生忍,二者法忍。
生忍有二:一于恭敬供養中能忍不着,則不生憍逸;二于瞋罵打害及蚊蚋等能忍,則不生瞋惱,是為生忍。
法忍亦二:一者非心法,謂寒熱風雨、饑渴老病等;二者心法,謂瞋憂欲慢、諸邪見等。
于此二法,能忍不動,是名法忍。
力者,阿含經雲:力有六種:小兒啼為力,女人瞋為力,國王憍為力,羅漢進為力,諸佛悲為力,比丘忍為力。
遺教經雲:若不能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
妙樂雲:初半行能忍人,次半行所忍境,下半行用忍意。
△五更問禅 又見菩薩離諸戲笑,(至)億千萬歲以求佛道。
離戲笑,是卻掉悔蓋。
離癡眷屬,是除瞋蓋。
親近智者,是除疑蓋。
一心除亂,是卻貪蓋。
攝念山林,是除睡蓋。
妙樂雲:初一行半明所離,次半行明離意。
以諸教禅,皆離五蓋,意在佛道。
如寶積經中,迦葉雲:有四法急走,舍離百由旬外:一利養,二惡友,三惡衆,四同住。
多戲笑,或瞋鬥等。
△六、問檀那二:初、四事施。
或見菩薩,肴膳飲食,(至)流泉浴池,施佛及僧, 妙樂雲:初一行二事,謂飲食、湯藥;次一行衣服;次二行卧具、房舍等。
肴,??也。
膳,美食也。
△二、結成施 如是等施,種種微妙,歡喜無厭,求無上道。
△七、問般若三:初、不可說而說般若 或有菩薩,說寂滅法,種種教诏,無數衆生, 至理寂滅,本不可說,有因緣故,亦可得說。
诏爾雅訓導。
△二、不可觀而觀般若 或見菩薩,觀諸法性,無有二相,猶如虛空。
諸法性空,本不可觀,順性而修,故可觀也。
△三、而說而觀論般若 又見佛子,心無所著,以此妙慧,求無上道。
心無所著,即是心行處滅;心不着故,必離言說,即是言語道斷。
言語道斷,泯前初行,不可說而說;心行處滅,泯前次行,不可觀而觀。
雖複雙泯,而說而照。
△六、問佛般涅槃六:初、标佛滅起塔。
文殊師利,又有菩薩,佛滅度後供養舍利。
△二問塔數多少 又見佛子,造諸塔廟,無數恒沙,嚴飾國界。
△三、明塔量縱廣 寶塔高妙,五千由旬,縱廣正等,二千由旬, △四明塔相莊嚴 一一塔廟,各千幢幡。
珠交露幔,寶鈴和鳴。
幔(莫羊切),幕也。
交謂交結,露謂顯露。
△五、明供養衆具 諸天龍神,人及非人,香華伎樂,常以供養。
△六、結供養塔廟 文殊師利諸佛子等(至)如天樹王其華開敷。
天樹王者,即忉利天波利質多羅樹,此雲圓生。
大經雲:樹高百由旬,根深五由旬,枝葉布五十由旬,其華香遍五十由旬,光照八十由旬。
△二、頌請答二:初、舉疑述請三:初、舉見此土事。
佛放一光,我及衆會,見此國界,種種殊妙。
△二、舉見他土事 諸佛神力,智慧希有,放一淨光,照無量國。
初二句歎光本,本即神力、智慧。
言諸佛者,舉諸顯一,正指釋迦。
希有者,正歎爾前不然,故雲希有。
第三句歎光體,由二事故,其光乃淨。
第四句歎光用,即所照國也。
過萬八千,方雲無量。
故前立數,且從所表。
△三、請答決衆疑 我等見此,得未曾有。
佛子文殊,願決衆疑! 見此者,見二土瑞也。
與一化異,故雲未曾。
諸佛子等,疑事不輕,故重啟之,非專為己,故雲衆也。
△二、釋四伏難二:初、正釋。
四衆欣仰瞻仁及我(至)及見諸佛此非小緣。
此四行偈,釋伏難也。
言伏難者,文殊内心構難,不肯時答。
其意有三:一、此瑞希奇,不可倉卒,輕爾有判;二、智衆如海,謙光推高;三、靳固前卻,生衆渴仰。
故以伏難,潛而拒之。
彌勒彰灼釋難,意亦有三:一、瑞大疑大,若不為釋,憂兕在懷,妨聞正說;二、衆海乃多,機在仁者;三、阖衆瞻仁。
故知注誠殷重,所以彰言釋難,請令時答。
初伏難者,因正請生。
請雲:佛子文殊,願決衆疑。
文殊仍此起初伏難。
汝雲衆疑,衆未曾疑。
若疑應問:衆既不疑,我何所決?彌勒即以第一偈釋雲:四衆欣仰,瞻仁及我。
及我欲令我問,瞻仁欲得仁答。
文殊因此起第二難。
衆同有疑,不易可答,待佛出定,然後決疑。
彌勒即用第二偈釋:若有疑在懷,憂兕不泰,應以時答。
複知如來何時定起,故言佛子時答,決疑令喜。
文殊因此起第三難。
我與仁者同居學地,欲測佛意,微共籌量,獨令我答,于理不可。
彌勒即以第三偈釋。
我亦微心下思,踟蹰兩楹,為說妙法?為當授記?故言佛坐道場,所得妙法,為欲說此?為當授記?文殊因此起第四難。
若如汝說,即是釋疑,何煩我答?彌勒即以第四偈釋。
安得以我猶豫之心而判大事?故言示諸佛土,此非小緣。
文殊伏難既窮,謙光亦止。
此發問序中文殊伏乎四難,
本住不可思議,迹寄弦管,歌詠十力也。
△五乾闼婆衆 有四乾闼婆王(至)各與若幹百千眷屬俱。
乾闼婆,此雲嗅香,以香為食,亦雲香陰,其身出香,乃天帝俗樂之神也。
樂者,緣幢倒擲之伎也。
樂音者,鼓節弦管也。
美者,幢倒中之勝者也。
美音者,弦管中之勝者也。
△六阿修羅衆 有四阿修羅王,(至)各與若幹百千眷屬俱。
正雲阿素洛,此雲無端正,男醜女端正故。
又雲非天,淨名疏雲:此神果報,鄰次諸天,而非天故。
又雲無酒,四天下采華,醞于大海,魚龍業力,其味不變,瞋妒誓斷,故言無酒。
有二種:鬼道攝者,居大海邊;畜生道攝者,居大海底。
婆稚,正雲?稚迦,此翻團圓,與天帝戰時被縛,因誓得脫,故以名焉。
佉羅骞?,此雲廣肩胛,亦雲惡陰,即湧海水者。
毗摩質多羅,此雲淨心,亦名種種,疑即舍脂父也。
羅睺羅,此雲障持,障持日月者也。
以日光照眼不能見,遂舉手障日,世人因言日蝕。
月亦如是。
△七迦樓羅衆 有四迦樓羅王(至)各與若幹百千眷屬俱。
迦樓羅,此雲金翅,其翅金色,兩翅相去三百三十六萬裡。
頸有如意珠,以龍為食。
大威德者,威勝群輩,又威攝諸龍故。
大身者,身大群輩故。
大滿者,所啖之龍恒充足己意故。
如意者,頸有此珠故。
△八人王民衆 韋提希子,阿阇世王,與若幹百,千眷屬俱。
韋提希,此雲思惟,阇王母也。
阿阇世,此雲未生怨。
十六觀經疏雲:未生之日,相師占之,此兒生已,定當害父,故名未生怨。
妙樂雲:母懷之日,已有惡心于瓶沙王,未生已惡,故名未生怨。
或呼婆羅留支,此雲無指。
妙樂雲:初生,相者雲兇,王令升樓,撲之不死,但損一指,故為名也。
内人将護,呼為善見。
普超經雲:阿阇世從文殊忏悔,得柔順忍,命終入賓叱羅地獄,即入即出,生上方佛土,得無生忍。
彌勒出時,複來此界,名不動菩薩,後當作佛,号淨界如來。
△二、總結 各禮佛足,退坐一面。
△二、别序五:初、衆集序二:初、衆集威儀。
爾時世尊,四衆圍繞, 爾時者,欲現六瑞之時也。
梵語路迦那他,此翻世尊。
成論雲:具上九号,為物欽重,天上人間,所共尊仰,故曰世尊。
四衆者,舊謂出家、在家各二,合為四衆。
此名局意狹,今約一衆,更開為四,謂發起、當機、影響、結緣。
發起者,權謀智鑒,知機知時,擊揚發動,成辦利益,名發起衆。
當機者,宿植德本,緣合時熟,聞即得道,名當機衆。
影響者,古往諸佛,法身菩薩,隐其圓極,匡輔法王,如形之有影,谷之有響,雖無為作,而有巨益,名影響衆。
結緣者,結謂結構,立機之始,緣即緣助,能成其終,既無擊動之能,亦無鎮嚴之用,而過去根淺,三慧不生,現世雖見佛聞法,無四悉檀益,但作未來得度因緣,名結緣衆。
比丘衆既爾,餘三衆亦然,合十六衆。
圍繞者,行旋威儀也。
△二、衆集供養 供養恭敬,尊重贊歎。
供養者,通論三業,皆是供養;别論施其依報名供養,卑謹虔禮名恭敬,至念專注名尊重,發言稱美名贊歎。
△二、現瑞序二:初、此土六瑞六:初、說法。
為諸菩薩說大乘經,名無量義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說大乘經者,善戒經有七大:一、法大,謂十二部毗佛略也;二、心大,謂求菩提;三、解大,謂解菩薩藏;四、淨大,謂見道淨心;五、莊嚴大,謂福德智慧;六、時大,謂三僧祇行行;七、具足大,謂以相好自嚴得菩提也。
前六是因大,第七是果大,大因大果,合為大乘經。
乘以運載為義,運歸三德秘藏故也。
無量義者,從一法生。
其一法者,所謂無相,無相不相,名為實相。
從此實相,生無量法,所謂二法、三道、四果,此等諸法,名為無量。
實相為義處,從一義處,出無量法,得為無量法,入一義處作序。
譬如算師,從一算下,諸算除,諸算歸一算,由下故除,下為除本。
從一派諸,收諸歸一,開為合序,亦複如是。
故無量義經,謂之從一出多,今經謂之收多歸一,是以無量義經,為法華之序也。
教菩薩法者,無量義處,用教菩薩義處,即谛理也。
佛所護念者,無量義處,是佛自所證得,是故如來之所護念,經雲佛自住大乘是也。
妙樂雲:無生死相,故言無相,涅槃亦無,故言不相。
二法即頓漸,三道即三乘,四果即羅漢、支佛、菩薩、佛 △二入定 佛說此經已(至)身心不動。
結加趺坐者,禅門雲:若半加,以左壓右;若全加,更?右以壓左,如龍蟠結。
古往諸佛及弟子衆,盡行此法。
又加趺起惡覺,尚生他敬心,況入深境界,而不适悅天人耶?又非世受用法,不與外道共,能破魔軍煩惱故。
三昧,此雲調直定,又雲正定,亦雲正受。
佛說無量義經已,複入無量義處。
三昧者,慧定相成,非禅不智,須先入定;非智不禅,故先說法。
說此無量義經竟,而更入者,是為法華作序耳。
身心不動者,三昧之法,持于身心,故不動也。
△三雨華 是時,天雨曼陀羅華,(至)而散佛上及諸大衆。
曼陀羅,此雲适意,又雲白華。
曼殊沙,此雲柔軟,又雲赤華。
雨此四華者,表其當獲佛因。
佛因者,住、行、向、地、圓因也。
小白表習種性,十住開佛知見也。
大白表性種性,十行示佛知見也。
小赤表道種性,十回向悟佛知見也。
大赤表聖種性,十地入佛知見也。
因有趣果之義,故雲而散佛上。
△四地動 普佛世界,六種震動, 光明記雲:六種者,動、起、踴三種是形,震、吼、擊三種是聲。
妙樂雲:此六種者,若約事釋,新舊不同。
新雲動、湧、震、擊、吼、爆,今且用舊。
搖飏不安名動,自下升高名起,??壟凹凸名湧,隐隐有聲名震,砰(披耕切)磕(克合切)發響名吼,令物覺悟名覺。
經論略标,多雲震動,即于形聲各标一也。
于六種中,又各有三,謂動、遍動、等遍動。
直動為動,四天下動為遍動,大千動為等遍動,餘五亦如是,合十八種動。
若約法者,表淨十八界也。
今經言六種動,即表住、行、向、地等妙。
六番破無明,無明盤礴,未曾侵毀,方将破壞,故動地以表之。
無明若轉,即變為明,故普佛世界六種震動也。
六種中,光記雲擊,今疏雲覺。
擊,打搏也。
爆,火聲也。
△五衆喜 爾時,會中比丘(至)歡喜合掌,一心觀佛。
比丘、比丘尼,出家二衆也;優婆塞、優婆夷,在家二衆也。
優婆塞,正雲邬婆索迦,此翻近事男;優婆夷,正雲邬婆斯迦,此翻近事女。
言近事者,親承近事諸佛法故。
梵語提婆,此雲天。
天然自然,樂勝身勝,故名天,即欲界等諸天也。
梵語那伽,此雲龍。
龍有四種:一、守天宮殿,持令不落者;二、興雲緻雨,益人間者;三、地龍,決江開渎者;四、伏藏,守轉輪王大福人藏者。
夜叉,正音藥叉,此雲捷疾,亦雲勇揵,亦雲暴惡。
乾闼婆等,如前釋。
摩睺羅伽,亦雲摩呼羅伽,此雲大腹行。
什曰:是地龍而腹行也。
人、非人者,八部中有人、鬼、畜故,以人、非人等總結也。
龍、鬼等得預法會者,以其乘急戒緩故。
由乘急得聞法,由戒緩堕龍、鬼也。
輪王者,阿含經雲:人壽增至二萬歲時,鐵輪王出,獨治南洲;增至四萬歲時,銅輪王出,治東、南二洲;增至六萬歲時,銀輪王出,治東、西、南三洲;增至八萬歲時,金輪王出,治四天下。
有金輪寶,忽現在前。
王曰:可向東方,如法而轉。
輪即東轉。
王将四兵,随其後往,巡行諸國。
南、西、北方,亦複如是。
故曰轉輪聖王。
衆見雨華地動,瑞相非常,知甘露将降,欣躍内充,表大機當發,感于勝應,是故歡喜合掌,一心觀佛也。
△六放光 爾時,佛放眉間白毫相光(至)靡不周遍。
白毫者,觀佛海三昧經雲:佛初生時,牽長五尺。
苦行時,長一丈四尺。
得佛時,長一丈五尺。
其毫中表俱空,如白琉璃筒,内外清淨。
從初疑心,中間行行,種種相貌,乃至入涅槃,一切功德,皆現毫中。
毫在二眉之間,即表中道常德也。
其相柔軟,表樂德。
卷舒自在,表我德。
白,表淨德。
光照此土他土,表自覺覺他。
照東方者,東是四方之初,表十住是諸位之始也。
萬八千者,約十八界論,百法界,千性相,即有一萬八千。
此等境界,佛慧未開,今應當開,故以數表之耳。
迹門說法,生身菩薩,朗然見理,入于十住,乃至十地。
本門說法,法身菩薩,增道損生,亦四位增長,故雲靡不周遍。
△二、他土六瑞六:初、見六趣衆生 下至阿鼻地獄,(至)盡見彼土六趣衆生。
阿鼻,此雲無間。
成論明趣果受苦時,命及形五,皆無間也。
地獄者,輔行雲:從義立名,謂地下之獄,名為地獄。
故婆沙論雲:贍部洲下,過五百逾繕那,乃有其獄。
阿迦尼吒,此雲質礙究竟,即色究竟天也。
六趣者,天、人、修羅、地獄、鬼、畜也。
趣是向義,謂随所作業,向六道受生也。
△二見彼土諸佛 又見彼土,現在諸佛, 是現彼佛為五濁故,出現于世,與此土佛出世意同也。
△三、聞諸佛說法 及聞諸佛,所說經法, 是現彼佛初從無相一法,非頓而頓,與此土佛初說華嚴意同也。
△四見四衆得道 并見彼諸比丘、比丘尼(至)諸修行得道者。
是現彼佛非漸而漸,與此土佛次說三藏意同也。
諸修行者,三乘修谛緣度之行也。
得道者,得見道修道也。
△五、見菩薩行行 複見諸菩薩摩诃薩(至)種種相貌行菩薩道。
是現彼佛說方等般若衆經,與此土佛三藏之後所說意同也。
種種因緣者,昔種善為因,今禀教為緣。
菩薩通乎四教,故雲種種因緣。
四教各有四門,即種種相貌。
故知因緣相貌,種别無量,皆是彼與此同。
妙樂雲:因緣謂感應差别,信解謂能感不同,相貌謂信後行異。
有此不同,故雲種種。
雖複殊途,不逾二味。
△六、見諸佛涅槃 複見諸佛般涅槃者(至)以佛舍利起七寶塔。
是現彼佛般若之後,開權顯實,收無量法,還入一法,唱入涅槃,息化起塔,與此土佛說法華涅槃意同也。
般涅槃者,梵音略也。
具足應雲摩诃般涅槃那,此雲大滅度。
大即法身,滅即解脫,度即般若,即三德秘藏也。
舍利,或雲室利羅,亦雲設利羅他,翻靈骨,或翻骨身。
梵語塔婆,或雲窣堵波,此翻方墳,或翻圓冢,亦翻高顯,謂安置身骨處也。
起塔之相,雖表二經,法華之相仍隐。
若于所見中,亦見授記聲聞,及說壽長遠,已洩正宗之意,則不成序。
今雖見涅槃一相,乃含于法華,故疏雲開權等也。
△三、疑念序二:初、彌勒疑念三:初、正念六瑞。
爾時,彌勒菩薩作是念(至)以何因緣而有此瑞。
神變者,神名天心,即是天然内慧。
變名變動,即是六瑞外彰。
法王法力,超益一切。
彌勒不測外變,亦不知内慧,故興疑念。
又彌勒值佛,植善既多,何容不仿佛知。
應須隐明示暗,權言不知耳。
△二、念問誰答 今佛世尊入于三昧(至)當以問誰,誰能答者。
△三念問文殊 複作此念(至)必應見此希有之相,我今當問。
△二、大衆疑念二:初、念六瑞。
爾時比丘、比丘尼(至)是佛光明神通之相。
神名天心,通名慧性。
天然之慧,徹照無礙,故曰神通。
△二、念問誰答 今當問誰。
△四、發問序二:初、長行二:初、經家述二:初、述自疑。
爾時,彌勒菩薩欲自決疑: △二、述他疑 又觀四衆:比丘、比丘尼(至)衆會之心。
△二、正發問二:初、問此土。
而問文殊師利言(至)放大光明。
△二、問他土 照于東方,萬八千土,悉見彼佛,國界莊嚴。
△二、偈頌二:初、頌上問二:初、頌問此土六瑞。
于是彌勒菩薩欲重宣此義,以偈問曰: 西域記雲:舊曰偈,梵本略也。
或曰偈他,梵音訛也。
今從正音,宜雲伽陀,此翻頌。
長行之後,複有偈頌者。
龍樹毗婆沙雲:一、随國土,天竺有散華、貫華之說,如此土序後銘也。
二、随樂欲不同,有樂散說,或樂章句。
三、随生解不同,或于散說得解,或于章句得解。
四、随利鈍不同,利者一聞即悟,鈍者再說方悟。
又表佛殷勤重說,又為衆集前後,故有偈也。
文殊師利導師何故(至)身意快然得未曾有。
初一行,頌放光瑞。
導師,謂佛也。
良以說法入定,能導于人,故稱導師。
次一行半,頌雨華瑞。
梵語旃檀,或曰此方無,故不翻。
或雲義翻與藥,能除病故。
旃檀香風者,風本無香,而香為奇特。
香本屬華,華香如檀,故曰旃檀香風。
夫天華至妙,豈有色而無香?此表因運至果,如華之有香風。
華既集地,地則嚴淨。
此表因若趣果,果則嚴淨也。
次半行,頌地動瑞。
次一行,頌衆喜瑞也。
△二、頌問他土六瑞六:初、問六趣衆生 眉間光明照于東方,(至)受報好醜于此悉見。
衆生是能趣之人,生死是所趣之處,善惡業緣是能趣之因,受報或好或醜是所趣之果也。
△二頌彼佛說法 又睹諸佛聖主師子(至)照明佛法開悟衆生。
此四行偈,謂彼佛說頓教,逗大根性也。
聖主者,聖即是主,主謂主伴,是諸菩薩伴中之主,故雲聖主。
梵語邬波僧诃,此雲師子,又雲狻猊。
大經雲:師子發聲震吼,為壞詐師子,為欲試自力等。
喻佛能摧伏魔軍,示衆十力等,故雲聖主師子。
又師子吼者,名決定說。
前兩教主,非師子吼,說非決定,不談真實第一義故。
演說經法,微妙第一者,即如此土,先照高山,說華嚴教也。
雖雲兼别,最初純大,故雲第一。
前之兩教,猶雜煩惱,故非清淨。
赴機未遍,不名柔軟。
以彼說别圓二教,故名清淨柔軟也。
教諸菩薩者,即如此土,七處等會,無聲聞也。
别圓并诠中道,故雲梵音深妙。
稱理當機,故雲令人樂聞。
各于世界者,一者以萬八千為各,二者主伴不同為各。
别圓二教,各有四門,名為種種等。
照明佛法,開悟衆生者,即如此土,始見我身,入如來慧也。
妙樂雲:無三乘事,故言佛法。
△三、問他土四衆三:初、開聲聞、小乘。
若人遭苦,厭老病死,為說涅槃,盡諸苦際。
此頌具明四谛。
若人遭苦,苦含因果,即苦、集二谛;厭老病死,即道谛;為說涅槃,即滅谛。
若人遭苦而造惡業,苦不得盡;若人遭苦而造善業,苦亦不盡;若人遭苦,于外道法中而求解脫,但增見長,非苦亦不盡;若人遭苦,厭苦複厭集,感佛說涅槃者,此人則能盡諸苦際也。
涅槃者,肇法師涅槃論曰:此雲滅度,言其大患永滅,超度四流,斯乃小乘真空涅槃也。
△二、開緣覺中乘 若人有福,曾供養佛,志求勝法,為說緣覺, 若人有福者,聲聞三生種福,支佛百劫種福,形彼聲聞,故言有福,此是修福多也。
曾供養佛,是供佛多也。
志求勝法者,謂深求緣起勝妙之理,是聞法多也。
梵語辟支迦羅,此雲緣覺,因觀十二因,緣覺真谛理,故言緣覺。
别行記雲:支佛修行,不立分果,深觀緣起,久種三多,福慧既隆,預侵二習,故居聲聞上。
△三開六度大乘 若有佛子,修種種行,求無上慧,為說淨道。
以真慈悲能紹佛種,故言佛子;修于六度,故言種種行;志求佛道,故言無上慧;六度中無六蔽,如藥中無病,故言淨道,非畢竟淨也。
妙樂雲:修種種行及無上慧,諸教共有,今形凡小,亦得種種及無上名。
非畢竟者,且約三藏六度言之,藥中無病,名為淨耳。
△四、結前并開後 文殊師利,我住于此(至)如是衆多,今當略說。
見聞若斯者,又見佛子等,即見也;演說經典及為說等,即聞也。
大綱略足,故雲若斯。
此是結前也。
及千億事等,即是開後也。
開後者,續後而說,故雲今當略說。
△五、問修菩薩行三:初、總略問。
我見彼土,恒沙菩薩,種種因緣,而求佛道。
妙樂雲:恒沙者,恒即恒河,亦雲殑伽河。
阿耨達池四面各出一河,東銀牛口出殑伽河,南金象口出信度河,西琉璃馬口出縛刍河,北頗胝迦師子口出徙多河,各繞池一匝流入四海。
惟殑伽沙細而多,外人所計以為福河,入洗滅罪,佛亦順俗,故常指之。
又佛說法多近此河,故以為喻。
△二、次第問六:初、問檀那三:初、問舍财。
或有行施,金銀珊瑚,(至)欄楯華蓋,軒飾布施, 軒,大夫以上車也。
以物飾軒,故曰軒飾。
△二問舍身 複見菩薩,身肉手足,及妻子施,求無上道。
身肉等是内身,妻子等是外身。
△三問舍命 又見菩薩,頭目身體,欣樂施與,求佛智慧。
舍頭目即舍命,而不言法者,讓後般若也。
△二問屍羅 文殊師利我見諸王(至)剃除須??而被法服。
諸王剃除須??,而科雲問戒者,正約比丘論持戒也。
在家施易戒難,出家施難戒易,故約比丘明戒也。
妙樂雲往詣等者,表往非餘,故指佛所。
所問尊極,雲無上道;所棄不輕,故雲樂土;身心俱離,故雲剃除。
法服者,即袈裟也。
璎珞經雲:若天龍八部鬥诤,念此袈裟,生慈悲心,意令比丘安可不忍?又龍得一縷金翅,不吞具明,如僧祇律。
△三問忍辱 或見菩薩,而作比丘,獨處閑靜,樂誦經典, 忍有三種:閑林、邃谷、惡人、惡獸。
忍耐無瞋即生忍,自節守志即苦行忍,為求佛道即第一義忍,又而作比丘即苦行忍,獨處閑靜即生忍,樂誦經典即第一義忍也。
△四問精進 又見菩薩,勇猛精進,入于深山,思惟佛道。
夫深山可畏,非窳怯者所居,唯勇進者能安之。
傍若無物,思修實相,念念不休,進求佛道也。
△五、問禅定二:初、問根本禅。
又見離欲,常處空閑,深修禅定,得五神通。
離欲者,藏、通二教,修根本背舍,亦修不淨等觀,離欲界欲;别教兼離二乘欲;圓教又離順道法愛欲。
深修禅定者,發初禅一品,此定未深,乃至九品,傳傳為深,此定轉變自在,能發諸通。
凡夫但五通,二乘具六。
别教菩薩讓佛,分有無漏,亦但稱五通也。
圓教約理,初後皆具六通。
若從實說,初住已去,亦但分得無漏通耳。
六通者,一、天眼,二、天耳,三、他心,四、宿命,五、身如意,六、漏盡。
今言得五神通者,未得究竟漏盡通也。
二乘斷見思盡,雖雲具六,若望菩薩,亦但五也。
别、圓無明未盡,分證無漏,故亦但稱五也。
△二、問出世禅 又見菩薩,安禅合掌,以千萬偈,贊諸法王: 此是别圓之禅,靜散不相妨,不起滅定,現諸威儀,如修羅琴,不拊而韻,無緣無念,有感則形,故能安禅贊佛也。
△六、問般若二:初、問自行。
複見菩薩,智深志固,能問諸佛,聞悉受持。
智深者,慧窮理本也。
志固者,誓願廣大也。
此即二種莊嚴,能問能持也。
△二問化他 又見佛子定慧具足(至)破魔兵衆而擊法鼓。
定慧具足者,别圓地住,方乃具足。
無量喻者,即是種種方便,諸教之中,引無量譬類,助顯第一義也。
破魔兵衆者,空觀破四魔,假觀次第破八魔,中觀圓破八魔。
梵語魔羅,此雲能奪命,死魔實能奪命,餘煩惱魔、五陰魔、天主魔,能作奪命因緣,又能奪智慧命,故四魔皆雲能奪命也。
又翻為障,能為修道者作障礙故。
前三魔可知。
天主魔者,垂裕記雲:第六天上,别有魔羅所居,他化天攝。
既破魔已,應轉法輪,而雲擊法鼓者,初發心住,便成正覺,百佛世界作佛,以真妙梵音,警悟衆生,即是圓擊梵輪法鼓。
輔行雲:八魔者,謂陰等四,及無常等四。
古譯經論,魔字從石,自梁武來,謂魔能惱人,字宜從鬼。
△三、不次問七:初、問禅定二:初、問入舍禅。
又見菩薩,寂然宴默,天龍恭敬,不以為喜。
不以為喜,即舍禅。
妙樂雲:舍禅者,第四禅也。
亦可别圓忘懷之舍,忘彼禅故,名之為舍。
△二、問入悲禅 又見菩薩,處林放光,濟地獄苦,令入佛道。
婆沙論雲:初禅修悲易,二禅修喜易,三禅修慈易,四禅修舍易。
此中悲禅既雲化他,豈獨初禅?故知一一禅皆應雲慈,乃至喜、舍。
△三問精進 又見佛子,未嘗睡眠,經行林中,勤求佛道。
未嘗睡眠,即是般舟念佛等法門也。
睡眠者,止觀雲:心神昏昏為睡,六識暗塞,四大倚放為眠。
△三問屍羅 又見具戒,威儀無缺,淨如寶珠,以求佛道。
威儀無缺,即是初不缺戒。
淨如寶珠,即是第十究竟戒。
但舉初、後、中間,可解。
大論明十戒:一、不缺,二、不破,三、不穿,四、不雜,五、随道,六、無著,七、智所贊,八、自在,九、随定,十、具足,即究竟也。
今十始終悉是菩薩,故皆求佛道。
△四問忍辱 又見佛子住忍辱力(至)皆悉能忍以求佛道。
忍辱者,法界次第雲:内心能安,忍外所辱,故名忍。
辱有二種:一者生忍,二者法忍。
生忍有二:一于恭敬供養中能忍不着,則不生憍逸;二于瞋罵打害及蚊蚋等能忍,則不生瞋惱,是為生忍。
法忍亦二:一者非心法,謂寒熱風雨、饑渴老病等;二者心法,謂瞋憂欲慢、諸邪見等。
于此二法,能忍不動,是名法忍。
力者,阿含經雲:力有六種:小兒啼為力,女人瞋為力,國王憍為力,羅漢進為力,諸佛悲為力,比丘忍為力。
遺教經雲:若不能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
妙樂雲:初半行能忍人,次半行所忍境,下半行用忍意。
△五更問禅 又見菩薩離諸戲笑,(至)億千萬歲以求佛道。
離戲笑,是卻掉悔蓋。
離癡眷屬,是除瞋蓋。
親近智者,是除疑蓋。
一心除亂,是卻貪蓋。
攝念山林,是除睡蓋。
妙樂雲:初一行半明所離,次半行明離意。
以諸教禅,皆離五蓋,意在佛道。
如寶積經中,迦葉雲:有四法急走,舍離百由旬外:一利養,二惡友,三惡衆,四同住。
多戲笑,或瞋鬥等。
△六、問檀那二:初、四事施。
或見菩薩,肴膳飲食,(至)流泉浴池,施佛及僧, 妙樂雲:初一行二事,謂飲食、湯藥;次一行衣服;次二行卧具、房舍等。
肴,??也。
膳,美食也。
△二、結成施 如是等施,種種微妙,歡喜無厭,求無上道。
△七、問般若三:初、不可說而說般若 或有菩薩,說寂滅法,種種教诏,無數衆生, 至理寂滅,本不可說,有因緣故,亦可得說。
诏爾雅訓導。
△二、不可觀而觀般若 或見菩薩,觀諸法性,無有二相,猶如虛空。
諸法性空,本不可觀,順性而修,故可觀也。
△三、而說而觀論般若 又見佛子,心無所著,以此妙慧,求無上道。
心無所著,即是心行處滅;心不着故,必離言說,即是言語道斷。
言語道斷,泯前初行,不可說而說;心行處滅,泯前次行,不可觀而觀。
雖複雙泯,而說而照。
△六、問佛般涅槃六:初、标佛滅起塔。
文殊師利,又有菩薩,佛滅度後供養舍利。
△二問塔數多少 又見佛子,造諸塔廟,無數恒沙,嚴飾國界。
△三、明塔量縱廣 寶塔高妙,五千由旬,縱廣正等,二千由旬, △四明塔相莊嚴 一一塔廟,各千幢幡。
珠交露幔,寶鈴和鳴。
幔(莫羊切),幕也。
交謂交結,露謂顯露。
△五、明供養衆具 諸天龍神,人及非人,香華伎樂,常以供養。
△六、結供養塔廟 文殊師利諸佛子等(至)如天樹王其華開敷。
天樹王者,即忉利天波利質多羅樹,此雲圓生。
大經雲:樹高百由旬,根深五由旬,枝葉布五十由旬,其華香遍五十由旬,光照八十由旬。
△二、頌請答二:初、舉疑述請三:初、舉見此土事。
佛放一光,我及衆會,見此國界,種種殊妙。
△二、舉見他土事 諸佛神力,智慧希有,放一淨光,照無量國。
初二句歎光本,本即神力、智慧。
言諸佛者,舉諸顯一,正指釋迦。
希有者,正歎爾前不然,故雲希有。
第三句歎光體,由二事故,其光乃淨。
第四句歎光用,即所照國也。
過萬八千,方雲無量。
故前立數,且從所表。
△三、請答決衆疑 我等見此,得未曾有。
佛子文殊,願決衆疑! 見此者,見二土瑞也。
與一化異,故雲未曾。
諸佛子等,疑事不輕,故重啟之,非專為己,故雲衆也。
△二、釋四伏難二:初、正釋。
四衆欣仰瞻仁及我(至)及見諸佛此非小緣。
此四行偈,釋伏難也。
言伏難者,文殊内心構難,不肯時答。
其意有三:一、此瑞希奇,不可倉卒,輕爾有判;二、智衆如海,謙光推高;三、靳固前卻,生衆渴仰。
故以伏難,潛而拒之。
彌勒彰灼釋難,意亦有三:一、瑞大疑大,若不為釋,憂兕在懷,妨聞正說;二、衆海乃多,機在仁者;三、阖衆瞻仁。
故知注誠殷重,所以彰言釋難,請令時答。
初伏難者,因正請生。
請雲:佛子文殊,願決衆疑。
文殊仍此起初伏難。
汝雲衆疑,衆未曾疑。
若疑應問:衆既不疑,我何所決?彌勒即以第一偈釋雲:四衆欣仰,瞻仁及我。
及我欲令我問,瞻仁欲得仁答。
文殊因此起第二難。
衆同有疑,不易可答,待佛出定,然後決疑。
彌勒即用第二偈釋:若有疑在懷,憂兕不泰,應以時答。
複知如來何時定起,故言佛子時答,決疑令喜。
文殊因此起第三難。
我與仁者同居學地,欲測佛意,微共籌量,獨令我答,于理不可。
彌勒即以第三偈釋。
我亦微心下思,踟蹰兩楹,為說妙法?為當授記?故言佛坐道場,所得妙法,為欲說此?為當授記?文殊因此起第四難。
若如汝說,即是釋疑,何煩我答?彌勒即以第四偈釋。
安得以我猶豫之心而判大事?故言示諸佛土,此非小緣。
文殊伏難既窮,謙光亦止。
此發問序中文殊伏乎四難,